Ⅰ 综合农业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哪里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一)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中央1号文件反复强调: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入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自2005年至2007年,累计对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87765万元,三年年平均增长15.6%。我省财政资金2005年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2139万元,比上年增加226万元,增长2%;2006年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4070万元,比上年增加1831万元,增长14.4%;2007年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6937万元,比上年增加2867万元,增长20.3%。三年平均增长12.2%,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在原有62个国家项目县的基础上,新增了2个国家项目县,并从2004年以来共设立了8个省立项项目县,使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县增至72个,占全省行政区县的60.5%。中央财政资金和省财政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有效地带动了市、县财政、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以及其他资金投入的增长。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使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二)资金投入政策得到调整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整有无偿财政资金投入比例,自2005年起,将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无偿、有偿的投入比例,统一调整为25:75。二是调整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按照财政部规定,我省地方财政资金对中央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由原来的1:0.85调整为1:0.5,并确定中央财政与省、市、县财政配套比例确定为1:0.4:0.03:0.07;对于贫困县,中央财政与省、市、县配套资金比例为1:0.45:0.03:0.02。三是完善了农民筹资投劳政策,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由原来的1:1降为1:0.5,并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规定,对土地治理项目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和公示制度。四是投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土地治理项目资金,90%以上的资金集中用于了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同时,每年都确定23~25个粮食生产重点县,每个县的财政投资都在450万元以上,起到了很好的规模效应。(三)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管理难度大。为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省农发集中精力抓制度建设,几年间先后制定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等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全面建章立制,逐级细化完善,在全省建立了从计划编制到资金拨借,从监督检查到报账核算,涉及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一整套财务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管理体系,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四)资金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一是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针对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省农发专门编写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实务》、《农业综合开发会计核算模拟》教材,有效提高了全省农发系统报账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二是规范县级报账制。在县级报账制推行过程中,我们通过统一拨付渠道、统一预算定额,统一账务票据、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这“五个统一”科学规范了报账流程,使报账流程紧密相连,环环紧扣,构建了统一完整的县级报账制管理运行链条,确保了农发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资金运行规范有序,清晰明了。三是积极试行参股经营项目。2005年至2007年,我省共在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累计投入财政参股资金168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12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5600万元。无论从投资规模和投入力度上看,在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从这两年的情况来分析,通过投资参股项目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区域主导产业,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目的。四是率先实行工程监理制。我省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监理制,由省农发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定专业监理单位,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实施监理。并建立了监理费报账专户,对监理费实行专款专用,统一核算,统一报账。监理制的推行,对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Ⅱ 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投入情况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加大 中央1号文件反复强调: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入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自2005年至2007年,累计对我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87765万元,三年年平均增长15.6%。我省财政资金2005年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2139万元,比上年增加226万元,增长2%;2006年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4070万元,比上年增加1831万元,增长14.4%;2007年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6937万元,比上年增加2867万元,增长20.3%。三年平均增长12.2%,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在原有62个国家项目县的基础上,新增了2个国家项目县,并从2004年以来共设立了8个省立项项目县,使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县增至72个,占全省行政区县的60.5%。 中央财政资金和省财政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有效地带动了市、县财政、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以及其他资金投入的增长。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使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资金投入政策得到调整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整有无偿财政资金投入比例,自2005年起,将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无偿、有偿的投入比例,统一调整为25:75。二是调整地方财政配套政策,按照财政部规定,我省地方财政资金对中央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由原来的1:0.85调整为1:0.5,并确定中央财政与省、市、县财政配套比例确定为1:0.4:0.03:0.07;对于贫困县,中央财政与省、市、县配套资金比例为1:0.45:0.03:0.02。三是完善了农民筹资投劳政策,农民筹资投劳比例,由原来的1:1降为1:0.5,并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规定,对土地治理项目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和公示制度。四是投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土地治理项目资金,90%以上的资金集中用于了农业主产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同时,每年都确定23~25个粮食生产重点县,每个县的财政投资都在450万元以上,起到了很好的规模效应。 (三)资金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管理难度大。为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省农发办集中精力抓制度建设,几年间先后制定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预算编制规定》等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全面建章立制,逐级细化完善,在全省建立了从计划编制到资金拨借,从监督检查到报账核算,涉及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一整套财务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管理体系,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资金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一是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针对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省农发办专门编写了《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实务》、《农业综合开发会计核算模拟》教材,有效提高了全省农发系统报账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二是规范县级报账制。在县级报账制推行过程中,我们通过统一拨付渠道、统一预算定额,统一账务票据、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这“五个统一”科学规范了报账流程,使报账流程紧密相连,环环紧扣,构建了统一完整的县级报账制管理运行链条,确保了农发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资金运行规范有序,清晰明了。三是积极试行参股经营项目。2005年至2007年,我省共在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投资参股经营项目,累计投入财政参股资金168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12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5600万元。无论从投资规模和投入力度上看,在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从这两年的情况来分析,通过投资参股项目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区域主导产业,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目的。四是率先实行工程监理制。我省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监理制,由省农发办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定专业监理单位,对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实施监理。并建立了监理费报账专户,对监理费实行专款专用,统一核算,统一报账。监理制的推行,对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Ⅲ 想投资现代农业观光园,建在杭州临安,面积三四百亩,有苗圃果园菜园鱼塘,要多少资金,二百万够吗
100万有100万的做法,也有100万的效益
1000万有1000万的做法,也有1000万的效益
你系统的预算一下吧 都列举出来,看大概得多少钱
鱼塘的我可以帮你简单的预算一下
有开挖费用 鱼塘基本设计奋勇 电力 水井 还有鱼种等等
建议你可以做小的
没必要那么大 大了管理难 费用也高 先搞 如果可以的话可以加大
Ⅳ 现在投资一块农业用地,十几亩地,投资什么比较好,如果投资具有科技含量的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投资一些园林景观树木、风景道旁树木的也不错的,当前到处搞建设,需求量比较大。 一般都是找一些树木基桩来进行嫁接,1--2年能够见效收益,投资额度也不大,见效快。
Ⅳ 有两亩地要建水培蔬菜大棚要投入多少资金
你先分一小块地来建设,慢慢去发展成两亩甚至更多。因为如果你搞了收益不好岂不是亏了更多。
Ⅵ 种一亩地西瓜大约要多少本钱
种一亩西瓜能赚多少钱?
如果按照以上的算法来算bane一亩西瓜种植收益:平均每亩产量3200公斤,平均销售价格2.5元/公斤,平均每亩产值8000元。每亩总成本4173.5元,扣除总成本后,每亩净利润3826.5元。
如果决定种西瓜,那么请根据当地情况再详细计算成本及利润,以上计算仅供参考。
2017年种植西瓜需要改进以下几方面:
1、西瓜的种植目前以家庭为单位者居多,规模不高,不利于新品种的引入和推广。需要增加特色种植大户,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引导种植大户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自愿和有偿使用土地使用权,使土地向善经营,懂技术的生产能手转移。
2、目前合作社偏重于产品的代购代销,缺少引入特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合作社对农户之间的技术交流、信息传递、资金互助等资源共享方面的服务有待提高。
种一亩西瓜能赚多少钱?种西瓜的成本和利润
3、特色农业产业链不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普遍缺失,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应通过外引内扶,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特色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
4、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化肥和激素使用过量导致反季节的瓜果蔬菜该甜的不甜,该鲜的不鲜。应从种植到流通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瓜果、蔬菜等特色产品作为重点检测抽样对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Ⅶ 数字农业100亩地需要投资多少钱
搜一下:数字农业100亩地需要投资多少钱
Ⅷ 何谓农业财政资金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理论基础与原则是什么
(1)农业财政资金的定义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农业财政资金既包括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也包括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2)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①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者的“搭便车”行为,会造成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由政府财政投资来生产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②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业生产的边际私人收益。农业生产者按照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的均衡点来生产,造成实际的农业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优的农业生产量,形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外部性,给农业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使农业生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③农业持续发展需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生产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工农业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农业资本大量外流。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必须通过政府财政向农业投资,为农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国际竞争中,需要国家财政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以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①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 农业财政资金监督成本较高,存在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或无效。农业财政资金的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合理使用国家资金。不但农业财政支出讲求经济效率,而且要提高社会资金在农业中的使用效率,保证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②公平原则 政府应统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数量,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政府须了解居民的真实需要,由公众选择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以减少公共产品生产的浪费,避免公共产品分配不公平。此外,公平原则并不是要求对财政资金进行平均分配。
③稳定原则 稳定原则包括: a.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本身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不能忽高忽低,从而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 b.农业财政资金要成为农业经济波动的稳定器。 单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很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稳定增长,需要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适度的干预,使分散的微观经济活动收敛于政府宏观经济日标。要通过政府财政收支变化实现农村充分就业,保证农村物价稳定,促进农业稳定增长。
④持续原则 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资金的使用要考虑到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农业增长、培养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农业财政支出的持续增长。
另外,在WTO的框架下,政府各种农业财政资金的支出还必须遵守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果和生态效果,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Ⅸ 农业经济指标有哪些
农业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投入的生产性资金所取得的有用效果,包括实物量、任务、功能、公益、质量及水平等。由于不同的投资项目,有不同的投资目标,即使是同一投资项目,也往往不止一个目标。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和比较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有时不能只用一、二个指标,而是要借助于一系列指标。评价农业投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有:
一、农业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或效益)指标:
单位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某时期新增生产能力/某时期投资额
单位生产能力投资额=某项目全部投资额/某项目新增生产能力
二、农业投资增加农产品产量指标
单位投资增加农产品总量(总值)=投资后产品产量(产值)— 投资前产品产量(产值)/农业生产投资额
三、农业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指标
劳动生产率(%)=投资后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前的劳动生产率×100%
四、农业投资利润率指标
农业投资利润率(%)=年利润额/农业投资总额产×100%
五、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效果系数=年平均利润与税金总额 / 投资额
六、投资回收期(以工程建成投产作为回收期的开始时间)
投资回收期=项目全部投资额 / 某项目年利润和税金总额
七、建设工期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
平均建设工期=建成项目工期之和/项目个数
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某时期新增固定资产额/某时期投资完成额×100%
以上指标是从总体上反映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如果要对某项农业工程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价,还必须借助于一些技术分析指标。
Ⅹ 农业财政资金的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原则
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财政资金投入区别于农户和其他社会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业财政资金不仅注重经济效率的提高,更具有公益性、超前性的特点,它兼顾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注重投入的社会、生态效果。持续原则还要求农业财政支出要可持续。这就要求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要考虑到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农业增长,培养税源,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进而实现农业财政支出的持续增长。
另外,在WTO框架下,政府各种农业财政资金的支出还必须遵守WTO农业协议的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
(黄楚凌,邱伟兴,蔡君平等.农业经济管理导论[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