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金价的含义特点
国际金价就是国际黄金市场进行黄金交易的价格。 国际黄金价每天是浮动的,一般以伦敦金市为标准,有开盘价、中间价和收盘价,其他还有纽约、苏黎世、香港等地区的金市价格,我国多采用伦敦每日收盘价作为我国金银币出口的计价价格。怎样把国际金价换算成人民币金价 国际金价是用美制盎司做单位的,国内是用克做单位的
1 金衡盎司=31.1035克
国际金价 用美元计价,国内用人民币
交易的时候,汇率一般使用结算价,具体要看使用的结算价是多少。
国际金价的计算,首先您的先看是伦敦金价还是香港金价,伦敦金价以盎司为单位,2012年金价是1254美元/盎司,公式1254*6.8(美元汇率大概)/31.1035(1盎司=31.1035克)香港金价是以港两为单位是11570港元/港两公式11570*0.882(港元汇率大概0.882)/37.429(1港两=37.429)不
例如1253.8(时实行情)除31.1035(1盎司=31.1035)乘6.7921(当天美元对汇率)
⑵ 国际石油贸易中几种价格的含义
石油价格的标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程序。随着全球石油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石油标价方法。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方价格:是指以沙特阿拉伯的轻油为基准的标准原油价格,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西方跨国公司降低“标价”行为进行抗争的结果。60年代后期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在历次部长级会议上,OPEC都会公布标准原油价格作为当时统一的官价。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非OPEC产油量的增长,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官价”已不起多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上7种原油计算的平均价格(7种原油一揽子价格)来决定该组织成员国各自的原油价格。7种原油的平均价即是参考价,然后按原油的质量和运费价进行调整。
现货市场价格:现货交易是传统的货物买卖方式,交易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签订货物买卖合同达成交易。现货市场价格有两种:一种是实际现货交易价格;另一种是一些机构通过对市场的研究和跟踪,对市场价格水平所做的估价。
期货交易价格:买卖双方通过在期货交易所公开竞价,对未来特定月份的“石油标准合约”达成的成交价格称为石油期货价。
以货易货价格:有些国家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交换其想要的物资。采用这种方式时,其原油价格虽然是按照OPEC官方价格计算,但由于所换物资的价格高于一般市场价,所以实际上以货易货的油价往往低于官方价格,因而这是在市场疲软情况下一种更加隐蔽的价格折扣方法和交易手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用石油换取专门规定的货物或服务,此外,还有以油抵债、以油换油、回购交易等多种形式。
净回值价格,又称为倒算净价格。一般来说净回值是以消费市场上成品油的现货价乘以各自的收益率为基数,扣除运费、炼油厂的加工费及炼油商的利润后,计算出的原油离岸价。这种定价体系的实质,是把价格下降风险全部转移到原油销售一边,从而保证炼油商的利益,因而适合于原油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
⑶ 简述国际贸易中报价(Quotation)的概念和种类
E组 EXW
F组 FCA FOB FAS
C组 CIF CFR CIP CPT
D组 DAF DES DEQ DDU DDP
以上是13个贸易术语
在贸易过程中有:询盘(enquiry) 发盘(offer) 还盘(counter offer) 接受 (acceptance) 四个过程
报价不是专业语言应该是发盘,发盘又称发价 报盘 报价。报价概念:是指交易一方(发盘人)向对方(受盘人)提出交易条件,并愿意按此条件达成交易、签订合同买卖某种商品的一种表示。
发盘的种类可以根据不同人发出可分为:有卖方发出的售货发盘(selling offer) 和买方发出的购货发盘(buying offer)或者递盘(bid)
在这里顺便提醒你一下如果你是学外贸的你还是把我写的那些英语单词也记一下,对你以后学外贸英语 和 函电时候有好处! 而且做外贸英语是很重要的!
⑷ 国际元的国际元的定义
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在金本位制时代是根据各自兑换黄金的比率来确定,进入信用纸币时代后,最合理最能反映货币真实价值的方法,即是采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来确定。下面的方法是通过“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确定一个国际标准货币单位的基本范式:
步骤一:从当代经济社会人们所需的各类消费品中筛选一定数量种类的商品服务(比如50种)包括1公斤大米、1吨自来水、1平方米砖混住宅、1公斤汽油、1米棉布、1公斤白菜、一名护士的平均日工资、一名教师的平均日工资,等等。
步骤二:根据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比如中国,一个中等城市比如西安市,一个中等收入城市家庭在上述50种商品服务的支付权重来作为计算国际标准货币单位的权重系数。
步骤三:对50种商品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所获之数再除以100,最终得数可定义为一个国际标准货币单位,可以叫做一个“国际元”。
另外也有学者这样去计算。首先选取世界上国民经济产值(GDP)最大的若干个国家,譬如说:20个,将他们的货币,按今年的比值划一,都折合成美元,譬如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值可定为:1:6.8,然后加权平均,定出一种虚拟的国际元,作为国际结算的货币。它的权值可以考虑为国民经济总量的数值(也应考虑到历史上货币投放的总量数。)
后一种计算方法更准确的接近于国际美元的概念。
⑸ 国际贸易价格术语
贸易分为多种类型,专业术语也很多,有对外贸易,对内贸易,国际贸易,海外贸易等等
什么是国际贸易?什么是对外贸易?什么是海外贸易?
答: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实物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芝务、技术)的交换,又可称为世界贸易(World Trade)。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国家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去看待它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贸易活动。有时也被称为国外贸易(ExternalTrade),
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岛国家如英、日等国或某些海岛地区如台湾等的对外贸易。
什么是出口贸易?什么是进口贸易?什么是转口贸易?
答:出口贸易是将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国拥有的劳务)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的对外贸易活动.
在进行对外贸易活动时,常常会遇到两个都有”出口”二字,但含义有所不同的概念,应注意它们的区别:其一为净出口.这是专指同类商品的出口量大于同类商品的进口量的部分;其二为复出口贸易.这是指买进外国商品后未经加工又输出到外国的贸易活动.
进口贸易是将外国所产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国拥有的劳务)购买后输入本国市场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是区别于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直接贸易行为而提出来的.它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消费国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须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第三国不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货主,也要通过此类交易获取利润.这种形式就是转口贸易.第三国参与此类活动,必须经过商品的价值转移活动---买和卖,但不一定要经过商品的实物转移,可以不经过本国而对商品进行生产与消费国的直接运输.
.什么是有形贸易?什么是无形贸易?
答:有形贸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进行实物商品的交易,因这些商品看得见\\摸得着帮称为有形贸易.有形贸易的进出口都要办理海关手续,并在海关的进出口统计中反映出来,从而构成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对外贸易额.目前,联合国为便于统计,把有形商品分成10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1924个基本项目,几乎包括国贸易的所有商品.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各类商品名称如下:
0类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1类 饮类及烟划草
2类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物质
4类 动\\植物油,油脂和蜡
5类 末列名的化学品和有关产品
6类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类 机械和输设备
8类 杂项制品
9类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无形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进行的是没有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劳务\\技术\\金融等.无形贸易通常不办理海关手续,在海关的 出口统计中反映不出来,而在国际收支中反映出来.无形贸易额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么是过境贸易?什么是总贸易?什么是专门贸易?
答:过境贸易是指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通过第三国,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与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也称为总贸易体系.总贸易可分为意进口和总出口.凡是进入一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总进口,包括进口后供国内消费的部分和进口后成为转口或过境的部分;凡是离开一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总出口,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外国商品的
⑹ 国际价值规律的含义
国际价值规律是国际范围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⑺ 国际价值的国际价值论的若干理论问题
笔者在学习研究名和统一、木下悦二等教授关于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有关观点时,与他们的争论中得到如下结论:在国际间价值法则的修正上,我将国际间价值法则的修正看成是价值法则的国际贯彻形式;在国际价值的认识上,我排除了将国际价值看成是国民劳动的交换比率或国民价值相互间的国际价值关系的见解,而将国际价值规定为,持有世界劳动这样的社会实体的概念;在世界劳动方面,我否认了世界劳动的国民劳动交换比率学说或国际价值关系学说,而将世界劳动规定为承担世界性的或国际社会性的再生产的劳动,将其作为以国际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体系的诸环节;关于国际等价交换与国际不等价交换,我特别批判了将国际不等价交换看作是在国际间的不等劳动量交换的观点,指出国际不等价交换是不等的价值的交换,把国际等价交换理解为依照国际价值的交换;关于国际间的货币相对价值的差异,特别是关于有争议的货币的相对价值方面,我认为,在货币价值不变的前提下,国际间货币的相对价值的差异是国民的差异;关于国际价格(又称国际市场价格,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我以世界市场竞争为媒介,引导了国际个别价值在国际市场价值上的均等化的理论。
本论文在世界劳动、国际价值、国际市场价值等问题的论争方面,加入了新的考察,力求使论点更加明确化。论争将在对宇野派世界经济论批判上展开,但不言及其具体见解。 众所周知,宇野派世界经济论放弃了对体现本质特征的世界经济法则和原理的阐明,是从宇野宏藏的论文《世界经济论的方法和目标》中开始的。宇野认为,经济学要从理论上解释支配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法则,就必须从商品经济形态本身是从根本上支配我们的经济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作为其研究的基本对象,而不能以资本主义社会成立的前提条件的国际商品交换作为对象,也不能以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所进行的商品交换的关系作为其对象。宇野认为,对于经济生活来说后两者仅是外部性质的,也即部分性、补充性,无法成为必然法则的根据。这就是国际价值论的难点所在。
宇野教授在此论述前,在他的论文《用“原理论”、“阶段论”、“现状分析”所阐明的关于经济学的方法》中,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体系的篇别构成与上向法(即现象到本质的归纳法)的关联是不明显的。但宇野一面回避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一面又主张在仅限于《资本论》的篇别构成来说,是以《商品》为起始、以《诸阶级》为终止,仅以此他认为马克思完成了“原理的系统化”。由此,原来在国家以后的3项目,即国家、外国贸易、世界市场或在“国家形式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总括”,“生产的国际关系”、“世界市场与恐慌”是以上向法为基础而展开的这个视角,也是对于世界经济论而言最为重要的这个视角,在宇野教授的研究里从一开始就欠缺了。
对于宇野的“国际价值论的难点”,木下持批判的立场:第一,我们的研究不是把共同体以及包含共同体之间的商品交换的外国贸易作为对象,而是将资本主义之下的外国贸易作为研究对象;第二,我们并非为了研究制约商品经济社会的一般法则而选择了外国贸易,而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之下制约外国贸易的法则;第三,即使把《原理论》看成是已经完结了的,遗留下的各领域的研究都是阶段论,现状分析的对象,那么,这一原理的展开并非没有意义。但是,对于木下教授的批判方法也有慎重探讨的必要。这是因为木下教授拒绝承认先前的宇野教授的共同体间交换,或作为历史前提的国际交换,而将“资本主义之下的外国贸易”,“制约资本主义之下的外国贸易的法则”选取作为自己的外国贸易论的对象,从这里很突然地讲到国际价值论的研究,极为简单地引导出了“不论在什么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起支配作用的前提。”我无法苟同木下教授的这个见解。笔者的国际价值论研究的推进方法的特点与木下教授不同。笔者是在世界劳动的这一基石上,逐次把握国际价值、国际市场价值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因此,世界经济论的对象,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外国贸易上,而其对象是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是世界劳动这一概念及依此而成立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的、还有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同时并存的世界市场。用一句话概括地说,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支配了的世界市场。
宇野教授的“国际价值论的难点”,其本意是把现实的国际经济看成包括从“只显示极为低度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地区”到“已达到极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复杂并且异质的各种要素。同时,若以19世纪中叶的英国国际经济关系为例,那就决不可以说是“与国内的资本主义关系同样的资本主义化了的东西”了。而是包含“与只能显现极为低度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的东洋各国的关系”,还有与“某种程度资本主义化了的西欧各国的关系”。因此,宇野教授把包含各种复杂并且异质的要素的世界经济一旦从经济学原理的考察中排除出去,残留下来的研究方法不是把世界经济论以“阶段论”为基础来考察,就是将其看作为“现状分析”的对象,二者必择其一了。这样一来,以至于宇野教授跨出的第一步竟然是主张: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发展作历史性的定规,世界经济的具体分析是无法对此做出什么规定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如果要问世界经济的真正研究对象是什么,那就是“世界农业问题”。但是,在关于世界经济论的对象乃至课题方面,就是在宇野派内部也产生了争论。比如,马场宏二认为世界经济论的对象是存在于“世界市场与恐慌”上。但是,不论是“世界市场与恐慌”,还是“世界农业问题”,都是通过对世界经济原理的放弃而得到的。为此,他们之间的对立只不过是表面上的。
无论如何,宇野派经济论的基本特征很明显地在于他们主张,现实的世界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史的发展阶段上的程度不同,并且由于多多少少包含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关系,而无法达到对世界经济的法则的阐明。可是,现实的世界经济的全体就连一次都没有被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纯化这样的事本身是许多人都了解的。世界经济的内部残存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的这一事实,正如下面所示,与宇野教授的主张正好相反,在对世界经济的法则进行阐明即国际价值论的研究上没有任何障碍。 在阿明和伊曼纽尔的最新研究中,他们将全球看成世界资本主义系统和世界系统。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劳动的世界性这一特点。
在由相互独立经营的各国国民和不同地域的单独劳动所构成的总体中,包括了非常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并且惟一地借助国际交换来形成国际分工体制。在这种背景下,这些相互独立的劳动就成为了世界劳动。世界劳动这个概念不仅指资本主义的工资劳动,而且以世界市场为媒介而成为国际分工体制的“贡纳式生产方式”和奴隶制或者“再版农奴制”的劳动也属于世界劳动。因此将世界劳动的存在只局限于有无劳动力的国际转移这种屡屡曲解世界劳动的含义的观点是错误的。专门从事于劳动力国际转移方面研究的游仲勋教授认为,通过劳动力的国际转移,世界劳动这一概念才得以成立。主张国际价值就是价值的国际性形式的木原行雄教授认为,若劳动力的国际性转移不存在,世界劳动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因此,普遍认为,木原教授关于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及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有一个极大的误解。劳动力不在国际间转移并不会影响世界劳动的成立,而只会导致国际间价值规律的修正。
对世界劳动的诸多误解,其原因在于将劳动的世界性看作是直接的东西。然而,这种世界性与社会劳动的社会性一样,并不是直接的东西,而是只有通过世界市场的国际交换才能表现出来间接的东西。也就是事实所证明的那样,它不是劳动本身的交换,而是只能借助劳动生产资料的交换、使各国国民的个人劳动成为世界总劳动的一部分。将作为国际价值实体的世界劳动规定为担负世界的及国际社会再生产的劳动,具体把握它作为以国际交换为媒介所成为的国际分工体制的环节这一点,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面进入对世界劳动与国际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以视世界劳动为国际价值实体的西德派的国际价值论为线索进行讨论。 西德派国际价值论研究的代表者之K.布休,对于世界劳动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阐述了如下见解。假设在当今国际市场上存在着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不同发展水平的A、B、C三国之间的相互对立。假如A国是最发达的国家,劳动强度最大,从国际性水平来看,其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也最高。又假如B国是中等水平国家,C国是发展最落后国家。将国际价值的价值实体称为“世界劳动”。则有A国的1个国民劳动日代表2个世界劳动日,B国1个国民劳动日代表1个国民劳动日,而C国1个国民劳动日只代表1/2个世界劳动日。若进一步将一般等价物引入其国民及国际形式的劳动日,可得到以下等式:
A国的1个国民劳动日=1个国民通货单位=2个世界劳动日=2个国际货币单位
B国的1个国民劳动日=1个国民通货单位=1个世界劳动日=1个国际货币单位
C国的1个国民劳动日=1个国民通货单位:1/2个世界劳动日=1/2个国际货币单位
A国的1个国民通货单位=B国的2个国民通货单位=C国的4个国民通货单位。
布休沿着《资本论》第1卷第20章的叙述,对劳动的生产性以及强度、国际价值,并对作为其实体的世界劳动,国民的以及国民通货为形式的价值表现,及其等式做了论述。这里先言及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就是把国际间的“工资的不平等”看成是国际间“交换的不平等”,也就是不平等交换的原因。对此,最初进行尖锐批判的是比利时的曼德尔。他问,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价值的丧失或获得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他说马克思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在国际贸易里应用一般的劳动价值学说而得到。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交换最终归结到不等劳动量的交换。其次,西德的C.诺伊兹斯认为,与国际价值相关的,生产力高的国家比生产力低的国家生产更多的价值,其劳动是更高生产力的劳动。在世界市场上就算是进行了不等的国民劳动的交换也不能说是进行了不等价值的交换。
布休接纳了这些见解,并做了如下的论述。“不平等交换的内容不应该作为不等价交换来理解,而只应作为不等劳动量交换来理解”。也就是说,布休不是站在法国学派的以“不等价交换”来理解这“不平等交换”概念的,而是站在“不等劳动量交换”即国际榨取的角度。那么,他先前的见解,只不过是把“不等劳动量交换”作为马克思的国际价值命题的一个例题来解答。但是他的例题解答是否正确呢?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命题中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如果在某一国家相对发达,那么这个国家的劳动生产力,劳动强度都要比国际水平高。就是说,在同等的劳动时间里生产不等的国际价值量。在此必须正确把握同等时间和不等价值的对比关系。但布休理解为原因在于A国的劳动强度高,他忽略了生产力这一方面。西德学派的西格尔补充了他的不足。她对布休的模型进行了类推,假定商品X在A国使用了1/2个劳动日,在B国使用了1个劳动日,在C国使用了2个劳动日,而国际货币的价值对应于1个世界劳动日。在这些假定之下,可以把马克思的论述用以下的等式表现出来:
A国的1个国民劳动日=2X=2个世界劳动日=2个国际货币单位
B国的1个国民劳动日=1X=1个世界劳动日=1个国际货币单位
C国的1个国民劳动日=1/2个X=1/2个世界劳动日=1/2个国际货币单位。
这样西格尔导入了商品X的生产量的概念,从而将布休的模型具体化了。但是遗憾的是在此之后斯格尔却将她的理论推导到了错误的方向。因此,无论是布休还是西格尔,他们忽略了世界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规定。他们的确多少把握了作为国际价值实体的国际劳动,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是如何依据国际劳动来进行的。A,B,C三国并不是生产了由同样的劳动时间构成的等同于1个国民劳动日的100马克的价值,而是比如说在A国以300马克,B国以200马克,C国以100马克生产了不同的国际价值量。这是因为在1个国民劳动日里同样种类的商品在A国生产了30个,在 B国生产了20个,在C国生产了10个,并在国际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即1个商品以10马克销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只是因为在世界市场里,商品的价值是由世界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世界市场,国际价值规定是贯彻的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国民价值都被国际价值所解消。这种论述是无视世界市场作为复合市场的独自性。世界市场的独自性,就是关于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世界劳动和国民劳动、国际价值和国民价值的独自的并存方式而言的。国民劳动与世界劳动二者的关系,即布休所说的存在于“世界劳动的位阶”当中。也就是说,各国民的劳动,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阶段,从上到下形成位阶,从而构成世界劳动总体。国际价值和国民价值也一样是这样的关系。在国内市场形成的社会价值同个别价值的关系,在世界市场,通过这一位阶,以独自的方法,国际价值和国民个别价值的关系就成立了。但是,各式各样的国际个别价值如何均等化为同一的国际价值或是国际市场价值呢?这就是下面要探讨的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问题。 法国学派在考察国际价值的时候,以资本的国际移动性和劳动非移动性为前提,以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来阐明利润率的国际均等化。在阐明国际价格的形成时,他们是通过国际市场价值论,即市场价值论的国际性应用来达到的。我们先来认识柯尔迈和追随他的德意志派国际市场价值论的根本缺陷。
柯尔迈在他有名的论文《卡尔·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中认为,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大量一般生产条件所决定,国际市场价值是参加该商品国际贸易的所有国民生产各个阶段的国际价值的加权平均。他认为这是国际市场上价值法则的第2个修正。与国内价值由大量支配规定所决定这一观点相对,他认为国际市场价值是由加权平均规定所决定的。但是无论是大量支配规定还是加权平均都是有关于市场价值的规定,不能说前者就是属于国内,后者就属于国际间。而且柯尔迈把对这种规定的变更,在称为国际价值法则的两个修改的名下进行了。也就是根据他所论述的,如果第二项修正是和国民生产性有关的话,那第一项的修正就是和国民的强度有关。他们的国际市场中价值法则作用的第一项修正是指,国际价值并非由大量支配式的强度为基础,而是以最重要的国民强度的加权平均为基础形成的。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大量支配规定和加权平均规定的任意解释及其修改都是错误的。
C·诺伊兹斯接受了柯尔迈的加权平均的观点,但与他不同的是,她并不把加权平均规定看成是国际间价值法则的修改,而是认为与世界劳动有关。她认为取代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问题关键的是世界劳动这个范畴,它是作为国际水准下国民资本的劳动生产性的程度和强度的位阶加权平均,适用于在世界市场上交换各种商品。她说,“世界劳动没有必要和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各种商品的大量生产条件相一致”。可以看出,这是对于大量支配规定的否定,对于加权平均规定的肯定。加权平均的规定与世界劳动相关联,这比柯尔迈的定义更加不确定。和诺伊兹斯有同样见解的格拉里奇古认为:在国民强度及生产程度的加权平均基础上的国际价值及世界市场价值的成立,使国际价值和世界市场价值间的交换产生,一方面,平均以上的生产性及强度的国民资本带来了特别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平均以下的生产性和强度的国民资本不能实现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里也同样把加权平均规定与世界劳动结合起来理解。
但诺伊兹斯和格拉里奇古所说的加权平均规定到底是什么呢?他们并不把加权平均规定看为国际市场价值的规定,他们只不过把国民强度及生产性等级的加权平均,即把世界劳动的范畴作为问题提出而已。即使是将国际市场价值通过加权平均来理解的柯尔迈也没有对国际市场价值有进一步的深入考察。诺伊兹斯和格拉里奇古就更是如此了。在他们看来,在马克思的论述当中,可以看为是世界均等化的只有商品的价格和利率。与此相对应,利润率、劳动报酬、地租都没有世界的平均化。但是,如果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这些已均等化的或没有均等化的都会各自以规定的大小列入资本家的计算。
然而,与伊曼纽尔、帕格瓦等的“由于资本的国际流动性所导致的直接利润率的国际均等化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的见解不同。布休批判说以国际资本运动今天的水平来看,不应当主张一般的国际利润率的实际存在,这也是柯尔迈和曼德尔等的见解。格拉里奇古否认利润率的国际均等化和国际生产价格的成立,在国民各利润率和国民各生产价格的相互关系中推导出国际价格的形成,这点是应肯定的。但他一味依据柯尔迈的看法,将之理解为依据在世界市场并存并连结在一起的国民诸生产价格,以及国民诸利润率的加权平均的定义是不正确的。在柯尔迈和格拉里奇古的见解中,什么都和加权平均规定相联系,甚至成为对这种规定的滥用。这种规定必须作为下述国际劳动价值的规定来加以正确把握。
国际价值是与世界市场中交换的各个商品相关的价值规定,与此相对的国际市场价值是有关世界市场中交换的同一生产部分的商品总量的价值规定。说国际市场价值是国际价值的现实化和具体化的产物不仅是因为这是由世界市场的竞争所致,还因为价值规定适用同一类的商品量全部。国际市场价值是作为不断变化的国际价格的平均价格或和国际个别价值的均等化形成,由各国际个别价值的加权平均所规定的。只要这种价值规定是关于存在于市场中的同种商品的总量的规定,加权平均规定是不可能成为问题的。
以上是国际市场价值规定的一般抽象,当国际的社会需要量成为具体的现实的国际市场价值规定的问题实质时,一味反复上述的加权平均规定是丝毫不能解决问题的,即笔者所提出的“市场价值在国际间适用的最大的难题”,这也是木下悦二在批判吉村正晴和松井等的见解时所提出的。此外,涉谷对木下学说加以补充,从竞争的角度批判市场价值论的国际应用。但涉谷的这种批判是基于对市场价值论的国际应用误解的基础上所造成的。市场价值并不是关于各个商品的价值规定,它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商品量全体的价值规定。因此,这种市场价值规定的国际应用并不是在只由各国的贸易资本组成的一个部门中适用,而是必须适用于同一生产部门的各国民的商品量全体。必须认识到不仅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各国的贸易资本,同一部门的各国国内目前未参加国际交换的资本,也同样参加了这个国际市场价值形成的运动中。 在日本的国际价值争论中,不仅有围绕着国际价值论研究的基本问题的争论,比如国际间价值法则的修正、国际价值、世界劳动、国际等价交换及不等价交换、国际间货币相对价值的差异,国际市场价值等。还有围绕着国际榨取、基轴产业、国民生产性、贸易超过利润的源泉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激烈的意见对立。如果将日本的国际价值研究加以区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以名和、松井、吉村等为代表的国际价值实体肯定学派,另一个则是以木下、行泽、木原等为代表的国际价值实体否定学派。此外,还有不属于这两个派别的中间派,有的中间派别对世界劳动加以肯定,却对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值加以否定;而有的中间派对国际价值和国际市场价值持积极的观点,但对世界劳动持完全消极的态度。笔者的态度当然属于第一学派。但笔者也并非认同第一学派中的所有理论。
在结尾处还想指出一个问题。笔者曾在信用理论研究会编辑的《信用理论研究入门》一书中执笔了《围绕多国籍企业与资本输出问题》一文。在执笔过程中,我认识到国际价值论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即在作为资本积累论的国际应用问题上的资本输出论和在现代资本输出分析中的国际分工论的视点上,应用国际价值论而构成资本输出的一般理论等,将是国际价值论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⑻ 国际快递费用一般怎么算的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两个概念:计费重量单位、首重与续重
计费重量单位:国际快递行业一般以每0.5KG(0.5公斤)为一个计费重量单位。
首重与续重:国际快递货品的寄递以第一个0.5KG为首重,每增加0.5KG为一个续重。通常起重的费用相对续重费用较高。
0.5KG和0.5KG内是一个价格,就是首重价格,而超过的0.5KG的部分按照续重价格进行收费,
所以实际运费等于首重价格+续重价格
当我们需寄递物品实重大于体积重量时,运费=首重运费+(实际重量(公斤)×2-1)×续重运费
当我们寄递物品实际重量小而体积较大,运费=首重运费+(体积重量(公斤)×2-1)×续重运费
注意,这里运费只是基本的运费,不是最后总的费用,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一些附加费用。
包装费:一般情况下,国际快递公司是免费包装,提供纸箱、气泡等包装材料,但很多物品如衣物,不用特别细的包装就可以,但贵重、易碎物品,一些快递公司会收取一定的包装费用的。包装费用一般不计入折扣计算。
燃油附加费:各大国际快递会根据市场情况实时更新,具体费用请咨询客服。
其他不确定费用:比如偏远地区服务费,如果是寄电池、粉末、液体、食品、品牌等有敏感货费等等,主要跟你所邮寄的物品和地区有关系
基本上,总费用=(运费+燃油附加费)×折扣+包装费用+其它不确定费用
另外,不同国家,不同物流渠道基本的收费标准不同,且费用还可能受到航班停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收费标准还得以快递公司的实时报价为准
本回答作者:祥海跨境物流(知乎各平台同名),专业敏感货国内转运国外快递
⑼ 你如何了解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化的基础和中心
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国际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使国际价格围绕国际价值不断波动,影响国际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垄断、竞争、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或价格的干预或调节,科学技术进步、代用品的出现及其使用范围的扩大,自然和资源条件的变化,民族的消费习惯和心理状况,国际政治变化,战争和投机等。
国际价格有以下类别:参考价格、外贸统计价格、实际成交价格。国际价值(或其转化形态)是国际价格形成和变动的基础。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联系十分密切,参加国际交换的各国商品的国内价格是国际价格形成的基础,国际价格是国内价格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或延伸。
并反过来成为影响国内价格形成与变化的条件。广义国际价格应包括商品劳务价格,资本(或信贷)的价格(或利率),外汇价格(汇率)等。
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国际市场上一定时期有代表性的价格,通常以国际市场上占绝大多数的商品的成交价格为国际市场价格,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有:竞争、垄断、经济发展周期、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商品的价格与非价格、战争、自然灾害等。
⑽ 国际贸易中CIF价和FOB价代表什么意思
CIF是指国内的成本价格加上海洋运费和保险费
FOB就是指的国内的成本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