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乌奴格吐山铜矿床
图2-46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区域构造示意图Fig.2-46Regional structure sketch of Wunugetusha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1—呼伦湖地堑;2—断裂;3—基底等深线;4—大型矿床;5—小型矿床、矿点
一、大地构造单元
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床位于额尔古纳褶皱系深断裂带为界。额尔古纳褶皱系相对为隆起带,大兴安岭优地槽相对为坳陷带。该矿区位于隆坳交接带的隆起一侧(图2-46)。得尔布干深断裂为一个切割到上地幔的岩石圈断裂,对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起长期控制作用。进入中生代以来,该断裂带活动性增强,伴随区域性断陷和火山岩浆活动的同时,许多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应运而生,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床为其中的一例。
二、矿区地质
(一)地层
矿区分布主要地层有:
新元古界佳疙疸群:岩性为古老的片岩类;
泥盆系中统乌奴尔组:岩性为变质较深的碎屑岩、火山岩及碳酸岩;
二叠系上统老龙头组:浅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及变质砂砾岩;
侏罗系中统南平组:岩性为陆相粗—细碎屑岩、含凝灰质成分;
侏罗系上统包括塔木兰沟组、木瑞组和上库力组,岩性为中酸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共分3个喷发和溢流旋回,也是斑岩矿床和浅成热液矿床成矿的最佳阶段;
白垩系伊列克得组和大磨拐河组:岩性为陆相碎屑岩及中基性-中性-酸性钙碱系列火山岩和碱性玄武岩。
本区除中生代地层广泛发育外,古生界和前古生界只有零星出露。
(二)构造
得尔布干深断裂带是区域控岩控矿的主导因素,据地球物理资料表明,该断裂已切穿壳层达到上地幔,在地壳浅部表现为两侧内倾陡立正断层,构成地堑构造。地堑下陷深度可达3000m。得尔布干深断裂带发生于古生代内蒙古-鄂霍次克海封闭时,中生代由于太平洋板块北西向推挤而活化。在中生代这种构造动力因素带动下,造成深部岩浆房的物质分异、岩浆上侵及成矿物质迁移沉淀,导致NNE向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
与得尔布干深断裂相配套的有一系列NW向和NWW向张性和张剪性断裂,其中哈尼沟和木哈尔北西向断裂带构成重要的成矿亚带(图2-46)。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即位于哈尼沟成矿亚带上。NW向和NWW断裂带在燕山早期为压性和压剪性,到燕山中晚期才转为张性或张剪性(李伟实,1994)。这种断裂性质的转变与成矿时间是一致的。
在NW向成矿亚带中,火山-次火山构造往往控制矿体的定位。例如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产于破火山构造中;哈拉胜和大坝火山热液多金属矿床产于火山穹隆构造;甲乌拉浅成热液银-多金属矿床产于火山-次火山复合构造。乌奴格吐山矿区环状火山断裂系统对于控矿容矿十分明显。
(三)侵入岩
王之田等(1988)认为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的近矿围岩为黑云母花岗岩(187Ma,K-Ar法)。成矿母岩为二长花岗斑岩(138Ma,K-Ar法)。李伟实(1994)称成矿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138Ma,K-Ar法)。本文认为王之田等的命名较为合理,故称成矿主要斑岩为二长花岗斑岩。
实际上,成矿岩体为同源多期喷发和浅成侵位的复式岩体,平面上呈NW向拉长的椭圆形,剖面近于陡立略向北西侧伏,出露面积大约为0.12km2,呈一岩株,分三个时期侵位:
(1)成矿早期为充填于火山通道中的流纹质角砾凝灰岩;
(2)主成矿期为沿火山管道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
(3)成矿期后为侵入英安角砾岩。此外,还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及闪长玢岩等脉岩充填于四周环状裂隙中。
黑云母花岗岩为成矿的主要围岩,灰色略带粉红色。其矿物组成为:石英大于30%,条纹长石和正长石约占30%,钠长石为15%,黑云母占5%~15%。
二长花岗斑岩为灰白色,岩体上部以细粒或霏细结构为主,少斑晶,多晶屑;岩体下部斑晶明显增多,中细粒,基质为显微晶粒结构。斑晶以斜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和黑云母,斑晶占43%~50%,基质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暗色矿物含量少于6%。
二长花岗斑岩的SiO2含量平均为70.5%,K2O+Na2O为8.27%,w(K2O)/w(Na2O)为0.83。其复式杂岩体组合指数δ为1~2.9,碱度AR为2.4~3.8,属于钙碱系列岩石。固结指数SI较低,为1.2~6.8。拉森指数LI较高,为22~31。以上数据反映乌奴格吐山复式岩体总的基性程度低,酸度较高。蚀变后SI降低,LI增大1,长英指数FL增大。斑岩分异指数DI为85~90,比我国其他几个主要斑岩铜(钼)矿床的都高(德兴68.14,多宝山78.38,玉龙79.61)。
乌奴格吐山二长花岗斑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的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磷灰石、锆石和榍石型。
黑云母花岗岩的87Sr/86Sr的初始值为0.7065。二长花岗斑岩的87Sr/86Sr初始值为0.7064。并且∑REE值低,w(∑Ce)/w(∑Y)值高,δEu值高,稀土分配模式为右倾曲线,Cu、Mo、Pb、Zn、Pt、Pd等元素丰度高。综上所述其岩源系来自上地幔与下地壳的混合源,岩浆属于同熔型。黑云母花岗岩的K-Ar法全岩年龄值为176.9~201.6Ma,一组Rb-Sr等时线年龄为198.11Ma,定为印支—燕山早期产物。二长花岗斑岩的K-Ar法全岩年龄值为164Ma,属于晚侏罗世产物。
(四)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
矿区共发育有三个火山亚旋回:第一亚旋回为火山沉积旋回,时代属于中侏罗世;第二亚旋回为岩浆侵入亚旋回,是黑云母花岗岩侵位的主要时期,时代属于中、晚侏罗世;第三亚旋回为得尔布干地堑火山喷发的主要时期,时代属于晚侏罗世,最上部有一部分已跨早白垩世,第三亚旋回又划分四个火山喷发阶段。
这些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为:大部分属于正常系列,铝过饱和,少数为碱过饱和,w(K2O)>w(Na2O)。每个阶段从碱钙性开始,终于钙碱性和钙性,硅质和碱质含量递增,Al2O3、CaO、MgO、Fe2O3、FeO含量偏低。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期有斑岩侵位,为热液蚀变和矿化的主要时期。
(五)铜矿床地质
矿体:全矿区共探明33个铜矿体,13个钼矿体。北矿段矿体主要赋存在斑岩体的内接触带,受围绕斑岩体的环状断裂控制。在剖面上矿体向北西倾斜,铜矿体向下分支。南矿带矿体形态不规则,以钼为主。整个矿带呈哑铃状,中间变窄,矿带NE-SW向长3200m,宽130~780m,延伸大于550m(图2-47)。铜储量223.2万吨,品位0.46%;钼储量25.8万吨,品位0.019%;银储量175t;铼储量99t。
图2-47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地质略图Fig.2-47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Wunugetushan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deposit
Q1—第四系;clm—古生代安山岩、结晶灰岩;ζiπ—次英安质角砾熔岩;γiπ—二长花岗斑岩;λiπ—次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γβ—黑云母花岗岩;αμ/δμ—安山玢岩,闪长玢岩;λπ—流纹斑岩;γπ—花岗斑岩;I-H—水云母化带;Q-S-H—石英绢云母化带;Q-Kf—石英钾长石化带;1—断层;2—环状断裂系统;3—火山管道构造,4—爆发角砾岩筒;5—地质界线;6—蚀变带界线;7—铜矿化;8—钼矿化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闪锌矿、黝铜矿、砷黝铜矿、方铅矿、磁黄铁矿和毒砂等;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钾长石和方解石等。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主要为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构造。
矿石化学成分:矿石中主要工业元素为Cu和Mo,伴生有益组分为Ag、Au、Re等,矿石中微量元素还有Ag、Pb、Zn、Au、Re、Co、Ni、Pt、Pd、As、Ti、Mg、Bi、Se、Sb、Sn、Te等。
矿化分带:金属矿物组分由中心向外依次为: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组合。
成矿阶段:李伟实(1994)将该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
(1)石英-铁硫化物阶段,主要形成石英和黄铁矿;
(2)石英-硫化物阶段,产于石英-钾长石带,主要形成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和黄铜矿,为钼矿的主要成矿阶段;
(3)石英-绢云母-硫化物阶段,主要形成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为铜矿主成矿阶段,产于石英-绢云母化带;
(4)方解石-硫化物阶段,主要形成方解石和黄铁矿等。
(六)近矿围岩蚀变
矿床围岩蚀变分带明显,但青磐岩化带不发育。北矿带以斑岩体中心形成环带状蚀变带,从内到外可分三个带:内带——石英-钾长石化带;中带——石英-绢云母化带;外带——水云母化带。
(七)物化探综合异常
(1)矿床位于平静低磁异常区(△Z100~200nT),外围磁场强度增高且杂乱(△Z200~500nT);
(2)自电异常在矿体上方有—100mV左右的异常;
(3)激电幅频率异常在矿体上方呈弱异常(4%)至中等强度(6%~8%)异常,背景值2%~4%;矿体上呈低阻率100~300Ωm,而围岩电阻率300~700Ωm;
(4)电阻率联合剖面在矿体上有明显的低阻正交点;
(5)在矿体上方次生晕具有Pb、Zn、Mo、As内带异常,F、Hg、S、Mn外带组合异常及Cu的中带异;
(6)矿体上方地表原生晕有Pb、Zn、Cd内带异常,As、Ag、W、Ni、Co中带异常及F、Hg、Cu、Mo、Sb、Au、Sn、Mn、Rb、Ba外带异常。矿头晕特征元素为Pb、Zn、S、Ni(Cd、Ag、As)内带异常;矿体中部晕特征元素为Ag、As(Pb、Zn)内带异常,Hg(Cu)中带异常,Mn外带异常;矿尾部晕特征元素Bi、W内带和Co、Sn、Cu、Mo中带异常;
(7)矿石元素垂向变化自上而下Ag、Pb含量呈低-高-低变化,Pb、Ag主要富集在近地表300m深之内;Cu含量从上至下增加,Cu在深部富集;Zn量呈低-高-低-高变化,有两个富集段,即650~550m标高和310m标高以下。
三、成矿条件
(一)稳定同位素
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为接近陨石硫,为正值,δ34S平均为+2.24‰,极差小,离散度小,频率图呈塔式分布。在矿区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硫同位素分馏,硫化物基本是在同位素平衡条件下生成的,硫源明显属于深部来源(上地幔),未受地壳物质污染。
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为18.327~18.526,207Pb/204Pb为15.436~15.633,208Pb/204Pb为37.997~38.421,比值波动不大。238U/204Pb变化为9.42292~9.26762,9个样品均属在正常铅增长曲线上及卡农三角图的小三角图形内,与火成岩的初始铅组成非常一致,表明铅源来自深部岩浆房。
石英-钾长石化带的δ18O为—119.56‰,δ18OH2O为+6.28‰;石英绢云母化带的δD为—120.89‰,δ18OH2O为+1.31‰,表明成矿热液属于以天水为主的混合热流体。
(二)稀土元素
二长石花岗斑岩的w(∑Ce)/w(∑Y)值为4.8,δEu为1.08,无铕异常,相当于下地壳的REE特征。王之田等(1988)推测斑岩岩浆属于下地壳部分熔融并遭受上地壳混染的产物。
(三)流体包裹体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温度: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变化范围为180~650℃;石英钾长石化带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380~650℃,叠加有280~430℃和130~210℃两组后期蚀变温度;石英绢云母化带的均一温度为280~430℃,叠加一组130~310℃蚀变温度;水云母化带的均一温度为110~310℃。蚀变和矿化都是多期叠加的。
压力:成矿早期,体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压力可高达1000×105Pa,例如石英-钾长石化带的压力变化范围为(200~1000)×105Pa。随着构造裂隙的复杂化,体系趋于开放,例如石英-绢云母化带的压力变化范围为(200~300)×105Pa,而到水云母化带的压力已降到(50~180)×105Pa。
酸碱度:据
氧逸度:利用矿物平衡反应可以估算成矿的fo2。从成矿早期到成矿中晚期,fo2值变化范围为10-13~10-44Pa,表现成矿流体向氧逸度降低的方向演化。
成矿流体的演化:从斑岩岩浆房分馏出来的成矿流体最早高达800~900℃,并富Cl-、F-、SO2、CO2等挥发性组分,还携带碱质K+、Na+和重金属元素。早期成矿流体与二长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岩和火山岩等发生交代反应,即形成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这种超临界状态的成矿流体冷凝后形成高盐度流体,其含盐度w(NaCl)可达60%,均一温度达800~500℃,压力达1000×105Pa,有时可见到含子晶的气相包裹体,金属硫化物以辉钼矿为主。
早期成矿流体向上向外运移,温度和压力逐渐降低,从岩浆熔融体中分馏出来的SO2发生水解,产生H2S和
图2-48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成矿模式Fig.2-48Metallogenic model of Wunugetushan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deposit
1—花岗斑岩;2—黑云母花岗岩;3—熔岩;4—凝灰岩;5—火山角砾岩;6—火山颈相;7—铜钼矿化;8—石英钾长石化带;9—石英绢云母化带;10—水云母化带;11—蚀变界线;12—断裂;13—矿液流向;14—火山管道界线;15—次火山岩体界线;16—侵入角砾岩筒界线;17—矿化界线
成矿体系进一步开放,循环天水大量的参与,在大量酸性介质(Cl-、F-等)的影响下,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分解为绢云母和水云母,形成石英-绢云母化带和水云母化带,同时[CuCl3]-、Cu[S2O3]3-、Cu S2O3等络合物分解,生成大量黄铜矿,形成主要铜矿体。此时的温度为240~340℃,压力大于200×105Pa,含盐度可达w(NaCl)12%~50%。
成矿流体演化的晚期,对流循环的天水大量加入,其温度、压力和含盐度大大降低,硅酸岩矿物进一步水解,最终生成水云母化带,在矿体边缘及外围生成铅锌硫化物,如方铅矿和闪锌矿,此时的温度为180~310℃,压力为(50~180)×105Pa。
(四)成矿模式
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的成矿模式可概括如图2-48所示。
印支—燕山早期,受太平洋板块向西推挤的影响,得尔布干深断裂带复活,黑云母花岗岩侵位,带来钼等成矿元素的富集。
燕山晚期受与得尔布干深断裂带相匹配的NW向拉张断裂的影响,形成许多中心式火山喷发机构,二长花岗斑岩沿火山管道相侵位,带来Cu、Mo、Pb、Ag等成矿元素的富集。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的形成是其中的一例。
由于本区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引发了深源岩浆水与下渗的天水对流循环,这种混合热流体由于既富挥发分又富碱质,同时对围岩具有强烈的萃取和交代反应能力,从而导致围绕斑岩体形成环带状蚀变分带和矿化分带。蚀变分带表现为石英-钾长石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水云母化带;矿化分带表现为Mo→Mo-Cu→Cu→Cu-Pb-Zn带。
由上述矿床地质特征表明,乌奴格吐山为较典型的斑岩铜(钼)矿床。
B. 中国有多少铜矿
中国铜矿的总保有量约为6234万吨,位居世界第七,是世界上铜矿储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探明储量中富铜矿占35%。铜矿分布广泛,除天津、香港外,包括上海、重庆、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皆有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910处。江西铜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占20.8%;西藏次之,占15%;再次为云南、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等省,各省铜储量均在300万吨以上。从矿床类型看,主要是斑岩型铜矿,如江西德兴特大型斑岩铜矿和西藏玉龙大型斑岩铜矿;其次就是铜镍硫化物矿床,如甘肃自家嘴子铜镍矿;夕卡岩型铜矿,如湖北铜绿山铜矿、安徽铜官山铜矿;火山岩型铜矿,如甘肃白银厂铜矿等;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如山西中条山铜矿,云南东川式铜矿;陆相砂岩型铜矿,云南六直铜矿以及少量热液脉状铜矿等。从铜矿形成时代来看,从太古宙至第三纪一直有铜矿的形成。但从储量规模和矿床数量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和元古宙。中生代铜矿多与侵位浅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如德兴铜矿;元古宙铜矿多与海相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如甘肃白银厂铜矿。在这两种铜矿及其形成时代中,中生代的斑岩型铜矿是最主要的。
C.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
白乃庙铜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处在华北板块北缘金铜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是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的大型铜矿床之一。矿区以铜为主,伴生有钼、金、银、硫等元素。
白乃庙铜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新元古代褶皱增生带温都尔庙复背斜的西段南翼,察汗敖包褶皱束与白乃庙褶断束之间隐伏的东西向白乃庙大断裂处,成矿区带属于白乃庙-锡林浩特Fe-Cu-MnPb-Zn-Mn-Cr-Ge成矿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白音都西群、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白乃庙群、志留系中统徐尼乌苏组、二叠系下统三面井组、侏罗系下统大青山组和零星分布的第四系。白乃庙群为一套中浅变质的绿片岩,其原岩为一套海底喷发的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凝灰岩。它可以划分为5个岩性段,其中二、四岩段为中酸性岩段,一、三、五岩段为基性岩段,铜矿化及矿体主要产于三、五岩段中。
(2)构造
白乃庙铜矿区构造比较复杂,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太发育,反映了其成矿环境是在伸展的地质背景下。东西向断裂构造是区内最重要的构造形迹,构造发育十分稳定。构造活动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加里东期和海西期是活动比较强烈的两个主要时期。它是矿区内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由于构造多次活动,成矿作用也有多期性的特点。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有加里东晚期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海西晚期的白云母花岗岩等。中酸性脉岩十分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正长斑岩、花岗细晶岩、石英脉等,多为海西晚期侵入岩的派生产物。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矿区主要分布在东西长约10km、南北宽1km左右的狭长地带内。目前已查明白乃庙铜矿主要由12个矿段组成,能够单独圈定的铜、钼矿体共有724个,铜矿体449个。按各矿体地质特征和产出部位的不同,可将白乃庙矿床分为南矿带和北矿带。南矿带主要由Ⅱ、Ⅲ、Ⅳ、Ⅴ、Ⅵ、Ⅶ、Ⅹ、Ⅺ等8个矿段组成,各矿段的矿体走向为EW—NW—NWW,倾向SE—SW—SSW,倾角30°~60°,矿体长240~780m,矿体厚0.57~44.53m,控制倾斜延深359~905m。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单层或多层、脉状体产于绿片岩中;北矿带主要由Ⅷ、Ⅸ、Ⅻ、ⅩⅢ4个矿段组成,各矿段的矿体走向SW—EW—NW,倾向SE—S—SW,倾角30°~64°,矿体长数十米至1240m,矿体厚0.22~18.90m,沿倾斜延深359~905m。控制倾斜延深310~630m。矿体多呈扁豆状、透镜状、脉状在花岗闪长斑岩体内和绿片岩围岩中产出。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铜矿石的自然类型,按照铜矿石中的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分为硫化铜矿石和氧化铜矿石2种自然类型。根据矿石中脉石成分不同划分为2种工业类型:花岗闪长岩型铜矿石和绿片岩型铜矿石。南矿带主要以绿片岩型矿石为主,北矿带以花岗闪长岩型矿石为主,绿片岩型矿石次之。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和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揉皱结构、包含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条带状构造、条纹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等。
标本名称 黄铜矿矿石 编号 DB008-1 形成时代 中元古代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白乃庙矿区。标本表面为灰绿色,具粒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等。Cu品位为0.74%
成因类型 变质-热液叠加复合成因型 产地 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铜矿
D. 铜矿粉现在什么价格
供应信息/公司联系价格 所有地区 江浙沪 北京 上海 浙江 广东 安徽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香港 澳门 台湾 海外 供应铜矿粉 2010/10/20 08:24 种类:铜粉 含量:23 规格:原矿粉 产地:莱西... 青岛玉洲化工有限公司 给我短信 站内留言 联系方式 ¥9300.00 /吨 查看相似产品[山东莱西市] 出售并寻求合作俄罗斯进口铜矿粉 2010/09/03 17:01 种类:铜粉 含量:99.9 规格:1-100 产地:俄罗斯... 满洲里三丰国际货运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给我留言 站内留言 联系方式 ¥1000.00 /吨 查看相似产品[内蒙古满洲里市]
E. 内蒙铜矿哪里多
已经8年了啊 你赔了好多啊 大人也不能这么干啊 还有老婆孩子呢 8年如果开到 至少811万。 品味不够 就换 既然发现有矿 其他的地方也有很大几率
F. 请问费铜多少钱一斤
一般大多数人都卖20一斤的,不过如果是自营自销可以价格高点
G.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八大关铜矿床
一、大地构造单元
矿区位于额尔古纳兴凯地槽褶皱带西部中蒙边境的内蒙古一侧,乌审旗深断裂通过本区。沿额尔古纳河东侧,出露连绵达200余公里的海西—燕山期花岗岩带,矿床位于该花岗岩带中段的蓝山期花岗斑岩体中(
二、矿区地质
(一)地层
矿区内仅见泥盆系上统大民山组(D3d),呈NE—NEE向带状分布,倾向SE,倾角35°~50°。岩石主要有斜长片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安山玢岩,凝灰角砾岩,并夹有薄层灰岩、黑色板岩。该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在构造-岩浆带附近,形成片理化变质晕。
(二)构造
矿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断裂有NE和近EW向两组较发育,其交叉部位为成矿的石英闪长岩侵入的通道,为导浆导矿构造,旁侧的片理化带为储矿构造。
褶皱有八大关背斜,轴向NEE—近EW,核部为中泥盆统乌奴尔组,翼部为上泥盆统大民山组。海西晚期花岗岩及燕山早期石英闪长岩沿背斜轴部侵入。次一级褶皱为青石山向斜和八五八背斜,它对控矿作用不明显。
(三)侵入岩
矿区内侵入岩广泛发育,以华力西晚期为主,燕山早期次之,并有后期脉岩侵入。华力西晚期八大关花岗岩体,沿八大关背斜轴部侵入,总体走向北东东转向北东,长约8km,宽1.5~3km、面积约16km2。岩石主要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
花岗斑岩(
花岗闪长岩(
花岗岩(
燕山早期侵入岩——石英闪长岩(
2号岩体与1号岩体特征基本相似,但规模较小,长轴呈NEE向,长1500m,平均宽200m,面积0.31km2。
(四)矿床地质
1.矿化特征
1号与2号岩体几乎全岩矿化,矿石蚀变较强,但其原岩都是石英闪长岩。1号岩体中赋存的矿体与岩体相似,长达2300多米,出露厚度达200~250m;2号岩体中赋存的矿体长在1500~1200m之间,宽约200m左右,铜钼矿体在岩体内以叠瓦状排列(图2-91)。
矿床铜平均品位0.4%~0.5%,钼0.05%~0.065%。在每个矿化岩体中可以圈出若干个矿体,每个矿体的具体特征如下:
Ⅰ号带:位于矿区北部,走向NE50°~60°,倾向NW,倾角60°,长2300m,宽80~350m,延深大于500m。该带原岩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蚀变分带明显,以钼矿为主,铜矿次之。钼矿体长一般200m,厚度小于1.5m,铜矿体长200~150m,最厚达5.3m。
Ⅱ号带:位于Ⅰ号带的南侧,走向NEE,北部向NW倾,南部向SE倾,倾角45°~60°。带长400m和宽300~600m,延深大于500m。该带北部地表出现分支,NE向分支延长较远,NEE向分支较短。西南端出现急骤尖灭。为八大关矿区铜钼矿体工业储量较多的一个矿带。
Ⅲ号带及Ⅳ号带:位于矿区西端,呈NE向带状分布,分别长800m和500m,宽250~300m、150~200m。矿化蚀变相对较弱,工业矿体少见。矿带特征请参见图2-91。
图2-91八大关243线剖面图Fig.2-91Profile of exploratory line 243 in Badaguan deposit(据内蒙古116队,1988)(after Geological Team 116 of Inner Mongolia,1988)
1—中酸性火山岩;2—石英闪长岩;3—花岗闪长岩;4—花岗斑岩;5—地质界线;6—蚀变界线;7—断层;8—铜矿体;9—钼矿体;10—青磐岩化带;11—过渡带;12—浸染状褐铁矿石英绢云母化带;13—孔雀石褐铁矿石英细脉石英绢云母化带;14—褐铁矿石英大脉石英绢云母化带
2.矿石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金属矿物: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磁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次生矿物: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辉铜矿等。
矿石具交代溶蚀结构、网状结构、自形结构、胶状结构,细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
3.围岩蚀变
八大关铜钼矿床的蚀变有石英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青磐岩化,蚀变具明显的分带性,从中心(石英闪和长岩)向外为:
内带(强硅化带):孔雀石辉钼矿石英巨脉石英-绢云母化带(石英核):位于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中,其外缘为钼矿体主要赋存部位。
中带(石英-绢云母化带):褐铁矿石英大脉石英-绢云母化带→孔雀石褐铁矿石英细脉-绢云母化带→浸染状褐铁矿石英-绢云母化带。位于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中,为铜钼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钼富集在该带内缘,铜富集在该带外缘。
外带(青磐岩化带):分布于石英-绢云母化带的外围,位于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及中酸性火山熔岩中。有弱的铜、铅、锌矿化。
4.成矿条件
经硫同位素样品测定,δ34S在0.5‰~3.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1.9‰,具塔式图特征,说明硫来源于深部,有较弱的分馏现象。
据石英包裹体爆裂温度测定,各种产状的石英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为三组:第一组为162~205℃;第二组为257~336℃;第三组为302~392℃。铜钼矿是在第二组温度下形成的。
黄铁矿爆裂温度,经5个样品测定结果,在210~280℃,主要在大于250℃,小于300℃区间内变化。
总之,该矿床具明显的蚀变分带现象,矿化母岩为来自深源被动侵位的小型中酸性岩体,其矿物组合和成矿元素组合特征,是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
H.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井银铜矿
大井银铜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是以铜、锡、银、铅、锌为主要有用组分,并伴生硫、砷、镉、钴、铟、金、镓等组分的典型多金属矿床。
大井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南端,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兴-蒙华力西地槽褶皱系兴安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中部,次级(Ⅱ级)构造单元为林西-科右中旗复背斜。成矿区(带)归属莲花山-大井子CuAg-Pb-Zn-Sn成矿带。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大井矿区大部分被第四系风成砂、冲积坡积亚砂土、砂砾石层覆盖,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上统林西组,零星分布。林西组(P3l)为一套淡水湖泊相正常沉积岩,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岩性段,矿区范围内仅出露第一岩性段和第二岩性段。其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其次为泥质粉砂岩及细、中粒杂砂岩,局部夹泥灰岩薄层或透镜体。
(2)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和破碎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褶皱为一开阔的圆弧状向斜—土楞子沟向斜。矿区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向、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西西向等4组,其中北西西向和北西向在矿区内主要表现为矿体或脉岩充填形式,控岩、控矿作用十分明显,是区内主要的容矿构造。
(3)岩浆岩
大井矿区无较大的侵入岩出露,但脉岩非常发育,属基性-中酸性次火山岩脉,常成群成带出现,呈岩脉、岩墙及岩床等形态侵入于林西组的断裂和破碎带中。脉岩类型主要有玄武玢岩、安山玢岩、煌斑岩、英安斑岩等,局部有霏细(斑)岩。前三者与成矿关系较密切。经全岩钾氩法年龄测定,安山玢岩、英安斑岩属燕山早期(133~155Ma)产物。
2.矿床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在矿区东西长3km、南北宽2.5km的范围内已控制矿脉数百条,成群成带产出,根据矿体分布特征可大致分为北、中、南3个大的矿带,每个矿带又划分为若干个矿脉群,绝大多数矿脉为隐伏矿体。矿体以不规则脉状、复脉状、交错脉状、串珠状产出,多充填于北西向、北西西向复合断裂带中,在平面上常呈S形,在倾斜方向多具舒缓波状,局部具膨缩或分支复合现象。多数矿脉与围岩界线十分清楚,少数呈细脉浸染状,以含磷粉砂岩为围岩的矿体最多。
矿体走向长一般200~700m,最长>1200m;斜深一般200~600m。矿体一般延长大于延深,少数矿体延长与延深相近甚至延深大于延长。矿体一般厚0.5~1.5m,最厚8.7m,具有膨缩现象。矿体的总体产状规律性明显,绝大多数矿体走向变化在290°~325°之间,多数为310°左右。倾向NE,倾角变化较大,由25°至75°。总的变化趋势是46线以西较缓,一般25°~45°。46线以东较陡,一般45°~65°。局部变化较大,表现为沿走向和倾向常出现急剧转折,使矿体在平面上呈折线状,剖面上呈阶梯状。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大井矿区的矿石类型主要有3种,即铜锡银矿石、铅锌银矿石及二者复合的铜锡铅锌矿石。除主要类型外,还有黄铁矿矿石,常见其赋存在主矿体的上下盘,有时则将主矿体取而代之,致使工业矿体中断。
矿石结构以他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固溶体分离结构、填隙结构、嵌晶结构,少见胶状结构、不等粒压碎结构和骸晶结构;矿石构造以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块状构造较常见,其次是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斑点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较少见。空洞构造仅见于部分锡矿石中,蜂窝状构造不发育,仅见于近地表的局部地区。
标本名称 含锡银铜矿矿石 编号 DB028-1 形成时代 燕山早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标本呈铜黄色、灰黑色,中粗粒粒状变晶结构,脉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锡石、铁闪锌矿、方铅矿和多种含银矿物;脉石矿物为石英、碳酸盐矿物,及少量红柱石。Cu品位为2.16%,Ag品位为139.1g/t,Sn品位为0.64%
成因类型 次火山中低温热液脉型 产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大井银铜矿
I. 请问中国的主要铜矿是那几家谢谢!
中国铜矿分布广泛,在已查明的矿产地除天津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江西、西藏和云南等3个省区的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7.1%(以1996年底保有储量统计,下同)。铜储量较多的还有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黑龙江等6省区,储量合计2019.8万t,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2.3%。以上9省区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80%。
从六大行政区分布来看,铜矿储量分布最多的是华东区、西南区,两大行政区的储量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60.9%,各大行政区的铜矿储量分布的比例:华北区11.4%、东北区6%、华东区31.4%、中南区9.8%、西南区29.5%、西北区11.9%。
从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中国铜矿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差异。三大经济地带按《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地理》卷(1993)划分: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区市(未包括台湾省);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9省区;西部地带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共9个省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储量分布比例:东部沿海地带9.1%,中部地带49.6%,西部地带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