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5年大豆价格为什么这么底
今年大豆丰收,中美的产量都是仅次于2004年的大豆产量,大豆的供给大量增加。同时因禽流感问题日益严重,需求量大幅减少,所以价格一跌再跌。我是做期货的,主做大豆我qq是16888112有问题可以找我
② 跪求2005-2006食用油市场报告--免费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相应带动了对生活品质量
要求的全面提升。食用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与供给特点都在发生
本质性的变化。中国的食用油市场正向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方向过渡和发展
。十年前,人们还在一直食用传统的散装油,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只是作为舶来品被
高高仰视,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年内会有这样迅猛的发展,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
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食用油行业正孕育着巨大商
机。而长期以来,由于食用油行业没有市场准入制度,食用植市场的竞争混乱但是
利润可观。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
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将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了巨大的二
三级市场空间,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也为有志于食用油行
业并有竞争实力的潜在投资提供了机会。此时,一份真实、准确的反映行业现状、
理性的预测未来的市场研究报告对企业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5年中国食用油市场研究报告》主要对中国食用油行业2001—2005年的供给
与需求状况、重点地区运行情况、进出口情况、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等进行了分
析,重点研究了行业内影响力最大的关键因素:规模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和食
用油进口状况。
本报告由公司食用油行业研究小组历时两个月完成。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大量详实的
统计资料,翻译了国外先进的行业经验,与业内相关人士进行分析讨论。报告主要
数据来源如下:
1、国家统计局食用油行业宏观运行数据库(2002—2005年)
2、国家统计局食用油行业企业运行情况监测数据库(2002—2005)
3、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数据
4、中国期刊网、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大型文献数据库
5、咨询合作或者策略机构消费者调查数据库
6、咨询食用油市场一线人员采集数据
目 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 中国食用油行业现状
第一章 研究概述
第一节 食用油研究的行业界定
第二节 食用油的类别
一、根据油料作物的分类
二、根据加工方式分类
三、食用油的行业特性
第二章 食用油市场现状
第一节 中国食用油市场概述
第二节 市场规模
一、根据消费者调查估算的市场规模
二、根据市场总供给估算的市场规模
第三节 消费者研究
一、1983-2004年中国食用油人均消费量
二、中国人食用油消费习惯的研究
三、中国食用油消费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国食用油工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2000-2005年中国食用油工业总体情况
第二节 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分析
一、2001-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食用油企业数量
二、2001-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食用油企业销售收入
三、2001-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食用油企业销售成本
四、2001-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食用油企业销售费用
五、2001-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食用油企业利润总额
第三节 中国食用油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
一、2003-2005年各地区产值比较
二、2002-2005年各地区销售收入比较
三、销售收入地区集中性分析
四、2003-2005年各地区利润总额比较
第四节 中国食用油产业经济类型比较研究
一、2003-2005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总体运营情况
二、2003-2005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资产比较
三、2003-2005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数量比较
四、2003-2005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产值比较
五、2003-2005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销售收入比较
六、2003-2005年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利润总额比较
第五节 中国食用油产业规模效应分析
一、大、中、小企业产值比例
二、大、中、小企业销售收入比例
三、销售收入的集中度分析
四、大、中、小企业利润比例
五、不同销售收入规模的企业利润比较
第二部分 世界食用油市场及中国进出口分析
第四章 全球食用油市场
第一节 世界食用油生产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世界食用油消费现状分析
第三节 2005年世界食用油市场走势
第五章 中国食用油进出口研究
第一节 中国食用油进口情况分析
一、1986-2005年中国食用油进口总体情况
二、2003-2005年进口来源国分析
三、2003-2005年进口省市分析
四、2003-2005年进口贸易方式比较分析
五、2003-2005年进口产品类别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中国食用油出口情况分析
一、1986-2005年中国食用油出口总体情况
二、2003-2005年出口目的地分析
三、2003-2005年出口省市分析
四、2003-2005年出口贸易方式比较分析
五、2003-2005年出口产品类别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 食用油细分市场分析
第六章 中国豆油市场分析
第一节 大豆种植面积和大豆产量
一、2000—2004年世界大豆种植面积
二、2002—2005年全球主要大豆生产国生产情况比较
三、2002—2005中国大豆种植面积
四、中国市场大豆价格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2002—2005年中国大豆油市场情况分析
一、2002—2005年中国大豆油产量
二、2002—2005年中国大豆油消费量
第三节 2004—2005年中国豆油价格波动情况分析和2006年走势预测
第七章 中国花生油市场分析
第一节 花生种植面积
一、花生基本情况介绍
二、世界花生种植面积和地区分布情况
三、2002—2005年中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情况分析
四、中国花生价格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2002—2005年中国花生油市场情况分析
一、2002—2005年中国花生油产量
二、2002—2005年中国花生油消费量
第三节 2003—2005年中国花生油价格波动分析和2005年市场走势预测
一、2003—2005年上半年中国花生和花生油分月份价格波动情况
二、2005-2006年花生油价格走势预测
第八章 中国菜籽及菜籽油市场分析
第一节 菜籽种植面积
一、世界菜籽面积和地区分布情况
二、2002—2005年中国菜籽种植面积
三、2005年中国菜籽市场状况和价格走势、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2002—2005年中国菜籽油市场情况分析
一、中国粮食协会统计的菜籽油产量
二、国家粮油产量统计的菜籽油产量
第三节 2002—2005年中国菜籽油价格波动分析和2006年市场走势预测
第九章 中国橄榄油和棕榈油市场分析
第一节 2003—2005年橄榄油市场分析
一、消费者对橄榄油保健功能及用途的认知度
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消费者购买橄榄油习惯调查
四、目前的营销渠道多元但集中
五、各品牌营销攻略大比武
六、结论和建议
第二节 2003—2005年棕榈油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 行业竞争分析
第十章 中国食用油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节 食用油品牌竞争
一、品牌竞争现状
二、品牌竞争的特点
第二节 食用油品类竞争
一、品类竞争现状
二、品类竞争发展趋势
第三节 食用油市场竞争集团
一、市场竞争呈现三大集团
二、三大集团的竟争势态
第四节 小包装油与散装油的竞争分析
一、“包”与“散”的竞争势态
二、准入制有利小包装
第五节 油脂生产巨头的实力较量
第六节 新标准对食用油格局影响
一、新标准规范市场竞争
二、新标准加剧竞争
第十一章 中国食用油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第一节 嘉里粮油
一、嘉里集团概况
二、2003-2005年嘉里集团部分下属企业经营情况
三、嘉里粮油的经营策略分析
四、嘉里粮油的主要品牌分析
第二节 中国粮油国际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状况
二、中粮集团经营现状分析
三、2003-2005年主要下属企业经营情况
四、竞争战略分析
五、中粮油脂的主要食用油品牌分析
第三节 深圳南顺油脂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2003-2005年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品牌经营分析
第四节 番禺合兴油脂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2003-2005年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品牌经营分析
第五节 上海良友海狮油脂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2003-2005年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品牌经营分析
第六节 三河汇福粮油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2003-2005年企业运营情况分析
三、企业品牌经营分析
第五部分 市场预测与投资分析
第十二章 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环境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表现良好
二、2005年国内市场流通存在问题
三、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预测
第二节 政策环境
一、行业政策变动性分析
二、政策变动对行业的影响4
三、WTO与关税政策对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环境
一、油脂加工技术简介
二、中国油脂加工技术现状
三、中国油脂加工技术的发展规划
第十三章 中国食用油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2006年中国食用油市场预测
一、《油世界》对2006年中国食用油市场的预测
二、公司对2006年中国食用油市场的预测
第二节 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
一、品牌竞争趋势
二、价格变化趋势
三、行业竞争特点发展趋势
四、产品创新趋势
五、行业环境趋势
第三节 影响食用油市场的因素变化趋势预测
一、与食用油市场相关的经济发展趋势
二、油料作物种植及产量变化趋势
三、油料、油脂进出口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新的国际贸易形势
五、新的转基因管理政策对油料进口产生影响
第十四章 中国食用油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节 橄榄油市场
一、中国橄榄油市场现状
二、橄榄油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第二节 核桃油市场
一、中国核桃油市场现状
二、核桃油市场投资机会
第三节 玉米油市场
一、中国玉米油市场现状
二、玉米油市场投资机会
第四节 葵花籽油市场
一、中国葵花籽油市场现状
二、葵花籽油市场投资机会
第十五章 食用油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第一节 中国食用油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 资本运营与规模化研究
二、 技术创新与信息化研究
三、 整合行销与细分化研究
第二节 中国食用油基本营销策略分析
一、营销模式分析
二 、经销商策略分析
三 、渠道策略分析
四 、终端促销推广策略分析
第三节 中国食用油营销案例
一、经典成功案例回顾
二、大品牌的营销败笔
③ 2007年黑龙江省黄豆价格走势
一、大豆近期走势简述
国内外大豆价格从2006年10月脱离底部区域以来,一直处于持续上涨的状态。期间,虽然CBOT大豆在今年2月26至3月5日发生了大幅度的回调,但国内大豆却表现出很强的抗跌性。目前,这一市场状况又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是4月3日至18日,国内大豆在CBOT大豆未见显著波动的几根大阴线的技术背景下,展开了一轮200元/吨左右的大回调,经过半个月左右的短暂调整后,又随着CBOT大豆的上涨迅速启动,远期月份直接冲破近几个月以来的最高价。但是在5月29日和30日这两个交易日,CBOT大豆似乎略有调整迹象苗头时,上涨又一次遭遇寒流,两个交易日内迅速下挫100元/吨左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近期大豆价格波动如此剧烈?
二、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大豆作为农产品主力军的特性决定了其基本面直接影响着价格走势的变化。其中宏观基本面框定了它的未来主要方向,而具体的细节又导致了每一个波动的时机以及幅度。在近期走势中,最大的矛盾来源于远期国际大豆供应和库存预期紧张而消费趋好与目前现货相对充裕的碰撞上。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两个观点的支撑点:
(一)远期利多因素
1.种植面积和预期天气影响
目前关于种植面积的权威数据还是来自美农业部3月份种植意向报告。当时报告称美国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预估为6714万英亩,较去年下降838.2万英亩,低于市场先前预测的6916.7万英亩平均值。从报告结果看,大豆数据体现明显利多的色彩,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玉米种植面积扩张,从而直接导致大豆面积的减少。
同时天气的不确定性让目前大豆价格的反应异常敏感,因为一旦美国中部和中西部大豆主产区天气出现问题,那么CBOT大豆有可能直接面临天气升水,并且这升水幅度无法预计。这种不确性让国内大豆的期货价格也敏感起来。一旦发生,那么国内豆油价格的上涨将会更加迅猛,再加上国内饲料消费趋旺的势头,大豆价格将会得到下游产品价格的整体支持。
2.库存方面
美国农业部5月份报告首次公布了2007/2008年度美国新作物供需数据,预计美新豆结转库存3.2亿蒲式耳,低于市场预测的3.37亿蒲式耳平均值(预测区间为2.55亿-4.63亿蒲式耳)。这是无法回避的敏感数据,结合预期的供应短缺以及消费旺盛,所造成的不仅仅是实际供需中体现的利多刺激,更多的体现在市场心理上的促涨作用。
3.宏观经济政策预期
整个商品经济格局中,工业品处于历史高价位区,农业品处于历史低价位区,对解决美国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和农民补贴问题以及中国的“三农”问题十分不利。从国内情况来看,政府的态度应是积极的期望农产品走高,以减轻压力,解决包括农民收入、农业补贴、农业进出口收入以及社会稳定等问题。同时判断在农产品价格上涨中,政府不会频繁的使用“拍卖方式”来打压农产品价格。
(二)近期利空因素
1.现货压力
随着大豆的价格不断上涨,豆油价格也在上涨,但是华北地区的养殖业一直不景气,而养殖业的低迷造成了近期的猪肉价格大涨。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前期国内生猪养殖多以观望为主,因此存栏下降,这直接抑制了饲料的需求,从而导致豆粕消费低迷,而豆粕价格的迟迟不启动拖累着大豆价格进一步走高。
2.库存方面
美国农业部5月份报告预计美国2006/2007年度陈大豆结转库存为6.10亿蒲式耳,较上月报告下调500万蒲式耳,略高于市场预测的6.07亿蒲式耳平均值(预测区间为5.77亿-6.20亿蒲式耳)。从这个数据上来说,对目前的大豆价格上涨产生了很大的现实压力。同时国内2005年以来积压的将近百万吨陈豆也成了国内大豆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重大阻力。
3.进出口方面
据中国海关总署周四公布的大豆2007年4月进口统计数据:4月大豆进口2652143吨,同比增长3.2%,1-4月进口8370599吨,同比增长4.9%。前期大量进口对目前的大豆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总结
多空双方在对抗中不断的碰撞,矛盾目前具体表现在农产品近期月份价格低迷,形态偏空。而远期月份呈现显著的多头形态,强势振荡,但是一旦回调,幅度会很大。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远期预期的不断兑现和现货压力逐渐被市场消化,形势也会逐渐明朗起来,大豆市场一轮超级大牛市行情也许会呼之欲出。
④ 关于中国大豆
我们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也曾经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可是现在,中国大豆正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一场危机,这场危机让每一个种大豆的中国农民直接感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2005年中国进口
大豆进口量连年攀升,是因为国内大豆出现短缺吗?
在国内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的农村,往年收获的大豆堆积如山以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分别堆放在村每家每户的各个角落,村民都在为这些卖不出去的大豆发愁。据了解,村民往年大豆堆积不卖的原因就是因为价格太低,照现在市场上的价格不仅不会赚钱,反而还得赔钱。再过一个月的时间,今年的大豆就要收获,而新的豆子一上市,陈豆还是往下压,陈豆卖不上新豆的价,新豆的价也起不来。
现在黑龙江当地大豆的价格在每吨2200元左右,比去年这会儿又低了550元,如果今年新大豆上市之前,市场价格还不能回升的话,黑龙江整个大豆主产区都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黑龙江大豆主产区的大豆卖不动,农民种植的热情也开始锐减,今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已经比2005年减少了25%,而明年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会比2005年还要减少40%左右,大幅下滑的还不仅仅是种植面积,前些年黑龙江当地曾经有过上百家以大豆为原料的油脂加工企业,可目前能维持开工的只剩下四五家,这些企业和农民一样,在面临着进口大豆的冲击。
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的总经理田仁礼介绍说:“我对美国大豆有想法,因为美国大豆是靠巨额的财政补贴进来的,而我们没有补贴,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因为九三油脂从建厂那天起就是国有农场筹资建起来的,建这个厂的目的就是消化我们农场的大豆,后来我们扩大了以后,实际就是为了消化沿海的大豆,这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所以说现在农民的利益是跟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大豆进口数量猛增的幕后推手,是那些进入国内大豆加工市场的外资企业,记者了解了一下,目前国内60多家主要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大部分都有外资持股,而外资持股后他们更倾向于采购价格较低的进口大豆,他们靠规模逐渐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市场,相比之下,国内农户和企业的力量比较分散,不足以影响大豆的市场价格。
田仁礼说:“全国这个大豆产业就是加工业这一块,73%份额已经是外国独资和合资企业了,实际上我们这个行业已经失去了话语权,被人家控制了,所以我觉得再有一两年,整个大豆产业就不存在了,而且接至而来的我们中国大豆种植业就可能不存在了,退出历史舞台了,这个现象已经非常明显了。”
大豆除了是油料原料以外,也是饲料蛋白豆粕的来源,大豆产业的稳定直接影响城乡农副产品的价格稳定。
“中国大豆产业衰退了,到时候我们再需要的时候买美国大豆他不卖给你,再去恢复我们这个很难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不光是一个适应问题。”
目前,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这场危机,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对大豆产业展开了多方调研,今年7月,按照国务院的批复,国家发改委决定,由中粮集团牵头,由土畜进出口商会协办,建立联合采购机制,一场由众多政府部门参与的拯救大豆行动正在展开。
那么,谁来拯救中国的大豆呢?
史书上记载,中国人在黄帝时代就种植大豆,中国人种植的大豆曾经比全世界其他地区种植的总量还要多。但是,这个辉煌的历史丝毫不能帮助中国农民缓解今天面临的困境,种了几千年大豆的中国农民好象再也驾驭不了大豆了。刚才节目里提到了,最近 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而且,自 1996 年开始,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净进口大国。
5年前,当中国将要加入 WTO 的时候,有不少人就指出过中国大豆面临国外竞争的危险,现在发生的一切只是应验了这一警告。
其实,WTO 只不过是一个诱因,中国农业生产投入少、生产力低下、竞争力差才是大豆不堪一击的真正原因。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大豆生产并未得到像小麦、水稻和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那样的重视和优惠政策。因此,大豆生产的发展受到单产更高的小麦、水稻和玉米生产的冲击,大豆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对大豆的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大豆技术的推广不力,全国玉米、水稻和小麦的品种已经更新了几十次,但大豆主产区的许多农民仍在沿用几十年前的老品种。
中国大豆成本高、出油率低,与低价优质的进口大豆相比,经不起冲击自然在情理之中。但中国的农民不知道这一切,也无法改变这一切,当外国大豆在中国势不可挡时,他们只有吃惊和无奈。
只有把中国传统农业注入现代化内涵,提高其竞争力,才能拯救中国的大豆,而要作到这一点,政府、科技工作者和农民都要想办法,政府拥有丰富的政策、技术、资金资源,在拯救大豆过程中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参考资料:中国饲料粮油信息网
⑤ 2006大豆.玉米 价格走势
5月28日 09:40 我国大豆市场春播前回顾与后市展望
--------------------------------------------------------------------------------
2006-5-18 11:02:00 福建省粮食局
据有关部门调查,2004年,农民种植大豆的总收益为1.00元/kg,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种植大豆农民所获得的最高收益水平。2005年,随着国内外大豆市场价格的走低,以及农资化肥等生产成本的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出现了明显降低。按照2005年国产大豆上市之后,大豆的平均销售价格2.50元/ kg,以及生产成本1.96元/ kg计算(2005年大豆生产成本数据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典型调查数据),农民种植大豆的净收益为0.54元/ kg,加上国家对种粮农民补贴0.06元/公斤(按照2004年补贴标准),2005年我国农民种植大豆的总收益为0.60元/ kg,较2004年降低0.40元/ kg,降幅为40%。
今后我国大豆市场价格是否会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是否会继续降低?下面笔者就大豆作物播种之后的大豆价格整体走势做出预测。
1 大豆进口数量增加 定价体系出现明显转变
2005年,我国共进口大豆2659万t,占当年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41%。中国大豆进口数量也连续三年超过了国内的大豆产量,这使得决定中国大豆价格走势的影响因素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大豆市场价格已经由上世纪90年代基本由国内供求关系决定,转向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国产大豆集中收获上市的10月份,东北地区大豆的开秤价格是由当地以及华北地区的大豆加工厂参照进口大豆的比价来决定,因此判断春播后大豆价格的走势必须以国际市场大豆供求状况的变化为依据。
2 春播前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整体保持较低水平
每年的3、4月份均是南美大豆上市的高峰期。从3月份南美的天气状况来看,2006年南美地区大豆达到创纪录水平已成为定局,其中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5850万t,较2005年增加750万t,增幅为14.7%;阿根廷大豆产量预计达到4050万t,较2005年增加150万t,增幅为3.8%。根据监测,美国大豆自2005年10月之后出口进度缓慢,也使得春播前后国际大豆市场呈现供大于求格局。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在新的市场年度开始之后(美国大豆的市场年度为当年9月至次年8月),美国大豆的销售进度明显落后于上年度水平。截至3月23日,美国共出口大豆2094万t,较上年度同期减少609万t。据悉,目前美国农民手中仍持有大量2005年生产的大豆,这部分大豆将与新上市的南美大豆一起争夺国际出口市场,从而冲击大豆价格。
另外,在大豆供给出现季节性增加的同时,国际市场对大豆需求将保持稳定态势。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对大豆进口数量的预测,2006年,我国将进口大豆2600万t,低于2005年进口水平。其主因是国内大豆加工行业在经历了2005年整体亏损之后,新建、扩建项目明显减少,新增大豆压榨量对进口的快速拉动正在减弱。大豆压榨数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其次,2005年创纪录的大豆进口量也导致2005年底我国进口大豆库存量增加,这部分进口大豆均要在2006年消化。
2006春播后,国际大豆市场面临来自南美新豆上市以及美国陈豆供应数量庞大双方面的供给压力,大豆价格将继续保持在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较低水平。有国外研究机构预测,2006年春播前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将在5.60~6.00美元/蒲式耳的区间进行波动。以此推算,黑龙江地区国产大豆的收购价格将保持在2400~2550元/t的水平。
3.下半年大豆市场走势
我国大豆的收获期在10月份,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下半年走势,将决定国产大豆开秤价格水平。上半年影响大豆价格的主要因素——南美大豆集中上市以及美国陈豆供应充裕,将在下半年得到弱化,国际供求双方的关注重点将转向2006年美国和中国大豆产量。
2006年,美国大豆产量继续维持高水平的可能性不大。2004年和2005年,美国大豆均获得了丰收,8501万t和8400万t的产量,分别创造了美国大豆产量的第一和第二高水平。美国大豆产量连续两年达到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单产水平的提高。2004年美国大豆单产水平达到了创记录的亩产190kg;2005年,美国大豆产量水平也达到了亩产186kg。从历史记录来看,美国没有出现过连续三年大豆单产水平超过180 kg /亩的现象。因此,2006年美国大豆单产水平出现降低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年的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将维持近五年来以来的平均水平2995万hm2。因此,在美国大豆单产预期水平降低以及大豆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2006年的美国大豆产量继续保持在8000万t以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由于芝加哥市场习惯于在大豆作物生长期间对天气进行炒作,因此,在2006年下半年有可能出现对美国大豆单产或者中国大豆单产进行炒作的局面。预计美国大豆单产一旦出现降低的迹象,惯于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炒作的投机基金就会推高芝加哥大豆市场的期价,从而导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上涨。我国大豆已经连续两年丰收,2005年,我国农民大豆种植收益下降,生产积极受到影响,致使2006年的大豆产量继续提高的概率降低。虽然中国大豆产量降低对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并不如美国产量降低的影响明显,预计仍会导致投机基金借机推高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价格。
每年的7-9月均是中国大豆进口出现季节性增加的时期,这与国产大豆供给告罄以及养殖饲料需求出现季节性恢复有密切联系。自2002年以来,我国第三季度大豆进口量占全年进口量中的比例分别为38%、36%、25%和28%。中国大豆进口数量的季节性增加将为国际市场大豆上涨带来需求方面的动力。
另外,由于受到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欧盟2006年上半年对大豆进口的需求量低于2005年同期水平。进入下半年以后,随着禽流感疫情的逐步消退,欧盟对大豆进口需求将逐步增加,这将为推动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扬起到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预计2006年国内外大豆价格走势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其中上半年受到南美大豆上市的压力,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将维持低位盘整的格局;进入下半年以后,随着对美国及中国大豆单产关注程度的提高,国际大豆市场将进入对天气变化的炒作当中,从而推动大豆市场价格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呈现上涨态势。
4.豆农将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
按照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决定国产大豆开秤价格的规律,预计2006年国产大豆的开秤价格将高于2005年。2006年下半年,芝加哥大豆期货将摆脱低位盘整的局面重新出现上涨,如果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在今年9月份上涨至6美元/蒲式耳以上,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将超过2750元/t,而国产大豆的开秤价格将在2650元/t,我国农民种植大豆也将获得高于2005年的销售收入。
⑥ 2005年11月黄豆价格
黑龙江海论市伦河镇护抡村黄豆1.20元/斤
⑦ 历史右图是2005-2008年中美大豆期货价格的变化曲线。这主要说明了
A
大宗商品(石油、黄金、大豆等等)的国内期货价格已经和国际价格基本同步,反映的就是A
⑧ 急求:2005年我国主要粮食价格
玉米,2005.1月 1180-1200元/吨;
2月 1188-1240元/吨
3月 1220-1350元/吨
从4月到8月价格从1340下跌到1230
从9月到12月价格从1230上涨到1390
小麦 2005.1月-2月,从1660上涨到1750
3月-9月,从1780下跌到1520
10月-12月在1670到1800元上下
黄豆 2005.1月-5月从2540上涨到3240
6月-8月从3240下跌到2630
9月之后一直在2700元左右
⑨ 拜托拜托~急需我国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2年粮食(大米、大豆、油、糖等)进口数据
你是写论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