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市场不一样了,资金结构也变了,现在市场上的股票分为几类我们要做哪一类
a股市场的传说和列传我相信朋友们茶语反而都有聊到,也都经常在自媒体上看见此类文章,但我相信很少人从实战角度全面解读A股市场,大部分人对于a股市场的论述不过是抱怨,发泄或者是调侃,今天我就从实实在在的实战角度来剖析一下a股市场。
a股市场可以先用几个词概括:新生力量,朝气蓬勃,估值很高,波动很大,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我将围绕以上几个词来解读a股市场的特色。
a股市场发展到现在30年左右,算得上是新兴市场,因为从周期来看,30年左右是一个完整的短周期,中周期一般是89年,再大的周期是144年,而a股市场才刚刚满足30年的历史,算得上刚刚成年。
a股市场从混沌阶段走到现在各方面已经接近成年,包括交易制度,法律法规,开放程度,股市规模,股票结构这些来看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找到了一种平衡,总体来看现在的a股市场优点大于缺点,并且在越来越好,值得投资的程度已经提高了最大值。
投资股市本质上是投资国家,中国毋庸置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如果世界上有两个值得投资的股市,那一定是美股市场和a股市场,没有其他第三个市场。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说港股市场很不错,股票也很低估,其实错了,因为香港就是中国,港股市场里面值得投资的股票都是中国的企业,某种意义上你就是在投资和a股联动的股票,并且港股市场的弱点很明显就是缺少人气,缺少资金,并且现在的港股市场大部分已经是内地资金在买,国外以后会越来越把目光放在a股市场,因为a股市场目前对外资的态度是非常友好的,外资以前投资港股其实是因为a股有很多限制。
港股市场未来会越来越尴尬,尤其是随着a股市场的制度日益完善以后,港股会越来越缺少资金,缺少人气,从而导致港股95%以上的股票边缘化,变得便宜但是不涨,变得只能赚股息,股价失去生命力,剩下的5%一定是中国最优秀的在港上市企业,某种意义来说,港股市场已经没有很大的交易价值,从实战上来讲完全不如美股和a股。
㈡ 什么是金融资产结构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㈢ 股市里,杠杆资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有杠杆的资金,从目前市场来看有三种:
一是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杠杆比例为专1:1,利率属为年利率8%多一点,1:1的意思就是你自有资金10万,证券公司可以借10万给你,你就拥有20万元买股票;
二是百民间借贷炒股,配资比例可达1:1-5,按配资比例,比例越大利率越高,1:1的月利率达10%以上,而且有很多股票不能买入,比如ST股票,创业板股票,打新股等,但操作的度是别人的账户,比如你自有资金10万,把这10万元转到别人的账户上,他按你的要求配内10万到50万,这个账户上就有20到60万供你操作炒股,赚了钱超过一定比例,可以让对方把这部分资金转到你的账户上,如果亏了钱达到你的自有资金减去利息,就要求你追加资金,如果没有按规定时间追加资金,这个账户就不给你操作了;
三也容是民间借贷,也是操作别人的账户,配资比例可达1:1-10,但利率比第二种便宜,买入股票也没有限制,这种风险最高,股市上涨赚钱很可观,风向一变血本无归,这种配资也是当前证监会严控的对象。
㈣ 股市资金 与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初次发行股票,或者增发股票都可以用来融资,获取股市上的资金。
我们买的股票知识接替了别人手中的股票,这些资金是在股市中运转的。
股价对公司没影响。公司对股价有影响。
㈤ 一只股票里的资金 是不是由 股东 机构 散户 组成
楼上两个是个毛你是!
只要持有股票的,都是股东,不管你是散户还是机构。
因为开户有的是自然人账户,有的是机构账户,但是不论那种,都是股东。
另外,你说的资金是什么资金?是总市值?还是营业额?净利润?现金流?
㈥ 问:一只股票里的资金 是不是由 股东 、机构 、散户 、组成 机构进来是干什么的
机构和散户都是股东。 机构进来是让资金增值保值的。说白了就是来挣钱的。 大部分股票里还有私募。
㈦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
1、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低,平均约32.5%,低于美国企业平均45%左右的资产负债率,更低于德、日企业60%以上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2、从上市公司资金来源看,我国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具有如下特点:(1)上市公司内部筹资比例甚少,而外部筹资的比重占绝对优势;(2)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数量却呈上升趋势,与我国资本结构的发展趋势正好相反。
究其原因,应有以下方面:
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在结构与功能两大方面都存在问题。从宏观结构上看,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单一品种主导的市场,股票与债券的比例失衡。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债券融资是股票的3~10倍,而我国的证券市场却是股票独大。由于股票比债券风险大,投机性强,因此必然带来市场的波动。从微观结构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国有股不仅在上市公司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占公司股本65%左右。由于国有股一般由国资部门行使股东权,其对公司享有的权利并非个人出资形成的经济授权,公司经营业绩与其个人经济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国有股的代理人往往只行使“廉价股票权”,却对公司经营不承担任何责任。在国有资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化代表,产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国有股权代理人与公司管理者之间往往存在一种默契关系,他们共同的“寻租”行为,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再者,由于公司改制不彻底,不少公司的股东结构不稳定。在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上,公司的股东结构要么使机构投资者成为主要的投资人,要么使公司法人互相持股。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结构则是部分国家股或部分法人股加广大的中小投资人。这显然不能形成稳定的股东结构。结构的失衡必然带来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行为的失衡。
从资本市场的功能来看,由于我国股市出现时间不长,各方面的功能发挥十分有限。比如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极少出现“敌意兼并”的情况,发生的兼并事件也是以场外协议收购国有股、法人股为主,资本市场得到接管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再比如,市场信号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依赖于股票价格对公司经营业绩真实的反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更多的是受一些政策因素及其他与现实无关的因素影响,往往不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去年,我国股市与经济增长的背离便是最好的例证。市场信息反馈与价格发现功能的弱化,使那些潜在的投资者很难看到某一行业、某一公司的内在价值,因而很难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从而使资本的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
其次,对照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所得税功能,我国所得税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调节作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所得税地位,二是地区差异,三是税率单一化。从所得税地位来看,比如在美国个人所得税为税制体制中的主体税种,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目前处于发展阶段,个人所得税占各税收入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仅占各税收入的5.38%,而同年美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45.6%。如此规模之小的税收收入功能,决定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收入分配调控上的作用有限。
从公司所得税地区差异来看,虽然我国税法规定的所得税税率为33%,但由于公司的所得税由各地财税部门征收,收入部分上交地方政府,对地方财力的构成和增长举足轻重,所以,尽管国家有统一的公司所得税政策,但各地各级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争取外来税源,纷纷“招商引资”,变通公司所得税政策。比如,有的地区上市公司全部免交税收;有的是定额上缴或包干递增上缴;也有“先征后返”的;还有参照新技术开发区不统一,导致税收对上市公司的产业导向作用减弱,造成了上市公司间不平等竞争。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波动性,还会造成上市公司税后利润的畸高畸低,导致业绩泡沫或虚假亏空,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认识不足,从而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从个人所得税来看,我国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所得税为20%,所得税税率单一化,不按累进课征制税,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之间缺乏负债率的作用。目前,我国税法规定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明显高于个人所得税税率。在公司税率大于个人税率的前提下,负债的节税价值就难以被抵消。这样的公司,其负债会增加公司的财富,进而增加公司价值。不仅如此,公司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避免股东的所得税,比如公司可采取高留存、低股利的分配政策,从而使得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上升,股东可以获得资本利得收益。在我国,资本利得收益的所得税率低于股利所得税率。很显然,类似的公司行为将降低股东个人的赋税水平,使负债节税价值大于个人赋税。
再次,健全的公司破产制度是公司价值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的重要基础。在我国,虽然《破产法》早已出台,但由于职工就业、银行债券等多种原因,公司破产有法难依,上市公司的退出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公司破产,我国《破产法》也缺乏罗斯模型中对破产公司的管理者施加“惩罚”的约束。破产制度不健全必然导致上市公司难以树立风险意识。一方面,反映公司经营风险的负债水平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助长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导致公司绩效出现下滑的趋势。破产制度的这种双重作用必然导致公司绩效与负债水平的负相关。
㈧ 这是个关于股市的问题,在A股市场里由哪些资金组成机构跟私募有什么区别
1.千千万万的散户、中户。2.大户、特大户。3.公募基金。4.私募基金(包括阳光的非阳光的,版分开更恰当)。权5.保险。6.社保。7.法人持股。8.系列资本。9.游资。10.国家队资金。11.券商。12.QFII。12.各类庄家贯穿上面。
私募是机构的一类。不是人的投资者都统称机构。狭义的机构就单指公募基金。
㈨ 怎样保证资金结构的合理性
这看你追求什么样的回报率,但建议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资金投入股市多少,投入基金多少,投入银行理财产品多少,投入到其他途径多少,这是由您个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