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9年3月29日以后,玉米价格还涨吗
涨不涨不好说,不过据往年行情,在新玉米没上市之前,就是五六月份,玉来价格会浮动一些,但农民朋友不要押这个宝,新玉米打下来能卖就卖,贮存第二年,脱很多水份,还怕玉米生虫受潮。
『贰』 2010年12月4日大豆油最新价格
不说12月4日了,说现在吧 12月15日的价格 。
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一级豆油9750元/吨,三级豆油9600元/吨,滨西禹王四级豆油9500元/吨,集贤日康四级豆油9500元/吨,阳霖四级豆油9500元/吨。集贤天兴地区四级豆油9300元/吨。
吉林长春油厂四级豆油9700元/吨,红嘴三级豆油9900元/吨。
辽宁大连地区一级豆油9850元/吨,三级豆油9700元/吨。丹东地区一级豆油10000元/吨,三级豆油9900元/吨。
天津地区贸易商一级豆油9850元/吨,油厂一级豆油9900-10000元/吨,北京地区一级豆油9920元/吨。
河北秦皇岛地区油厂一级豆油9950元/吨,三级豆油9850元/吨,四级豆油9750元/吨。
陕西西安地区油厂一级豆油10000元/吨,四级豆油9800元/吨。渭南地区油厂四级豆油9750元/吨。
山东日照贸易商一级豆油9760元/吨,油厂一级豆油9900元/吨,四级豆油9700元/吨,博兴地区油厂一级豆油9850元/吨,四级豆油9600元/吨,烟台地区油厂一级豆油9900元/吨,青岛地区油厂一级豆油价格9850元/吨。
河南地区油厂一级豆油9950元/吨,四级豆油9750元/吨。
江苏张家港地区油厂一级豆油10000元/吨,四级豆油9800元/吨,仪征地区油厂一级豆油10000元/吨,镇江地区油厂一级豆油10100元/吨,南通地区油厂一级豆油价格10000元/吨。
浙江宁波地区油厂一级豆油10000元/吨。
湖北武汉一级豆油10000元/吨。湖南地区一级豆油10000元/吨。
福建地区一级豆油9800-9850元/吨。
广州地区一级豆油9850元/吨,湛江地区一级豆油9800元/吨,东莞地区油厂一级豆油9950元/吨。
广西防城港地区九三一级豆油9800元/吨,大海一级豆油9850元/吨,钦州地区一级豆油9800元/吨。
『叁』 大豆油价格``
你好,最新的大豆油价格<自中国惠农网>:
北京:一级豆油7230元/吨。
天津:一级豆油7200元/吨。
山东临沂:一级豆油7120元/吨,四级豆油7020元/吨。
山东博兴:一级豆油7100元/吨。
浙江宁波:一级豆油7200元/吨。
江苏张家港:一级豆油7250元/吨。
江苏镇江:一级豆油7150元/吨。
广东广州:一级豆油7100元/吨。
广西防城港:一级豆油7010-7040元/吨。
四川成都:一级豆油7600元/吨。
黑龙江哈尔滨:一级豆油7350元/吨,三级豆油7250元/吨。
辽宁丹东:一级豆油7250元/吨,三级豆油7150元/吨。
『肆』 2008年3月豆油价格猛涨是什么原因
一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特别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
二是国内农产品的恢复性、补偿性上涨。
三是成本推动价格上涨。
还会的。
『伍』 那位大侠能提供下近几年中国市场上高端食用油的统计数据阿
我国食用油市场竞争和趋势分析
湘财证券 并购总部 范崇东 大连华农集团 庄宏伟
一、 国内食用油发展现状
食用油是人们的日常必需品,人们的消费习惯正由散装油向小包装精致油方向发展。这样小小的一个转变却造就了一个市场容量超过200亿,年增长速度超过30%的小包装食用油大市场。我国小包装油产业去年达到了300万吨的销量,有近180亿的规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食用油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到2004年,人均年食用油消费为13.5千克。
图表 1 1996-2004我国食用油消费统计
专家预测,小包装油的行业成长,每年有20%-25%的成长比率。而我国油脂产业总体增长大约在5%-6%,小包装油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散油的平均增长。早在16年前,当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出现在国内市场上,这种安全卫生的桶装油逐渐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散装油逐步退出国内大中城市,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食用油消费就开始了快速的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油成为市场主角。“时势造英雄”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资金兴起在油脂行业的投资热潮,纷纷投资中国。2001-2004年,在我国从辽宁大连到广西北海的几千公里的沿海港口兴建及正在兴建了约100个大型油脂加工企业,日处理量大多为1000-3000吨,其中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天津塘沽、I山东口照、江苏连云港、张家港、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汕头、东莞、广西北海等地兴建了约占全国80%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业。04年以来,虽然本行业投资有所减缓,但投资仍然十分旺盛。2005年6月中谷粮油集团对外宣布,正式进军小包装油市场,在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和以北京、济南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正式推出“香谷坊”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食用油行业的竞争仍将更趋激烈。
表一为近几年国内较大的投资项目统计。
表一、近三年来食用油行业部分重要的投资项目(不完全统计)
时间 地点 投资者 金额
2002年 日照 山东三维集团 5亿元人民币
2002年底 日照 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和山东粮油集团 1.5亿元人民币
2003年1月 上海 嘉里粮油 6000万美元
2004年1月 新疆玛纳斯 新疆屯河集团 2.5亿元人民币
2004年9月 荆门 中粮集团 2亿多元人民币
2004年12月 大连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英国FEDLTD•B•V•L
2005年5月 南京 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 1.1亿美元
2003年6月 天津 嘉里粮油 1亿美元
2005年6月 九江 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和香港巨邦国际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 2.1亿元人民币
2005年7月 日照 中纺粮油公司 2亿多元人民币
2005年8月 重庆 重油集团 1.5亿元人民币
注:信息来自于网络,数据精确度有限
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形成了以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为主要食用油种类,粟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等各种天然保健食用油百花齐放的局面,食用油市场开始从卫生、安全用油阶段步入健康、营养用油的新发展时期。行业的快速成长和丰厚的利润空间也造就了中国食用油市场上巨头,出现了“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著名品牌和“嘉里”、“中粮”等产业巨头。2004年各地上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890个(表二: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其中日处理原料千吨以上的47家,年处理油料能力5138万吨,2004年实现植物油产量9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66亿元,较上年分别持平、增长35.1%. 产品结构调整明显,一级油占主导地位,实现产量346.8万吨,占总产量的36.4%,四级油产量下降较快,实现产量190万吨,占总产量的19.9%;小包装油和特种植物油脂发展较快。尽管如此,快速成长的产业规模背后问题不断,据统计2004年,食用油行业实现利润3.68亿元,同比下降近6倍, 食用油产业原料供给、价格竞争、加工能力过剩、质量安全等问题困扰着整个行业。
表二、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排名 公司名称 生产能力
1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2852764吨
2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 1570477吨
3 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420052吨
4 江苏南通宝港油脂发展有限公司 357640吨
5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339579吨
6 河北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262463吨
7 中国植物油公司 193985吨
8 河南爱厨植物油有限公司 185794吨
9 金光食品(宁波)有限公司 173975吨
10 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 160000吨
11 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155724吨
12 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 154727吨
13 广西防城港新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148949吨
14 宁波正大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143837吨
15 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 119288吨
16 深圳市南顺油脂有限公司
117500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原料供给
2003年整个行业一片大好,全行业全年实现利润21.89亿元。2004年因大豆价格剧烈波动而引发的中国大豆加工业行业危机。去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美国大豆,采购的大豆价格折合人民币约4300元/吨,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豆价格突然直线下落,降至每吨约3100元,巨大的价格波动,一下子将许多企业推到了绝路,尤其是依赖进口原料的企业。在这次“大豆风波”中,山东境内依靠进口大豆为生的中小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连华农、三河汇福等一批国内大型油脂企业也元气大伤。而国内由跨国企业参股、控股的一批油脂企业如东海粮油则未受到大的冲击。据统计2004年油厂仅实现利润3.6833亿元。
2、安全事件不断
近两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安全事件频出,食用油行业也不例外。影响食用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油中的杂质、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微量金属离子等物质,游离脂肪酸过多会影响油的风味、加重油脂裂解和酸败,而过氧化物超标油就会加速氧化极大的缩短油的保存时间。除了质量问题外,福临门1:1:1之争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国内爆发“禽流感”的影响加剧了大豆加工企业的亏损,今年世界范围内“禽流感”问题势必仍会对食用油产业产生不小的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近两年来非典以及诸多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民对食品消费的食品安全空前关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组织制定的食用油新标准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3、产能大量过剩
保守估计,2004年底中国的大豆压榨总能力达到6000万吨,但是实际压榨在3500万~4000万吨之间。而外资跨国集团有控制力的企业,实际压榨量占总实际压榨量的50%以上,而且这些外资跨国集团控制的企业压榨能力非常集中,因此具有了相当大的垄断力。由于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的市场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于是局部市场时有价格大战的现象。
三、竞争状况和主要品牌
虽然我国食用油品牌众多,约600多个,但据资料显示,国内约有70%的销售收入集中在占总数7.5%的企业,但"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品牌占据了42.20%的市场份额,大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垄断。嘉里粮油和中粮集团是我国食用油市场上巨头。在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四大品牌中,金龙鱼、胡姬花为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福临门和鲁花隶属中粮集团旗下。下面对这两大食用油巨头进行一个分析。
表三、我国植物食用油脂主要品牌(各类前五名)
大豆油 花生油 菜籽油
1 金龙鱼牌 鲁花牌 金龙鱼牌
2 福临门牌 胡姬花牌 福临门牌
3 口福牌 亮泉牌 禧万年牌
4 汇福牌 长生牌 如意牌
5 海狮牌 吉龙牌 大平牌
1、中粮集团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之一,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中国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连续10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具有巨大的资本优势。旗下主营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业务的中粮国际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H.K.0506),在资本市场上有便捷的融资渠道。1995年,中粮集团以“福临门”品牌进入利润丰厚的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中粮集团和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WILMAR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合作进行产业运作,强强联合,不仅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求市场上的优化配置。耗资20亿打造福临门的生产布局,目前旗下的主要企业有: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黄海粮油工业(山东)有限公司、东洲油脂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粮艾地盟(山东)有限公司、山东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等。中粮集团有亚洲最大的油脂生产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榨油到毛油到精油提炼,再到包装,具有相当的成本优势。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中粮集团本身就具有十分强大的贸易实力,加之其在葡萄酒、啤酒、肉制品、面粉、糖业等具有较强竞争实力产业的协同效应,使得其食用油产业销售能力十分强大。2004年油脂产品主营业务收入11,657,102,000港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7%,占中粮国际总收入的69.4%。其中小包装油销量504,850吨,比去年同期上升30 %。小包装食用油相对食用散油的比例已从过往的35%和65%之比上升至本年度内的40%和60%。2005年上半年,小包装食用油销量211,412吨,比去年同期上升25%。公司目前开始加强高档食用油和副产品卵磷酯类开发和生产,该部分毛利较高,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利润来源。
2、嘉里粮油
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专为中国的粮油企业而设立的一个投资公司。嘉里粮油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在随后的十年内,又陆陆续在防城港、上海、青岛、营口、成都、西安和厦门先后投资建立了7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形成了布点广泛、布局合理、规模宏大的油脂生产体系。1998年又成立了一家专门进行市场管理、业务拓展的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对集团的16个小包装食用油品牌进行统一的市场拓展和营销管理。已经发展了包括"鲤鱼""元宝""胡姬花""花旗"等16个国内小包装油知名品牌,涵盖调和油、色拉油、花生油、葵花油、粟米油、芝麻油等多油种的大型系列产品。除此以外,嘉里粮油还是目前国内著名的特种油脂供应商,"金燕""金鹂""花旗"等品牌的起酥油、人造奶油、氢化油等,供应给包括肯德基、达能等大型食品企业。
四、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历年来是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的首要工作。2005年中共中央(中发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把“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写进中央1号文件。
1、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外资充当主要角色
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巨大的二三级市场空间,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加之2004年的大豆风波,导致2004年由于油厂经济效益较差,影响了企业在银行的信誉,加上部分地区银根收缩,导致一部分正在动工新建、扩建的项目停了下来,有的原来打算新上的项目推迟动工。许多企业出现亏损。这给后期行业大整合创造了机会,未来几年内,食用油市场又将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时期,将可能出现较多的并购事件。今年创世纪集团福建省地区著名食用油品牌“天香”后,又收购了福建印福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最大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通过不断并购,扩大规模,与外来品牌比拼。
另一方面,位于全球食品行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食用油行业也将不会例外,外资将在未来几年的行业整合中扮演主要角色。《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表明,截止到2002年12月,全行业共有三资企业87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2.67亿元,分别占全行业国有和规模以上企业的7%和38.40%。外资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47.3%,特别是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仅旗下的金龙鱼、胡姬花、鲤鱼这三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之和就达到了33.3%,可以预知未来外资凭借巨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重组等模式快速进入、收编、整合中国市场,对本土品牌构成威胁和冲击。美国嘉吉集团在广东已经拥有一家相当规模的大豆压榨工厂。10月,世界500强企业托福国际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托福国际亚洲(私人)有限公司收购了大连华农集团将其控股的湛江华农等子公司的部分股权。7月国际五大大豆贸易商之一的邦基集团(Bunge Ltd.)表示,将收购山东三维集团旗下一家在日照的油厂。邦基毛里求斯有限公司、山东三维油脂有限公司、日照大海油脂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拟成立一家总投资4.13亿元的邦基三维油脂有限公司。同为国际五大大豆贸易商的印尼WILMA公司,也已经前往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准备在黑龙江投资建厂,成立自己的压榨企业。
2、技术质量不断提,高档食用油大战将至
在小包装油市场上,品类方面的竞争格局一直呈金字塔状:底层的是目前销量最大的色拉油,中间层是调和油,上面的是天然食用油、高档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心油品的质量,而且在一部分人群中十分关心油脂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对特种油脂十分关注,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高端食用油市场缺乏强有力的品牌领导,主要是橄榄油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中粮“滋采”品牌推出的核桃油、山茶籽油、红花籽油天然食用油。中粮跟全球最大的从事粮油产品的公司ADM等合作伙伴在中国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每年的研发费用不会低于销售整体收入的5%。中粮集团滋采品牌制订了明确的品牌发展方向――打造中国食用油高端市场的领导品牌。具体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研发和工厂、基地建设;二是进行渠道建设和市场培育,和高端目标消费人群沟通,传递品牌内涵。可见油脂巨头对技术开发的重视。嘉里粮油在上海设有研发中心,先后开发了玉米油、茶籽油、红花籽油、葵花籽油等,这些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需求。嘉里粮油集团的八大油种、上百个产品规格中,不仅有传统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浓香芝麻油等油种,还有玉米胚芽油、葵花油、山茶油等"健康功能型"食用油。在食用油行业普遍利润摊薄的情况下,盈利空间较高的高档食用油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可见未来高档食用油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3、城市市场空间有限,农村将成主要战场
目前,小包装食用油的年销量虽然有300亿元左右,但只占整个食用油销量的15%,发展空间非常大。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的深入开展,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级市、县及大中城市周围的城镇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乡村食用油市场的现状是:1、以散装油的消费为主,小包装食用油的发展迅速;2、由于一味追求低价格,散装油的质量得不到保证。3、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强。小包装油90%都是集中在城市销售,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为小包装食用油开辟新的战地提供了前提。 当各品牌小包装食用油在城市的商超、卖场激战正酣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广阔的乡村市场。近两年来嘉里开始致力于将小包装油推广到乡村市场,促进了其销量的进一步拉升。可见未来农村这一巨大的市场必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陆』 中粮集团福临门色拉油厂址在哪里
每年中秋都是各行各业奋力一搏的好时机,食用油行业也不例外。今年中秋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我们看到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和鲁花等轮番上马拼命打着广告,谁也不愿输给谁。大概,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这是四大家族在互相较劲,其实不然,以上四个品牌分属两大阵营,前面两个是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而后面两个则隶属中粮集团旗下。嘉里和中粮是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龙和虎,自从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向外界表达了集中资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临门”品牌的决心,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进入龙虎争霸的时代。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每个参与竞争游戏的企业都恨不得自己独霸天下,但事与愿违,在许多行业,洗牌到最后总是变成几个巨头共同玩游戏。另一方面,正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每个游戏的企业都不敢懈怠,在共同做大一个蛋糕。“既生瑜,何生亮”只能是古人的一时悲鸣,现代开明的企业家如可口可乐无论如何在心里是感激它几十年的老对手——百事可乐,不知道嘉里和中粮的当家人是否也有同样的想法。好,现在让历史的车轮往回走,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小包装食用油行业两个巨头的成长史,以及这几年来它们斗法的种种实战案例。
金龙鱼:潜龙出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人们吃油,都是提着空瓶去粮店买个一斤豆油或两斤菜籽油。在十几年前,几乎谁也不敢想像中国小包装油会有什么市场。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企业纷纷上马,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油源开始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的需要。这一阶段中国还没有小包装食用油,市面上到处充斥的是杂质多、油烟多、卫生安全无保障的散装食用油,而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最初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是成品油,如棕榈油、菜籽油、黄豆油、调和油等等,都是以散装油或190公斤大铁桶包装为主。
80年代末,发迹于马来西亚的亚洲著名跨国企业郭氏兄弟集团通过对国内外市场考察,认为小包装油在中国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最终下定决心于1990年组建了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始了中国第一批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推出的第一个品牌就是金龙鱼。然后郭氏兄弟集团把在中国的食用油企业,统一用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的旗号,嘉里粮油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小包装食用油的企业。
90年代初期,中国老百姓对小包装食用油还很陌生,主要是受阻于高昂的价格。嘉里粮油在初期完全以一种培育市场的心态耐心地度过几年效益低迷阶段。我们得承认,在打造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嘉里功不可没。最终打开中国老百姓的腰包,使小包装食用油被国人接受,嘉里采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小包装食用油以单位发福利的形式用团购方法解决,也就是所谓的用“福利油方法”打开市场缺口。
现在大家感觉很正常的营销战术,但在10年前,却不容易被想到。1990年,面对市场上几乎不存在小包装食用油的局面,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很难的事情,那时,嘉里粮油总经理李福官向董事会提交报告:准备用三年时间,投入2000万的资金敲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大门。一年下来,销量达3000吨。通过思考和调查,他们发现,中国企事业单位逢年过节,有发“福利”用品的习惯,这是中国的特色,而正是这个特色,使小包装食用油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嘉里粮油开启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大幕,他们是行业的制造者,并在以后十几年的市场实战中,一直也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福临门:猛虎下山
据国家内贸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嘉里粮油旗下的金龙鱼食用油品牌10年来一直以绝对优势稳坐小包装食用油行业第一品牌宝座,它的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在全国十大食用油品牌排名当中,嘉里旗下品牌就占据三个位置,并仍有增多趋势。从1994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全国主要城市消费品调查中,金龙鱼品牌知名度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5倍;是消费者心目中最佳品牌,金龙鱼比排名第二的竞争品牌高8倍。仅金龙鱼、胡姬花、鲤鱼三大嘉里粮油旗下品牌,销量就超过了十大品牌中其余品牌销量的总和。如果再加上其他13个品牌的销量,嘉里粮油差不多占据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样寡头垄断局面,直到1995年中粮旗下福临门横空出世才被打破。2001年底,中粮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的全部股权后,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开始真正出现搅局者,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进入龙虎争霸的时代。
仅隔半年,中粮又爆新闻。2002年5月17日,中粮旗下又一重要粮油加工企业——大海粮油正式投产,主要生产“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和“四海”牌豆粕。该项目是“福临门”开拓西南大市场以及未来东南亚周边市场的“桥头堡”。出席庆典仪式的嘉宾除中粮集团总裁刘福春外,还有来自美国ADM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艾伦安德列斯和新加坡WILMAR公司的总裁郭孔丰。
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由两大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美国ADM公司联合新加坡WILMAR公司共同投资,投资总额为5000万美元,日大豆加工能力3600吨,中粮集团占股40%。
中粮集团总裁刘福春强调,大海粮油是中粮集团未来开拓西南地区市场及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也是中粮集团油脂业务的一支生力军。此次强强联手巧占地利,打造出的大海粮油足以引起业内震动。为此,中粮集团豪情满怀对外宣称“要用3年时间,将‘福临门’打造成中国食用油第一品牌!”自此,中国食用油市场一头猛虎咆哮出山。
目前,中粮集团油脂业务所投资控股的食用油生产基地由4个增加到5个,总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均划归福临门公司所有。中粮油业航母其他4家分别是东海粮油,位于张家港;黄海粮油,位于山东日照;北海粮油,位于天津;以及位于广东增城的东洲粮油。这些油厂大部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立足沿海发达地区、辐射中国内地的合理的产业布局。
中粮如此布局,从产品销售上来讲,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居民购买力较强,是精炼食用油的主要消费区;从原料供应方面看,利用港口便利的运输条件,便于采用大批量集中采购、分头消化的策略,往往一次采购原料5万吨以上,通过大船运输,从北到南在几个油厂依次分卸,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
在食用油市场,价格大战始终此起彼伏,没有成本优势就难以立足。目前,中粮拥有的这5家食用油生产企业,具备了亚洲最大的油脂生产线,总计日处理油料能力突破1万吨,其中"东海"粮油更以5800吨的日榨油能力成为世界第三大榨油厂。中粮希望借助规模产生的成本优势不断发动进攻。
在中粮抛出手中3.8亿港元的金龙鱼所有股份后,我们注意到中粮加强了对手中一张王牌莱阳鲁花的控制。莱阳鲁花是近年来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上的后起之秀,通过几年的努力,跻身中国食用油三强,以差不多9%的市场占有率在第一集团军中占领一席之地。中粮拥有鲁花的股份,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控制鲁花增长过快,以免对自己形成强大威胁,更重要的是想联合鲁花共同抗击金龙鱼。
面对嘉里在全国从南到北,600多家经销商的庞大经销商网络,中粮集团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络,加大营销力度。2000年底,中粮集团旗下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目的是强化"福临门"的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力度。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福临门"首先将全国划分为11个大区,其中北方5个区,南方6个区,建立了既覆盖全国各地、又方便分类管理的庞大的营销网络。同时,针对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直销、半直销半经销等方式。
山雨欲来风满楼,虽然目前福临门离金龙鱼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从中粮种种举动,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福临门要做老大的决心和实力,这场龙虎斗的好戏还在后头。
嘉里、中粮龙虎斗
当年,嘉里一个人在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领跑的时候,我想那时侯,他一定很孤独。没有对手的高手往往很寂寞,以至于古人都会发出独孤求败的感慨。
打破嘉里寂寞的正是中粮及其旗下福临门(对应金龙鱼),鲁花(对应胡姬花)等品牌。由于搅局选手出现在擂台上,这段时间来,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竞赛双方在品牌、品种和价格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和竞争,演绎了一轮又一轮精彩的龙虎斗。
品牌战
嘉里军团最初推向市场并最后成为嘉里食用油旗舰品牌的是金龙鱼,后来嘉里陆续在中国市场又推出16个品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鲤鱼、元宝、胡姬花、香满园、花旗、手标、巧厨等等。这种多品牌战略在中国企业中是罕见的,国际上能找到媲美的例子也许最好的是宝洁。
在推出金龙鱼这个品牌时,嘉里是慎重考虑的。由于食用油是快速消费品,是老百姓每天都要消耗的日常用品,因此一个有亲和力的品牌对产品销售和企业形象都有巨大的帮助。在淘汰多个候选名字后,嘉里选择了金龙鱼。金龙鱼是一种富贵的观赏鱼,象征着幸运、高贵,有较强的品牌联想力。十几年下来,市场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名字。
在外包装设计上,金龙鱼强调精美、亲和力和高品位,把瓶贴包装图案设计做得极为精致。在色彩上采用了红色和黄色,甚至在口味上都采用了最适合中国人的浓香风格。这些定位使金龙鱼小包装油从一开始就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因此很快就被中国老百姓接受了。
与宝洁公司多品牌战略不同的是,宝洁公司比如洗发水产品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飘柔和海飞丝等是不存在直接的厉害冲突,但嘉里旗下品牌则不然。嘉里决策人的思路是这样的,与其等竞争对手和自己争夺市场,不如自己先设置竞争对手,根据市场需求,在不同层面,从高到低,在不同品种上,设立不同分支品牌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如金龙鱼花生油同胡姬花花生油是一种直接竞争,对此,嘉里的解释是:金龙鱼是个综合品牌(有各种类型的油品),而胡姬花是专业花生油品牌,用这个划分角度,新颖独特,值得中国企业思考借鉴。
福临门品牌同样是打喜庆牌,字面拆开来的解释是福气临门,这对于有着5000年悠久文化的中国来说,讨个口彩是最好的吉利话,这比什么都容易产生亲和力。
与嘉里多品牌战略不同的是,中粮集团精于一业,在福临门品牌上下足功夫,并没有大范围地去打造新品牌。论实力,中粮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有雄厚的资本,在发展新品牌上资金应该不成问题,这也许和中粮领导人与嘉里不同的品牌观点有关。
中粮旗下还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品牌是鲁花。1998年,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鲁花花生油引发中国食用油革命”这一概念迅速传播,独特的广告宣传策略几乎使鲁花一夜窜红。不长时间,鲁花就一举跃上全国十大食用油明星阵营。
嘉里过去曾经强推过香满园这个副品牌,在这几年则加强胡姬花品牌锻造,今年上央视的除金龙鱼外就是胡姬花。中粮集团针锋相对,面对花生油这个较大的市场,推出的是鲁花花生油,期待继续扩大鲁花花生油在花生油市场继续扩大份额。于是,今年中秋期间,就看到金龙鱼对福临门,胡姬花对鲁花的局面。
价格战
中国商战在许多行业都发生过,每次价格大战的背后都是一轮市场洗牌,一些中小企业在一轮一轮价格大战中灰飞烟灭。价格战无疑抬高了入行的门槛,打压了一些质量品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最后价格战的结果往往是几位优胜者玩起了寡头垄断的游戏。
为抢占市场,从去年中秋开始,食用油市场上演了价格大战。年初,5升/桶装色拉油跌破30元大关,现在却只有二十五六元,竞争结果是市场向规模企业和优势品牌集中。据2002年3月份统计,销售前10位的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77.44%,而小包装油也在竞争中拼出了150亿元的市场。
上海市场的食用油价格历来是中国食用油市场的敏感点。今年中秋期间,刚刚上市的金龙鱼2.5升装第二代调和油标价23元,但经优惠后售价为22.5元;日清2.7升装烹调油原价36.40元,实际售价仅为20.60元;而海狮、天天旺、红灯等品牌的产品也有不同幅度的降价。一位经销商说,“一年前,金龙鱼5升装的调和油还卖50多元,现在只有30多元了。”在这场暗暗较劲的价格竞赛背后,是一个争夺日益加剧的食用油产业。
对价格战,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山曾有过这样的看法:“有些人看不起油脂行业,说每次你们降那么一两块真是没刺激——他不知道这是一个‘玩资本’的行业,一两块钱的降价就意味着几个亿的利润损失,长年下来,有多少人能玩得起呢?大乱之后是大治,只要挺过一两年最困难的时期,艳阳天就会到来。”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嘉里对价格战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深圳嘉里粮油商务拓展公司副总陈波认为,“在我跟同行看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入世后供应原料的变化,如何让散装油消费者接受我们,将小包装油市场做大,现在市场远未进入饱和状态,没有必要打价格战,这是对自身行业的伤害。”
以上双方谈话都温文尔雅,可我们别忘了,去年由福临门发起的价格大战,当时中粮还持有嘉里的股份,福临门和金龙鱼互相较劲还有自己兄弟互相残杀的感觉,但去年底,中粮出让手中嘉里所有股份后,形式就不一样了。不管是哪一方发起新一轮价格战,都将少了几份顾忌。新一轮价格战何时再次全面爆发,让我们拭目以待。
品类战
小包装食用油有多个品类,中国老百姓在上个世纪吃的油往往是散装的豆油、菜仔油等,后来先是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而后又出现粟米油、葵花油,让人眼花缭乱。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开始关注营养和健康,更关注食用油的原料和成分。为适应这一需求,一些企业开始从价格战逐渐转向开发新油品,并增大宣传力度,吸引消费者。于是,食用油市场竞争也表现为品类竞争。品类竞争由来已久,只是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品类竞争的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
在小包装油市场上,品类方面的竞争格局一直是呈金字塔状:最底层的,也是目前销量最大的是色拉油,中间层是市场份额第三的调和油,最上面的是天然食用油。从成长性来看,以非化学手段加工而成的花生油是纯正的绿色食品,在三大油种中成长速度最快,是高档油的代表。
我们先来说一下几种油的特点。最先出现在中国老百姓视野里的是色拉油,色拉油是一种用菜籽油或豆油、棕榈油加上各种中介质,经过脱色、脱酸、脱臭后精炼而成,色拉油在卫生条件方面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加热后不起沫、不冒烟、无色无味,一直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这种油没有太多油香,不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为此,1990年,金龙鱼进入中国首推的产品便是调和油,即将花生油、芝麻油等同菜籽色拉油混合起来,在卫生安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营养和美味。食用油市场逐渐从毛油时代进入到色拉油和调和油时代。1995年,福临门进入市场,成为金龙鱼在调和油市场的主要竞争者。1998年,花生油强势闯入食用油市场。在众多花生油生产企业中,鲁花对这一品类的宣传似乎最充分。随着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鲁花迅速窜升为继金龙鱼、福临门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品牌。然而,如何攻克花生容易发霉的问题,仍是花生油能否在品类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色拉油从品质角度来说无疑是纯度最高的食用油脂,但该油脂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可能会大量损失,因此从有利于环保,又不损害健康的角度出发选择高级烹调油也不失为良策。而目前在欧洲就已经出现了趋向食用天然食用油的趋势。在天然食用油领域,橄榄油和粟米油都一直是国外受宠的产品,但由于我国是世界花生的主要生产国,因而花生油便更快、更自然地成为中国人天然食用油的首选了。
调和油则在卫生基础上对油的营养有更高的要求,一般是在菜籽油里兑上一定比例的花生油加以调和,达到增加香味的效果,它在配方上也不断改良,品种很多。我国食用油市场逐渐从毛油时代进入了色拉油和调和油时代。
2001年3月份,金龙鱼隆重推出粟米油,号称斥资数亿元进军“粟米油”市场,并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来倡导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有业内人士称,金龙鱼挺进粟米油市场定有原因:其一,鲁花花生油大力宣传绿色健康,给金龙鱼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推出粟米油可以阻击花生油对于色拉油的侵占;其二,表明国内食用油厂商有意在WTO到来之际,抢先占领高档油市场;其三,说明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开始从卫生、安全用油阶段步入健康、营养用油的新发展时期。粟米油早已风靡欧美,既去除了油脂中的各种有害物质,又保留下特有的营养与芳香,吸收率高达97%。一时间,粟米油大有取代花生油之势。但由于粟米油价位较高,只能吸引消费层次较高的消费者,短期内还难以和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平起平坐。
为继续捍卫行业领跑优势,金龙鱼今年上半年研制推出第二代调和油,中秋节前在巨额广告拉升下,强行推向市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膳食脂肪酸建议,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比例为1∶1∶1,达到这一比例,人体益于吸收。金龙鱼称,第二代调和油正是按照这一比例生产的,并成为惟一获得中国营养学会DRI(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认证的食用油。目前,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是市场终端走势最好的小包装食用油。
资本战
现代商业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实力的较量。油脂行业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在热热闹闹的品牌战、价格战和品类战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应对价格战必须有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往往需要借助规模和强大的资本。因为品类的创新、市场营销与策划、广告宣传及促销活动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正如嘉里粮油董事总经理李福官所说:“对任何一个粮油企业来讲,动用几个亿的资金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回报一般只在2%~3%。”
“金龙鱼”属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麾下,注资后盾为马来西亚郭兄弟集团,嘉里粮油(中国)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团专为中国的粮油企业而设立的一个投资公司,资金应不是问题。目前,嘉里在遍布中国六大地区建立了7个生产厂,培育了包括金龙鱼、元宝、胡姬花、鲤鱼、手标和香满园等在内的16个食用油品牌。正是雄厚的实力,使金龙鱼的品牌运作游刃有余。
福临门、鲁花等背后则是中粮集团。中粮集团全称是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政府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横跨农产品、食品、酒店、地产等众多领域。1994年以来,一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 中粮在食用油行业的合作伙伴是美国ADM,也是全球500强企业,这种强大的股东优势是内地其他食用油生产企业难以比拟的。粮油巨头的强强联合,不仅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求市场上的优化配置。中粮和ADM作为国际粮油市场上的巨头,对国际市场油料作物的供求趋势和价格变化非常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国际贸易的经验和优势转化成了成本采购上的优势。
2000年,中粮聘请麦肯锡等国际著名管理公司为顾问,实施了以重组、改制、上市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变革。中粮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油脂部,对所控股经营的5个油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同时,2001年初中粮将"福临门"业务注入了其拥有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国际"(香港联交所编号0506)将依托香港资本市场,加大对"福临门"的投入。
在散装油夺食的部署中,中粮先是于去年年底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龙鱼”全部股权,然后在今年5月份联合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公司共同投资5000万美元,在防城港建立大海粮油,主要生产“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开拓西南大市场。至此中粮集团油脂业务所投资控股的食用油生产基地增加到5个,总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划归福临门公司所有。其他4家分别是东海粮油,位于张家港;黄海粮油,位于山东日照;北海粮油,位于天津;以及位于广东增城的东洲粮油。这些油厂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立足沿海发达地区、辐射中国内地的合理的产业布局。中粮方面宣称:要用3年时间,将“福临门”打造成中国食用油的第一品牌。
综述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中国食用油消费量达到1200多万吨,销售总额大约为600亿人民币,其中小包装食用油的年消费量约为100万吨,约占食用油消费总量的8%,销售额约为80亿人民币。
尽管目前小包装食用油尚不到10%,但是随着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用油消费发展趋势上,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等新观念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小包装食用油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消费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长。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小包装食用油已经取代散装食用油成为市场主角。在北京和青岛等一些已经取消了二级油或散装油销售的城市,小包装食用油所占的比例更高。食用油行业正孕育着巨大商机。小包装食用油行业将成为未来几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
小包装食用油行业这几年是中粮和嘉里的天下。据2002年3月份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商场的销售统计显示,销售前10位食用油品牌及市场占有率分别为金龙鱼(28.67%)、福临门(18.75%)、 鲁花(9.18%)、元宝(5.96%)、中昌(4.91%)、骆驼唛(3.27%)、红蜻蜓(2.15%)、胡姬花(1.58%)、鲤鱼(1.52%)、鹰唛(1.45%)。
其中金龙鱼、元宝、胡姬花属于新加坡郭氏(郭鹤年)兄弟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其累计市场占有率达到36%;而分列二、三位的福临门、鲁花则属中粮集团旗下(福临门为中粮控股、鲁花为中粮参股),二者相加市场占有率为27.93%。另外在嘉里旗下,还有分布于全国六大地区的万黛兰、嘉龙、祥龙、巧厨、宝鹭等12个区域品牌,而中粮还有一家四海。
据了解,嘉里粮油去年的销售收入为60亿元,今年则把目标锁定在80亿元;而中粮集团下属的福临门食用油去年营销业绩亦不错,增势也很迅猛;山东鲁花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到2005年,花生油加工生产能力扩大到3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据专家估计,中国的食用油市场2003年底将达到300亿元,2005年超过500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食用油品牌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有三大趋势已渐露端倪:一是小包装在市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质量差、规模小的地方小厂在大企业的挤压下迅速瓦解;三是小包装食用油越来越向大品牌集中。
食用油市场众多品牌竞争的热闹也好,行业“寡头”的寂寞也罢,作为刚刚迈入世贸组织这一特定大背景下的我国食用油市场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虽然目前嘉里和中粮处在食用油行业排头兵位置,但风云变幻的市场随时都有新的兵家出现。随着入世,早已在国门外徘徊的国外油脂巨头,也要到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印度尼西亚粮食大王林绍良已经在福建投巨资建厂;而另一家印尼大企业金光集团在浙江投资的“大满贯”则已经赫然进入市场前五强的行列。与中国市场目前的两强比起来,国外的油脂巨头在经济实力、经营管理上决不处于劣势,相信在未来的食用油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洗牌之后,浮出水面的就是几个大的品牌,形成行业寡头,但集中到大品牌并不意味着竞争完结,
对于中国的食用油行业来说,龙虎斗刚刚开始,这个行业还会有更为激烈的竞争。我们也预感到,在龙虎斗之后,也许还有三国鼎立等等变化,但不管怎么说,共同做大一个蛋糕是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共同愿望,我们期待这个行业更加成熟,越来越好!
『柒』 2019年3月29日我因胳膊和后不舒服到我市中医院,医生让做按摩,却掰伤我的骨盆和股骨头,找个律师
你好!医生给你。做按摩败坏了你的胳膊。这属于医疗事故,你可以找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