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解释经济繁荣时利率上升,经济衰退是利率下降
经济好时投资收益大,人们纷纷借贷,借的人多了,钱从银行中向房地产、金融、煤炭、钢铁等各大行业集中,银行里的钱就少了,可贷金就少了;银行就提高利率,以此来调控市场。然而,人类追涨杀跌的天性导致人们会不断借钱,利率也会不断提高。反之,经济衰退时,人们都不愿意消费、投资了,就不去借钱,银行为了提高收益,刺激内需,振奋经济,就降低利率,希望利率低了人们能从银行中取钱来消费投资。但还是无法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还是不愿从银行借钱来消费投资。甚至于拼命还钱。于是钱再次流向银行。银行的可贷金钱就愈来愈多。
㈡ 分析比较流动性偏好理论 可贷资金论
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非常重要,前者用在对长期经济变化的考量,主要出现过两次: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中用作金融市场模型的搭建(79页),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中与外汇市场模型共同搭建开放经济体的模型(212页);后者则用在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考虑,主要就出现在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由凯恩斯提出(269页)。为了对比两种理论,272页的参考资料部分做了说明。在此,将两者理论的特点分别归纳如下,以便查阅和对比。
可贷资金理论
1.定义:
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称为可贷资金市场。(79页)
2.图表:
以真实利率为纵轴,可贷资金量为横轴。(80页,213页)
3.特点: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80页)“利率是贷款的价格。”“由于高利率使借款更为昂贵,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需求量减少。”“由于高利率使储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升,可贷资金供给量增加。”考虑在开放经济体中(涉及进出口),“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国民储蓄(S)”,“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212页,参考S=I+NCO)经过论证,“较高的真实利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储蓄,因此,增加了可贷资金供给量。”而且可以证明国内投资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资本净流出也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从而可贷资金的需求仍然随真实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4.补充:
“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可贷资金理论“强调了经济中储蓄倾向和投资机会的重要性。”(272页)
流动性偏好理论
1.定义: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平衡。(269页)
2.图表:
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根据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36页),纵轴既可以解释为名义利率也可以解释为真实利率,横轴为货币量。(270页,271页)
3.特点:
“由于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一旦美联储做出了决策,无论现行的利率是多少,货币供给量都是相同的。”(270页)“货币的流动性解释了货币需求。”“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271页)
4.补充:
“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了货币政策的重要性。”(272页)
两种理论的对比说明:
1.很有意思,可贷资金理论中强调“资金”,是不考虑通货膨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则强调“货币”,但同样是假定通货膨胀率不变(事实上,通货膨胀率变化也只是造成了以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为纵轴图表的形态略有差异,不会对图表中的变化趋势造成影响。)140页这样定义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但对于资金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所以凭经验来理解,“货币”就是流动的资金,“可贷资金”则是可以转变为通货(货币)的资金。
2.按照对货币与可贷资金的理解,两个理论在图表呈现基本一致:纵轴都是利率,横轴都是一定量的货币(因为可贷资金被贷出来后通常都是货币的形式)。但特点完全不同: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供给由国民储蓄(S)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升高,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供给则不取决于利率;可贷资金理论的资金需求由国内投资(I)和资本净流出(NCO)决定,并且随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货币需求则以“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来解释,虽然最终表现同样是随之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总结可以发现:长期(可贷资金理论)来看资金的供给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短期(流动性货币理论)内货币的供给由美联储决定,和利率无关;长期的资金需求由国内投资和资本净流出共同决定,随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短期的货币需求则由于“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所以随着利率的上市而下降。
3.如何解释上述不同,参考272页的参考资料:
长期来看,根据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A.“产量由资本和劳动的供给以及把资本和劳动转变为产出的可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我们称之为自然产量率)。”(产量为真实变量)
B.“在产量水平既定时,利率的调整使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利率为真实利率)
C.“当产量与利率既定时,物价水平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货币供给的变动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动。”(物价为名义变量)
更直观一点就是:产量->利率->物价。
短期情况下:
A.“物价水平固定在某个水平上(基于以前形成的预期),在短期中它对经济状况的变动反应较小。”
B.“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的物价水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C.“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影响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而影响产量水平。”
更直观一点就是:物价->利率->产量。
㈢ 利用可贷资金理论来说明利率变动的原因 利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来说明利率变动的原因
我是你们的金融学老师,不要在知道里提问题,每当考试的时候我都会来上网看看。 请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㈣ 在经济萎靡期用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分析利率为什么下降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货币供求决定利率,那么在经济萧条期,人们对贷出货币的收益低于人们放弃即期消费带来的满足时,人们对于贷出货币的意愿减少,货币供给减少,利率自然就会下降。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受货币与实物供需而者共同决定。当经济萧条时,企业对于生产的热情降低,产品供给减少,即IS曲线向左移动,利率降低。
㈤ 可贷资金是什么
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假定我们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并且在这个封闭经济体中不存在政府。在这样假定下,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包括:(1)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
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包括:(1)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和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这里所谓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类似于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手中计划不用于消费部分的货币量,即计划储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额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含义,指的是银行体系决定的通过信用创造的当期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这是一个外生变量。
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㈥ 可贷资金理论的诞生背景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和货币数量决定利率水平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遭到了瑞典学派的俄林和凯恩斯早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罗勃逊的批评,俄林和罗勃逊提出了“可贷资金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放弃了对储蓄和投资关系对利率影响的考究,将利率定义为货币政策下投资者对货币需求的偏好性产生的一项货币指标,即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如果人们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偏好弱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单一在货币政策和利率而言,其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涉及到古典利率理论中储蓄和投资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小。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这一点无疑有悖实际投资,另外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抛却储蓄和投资的研究,也无益于投资者将利率作为投资参考的可用性。
㈦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肯定储蓄和投资的交互作用是对的,但完全忽视货币因素是不当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资产量相当庞大的今天;凯恩斯指出了货币因素对利率决定的影响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实质性因素是错误的。可贷资金理论试图在古典利率理论的框架内,将货币供求变动等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以完善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 假定我们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体,并且在这个封闭经济体中不存在政府。在这样假定下,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包括:(1)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它随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量。 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包括:(1)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即为了增加其实际货币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贷资金理论中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和可借贷资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这里所谓家庭、企业的实际储蓄类似于古典学派储蓄投资理论中的储蓄的含义,指的是他们手中计划不用于消费部分的货币量,即计划储蓄。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额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供给量的含义,指的是银行体系决定的通过信用创造的当期新增的货币供给量,这是一个外生变量。 可贷资金理论所谓同时考虑实质因素和货币因素的思想充分的体现在了其将整个社会的可借贷资金的供给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家庭、企业当期愿意储蓄的部分(实质部分)和银行体系决定的当期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部分(货币因素)。因此,可贷资金理论比较完整的描述了社会经济中可借贷资金的来源。购买实物资产的投资者的实际资金需求类似于储蓄投资理论中的投资,指的是实际的计划投资(实质因素);家庭和企业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类似于凯恩斯利率决定理论中的货币需求含义(货币因素)。同样,这种划分也体现出可贷资金理论力图把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相统一的思想。
㈧ 如何进行比较西方三种利率理论(真实利率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一、真实利率理论
真实利率理论即古典利率理论是从资本的供给和资本的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利率的形成和决定的。资本的供给来自社会储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资本的需求来自社会投资,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与投资相等时决定均衡利率水平。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在中央银行制度下,货币的供给基本上为一国的货币当局所控制,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不受利率影响的与利率轴平行的线。同时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与利率是负相关,所以货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货币供求的均衡点决定利率的均衡水平。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兼顾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同时考虑了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1、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两部分
投资这是可贷资金需求的主要部分,与利率呈负相关。货币的窖藏,储蓄者以现金形式保留一部分在手中而不是全部贷出的部分。
2、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两部分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与利率呈正相关。货币供给的增加量,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和信用创造来提供可贷资金,与利率呈正相关。
3、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8)可贷资金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扩展阅读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是为修正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而提出的。实际上可看成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理论的一种综合。可贷资金论综合了前两种利率决定论,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利率的决定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按照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的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金额;借货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用公式表示:
DL=I+ΔMD,SL=S+ΔMS (2-12)
其中:DL为借贷资金的需求SL为借贷资金的供给;ΔMD为该时期内货币需求的改变量;△MS为该时期内货币供给的改变量。就总体来说,均衡条件为:I+△MD=S+△MS。
㈨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什么
可贷资金理论(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罗伯森和俄林等提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
构成:
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利率是使用借贷资金的代价,影响借贷资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借贷资金的供给因此与利率成正函数关系,而借贷资金的需求则与利率成反函数关系,两者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债券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时,债券市场也达到了均衡,即:Bd=Bs 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P*被称为均衡价格或市场出清价格,与这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利率i*被称作均衡利率或市场出清利率,此时的资金供给正等于资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