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长虹价格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性价比太低,质量不到位啊
⑵ 长虹发起的一系列价格战给我们哪些启示
抓市场,先抓技术,从自己做起。
价格战的积极意义这的肯定。
⑶ 简析长虹发起的价格战对我国的彩电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1、使我国的彩电行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工业体系。
2、长虹通过多次的降价活动,将家电行业带动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经济特征的行业之一。
3、使国内彩电企业成功地完成了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型。
4、使家电行业成为国内最早实现产业集中化的行业。
⑷ 从案例中倪润峰和长虹一直以来惯用的价格战属于哪一种竞争战略
“以成本为中心”的竞争战略
⑸ 关于对彩电价格战 你有什么启示
彩电价格战启示
在中国彩电市场上,出现了彩电行业的全行业亏损。一些
国内知名彩电生产厂家开始进行预亏公告,科龙和厦华这两大家电生
产厂家也已经宣布预亏,当然,远不仅仅是这两家企业,还会有第三
第四家。这一现象是否在给我们一个提示,在价格战的市场上,没有
最后的赢家,有的都是输家。这其中的累计亏损,给国家造成了减收
一百多个亿,企业减收二百多亿。
中国的彩电市场就在不断的降价,大的降价
有十次之多。而在最初,的确是起到了作用,我们的国产彩电将失去
半壁江山从洋彩电手中给夺了回来。长虹、康佳、TCL 、厦华等国产
品牌在价格战中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市场份额开始节节上升,进而
使国产彩电在老百姓的心中建造起质量好、价格底的良好印象。
然而,在除了降价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外,我们的生产企业仿佛
就不会别的什么方法。于是,在每年的年初,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种
市场竞争:有一家较为知名的彩电企业开始率先降价,紧接着,更多
的国产品牌会有更大的降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中,
不断的去寻求那不可能达到的市场份额。
降价已经开始把刚推出的纯平彩电做为打价
格战的主要型号,这一最新产品,本来应是为企业创主要利润的中坚
力量,而今,却没有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中间的变化,实在令人
所心疼。一方面,国内的彩电企业在不停的降价,另一方面,市场的
需求却在悄悄的向洋品牌转移;有数据为证,在2000年初,洋品牌的
市场占有率仅为10% ,而到了年底,竟然猛增到30%.这些变化,不能
不令生产彩电的厂家的高极领导层深思。接连不断的降价,不但没有
给国产彩电行业带来利润,连市场份额也开始下滑,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经过了几年的降格战争,中国的老百姓也不再象以前一样,
不再只关心价格,而是开始关注产品中所含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质量。
这也恰恰是国产品牌同洋品牌之间的明显差距。调查表明,众多的消
费者还是相信洋品牌中所含的高科技成份要高于国产品牌。而今天,
中国的消费者在消费时,也不同于往日,他们将目光盯在了更高创新
的洋品牌上。国产彩电的更新换代速度总在洋彩电的后面,在降价的
同时,产品的质量也有所下降,这些,都是失去市场的原因之一。
而国外的家电行业一直在不停的开拓着新的领域,先是推出纯平
彩电,在挣得差不多时,将这一过时的技术又买给了中国,而他们又
推出了100HZ 频率的彩电,其市场定价是国产同尺寸彩电的几倍,而
这一技术又恰巧是国内彩电行业所不具备的,没有了国内品牌的竞争,
洋彩电将利润赚到了最大化。同时,他们还在不断的去研发新的产品,
一但发现其市场份额有所饱和,就马上退出其市场竞争,把更新的产
品推出。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其实,这彩电行业的最大赢家不是
中国的企业,而是国外生产这些技术的企业。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国
外的技术和资金,还会不会有长虹、康佳、TCL ……你仔细考察一下,
现在中国能占有市场1%以上的中国名牌,有几个能不借住国外的资金
和技术?
在这一方面,VCD 的竞争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VCD 的核心技
术,VCD 的机芯、解码芯片等,这些技术含量很高的高技术产品,中
国至今还不能生产;这样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VCD 市场最大的赢
家并非生产VCD 最多的中国,而是美国的C-CNBE公司,仅这一家公司
使从向中国出中的500 万套芯片中获利2 个多亿美金!有人说,在VCD
大战中,中国充当了美国的雇佣兵。
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家电行业,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电脑
行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的决
策者对于短期利润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并乐此不疲。当一种新技术型
产品刚刚打开市场,还不到收获期,全国的各路人马就一哄而上,纷
纷上马,重复建设,自成体系,互相封锁。趋同的产品结构,小而分
散的组织结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市场严重饱和,相互降价,没有能
力来继续开发新的产品。从而使一个很有潜力的产品就此夭折。
目前的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根治,还是需要各个环节的一
起行动。只有走出价格战的怪圈,才会有更多的企业的得到生存,得
到发展。价格战只能用一次,若是把打价格战做为占领市场的唯一手
段,其结果只会自取灭亡,创新才能发展。
在中国将进入WTO 之前,希望所有的国内企业明白这个道理,做
出全面的市场调查,找准市场定位,看清自己的位置,在新的世纪中,
使国产品牌走向世界,勇于开拓海外市场,创出中国产品的信誉,为
中国的经济腾飞助一臂之力,在世界500 强中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这些,都要靠我们的共同努力去实现!
在彩电企业此起彼伏的“价格牌”丛林里,如今亮出了“技术牌”。
人们首先注意到,“价格战”中并不主动的海信,甩出一张“技术牌”。
8月18日,北京的海信新产品展示会现场,在海信新产品“胶片彩电”和普通纯平彩电组成的效果对比大屏幕墙面前,参观者看到,新产品“胶片彩电”画面的确较为清晰细腻。面对这种厂家宣称“画面已达到35毫米胶片电影映像效果”的新产品,参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
人们还发现,近期推出新产品的彩电企业不止海信一家:创维的1250线高清晰度彩电;康佳集团的DVD二合一彩电已形成14到29英寸全系列产品;TCL集团的音响电视、超薄电视、防雷击电视、可换面板电视也于近日上市;乐华铆足劲准备推出PC彩电、人机交互彩电;厦华的变频彩电和高清晰度彩电也将在一二个月内面世。
一股彩电新品上市热潮正悄悄逼近。“价格战”擂台上的彩电企业,目光已经投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始改打“技术牌”。
彩电企业为什么要出新牌?探讨这个话题,可以从两个问题入手:
彩电 为何打价格战
不少企业都认为现在彩电市场“供大于求”。彩电年产量4000多万台,而市场年总需求量只有2500万台。“供大于求”固然是事实。然而有关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彩电企业目前最大的矛盾不是供过于求,而是关键元器件和新产品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国,但大型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至今还靠从国外引进,不少企业某种程度上只能算个组装车间。专家分析,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的彩电企业十几家,每家企业上市机型上百,但其中功能设置、技术含量大部分重叠的超过了70%。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现在降价的彩电,无一例外都是模拟技术条件下生产的产品。而这是一种即将淘汰的技术。专家指出,彩电生产过剩,其实是产品同质化的过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彩电降价不是绝对的供大于求所致,而是社会技术的进步,导致彩电企业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降价,从而淘汰旧产品、旧技术,为新产品、新技术让出通道。
因此,如果把降价比作“破旧”,那么技术“立新”已是必然。企业打“价格牌”,亦是必然。
价格战能打到 何时
“价格战”能打到何时?
答案是:打不久了。这是因为,利润和成本两根摇摇晃晃的“柱子”,已经无力支撑展开“价格战”的“擂台”。
先说中国彩电利润之小。经过连年的价格战,目前中国的彩电价格已比美国市场低20%—30%,属全世界最低。业内一般认为,如今彩电利润不超过5%。5月份来自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彩电三强TCL、康佳、长虹的利润总额同比均出现负增长。而“价格战”就是在这种狭窄的利润空间上打响的。
再看成本之高。1996年价格战时,时逢彩管等配套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成本降低了,所以价格战并不影响企业盈利;而今年彩电配套原材料价格则有所上涨,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彩电企业还苦撑着降价销售。
一方面“利薄”,一方面“本大”,这样的“价格战”能打得久吗?毫无疑问,以“价格战”获取企业利益,无论从时间上说,还是从“利润空间”上来说,都极其有限。而通过自主创新、以速度经济和创新能力获得的垄断利润才是无限的。所以,企业“价格牌”尽,新牌必出。
人们记得,1996年价格战硝烟散尽,彩电业出现两大变化:其一,彩电产业实现从中小屏幕向大屏幕彩电升级;其二,洋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严重缩水,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从40%跃升到80%。那么,剧烈程度超过前几次价格战的此次彩电大比拼,又将带来什么变化呢?
有关专家已经预言:新一轮彩电业的优胜劣汰即将出现。但是,这回“游戏规则”变了:企业遭淘汰的将不在于价格劣势,而在于技术劣势。
看来,“价格战”逼出“技术牌”,竞争跃上了新台阶。企业只有打好“技术牌”,才能跃上新台阶。
⑹ 关于长虹价格战的市场营销的案例分析 求高手帮忙啊 多谢!!急求!
问题一:性价比太低,质量不到位啊
问题二:
1、使我国的彩电行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工业体系。
2、长虹通过多次的降价活动,将家电行业带动成为我国最具市场经济特征的行业之一。
3、使国内彩电企业成功地完成了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转型。
4、使家电行业成为国内最早实现产业集中化的行业。
问题三:
定价策略如何与其他营销组合策略协调配合:
(1)定价策略和产品策略配合使用,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市场定位,质量,形式,包装和品牌形象相一致。(2)定价策略与分销策略的配合使用,主要体现在应结合企业采用的分销渠道类型和分销地点的需求特性进行定价。(3)定价策略与促销策略的配合使用,主要体现在应结合企业采用的促销手段进行定价
记得采纳!
⑺ 急需答案请帮解答 1.长虹价格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2.消...
1.长虹价格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2.消费者经销商会如何看待长虹降价
查一查参考消息啊!!!!!
⑻ 简述长虹发起的价格战对我国的彩电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那些深远的影响
价格战
把国产电视的价格从奢侈品拉倒了低值易耗品的档次。。。
科技战
加快加大科技研发、投资;迅速提高了国产电视的科技、专利水平,与世界电视未来发展趋势接轨。
狼群效应
带动一批国产电视企业迅速成长,在价格战的洗礼下,冲级世界市场,走出了国门
团队的补充 2011-05-13 22:53
长虹发起价格战前,行业利润在40%-100%~~
直接被长虹拉倒20%以下,
1、极大的促进行业洗牌,和刺激了国人的消费增长;
2、长虹和大型电器卖场的合作,先给货后付款,利用银行周转的做法,
促进了苏宁和国美的国内家电超市巨无霸连锁店的快速扩张;
3、长虹发起的以旧换新策略,极大的淘汰了旧彩电在市场的生存空间;
4、最终低廉的彩电价格,改变了国内的消费价值观,能仍就扔,能换新旧换新了;
5、大规模的生产线,上万人生产规模,极大的影响了国内各个电器企业的生产观念,
让国内的加工生产能力、科技研发水平、科学化管理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并带动了一批企业学习和迅速成长!
长虹一度资金链紧张
数度差点崩溃
换了总裁以后,开发新品种失败,提价失败,
无奈又换回老总裁,
上来就是价格战。。。。稳住阵脚。
盲目的价格战,使得国内彩电行业长期处于技术的底端,销量高,利润低。
不注重行业的整体科技发展,始终没有掌握液晶屏的核心技术
一直在给国外交专利费
⑼ 长虹价格战失败的原因
现在品牌太多太乱。杂牌手机功能多的泛滥,价格也不高。正牌老牌价格也不断下调(新上市除外)。长虹手机有什么特色啊!卖点呢?
另外长虹手机的轰炸式广告让人反感
⑽ 长虹价格战给我们那些启示
也就是彩电价格战吧!
彩电价格战启示
在中国彩电市场上,出现了彩电行业的全行业亏损。一些
国内知名彩电生产厂家开始进行预亏公告,科龙和厦华这两大家电生
产厂家也已经宣布预亏,当然,远不仅仅是这两家企业,还会有第三
第四家。这一现象是否在给我们一个提示,在价格战的市场上,没有
最后的赢家,有的都是输家。这其中的累计亏损,给国家造成了减收
一百多个亿,企业减收二百多亿。
中国的彩电市场就在不断的降价,大的降价
有十次之多。而在最初,的确是起到了作用,我们的国产彩电将失去
半壁江山从洋彩电手中给夺了回来。长虹、康佳、TCL 、厦华等国产
品牌在价格战中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市场份额开始节节上升,进而
使国产彩电在老百姓的心中建造起质量好、价格底的良好印象。
然而,在除了降价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外,我们的生产企业仿佛
就不会别的什么方法。于是,在每年的年初,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种
市场竞争:有一家较为知名的彩电企业开始率先降价,紧接着,更多
的国产品牌会有更大的降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中,
不断的去寻求那不可能达到的市场份额。
降价已经开始把刚推出的纯平彩电做为打价
格战的主要型号,这一最新产品,本来应是为企业创主要利润的中坚
力量,而今,却没有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中间的变化,实在令人
所心疼。一方面,国内的彩电企业在不停的降价,另一方面,市场的
需求却在悄悄的向洋品牌转移;有数据为证,在2000年初,洋品牌的
市场占有率仅为10% ,而到了年底,竟然猛增到30%.这些变化,不能
不令生产彩电的厂家的高极领导层深思。接连不断的降价,不但没有
给国产彩电行业带来利润,连市场份额也开始下滑,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经过了几年的降格战争,中国的老百姓也不再象以前一样,
不再只关心价格,而是开始关注产品中所含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质量。
这也恰恰是国产品牌同洋品牌之间的明显差距。调查表明,众多的消
费者还是相信洋品牌中所含的高科技成份要高于国产品牌。而今天,
中国的消费者在消费时,也不同于往日,他们将目光盯在了更高创新
的洋品牌上。国产彩电的更新换代速度总在洋彩电的后面,在降价的
同时,产品的质量也有所下降,这些,都是失去市场的原因之一。
而国外的家电行业一直在不停的开拓着新的领域,先是推出纯平
彩电,在挣得差不多时,将这一过时的技术又买给了中国,而他们又
推出了100HZ 频率的彩电,其市场定价是国产同尺寸彩电的几倍,而
这一技术又恰巧是国内彩电行业所不具备的,没有了国内品牌的竞争,
洋彩电将利润赚到了最大化。同时,他们还在不断的去研发新的产品,
一但发现其市场份额有所饱和,就马上退出其市场竞争,把更新的产
品推出。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其实,这彩电行业的最大赢家不是
中国的企业,而是国外生产这些技术的企业。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国
外的技术和资金,还会不会有长虹、康佳、TCL ……你仔细考察一下,
现在中国能占有市场1%以上的中国名牌,有几个能不借住国外的资金
和技术?
在这一方面,VCD 的竞争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VCD 的核心技
术,VCD 的机芯、解码芯片等,这些技术含量很高的高技术产品,中
国至今还不能生产;这样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结果:VCD 市场最大的赢
家并非生产VCD 最多的中国,而是美国的C-CNBE公司,仅这一家公司
使从向中国出中的500 万套芯片中获利2 个多亿美金!有人说,在VCD
大战中,中国充当了美国的雇佣兵。
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家电行业,在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电脑
行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的决
策者对于短期利润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并乐此不疲。当一种新技术型
产品刚刚打开市场,还不到收获期,全国的各路人马就一哄而上,纷
纷上马,重复建设,自成体系,互相封锁。趋同的产品结构,小而分
散的组织结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市场严重饱和,相互降价,没有能
力来继续开发新的产品。从而使一个很有潜力的产品就此夭折。
目前的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根治,还是需要各个环节的一
起行动。只有走出价格战的怪圈,才会有更多的企业的得到生存,得
到发展。价格战只能用一次,若是把打价格战做为占领市场的唯一手
段,其结果只会自取灭亡,创新才能发展。
在中国将进入WTO 之前,希望所有的国内企业明白这个道理,做
出全面的市场调查,找准市场定位,看清自己的位置,在新的世纪中,
使国产品牌走向世界,勇于开拓海外市场,创出中国产品的信誉,为
中国的经济腾飞助一臂之力,在世界500 强中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这些,都要靠我们的共同努力去实现!
在彩电企业此起彼伏的“价格牌”丛林里,如今亮出了“技术牌”。
人们首先注意到,“价格战”中并不主动的海信,甩出一张“技术牌”。
8月18日,北京的海信新产品展示会现场,在海信新产品“胶片彩电”和普通纯平彩电组成的效果对比大屏幕墙面前,参观者看到,新产品“胶片彩电”画面的确较为清晰细腻。面对这种厂家宣称“画面已达到35毫米胶片电影映像效果”的新产品,参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
人们还发现,近期推出新产品的彩电企业不止海信一家:创维的1250线高清晰度彩电;康佳集团的DVD二合一彩电已形成14到29英寸全系列产品;TCL集团的音响电视、超薄电视、防雷击电视、可换面板电视也于近日上市;乐华铆足劲准备推出PC彩电、人机交互彩电;厦华的变频彩电和高清晰度彩电也将在一二个月内面世。
一股彩电新品上市热潮正悄悄逼近。“价格战”擂台上的彩电企业,目光已经投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始改打“技术牌”。
彩电企业为什么要出新牌?探讨这个话题,可以从两个问题入手:
彩电 为何打价格战
不少企业都认为现在彩电市场“供大于求”。彩电年产量4000多万台,而市场年总需求量只有2500万台。“供大于求”固然是事实。然而有关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彩电企业目前最大的矛盾不是供过于求,而是关键元器件和新产品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国,但大型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至今还靠从国外引进,不少企业某种程度上只能算个组装车间。专家分析,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的彩电企业十几家,每家企业上市机型上百,但其中功能设置、技术含量大部分重叠的超过了70%。细心一点就可以发现,现在降价的彩电,无一例外都是模拟技术条件下生产的产品。而这是一种即将淘汰的技术。专家指出,彩电生产过剩,其实是产品同质化的过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彩电降价不是绝对的供大于求所致,而是社会技术的进步,导致彩电企业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降价,从而淘汰旧产品、旧技术,为新产品、新技术让出通道。
因此,如果把降价比作“破旧”,那么技术“立新”已是必然。企业打“价格牌”,亦是必然。
价格战能打到 何时
“价格战”能打到何时?
答案是:打不久了。这是因为,利润和成本两根摇摇晃晃的“柱子”,已经无力支撑展开“价格战”的“擂台”。
先说中国彩电利润之小。经过连年的价格战,目前中国的彩电价格已比美国市场低20%—30%,属全世界最低。业内一般认为,如今彩电利润不超过5%。5月份来自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彩电三强TCL、康佳、长虹的利润总额同比均出现负增长。而“价格战”就是在这种狭窄的利润空间上打响的。
再看成本之高。1996年价格战时,时逢彩管等配套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成本降低了,所以价格战并不影响企业盈利;而今年彩电配套原材料价格则有所上涨,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彩电企业还苦撑着降价销售。
一方面“利薄”,一方面“本大”,这样的“价格战”能打得久吗?毫无疑问,以“价格战”获取企业利益,无论从时间上说,还是从“利润空间”上来说,都极其有限。而通过自主创新、以速度经济和创新能力获得的垄断利润才是无限的。所以,企业“价格牌”尽,新牌必出。
人们记得,1996年价格战硝烟散尽,彩电业出现两大变化:其一,彩电产业实现从中小屏幕向大屏幕彩电升级;其二,洋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严重缩水,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从40%跃升到80%。那么,剧烈程度超过前几次价格战的此次彩电大比拼,又将带来什么变化呢?
有关专家已经预言:新一轮彩电业的优胜劣汰即将出现。但是,这回“游戏规则”变了:企业遭淘汰的将不在于价格劣势,而在于技术劣势。
看来,“价格战”逼出“技术牌”,竞争跃上了新台阶。企业只有打好“技术牌”,才能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