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抚顺矿业集团新建的页岩油化工厂具体怎么样,工资是多少,以后的发展怎么样
不错的单位,工资高于一般工业企业。例如招聘的大学生可以给5000-7000.。以后也没问题,它是搞页岩油深加工的,只有露天矿有油母页岩它就能够开工炼油。
㈡ 抚顺矿业集团页岩油化工厂的介绍
抚顺矿业集团页岩油化工厂是辽宁省、抚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核准项目,是百年煤炭资源型企业抚顺矿业集团结构调整,战略转移,实现振兴与发展,保持基业长青的“希望工程”。工厂位于抚顺市东洲区千金乡工业园内,毗邻抚顺矿业集团公司页岩炼油厂。抚顺市南外环公路从厂前通过。工厂2010年初开工建设。规划占地面积40.73万平方米,采用成熟可靠、获中国石油科技进步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炼化一体化TMP新技术。设计规模年深加工页岩油40万吨,主要装置包括页岩油预处理、催化裂解、干气制乙苯、制氢、脱硫装置等8个单元、三个生产车间,主打产品为丙烯,并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液化气、低凝柴油、0号柴油、汽油、甲基叔丁基醚(MTBE,理想的汽油调和剂)、石脑油、硫磺、液氨等13个品种的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
㈢ 抚顺盆地油页岩特征
(1)油页岩物理特征
抚顺盆地油页岩颜色为褐色、棕褐色及深灰色。深褐色油页岩的含油率最高,可达12%;褐色次之,灰色的最低,一般为3.5%~6%。贫矿油页岩通常具有暗淡光泽,富矿油页岩具有较强的沥青光泽。油页岩呈致密块状构造,参差状断口,油页岩密度为2.12g/cm3,具有弹性,用指甲刻划呈光滑条痕,火烧冒烟,带有浓烈的沥青味。
(2)油页岩质量特征
1)灰分。灰分越低,有机质含量越高,发热量和含油率也增加。抚顺油页岩的灰分较高,平均值为77.65%,灰分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成分有SiO2、Al2O3、Fe2O3、CuO、Ni2O3等。其中A12O3约占30%,SiO2约占55%,Ni2O3约占0.05%。
2)挥发分。挥发分是油页岩品质好坏的定性指标,一般油页岩的挥发分高,含油率也高。抚顺油页岩挥发分较高,平均值为17.45%,主要与油母质的性质有关。
3)水分。含水分越高,加工时需要蒸发水分的热量越大,而水分含量高不利于油页岩的加工。抚顺油页岩矿区西部勘查区水分含量值为3.39%,龙凤勘查区水分含量为3.31%,水分含量中等,加工时所需要热量较少,有利于加工;老虎台矿区水分含量为8.05%。水分含量较高,加工油页岩油时所需热量多,对加工不利。
4)发热量。油页岩发热量,主要决定于其中有机可燃物的含量和组成。抚顺油页岩矿区西部矿区发热量为5.7MJ/kg,东露天矿为5.07MJ/kg。
5)含油率。含油率是油页岩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抚顺油页岩平均含油率在5%~8%之间,含油率高值出现在矿区内6号断层和13号断层附近。
(3)油页岩岩石学特征
抚顺盆地6个油页岩样晶的XR定量分析表明,油页岩主要由石英(48.2%)、长石(7.7%)等碎屑矿物,高岭石(15.6%)、伊蒙混层(9.9%)、伊利石(6.2%)等黏土矿物及菱铁矿(9.9%)和少量的黄铁矿组成,部分样品中少量方解石。抚顺油页岩贫、富矿都为伊蒙混层叠片状,在贫矿中观察到了石英、长石碎屑颗粒,石英呈次棱状特征,长石颗粒呈短柱状。
抚顺盆地贫、富矿油页岩在矿物组合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贫矿油页岩中陆源碎屑矿物含量明显高于富矿,主要体现在石英含量明显偏高,富矿油页岩中石英含量为19%~43%,贫矿油页岩中石英含量为46%~54%。在黏土矿物成分上,贫矿层中伊蒙混层含量明显小于富矿层,贫矿层中伊蒙混层含量最大值为3%,富矿层伊蒙混层含量最大值为17%。陆源碎屑含量与离岸距离成反比,离岸越远,陆源碎屑含量就越低。油页岩贫、富矿段陆源碎屑的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富矿油页岩沉积时的水体较贫矿深,更靠近盆地中心。
(4)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1)有机质丰度。抚顺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较高,一般在7.94%~25.39%之间,平均为14.1%。其中,富矿油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于贫矿油页岩,一般大于10%。通过对有机碳含量与含油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随着有机碳含量增高,油页岩含油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图6.6)。在有机碳含量>6%左右时,该岩石的含油率能达到3.5%以上,这一特征可以为缺少含油率测试数据的常规油气资源区的油页岩资源评价提供依据。
图6.6 抚顺盆地有机碳含量与含油率之间关系
2)有机质类型。通过岩石热解、干酪根镜检、有机元素分析等方法分析,抚顺盆地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Ⅱ1和Ⅱ2型。其中富矿呈现为I和II型,贫矿为Ⅱ1-Ⅱ2。
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干酪根的类型基本上反映出沉积有机质的类型。通过对抚顺盆地贫、富矿油页岩样品透射光—荧光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分析,富矿油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中主要以腐泥无定形为主,仅含有少量无结构镜质体和丝质体,缺少壳质组组分;贫矿油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中以腐泥无定形和无结构镜质体为主,其次为壳质碎屑体、丝质体和孢粉体,与富矿油页岩相比,腐泥无定形组分含量明显偏少,壳质组、镜子组和惰质组组分含量明显偏高,富矿油页岩有机质类型要优于贫矿油页岩。
3)有机质成熟度。抚顺盆地油页岩镜质体反射率RO<0.5%,处于未—低成熟热演化阶段。
㈣ 抚顺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抚顺油页岩含矿区位于辽宁省抚顺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4°03′30″~124°16′28″,北纬41°57′15″~41°59′37″。矿区南部为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北部为浑河、东部为东洲河、西部有古城子河。区内交通方便,不仅有铁路连通沈阳、吉林等大中型城市,且有高速公路直达沈阳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油页岩工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开发历史。
(一)勘查开发简况
抚顺煤田发现及开采年代已久,1905年日本人先后开始建设龙凤、新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快煤炭工业的开发步伐,东北煤田第一地质勘查局于1953年开始对抚顺老虎台井田以及煤田西部等地进行勘探,并分别于1954提交了东露天区煤及油页岩埋藏量计算说明书,1956年提交了北老虎台煤储量报告,1957年提交了抚顺煤田西部精查地质报告,1958年提交了龙凤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油页岩作为重要的矿种之一,在全区进行了系统的储量计算。为本次油页岩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抚顺含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油页岩工业基地,1928年就已兴建了年产7.5×104t页岩油的制油厂,抚顺页岩油的产量从1952年的年生产页岩油22.61×104t,到1959年年生产页岩油达到72×104t,成为我国第一个人造石油生产基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页岩油生产基地。在1930~1980年的50年中,共加工油页岩约4.26×108t,制取页岩油约1 408.5×104t。目前,抚顺含矿区的油页岩主要由抚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开采和提炼页岩油,采用先进的加拿大ATP干馏工艺设备,2004年处理油页岩700×104t,提炼页岩油21×104t,并计划到2014年可生产页岩油71×104t。如果继续加大设备的投入,其页岩油生产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地质特点
抚顺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东支—抚顺—密山断裂带西端。该断裂带北起黑龙江省虎林,南至辽宁省沈阳,延伸700 km,该断裂带发育的煤盆地,自北东向南西有虎林、平阳镇、敦化、桦甸、梅河、清源和抚顺等。各盆地的长轴方向与构造带方向基本一致。抚顺盆地是该断裂上最为重要的含煤盆地。
在地理上,抚顺盆地邻接下辽河盆地,形成于古近系的裂陷旋回中。盆地横跨白垩纪断陷,基底为下白垩统砂砾岩,部分为太古界鞍山群石棚子组深变质岩;盆内堆积有总厚度约1 600m的含煤、含油页岩岩系——抚顺群。
抚顺盆地主要由前震旦系、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及新近系所组成。古近系位于白垩系的侵蚀面之上,在白垩系缺失地区直接覆盖花岗片麻岩,走向近东西。该地层自下而上进一步可划分为老虎台组、栗子沟组、古城子组、计军屯组、西露天组。其中计军屯组是重要的油页岩富集层段,主要发育褐色及棕褐色致密的油页岩,一般浅褐色油页岩的含油率为2%~6%,暗褐色油页岩含油率在6%以上,有的高达10%~11%。煤层顶板以上为贫矿,页岩中石英颗粒较粗,平均厚为28m,占全层的四分之一;富矿位于贫矿层之上,平均厚为88m,占全层四分之三,在全区均有分布。在含矿区西部,贫矿层变薄,富矿中夹有0.2~1m的煤层。
(三)成矿地质条件
抚顺油页岩矿区呈带状东西延伸,矿区西端形成向斜封闭,矿区东部的向斜也有升起的趋势,但由于被13号断层切断,所以没有形成封闭现象,断层下盘升起,古近系全被侵蚀掉,白垩系直接出露于新近系以下。
主要断层大致可分为三组:张性正断层、平移横断层、走向逆断层。其中走向近于南北张性横向平移正断层横向切断本层煤全部,将抚顺油页岩矿区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即西部勘探区和东部勘探区。走向逆断层是经强力褶皱产生了纵贯东西、大致与南部向斜轴平行的盆地北部一号逆断层及1A号逆断层,该断层为抚顺油页岩矿区的主要构造之一。
抚顺盆地油页岩层形成于裂陷期,其厚度分布明显受到同沉积正断层的控制。纵向同沉积正断层既控制了盆地的轴向,也控制了超厚油页岩带整体的东西向展布形式;横向同沉积正断层既控制了基底次级断陷、断隆的形成和分布,也控制了超厚油页岩块段的形成和分布。
盆地湖泊周缘及隆起区广泛发育泥炭沼泽,浅湖中堆积了累厚达百米超厚低灰分异地、微异地混合煤层。即本层煤,本层煤为黑色,条痕为黑褐色,富有光泽,光亮程度随灰分的增高而减弱,质硬,性脆易碎成块,该地层为始新统古城子组,为抚顺煤田最主要的成煤期。煤层自西向东、自南至北逐渐变薄,在南部西露天露头,可见煤层厚达195m,向深部—向斜北翼变薄,结构较复杂。该阶段沉积环境类型为淡化浅湖相。随着整个抚顺断陷带内水体广布,成矿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湖泊中形成了厚达200m的油页岩,局部夹异地成因的薄煤层。该地层为始新统计军屯组,是油页岩形成的最主要的时期。油页岩厚度沿走向方向变化较复杂,推断该阶段沉积环境类型为湖沼相。
(四)油页岩特征及分布
1.油页岩赋存特征
该区油页岩沉积层位为古近系计军屯组,埋深为16.7~633.8m不等,多数地带油页岩为单层分布,厚度巨大,单层厚度可达190 m,最薄也在70 m 以上。油页岩矿层下部与古城子组本层煤突变接触,上部为西露天组绿色页岩层。根据目前油页岩的品位标准,可将该区油页岩层分为上部富矿层和下部贫矿层。
抚顺油页岩平均含油率在5%~8%之间,含油率高值出现在矿区内6号断层和13号断层附近。抚顺油页岩的灰分较高,平均值为77.65%,但灰分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成分有SiO2、Al203、Fe2O3、CuO、Ni203等。其中Al203约占30%,SiO2约占55%,Ni2O3约占0.05%。抚顺油页岩挥发分较高,平均值为17.45%,这一特征主要与油母的性质有关。抚顺油页岩矿区西部勘查区水分含量值为3.39%,龙凤勘查区水分含量为3.31%,水分含量中等,加工时所需要的热量较少,有利于加工;而老虎台矿区水分含量为8.05%。水分含量较高,加工页岩油时所需的热量多,对加工不利。
抚顺油页岩矿区西部矿区发热量为5.7MJ/kg,东露天矿为5.07MJ/kg,发热量较我国别的油页岩矿区低,这是由于抚顺油页岩中矿物质含量较高的缘故。
贫矿层位于富矿层的下部,含油率较低,部分矿层含油率达3.5%,从本层煤顶板起一般为10~40 m,不能利用。富矿层位于矿层的上部,含油率多在5%~8%,最高可达12%,工业利用的价值较高。油页岩矿床分布极为稳定。按厚度计算,贫矿占油页岩的27.8%,富矿占油页岩的72.2%。
2.油页岩的分布特征
抚顺油页岩在全区均有分布,矿层真厚度各区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油页岩矿床复杂构造特征决定的。在西部勘探区油页岩矿层最厚可达191.03m,最薄为60m,平均厚度为122.53m,其中富矿层平均真厚为88.45m,贫矿层平均真厚为34.08m;在龙凤勘探区,油页岩矿层最厚达184.73m,最薄为47.37m,平均厚度为106.77m,其中富矿层平均真厚为88.45m,贫矿层真厚为18.32m;在老虎台勘查区,油页岩矿层最厚达195.45m,最薄为47.65m,平均真厚为162.21m。其中富矿区平均真厚为104.25m,贫矿层真厚为57.96m。从油页岩矿层对比图可以看出,油页岩矿层在矿区南部厚,沿倾向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图8-18、图8-19);沿走向厚度变化不大,西部和东部边缘部位较中部地区薄。
图8-18 抚顺含矿区19号剖面图
(五)油页岩资源评价
抚顺含矿区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油页岩资源为365 195×104t,查明资源为365 195×104t,技术可采资源为283 369×104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为283 369×104t。页岩油资源为21 412×104t,查明资源为21 412×104t,技术可采资源为16 788×104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为16 788×104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12 591×104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12 591×104t。
㈤ 中国抚顺和茂名油页岩
(一)抚顺油页岩
抚顺油页岩含矿区位于辽宁抚顺市南部,矿区南部为丘陵地带,北部为浑河、东部为东洲河、西部为古城子河,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和油页岩工业基地。
1.勘查开发简况
抚顺含矿区1928年就已兴建了年产7.5×104t页岩油的制油厂,抚顺页岩油的产量从1952年年生产页岩油22.61×104t,到1959年年生产页岩油达到72×104t,成为我国第一个人造石油生产基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页岩油生产基地。在1930~1980年的50年中,共加工油页岩约4.26×108t,制取页岩油约1408.5×104t。目前,抚顺含矿区的油页岩主要由抚顺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开采和提炼页岩油,采用先进的加拿大ATP干馏工艺设备,2004年处理油页岩700×104t,提炼页岩油21×104t,并计划到2014年可生产页岩油71×104t。
2.地质特点
抚顺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东支———抚顺-密山断裂带西端。抚顺盆地是该断裂上最为重要的含煤盆地。抚顺盆地邻接下辽河盆地,形成于古近系的裂陷旋回中。盆地横跨白垩纪断陷,基底为下白垩统砂砾岩,部分为太古宇鞍山群石棚子组深变质岩;盆内堆积有总厚度约1600m的含煤、含油页岩岩系———抚顺群。
3.成矿地质条件
抚顺油页岩矿区呈带状东西延伸,矿区西端形成向斜封闭,矿区东部的向斜也有升起的趋势,但由于被F13断层切断,所以没有形成封闭现象,断层下盘升起,古近系全被剥蚀掉,白垩系直接出露于新近系以下。
抚顺盆地油页岩层形成于裂陷期,其厚度分布明显受到同沉积正断层的控制。
盆地湖泊周缘及隆起区广泛发育泥炭沼泽,浅湖中堆积了厚达百米超厚低灰分异地、微异地混合煤层,即本层煤,该地层为始新统古城子组,为抚顺煤田最主要的成煤期。煤层自西向东、自南至北逐渐变薄,在南部西露天露头,可见煤层厚达195.0m,向深部-向斜北翼变薄,结构较复杂。该阶段沉积环境类型为淡化浅湖相。随着整个抚顺断陷带内水体广布,成矿的植物种类多种多样,湖泊中形成了厚达200m的油页岩,局部夹异地成因的薄煤层。该地层为始新统计军屯组,是油页岩形成的最主要的时期。油页岩厚度沿走向方向变化较复杂,推断该阶段沉积环境类型为湖沼相。
4.油页岩特征及分布
(1)油页岩特征:该区油页岩沉积层位为古近系计军屯组,埋深为16.7~633.8m不等,多数地带油页岩为单层分布,厚度巨大,单层厚度可达190m,最薄也在70m以上。油页岩矿层下部与古城子组本层煤突变接触,上部为西露天组绿色页岩层。根据目前油页岩的品位标准,可将该区油页岩层分为上部富矿层和下部贫矿层。抚顺油页岩平均含油率在5%~8%之间。油页岩的灰分较高,平均值为77.65%。抚顺油页岩挥发分较高,平均值为17.45%,这一特征主要与干酪根的性质有关。抚顺油页岩矿区西部勘查区水分含量值为3.39%,龙凤勘查区水分含量为3.31%,水分含量中等,而老虎台矿区水分含量为8.05%。
(2)油页岩分布规律:抚顺油页岩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各区差异较大,在西部勘探区油页岩矿层最厚可达191.03m,最薄为60.00m,平均厚度为122.53m,其中富矿层平均厚度为88.45m,贫矿层平均厚度为34.08m;在龙凤勘探区,油页岩矿层最厚达184.73m,最薄为47.37m,平均厚度为106.77m,其中富矿层平均厚度为88.45m,贫矿层厚度为18.32m;在老虎台勘查区,油页岩矿层最厚达195.45m,最薄为47.65m,平均厚度为162.21m,其中富矿区平均厚度为104.25m,贫矿层厚度为57.96m。从油页岩矿层对比图可以看出,油页岩矿层在矿区南部厚,沿倾向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图2-13、图2-14);沿走向厚度变化不大,西部和东部边缘部位较中部地区薄。
图2-13抚顺含矿区19号剖面图
5.油页岩资源
抚顺含矿区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油页岩资源量为365195×104t,查明资源量为365195×104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83369×104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83369×104t。页岩油资源量为21412×104t,查明资源量为21412×104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6788×104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6788×104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量12591×104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量12591×104t。
(二)茂名油页岩
茂名盆地是我国油页岩最著名的产地之一,位于广东省西部。南西以古近系地表露头线为界,北东以高棚岭断裂为界。走向长44km,宽4~14km,面积约400km2。盆地四周山地,以剥蚀为主,地貌上呈丘陵山地。盆地内共有3个油页岩含矿区,分别为茂名油页岩含矿区、电白油页岩含矿区及高州油页岩含矿区。
1.勘查开发简况
茂名盆地的油页岩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群众已挖掘浅部油页岩供家庭生活用燃料。1955年,国家决定在茂名修建大型页岩油厂,1970年又设计了第四部炉(即著名的茂名圆炉),年炼油19×104t,直到1992年年底停止炼油。1990年开始筹建沸腾炉发电厂,1991年开始发电和产气,最大年发电量9000万度,产蒸汽6MW。2004年,广东粤电集团正式提出了利用茂名油页岩形成20MW循环流化床发电项目。
2.地质特点
茂名古近纪断陷盆地是在南盛白垩纪构造盆地基础上形成的。在盆地北东侧有控制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的北西向高棚岭断裂,它控制了茂名断陷盆地的形成。茂名盆地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也即是越靠近高棚岭断裂沉降幅度越大,在剖面上呈箕状,即单斜式结构。主要断裂构造有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断裂、东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北东向断裂、东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对油页岩形成和控制作用较小。
图2 -14 抚顺含矿区富矿层含油率等值线图
盆地内出露地层有震旦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等。古近系和新近系是盆地内主要地层,发育良好,自下而上划分为上垌组、油柑窝组、黄牛岭组、尚村组、老虎岭组和高棚岭组。
3.成矿地质条件
本区油页岩及煤层矿床成因类型分别为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型、湖沼相沉积型。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是油页岩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阶段构造活动的特点,以及与构造活动有关联的古地理环境、沉积作用、沉积建造特点等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总结出油页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同时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1)构造条件:根据构造活动特点与成矿的关系,可将盆地内油页岩、煤及高岭土分为以下3个构造-沉积成矿期:古近纪始—渐新世构造-沉积油页岩和煤成矿期、新近纪中新世构造-油页岩和沉积高岭土成矿期和上新世构造-沉积高岭土成矿期。尤其是始—渐新世构造沉积旋回对于本区油页岩和煤的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2)沉积古地理环境:始新-渐新世箕状盆地发展初期,沉积基底总体是南高北低。内陆湖泊先在北部形成,水域狭窄,水浅流急,形成了不稳定的水沉积环境,接受了陆源河湖和山麓相沉积。在盆地西南缘次一级坳陷浅湖沼泽地带,动植物生长旺盛,是生物沉积的主要地段。中新世早期盆地在原来基础上继承性发展,由于高棚岭断裂的进一步活动,开始又接受黄牛岭组的河流相和滨湖相陆源碎屑沉积。随沉降作用的加剧,中新世后期全面形成了浅水-深水湖泊环境,湖盆接受了大量的泥质碎屑和有机质沉积。中新世地壳沉降幅度和沉降速度较大,最大沉降达800m以上,形成尚村组厚达672m。但由于这一时期沉积速度较快,生物的生长和沉积密度相对较低,加上成岩后长期出露地表,不利于有机质向烃类转化和保存,故成油条件相对较差。
4.油页岩特征及分布
(1)油页岩特征:油柑窝组油页岩呈桂皮褐色、黑色,经日光长期暴晒后,其表层呈褐色或褐白色,硬度较小可以用指甲刻划,油页岩片用打火机可以点燃或冒烟且有油味。含油率样品最高为11.07%、全层最高7.55%、平均6.22%;发热量最高为9.90MJ/kg、平均发热量为6.90MJ/kg;含硫量最高为2.07%、平均含硫量1.14%。一般油页岩厚度在2.05~33.01m之间,平均22.75m,油页岩最厚在H22孔为33.01m,最薄处在3904孔,厚度为2.05m。
(2)油页岩分布规律:矿区内油页岩和褐煤主要产在油柑窝组中。工业矿层严格地受油柑窝组控制,但矿带的空间分布则受盆地西南缘次一级北西向的金塘断裂、新圩断裂和羊角断裂控制,从而使矿带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依次有高州含矿区、茂名含矿区和电白含矿区。各个含矿区或勘查区的空间分布位置与相应的次一级坳陷相一致(图2-15)。
从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厚度等值线图可以看出,茂名油页岩一般厚度为4~38m,平均在20m左右,呈现在盆地的西南缘缓坡处和在东北控盆断裂处厚度大、中部薄的特点;在西南缘缓坡处有3个厚度大的区域,对应于3个次级凹陷,在东北控盆断裂处也有2个厚度较大的区域;在38线和41线上有两个局部的油页岩厚度减薄区。在3105井附近有一呈东西向的低厚度区域,在向北部延伸至ZK2307井处埋深达600m(图2-16)。
图2-15广东省茂名含矿区金塘勘查区43线剖面图
图2-16茂名盆地油柑窝组油页岩厚度等值线图
5.油页岩资源
茂名盆地油页岩资源评价结果为:油页岩资源量1648876×104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量830807×104t;含矿区页岩油资源量100053×104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50261×104t。
㈥ 抚顺矿业集团页岩油化工厂的页岩油化工
在高油价时代,有关国家对油页岩的开发利用活跃起来。美国国会于2005年通过了发展非常规能源的法案,掀起了油页岩干馏炼油的研发高潮。美国总统布什于2008年6月18日声明,支持发展油页岩,鼓励国会放开对批准页岩油试验用地的限制。美国内政部己批准了6项给予石油公司的土地矿产租赁项目,支持开展油页岩干馏炼油。中国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早,规模也比较大,但长期以来并没有明显进步。1959年辽宁抚顺年产页岩油72万吨,1953年桦甸年产页岩油5万吨,1962~1992年,广东茂名共生产页岩油300万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常规油气田的大量发现,油页岩提炼油气成本相对较高,页岩油生产规模逐渐减小,并淡出油品市场,油页岩开发利用技术也止步不前。近年来,由于上轮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解决废弃油页岩环境问题的需要,油页岩的勘探开发面临新的机遇。抚顺、桦甸、罗子沟、黄县等老油页岩矿先后恢复了页岩油生产。2008年,国内年产页岩油约40万吨,其中抚顺矿业集团油页岩炼油厂是目前我国正在运行的、最大的油页岩提炼厂。中石油支持大庆油田采用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颗粒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技术,拟建设日加工2000吨柳树河油页岩的工业试验装置。抚顺矿业集团页岩油化工厂投产后预计每年对40万吨页岩油进行深加工,生产化工产品和清洁油品。这个项目投产后将年产6.5吨丙烯、10万吨汽油、20万吨柴油、液化气以及副产品液氮、硫磺等清洁燃料、低硫产品。抚顺矿业集团页岩油化工厂开发利用油页岩不仅可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还可以解决因废弃油页岩造成的环境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中国应该重视油页岩方面的研究,推动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加快油页岩行业发展。
㈦ 抚顺盆地油页岩
1.地质概况
抚顺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北延分支——敦密断裂带西端,现今抚顺盆地面貌为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残留盆地,据现存细粒沉积物的特征分析,现盆地范围属原始盆地中心部位。抚顺盆地地层主要由前震旦系、中生界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及第四系组成(图13-6)(辽宁省地质矿产局,1989),油页岩矿床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沉积期。古近系沉积于白垩系侵蚀面之上,在白垩系缺失地区直接覆盖花岗片麻岩,走向近东西。该地层自下而上进一步可划分为老虎台组、栗子沟组、古城子组、计军屯组、西露天组、耿家街组。
图13-6 抚顺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2.油页岩特征
A.油页岩物理特征
抚顺油页岩颜色为褐色、棕褐色及深灰色。抚顺深褐色油页岩的含油率最高,可达12%,褐色次之,灰色者最低,一般为3.5%~6%,贫矿油页岩通常具有暗淡光泽,富矿油页岩具有较强的沥青光泽。油页岩呈致密块状构造,参差状断口,油页岩密度为2.12g/cm3,具有弹性,用指甲刻划呈光滑条痕,火烧冒烟,带有浓烈的沥青味。
B.油页岩质量特征
(1)灰分:灰分越低,有机质含量越高,发热量和含油率也增加。抚顺油页岩的灰分较高,平均为77.65%,灰分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SiO2、Al2O3、Fe2O3、CuO、Ni2O3等。其中,Al2O3约占30%,SiO2约占55%,Ni2O3约占0.05%。
(2)挥发分:挥发分是油页岩品质好坏的定性指标,一般油页岩的挥发分高,含油率也高。抚顺油页岩挥发分较高,平均为17.45%,主要与油母质的性质有关。
(3)水分:含水分越高,加工时需要蒸发水分的热量越大,而水分含量高不利于油页岩的加工。抚顺油页岩矿区西部勘查区水分含量为3.39%,龙凤勘查区水分含量为3.31%,水分含量中等,加工时所需要热量较少,有利于加工;老虎台矿区水分含量为8.05%,水分含量较高,加工页岩油时所需热量多,对加工不利。
(4)发热量:油页岩发热量,主要决于其中有机可燃物的含量和组成。抚顺油页岩矿区西部矿区发热量为5.7MJ/kg,东部露天矿为5.07MJ/kg。
(5)含油率:平均含油率在5%~8%之间,含油率高值出现在矿区内六号断层和十三号断层附近。
C.油页岩岩石学特征
主要由石英(48.2%)、长石(7.7%)等碎屑矿物,高岭石(15.6%)、伊蒙混层(9.9%)、伊利石(6.2%)等黏土矿物,及菱铁矿(9.9%)和少量的黄铁矿组成,部分样品中含少量的方解石。
抚顺盆地贫、富矿油页岩在矿物组合上存在较大的差别。贫矿油页岩中陆源碎屑矿物含量明显高于富矿,主要体现在石英含量明显偏高,富矿油页岩中石英含量为19%~43%,贫矿油页岩中石英含量为46%~54%。在黏土矿物成分上,贫矿层中伊蒙混层含量明显小于富矿层,贫矿层中伊蒙混层含量最大值为3%,富矿层中伊蒙混层含量最大值为17%。陆源碎屑含量与离岸距离成反比,离岸越远,陆源碎屑含量越低。油页岩贫、富矿段陆源碎屑的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富矿油页岩沉积时的水体较贫矿深,更靠近盆地中心。
D.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抚顺油页岩的有机碳含量较高,一般在7.94%~25.39%之间,平均为14.1%。其中,富矿油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于贫矿油页岩,一般大于10%。随着有机碳含量增高,油页岩含油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有机碳含量 >6%左右时,该岩石的含油率能达到3.5%以上,这一特征可以为缺少含油率测试数据的常规油气资源区的油页岩资源评价提供依据。
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和Ⅱ2型。其中富矿呈现为Ⅰ和Ⅱ1型,而贫矿为Ⅱ1-Ⅱ2。富矿油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以腐泥无定形为主,仅含有少量的无结构镜质体和丝质体,缺少壳质组组分;贫矿油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无定形和无结构镜质体为主,其次为壳质碎屑体、丝质体和孢粉体,与富矿油页岩相比,腐泥无定形组分含量明显偏少,壳质组、镜子组和惰质组组分含量明显偏高。富矿油页岩有机质类型要优于贫矿油页岩。
对抚顺盆地油页岩镜质体反射率的分析表明,Ro<0.5%,处于未熟—低成熟热演化阶段。
3.成矿主控因素
A.沉积条件
抚顺盆地始新统沉积相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从湖沼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水体深度变化总体表现为浅-深-浅的过程。油页岩主要沉积环境为半深湖-深湖湘。
半深湖、深湖亚相主要发育在抚顺盆地计军屯组,半深湖亚相主要沉积了巨厚的灰黑色油页岩,水平层理较发育;深湖亚相主要沉积了巨厚的褐色油页岩,块状层理较发育,贝壳状断口。根据油页岩含油率的测试结果,深湖相油页岩的含油率和厚度明显高于半深湖相油页岩,高含油率的油页岩在野外风化后呈页片状。
B.古气候条件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减少了湖泊陆源碎屑物质的供给,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湖泊的生产力大大提高。抚顺盆地油页岩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充足,植被比较繁盛。湖盆范围扩大、水体加深,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供给为主。
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也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在抚顺盆地,油页岩中有机碳含量较高,一般介于8.5%~13.1%之间,平均为11.4%,最高可达20.4%。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且油页岩中含有黄铁矿结核,油页岩富矿层水平层理发育,表明属较深水环境,具备湖水长期分层条件,底层水处于严重缺氧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
C.构造条件
构造对于油页岩矿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沉积时和沉积后两方面。
沉积时的控制作用主要是体现为同沉积断裂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计军屯组贫、富矿油页岩等厚图以及古城子组地层等厚图、计军屯组地层等厚图、西露天组地层等厚图等可见,在抚顺盆地,沿着控盆断裂F1油页岩厚度明显加厚(图13-7)。盆地内部的同沉积断层控制了油页岩矿带的整体展布及较厚油页岩的块段分布;从南至北的控盆断裂,含油率也有增高的趋势。
沉积之后的控制作用,主要指的是后期构造对油页岩矿体的破坏作用。在抚顺盆地,后期构造的破坏作用主要指的是F1逆冲断层造成上盘油页岩全部抬升遭受剥蚀。此外,其伴生的F16断层导致油页岩地层发生反转。
图13-7 抚顺油页岩含矿区19号勘探线剖面图
(据郭巍,2009)
㈧ 一支抚顺页岩油炉投资多少钱
一支抚顺页岩油炉大概得投资接近一个亿。因为然后还有配套的这个采矿和排渣这个过程,这个钱更多。
㈨ 辽宁抚顺石门寨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辽宁抚顺石门寨油页岩含矿区位于抚顺市东20km,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24°07;北纬41°55'。该矿区西起白龙山,东至东岑,南北两侧均为较高丘陵地带,丘陵地带中间为低洼平原,整个矿区地势起伏,为丘陵地理环境。煤田中部有沈吉铁路由西至东横贯全区,可通往全国其他各地。另外在各村间道路纵横交错,交通极为方便。
一、地质背景
(一)构造特征
该含矿区位于抚顺—密山断裂带上,南北缘均以大断层为界,为南北宽0.8km、东西长10km的狭长盆地,总面积达8km2,属东西向窄长向斜构造。煤田生成之后,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致使煤田南北两侧受侧向压力作用产生了走向近于东西的南、北两逆断层。北部逆断层走向近于东西向,断层面倾向北,倾角50°。南部正断层,走向NE85°,断层面倾向北。
(二)地层特征
该含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煤田基底为前震旦系。岩石主要岩性为片麻岩、绿泥片岩、云母片岩等。
其上为白垩系,以紫红色砾岩、砂岩、页岩为主,夹粗砂岩、角砾岩。该地层仅出露于矿区东部大帕子山一带及矿区北部,不整合于下部老地层片麻岩系之上,厚度为35~40m。
古近系为本区主要的含煤、油页岩层位。又可分为上下四个部分:下部含煤层、中部玄武岩层、上部含煤层和上部绿色页岩层。顶部为新近系广泛覆盖。
二、油页岩特征
该区油页岩主要为黑色、褐黑色、灰褐色,泥质结构。矿石呈黑色褐色块状、薄片状,刀刮起卷,刮面油脂光泽,锤击有油臭味,燃烧时火焰呈红色,有浓烟。油页岩一般厚5~7m,含油率3.7%左右,矿石体重2.12t/m3。
该区油页岩的形成主要受喜山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构造成因的向斜盆地。由于河流补给及大气降水形成陆相湖沼盆地,伴随地壳的不断下降,水体加深,在缺氧的环境下,经过厌氧菌的作用,沉积物中有机物经还原与分解,并向沥青转化,形成了油页岩。
本矿区油页岩呈层状赋存于古近系中,埋深为30~270m,全区东西长7500m,南北宽600m,矿层平均厚度6~7m,矿体总面积约0.65km2,本矿区共有油页岩两层,整体呈层状较稳定地分布于沉积盆地中,形态和规模受盆地控制。
三、油页岩资源评价
该区于1960年勘探,共钻探浅孔9个,初步得出该区煤矿及副矿油页岩储量,并于8月提交地质勘查报告。勘查工作达到了普查,矿层产状较稳定,质量变化较小,盆地内部没有大断层变位作用。
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含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为1528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1528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504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504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为57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57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9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9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14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14万t,属于中小型油页岩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