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因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科目中有“调入资金”一项,是不是就意味着决算时收支肯定能平衡
原则上来讲,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调入资金不是可用财力,只是一种账面上的平衡。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赤字债务问题较为严重,这个科目是基层地方政府用以弥补财政账面收支差额的常用手段。
B. 财政局超调资金是什么意思
没听过有“超调抄资金”这么一袭说,财政总预算会计中有“调入资金”(各级财政部门因平衡一般预算收支从预算外资金结余以及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调出资金”(各级财政部门从基金预算的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结余中调出用于平衡预算收支的资金)。
C. 什么是财政性资金
财政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为中心的预算资金、国债资金及其他财政性资金,既包专括中央政府和属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还包括与国家财政有关系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违规挪用、拆借。
D. 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额度的,做相 反会计分录,这句话怎么理解
你说的问题基本涉及以下几个科目的使用:
3301 财政补助结转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结转资金,包括基本支出结转和项目支出结转。
二、本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两
个明细科目,并在“基本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还应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财政补助结转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期末,将财政补助收入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借记“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将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本期发生额结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贷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
(二)年末,完成上述(一)结转后,应当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借记或贷记本科目(项目支出结转--××项目),贷记或借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三)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转额度的,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或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四、事业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的事项,通过本科目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转资金数额。
3302 财政补助结余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滚存的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资金。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财政补助结余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年末,对财政补助各明细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财政补助结余,借记或贷记“财政补助结转--项目支出结转(××项目)”科目,贷记或借记本科目。
(二)按规定上缴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注销财政补助结余额度的,按照实际上缴资金数额或注销的资金额度数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或额度的,做相反会计分录。
四、事业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余的事项,通过本科目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数额。
3401 非财政补助结转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非财政专项资金的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本科目,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本科目;将事业支出、其他支出本期发生额中的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本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事业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或“事业支出--项目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支出”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支出明细科目。
(二)年末,完成上述(一)结转后,应当对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各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将已完成项目的项目剩余资金区分以下情况处理:缴回原专项资金拨入单位的,借记本科目(××项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留归本单位使用的,借记本科目(××项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
四、事业单位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事项,通过本科目核算。
五、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专项结转资金数额。
3402 事业结余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
3403 经营结余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各项经营收支相抵后余额弥
……
3404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本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情况和结果。
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
4001 财政补助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
……
4101 事业收入
……
4201 上级补助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发放补助单位、补助项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等进行明细核算。上级补助收入中如有专项资金收入,还应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上级补助收入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收到上级补助收入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期末,将本科目本期发生额中的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借记本科目下各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将本科目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事业结余,借记本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事业结余”科目。
四、期末结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4301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
4401 经营收入
……
4501 其他收入
……
参阅材料: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
E. 财政的概念及特征
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财政的这一定义包含有三大要素:
1.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根本标志。由于在现实中,是由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其具体职能,因此,财政分配实际上是政府的经济行为。 2.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满足公共需求是国家和财政产生的根源。
在民主社会,财政分配的目的也可表述为"满足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但国家职能的本质内容仍然是公共需求。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国家的职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尽管各个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职能有所不同,但都有三个基本职能: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各项事业的进步,保持收入的合理分配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而围绕这三大职能所产生的各种具体职能和活动都是公共需求的内容。如果以实现国家职能为财政分配的最终目的,就不能解释国家职能的内容和确定依据。因此,无论是国家产生的动因,还是国家职能界定的依据,都是公共需求。国家职能只是公共需求的反映和表现,财政分配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公共需求。
以满足公共需求为财政分配的目的有着现实意义。因为,在公共政策决定过程中,可以对公共需求界定出清晰的边缘,这样就使财政分配具有充分的依据和明确的范围,可减少非规范性财政分配,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3. 3.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尽管在形式上财政分配的对象,可能包括全部社会产品价值,但实际上都是对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转化。
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价值,既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前提,也是财政的分配对象。社会产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C+V+M。其中,CC是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VV是劳动力再生产价值,M是剩余产品价值。如果不考虑财政分配的形式,而从财政分配产品价值的来源看,财政分配的对象只能是剩余产品价值。 (二) 财政的特征
与一般性分配相比,财政分配有三大特征:
一是强制性。财政分配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是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强制性分配;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接受,无法选择。例如,政府提供的道路、义务教育、社会治安等劳务,以及政府规定的税收政策等,个人必须接受。一般说来,财政行为是影响每一个居民的,而且居民是无法退出的。这与市场机制不同,个人可以通过不交换的方式退出。强制性是政治性集体行动的必然派生形式。
二是无偿性。财政分配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国家不需要有等价物也可以参与分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由全体社会成员无偿消费,这种无偿性是由政府的职能以及公共商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其次,国家可以无偿地占有其他主体的收入。这种无偿性是由政府为提供公共商品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性质决定的:政府提供公共商品使每个人受益。那么,政府进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费用””就应由全体受益者——社会成员负担。
三是国家主体性。一般性分配的主体可以不是国家,但不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的分配不是财政分配。财政分配必然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当然,国家也可能进行一般性分配,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是作为一般主体,所进行的分配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这说明,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并非都是财配
---------转网上
F. 《预算会计》模拟卷 一、 单项选择 1、财政总会计“调入资金”账户的年终余额转入( )账户。 A、基金预算
转入“预算结余”科目。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五十六条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第414号科目调入资金
1.本科目核算各级财政部门因平衡一般预算收支从预算外资金结余以及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
2.调入资金,借记“国库存款”科目,贷记本科目。
3.年终,本科目贷方余额转入“预算结余”科目,借记“调入资金”,贷记“预算结余”科目。
G. 调入资金与调出资金
先看调入资金的解释:是为了平衡一般预算收支,从预算外资金结余调入预算的资金,以及按规定从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当期一般预算收入800万,预算支出1000万。有200万差额。调入资金就是为了弥补这个差额。所以调入资金列入一般预算收入。这个资金从哪里调,按解释就是从预算外资金结余。而预算外资金结余包括基金预算结余、专用基金结余。专用基金不能动。就只有基金预算结余了。调出资金自然就列入基金预算支出了。解释的最后一句“以及按规定从其他渠道调入的资金”,是不是也是列入基金支出我就不知道了。最近在自考这门课,我也还没完全理解透,有知道的补充下。
H. 财政性资金的定义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违规挪用、拆借。
I. 什么叫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
一般预算收入
来源:临沂会计网 点击:51 更新:2006-3-12 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并由国家支配的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一般预算收入是与原来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预算收入”相对应的概念。1997年6月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取消预算外、预算外收支界限后,财政总预算的收支体系也随之变化,将一部分原来属于预算外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但对这部分新纳入预算的收入又需要保持其专用性,不能与原来的预算收入统一分配。因此,预算收入被分为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两部分。
分类(1)工商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专项调节税、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税、遗产税、土地增值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资源税、印花税等;(2)关税;(3)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4)企业所得税;(5)国有企业上缴利润;(6)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7)债务收入,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借款收入、国库券收入等;(8)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9)其它收入,包括事业收入、外事服务收入、中外合资企业其它收入等;(10)预算调剂收入,包括税收返还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等;(11)企业所得税退税,指企业按“”先征后退“”政策所退的所得税;(12)罚没收入;(13)行政性收费收入。
划分 取决于财政管理体制。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预算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和分享收入(亦称分成收入)。固定收入指固定为各级财政的预算收入,由中央固定收入和地方固定收入构成;共享收入按各级财政的财力情况按比例或其它方法进行分配。具体划分如下:(1)预算收入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划分。①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以及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海洋石油资源税;消费税;中央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等。②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及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③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证券交易税;海洋石油资源以外的资源税等。(2)地方各级财政划分的基础上,由上一级财政制定本级与下级之间的财政管理体制,根据各地情况按规定的划分方法执行。
缴库方式 有三种:(1)就地缴库。由基层缴库单位(缴款人)按征收机关娑ǖ慕煽钇谙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