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贷款五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各有什么特征
1、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一直能正常还本付息,不存在任何影响贷款本息及时全额偿还的消极因素,贷款损失的概率为0。
2、关注。尽管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贷款损失的概率不会超过5%。
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需要通过处分资产或对外融资乃至执行抵押担保来还款付息。贷款损失的概率在30%-50%。
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贷款损失的概率在50%-75%之间。
5、损失。指借款人已无偿还本息的可能,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损失了,其贷款损失的概率在75%-100%。
(1)贷款五级分类的缺点扩展阅读
获贷技巧
1、借款理由:贷款人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贷款理由应该坦诚并且清晰,详细的写出贷款的用途以及个人还贷方面的优势。例如: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
2、借款金额:贷款人在银行申请贷款的金额不宜太高,因为金额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高,然而这并不是贷款人所希望的,他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贷款资金在半个月内还看不到放款的动静。倘若贷款人所申请的贷款较大的话,建议你适当降低贷款数额,这样通过银行审核的希望也就大大增加了。
3、借款说明:详细的填写申请资料,借款的用途、个人信用记录、收入来源、还款能力以及家庭收入情况等等。以保证你的借款不管何时何地何情况,都能够准时的偿还贷款。
4、贷款偿还:借款人成功申请贷款之后,就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还款,切勿出现侥幸心理,耽误还款时间,从而造成不良的个人信用记录。另外,对于拖欠的贷款,相关部门也会尽全力追回。
❷ “一逾两呆”划分不良贷款的缺点
①不利于真实反映贷款的真实质量
②不利于银行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③不利于真实反映银行的经营水平
④不利于及时反映贷款风险。
❸ 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用于管理什么风险
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用于管理信贷风险
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现行信贷险分类与监控办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以及《关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意见》(银监发[2003]24号)的要求,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416号)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称农发行)贷款基本制度和各项贷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贷款风险分类是指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的过程及其结果。通过分类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揭示贷款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质量;
(二)及时反映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管理;
(三)为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足额提取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❹ 基层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哪些问题
一、存在虚假报表情况。公司类贷款提供的报表不够真实,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数字与企业征信系统不一致,企业现金流量表报表数据虚假,甚至个别企业不会编制现金流量表。
二、档案不规范、资料不完整,甚至出现缺失现象。虽然各社都对企业客户建立了一户一档,但存在资料不全的问题,个别社建立了一户一档,但分类工作底稿、分类认定表、借款合同与借款单位及担保单位的资料分放,影响了一户一档的规范性、完整性;个别社信贷档案没有按规定进行保管,出现缺失现象。
三、贷后跟踪检查不及时。贷款发放以后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情形对贷款正常归还产生不利影响,贷后跟踪检查就是为了及时防范风险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但通过检查发现仍有贷款贷后跟踪检查不及时、不合规,为以后的贷款管理埋下了隐患。
四、农户小额信用和农户联保贷款资料不全。农户小额信用和农户联保贷款笔数多、金额小、难管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社普遍存在贷款档案资料中只有借款人借款申请、身份证复印件,缺少家庭收入状况、实有资产状况证明,缺少还款历史纪录和所在村委会组织的意见等资料。
五、由于目前大部农村信用社人员年龄偏大,整体业务水平偏低,而贷款风险分类是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动态管理机制,客观上要求认定人员必须全面、认真、准确地了解、掌握、分析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行业定位、发展趋势以及担保、抵押情况等等,而部分信用社的分类人员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影响了分类的准确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有些贷款五级分类人员对分类原则、标准及条件模糊不清,仅凭主观意愿分类,导致五级分类偏离度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