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前美国卖给日本多少石油
二战美国还没有参与进来的前
源源不断地给鬼子卖油
直到偷袭珍珠港后才断供
B. 二战各国消耗的石油、钢铁、橡胶等资源。
美国的所有矿产和橡胶都是自产的,而且向外出口,日本偷袭珍珠港也是被美国的“禁运”逼的;
法国已沦陷,不讨论,英国要靠美国的支援;中国也一样;
苏联在二战初期,钢铁和石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靠的就是西伯利亚的油田,但是后来西伯利亚沦陷,也要靠美国的援助坚持了。
日本的石油和钢铁开始是依靠从美国进口的,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地区,依靠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橡胶和石油维持,钢铁和煤炭则主要掠夺自中国东北,庆幸的是日本当时居然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
德国战争初期的石油主要来自罗马尼亚的油田,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已经不够用了,于是进攻苏联,西伯利亚的油田就是主要的进攻目标之一。
意大利的资源主要来自北非地区,由于其糟糕的战斗力,就不多说了。
C. 二战前哪个国家是石油主产国
无论二战前后,首当其冲的都是美国。
美国1930年的石油产量就达12311.7万吨(同期苏联的石油产量为1850万吨),到了1940年,美国石油产量为20591万吨,1941年的石油产量为19235万吨,绝对是世界第一!
其次是苏联。
苏联1941年石油产量为3300万吨,1942年的石油产量为2200万吨,排第二。但苏联当时的炼油能力略有不足。
再次是英国。
数据暂缺,但来源多为其殖民地开采。
D. 二战之后,石油经历了几次大涨价
三次,50年代.60年代和现在。
E. 二战后至今国际市场金价,原油价格,粮食价格及各证券交易所指数走势图哪里有
你可以看看中国经济信息网有没有
F. 战争与原油的关系
分两种情况,第抄一,如果战袭争发生在油田,战争会导致原油产量下降,从供需的角度来说供应减少,价格就会上升。
第二种情况,如果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世界经济衰退,那么原油的需求就减少,价格就会下降。
原油是经济的晴雨表,现在全球正处于经济衰退期,油价从去年的120美元下降到现在的40美元,一方面是欧佩克增大了产量,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衰退,双重的因素所致。
希望楼主满意,求赞同。
G. 为什么石油价格和金价正相关
因为国际金价和原油价格都采用美元标价,美元汇率的变化会直接引起到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同向变化。
H. 二战中消耗石油大概多少吨啊!!!!!
请参考以下资料,
石油是武器装备的动力源泉
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装备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首先,石油是武器装备机动力的来源。武器装备的机动能都是由石油的化学能转化而来。没有石油,飞机上不了天,舰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车无法行驶。其次,石油是武器装备操作力和控制力的来源。装备操作与控制需要能量,而这种能量大都源自石油。因此,可以说石油已成了武器装备战斗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换句话说,离开了石油,武器装备的战斗力将无法发挥,甚至成为一堆废铁。1942年,英军严密封锁北非德军的油料供应线,造成德军500余辆坦克因断油、不能机动而被歼。1944年至1945年,苏联红军和同盟国军对德国80几个炼油厂和石油供应线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轰炸,使德军油料供应严重不足,大批飞机、坦克不能作战。石油是战争的“血液”当人类战争进入机械化、摩托化乃至信息化时代,之所以大批先进的飞机、舰艇、坦克、战车、自行火炮驰骋在陆、海、空立体战场上,发挥着强大威力,一次次赢得战争胜利时,正是由于不停地给装备注入新鲜的“血液”,也正是石油这种特殊的“血液”在战场上流淌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仅为3600万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石油消耗已达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38%。近几次局部战争中,石油的重要性体现得更为充分。1982年的马岛战争,英军消耗石油达60万吨,占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60%;42天的海湾战争,美军消耗石油625万吨,占物资消耗总量的70%以上。
石油是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
战争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石油绝不仅是简单的后勤保障问题,它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近代战争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二战时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后,正当巴顿将军率领的第三集团军横穿法国腹地,准备全歼德军主力时,油料供应突然中断,机械化部队无法行进,使德军死里逃生。1945年8月,在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远东战役中,由于战役准备阶段石油储备不足,加上缺乏运输车辆和储油容器,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坦克集团军在战役第三天就几乎耗尽油料,其他机械化部队也严重缺油,使部队行动严重迟缓,直至日军宣布投降,苏军地面部队仍未到达预定位置。
石油是许多战争的起因和战争打击的目标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石油往往还成为战争的起因和一些国家发动战争的目的,也成了战争打击与破坏的主要目标之一。1940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石油和控制石油资源。20世纪的四次中东战争,基本都是以石油为背景,为控制和夺取石油资源而发生的。海湾战争是因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之争而引起,而美、英等国的军事介入,主要动机就是为了控制海湾丰富的石油资源,以保证其经济利益。美国以反恐的名义积极发动阿富汗战争,除了打击以本·拉丹为首的恐怖主义、推进全球战略部署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准了中亚地区存在的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想借反恐之机在中亚地区建立军事存在,以达到控制全球和控制中亚地区石油资源的目的。
此外,现代战争中,作为战争重要潜力的石油,已成为敌对双方打击与破坏的重要目
标。1980年的两伊战争中,石油及其设施成了打击破坏的重点目标。双方都将对方的油田、油管、炼油厂、石油装运站及其他石油设施作为首要打击目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就伊朗而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为伊朗提炼2/3原油的炼油厂被夷为平地;152个储油罐全部被摧毁或损坏;石油日产量由战前的600万桶锐减到50万桶,直接经济损失达50多亿美元。伊拉克8个炼油中心一半遭受袭击;出口石油的两个主要港口被严重破坏,无法运营;境内的所有油库及油田均遭袭击,破坏严重;石油日产量由350万桶减到100万桶,出口全部陷于停顿,直接经济损失达40多亿美元。科索沃战争中,北约为消除南联盟的战争潜力,对其油料生产、储存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了精确打击。仅4月13日一天,就轰炸了南联盟的7个油库。空袭结束时,南联盟的炼油能力全部丧失,炸毁或严重破坏了南联盟41%的军用油库和57%的民用油库,连接前后方的所有油料补给线被切断,南联盟的油料供应量减少了70%。
有人说,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软黄金;还有人说,石油是大地之血,胜利之血;我认为,石油既是和平的血脉也是战争的血脉。
I. 二战后为什么石油廉价
二战期间.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各国已经认识到石油是战略物质.根本没有销售一说,全部是自产自用.最紧张的时候,美国的加油战根本没得销售
小日本失败,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美国切断了石油供应.全面封锁了小日本的运输线.
1需求是一方面,战争结束后,需求减少了很多.基本可以说和二战前没什么区别.战争期间.民生科技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全部在军事方面.所以,需求减少了很多
2.势力因素.
二战结束后,主要产油区还是在中东方面.一方面,各国在战争期间,为保证自身需要,对产区设备投入是很大的.象苏联和美国,对石油基础设施投入极大.当时可以说,完全可以满足全球的需要
再一方面,美英势力在中东的插入.从本质上来说.也不愿意油价的高昂.需要自己去抑制价格.
真正油价高的时候,在60年代,由苏联介入中东后.欧佩克组织受苏联支持造成的,很当时的国际气候有关.
J. 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97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