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总统与国大党之间的关系
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 印度现任总统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国大党内一度发生分裂的困难时期,帕蒂尔坚定地站在英迪拉·甘地一边,并担当起马哈拉施特拉邦反对派领袖的重任。她的忠诚赢得了英迪拉·甘地的赞赏,密切了她与英迪拉·甘地家族的关系,也奠定了她在党内的地位。拉吉夫·甘地曾亲自任命她为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国大党主席。
2007年6月,72岁的帕蒂尔被以印度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推举为执政联盟总统候选人。同年7月赢得总统大选,成为印度独立60年来的首位女总统。7月25日,帕蒂尔宣誓就职。
❷ 印度国大党是什么性质的政。党
本质上还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社会主义一词在大部分西方国家(美国除外)是个褒义词,它早于马克思主义出现,西方的社会主义政党吸收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些观点,主张社会平等,共和民主,权利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工人运动的力量,在欧洲有许多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其全称是社会主义党或社会主义民主党,就连德国纳粹党的全名还叫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但这些政党与主张工人阶级专政的共产党有本质区别,他们实质上与共产党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他们吸收工人运动的力量,表现出一种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代言人的姿态,另一方面他们吸收资产阶级加入其中,按照资产阶级政党的运作方式,依靠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扩充实力,实质上是一种各阶级共同参与的政党形式。因此不要只根据名称和纲领而判断政治势力的性质。 他们的性质与我们共产党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而印度的国大党其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一方面他是民族独立运动中成立的,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成分复杂,既有普通民众包括农民、工人,又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从印度国大党的历史来看,在独立后一方面宣扬社会平等,并从土地制度上作出一定程度上均分地权的姿态,另一方面却普遍延续传统的家族势力和资产阶级统治,并从实质上没有改变印度的政治面貌,所以国大党还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❸ 印度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哪个
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国大党(英)是印度最大的资产阶级政党。
❹ 谁知道印度国大党的性质啊急!
印度国大党创建于1885年12月,最初的目标是争取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权利而没有遭到当局的反对,随后由于激进的主张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反对,国大党开始转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为目标。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1969年该党开始分裂,1977年在大选中失败,1978年英迪拉·甘地组建新党。
国大党(英)主张坚持“民族主义、世俗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原则,强调团结、统一、教派和睦;在坚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发展;以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其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
经多次分裂合并,现主要有两派。国大党为印度现存历史最长的政治组织,也是印度主要政党之一,据称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
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派),1978年从国大党分立,主席为索尼亚·甘地;
印度国民大会党(社会主义派),1981年分立,主席钱德拉·辛哈;
另外,全印英迪拉国大党,全印英迪拉国大党为执政的国大党的分离派,1996年3月被选举委员确认为全国性的政党参加议会大选,主席纳拉扬·达特·蒂瓦里,执行主席阿尔琼·辛格。
❺ 印度十强最烧钱
印度
(印度共和国)
编辑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10°N-30°N之间,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1]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1]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1] ,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虽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要。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1] 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中文名称
印度共和国[1]
英文名称
The Republic of India[1]
简 称
印度[1]
所属洲
亚洲
首 都
新德里[1]
主要城市
孟买、班加罗尔、加尔各答等
国庆日
1947年8月15日[1]
国 歌
《人民的意志》
国家代码
IND
官方语言
印地语、英语
货 币
印度卢比
时 区
UTC+5:30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人口数量
1326751477人(2016年6月8日截止)
人口密度
422.5人/平方公里(2013年)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1]
国土面积
298万平方公里[1]
水域率
9.5%
GDP总计
2.074万亿美元(2015年,国际汇率)[2]
人均GDP
1631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91
国际域名缩写
.in
道路通行
靠左驾驶
国 花
荷花
法律体系
英美法系
国家格言
“唯有真理得胜”
人类发展指数
0.586
执政党
印度人民党[1]
邻近海域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1]
气候类型
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1]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原始社会
▪ 早期文化
▪ 十六雄国
▪ 孔雀王朝
▪ 笈多时代
▪ 拉其普特人
▪ 德里苏丹国
▪ 莫卧儿帝国
▪ 殖民时期
▪ 印巴分治
▪ 共和国
2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 地形
▪ 气候
▪ 资源
3 行政区划
▪ 区划
▪ 首都
4 人口民族
▪ 人口
▪ 人种
▪ 民族
5 国家象征
▪ 国名
▪ 国旗
▪ 国徽
▪ 国歌
▪ 国花
▪ 国鸟
▪ 国树
6 政治
▪ 政体
▪ 宪法
▪ 议会
▪ 政府
▪ 政党
▪ 政要
7 军事
▪ 战争观
▪ 军费
▪ 军备
▪ 军购
▪ 军械
8 外交
▪ 外交政策
▪ 对外关系
9 经济
▪ 概述
▪ 工业
▪ 农业
▪ 旅游业
▪ 财政金融
▪ 对外贸易
▪ 税收体制
10 社会
▪ 教育
▪ 体育
▪ 信息技术
▪ 生物技术
▪ 太空技术
▪ 新闻出版
▪ 种姓制度
11 交通
▪ 铁路
▪ 水运
▪ 空运
12 文化
▪ 语言
▪ 宗教
▪ 服饰
▪ 礼仪
▪ 节日
13 旅游
▪ 景点
▪ 特产
历史沿革
编辑
原始社会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3]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3-4]
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国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5]
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
迷人的印度舞蹈少女
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5]
笈多时代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5]
拉其普特人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5]
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5]
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5]
殖民时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
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5]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5]
共和国
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5]
望采纳
❻ 印度的政体是什么印度的政府是如何产生的
印度政体
印度的国家政体为联邦共和制。宪法称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印度的国家机构由议会、总统、政府、司法机构组成。
议会实行两院制,由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组成。人民院中占有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出任政府总理。
印度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
印度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的、政教分离的民主共和国印度联邦 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政府体制 基于全体成年人均有选举权的议会民主立法机关 国会,由总统及两院组成,两院分别是联邦院和人民院行政机关 由总统、副总统及由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组成司法机关 独立于行政机关。
政治体制
印度是一个联邦,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政教分离的、具有议会制政府的民主共和国。印度的政体是由宪法的条文所规定的。该宪法在1949年11月26日由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并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总统是法定的联邦行政首长。实际的行政权力则赋予一个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宪法规定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向总统提供协助和建议,总统则行使其职权,按照提供的建议采取行动。部长会议集体向人民院负责。在各邦,作为总统代表的总督是行政首长,但实际的行政权力则赋予领导邦部长会议的首席部长。邦的部长会议集体向该邦民选的立法会议负责。宪法规定了国会和邦的立法机构之间如何分享立法权,而其余的权力则归属于国会。修订宪法的权力也属于国会。联邦的行政机构由总统、副总统和部长会议组成,部长会议在总理的领导下向总统提供协助和建议。
总统
总统由一个选举团的成员选出,选举团包括选出的国会两院议员和各邦立法会议成员,他们的选票有适当的加权。总统的任期为5年。除了其他权力而外,当总统认为整个国家或者领土的任何部分的安全由于战争或者外部入侵或者武装叛乱而受到威胁时, 可以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 当某个邦的宪政体制受到破坏时,总统可以将该邦政府的全部或部分职责收归他本人行使。
总理
部长会议的组成包括内阁部长、国务部长(独立任命的或非独立任命的)和副部长。总理将部长会议有关管理联邦事务的所有决定和立法建议传达给总统。一般情况下,每个部都有一位官员被指定为印度政府的秘书,就政策问题和一般管理事项向部长提出建议。内阁秘书处对于最高层的决策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并在总理的指导下运作。联邦的立法机关称为国会,由总统、联邦院和人民院组成。所有立法要求都要由国会的两院通过。但是,对于有关经费的法案,则人民院的意愿总是占主导地位。
国会
联邦院
联邦院由245位议员组成。其中,233 位代表各邦和中央直辖区,12位由总统任命。联邦院的选举是间接选举,议员由各邦的立法会议选出的议员来进行选举。联邦院不能被解散,每两年有三分之一的议员退出。
州政府
各邦的政府体制与联邦政府的体制非常接近。全国有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
中央直辖区由总统通过一位他所指定的行政官员来进行管理。直到1992年2月1日,德里中央直辖区都是由中央政府通过一位由印度总统指定的行政官员来管理。根据国会的一项宪法修正案,德里中央直辖区现在称为德里首都特区。
政党
政党分为全国性政党和邦政党。如果一个政党在4个以上的邦得到认可,它就被视作一个全国性的党。
国大党、印度人民党、人民党、印度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是国内主要的全国性政党。主要的邦政党则有:安得拉邦的 泰卢固国党、阿萨姆邦的阿萨姆群众党、比哈尔邦的雅克汗德解放陈线、果阿邦的马哈拉施特拉果阿党、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国家会议、喀拉拉邦的穆斯林联盟、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湿婆军党、旁遮普邦的阿格立党、泰米尔纳德邦的全印安娜德拉威 穆纳特卡则伽马和德拉威穆纳特卡则伽马、北方邦的群众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党以及西孟加拉邦的全印向前集团等。
中央和地方的法律关系
根据宪法,国会有权为印度的全部领土或其任何部分制订法律。 邦立法机构有权制订邦的法律。可以制订立法的事项在宪法的第7个一览表中规定。对于出现在第一清单(称为“联邦清单”)中的事项,只有国会有权立法。这个清单的范围包括国防、外交、货币、所得税、消费税、铁路、船运、邮政及电报等。
对于出现在第二清单(称为“邦清单”)中的事项,只有邦立法机构有权制订法律。这些事项如:公共秩序、警察、公共保健、通信、农业、博彩业、娱乐和财产的捐税、销售税及货物入市税等。对于出现在宪法第三清单(称为“共同清单”)中的事项,国会和邦立法机构都有权立法。这个清单包括的项目如:电力、报纸、刑法、结婚和离婚、印花税、工会及物价控制等。
印度的竞争优势
当许多经济制度企图改革时往往就会有资金和专家的需求,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将是国家要达到目标所需的活力。印度也在许多领域寻求投资者,稍后将予以详述。对于潜在的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而印度则可以提供许多这样的优势,包括:
按购买力类比印度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系之一。
英语是它的商业语言。
巨大而快速增长的消费品市场,3亿人口构成品牌消费品市场。
大规模多元化的基础设施遍及全国。
强大而成熟的私有经济占75%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巨大的制造能力可适应制造业的所有领域。
完善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及技术和市场基础。
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矿藏及充分自给的农业。
发达的银行系统,超过6.3万家支行的商业银行网络,它们由一些国家级和邦级的金融机构支持。充满活力的国外投资者(FII)的资本市场流入印度,2001年就超过20亿美元。占有价格优势训练有素的人力和专业管理人才,包括工程师、管理人员、会计师、律师等。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保证了诸如出入、投资、选址、工艺选择、进出口等的自由。流动资金的可兑换,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可兑换。充分平衡的岁入激励机制。稳定的民主环境。成熟的配置有各级法院的独立司法系统,它是印度民主的三大支柱之一。
印度市场
吸引外国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印度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它的发展潜力。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电子媒体和教育以及快速增长的国内外旅游,这些标志性的社会变化正在改变着消费性质和构成,其增长偏重于品牌、质量、性能和方便。
广大并正在成长的印度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薪者、专业人员、经商者家庭的增加、伴随着出现兴旺的消费金融业务,这些导致于不断增大有着银行存款的消费者群体。90年代耐用消费品如洗衣机、冰箱、彩电有了显著增长。私人消费如旅馆、餐厅服务以及家俱、家装等家用产品,耐用消费品和个人交通工具都有了稳步增长,使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型家电产品及快速换代消费品(FMCG)市场之一。印度同时也是最大的大宗消费品市场之一,如服装、鞋袜、洗涤剂、烹调油等。在过去几年大多数制造业产品市场也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农村地区,70%的印度人居住在这里,近年来也体现了高速的市场增长, 这是由于农业增长,收入重分配及音视媒体的兴起。在最近几年农村所占的耐用消费品的市场份额也在稳步增长。印度的农村消费者不限于对基本商品的需求,他们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消费档次,首先是惠顾那些大件家用电器,私用车辆也显示着上升的转折。印度有一个广泛的销售配货网络。估计有超过百万人的市场经纪人、批发商、仓储运输商及零售商,他们从事各种消费品的流通。商家利用这个网络在大约3800个城镇和50多万个乡村中经营。在城市地区有相当规模的配货渠道,从大型超市至附近的零售店及小商店,这些是本地供应网络的一部分,联系到印度几乎所有的乡村。
广泛的销售配货网络得到几乎同样广泛的银行网络的支持。在印度消费的理财方式是消费品市场可接受的模式。参与租赁和借贷购物活动的非银行的金融公司刺激着消费品的销售。近年来信用卡市场也体现了巨大的增长。世界著名的信用卡公司产品,如 Diners Club, Visa International, 主卡片及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在印度到处通用,这些信用卡是通过几家国内银行提供的。
--------------------------------------------------------------------------------
❼ 印度国大党是怎么带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的
印度国大党是印度的一支政党。简称国大党。1885年12月在孟买正式成立。创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的官员休谟。国大党成立后的前20年内,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
1906年,为了扩大本党的影响,国大党在年会上通过了以提拉克为首的极端派提出的四点施政纲领:自治、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1907年,国大党内部发生了分裂,温和派与英国当局合谋,将极端派排挤出党。1916年,温和派和极端派重新联合。1918年两派又发生分裂,结果温和派脱离该党,建立了印度全国自由联盟。1920年,圣雄甘地在特别会议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议案,从此确立了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并且,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为国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指导思想。1927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尼赫鲁提出的要求英国给印度“完全的民族独立”的决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大党反对英国强迫印度参战。1942年8月,国大党发起群众性非暴力运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被英当局宣布为非法,全部领导人被捕。
1947年8月印度独立,国大党成为执政党,尼赫鲁出任政府总理。1969~1979年,国大党发生过多次大的分裂,先后出现过以尼贾林加帕为首的国大党(组织派),以英迪拉·甘地为首的国大党(甘地派,又译国大党英迪拉派),以雷迪为首的国大党(正统派,后改称为社会主义派)。1981年10月,印度选举委员会承认甘地派国大党为真正的国大党。国大党的目标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实现机会均等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平等;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并谋求世界和平与友谊。
其实国大党创建的最初目标是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争取分享政府权利,因而没有遭到当局的反对,随后由于激进的主张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强烈反对,国大党开始转向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为目标。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国大党(英)主张坚持“民族主义、世俗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原则,强调团结、统一、教派和睦;在坚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发展;以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其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