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猪肉价格下降,为什么未来也将带动全球猪肉价格下滑
中国作为全球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全球近一半的猪肉都是中国生产的,大约是第大猪肉生产国美国的5倍,第3名德国的10倍。同时,全球近一半的猪肉也是中国消费的。 中国猪肉价格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世界猪肉价格的下滑。
这猪肉价格才下跌了没几天,很多消费者还没来得及吃猪肉价格又涨起来了,据有关媒体报道猪肉价格一天的涨幅达到了1-2元/斤,虽然面对不断提高的猪肉价格总是有网友呼吁少吃猪肉不吃猪肉来控制猪肉价格,但是在全国大面积缺猪的情况下消费量的下降对于猪肉价格形成不了决定性作用。
Ⅱ 2019年猪肉的价格为什么涨这么高请问是个人控制猪肉价格还是国家控制
像我们这代理商控制住价格的,说涨就涨,本来代理商只让挣3毛4毛的,可代理商挣1一3元了,这样到卖肉的摊位就更贵了
Ⅲ 猪肉价格狂涨85.7%,这对民生有什么影响
不得不说,当前的猪肉价格确实很高,已经从此前的23元一斤左右,上涨到了如今的31元一斤,有的地方猪肉排骨价格甚至涨到了34元至35元一斤,使得猪肉的整体价格上涨了85.7%
也就是说,猪肉价格上涨,还会进一步导致影其他如鸡鸭鱼肉等肉类的价格同步上涨,这样一来,民众的生活消费负担无疑是加重的,平时经常购买猪肉或其他肉类的话,那么,每天支出的费用就会增加,生活消费水平上升,对于一些人来说经济压力会稍大一些。毕竟,7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同比上涨2.7%,猪肉价格若持续上涨,那么,也可能进一步影响经济,对大家的日常生活可能还会造成一定影响。当然,随着生猪出栏量的逐渐增加,接下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真的希望猪肉价格能够尽快恢复到合理区间,以此来减轻民众的生活成本。
Ⅳ 全球猪肉价格都涨了,中国消费者凭什么让澳大利亚牛肉卖“疯”了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肉类消费的需求已经开始上升。从今年中国生猪价格的上涨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因此,进口外国猪肉,牛肉和羊肉以确保国内肉类供应是合乎逻辑的。进口肉的质量也受到严格控制,但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肉丑闻最近已经暴露。至于澳洲猪肉商也表示,由于临近圣诞节,猪肉供应开始短缺,到今年末,澳大利亚的猪肉价格或大幅上涨60%。幸而中国还未批准澳大利亚猪肉对华出口,而且价格大涨60%的澳洲猪肉也很难对中国猪价的稳定起到太大作用。
Ⅳ 美国的猪肉很便宜,为什么不大量进口
首先,像这种食物类的进口物,我国一直监管得很严厉。如果不是我国内部出现什么重大的改变,是不会轻易的进口国外来的食物的。今年我国猪肉由于一些疾病的缘故,导致肉猪的大量死亡,猪肉价格节节攀升。但是这种事情是暂时性的,今年肉价贵了一段时间,下一年可能就会恢复到原本的价格,所以没必要进口。
但是这中间要是再加上税和运费,那么这个成本就会大大增加,翻一倍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进口这些东西,会使得国内的养殖户们自信心受挫,使得原本可能小康的家庭,因为猪肉价格的竞争而负债累累,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毕竟钱还是让自己人赚了,心里才比较踏实。
Ⅵ 自从猪肉价突然翻了倍,这几个月菜市场还在涨,超市价钱却回暖了,为什么
对于猪肉价格不同,会受到很多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售卖条件的不同、储存条件的不同、地区性的不同等等,这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不同的选择性!
3、经营模式不一样。
在超市,你不仅可以买到猪肉,还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其他商品,但是市场上不一样,猪肉摊上面只有猪肉,没办法满足客户的其他的需求。说简单就是你去超市,大概率是不仅仅买猪肉的,其他的商品也能顺便买,这是一家超市的模式,但是对于一个猪肉摊没办法啊,这也会导致价格上面的差异。
Ⅶ 猪肉价格上涨为什么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降低
这几个月以来,猪肉价格正处于一轮新的波动周期之中,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各地保供应稳价格的措施纷纷出台。按理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日常消费中,食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食品价格的波动对生活水平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但为什么猪肉价格还会引发这么多的关注呢?新京报乡村频道近几天就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及,从猪肉价格到底有多大影响以及如何摆脱“猪周期”等六大方面,详细谈谈猪肉中的“经济学”。
新发地市场的猪肉。
中国人吃掉了全球一半的猪肉
猪是六畜之首,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肉食,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家家养猪的习惯,汉字“家”就是房子里面一只猪。
在农业社会,猪不仅是平民家庭中最重要的肉食来源,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甚至到21世纪,猪肉仍是国人肉食蛋白摄入的主要来源。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为851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5405万吨,牛肉644万吨,羊肉475万吨,禽肉1994万吨。
中国不仅是猪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猪肉消费总量为11058.8万吨。其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为5493.5万吨。第二为欧盟,2061.3万吨,美国第三959.7万吨,俄罗斯第四,326万吨,以下巴西为291.7万吨,越南271.8万吨,日本270.5万吨,墨西哥239.5万吨,韩国197.8万吨,菲律宾183.4万吨。
在人均猪肉消费量中,2017年,中国人均消费量约39.5公斤,占所有肉类消费的66%。其次为禽类(鸡鸭)21%、牛肉8%、羊肉5%。
从奢侈品到日常消费品
由于猪肉的重要性,其市场化的过程也更加缓慢。著名学者、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及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猪肉都是奢侈品。1954年,国家开始‘专点、定量、计划’供应猪肉。1977年,北京规定居民每人每月可‘凭证’买2斤猪肉。1992年,才完全走向市场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号召家家养猪。小学生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跨上竹筐上山下地打猪草。那时候,猪是一家人重要的经济来源,养一年,到过年时杀了卖给合作社,孩子们就能添一件新衣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日渐降低。到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恩格尔系数是社会学概念,衡量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般来说,越是穷困,用于食物的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占比越高,越是富裕,食品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占比越低。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
“食品支出在日常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猪肉也逐渐从奢侈品变为日常消费品。”陈及说。
猪肉价格为何还这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猪肉成了日常消费品,它的重要性仍旧比其他食品高。在“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一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的数据中,猪肉的比重长期处于高位。
资料显示,CPI涵盖当前八大类 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其中,不同商品所占的权重不同,猪肉一直都是高权重的商品,最高时曾达到10%。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日常消费中食品消费的比例降低,猪肉在CPI中的权重也在不断下降,到2019年6月,其权重已经下降到2.13%。
即便如此,也一直有观点认为,猪肉的权重仍旧过高,即便是2.13%,也意味着猪肉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占比超过五十分之一,而在两百多个权重项中,比猪肉支出更高的还有很多。
猪肉价格在CPI中占比是否更高?陈及认为并非如此,“在我们国家,由于饮食习惯、养殖业发展状态等因素,猪肉仍是绝大部分居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因此它的价格非常重要,一旦过低,可能导致对经济指数的误判。也就是说,可能会忽视猪肉上涨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增加。”
猪周期是怎么回事?
由于猪肉在消费中的重要性,其价格波动也容易引发关注。但因为猪的养殖特征等原因,过去几十年中,猪肉价格一直呈现出周期波动的状态。
猪周期一般为2-3年,表现为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周期波动是经济现象,从宏观经济到大宗商品,都有类似现象。以猪肉价格来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们已经经历了六个猪周期,本世纪中就有五个:2000年1月-2003年7月,共42个月;2003年7月到2006年6月,共35个月;2006年6月-2010年7月,共49个月;2010年7月到2015年3月,共56个月;2015年3月至今。”陈及说。
为何会出现猪周期?陈及解释说,“首先是养殖特点,肉猪养殖中,散户养殖较多,追涨现象严重,行情上涨时迅速扩大规模,下跌时快速收缩。第二是生产周期长,一头猪从妊娠算起,到出栏,大约需要6-9个月,这意味着,一旦出现价格波动,想要通过供需关系调整价格,至少得需要一个生长周期。第三,疫病问题,每一次疫病流行,都会导致猪肉价格波动。实际上,疫病真正感染的猪往往不多,但一旦有流行的征兆,各地存栏的猪会提前宰杀上市,以防感染,这导致短时间内猪肉供应量大增,价格下降,等到这一批提前出栏的猪肉卖完,供应短缺,价格又会迅速上升。”陈及说。
我们遇到了超级猪周期吗?
从2015年至今,此次猪肉价格波动已经历时多年,且波动范围更大,因此被称为“超级猪周期”。
为何会出现“超级猪周期”?陈及说,“从短期内看,非洲猪瘟是直接的诱发因素,猪瘟导致一部分生猪直接死亡或被扑杀,同时还导致更多没有感染猪瘟的生猪提前出栏,所以从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一直低迷,随后,由于供应的大量短缺,价格开始猛涨”。
在更长的时间里,粮食价格的变化也是猪肉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陈及说,“猪肉成本中70%是饲料,而饲料中又以玉米、豆粕等为主。经济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猪粮比’,以玉米价格为基准,一般认为,猪肉价格和玉米价格为6.0:1时,生猪养殖处于盈亏平衡点。过去几年,由于粮食价格在市场化之后不断降低,使得猪肉成本下降,所以猪肉价格在很长一算时间内都处在低位,到现在因为供应短缺而造成价格上涨之后,给人们的感觉也就格外强烈”。
猪肉供应短缺,非洲猪瘟并非唯一的因素,陈及说,“过去几年中,由于生态保护的原因,一些猪场被关闭,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仅2016年,因环保整治减少的生猪存栏量就有3600万头,约占当年全部存栏量的10%。而猪场关闭之后,因为猪瘟而加剧的供应短缺,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也是这次猪周期格外长的原因之一”。
猪肉为何不能被替代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肉类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变化,猪肉占比逐渐下降,其他肉类逐渐上升。
猪肉是否会被其他肉类替代,比如禽肉?陈及认为,短时间内不太可能,“首先是产量问题,2018年,全国猪肉产量为5404万吨,牛肉产量为644万吨,羊肉475万吨,禽肉1994万吨。其中,牛、羊肉的产量仅仅是猪肉产量的零头,而产量最高的禽肉,也不到猪肉产量的一半,远不足以替代猪肉。其次,养殖特征成本不同,猪肉可以圈养,但牛羊往往要放养,汉字中‘豢’‘牧’‘养’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养殖方式的不同。其中,圈养显然更适合规模化养殖,养殖场一平方米即可养一头猪,而一头牛则需要4-6平方米的牛舍面积。鸡鸭等养殖需要的面积更少,但产量也更低”。
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也影响着肉类消费的结构,陈及说,“数千年来以猪肉为主的饮食习惯很难改变,在很长时间内,猪肉仍旧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重要的肉类。而且,因为传统、口味等因素,猪肉的食用方法极为丰富,煎炒烹炸无不如意。但在非牛、羊肉产区,牛、羊肉的吃法往往单调。这也是猪肉短期内很难被替代的原因之一”。
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猪肉本身的消费形态则在不断变化,陈及说,“最早,中国传统的土猪(黑猪)是猪肉市场上的主流。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更愿意买肥肉,既能解馋,也能提高脂肪摄入量。不少人买回肥肉后炸出猪油,猪油保存时间更长,可以保障长期的脂肪摄入。但因为黑猪肉生长缓慢,出肉少,瘦肉率低,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需求。生长更快、耗费饲料更少、出肉更多、瘦肉率更高的白猪成为消费主流。近年来,随着生态观念的普及,传统的黑猪肉再次受到追捧,成为时尚产品,不少人认为,黑猪肉更美味、更健康”。
何时再吃到便宜的猪肉?
猪肉价格的波动,不断影响着居民消费的状态,那么“猪周期”是否可以摆脱呢?
陈及认为,想要摆脱“猪周期”,要从造成“猪周期”的原因入手,“首先是加强防疫。每次疫病流行,猪肉都会经历过山车式的猛降—猛升。加强防疫是应对价格波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其次,提升养殖规模。在抵抗风险方面,规模化养殖更有优势,可以提升存栏量的稳定性。既能避免供给出现太大的波动,也可以在供给变化之后更快恢复。其三,在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中寻找平衡,不能忽视环境问题,也不宜一刀切式地削减养殖数量。应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养猪的污染主要是粪便污染,实际上猪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之后,是优良的有机肥,因此提高粪便处理能力,既能减少污染,也能扩大有机肥供应,对发展有机农业有益”。
Ⅷ 非洲发生猪瘟,为什么中国的猪肉价格跟着疯涨
因为非洲发生的猪瘟影响到了中国,导致中国的猪死了很多,所以猪肉价格才会疯涨。
Ⅸ 猪肉价格一直上涨,为何还有这么多人为此买单
猪肉上涨,很多人还为此买单的几个原因:历史原因、猪肉本身易得、饮食文化
一、历史原因
在中国古代,生活物资比较匮乏,吃肉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专利,普通百姓只有在节日或者过寿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肉食。而且,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历朝历代也非常重视牛的社会地位,最严重的时候,杀牛需要以命相抵。
更不要说家喻户晓的东坡肉了,千百年来,这些都是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利用猪肉作为制成的菜肴,数不胜数,如红烧肉、猪肉炖粉条、木须肉、夫妻肺片等。
总结:
正是由于古今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的存在,猪肉能够成为如今餐坐上最普遍的食物也是历史产物。正是由于国人对肉食的需要,需要摄入的热量也高,同时有需要大量的肉,通过圈养能够诞生出大量的肉类食品,也就猪肉能够匹配得上,所以中国人热爱猪肉也是必然的,
Ⅹ 中美贸易谈判对猪价有影响吗猪肉价格会不会下降
应该不会下降,即使下降也会微乎其微。试想你的收入在增长了以后,会希望它下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