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货币政策应对资产价格有所反应吗
肯定有反应的。因为货币政策是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
资产价格受货币的供给影响的。我们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一、存款准备金制度;二、再贴现政策;三、公开市场业务。
下面举例说明:
当我国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1%升2%,也就是说银行的100元存款,由原来的1元升到2元交给央行保管。银行原来可以借出去的是99元,现在是98元,市场流通的货币减少。根据供求关系,人民币供给减少,就没有那么人购买资产了,这样就导致资产价格下降。反之,如何央行存款准备金率1%降到0.5%,人民币供给增加,购买资产的人多了,这样就导致资产价格上涨。
『贰』 资产价格的流动影响
保持平稳的价格水平一直是货币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资产价格水平得到货币政策当局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泡沫,在90年代高科技股票泡沫中得到进一步体现。上面的两个阶段(1923—1929年和1994—2000年)中,股票市场指数在两个六年中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而且都伴随着较低和平稳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很高的真实GDP增长率。同时,货币流通量和贷款同样在这两个阶段中高速增长。这些事实显示资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巨大,也揭示了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世界主要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消费品价格水平控制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联储主席Bernanke曾指出,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重点已经从通货膨胀转移到资产价格。 前美联储副主席Ferguson 也指出了货币当局关注资产价格的原因所在:由于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一环,资产价格的非常变化将导致货币政策无法对经济活动产生有效影响;另外,资产价格中包含了货币政策的重要信息,具有信息揭示作用,央行需要确保其揭示的信息与货币政策相一致。货币政策当局加强对资产价格的关注,一方面反映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求机构投资者更清楚地认识货币供应对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把握市场走向。
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包括债券、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在理论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解释: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告诉我们:流动性的提高会引起短期利率的下降;短期利率下降又会引起长期名义利率的下降;长期利率的下降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美联储现行货币政策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一个目标利率,然后调整货币供给(联邦储备金的供给)状况,直到联邦储备金率达到目标利率水平。假设美联储希望降低利率,联储选择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在银行间市场上买入债券,这导致债券的价格上升、回报率下降,利率随之下降。联储的行为提高了商业银行可以持有的联邦准备金,既而提高了商业银行发放信贷的额度,最终提高了经济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利率水平可以衡量货币流动的价格。长期利率同短期利率具有紧密的联动性,而且债券资产(如国债)的回报率是衡量长期利率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样,债券利率在流动性增加时下降具有理论依据。长期利率的下降减小了债权资产的回报率,在股票资产风险溢价水平保持不变时,也就相应降低了投资者对股票类资产的要求回报率。对股票资产的要求回报率降低使得当前股票资产的回报率超出人们预期,人们将拥有的货币投入股票抬高股票价格,降低股票回报率,直到与要求回报率相吻合股票的价格取决于股票的供求关系。而在计算股票内在价值时(比如DDM模型,股票的内在价值=未来收益/要求的回报率),股票代表的公司的未来收益或分红情况,以及利率和要求回报率,都起到决定性作用。(Baks and Kramer, 1999)。
债券利率下降与股票价格上升也可以通过替代效应进行解释。资金具有逐利性,当债券资产回报率下降时,资金会进入股票市场以获得高回报,直到资金的进入促使股票价格上涨,回报率降低,达到股票资产应有的风险溢价水平为止。另外,流动性增加后的宽松货币环境提高了对经济产出的预期,也提高了对公司盈利状况的预期。要求回报率的下降和公司盈利预期的提高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 货币数量理论表明,当货币的流动性高于经济的需要时,会抬高价格水平。 在物价指数保持稳定时,资产价格就会上涨。这个解释基于货币过剩带来的财富效应,居民所拥有的用货币计量的财富增加了;财富效应将用来购买商品;如果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那么财富会流向资产,资产价格水平就会上涨。这个解释同样适合现代货币数量理论(MV=PT+S,S代表资产对货币的需要)所代表的关系,货币需要满足所有交易的需要,不仅包括消费品,也包括资产。从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股票市场泡沫来看(1923—1929年,1993—2000年),都存在着物价稳定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
很多学者就美国历史情况对货币流动性影响资产价格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包括:
Jensen and Johnson (1995)用利率调整方向的变化作为衡量美联储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的标准。他们分析了1962—1991年间美国股票回报率同货币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股票市场同货币环境紧密相关,当货币环境宽松时的股票回报要高于当货币环境紧缩时。Patelis (1997)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变量也得出了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作用机制的结论。Mashall(1992)对美国1959—1990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他用M1增速同消费占GNP比例进行比较来衡量货币增长,发现实际股票回报率同货币增长呈弱正相关。[5]Conver, Jensen and Johnson(1999)发现一些国家的股票回报同美国货币政策的相关度十分显著,有的甚至要强于同国内货币环境的相关度。Baks and Kramer(1999)研究货币流动性在国际市场间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G-7国家货币流动性的增加同G-7国家真实利率的下降和真实股票价格的上涨保持一致。 Bordo and Wheelock(2004)研究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机,发现金融泡沫的形成一般伴随着货币发行和银行贷款的超额增长。
Ferguson(2005)用M3增长率代表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发现货币流动性的增长同股票价格的相关联程度有限,而同房地产价格的关联程度非常高。他认为统计上的非显著并不能否定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股票价格的波动过于频繁,普通的相关性分析并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总结前面的分析,货币流动性对股票资产的价格具有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宽松的流动性对股票市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理论界一方面对两者的相关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一方面正寻求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突破。
『叁』 资产价格通货膨胀
请深度了解一下:
笔者在((五)“金银”价值在哪里?)一文中已简要阐述了关于货币的性质和通货膨胀的一般性原理,
如:一国货币的总发行量要以该国实际保有的社会物质资料价值总量为基础,与其同等比例发行。以使“货币”这种“价值符号”能更合理的执行其“社会商品交换中介”的职能。如果货币发行量严重超出或不足其应有适当发行量,就可能导致“通胀”或“通缩”
需强调的是,笔者讲的只是“可能”可能导致通胀或通缩,就是说这种结果并不是必然的!下面我们就单独拿通胀来进行分析。
假如某社会有物质资料“粮食”十斤,那么该社会货币发行量就应以十元为比较合理(一元对一斤方便计算)。但是政府却实际发行了一百元货币量,那么实际上“一百元货币”所代表的“实体价值”依然只有“十斤粮食”,那么实际上就造成了,货币单位值(元)相对于物质资料粮食单位值(斤)的数字量的虚胀,由原本十元货币对十斤粮食,变为了一百元货币对十斤粮食,就是所谓“通货膨胀”。
但是,接下来笔者却要告诉大家,这里所说通胀并不是我们通常所面对的通胀。实际上,通胀是存在两个类型的。为了清楚表达,我们且称刚讲过的通胀为“数据型通胀”亦或“潜伏型通胀”。
大体分析了“数据型通胀”的基本特征后,接下来再讲另一种通胀,才是真正闯入我们生活的“生活型通胀”亦暂称“暴发型通胀”
那么“生活型通胀”又是怎样一种特征呢?
其实所谓生活型通胀,才是真实具体的通胀。我们一般老百姓,对其是有最切身体会的,既然是“生活型”通胀,就基本上可以推断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了。因为所谓生活型通胀具体就表现为我们日常所需的物质资料商品价格“普遍暴涨”(是普遍而不是个别,是暴涨而不是一般价格上扬),!相对而言,我们普通百姓手中有限的货币资本就会严重缩水贬值,导致我们入不敷出;导致我们生活陷入困境;导致我们对社会对政府出现不满情绪...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后,是否考虑过这种现象是如何引起的呢?
事实上,我们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就是将通胀诱因简单归之于政府过多发行纸质货币,并信奉“以金银做为流通货币”就不会导致通胀,这种观点很普遍;很正统;很官方;似乎还很真理...可偏偏它却是一种十足谬论和极度荒诞的逻辑!若不加以纠正,表面上是经济学家们愚误,实则是,普通人民百受其害!
有关“金银价值”认定,笔者已有阐述,这里无需重赘,但又需强调:金.银与纸,亦或其它某种物相互间无论存在何种物质形态上的差别,一旦作为“商品中介物”存在,便都只不过是货币材质的一种而已!只不过金银作为一种天然造物,其存在历史已经和必将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其作为商品交换之物早已深深植根于普遍人类的头脑意识里。故,其在人类意识当中具有了某中不可抹杀的意像价值。同时,它也不会象纸币价值一样会随政府信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但无论怎样,也无法说明,金银货币会比纸质货币多出什么“价值维护”甚至“再造”功能...
其实,所谓通胀,真实的通胀只是一种社会物质资料价格普遍暴涨现象(是普遍而不是个别,是暴涨而不是一般价格上扬),这种现象根本上讲其实只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影响所形成的,亦或说它只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基本规律...
在这里有必要先专门阐述一下关于“供求关系”的概念!
所谓供求---供给与需求,一般性观点会认为:这是一对分割对立的概念,实则不然!严格地讲,所谓“供求关系”只是一种建立在双方“无特权差异”基础上的“平等价值互换”关系。供给与需求只是同一个内容的两种基本形式而已,它们表现为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同一个市场主体既充当“供给方”角色同时也是“需求方”角色。因为他供给了某实际商品,而需求了对方同等价值的货币。反过来讲,作为一般性“需求方”,既充当了“需求方”角色同时也是“供给方”角色。因为他需求了某实际商品而供给了同等价值的货币。
所谓“供求关系”其实就是“商品”与“货币”的互换关系,实际只是某两种或多种同等价值商品在时间与空间上错位后的互换。(所谓通胀就是这种互换关系的失衡)
作为真实的通胀,是一种社会物质资料价格普遍暴涨现象,这种现象根本上讲,其实只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影响所形成的。政府多发货币也不过意图人为影响供求关系格局(通胀亦所谓货币政策之一种)。那么所谓的政府超经济总量多发货币行为真的会导致真实通胀吗?绝对不一定,虽然这绝对造成了意想空间上的数据型潜伏通胀,但却不一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通胀、暴发真通胀。
因为潜伏型通胀暴发为真通胀需要至少两个以上基本条件:
首先,社会物质商品总供给要处于实际萎缩与短缺状态。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不具备这项条件!任何国家所谓的生产过剩都是相对的。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的真实需求几乎从未真的满足过!
那么接下来第二个基本条件也很关键,那就是政府所多发的货币是否真的进入广大劳动人民的口袋,也就是说政府增发货币是否真正有效致力于提升广大有“需求”但没“需求能力”的普通人民的需求能力...如果仅仅是增发货币,而不论其去向,最种使其尽数流入原本需求就充分满足的富人手中,那么富人要么会把它储存起来,要么继续“投机倒把”,用这笔意外之财以财套财...尽管他们也可能增加某些消费,但其必定只是消费所谓高档行业(更多是嫖赌包等淫迷享受)。这少数富人的局部高消费,又对广泛商品领域有多大刺激呢?当增发货币仍然只是流入少数富人口袋,政府疲于增发行为,却难解消费不火之困惑...所积累下的更多是总货币流量与总商物质价值量对比而言的潜伏通胀,数据通胀,而不是即时现实的生活型通胀...尽管这埋下经济危机的种子...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会突然发现?所谓“数据型通胀”,原来只是中国人的“高储蓄率”问题!
尽管,社会总货币量远高于实际总物质价值量,处于数据型通胀状态之下,但那些多余的家伙却大多躲在富人的保险箱里,并没出来捣乱(影响消费品价格)!
由此断定,多发货币并不是真通胀的诱因!
真通胀只是社会总物质消费品相对短缺时期的物以稀为贵...
再来看,如果果真以金银做流通货币就不会通胀,我们岂不是可以忽略甚至放弃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一门心思去寻找挖掘金银吗?这很明显只是一种笑谈!实际上,货币终究是因其所代表的实体价值而有价值的,当人类生活消费品匮乏到极点时,任何材质的货币都难以阻止通胀的出现。
来做个假设: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洪灾中被同时困到一个孤岛上,他们需要耐心等待洪水退去,才可能继续生存下去。也许几天;也许十几天;也许更久...而此时,富人只带了大批金子;穷人只带了仅有的干粮。若干时刻后,两人都饿了,穷人掏出干粮开始咀嚼。而富人摸摸自己的金子,又望望周边的环境,才发现自己逃生时的携带选择是多么的愚蠢!但他还在打算用金子去买穷人的干粮...朋友们,请想一想,从人的本能出发,穷人会卖干粮给他吗?我想富人唯寄希望于穷人的慈善之心了!因为此时.此刻.此境.富人的金子已不具有任何价值。而只有尽可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或许,穷人心性善良,会分一些干粮给富人,与其共渡难关,但这绝不会是因为富人的金子,如果穷人真的自私,且具备起码算计之心,他不会分一粒干粮给富人,哪怕自己的干粮足够两个人维持到洪水退去...因为他可以不去管富人,由他饿死后,可以将他所有金子据为己有...当然这种假设我们可以设计多种结果,但每一种结果都不能否定金子在那种情况下已毫无价值的道理。
下面,再反过来假设:
有一天我们的社会到了绝对生产过剩地步...也就是当所有人的消费需求都充分满足以后还有剩余产品,(当然在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现实出现的)届时政府发行更多货币,并公平派发到每个人手里,那么消费会增加吗?消费品价格会受刺激吗?
最终,正反两种假设后得出结论:当社会消费品极度缺乏时任何材质货币都会通胀;当社会消费品绝对过剩时,任何材质货币,无论发行多少,如何分配都不会形成通胀。
还如前面所述,形成通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社会物质商品总供给要处于实际萎缩与短缺状态。
二.政府所多发的货币真的进入广大劳动人民的口袋。
这是政府主观增发货币制造潜伏型通胀,可以暴发为现实生活型通胀的必备条件。只有真的有需求却困于收入过低未曾真的满足的人们才会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消费!但这种增加并非是无限的...
再做假设一:我原本每天吃一棵白菜就能满足正常需求,突然一天我的资本收入大增,可我会因此每天吃两棵白菜吗?当然不会!因为我的食量是一定的,充其量我会在白菜质量上有所挑剔...
假设二:我虽然每天吃一颗白菜,但实际上并不能满足正常需求,我是由于收入不多,所以省吃俭用,原本两棵白菜才能吃饱,可为节省开支,我就只吃一颗白菜,混半饱完事!假如我的收入突然大增,消费资本不再紧缺,我当然会考虑每天买两棵白菜把肚皮填饱。可是即便我收入继续增加,我也不会每天买三棵白菜的...因为那毫无意义!
前者,我是个消费充分满足状态下的富人!
后者,我是个消费一直未曾真正满足的穷人!
至此,将不难看出富人手中货币再增加也不太会增加消费。穷人手里货币增加,也仅限于补足原本不足的消费。由此进一步可以看出单纯增发货币并不能促使经济无限增长(所谓的消费增长)但相对而言,让穷人手中货币量增加对所谓经济增长有“一定”作用(穷转富会选择补足原本空缺的需求)而仅仅是富人更富(货币增加),对所谓经济增长却无明显作用!只会增加货币挤压.淤滞(拉高储蓄率)或者能投机市场更加活跃...
那么真正的经济增量来自哪里呢?请参见(一)社会生产的内延与外延性规律
补充:
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通货膨胀只是一般经济现象,真正影响普通人生活的是失衡,分配失衡,收入失衡,只因为政府增发的货币只流入部分人口袋,而他们会比原来增加消费.从而带动物价有所上涨,但这并不影响那些收到政府增发的货币的人的生活.据此道理,如果政府所增发货币能够公平派发到每个人手里.虽然会引发通货膨胀.但所有人的可支出货币也多了.两相抵消.除了政府多费些币纸外.还能消化相对过剩的产品,除此外与经济运行并无大的关系,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讲,现实政府不可能把货币按人头发的... 但我们只须知道,无论政府的货币政策是扩张型的还是收缩型的.最终收伤害的只是那些收入没保障的底层人民!收入没增长,消费没增加,只因别人增加消费拉高物价.自己却要被迫增加支出...这就是所谓通胀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多发货币就是对社会劳动成果的掠夺行径。那些收入增长远高于通胀的人.也高喊通胀影响自己生活,实在是无病呻吟...更让政府难以体察普通人们的艰难生活
『肆』 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和汇率吗
(一)国际收支状况。在间接标价法下:当一国对外经常项目收支处于顺差时,在外汇市场上则表现为外汇(币)的供应大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外国货币汇率下降;反之,当一国国际支出大于收入时,该国即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在外汇市场上则表示为外汇(币)的供应小于需求,因而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外国货币汇率上升。 (二)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必然上涨,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削弱,引起出口减少,同时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进口增加,从而改变经常账户收支。此外,通货膨胀率差异还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作用于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反之,相对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国家其货币汇率则会趋于升值。 (三)利率差异。当一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其他国家时,表示使用本国货币资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供应相对减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弃使用资金的收益上升,国际短期资本由此趋利而入,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应相对增加。本、外币资金供求的变化导致本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反之,当一国利率水平低于其他国家时,外汇市场上本、外币资金供求的变化则会降低本国货币的汇率。 (四)财政、货币政策。一般来说,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的巨额财政收支逆差和通货膨胀,会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减少财政支出,稳定通货,而使本国货币对外升值。 (五)汇率预期。对汇率的心理预期正日益成为影响短期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才会产生并起作用。 (六)外汇投机力量。投机者如果预期某种货币将升值,就会大量购进该种货币,从而造成该种货币汇价的上升;反之,投机者若预期某种货币将贬值,就会大量抛售该种货币,从而造成该种货币汇价的即刻下跌。投机因素是外汇市场汇价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 (七)政府的市场干预 (八)经济增长率。一般来讲,高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不利于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行市,但从长期看,却有力支持着本币的强劲势头。 (九)宏观经济政策。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各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与紧的搭配上
『伍』 货币政策为什么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货币政策为什么关注资产价格波动
资产价格偏高,说明内含价值一样的物品因货币贬值而价格偏高,因此应控制货币的发放,控制通货膨胀。反之,说明通货紧缩,应加大货币投放。
『陆』 比较传统的利率渠道与其他资产价格渠道的货币政策传递机制极其异同
...是老师划重点吧?书店都有参考书,归纳出题范围和方向,还有押题的~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 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C和存款准备金R(包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和这些机构的库存现金)两个部分,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创造的源头。 流动性偏好: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是货币的同义语,流动性偏好亦即对货币的偏好,他尤其重视货币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他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数量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两个因素的对比。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愿意保有的货币量大于货币供给量,则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反之,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减弱,愿意保有的货币量小于货币供给,则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下降。 基础货币;货币层次;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利率理论 收益的资本化;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基准利率;利率与收益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强制储蓄效应;收入分配效应;滞涨;资产结构调整效应;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表外业务;最终贷款人;存款保险制度(DIS);全能型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作用;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两种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章:金融市场 金融工具;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远期;期货;互换;期权;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资本的投资可;风险和收益的关系;CAPM的基本内容;试述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金融工程的方法论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全新) 金融监管成本;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监管必要性;《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协议》 第七章: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时滞;泰勒规则;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具备的条件;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对消作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特点;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与模式 第八章: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国际借贷的主要思想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牙买加体系下国际收支的调节;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异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 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 支出调整政策;支出转换政策;丁伯根法则;米德冲突;内外均衡;内外均衡的基本思想;蒙代尔政策配合说的主要思想。
『柒』 以“中国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吗”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短文。
中国经济的问题根本不在于这些技术环节。而在于有大批的、不计其数的“金融秦桧”和“货币吴三桂”混迹于金融系统,这些所谓的“留美学者”和“博学高管”六根不净,不帮中国反帮美国,合起伙来出尽烂招。这,才是中国经济的问题。
所以,“清君侧”才是经济治乱的首要一步。。。
『捌』 稳定资产价格的目标和货币政策的三大目标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
维护经济稳定是各国央行都奉行的政策目标,美国也不例外,一旦资产价格异动影响了经济稳定增长,联储就会进行干预的。美国作为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当局平时对经济的干预不如我国频繁,主要还是靠市场供求条件,但是不代表联储放任金融市场,一旦资产价格波动超过经济可承受的范围,美联储就会进行干预。
『玖』 中国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吗
800字太多了,况且你才给10分,划不来我不干!嘿嘿,主要是没时间,我在上班
大体给你个思路:
从吴晓灵的讲话中,我们能从中解读出以下信息:
1:央行的正逐渐改变宏观调控政策,从去年的相对宽松到现在的相对收紧,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央行近期要提高存款准备金或是加息。
2:她认为现在的CPI还比较高,央行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回笼市场上过热的资金。
3:她说“当前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意思就是他认为现在的资本市场过热,也就是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过热,需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制约才能控制。
4: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市场过热,而这些资金就是从银行贷款,由于产品价格下跌,这些从银行贷款的钱就无法收回,导致银行倒闭,最终形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大风暴,所以她希望从事资本市场投资的人们尽量少从银行贷款投资,以免出现这种情况。
5: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抑制资本市场的发展的,央行既想资本市场发展,又怕资本市场过热,想通过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从中找到一个度,这样既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能限制资本市场过热,使其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她认为现在这种情况只有收紧的货币政策才行。
至于第三个思路,也就两方面
1:你认为央行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样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的运行。
2:你认为央行不应该控制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这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和经济学理论,强行改变只会带来更恶劣的结果,格林斯潘的财政政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政府不断的加息,减息,发放国债等等造就了世界闻名的2008金融风暴,
哈哈,后面开玩笑,央行的宏观调控还是有必要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下班了,俺要回家了!哈哈,五一,我来啦!!!!
『拾』 2014年的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影响
2014年货币市场流动性将会呈现怎样的格局,是否也会出现类似2013年的状况,资金成本是否将维持高位或者继续寻顶,对于饱受流动性冲击的银行,其资产负债业务将如何调整,在此背景下银行板块二级市场个股该如何选择。
本文将从银行体系层面来研究流动性松紧,重在剖析2014年基础货币的变动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方面的可能举措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进而导致资金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作为流动性创造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将会产生哪些冲击。
外汇占款减弱流动性释放
2003年之前中国的基础货币主要由央行主动吐出;2003年之后,基础货币不再由中央银行主动吐出而改由通过外汇占款来提供。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当中央银行买进外汇时,就要放出等值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当中央银行出售外汇时,则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应减少。央行副行长易纲曾经表示,2011年之前,由双顺差累计的外汇占款占投放的基础货币量远大于100%。
近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2011年四季度以来,随着新增外汇占款的急剧下降,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规模增速总体下滑,外汇占款作为流动性释放主要渠道的作用有所减弱,央行的外汇资产余额增速也逐步趋缓。首先,贸易顺差主要由国外经济的复苏状况决定。随着欧美经济的复苏,将对中国2014年的出口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将逐步增加贸易顺差。其次,外商直接投资(英文简称FDI)近年来较为稳定,每月增量基本在80亿~100亿美元左右浮动,预计2014年将继续保持稳定。最后,热钱的流入与否,短期主要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以及利差密切相关,中长期与中国资产价格的升值幅度密切相关。
从国外来看,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导致短期资本持续流出。随着美国经济数据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节奏可能加快,这将导致短期资本持续流出;而随着美国加息预期的升温,中美利差将有所缩小,热钱将进一步流出。
从国内来看,首先,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趋缓,升值的预期也将减弱,从而导致热钱流入减缓;其次,从货币政策来看,如果货币政策持续偏紧,资金价格进一步上行,那么热钱短期的套利空间仍然存在,这将刺激热钱流入;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将会出现下行风险,热钱中期将持续流出。最后,从监管层面来看,外管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加强了对虚假贸易融资行为的监管,防范异常外汇资金的流入。
综合来看,初步判断2014年新增外汇占款将较2013年有所减弱,预计将在1.5万亿~2万亿人民币左右;在这种背景下,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将明显减少,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将有所降低。预计2014上半年由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以及监管趋严的影响,预计新增外汇占款较弱;下半年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预计新增外汇占款将有所提升。
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
货币政策目标决定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流动性投放的力度。现阶段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有两个。首先,经济增长目标已然降低,不会为了短期提升经济增速而大幅放松货币;监管层认为,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但是把增长目标调低,实质是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这表明如果2008年以来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形成的膨胀的产能和扭曲的结构得不到真正的压缩和矫正,接下来的信贷放松就会迅速再利用起它们,虽然经济增速短期内会加快,但肯定并不利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其次,维护通胀水平和房价稳定,由于通胀和房价上涨压力较大,货币政策放松或将触发通胀和房价稳定;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为了避免实际利率为负,预计2014年CPI将在3%左右。因此,为了实现2014年货币政策目标,2014年M2增速大概率仍将设定在13%左右。
从货币政策操作来看,2013年以来央行重启正回购、重启3个月央票以及3年期央票;二季度,央行对于到期票据采取正回购进行对冲;下半年对于到期央票央行采取到期续做,锁长放短,包括继续进行国库现金定存操作,显示央行对当前整体流动性状况并不是十分担忧。
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平滑银行间市场资金量的时间分布,避免货币市场利率的大起大落。除公开市场外,央行和财政部联合进行的中央国库现金定期存款招投标也可以扮演一定的流动性供给角色,具体可以通过增加招投标的数量和频率来满足市场流动性的需求,即财政通过变换自身的存款,将国库存款通过拍卖的方式变成商业银行一般存款,以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直接增加银行的存款来源,这是财政政策配合货币政策的结果。因此,如果再算上国库现金定存的到期量,全年公开市场净投放量仅为140亿元。
因此,为了实现2014年M2增速13%的目标,央行存在两种选择,要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要么提高货币乘数。总的来说,在间接融资体制下,银行的资产结构决定了货币乘数,进而决定了货币创造和存款派生的能力;事实上,也正是由于2013年以来银行同业资产和非标债权的货币创造能力与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产生了冲突,使得央行为了维护货币政策目标,降低系统性风险,相较短期利率,更注重信贷扩张和货币供应,更注重维持资金面的紧平衡,逐步实现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去杠杆过程。按照2013年9月末2.1%的超储率水平估算,流动性总量应处在“比较充足”的水平。
资金价格将逐步上行
事实上,在流动性总量比较充足的背景下,央行对于短期利率的飙升采取了相对漠视的态度,认为流动性紧张是由前期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引起的局部性的、结构性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过程逐渐实现,资金面依靠市场的力量也会摆脱这种过度紧张的局面。从银行业层面来理解,货币市场利率的大幅飙升反映出过度扩张的银行业资产规模和不断膨胀的表外理财产品所带来的流动性管理问题。
从表内同业业务来看,同业业务模式使得本来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异化为主要依赖期限错配来逐利的非标业务,流动性风险剧增。由于存款在一级市场上流向不均衡,商业银行需要在资金市场上调剂头寸,因此同业业务产生;但目前同业业务已异化成解决理财资金投向、放大资产负债规模和满足某些监管指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同业业务已开始主要依赖期限错配来逐利,使得本应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形下,成为银行隐匿信贷的工具,大量投资非标资产。
从表外理财业务来看,近一半投向货币存款和同业存款,这些业务基本能做到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匹配。另一半投向债券和非标业务,这部分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也是支撑理财业务高收益的重要原因。因此这部分理财产品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错配,在禁止银行理财可以由自营资金接盘后,商业银行要么使用表内备付金对接到期理财产品,要么需要不时在货币市场进行同业拆借或者回购筹措资金来偿还投资者。
因此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其实反映的是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流动性缺口放大这一态势;一些银行(尤其是中型股份制银行)严重依赖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负债来源,如果这种短负债、长资产的过度运用,一旦某个环节因期限错配问题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市场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甚至危机。
鉴于流动性紧张就是由一些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所引起的,因此央行漠视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其意图的实质就是警告和打压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偏好,促使其以更加谨慎的方式管理资产负债表,特别是节制流动性错配,节制因杠杆扩大而导致的期限错配风险。事实上,至今的信贷扩张大多隐藏在表外,而且通常会覆盖好几层交易,流动性分配不均匀,货币市场拆借利率的骤然上涨能够促使部分商业银行以更加谨慎的方式来管理资产负债表,可以打击银行用于增加杠杆隐藏贷款等监管套利活动,减少部分机构因杠杆扩大而导致期限错配的局面,进而缓释金融风险。
预计2014货币市场资金价格上行仍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冲动。在流动性总量供给处于比较充分的背景下,从需求方面来看,在影子银行等监管套利的创新驱动下,资金仍将源源不断地流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等,这些利率不敏感主体对资金需求的欲望仍然强大。
首先,尽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2014年治理的重点,但是这只能规范地方政府开拓融资渠道,而不会减弱地方政府对融资的需求;其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使得房地产开发和房贷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如果这两个主体融资需求仍然强烈,那么2014年资金成本将继续上升。反过来说,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移的前提条件就是有效约束地方政府、房地产行业等这些利率不敏感主体的融资冲动。
进一步,信贷市场的资金价格也已经开始逐步上行。首先,银行的融资成本被不断上升的货币市场利率所波及,且已经传导到贷款的定价水平;其次,随着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来的金融抑制有所消除,必然使得存款利率水平上行;最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以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储蓄率的拐点大约在刘易斯拐点之后5年左右出现,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在2004~2007年间已经出现(对应的是农民工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因此现在中国储蓄率的拐点可能已经出现,而这意味着银行体系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将逐渐变得紧缺。
但是利率上行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不断上升的货币市场利率,银行的融资成本必然上行,且已经传导到贷款的定价水平,这是货币市场资金成本向信贷市场传导的必然结果。随着利率上升,一方面压缩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的融资需求,使得中国实体经济创造有效投资机会的能力出现下滑,也使得实体经济挤出无效产能的能力出现下滑;另一方面高利率将加剧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现有债务的质量恶化,产生更多不良贷款,而这可能会加速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去杠杆,进一步如果利率上升过高,可能会刺破泡沫,产生信用危机。
因此事实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以及资金成本高企迫使企业去杠杆,进而经济增长承压;另一方面,如果央行放水推动银行间利率水平下行,这又将使得企业加杠杆,此前去杠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2014年货币信贷工作会议和央行《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求进。货币信贷工作的“稳”主要体现为“总量稳定”,重点是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加强和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流动性,发挥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2014货币市场资金面将维持“紧平衡”,一方面,央行2014年还会继续保持2013年对基础货币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投放的中性趋紧,央行“放短锁长”将维持,防止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配合经济增速放缓,逐步实现去杠杆,但可能造成的短期资金面波动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供给来平抑,不能根据短期银行间资金价格的波动和央行的频繁灵活操作来看待短中期货币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从监管政策来看,2014年可能将出台监管具体措施来限制非标业务的过度扩张。
总的来说,2014年央行将通过“货币政策中性趋紧”以及“非标业务规范监管”来实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在流动性总量比较充足的背景下,央行将继续保持对短期利率飙升的相对漠视,这是由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引起的局部性的、结构性的风险,这是经济去杠杆缓释期限错配风险的阵痛,这是以时间换空间来解决结构性顽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现有的银行考核体系下,2014年季末或者年末的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将不时飙升,流动性风险甚至危机将继续重演,不排除将继续出现因流动性错配而产生信用违约的个案。
银行流动性偏好加速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
上文的分析显示,2014年货币政策维持中性稳健,货币市场资金面将继续维持紧平衡,银行间市场利率将不时飙升,因此,对于银行这种重要的金融媒介来说,将面临流动性冲击;短期来看,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理财产品和银行间市场作为资金来源、而其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行,将存在更为严重的流动性错配问题,这将促使商业银行流动性偏好提升,倒逼商业银行调整和修复过度膨胀且健康度不高的资产负债表。
1资产端:生息资产扩张减速
生息资产规模扩张减速,预计未来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的中枢将在10%左右。2013年以来,在货币政策维持中性背景下央行管理和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稳定和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关于“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金融调控,实质是减少货币信用创造,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面对流动性约束,自觉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升流动性偏好,修复过度膨胀的资产负债表。
具体来看,银行业的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继续收缩,从2010年的18%降至2013年三季度的10.5%左右,鉴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偏好抬升,因此预计未来生息资产规模增速的中枢将在10%左右。在生息资产规模减速的同时,银行存量资产的结构变换也愈加凸显。
1)信贷资产配置
信贷资产配置总量上受制于央行规模管控和银监会监管指标,结构上继续向高收益率的个人消费性贷款和小微贷款倾斜,期限上倾向于短期贷款。2014年银行信贷投放将继续受制于央行的信贷规模管控,以及银监会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信贷结构上,由于负债成本的提升,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偏好,向高收益率的个人消费性贷款以及小微企业贷款倾斜;贷款期限结构上,将以提高资产周转率进而提升净资产收益率(英文简称ROE)为目标,信贷期限趋于短期化。
2)同业资产
同业资产继续降杠杆,一般同业类资产的期限将降低,收益率较低、受到严格监管的同业非标业务将继续压缩,同时根据监管松紧程度保留部分高收益的同业非标业务,并且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强“类贷款业务”的创新。
从同业业务来看,使得本来用来管理银行流动性的同业资产,在信贷额度受限的情形下,成为银行隐匿信贷的工具,大量投资非标资产,加大了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基于对同业业务监管措施出台的预期及其影响的不确定性,银行同业资产从2013年二季度以来延续收缩的态势,目前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的规模大约为9.91万亿元。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比例从2013年一季度末的97.3%降至三季度末的84.8%左右,同业杠杆降幅明显。
2014年在流动性冲击下,银行将降低一般同业类资产的期限,同时继续收缩部分同业非标资产。但是,在同业负债成本提升的情形下,一方面商业银行将继续保留部分高收益的同业非标业务,这将视监管松紧程度而定,另一方面预计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强“类贷款业务”的创新。
3)债券类资产配置
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将有限提升,高收益率信用债的配置将继续增加。在流动性冲击下,银行基于盈利要求,在同业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债券资产配置提升,其中应收款项类投资继续大幅攀升,这体现在应对同业业务的非标治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在会计科目处理上将信托受益权从同业资产科目转移到债券投资类资产进行规避。
因此,从监管角度来看,随着同业去杠杆的加剧以及对于同业非标资产投资的限制,银行债券类资产的配置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考虑到流动性总量的趋紧以及资金成本的抬升,预计2014年银行债券资产的配置占比提升较为有限,但将增加高收益率信用债的配置。
2负债端:存款增长中枢下移
历史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速与M2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中国过去一直以来依靠货币信贷拉动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相应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使得信贷需求持续降低,这将导致M2增速趋势性降低,从而存款的增速也将降低。2014年存款余额的增速将在13%左右,与M2增速一致。考虑GDP增速、CPI以及3%~4%的差值,中期M2和存款余额的增长中枢将在10%~11%左右。
存款虽然一直以来是银行付息负债的主要部分(占比80%以上),但是近年来随着同业负债的扩张,银行业负债增速明显高于存款余额的增速;随着2013年银监会“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2013年底之前将表外非标余额降至理财产品的35%及总资产规模的4%,银行业同业业务经历了明显的去杠杆过程。从2013年二季度以来,同业负债扩张趋缓,银行业负债回归一般性存款。
但是中长期来看,银行主动性负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首先,考虑到中国银行业同业负债作为银行主动负债,占比仅为付息负债的14%左右,与国际银行业主动性负债的占比一般都在45%左右相比,中国银行主动性负债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次,正如上文所述,一般性存款余额的增长中枢将趋势性放缓,在流动性冲击下,为了缓释流动性错配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提升主动性负债的配置规模,并且拉长负债端的久期;最后,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短期理财产品、余额宝等货币市场产品使得低成本负债向收益率更高的同业负债迁移。实际上,可以观察到同业负债的收缩幅度低于同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