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
8月10日,央行公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以较大篇幅讨论房地产价格,并且提出“必须高度关注房地产价格”。这一说法不仅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在地产行业造成不小的震动。聚集在海南房地产论坛的地产界人士立即开始了热烈讨论,某知名财经媒体在报道中以“调控会有下一步?”为题怀疑央行的报告是一个信号: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将会进一步加强。
针对地产界的疑虑,记者采访了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扬。李扬称:“我没有从报告中关于房地产的部分看出什么特殊信号,央行的报告与中央的政策是保持一致的。”不仅如此,多位分析人士反而认为,如果说央行的报告是一个信号的话,也许是房地产信贷将会适当放松的信号。本来可能是令人松口气的事情,却让人虚惊一场。
模糊的信号?
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关于房地产的部分,相当多的人认为“令人费解”。看过报告的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央行为什么要提出从未提出的房地产价格问题?“高度关注房地产价格”是否意味着央行不希望这种态势继续,并要采取措施?央行可能会采取什么措施?
该部分总共有五段,前四段都是在讲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显著,房地产贷款、投资总额的增幅都出现回落,第五段却开始分析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并称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价格,要加强对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翻阅以往央行的报告可以发现,对于房地产价格的论述确是首次出现。不过李扬却有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从上世纪末以来,总体的趋势是货币政策开始高度关注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等资产价格的走势,以前我们只关注股票价格,央行报告关注房地产价格说明我们的货币政策分析在逐步完善。
建设部官员谢家瑾在7月份曾表态,“去年部分地区房地产有些过热,投机性购房造成房价上涨过快,宏观调控只是让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投机炒作等虚的购房需求退出后,总体供求得到回归。”这种观点似乎与央行报告中分析的“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增速的继续回落,可能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预期,推动价格上涨”的观点有判断逻辑上的矛盾。这是时间差的问题吗?也就是说在一个月之内对价格走势和原因的判断已经发生了变化?宏观调控抑制了房产供给导致价格持续上涨?
有的分析人士认为,单从报告字面含义上看,我们几乎可以得出宏观调控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逻辑。如果说维持价格稳定或者使其下降是宏观调控的原定指标之一,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宏观调控导致价格的上涨,这与报告中房地产部分的标题“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显著”显然不太一致。对此,李扬的解释是“本轮增长中房地产的价格问题突出,但是如何判断价格走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和协调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按照李扬的理解,央行关于“高度关注房地产价格”也许仅仅是注意到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间的关联问题,并没有对问题下结论性的判断和表态。
李扬还透露,他所在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已注意到房地产和货币政策间的关系问题是下一步分析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所里开始筹集课题费,专门就“房地产和货币政策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具体标准和量化的研究。
对央行关于房地产部分的表述,还流传一种说法,央行在似乎平淡的表述中,已对房地产信贷政策有了一定的调整。这个调整紧接在国务院常委会议之后。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表态说,除了继续强调要充分认识搞好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放松工作,不能半途而废之外,也提出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
两难抉择
实际上,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央行关于房地产说法的变化不仅与国务院常委会议讲话口吻的变化相应,我们还可以在最近一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市场形态动态分析课题组的报告中找到佐证。
7月29日,该课题组举行了第二季度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发布会,其中有专门研究房地产形势的部分。该会议强调目前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的差距正在扩大,下半年必须要考虑供求平衡问题。报告认为,应该合理支持合规的房地产项目,提高在建工程的竣工比例,对合规的项目在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应当给予适当支持,以提高竣工率,增加供给。事实上,与其他网站提供的报告不同的是人民银行网站登出的报告原文中还有六个专栏,第一个专栏的标题即为“宏观调控中的区别对待”,该专栏提出要在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中注意有控有保。从这些变化来看,如果一定要强调央行报告发出的信号,信号的含义只能是合理调整而不是继续加强。接下来的问题只是央行可能采取哪些措施。
虎杰投资顾问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分析,报告中关于房地产的分析比较模糊的原因就是宏观调控要压缩信贷规模和投资总额的增长幅度,而控制信贷则影响房地产项目的开工率和竣工面积是导致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央行的两难之处在于既要控制信贷又要抑制价格增长过快。央行有两个选择方向,适当放松信贷和控制需求增长。
控制需求当然是可能性最小的,放松信贷控制不当也可能导致新一轮过热。“能够同时控制地产商信贷规模,又在一定程度上抑止需求的方法就是加息!”张寅说。报告中对下半年展望时有一句话就是“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这让人充满联想。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张宇也认为,加息的预期对房地产影响大,一是影响开发商的融资成本,二是控制了投资性房地产需求。由此,央行可能采取的措施是适当放松信贷或者加息,或者同时进行。
开发商的喧哗
当政府各部门在微妙地调整对房地产行业认识之时,身为核心利益主体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却丝毫没有表现出微妙的感觉。在海南开会的开发商听说央行新报告之后却是立刻虚惊起来。有关媒体报道,开发商听说消息之后最担心的就是政府对开发商的调控手段更加严格。有开发商称,“如果这些调控手段一并使出,房地产业有可能陷入像10年前那样的低潮”。
恐慌之外就是继续高呼“还要涨价”,这个从年初开始开发商就不断使用的手段在央行公布第二季度报告表态要高度关注价格之后仍然是开发商抱守不放的惟一不变的舆论武器。“开发商应该保持冷静!”张寅认为,开发商固然有困难,但是作为本轮经济周期的受益者或许应该更低调与配合一些。
且不论央行的报告是否值得虚惊一场,开发商所面临的恐怕也不仅仅是资金困难。张宇表示,最近的一个现象是上市地产公司纷纷提高了业绩预期,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地产公司的毛利率是在增加而不是下降。
现实的情况是政府和民意都在担心和指责高涨不止的房地产价格,为了缓解困难,政府还在加大推出经济适用房的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商反复使用“涨价”的口号,除了刺激之外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效果。
另外,新浪,搜狐都有专门的房产板块,可以参考
⑵ 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
宏观调控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总体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调节和控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分述如下:
1、规划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级、各部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规划对象所组成的规划体系,像“十五”规划就是最高级别的规划。其余规划必须以这个规划作为依据来编制。
2、政策也是一个很大的体系组成,具体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等。
3、法律就不细说了,一提你就明白。象最近出台的《循环生产法》,就是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保护环境的法律。对宏观经济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信息导向。主要建立国家公开经济信息系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经济运行和预测方面的信息,给全国的生产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盲目性。
5、政府的行政干预是超经济行政强制的方式,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越少越好。但是却很有必要。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如果政府不用超经济手段(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局面可能还要严重。
以上手段的运用,须综合考虑,根据经济运行的态势,选择合适的组合,使得各种手段的调控方向一致、调控措施合理、调控力度合适。
由于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因此,以上手段的组合采用,目的就是要宏观经济的运行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方向走。我国规定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意这个增长是量和质的统一,而且要平稳,不能大起大落)
2、充分增加就业(失业率高,意味着劳动力浪费大。劳动力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必须充分利用。再则,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率高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
3、保持物价相对稳定。(这也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
4、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指中平衡。现在我国的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严重不平衡,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达几万亿美元,外国(我们的国际贸易伙伴国)很有意见。别人吃了亏,就不愿意和你做生意了。最终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我国的资本项目是逆差。就是外国投资者带进中国的钱多,我们出国投资者带出去的钱少。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仍然不平衡。
宏观调控的只要措施有: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2、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3、提供宏观经济效益。
4、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
⑶ 举例论述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演变对兰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25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市场调节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应有发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以经济"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转变,增长方式也由粗放经营开始向集约经营转变,人民生活已告别短缺,跨越温饱,步入小康。与此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也能动地作用于经济运行,有效地确保了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兰州经济25年来也经历了一个波浪式跌荡起伏的周期增长发展过程,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我国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化过程相伴随,先后经历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背景下的扩大需求型两个阶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对卖方市场的情形,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1997年以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大,形成了买方市场的情形,政府实施了更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具体说来,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着重从后四个阶段谈谈国家宏观调控对兰州经济的影响。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顿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于"六五"中后期全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趋积聚的诸多问题显露出来,信贷投资和消费失控,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为此, 从1988年10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 把稳定通货、物价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整顿商品流通秩序。在货币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实行保值贴补,稳定存款;适当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开征特别消费税、征收预算外调节资金、延期归还企事业单位的国库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对涨价过猛的商品(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对部分商品实行控购(如控制社会集团的商品购买)、清理公司、凭证供应;冻结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相应增加国家的物价补贴。通过治理整顿,使居高不下长达20个月的零售物价指数从1989年4月起开始回落,治理整顿初见成效。这个时期宏观调整和紧缩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国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价补贴,以直接调控为主。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与国家治理整顿背景"高增长、高通胀"略有不同,兰州市呈现"低增长,高通胀"局面,即所谓的"滞胀"。自1979年开始的三年调整整顿期和党的十二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后,全市经济在1982年逐渐步入正轨,1983-1985得GDP每年增速均在11%-17%高位运行,1984年达到高峰,除1985年与全国持平外,1983、1984年分别高出全国0.5个和1.8个百分点。进入"七五"时期,受"六五"中后期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影响,"七五"初期,兰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已开始急剧膨胀,增长率突破26%,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受1987年一产下滑12.4个百分点,1988年三产又滑落10.2个百分点影响,呈逐年下滑之势,GDP增长率由1985年的13.5%、1986年的12.3%、1987年的7.8%,滑落至1988年的3.8%;物价上涨指数从1987年始逐步回升,由9.8%上升到1988年的25.1%。
国家紧缩政策实施后,对兰州市经济产生了以下影响:
1、一定程度上初步控制了兰州市总需求的膨胀,投资、消费全面下降,市场极度疲软。198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急剧下滑,仅为8.13%,比1987年下跌18.14个百分点,1989年呈现负增长,比全国下降7.2%的降幅还低4.23个百分点;消费活动由非理性的抢购迅速降温,消费水平增速由1988年的36.82%滑落至1989年的11.48%,1990年出现负增长,下降13.15%。
2、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缓解,出现部分商品的买方市场,物价上涨得到遏制,通货膨胀势头得到缓解。物价上涨指数从1989年开始由1988年的上涨25.1%快速回落,1989年物价指数为116.3%,到1990年出现负增长。
3、本已低速运行的经济急剧滑入低谷。由于采取"急刹车"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在"七五"后三年都在低于5%的水平上运行,1991年经济增长跌至2.2%。整个"七五"时期经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年均增速仅为6.41%,分别低于同期全国、全省1.46和3. 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后几个五年计划期的最低点。
二、1993-1996年适度从紧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经过三年治理整顿,1991年我国经济开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八五"时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国经济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伴随经济的高增长,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房地产业严重膨胀,开发区盲目扩张,信贷投资猛增。面对再次过热的国民经济,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加强了宏观调控。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改进调控方式等经济政策,出台了宏观调控16条措施,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方面,强化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是煤炭、电力、钢铁、建筑材料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大幅度地增加农业优质品种的产量;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税制改革、清理预算外资金、增收节支等手段,将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规模之内。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运用多种手段改进金融调控方式,注重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货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采取"对冲"措施,收回央行再贷款减少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两次利率下调,调整了货币结构,通过控制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坚持以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再辅之以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利率、汇率、价格、关税等经济杠杆,国民经济调控方式实现了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本轮调控中兰州与国家的背景基本一致,都出现了"高增长,高投资,高膨胀",但受地处西部内陆边远地区限制,兰州市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明显滞后,存在着一个政策时滞期。全国经济1991年就已开始回升,GDP增长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9.2%,1992年达到高峰期,为14.2%;兰州经济则从1992年开始逐步回升,由1991年的3.4%上升到6.4%,1994年达到高峰期,增幅为12.6%。投资增速全国1990年开始回升,1993年达到高峰;兰州则从1992年开始回升,1994年达到高峰。1993年全国经济就已开始回落,兰州则从1995年开始回落。
经过三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兰州经济逐步走出低谷,1996年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
1、以重工业、基础原材料产品为主的工业格局相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生产开始得到有效调整,扭转了1992年以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下滑的局面。1993-1995年工业增加值以9-15.3%的高速运行,占GDP的构成由1992年的45.85% 逐步上升到1993、1994、1995年的50.91%、51.51%、52.02%。
2、投资结构得到大幅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迈出重要一步。1994年国务院五部委确定建设兰州商贸中心后,为了改善投资硬环境,政府加大了对旧城区的改造,进行了几条主干线道路的拓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1993-1995年基建投资中用于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均超过了50%,改变了过去投资主要以二产,尤其是工业为主的格局。在国家1994年投资逐步回落时,兰州市则受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1993-1995年投资年均增速达37.31%,高于全国1.97个百分点,使整个"八五"时期投资年均增速达26.56%,成为兰州市各个五年计划中重点建设搞得最好、增长最快的时期。投资结构方向的调整,同时也加快了兰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八五"时期全市三产年均增速达8.81%,比"七五"提高了4.25个百分点。
3、物价指数逐渐回落,总体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物价指数方面,市上通过加大实施各项宏观调控和平抑物价的力度,加强对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粮油、肉、菜等商品的最高限价、差率控制,同时大力组织供给,物价上涨指数在1996年由1994、1995年的21.9%、15.5%回落到5.7%。在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经济增长幅度由1994年的12.6%逐步回落到1996年的9.1%,实现了"软着陆",使"八五"时期成为兰州市改革开放20多年中(除"十五"前三年)的顶峰期,GDP 年均增速达9.12%。
三、1998-2003年上半年扩大内需时期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1997年,为巩固前三年"软着陆"成果,中央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针对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下降的新情况,实施稳中求进的政策,两次下调利率,使经济运行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1998年由于遭受国内特大洪涝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从反通货膨胀转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还辅之以产业和贸易等各种政策工具。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政策,如:增发国债用于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国企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居民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抑制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开征利息所得税、鼓励消费信贷、延长法定节假日等;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退税力度,支持出口;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等。此外,财政政策还进行了分税制和税制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加快"费改税"步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货币政策上,目标是稳定币值,支持增长,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汇率稳定。一是通过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管理,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二是注重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等多种手段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积极试点公开市场业务,灵活运用利率手段,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拉动市场需求;三是发行特别国债充实银行资本金,降低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从这一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以前注重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上来。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果
与国家本轮宏观调控背景一致,"九五"初期兰州经济"软着陆"后,到1998年经济一直呈下滑态势,由1996年的9.1%下滑至1997、1998年的8.7%和8.3%,增长率一年滑落0.4个百分点。物价上涨指数也逐年下滑,由1996年的5.7%滑落至1997年的1.5%,98年出现负增长。1999年兰州经济发展出现拐点,自2000年起,一路稳定走高。
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五年来,兰州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1、基建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一、三产升,二产降,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得到大大改善。基建投资结构在"八五"得到调整的基础上,"九五"初期又回复到以二产投资为主的局面,1996、1997年其比重达到62.37%和57.23%,三产投资比重下滑至37.63%和42.76%,一产维持在0.01%以下。随着国债投资向西部的倾斜,尤其是农林水利、铁路、通讯、环保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加强,兰州市基建投资中用于三产的比重稳步提高, 1998年上升至57.68% ,1999-2003年为69-77%之间,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占三产比重达到33-45%之间,用于一产的比重上升至1.3-5.9%之间。二产比重下降至20-29%之间,投资乘数效应的释放,使1999-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42%,超过同时期全市GDP增速0.78个百分点。
2、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得到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逐步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转变。以高新技术对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轻纺、仪器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的升级改造,为兰州市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经济效益和实力。2000-2003年全市用于工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占技改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由35.43%上升到75.05%。四年累计投入141.07亿元,年均增长23.23%。工业技改为新一轮经济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九五"末期止跌回升,由1998年的5%上升至1999、2000年的7.01%和7.9%,进入"十五"时期摆脱前两年的弱势增长,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的好势头,2001-2003年工业增速分别达到10.1%、10.84%和11.9%,促使1999-2003年年均增速达9.53%。
3、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力的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增长,避免了兰州市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跌的趋势。2000-2003年经济增长率逐步反弹,2003年达到11%。"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速8.58%,"十五"前三年达到10.48%,为最高期。三次产业结构也由1999年的5.7:51.7:42.6调整到2003年的4.2:52.8:43,总体上呈现一产降,二、三产升,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四、2003年下半年以来冷热兼治、双向使劲时期(一)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及措施
面对经济在"十五"前三年连续"加速增长"之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部分行业盲目重复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信贷增长偏快、以及乱占滥用耕地、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问题,继发了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工业、投资"过热",农业、服务业"偏冷"的"结构性失衡",出现了一定范围的"油荒"和"煤荒",煤电油运等供应全面紧张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同时为了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从2003年8月起,以央行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为标志,国家逐渐加大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转型力度。特别是从今年4月份以来,面对物价上涨逼近5%的临界线,国家果断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货币政策由前几年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并对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如土地管理等,适当运用一些行政手段。具体包括:
一是加强货币信贷投放调控。央行在去年8月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同时,央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出台了加强窗口指导和银行监管的措施,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起来,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严格控制对钢铁等过热行业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支持有利于调整结构、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的项目资金需要。
二是围绕产业政策准入,严格用地管理。开展了土地市场特别是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从5月份开始冻结土地审批半年,农转非用地半年内停止审批。停止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和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等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配合做好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工作,严格加强用地管理,防止突击批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违法违规占地严重的地方,暂停土地使用审批。坚决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三是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信贷管理和项目审批程序等有关规定的在建项目停建缓建,并视情况进行处理。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培训中心和各类会展中心、大学城等项目。
四是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经济实用房除外)等部分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切实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市场准入标准,从严审核新建项目。
五是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加大煤电油运协调力度,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衔接,限制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达到市场准入条件企业的用电用油用煤额度。加快能源、电网建设,制定有序供电方案,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和重点单位的用电需求,充分挖掘煤电油运企业的生产潜力,努力保障重要物资运输。调整煤价和电价,实行新的用电政策。全国范围内提高电价,取消地方出台的优惠电价,对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积极疏导矛盾。组织开展全国资源节约活动,号召把节能特别是节约用电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六是鼓励和扶持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对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等。
这一时期国家运用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宏观调控主要向两个方面侧重,既 "防热",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适时适度调控回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苗头性问题,防止局部过热现象蔓延;又"升温",加大对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与前三次宏观调控不同,本次调控充分体现了适时适度,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注重实效的方针。1至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4.8%,增幅比前4个月回落8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增速比4月份和3月份分别回落16.4和25.2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过快势头有所遏制,房地产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势头开始回落,粮食价格趋稳,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减缓。财政支出增速成明显减慢,银行信贷有所控制,贷款余额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增速比前4个月回落0.1个百分点。
(二)兰州的背景及调控效应
这一时期兰州与国家宏观调控背景略有不同,结构性失衡问题表现的不明显,也未出现过热现象,但宏观政策影响已开始显现。"十五"前三年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保持在9.9-12.85%之间,2003年仅为9.97%,均低于全国,且差距日渐拉大,2003年相差16.74个百分点,年均增幅低于全国7.07个百分点,尚未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现象。2001-2003年全市工业年均增速与三产年均增速相差仅0.26个百分点,2003年相差0.9个百分点,二、三产同步协调发展,而同时期全国工业与三产年均增长相差3.03个百分点,2003年差距高于3年年均增速2.87个百分点,三产增速仅为6.7%,低于三产年均增速0.83个百分点。与全国27省会城市对比分析,2003年除第三产业处于中下游序列,兰州GDP、二产增加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处于下游位置,也未出现"过热"的迹象。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尤其是兰州市经济发展受政策影响明显滞后特点,省市早动手,防患与未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缓解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如安排粮食生产直接补贴资金,继续推进税费改革,降低和取消了农业税,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严格控制部分行业出现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兰州市对有关行业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清理检查,从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市场准入、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方面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为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工作,从严控制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审批。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兰州市上述宏观调控效应已初步显现。
1、银行贷款大幅回落,新增贷款短期化特征明显。自4月份起贷款增量减缓,增幅回落逐月加大。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8.21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31.81亿元,比年初增长8.1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74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比1-4月落差拉大3.66个百分点。5-6两月环比增加贷款同比减少27.89亿元,占上半年新增贷款的35.60%,而上年同期为47.21%。从贷款结构看,六月底工业短期贷款比年初新增27.65亿元,同比增长34.22%,比前4月增幅回落15.92个百分点;中长期新增贷款28.24亿元,主要重点支持电力、公路、电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居民住宅开发项目等,同比下降37.62%,比前4月增幅回落8.1个百分点,其中基建贷款上半年降幅比前4月扩大43.37个百分点,技改贷款增幅比前4月回落5.72倍,增加额度占新增贷款比重比前4月回落1.53个百分点。技改贷款大幅回落将会给企业今后结构调整带来资金约束。
2、土地市场严格审批,主要影响全市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尤其是后期影响较大。截至5月底,全市各类开发园区由22个撤消、合并为6个,使违规设立、违法圈地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时,作为建设项目载体的土地,今年缩减用地规模,半年内停止土地审批,对于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大的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影响较大。2003年,在全市土地购置费中,基本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分别占33.63%和45.36%,更新改造仅占15.76%。上半年基建和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费分别占全市的31.89%和58.77%,更新改造与2003年持平。基本建设购置费同比下降33.13%,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30.37%。土地规模的缩小影响了全市投资规模。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前4月回落15.2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回落21.8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7.3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中住宅和办公楼投资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更改投资上升1.58个百分点。土地市场的从严审批,对于下半年即将举办的"兰洽会"和以项目促发展的兰州而言,会导致部分新增项目无法立项,部分招商引资项目无法签约,影响新开工项目上马和后期项目储备,进而影响全市后期投资与经济增长。
3、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业行业增速减缓,产成品库存上升。受国家宏观调控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材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增长13.85%,低于全市限上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比1-5月回落4.03个百分点。1-5月产成品库存45.03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5.49%,其中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2.28倍和50.56%。从短期看,受煤电油运及资金紧张和国家对部分原材料能源的调价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生产、销售及效益会受到一定制约,但从远期看,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对能源的加快建设,将会抑制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以及产能盲目扩张的企业,减缓企业竞争力,对于以重型、资源型、基础产业型为主体的兰州工业而言,优势企业规模将会得到扩大,结构会得到优化,效益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上游产品原材料供应紧缺状况会得到大大缓解,全市工业发展前景看好。
4、部分生产资料价格逐月下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兰州市钢材、水泥等部分生产资料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出厂价格开始逐月回落。上半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7.34%,涨幅比1-5月份回落1.11百分点。但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仍然较高。1-6月普通大型钢材、焊接钢管和电炉硅铁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66%、12.95%和48.63%。
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农民现金收入呈现两位数增长。粮食播种面积受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升的结构调整和建设征地等影响有所下降。据统计,2004年兰州市夏粮播种面积为125.39万亩,与上年的127.8万亩相比,减少2.4万亩,减幅1.88%。为了弥补夏粮播种面积减少的损失,加快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开发,优质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今年兰州市完成优质农作物播种面积 77.93万亩,占已播农作物面积比重28.58 %,比上年提高4.11个百分比。其中优质粮食播种面积55.98万亩,同比增长20.13%。由于今年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加工型马铃薯售价高,比较效益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两者的播种面积大幅上涨,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了30%(增幅分别为37.42%和42.84%);优质专用玉米6.63 万亩,同比增长15.3%。预计夏粮总产可达23.18万吨,增长3%左右。夏粮平均亩产184.86公斤,与去年相比单产增加8.76公斤,增长4.97%。由于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同时农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扬也激发了农民种养殖的积极性,确保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996元,同比增长10.5%,为近几年来最高。伴随"三补一减"措施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会有一个快速增长。
.
.
.
⑷ 价格总水平的调控措施主要有哪些
1.直接调控
它是指国家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对价格总水平进行控制。最常见的是国家对所有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实行管制,采取固定价格模式,把定价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也就控制了价格总水平。这种形式破坏了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虽可求得某一时期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但从长远看,是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会给以后的不稳定埋下隐患,稳定也只是暂时的,因此,它只是国家调控价格总水平的权宜之计。
2.间接调控
它是指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价格总水平进行调节和控制。也就是国家不直接控制价格,而是对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各种因素或条件进行调节,即通过经济政策,规定、法律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约束,从而达到调控价格总水平的目的。如国家通过税收、财政、信贷、分配、投资等杠杆或制度,以及价格相关条例和法规规范价格行为,调整产业和消费结构,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对平衡,以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3.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
它是指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实行直接管理和控制,对一般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国家通过双重调控手段,达到有效调节和控制价格总水平的目的。世界各国现在大多采用此调控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我国调控价格总水平的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直接调控的方式。即以法律为依据、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对放开的价格进行必要的间接宏观调控,对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国家直接管理和调控。这样既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又达到了调控价格总水平的目的,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
⑸ 国家搞过6-7次房价调控,为什么房价没有下降
国家不想让降,房子便宜,税收就少了,房子,教育,是不让你生孩子,让你生就是让你买房子
⑹ talk的用法
一.用作名词
1.交谈,商谈,谈论,会谈
The officers held a long talk about the price control and pay rise.
官员们就价格调控和工资上涨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2.谈话,(尤指)空谈;谣言,闲话
His talk was evocative of the bygone days.
他的谈话令人回忆起往昔的时日。
3.非正式的演讲或讲话
I 'd like to have a talk with him about something urgent.
我有点急事要跟他谈。
4.(尤用以构成复合词)说话的方式
He gave cheerfulness to the feast by pleasant talk.
他谈笑风生,给宴会带来愉快的气氛。
二.用作动词
1.说话;谈话
Don't talk to him, he is out of sorts
别跟他说话,他在发脾气。
A man may talk like a wise man and yet act like a fool.
一个人可能说话像个聪明人,而行为像个大笨蛋。
2.讨论(某事);谈论;洽谈
Preachers can talk but never teach, uless they practise what they preach.
说教的人不身体力行,就只能空谈,不能起教育作用。
3.用语言表达(某事);说(某事)
We have been beating about the Bush on the matter for so long and it's time to talk turkey.
在这外问题上我们兜了这么长时间的圈子了,现在也该说点儿真格儿的了。
4.用(某种语言)说;说(某种语言)
She can talk Spanish.
她能讲西班牙语。
5.提供情况;招供
Well, I feel rather disinclined to talk about the accident.
嗯,我很不愿意谈这次事故
⑺ 宏观调控具体表现案例
比较典型的宏观调控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随着计划控制的放松和价格改革的推进,短缺经济时期所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致使整个20世纪80年代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建立。1984~1986年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
深化体制改革、税收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体制改
革,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建立,为中国及时有效地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调控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日益加深的通货紧缩趋势,中国从1998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