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个“先知先觉”的卓有成效管理者
如今存在的任何一种产业,在一开始都只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当先知先觉的决策者、领导者发现了这个机会后它才逐渐形成为一种行业,进而发展为一种产业。“先知先觉”者在其中发现机会,而“后知后觉”者则跟随而动,不知不觉者便成为消费的主体。
机会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但是“先知先觉”者却能在此之前就发现它们,并抓住它们。微软的比尔·盖茨早在20多年前就看准了电脑软件市场的发展,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Windows软件,不仅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微软王国,更引领了世界潮流的发展方向。卓越的领导者都是先知,面对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机会一闪即逝之间他们就能发现其中所蕴藏的契机,从而攫取每一次商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竞争中的胜者。而平庸的管理者则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是“后知后觉”的跟随者,追随着卓越的先知领导者的脚步。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先知先觉”者领导“后知后觉”者,再开发“不知不觉”者。“在趋势和潮流面前,谁先改变观念,谁就把握先机;谁先帮别人改变观念,谁就拥有市场。”先知先觉者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先”,他们能比别人更先一步发现商机,更先一步行动,也就必然能更先一步获得回报。
因此,决策者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先知者,让自己更灵敏一点,知道哪里有商机;让自己更锐利一点,从繁杂的信息里捕捉到商机;让自己更透彻一点,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也让自己更果断一点,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
没有人是天生的“先知先觉”者,所有“先知先觉”的决策者都是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实现的。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勇敢地挑战舒适的现状,才能成就一个“先知先觉”的卓越领导。躲在自我的“舒适区”内,抗拒改变,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管理者,最后被竞争所淘汰。
人是善变的,同时也惧怕改变,这是因为我们害怕破坏现有的一切。我们习惯于躲在“舒适区”里自我保护,以防御伤害。或是因为某些陈旧的方法仍然可行,我们就不愿去寻找新方法,创造新思维,超越既有的经验。但这样是不对的,尤其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如果想成为一个“先知先觉”的先行者,就必须去面对改变,主动寻求改变。
⑴主动改变人愿意主动改变无非是出于下面两种情形:第一,讨厌现状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决定离开;第二,改变后的境界是自己衷心期盼的,所以决定改变。大部分人都更喜欢第二种境界,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因为第一种原因而改变自我。所以人们抗拒改变,因为改变会为他们带来不快的回忆。但事实呢?如果我们能放大自我的格局,就会发现改变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如果我们坚持的是某种使命感——帮助每一个人实现人生理想,我们便会不断地调整脚步、求新求变、全力以赴。
⑵控制改变身为决策者、领导者,必须要能控制可能到来的改变,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竞争不只来自于同一行业,还包括国内外的其他系统、行业的挑战,因此,必须预先掌握变化的趋势,才能成为竞争中的赢家。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管理者必须控制两种抗争:一是情绪抗争,一是理性抗争。理性抗争来自于我们对原则的坚持,而情绪抗争则是情绪对不良感受的表现。要控制改变,领导者首先要控制的就是自己有可能产生的情绪抗争的不良反应。
⑶引导改变决策者、管理者做好了接受改变的准备时,也要引导你的追随者接受这种改变,并为他们安排适当的工作来适应这种可能出现的改变。一个好的概念实施时,管理者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这可以让追随者更快地接受改变,适应改变。
⑷掌握改变的律动决策者、管理者不能忽略了改变时的律动。一般来说,企业改变的律动有两种不同形态,一是生产的律动,一般可以通过产品销售竞赛、推荐营销等活动持续发展;一是情绪的律动,属于非产品方面,偏向人际和谐的部分,可以通过设计联谊活动、交心时间等良性的沟通来控制。管理者必须掌握这两种改变的律动,毕竟这两种律动是组织成长的关键,企业再具突破性的新意,也要配合这些律动进行。
⑸有所变,也要有所不变决策者、管理者要主动改变,同时也要有所不变,比如对客户的承诺,公司的经营理念,文化价值。领导者应该清楚,改变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先知先觉先行者,让自己可以在改变发生前就发现它并控制它,但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为了能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竞争中获胜。
决策者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先知先觉先行者,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到这个金字塔尖,成为先知型的管理者,但我们可以努力促使自己向这个方向发展,并以创新的思维、坚定的努力,为企业缔造新的高峰。
② 超10万亿元资产撤离英国,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自从英国脱欧以来,近十万亿的资产转出英国,英国经济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也无法伤其根本。很多金融业已经把自己的主要经营场所转移到德国,爱尔兰等场所,虽然目前英国在这方面积极改进,但其脱欧给本国带来的实质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引起英国近十万亿资产的转移的原因如下:首先,英国脱欧。英国脱欧之后,其同盟国对其帮助减少,同时英国整体实力没有得到突出展现。其次,金融家的判断。金融家认为英国脱欧之后,其发展前途受到了约束,转移资金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英国自身的发展受到约束。曾经伦敦作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但是脱欧之后纽约成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下面让我们具体盘点一下。
一、英国脱欧英国脱欧对于英国来说虽然没有造成很大的打击,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也造成了很多实质性的打击,主要是从经济,民生等方面,由于疫情影响,英国的民生和医疗条件受到制约,但是除此之外,脱欧之后经济受到打击,因此许多金融家对其撤资,英国是的日子也不好过。
③ 什么是先知先觉的财富神经
很多富人和普通人一样,并没有“富爸爸”,但是他们却有一种先知先觉的财富神经,这使他们能够抓住致富的机遇。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财富神经”就是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经商也是这样。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而经营实践证明,信息也是金钱。信息抓得越快越准,就越能产生新的创意,赚贱的机会就越多。谁能对得到的信息反应得最为敏捷,并迅速采取行动,谁就可能成为赢家。
所以,现代的公司都极为重视信息,有的公司为了获取竞争对手的重要信息,甚至雇佣商业间谍。在看似利润不多的市场上,许多不名一文的小人物由于抓住了一条有用的信息而成巨富。他们从信息中获得创意,并因此而抓住了市场机会,使自己的事业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许多重要的商业信息并不需要商业间谍,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公共媒体上,比如报纸、杂志等等,从信患的角度上讲,创意就是筛选信息,并从毫不相干的其他信息中得到启示。
④ 国家的4万亿促进内需的资金的具体流向是哪些方向
4万亿大刺激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十项措施。20天前,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部署了十项经济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这一次细化到了4万亿元这个天文数字。 4万亿元涵盖大型基建、住房、医疗、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居民收入、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主要集中于民生问题,但前期资金投入将放在大型基建上。 发展战略专家武建东说:4万亿元是真金白银,而与以往的固定资产投资最不同的是,4万亿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中央政府由组织者变为投资者。“这是政府信誉,所以市场为之震动。” 据了解,在今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央投资安排可达11800亿元,资金筹集来源可能仍同十年前一样通过增发长期建设国债,而4万亿元中的剩余部分则由地方财政、地方债和国有银行专项低息贷款组成。 武建东说:“金融海啸影响加剧,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转向投资拉动,事不宜迟。”10月21日,第三季度GDP增速自2005年来首次跌破10%,10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前两个月出现明显滑落,进口同比增长创下2007年7月以来增幅新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也在10月创下2002年来单月新低。宏观经济严峻形势摆在眼前,所以国务院要求实施措施“快、重、准、实。” 国务院要求各部委在明年两会前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因此各部委紧锣密鼓。一周内,中央计划新增加的1000亿元投资额已分配过半,预计12月新增资金将全部落实到11个部委的具体项目上,其中农林水方面约500亿元,保障性住房、环保等部门分配剩余500亿元。 11月11日,在领到200亿元新增投资额后,水利部立即对这笔新增资金进行了具体分配;同日,交通部也将新增100亿元分配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在建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各占一半;次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接到1000亿元新增资金中的100亿元作为今年四季度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增费用。 其他部委也陆续公布今年四季度计划。铁道部将在今年后两个月,上报34个有望获批、总投资达3800亿元的项目,而交通运输部则在年底先投130亿元建机场和公路。 同时,中央也加快了核批速度。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批了205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930亿元西气东输项目、955亿元核电工程和174亿元水利工程和民用机场项目。 迅速布局 各部委领着计划外的钱快马加鞭赶进度,因为1000亿元的新增投资将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4000亿元。不过,相比较今年新增的1000亿元,更引人关注的是明后两年的4万亿元。 在10月17日,国务院第四季度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基建项目后,铁道部最早向国务院上报增加投资预算,由“十一五”计划的1.2万亿元增至2万亿元,而明后两年的投资规模预计达到1万亿元,仅明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这将惠及铁路建筑、工程机械、机车、水泥、钢材、物流等十余个行业。 交通部紧随其后,上报了合计约5万亿元的投资规划,其中公路建设4.88万亿元,航道、港口建设1300亿元。 11月12日,与居民住房关系最为密切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调宣布了三年内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 此外,南方电网在确保年内新增40.5亿元工程建设投资的基础上,初步计划明后两年新增投资约600亿用于城市和农村电网改造。 “经济增长不能急转弯,前几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房地产拉动上游50个产业,而现在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替位增长。”武建东认为,“4万亿出台及时,但这只是扩大内需的第一步,还需要大体量刺激。” 在武建东看来,要最大化扩大内需,必须搞活农村市场。他告诉记者,按照城郊100亿平方米村镇房屋计算,如果这些面积能够进入市场流通,那么城郊改建至少能够产生10万亿元的资金需求,如果明年试点能够推行,则至少激活农村市场1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人人有份 4万亿背后将会和多少上市公司有关系,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资本市场似乎早已感觉到到风吹草动,各路资金提前布局。这似乎再次印证了虚拟经济总是快于实体经济,先知先觉。 我们经过统计发现,在4万亿大刺激方案出台前的5个交易日,基金、险资、QFII和主力游资步伐一致都出现了净买入,这在"4·24"和"9·19"行情中未曾出现。而这些资金净买入的个股几乎集中于将受益于4万亿大刺激方案的水泥、建材、工程建筑、机械、铁路。 但是自4万亿刺激方案公布后,几路资金却出现了分歧。“不讲政治”的基金继续走"4·24"和"9·19"的老路,大举逃离;险资提高警惕,热情降温,买入后劲不足;游资企图抓住政策效应的尾巴,热情不改,继续加仓;而QFII做多决心坚定。几大玩家花样不一,市场担心4万亿也仅能带来一波短暂行情。 市场关心的,则是我们关注的。我们对25名业内人士进行问卷调查,近六成被访者表示4万亿刺激方案对资本市场是长期利好,过半被访者认为后市会继续震荡,而大底将在今年末或明年上半年。理由都不外乎4万亿未能改变中国经济周期。 不过,或许这些数据可以减轻我们的顾虑:高速公路每亿元投入,可创造39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需要钢材500吨-1500吨,水泥4000吨-12000吨,沥青1900吨;如果把上下游的产业加在一起,每年300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带动投资6000亿元;明年铁道部6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可创造600万个岗位,需要2000万吨钢材,1.2亿吨水泥,拉动GDP1.5个百分点。 事实上,4万亿几乎包罗了整个产业链,很多上市公司都将是4万亿的受益者,在4万亿的刺激下,上市公司的盈利增强,回报股东的能力提高,有利于市场信心的重建和流动性的恢复。 武建东认为,4万亿能够稳住市场,是实质性的维稳措施。国家在这个时候打出4万亿,是救实体经济,也是救资本市场。“如果现在不出4万亿,等到病入膏肓,那就是回天无力!” 一个成熟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其市值通常占GDP的80%-90%,而目前A股仅有10万亿元出头的流通市值,不到去年GDP总值的一半。武建东认为这极其危险。一旦总市值缩水至6亿元,那么明年消费能力将至少下降20%,GDP下滑到20万亿元,3000万人-5000万人面临失业。资本市场的过度低迷,不仅会造成国民财富的大量压缩,更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将遭到致命的摧毁。“已经高速发展近十年的中国不能接受财富崩溃、需求崩溃、生产崩溃。不过4万亿能否最终稳定市场,当然还得看后续政策。”
希望采纳
⑤ 跪求答案: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谁能告诉我这三种是什么样的人
1.成功的人永远是先知先知先觉,而平庸的人总是后知后觉,而无用的人只能是不知不觉。2.智者:先知先觉, 愚者:后知后觉; 寲者: 不知不觉3.先知先觉是机会者(靠眼光),后知后觉是行业者(靠能力),不知不觉是消费者(顾客)。
⑥ 先知先觉成功者,后知后觉淘汰者,下句是什么
这句话应该是一句俗语衍生语,应是孙中山先生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需要,将人群分为三大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从而衍生出先知先觉成功者,后知后觉淘汰者。因民国后期至今无史料记载,因此这段话没有下句。
(6)先知先觉的资金扩展阅读:
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应该以先知先觉唤醒后知后觉,从而带动不知不觉。尽管时代不同了,对三种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确实还可将人群划分为这三种。
第一种人是最聪明的,她们总能在事情或者说危险的事情发生之前通过对眼下的形势的分析得出未来即将要发生什么事从而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避开风险,这种人称之为先知先觉;
第二种人稍微次一点,在别人已经了解和知道某种事物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发现,而等到危险慢慢靠近的时候又能察觉到就称之为后知后觉;
而第三种人相对于前面两种就更次了,如果没有前面两种人的提点即使危险的事物向自己扑来依然稀里糊涂,这称之为不知不觉。
我们都希望先知先觉,但其实接纳后知后觉,承认不知不觉,才发现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是一种幸福,这样让我们能够真正去掉我执,学会谦虚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