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近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会升还是降了 那里可以知道升还是降
美元兑人民币一直在持续小幅下降,可以在中国银行网站进行查询,网址为http://www.boc.cn/sourcedb/whpj/,如果你手头有美元,建议你尽早兑换成人民币.
如果您需要办理日元与美元之间的兑换,可以在中国银行办理外汇实盘买卖,这个最合算.不过,一般汇率变动不大,如果您不是经常兑换,有需要时就及时兑换,一般都相差不了多少.
⑵ 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13年12月31日的6.0969降至2014年3月31日的6.1521,下跌552个基点,贬值幅度达0.91%。在即期汇率方面,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由6.0539下滑至6.2180,下跌1641个基点,贬值幅度达2.71%。 央行对于当前的人民币走弱乐见其成,因为结束单边上涨行情,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人民币已经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的正常体现。长期而言,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基本面向好,出口增加,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仍然处于升值通道。
人民币自汇改以来首次大幅贬值,市场贬值预期较为强烈 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13年12月31日的6.0969降至2014年3月31日的6.1521,下跌552个基点,贬值幅度达0.91%。在即期汇率方面,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由6.0539下滑至6.2180,下跌1641个基点,贬值幅度达2.71%。回顾2013年整年即期汇率仅上涨2.83%,2014年第一季度美元兑人民币贬值幅度已达到2013年整年升值幅度的95%以上。这是自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非正式挂钩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贬值,一举打破了20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
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持续升值,至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升值幅度达35%。在2014年1月以前,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一直高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显著高于央行。自2014年1月之后,市场即期汇率低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反映出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较为强烈,央行对人民币汇率仍维持稳定态度。 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窄幅震荡扩大为宽幅。 2014年3月15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的日内波动幅度从3月17日开始由原来的1%扩大至2%,这是继2007年和2012年以后的第三次扩大日内波动幅度区间。此前的2007年5月,央行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
易价波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在近5年后的2012年4月,央行再次将波动幅度扩大到1%。2014年3月17日之后,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波动幅度增加,3月17日当日人民币贬值0.45%,3月30日继续贬值0.5%,而后3月24日人民币升值0.58%,创2011年10月10日以来的单日最大升幅,而后汇率继续保持下滑趋势。人民币汇率由窄幅震荡扩大为宽幅,市场作用下的双向波动趋势明显,并将成为常态。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虽然在第一季度表现较为疲软,但总体财政金融风险可控,外汇储备充裕,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央行对于当前的人民币走弱乐见其成,结束单边上涨行情,实现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人民币已经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的正常体现,可以减少央行为干预人民币过快升值造成的被动货币投放,为货币政策带来更大的独立和自由。长期而言,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基本面向好,出口增加,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仍然处于升值通道。
⑶ 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是什么样的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强,5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6.36关口,创出近三年来新高。人民币走强的同时,北上资金情绪高涨,全周资金净流入467亿元。A股涨幅超预期。经过两个多月的震荡,三大股指齐升,上证指数突破3600点。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元指数持续走弱。今年三四月份,美国通胀数据大幅上升。4月份,CPI同比增速达到4.6%。美元面临贬值压力,这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基础;同时,海外疫情反弹、我国出口强劲表现和贸易顺差整体上行继续为人民币升值提供支撑。此外,在全球美元流动性充裕的弱势美元周期中,中国等竞争性新兴经济体的基本面将更加强劲,国内市场也将迎来外资的大规模流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人民币升值。
从政策面看,监管层不断喊话,央行宣布14年来首次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方面锁定了银行持有的外汇规模,另一方面可以回收银行体系的外汇流动性,抑制外汇贷款的扩张,有望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此外,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人民币不具备快速升值的基础。目前人民币升值过快,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式不相适应。人民币汇率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近期人民币走强将提振a股的走强,加上北方资金的大量净流入。短期来看,高贝塔资产受到追捧。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概率并不大。在央行的预期管理下,人民币汇率将趋于波动。中美周期错位中不乏镜像效应。限购令解除后,人民币仍有贬值压力。
⑷ 人民币汇率变动原因
国际收支变动
国际收支变化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反映了外汇市场供给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的外汇供应将增加,外汇将贬值,人民币将升值。如果国际收支恶化,外汇供应将下降,人民币将面临贬值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和资本账户翻了一番,人民币也保持了升值趋势。如果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减缓,双向汇率变动的可能性将增加。
央行的调控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除了买卖双方之外,还有中央银行的调控,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中最大的参与者,可以影响汇率走势。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为了控制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稳定汇率,中央银行需要在外汇市场上购买以本币计价的外汇。
你买的外汇越多,调控力度就越大,这也体现在外汇储备的增加上。如果外汇储备增加,中央银行的调控力度可能就越大。1~5月,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6月份出现116.67亿美元的大幅下降,反映出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央行干预压力在下降。
热钱的流动
如果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外汇市场的外汇供给将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将加大。如果投机资本外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减缓。中国新修订的外汇条例加强了对热钱流入的控制。同时,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减小,投机资本利润空间缩小,投机资本外流增加,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
公众预期
如果公众期望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公众持有的外汇就会减少,尽快进行外汇结算,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会加大,升值步伐也会加快。如果公众期望人民币汇率贬值,他们更愿意持有外汇形成外汇存款。
据中央银行统计,长期以来,中国外汇存款基本保持在1500——1600亿美元左右,变化不大,也表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居民比存款更愿意结汇。
美元价值的变化
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是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反映了人民币与美元在当期的购买力。在一定的名义汇率水平下,如果美元贬值,人民币币值将相对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很大。如果美元升值,人民币币值将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将下降。例如,在最近美元持续走强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不断贬值。
通货膨胀的变化
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人民币的相对价值,即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减轻。相反,如果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美元的价值就会下降,人民币的价值就会相对上升,人民币就会面临升值的压力。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仍高于美国。人民币币值相对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有所缓解。
⑸ 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大不大
有一定影响,但不会直接影响到人民币汇率。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我国汇率采用的是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人民币主要受美元的影响。(也就是说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大不大,要看欧元对美元汇率波动大不大)如果欧元汇率的变动或某些政策的实行对美元产生较大波动,那么人民币汇率也将会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⑹ 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分析其中原因
经过人民币较大幅度的升值,中国的对外贸易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看出口方面。从大类商品(根据SITC分类准则)来看,我国出口结构正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一直快于初级产品,正因为如此,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从2000年的90%增加到95%。
从小行业分类(HS准则)来看,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前四位的行业为机械电气(简称,HS分类十六类,以下同)、纺织(十一类)、贱金属(十五类)和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十七类),它们占2007年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3.4%、13.6%、9.5%和4.5%,这四个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71%。
不难发现,贱金属行业出口增速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而其他三个行业出口增速有缓慢回落趋势。这种现象也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第一,经过了连续快速增长,这三个行业出口基数较大;第二,毕竟人民币对美元到2007年底已累计升值13%。
2007年,增速最低的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也达20%。这种增速是相当可观的,它意味着,即使增速有所回落,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也有望保持在20%左右。
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可能性,即主要行业的出口增速较快下降呢?我们从行业的盈利情况寻找答案。按照正常预期,2008年人民币有7%-10%的升值幅度,这一升值幅度对行业出口的盈利会有多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现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控制水平不变,2008年四大行业的出口利润将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四大行业的出口将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我们认为,如果2008年人民币对外升值7%-10%,这种升值幅度对出口利润率的侵蚀将是实质性的,出口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假设:第一,本轮经济增长已到周期性顶点,行业增长不再享有周期性红利;第二,产品出口基于成本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第三,人民币对主要贸易结算货币,而不仅仅钉住美元升值;第四,中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企业面临相同的国际市场,国际需求处于一个稳定水平。
再看进口方面。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也有所优化。根据SITC分类准则,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速大部分时间内快于工业制成品,导致了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从79%下降到75%。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有所表现。根据权威判断,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我们预期这种趋势将延续。在具体行业上(HS分类准则),2007年我国进口金额排名前四的行业是机械电气、矿产品、贱金属和光学等仪器行业,它们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16.9%、8.1%和7.4%,合计占总进口的72.4%。
有意思的是,机械电气行业和贱金属行业的出口也名列前茅,光学等仪器行业也是2007年第六大出口行业,这显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内分工发展的结果。我们预期,虽然前两个行业的进口增速平缓,光学等仪器行业的进口增速波幅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币升值,至少在中短期内,这三个行业的进口增速有望继续保持。矿产品行业进口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进程所决定,该行业进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工业化背景下,随着人民币升值,进口至少可以保持原有的较快增长速度。
外贸的产品结构分析表明,出口增速很有可能回落,而进口增速至少将继续保持,因此我们预期,最近出现的进出口增速的剪刀差有望延续。
在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中,我们观察纺织业出口增速缓慢回落,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行业,人民币现有的升值幅度已经对其出口有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但在其他行业,仍然看不出人民币升值的显著影响。我们认为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虚假贸易,即高报出口和低报进口现象,在自处理设备的进出口中,我们估计出口高报6%,进口低报10%。进出口增速差虚增16%的幅度是惊人的。第二,人民币只对美元较大幅度升值,对美元汇率的关注使我们忽略了人民币升值的全貌,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升值幅度并不大。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进出口的币种(区域)结构,考察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不同升值幅度对进出口的影响。
进出口因人民币对不同货币升幅不同而各异
我们选取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作为贸易区域结构分析的对象。选取这些经济体的理由是:与中国经济关系紧密、贸易额大、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区)。2007年,这些经济体都是我国排名前五的贸易伙伴。
进出口的剪刀差只是在2008年1-2月才出现,以如此短期的数据推断中长期趋势,需要更多方面的理由。而且,其中还有春节和雪灾等临时性因素,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就更值得推敲。既然人民币对不同货币有不同的升值幅度,那么中国与不同货币发行国(区)的贸易增长变化情况如何?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对2008年的进口、出口和贸易顺差的预测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币的持续升值,中国出口美国和香港的增速也持续下降,2008年2月中国出口美国增速甚至接近0。但中国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06年开始就处于缓慢上升过程中,这是因为,2006年以来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实际上有所贬值,而不是升值。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体上快速增长是因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幅不大。对于不同货币,人民币升值则出口增速下降(如美国和香港),没有升值甚至贬值的,出口则有上升趋势(如日本和欧盟)。
在对香港和美国的出口中,2008年2月的雪灾加速了出口的下降趋势,而在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中,临时性的雪灾改变了出口的缓慢增长趋势。汇率变动和出口增速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我们认为雪灾只是临时性地缩小了出口规模,不会改变受汇率变动影响的出口增速的基本趋势。
理论上,进口增长与本币升值负相关。在人民币与美元和港币的显著升值过程中,这一规律得到了验证。2005年以来,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明显大幅增加。这个趋势也可以从日本和欧盟的进口中得到体现,只是增速的上升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没有明显升值。如果考虑雪灾对经济规模的紧缩性影响,进口增速上升的趋势应该更明显。
通过对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结论:
第一,人民币的汇率变动确实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这表现在,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中国与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香港方面。而对日本和欧盟,由于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变化不大,中国与日本的进口和出口增速都缓慢上升。这主要是由中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所决定的。
第二,综合看来,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进口增速将继续上升,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延续。这主要基于上面分析到的理由:首先,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中国对美国和香港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即使上升也较为缓慢;其次,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将继续快速上升,从欧盟和日本的进口也将不会下降;最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加深,外部需求下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008年贸易顺差将下降
按汇率变化的常规估计,2008年顺差将达2500亿美元,同比减少超过4%。预测2008年的贸易顺差关键在于判断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但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我们按照一种保守的情形,即人民币只对美元和港币常规性升值8%,对欧元和日元汇率维持2007年走势。我们估计:我国2008年对四个经济体的出口将增长14.9%,进口增长20.2%,而2007年的增速分别为20.9%和18.5%。其中,对美贸易出现逆差,对日贸易逆差扩大,对欧盟和香港的贸易顺差增长35%和14%。如果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4.9%,进口增长20.2%,则我国2008年的贸易顺差为2506亿美元,同比减少4.4%。
美国经济疲软将使中国整体出口下降2%左右。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收的首要引擎。美国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世界出口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增速的涨落对美国消费和进口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利用1990-2007年来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我们发现,如果美国经济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美国消费增速将降低0.7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降低3.41个百分点,世界市场需求增速将降低1.36个百分点。
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已经把美国经济拉近衰退的边缘。2月20日,美联储再次调低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至1.3%-2%。相对于官方预期,市场人士更为悲观,许多分析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衰退。而且,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这种预期恶化的趋势还在延续。
美国2007年的GDP增长率为2.2%,保守估计,2008年美国GDP增速将减少1-2个百分点。这样,2008年美国消费增速减少0.8-1.6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减少3.4-6.8个百分点,世界需求将减少1.4-2.8个百分点。因此,合理估计,美国的次贷危机将在2008年使中国出口降低1.4-2.8个百分点。即使中国进口增速不再上升,这也将进一步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