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的利率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不对,这句话的出题的人就是想问你是不是前几个月央行推出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是不是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事实上取消贷款利率并不是市场竞争的关键体现。如果央行哪天放松了存款限制,那么银行间的竞争才会真正的开始,非国有银行也能正式以更高的利率吸引存款
2. 假如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了,央行还会发布加息或降息行为吗
假如银行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我国央行还是会在关键时点发布有关指导利率变化的
调控意见和措施,美国的美联储(央行)就是这样做的,欧盟央行也是这样做的。
3. 存款利率也是市场化吗 各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尽相同吗
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主要是中央银行进行调控。各银行的基准利率都是一样的,不过有些银行会在基金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或者是下调利率。
4. 中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没有大家讨论一下。
虽然我国现在仍处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过渡阶段,但始自1996年以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极大的进展,从市场来看,本币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已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从区域来看,在农村实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从产品来看,国债、金融债券、央行票据等非存款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已基本实行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放松到“存款利率”只管制上限制,贷款利率只管制下限的阶段。还有Shibor的确立都是推进利率市场化。
5. 利率市场化
我国已经实现利率准市场化,从四个层面看,一是外币存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二是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三是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除信用社外已放开;四是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已放开,目前仍管上限主要是防止乱拉存款。在利率市场化问题上应按“不疾不徐”原则推进,特别是如果过快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将引起“存款大战”。
6.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什么
利率抄市场化是政府或货袭币管理部门逐步放松乃至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让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去决定利率水平的一个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过程,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中国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历经了20多年,其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并且已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7. 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会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呵呵能奢望银行作家命脉能完全市场化现民营银行断涌现带冲击目共睹首先银行间竞争带化理财产品导致消费者手足措些良企业趁机谋其私利市场乌烟瘴气其银行私化导致民众银行认知发变化信用度断降低银行元化严重导致经济荡存钱贷款汇款作银行根本慢慢能满足需求向其行业延伸本身具备其行业技术必带场行业间革
8. 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还有用吗
有用,央行基准利率,是一个市场指示器的作用,表示央行希望市场利率水平在多少范围,如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0.25%,这是美联储希望市场利率水平保持在0.25%附近,当然了,美联储是怎么做让市场相信它们应把利率设定在0.25%的呢?有两个方法:
1、公开市场委员会,即FOMC的公开市场操作,在市场上面不断的买入或者卖出国债,包括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从而把市场利率水平维持在它希望的位置;卖出国债--收拢货币--提高市场利率,反之,则降低市场利率;
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效果有差别,需注意;
2、控制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票据的成本,如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若银行手中货币不足,将他们手中持有的商业票据拿去给央行再贴现的时候,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是给市场传递信号--央行希望提高市场利率,降低流通货币,因此,市场也会收到影响,通过银行传递给公司或个人;反之,降低再贴现率就是希望未来的利率降低;
3、央行喊话,即央行通过建立起在银行和企业的信心后,只需要喊话就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9. 存款利率市场化是什么意思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提出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人民银行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经过7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在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同时,推出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结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进行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 年)。
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可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
回顾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累计放开、归并或取消的本、外币利率管理种类为119种,目前,人民银行尚管理的本外币利率种类有29种。今后,随着金融机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人民银行将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自主权,完善利率管理,并通过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引导利率进一步发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
10. 贷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复融机构在货币市场制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