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金融业有什么大事件
即将过去的2017年,必然是载入中国金融业史册的一年。趣店风波、“无现金时代”之争、资管行业大一统、人工智能崛起……金融乱象纠偏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日渐鲜明的监管信号。
金融开放路线图:
外资持股比例提高
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名列全球第一,股市市值全球第二,私营部门债券市值全球第三。
近日,银行、证券基金和期货等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开的消息,引起外资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一些外资私募已开始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这不仅增添中国金融市场的活力、动力,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小型金融机构的影响将更为明显,未来外资控股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有望诞生,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也将越来越多。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强化调控监管防范风险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其设立强化了统筹协调监管,为对外开放做出制度保障。
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设立将统筹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分析研判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做好国际金融风险应对、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和维护金融稳定重大政策。同时指导地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业务监督和履职问责等。
金融行业一向欣欣向荣!
2. 2017年银行资金面紧张
核心观点:随着经济L型探底,通胀预期升温,10月、12月政治局会议预内示政策重心从容稳增长转向防范风险和深化改革,央行锁短放长去杠杆,与房地产调控、万能险监管、加强资本账户管制等一系列措施均是为了防范风险。同时,当前经济企稳和通胀抬头,央行目前或许可以继续容忍高一些的SHIBOR利率。从量上看,近期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相比并未减少,除了部分季节性需求上升,主要还是受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资金外流及锁短放长的政策影响;从价上看,从短期到长期利率不断上行,非银金融机构流动性压力上升。这种量不少但价高的局面到年末可能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央行近期的操作相当于隐性加息,倒逼市场去杠杆,但央行试图给市场一定压力但不会人为制造钱荒,如果去杠杆升级成踩踏债灾,央行可能会投放流动性缓释风险。需要警惕央行面临稳汇率、控房价、防通胀等约束,货币政策难松,全球流动性拐点出现。债市短期受资金面扰动影响,中期货币政策约束,长期看经济面,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通胀预期和房地产下滑幅度。
3. 2017年中央财政收入多少亿元
7月13日,中国财政部公布了2017年全国财政决算。2017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初预算数为78612亿元(人民币,下同),决算数为81123.36亿元。
其中,国内增值税决算数为28166.02亿元,比预算超收1316.02亿元。财政部表示,主要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大幅高于预期。其中:软件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增值税退税决算数为712.93亿元。
与此同时,证券交易印花税决算数比预算短收231.5亿元,主要是股票市场交易额低于预期。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决算数比预算短收2916.9亿元,主要是部分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减少。
财政部还公布,2017年中央本级支出决算数为29857.1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如加上使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337.86亿元,实际支出为30195.01亿元。2017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决算数为65051.78亿元。如加上使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753.1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为65804.88亿元。
4. 2017金融业发生哪些大事
即将过去的2017年,必然是载入中国金融业史册的一年。趣店风波、“无现金时代”之争、资管行业大一统、人工智能崛起……金融乱象纠偏的背后,无不透露着日渐鲜明的监管信号。
5. 2017年货币增速再创历史新低了吗
据报道,1月12日,2017年度货币金融数据出炉,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与此同时,受去杠杆和金融监管逐步加强等因素影响,金融部门内部资金循环和嵌套减少,广义货币(M2)增速仅为8.2%,创下新低。
专家表示,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同时,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例如货币市场基金快速发展对存款的分流作用可能持续存在等。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亦有下降,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关注和解读。
希望中国的经济增速可以保持!
6. 2017下半年财经金融类活动有哪些
当今经济学研究热点:
1、
供给侧改革
2、
地方债务研究
3、
国际经济
4、
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等等
7. 2017年债券基金市场怎么样
综合基本面、通胀面、资金面的情况来看,债券市场的利好因素还将存在,2017年的市场并不悲观。但是由于短期因素的扰动,年末仍然存在一定压力,需要在调整中把握中长期机会。
2016年的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债券尤其是信用债增量配置的最重要参与主体从银行自营资金变成了理财资金。这里的银行理财资金包括银行理财部门的直接投资、委外、定制公募基金等。预计到2016年末,银行理财规模达30万亿元。
在委外资金中,大部分管理机构都是通过以债券底仓+加杠杆获取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以获取资本利得(包括利率债波段、信用债拉长久期)为增强收益的方式来完成业绩目标。
这一切的银行资金大循环,在债券牛市下,当然是没问题的。如果由于货币政策边际收紧,资金价格易上难下的情况下,若委外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最大可能是估值亏损),可能导致银行委外规模收缩,委外的资金管理机构被迫卖券降杠杆,导致债券卖盘增多,对债券市场造成较大的二级市场供给压力,从而逐步将收益率砸上去。
总结而言,债券被动去杠杆的螺旋式路径:
风险事件触发收益率上升-->收益率不及预期-->银行委外资金供给量的收缩-->委外管理机构被迫去杠杆-->债券卖盘增多-->收益率上行-->导致更多的债券抛盘。
在资金价格易上难下、流动性边际宽松概率减小的情况下,如果股市向好,股市债市的跷跷板效应凸显。
2017年的判断是区间震荡,那么利率出现阶段性上行时,就是好的配置机会。
目前各方面经济数据看起来,经济软着陆概率很大。展望17年,房地产能不给经济增长带来拖累已是不错,指望房地产给增长带来多大正贡献不太可能。17年财政政策(基建、PPP)和改革政策(国企混改)对经济增长尤为重要,若这些政策执行不力或效果不达预期,经济有可能在17年年中或下半年出现进一步衰退,货币政策只能被动进一步宽松(汇率利率权衡下,保利率要紧)。
投资机会分析:
1、信用违约主体所在行业的产业龙头债
如果个别过剩产能的信用主体违约了,那么就会出现如2016年一季度的机会那样,产业龙头债的性价比非常高。银行受限于风控制度,属于风险规避型,这块的机会应该属于券商、基金、私募基金等。
2、CB、EB的机会
可转债、可交换债拥有债性和股性双重属性,防守性和进攻性兼备。若股市出现行情,CB、EB表现估计不错。
3、PPP等结合财政的非标机会
PPP目前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关键点在于政府是否意愿让渡出真实利益给民间资本。17年估计PPP会进一步落实,以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
8. 长期资金市场包括哪些
长期资本市场,是进行一年以上的长期资本交易的活动市场。资金市场的职能是为资金的需求者筹措长期资金。资本市场的交易活动方式通常分成两类,一是资本的需求者通过发放和买卖各种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等;二是资本的需求者直接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
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长期资本市场。 与货币市场相比,长期资金市场特点主要有: 1、融资期限长。至少在1年以上,也可以长达几十年,甚至无到期日。
2、流动性相对较差。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的资金多用于解决中长期融资需求,故流动性和变现性相对较弱。
3、风险大而收益较高。由于融资期限较长,发生重大变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场价格容易波动,投资者需承受较大风险。同时,作为对风险的报酬,其收益也较高。在资本市场上,资金供应者主要是储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各种基金和个人投资者;而资金需求方主要是企业、上市公司、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其交易对象主要是中长期信用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等。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