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指标分化

指标分化

发布时间:2021-01-01 07:07:43

A. 癌症的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是什么意思

这是肿瘤病理的常用医学术语,下面的这些介绍: 增生:一般指组织细胞的增多,同时常伴有细胞的肥大,它是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引起组织与细胞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变化,在被覆上皮,往往是上皮组织增厚,细胞增多;在间叶组织,往往是细胞增多,排列紧密等,但无异型性。一旦刺激因子去处,它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B. 病理上怎么看懂高分化低分化

看肿瘤细胞与成熟细胞形态的相似程度,分化越好的细胞(即高分化)越类似成熟细胞, 分化越差(即低分化)越类似幼稚细胞

C. 分化是如何进行的

什么的分化?什么是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有个解释。他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待两极分化,把两极分化看作贫富向两极的反向运动,贫者和富者对财富的绝对占有量成反比。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富裕的速度和程度不同,但毕竟都是向同一方向发展,生活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总体上看,不能说我国目前已经两极分化。

即便如此,对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也不可小视。有资料表明,在财富差距方面,1993年占全国人口总数2%的个人高收入者的储蓄约占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30%,拥有100万以上资产的人至少有100万以上。如果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的动荡。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了这种可能性。他说:“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因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避免两极分化,除了在分配政策上要进行有力的调控外,很重要的就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邓小平同志指出:“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但怎样才能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呢?有人主张限制私营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措施,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关键在于加大对国有经济改革的力度,真正把国有企业搞好,使其能名副其实地发挥主体的作用。

目前分配不公已成为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分配不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平均主义现象还十分严重,二是少数人收入畸高的现象。少数人收入畸高所形成的贫富差距是不合理的差距。这种差距的不合理性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从质上来说,这表现为少数人非法致富或利用体制上的漏洞而暴富。追根究底,导致这种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的双轨制、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立法跟不上、税收政策执行不力,一句话,在于体制上的漏洞。从量上来说,少数人收入畸高已经与其付出的劳动、投入的资金、承担的风险完全不成比例。其数额巨大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这种分配不公的现象已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制约着生产效率的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体制上堵塞一切容易造成少数人收入畸高的漏洞。除此之外,就是要运用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进行调节。要尽快建立个人收入、个人财产应税申报制度,以提高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便于征税;要依法强化征管个人所得税,对大户实行建帐制,对一般经营户的纳税定额严格核定;对高收入者,逐步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进行调节;要依法惩处侵吞公有财产者和以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者。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扶贫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只有我国真正消灭了贫困人口的存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两极分化,才能确保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程度怎样?两极分化运行性态如何?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情况来进行定性判断,没有作出定量判断,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可信度极低。近几年来,社会上通用的方法是对比较富有的与较贫穷的20%家庭的差距,来判断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我国许多社会调查机构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然而,由于较富有不等于极富有或较贫困不等于极贫困,两极分化不是较富有与较贫困成员收入之差距,且极富有人员与极贫穷人口在数量上往往是不相等的,因而20%定量分析法不能正确反映和体现两极分化的内涵与外延。本文拟就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的定量分析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各界同仁。

一、两极分化的概念界定

首先,两极分化中的关键词为“两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可将其解释为两个极端,结合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要求,一个极端为富有的极端,即极富有;另一个极端为贫穷的极端,即极贫穷。富有与贫穷是一双相对而言的概念,富有可以划分为极富有、很富有、较富有等若干等级,贫穷也可以划分为极贫穷、很贫穷、较贫穷等诸多等级。“越来越富”只能表现为富有程度等级越来越高,而不能表明为极富有;同样“越来越穷”只能表现为贫穷程度等级越来越高,却不能表明为极贫穷。它既不能反映同一时期内极富有与极贫穷这两个极端区域的程度状况,也不能反映不同时期间极富有与极贫穷这两个极端区域的发展情况。其次,在商品货币经济社会里,两极分化也如其他事物一般,具有产生、成长、衰退、消亡的一般运动特征。两极分化刚产生时,在社会成员总人口中,极富有人口占少数,极贫穷人口也可能是占少数,而既不是极富有又不是极贫穷的人口却占绝大多数;只有当两极分化成长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时,极贫穷人口才有可能占多数。

我认为,两极分化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所产生的既有极富有人口又有极贫穷人口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包含着以下四层意义:

其一,两极分化以社会成员收入极差程度为反映载体。众所周知,富有与贫穷,可以通过收入多少和财富多少来反映。由于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社会成员财富可以通过收入、借入、继承、馈赠等许多途径形成,究竟法律意义上属于该社会成员所有的财富有多少,是一个很难讲清的问题。同时,即使只存在收入这一条途径,但收入差距与财富差距也往往不会同向运行,因在收入同等条件下,若生活方式、节约浪费等方面差异较大,则在财富上也不相同,量差很大;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产生收入多却财富少的现象。可见,若以财富多少来判断富有与贫穷,则不仅现实社会价值很小,而且在实践上难以操作。然而,以收入多少来判断富有与贫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研究两级分化问题时,以收入差距来表示贫富差距,收入极高表示极富有,收入极低表示极贫穷。

其二,两极分化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到极大到极大程度后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商品货币经济社会里,拉开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是高效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将拉开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等同起来,诚然两极分化的产生以拉开收入差距为前提条件,但只有在收入差距扩大到极大程度后,社会上才会出现两极分化。在这里,收入差距扩大到极大程度,是指收入差距比较以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亦即加权平均值)为基点,社会成员收入与该中心值比较的差距达到极大的状态。

其三,两极分化是极富有与极贫穷的共同生成与存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富有成员的收入大于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幅度和贫穷成员的收入小于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幅度都会增大,并因之出现了极富有人口或极贫穷人口。但是,两极分化的最重要条件是既生成了极富有人口,也生成了极贫穷人口。若只生成极富有人口而没有极贫穷人口,或者,只生成极贫穷人口而没有极富有人口,则都不能说产生了两极分化。

其四,两极分化是运动变化的。两极分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产生、成长、衰退、消亡之运动特征。在两极分化产生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区域其收入占全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和极贫穷人口区域其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都较低,即两极分化程度较轻。在两极分化成长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区域其收入占全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和极贫穷人口区域其人口占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都上升,即两极分化程度加重。在两极分化衰退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区域其收入占全社会成员总收入的比重和极贫穷人口区域其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都下降,即两极分化程度减轻。在两极分化消亡期,表现为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都已消亡,不复存在,或者,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只有一者存在,另一者已经消亡。

二、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的定量分析模型

1、判断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的数学模型

根据前述关于两极分化概念的内在规定性,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在某一时期是否产生了两极分化,主要应考察的是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的共同存在性问题。若共同存在,则产生了两极分化;若不共同存在,则没有产生两极分化,或两极分化已消亡。而极富有和极贫穷又是依据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距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极大程度来确定的。因此,确定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是否共同存在的方法为:

首先,计算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其计算公式为:

N=M/L ①

公式①中,N表示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M表示某一时期内全社会成员总收入,L表示某一时期全社会成员总人口。

其次,计算两个起点极差。即极富有的起点极差,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大于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差异额达到这一起点极差才是极富有人口;极贫穷的起点极差,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小于全社会成员收入中心值的差额达到这一起点极差才是极贫穷人口。其计算公式为:

D1=Ne ②
D2=Nf ③

公式②和③中,D1表示极富有的起点极差,e表示极富有的起点极差系数,D2表示极贫穷的起点极差,f表示极贫穷的起点极差系数。

在此需要着重指出,极富有的起点极差系数e和极贫穷的起点极差系数f 是两极分化定量分析模型的关键要素,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这两个系数。我以为,为使e 和f取值科学合理化,应该在正确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将国家(地区或行业)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基础即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物质基础即生活资料的供给状况、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取e和f之值的主要依据。

第三,计算极富有和极贫穷成员收入的起点值。极富有成员收入的起点值,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达到这一起点值才是极富有成员。极贫穷成员收入的起点值,其经济意义是只有收入水平小于或等于这一起点值才是极贫穷成员。其计算公式为:

M1=N+ D1 ④
M2=N+ D2 ⑤

公式④和⑤中,M1表示极富有成员收入的起点值,M2表示极贫穷成员收入的起点值。

第四,根据上述方法计算的结果,着手进行极富有成员和极贫穷成员人口的归集。如果极富有人口和极贫穷人口都有存在,就可以断定产生了两极分化;否则,便是没有产生两极分化,或两极分化已经消除。

2、判断两极分化程度的数学模型

根据两极分化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极分化程度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极富有人口收入占有率,即社会极富有人口收入总额占全社会成员收入总额的比率,它反映出社会收入向极富有这一极域集中之程度;二是极贫穷人口占有率,即极贫穷的社会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总数的比率,它反映出社会人口向极贫穷这一极域集中之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p=∑MiLj/M×100% ⑥
q=∑Lj/L×100% ⑦

公式⑥和⑦中,p表示极富有人口收入占有率,Mi表示第i档极富有成员的收入水平,Lj表示第i档极富有成员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人口数,∑MiLj表示极富有成员收入总额,q 表示极贫穷成员人口占有率,Lj表示第j档极贫穷成员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人口数,∑Lj表示极贫穷成员人口总数。

公式⑥和⑦的经济意义是:当p=0、q=0,或p>0、 q=0,或p=0、q>0时,表示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没有产生两极分化,或者两极分化已经消亡。当p>0、q>0时,表示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中已经产生两极分化,并且,p和q 的值越大,两极分化程度则越重;p和q 的值越小,两极分化程度则越轻。

两极分化程度不同,其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在处理两极分化问题的方法、措施、力度等方面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划分两极分化程度等级。两极分化程度一般可以划分为轻微、较轻微、较严重、严重、极严重五个等级。在制订判断两极分化程度的等级标准时,关键是各个等级的p、q值标准。所以在制订各个等级的p、q值标准时,必须结合各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某一时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3、判断两极分化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

所谓两极分化运行性态,是指两极分化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量变状态之特征。两极分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运动变化之特征。两极分化一旦生成以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都在运动变化着的,其运动变化的一般程式为生成——成长(程度加重)——衰退(程度减轻)——成长(程度加重)——衰退(程度减轻)——消亡。那么,某一国家(地区或行业)的两极分化现象其程度究竟处于生成期、成长期、衰退期、消亡期中的哪一种,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我们认为,应该建立判断两极分化运行性态的数学模型,据此来进行定量判断。

判断两极分化运行过程中量变状态的特征,具有以下数学模型:

a=p(t+1)/ pt ⑧
b= q(t+1)/ qt

公式⑧和⑨中,a表示极富有成员收入占有率指数,b表示极贫穷成员人口占有率指数。

公式⑧和⑨的经济意义是:当a=1和b=1时,表明两极分化在运行中其程度没有变化;当a>1和b>1时,表明两极分化在运行中其程度加重;当a<1和b <1时,表明两极分化在运行中其程度减轻。同时,结合p、q值等级标准,当p(t+1)、q(t+1)之值为轻微级时,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生成期;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衰退期。当p(t+1)、q(t+1)之值为较轻微级时,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生成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衰退期。当p(t+1)、q(t+1)之值为极严重级时,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处于成长期的末期阶段;若a<1和b<1,则表明两极分化进入了衰退期。

三、定量分析模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正确处理定量分析与人的关系。定量分析方法的形成、应用、发展和完善是与人密不可分的,人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管理者或分析者对分析对象有较正确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管理或分析目标(两极分化及其程度等级标准)的设定合理,才能提高分析判断值的可信度。

其次,正确区别是否两极分化与两极分化成因的关系。是否两极分化,其所反映的问题是生成了两极分化,还是没有生成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成因,其所反映的问题是已经生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有哪些。生成两极分化必然有其因,但决不可以将两极分化成因的特殊性作为否定两极分化的存在性之论据。

再次,正确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从沿海到内地,从东北到西南,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悬殊,社会成员收入总体水平和收入差异构成都很不相同。因此,既要分析和判断整个国家的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又要分析和判断各地区(行业)的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

最后,正确处理静与动的关系。两极分化的产生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运动变化的结果,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程度及社会成员心里承受力既随时空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又是制订两极分化及其程度等级标准的最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在分析和判断两极分化及其运行性态时,必须正确处理静与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制定或适时适度调整衡量两极分化及其程度等级标准。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判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界于0-1之间的数值,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绝对平等;基尼系数越大,不均等程度越高;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绝对不平等。市场经济国家衡量收入差距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 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例如;依据全国城市住户调查收入分组资料,计算出的基尼系数1978年为0.16。1998年为0.23,2000年为0.32,说明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不大,过于平均;1978年以后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拉开,到2000年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用基尼系数分析居民收入的差异,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方法。其特点:一是方法本身具有科学性,基尼系数的计算是将社会经济现象数学化了的办法。能从整体上反映居民集体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二是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精确、灵敏,可以反映差异程度细微的和连续的变化。三是在经济工作中可以作为一个综合经济参数纳入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之中。四是基尼系数在国际上应用广泛,便于在实际工作加强横向联系比较,学习和借鉴地区和国外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不太长的时间内,中国已由一个居民收入差距不大、较为均等的国家,演变为收入差距较大、矛盾较为突出的国家。迅速拉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由收入差距拉大而产生的贫富差别是否已经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进而,如何对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做出客观的和实事求是的判断?这是摆在每个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面前的艰巨的而又必须实事求是回答的重大课题。 一、国内理论界对是否存在两极分化的认识 目前的中国收入分配领域是否存在两极分化,是理论界研究的焦点之一。从目前大家的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大多是以基尼系数标准值为依据各抒己见的。主要观点有: 1.“两极分化论”。有的学者认为,两极分化在我国已初见端倪。理由是,目前全国约有100万人拥有100万元以上的财产,而我国一些地区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非常明显〔1〕。有的学者对不同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特别是高低收入层的财富占有状况的差异状况研究后认为:高低收入层的分化问题突出。该观点根据 1999年三季度多部委的联合调查结果,在城镇调查户中,20%高收入户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2.4%,20%低收入户仅占6.5%。农村内部的高低收入分化情况与城镇相似,20%的高收入人口拥有40%以上的全部收入。另据国家统计局对部分大城市的调查结果,1999年,20%低收入户的减收面均在 70%以上,个别城市高达93%。收入和财富占有状况高度分化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非常明显的高、低收入阶层或者说富有与贫困阶层。特别是“两极分化”基础上的收入差距扩大与居民收入普遍或多或少提高基础上的差距扩大有着非常不同的含义〔2〕。 2.“两极未分化论”。该观点从本质上否定出现了两极分化。但是,对收入分配状况的认识又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适当论”。陈宗胜在90年代初在对中国居民总体收入分配差别进行研究后认为,当时的收入差别程度“与同样发展水平的公有经济国家和私有经济在收入概念可比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差别大体一致”。到了1997年,他仍认为当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总体状况是大致适当的,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第一,从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值0.365来看,远比0.5的两极分化水平低;第二,高低收入层的收入差距应被视为打破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局限;第三,尽管收入差别已有所扩大,但包括贫困阶层在内的中国所有阶层的绝对收入水平却都提高了;第四,对照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来看,这种差别亦是适当的;第五,从我国社会总体状况比较安定,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来看,说明目前社会对这种差别是认可的〔3〕。 (2)“过高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如赵人伟等人从静态和横向比较角度对收入差距研究后认为,目前在我国的总体收入分配中还没有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主张“‘两极分化’观点的学者大多数是将‘两极分化’混同于收入差别扩大。”〔4〕但是,他们也认为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已经“过高”。他们发现到了90年代中期,基尼系数已达0.445,这低于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但高于亚洲的一些国家,更高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普遍水平。 (3)“恶化论”:魏众等人认为,从1990年到1995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分配状况进一步恶化。基尼系数由33.9激增至38.8〔5〕。 在探讨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别现状中,除了存在“两极分化” 与否的争论之外,价值判断要不要引入分析亦是一个焦点。于是,在对收入差距的判断上,还有另外一种观点。 3.“价值判断论”。此论认为收入分配差别与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有直接联系,从收入分配差别的大小来测度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涉及到公平观的选择,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这就要确立恰当的公平观,确立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公平观〔6〕。有的学者也认为很难从基尼系数作出政策结论,因而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价值判断论是已经开始超出统计实证分析的范畴。但李实则持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上进行价值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学者都可以得出个人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应将个人的价值判断作为社会总体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从理论上是无解的,不要在理论上寻求统一的价值判断。 二、判断是否存在两极分化的方法和标准 为什么会在是否存在两极分化问题上出现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判断呢?我们认为,除了在对两极分化的含义理解上的分歧外,主要是对两极分化有着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判断标准。 1.静态标准。即从静态角度对全体居民贫富差距状况的验证。对于这一条标准,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是采用基尼系数和五等分组来考察。用这些方法从静态角度对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进行判断,有好处,但也有问题。好处是有利于直观地把握两极分化的程度,也便于进行贫富差距的国际比较,同时不会因人们对收入差距的主观评价不同,而影响其在研究两极分化问题上的应用。但是,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五等分组法,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用这些方法从静态角度分析两极分化不能有数量界限上的定论。贫富差距发展到何种程度才算是两极分化,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就是两极分化了,有的学者认为超过0.5才能算做两极分化。同时,当人们采用五分法测量时,到底最高收入组的收入额相当于最低收入组的多少倍才算出现了两极分化,就更难达成共识了。正是由于这一点,有些学者可能将收入差距的拉大简单地等同于两极分化。 2.动态标准。即从贫富分化动态演变过程角度的验证,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从动态角度的研究必须以某个历史时点为起点,然后计算经过一段时间后是不是出现了富与穷两极发展的两极分化。需要说明的是,用动态标准检验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基尼系数等衡量收入差距程度的方法。在这方面,李实等人作了开创性的研究〔7〕。他们提出了检验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绝对标准是最高收入组的绝对(实际)收入提高的同时,最低收入组的绝对(实际)收入下降;相对标准是指最高收入组的收入与“中值收入”的比例上升的同时,最低收入组的收入与中值收入的比例降低。用动态标准对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进行测算,其优点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在可以从时间序列的演变上清楚地看出收入分配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作为是否出现两极分化的依据。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首先,最低和最高收入组的大小应该如何划定,也就是说“两极”所包含的人数到底多大。这涉及到采用哪种分组法的问题,需要研究。其次,“中值收入”如何确定?是使用全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呢,还是使用中间等分组的收入均值作为替代?同样需要研究。再次,仅用“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来定义两极分化,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如果是在一个收入差距很小的社会里,尽管出现了高低收入组收入的相反变动,但是收入差距会依然很小,但是按照上述定义,会得出两极分化已经出现的不合理结论。同时,假定富有者的收入上升了成千上万倍,而贫穷者的收入仅仅有微小的上升,能否按照“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定义得出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呢?显然不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或者用基尼系数,或者用等分组法,或者用收入差距的绝对、相对标准,仅仅是一种技术权衡而非社会权衡,它既不能说明居民面对收入差距拉大的最终心理承受度,也不能说明一个社会对于收入差距的社会承受力,即一定时期社会对某一限度的收入差距及其效应的容忍能力或接受能力。而且,用以验证或测算的数据的准确性问题,也就是这些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客观现实,也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

D. 得了癌症报告说是高分化,中分化底分化,无分化,是什么意思,

这是肿瘤病理的常用医学术语,下面的这些介绍: 增生:一般指组织细胞的增多,同时常伴有细胞的肥大,它是在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引起组织与细胞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变化,在被覆上皮,往往是上皮组织增厚,细胞增多;在间叶组织,往往是细胞增多,排列紧密等,但无异型性。一旦刺激因子去处,它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间变或核结构不良等,它可见于任何组织或细胞,其形态学表现为细胞核相对增大,核膜增厚,核形不规则,核浆比例增大,但不具备恶性肿瘤的形态特点等。它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在某种因素继续作用下,它可由量变而成质变,转变成恶性肿瘤,如果某些因素去掉后,它又可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根据病变的程度,一般将不典型增生分轻度,中度及重度。重度增生就是癌前病变。 原位癌:又称上皮内癌,浸袭前癌等。当不典型增生的上皮细胞进一步发展时,细胞核的异型性更加明显,核形不规则,核膜增厚,染色质增粗,核仁突出,有丝分裂增多,这种异形的上皮组织已累及上皮全层,但未侵犯基底膜。它是最早期的癌,是不可逆转的。 化生:通常是指一种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由一种组织变成另一种组织,如当子宫颈重度糜烂时,子宫颈管被覆的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一般认为组织化生,通常为器官或组织的保护性反应,这种鳞状上皮化生癌变机会很少,一般不应作为癌前病变处理。 瘤样病变:有些组织生长,其外表类似肿瘤,但和真性肿瘤不同,有时也难区别,这是一大组貌似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如皮赘,瘢痕疙瘩,脂肪垫等,有些组织的瘤样病变,可转变成真性肿瘤,如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转变为滑膜肉瘤,因此,这种病变应作为癌前病变处理。 分化:一种组织的细胞从胚胎到发育成熟, 要经过各种分化阶段。一般而言,细胞愈原始,分化的潜力愈大,所形成的肿瘤成分越复杂,如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向各种组织分化的能力,其所形成的肿瘤的畸胎瘤,成分就很复杂。单一成分的肿瘤,因为组成细胞分化水平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特点,病理学家根据细胞分化水平不同,常将一些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未分化。 高分化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接近其来源组织的成形态,这种高分化的肿瘤细胞,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中分化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较低,但明确保留起源组织的特点,如腺癌的腺管形成等,较高分化腺癌,它的癌细胞分化较差; 低分化肿瘤:癌细胞分化程度更低,近似来源组织的不成熟形态,如低分化腺癌,腺管,腺泡结构基本消失。 未分化肿瘤:瘤细胞分化程度极差,往往呈弥漫性排列,无聚集倾向,如能断定为来源上皮细胞,则不能肯定是来自鳞状上皮或腺上皮者,则称为未分化癌。同样,由未分化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根据形态难予肯定是何种间叶组织者,称为未分化肉瘤。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愈低,其恶性程度越高,发展越快,转移越早,对放化疗越敏感。 扩散与转移: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有关的概念,前者指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向临近或远处的扩散,其中包括向周围组织的直接蔓延,也包括远处扩散;后者为扩散的一种方式,即肿瘤细胞脱离“母体”,通过一种渠道(如血道、淋巴道、腔道等)运行到与原组织或器官不相连续的部位,在那里生长,开花,结果,生长出同样一种类型的肿瘤,称为转移。 癌症发生的两个条件:一是外部条件(外因),二是机体内部条件(内因)。 外部条件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致癌物质(如致肝癌的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亚硝胺类,石棉,黄曲酶素毒素等)长期刺激人体,使人体内的正常组织细胞发生恶变,(正常DNA改变),在人体内首次恶变出1个癌细胞,这个细胞经过分裂,繁殖成为1个肿块,并出现临床症状,这就成了癌症。那末,生活在一个家庭的成员,过同样环境的生活,为何有的人患癌,有的人则没有呢?这就是内部条件的作用了。 内部条件是指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即免疫功能。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内有几种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等)能识别出体内的异常细胞(如癌细胞)并把它吞噬掉。因此,一般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不患癌症。当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时,也就是吞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发生质或量变时,吞噬不掉那个首次恶变出的癌细胞时,人就会患癌症。这就提示我们,外因(致癌物质的长期刺激)是患癌的条件,内因(免疫功能)则为是否患癌的根本,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在临床上经常检测癌症病人的免疫指标,免疫指标提高的病人,病情多向康复方向发展,免疫指标降低的病人,病情大多恶化。

E. 生涯建构系统的认知分化性的指标如何定义

好高深的问题

F. 怎么改善部分产品在技术指标方面一度产生了两极分化的态势

怎么改善部分产品在技术指标方面一度产生了两极分化的态势?
金融

G. 什么叫做再分化

各种植物细胞在植物体内都处于分化状态。要使植物细胞从分化状态过渡到有繁殖版能力的分生状态,其细胞权结构必须发生深刻的变化,否则无法完成这个过渡。这种在植物体上已分化的细胞和组织,在培养条件下逐渐恢复到分生状态的过程,叫作脱分化。

已经脱分化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经过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再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这一过程叫作再分化。

组织培养的过程,就是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细胞全能性发挥作用的结果。

H. 识别细胞分化的三项指标是

识别细胞分化的三项指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生化特征。
细胞分化是指同一回来源的细胞逐答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

I. 去分化的指标是什么

了解去分化,首先要知道分化是什么意思去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有关。专

分化就是受精卵发育成成体的属过程中,细胞完成结构功能定向改变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去分化就是脱分化,分化细胞失去其特有结构而变成具有未分化细胞特征的过程。例如植物的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为分化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愈伤组织。

细胞的增殖方式,一般是有丝分裂,只有在产生配子的时候是减数分裂。植物中一般是指大小孢子

阅读全文

与指标分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驻马店太平洋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浏览:930
智荟理财 浏览:357
5年10年指数基金 浏览:733
能反映主流资金的指标公式 浏览:734
1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在哪看 浏览:912
混合股股票 浏览:589
众生药业定向增发价格 浏览:76
股票就像小三 浏览:144
外汇战法排行 浏览:639
南京什么宝理财 浏览:997
黄金的未来走势 浏览:616
cpa融资租赁 浏览:744
深股通流入资金周排名 浏览:759
通达信普及版带交易吗 浏览:911
至尊外汇 浏览:123
2019投资界大健康投资峰会 浏览:683
恒指期货一个交易日是几点到几点 浏览:606
个人质押贷款期限一般为 浏览:862
欧元汇率人民币即期 浏览:328
25日人民币兑换澳元汇率 浏览: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