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醫患信託關系

醫患信託關系

發布時間:2021-04-13 16:24:16

『壹』 從心理角度分析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的概念、性質及發展趨勢

北京大學醫學部 尹秀雲

「我要遵守誓約,矢志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採取我認為有利於病人的醫療措施,不能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葯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 ——希波克拉底

「醫患關系」已成為現今媒體關注的焦點。作為醫務工作者,你對這四個字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從世界范圍來看,醫學或醫療活動在人們的社會中所起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成為左右人們社會生活「巨大的力量」;從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看,醫療糾紛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醫患之間的信任急劇滑坡,醫患關系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熱點問題。無論是何種情況、何種問題,對其理解和解決的關鍵都不能離開醫療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單位——醫患關系。醫患關系是貫穿整個醫學發展、醫療活動開展始終的核心,對醫患關系的把握不能僅僅從概念獲得,還必須分析醫患關系的性質、特點,以及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

一、醫患關系的內涵

醫患關系是人類文化特有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醫療活動的關鍵、醫療人際關系的核心。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人群:醫師和病人,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和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所以醫患關系是指以醫務人員為一方,以病人及其社會關系為另一方在醫療診治過程中產生的特定人際關系。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的原有內涵,「醫」已由單純醫生、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病人擴展為與之相聯系的社會關系比如家屬、單位甚至朋友。

二、醫患關系的特點及性質

對醫患關系的把握主要通過醫患關系的特點及其性質來實現。目前社會學的研究相對清楚地分析了醫患關系的特點,而對醫患關系性質的研究在理論上則尚無十分令人信服的結論。

(一)醫患關系的特點

美國功能學派社會學家帕森斯和福克斯認為醫患關系和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有相似性,故此他們將醫患關系的特點歸納為四點:支持、寬容、巧妙地利用獎勵和拒絕互惠。

1. 支持

在醫患關系中,由於接受了對病人提供保健照顧的義務,醫生變成了在病人生病期間依靠的支柱。支持包括使自己可以被病人利用,並且盡力為處於依賴狀態的病人提高所需要的保健照顧。

2. 寬容

在醫患關系中,病人被允許有某種方式的行為舉止,而這些舉止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允許的。病人的某些行為和舉止之所以得到寬容是因為,生病期間病人對他的疾病不負責任,只要他繼續承擔病人角色並承擔希望和盡力恢復健康的義務。

3 .巧妙地利用獎勵

在醫患關系中,為了在獲得病人的服從時提供另外的支持,醫生有能力建立並巧妙地利用一種獎勵結構。通過控制病人非常重視的獎勵,就可以增加醫生的權威和病人的依賴性。

4 .拒絕互惠

在醫患關系中,盡管醫生給病人以支持,並且比較寬容患者的偏離常規的行為,但醫生通過在人際反應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來保證醫患關系的不對稱性。也就是說,醫生了解病人的真實感情,但不以允許病人了解自己的真實感情作為回報。

(二)醫患關系的性質

醫患關系既是一種人際關系,也是一種歷史關系。醫患之間建立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於人們的及人們對其性質的認定是不一樣的。從最初服務於氏族部落的巫醫,到具有獨立行醫能力的職業者,再到失去部分獨立性而成醫院、承擔社會功能之一部分的職業群體,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始終處在不斷變動的狀態中,基於這種變動,人們對醫患關系的性質也在作著不同的解釋。例如:將醫患關系定位為信託關系或契約關系等等。

醫患關系決不是、也不等同於消費關系,從而醫患關系的性質也決不是消費關系。

作為一般人際關系存在的醫患關系有其特殊性,特別是特殊的道德要求。

三、醫患關系的內容及模式

在醫療活動中醫患關系的內容由技術性關系和非技術性關系兩大部分組成。技術性性關系是指在醫療過程中以醫務人員提供醫療技術、病人接受醫療診治為紐帶的醫患之間的人際關系。非技術性關系是指求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在社會、心理、倫理、法律等諸多非技術方面形成的人際關系。技術關系是構成醫患關系的核心,非技術關系是在技術關系的基礎上產生或形成的。技術關系是診療效果起關鍵性作用,而非技術關系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效果同樣有著無形的作用。

(一)技術關系及其模式

針對醫患之間的技術關系,國內外學者基於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以及權利和責任等提出對醫患關系的不同劃分方式,稱之為醫患關系模式。目前比較公認的關於醫患關系模式的理論主要有三種:薩斯一荷倫德模式、維奇模式和布朗斯坦模式。

1. 薩斯一荷倫德模式

2. 維奇模式

3. 布朗斯坦模式

(二)非技術關系及其內容

在傳統醫學中技術關系和非技術關系是非常緊密的融和在一起,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非技術關系漸漸從技術關系中分離出來,具有了一些相對的獨立性,並且具有了自己的內容。現代一般認為非技術關系包括:道德關系、價值關系、法律關系、文化關系和利益關系等。

1 .道德關系

醫患關系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協調需要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約束,醫患關系由於其信息的不對稱性等特點,需要雙方特別是醫務人員更高水平上對道德要求的遵守。診療的效果如何,醫療工作完成好壞並不完全取決於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醫患雙方特別是醫務人員的道德品質狀況有時甚至對醫療結果和醫患關系的和諧起決定性作用。所以說,醫患之間的關系又是道德關系。

2 .價值關系

在醫療過程中,醫患雙方通過醫療活動本身都在實現著各自價值。對醫生而言,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醫生通過自己的技術給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以期患者籍此恢復健康,醫生的價值即可得以實現;而患者價值的實現則必須是建基在上述活動的順利完成,否則其價值就無法實現。所以,醫患關系建立的同時也奠基了醫患之間的價值關系。

3 .利益關系

醫療活動本身為醫患雙方滿足各自的需要——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提供可能。對醫生而言,通過醫療行為活動而從患者處獲得報酬並得到自身價值實現的滿足感就是醫務人員的利益;對患者來說,通過醫生提供服務而恢復健康就是患者的利益。故此醫患關系包含著利益關系。

4 .文化關系

醫療活動中的醫生和患者都是一定文化中的個體,當這種關系建立時,必然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並影響著醫患關系的進一步展開和醫療行為活動的結果。由此可見,醫患關系不可避免地也是一種文化關系。

5 .法律關系

之所以說醫患關系同時也是法律關系,是因為現代的醫患關系不僅依靠道德調節,也越來越依賴法律的調節力量,有越來越多的醫患關系中的細節被納入了法律規約的范圍之內。這一點是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非常不同的方面,雖然在傳統醫學中也存在著對醫療活動的法律形式的制約情況,但是這種現象並不普遍化,而醫患關系的法律化則已是當代的普遍現象。醫患關系又是法律關系,是當代社會和醫學發展的產物。

四、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

隨著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中的一些根本性變革以及醫學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與經濟生活的日益市場化發展,身處其中的醫患關系也在發生著一些實質性的變化。從目前的情況看,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一)醫患關系完全技術化

醫學高技術應用於臨床治療,大大提高了醫學對疾病的診治能力,使醫學朝著認識疾病內在機制方向的邁進,但是人們在享受醫療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好處時,也走向了對醫療技術運用的另一個極端:一些醫學工作者對先進技術,由倚重發展到頂禮膜拜,認為醫療服務不過是葯物、手術的混合物。美國著名醫生劉易斯?托馬斯說:「觸摸是醫生最為古老而且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動作……在眾多至今仍不斷出現的新醫療技術中,聽診器是設計用來加大醫生和病人之間距離的第一個設備」。新技術的出現使醫生對患者的關心、愛好和親密快速減少了,醫生忽視了對患者生命的關愛,淡化了對病人的理解和尊重,使醫患關系演化成了醫生——機器——患者的關系。

(二)醫患關系不斷趨向市場化

盡管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否認醫療服務是商品,但是市場對醫療領域的滲透卻是日漸增強。市場為醫學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特別在醫葯科技研發方面表現最明顯,但是市場干預醫療活動也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目前醫療衛生體制處於改革和不完善的情況下,少數醫務人員把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移植到醫患關系中來,使本來純潔的救死扶傷神聖職責成了與病人交換的籌碼。盡管將醫療服務變成商品是非常困難的,但隨著整個社會市場化的不斷強化,似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那麼醫患關系的市場化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三)醫患關系不斷民主化

傳統的醫患關系是醫生憑借著對醫療技術掌握而具有權威性,而病人對其只能絕對服從。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諸多變遷,在現在醫患關系中醫生的權威在不斷降低,而患者的權利則在不斷增長。在醫療活動中醫患之間已衍變為共同參與醫療決策和選擇的情形。在診療過程中,患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體,而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主動參與治療。在對待疾病的問題上,醫患雙方地位越來越平等,醫患關系變得越來越民主化。

(四)醫患關系日益法制化

想想希波克拉底誓言,現今法律意識與醫患關系的結合就似乎帶有一絲諷刺意味了。

傳統的醫患關系中,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是約定俗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賴於醫患雙方的道德自律。在此基礎上,醫患之間形成了以絕對負責——信任為紐帶的人際關系。但是隨著上述紐帶的不斷解體,在當代醫療活動中,再期待僅僅通過道德自律來實現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所以當今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更多地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出現,醫患關系依然是道德關系,但是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更多地是法律關系,醫患關系的法律化同樣是醫患關系演化的必然趨勢。

隨著整個社會生活和醫學科學的發展,醫患關系的發展還會展現其它的發展趨勢,僅從目前狀況來說,醫患關系在發展趨勢方面上述趨勢將會不斷增強,成為不遠的將來醫患關系的幾個突出特徵。

『貳』 醫患之間正常的信託關系應該建立於哪一種關系之上

C:社會主義醫德關系和法制關系

『叄』 對醫患之間信託關系的正確理解是

1.主動-被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醫患雙方不是雙向作用,而是醫師對患者單向發生作用。醫師處於主動地位,患者處於被動地位並以服從為前提。這種模式適用於昏迷、休克、精神病患者發作期、嚴重智力低下者以及嬰幼兒等一些難以表達主觀意志的患者。這種模式類似於父母與嬰兒的關系,醫生的責任是「為患者做什麼」。這雖有益於充分發揮醫生的主動性,但對於具有自主能力的患者來說則不利於發揮其能動性,而且由於缺乏對患者感受、主訴等信息的了解,可能會影響診治效果,甚至導致誤診誤治。
2.指導-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患者作為有意識、有思想的人,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能夠主動述說病情,反映診治情況,配合檢查和治療。但對醫生的診治措施既提不出異議,也提不出反對意見,醫者仍具有權威性,仍居於主導地位。這種模式適用於大多數患者。它類似於父母與少年的關系,醫生的責任是「告訴患者做什麼」。與主動-被動型模式相比,這種模式有助於發揮患者的積極性,提高診治效果,也是較普遍採用的一種模式。
3.共同參與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醫患雙方有近似同等的權利,共同參與醫療方案的決定與實施。這種模式適用於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背景或長期的慢性病患者,它類似於成人與成人之間的關系,醫生的責任是「幫助患者自療」。從理論上說,這種模式是最理想的,不但可以提高診治水平,而且有利於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具有參與的能力或意願,即使具有自主能力的患者也往往因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而難以真正實施。
醫師的道德權利醫師的道德權利,就是在醫療活動中,醫師在道德上享有的正當權力和利益。一般來說,法律權利都是道德權利,而道德權利不一定都是法律權利,也可能是法律權利的理想。法律權利具有強制性,並且有些法律權利可能並不符合特定的道德規范;道德權利不具有強制性或僅具有弱強制性,可作為法律權利辯護的基礎,有時可以以此批判法律權利。

『肆』 怎樣處理好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的概念、性質及發展趨勢

北京大學醫學部 尹秀雲

「我要遵守誓約,矢志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採取我認為有利於病人的醫療措施,不能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葯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 ——希波克拉底

「醫患關系」已成為現今媒體關注的焦點。作為醫務工作者,你對這四個字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從世界范圍來看,醫學或醫療活動在人們的社會中所起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成為左右人們社會生活「巨大的力量」;從我國目前的現實狀況看,醫療糾紛呈現快速上升趨勢,醫患之間的信任急劇滑坡,醫患關系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熱點問題。無論是何種情況、何種問題,對其理解和解決的關鍵都不能離開醫療活動中最基本的關系單位——醫患關系。醫患關系是貫穿整個醫學發展、醫療活動開展始終的核心,對醫患關系的把握不能僅僅從概念獲得,還必須分析醫患關系的性質、特點,以及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

一、醫患關系的內涵

醫患關系是人類文化特有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醫療活動的關鍵、醫療人際關系的核心。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人群:醫師和病人,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和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所以醫患關系是指以醫務人員為一方,以病人及其社會關系為另一方在醫療診治過程中產生的特定人際關系。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的原有內涵,「醫」已由單純醫生、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病人擴展為與之相聯系的社會關系比如家屬、單位甚至朋友。

二、醫患關系的特點及性質

對醫患關系的把握主要通過醫患關系的特點及其性質來實現。目前社會學的研究相對清楚地分析了醫患關系的特點,而對醫患關系性質的研究在理論上則尚無十分令人信服的結論。

(一)醫患關系的特點

美國功能學派社會學家帕森斯和福克斯認為醫患關系和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有相似性,故此他們將醫患關系的特點歸納為四點:支持、寬容、巧妙地利用獎勵和拒絕互惠。

1. 支持

在醫患關系中,由於接受了對病人提供保健照顧的義務,醫生變成了在病人生病期間依靠的支柱。支持包括使自己可以被病人利用,並且盡力為處於依賴狀態的病人提高所需要的保健照顧。

2. 寬容

在醫患關系中,病人被允許有某種方式的行為舉止,而這些舉止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允許的。病人的某些行為和舉止之所以得到寬容是因為,生病期間病人對他的疾病不負責任,只要他繼續承擔病人角色並承擔希望和盡力恢復健康的義務。

3 .巧妙地利用獎勵

在醫患關系中,為了在獲得病人的服從時提供另外的支持,醫生有能力建立並巧妙地利用一種獎勵結構。通過控制病人非常重視的獎勵,就可以增加醫生的權威和病人的依賴性。

4 .拒絕互惠

在醫患關系中,盡管醫生給病人以支持,並且比較寬容患者的偏離常規的行為,但醫生通過在人際反應中保持一定的距離來保證醫患關系的不對稱性。也就是說,醫生了解病人的真實感情,但不以允許病人了解自己的真實感情作為回報。

(二)醫患關系的性質

醫患關系既是一種人際關系,也是一種歷史關系。醫患之間建立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於人們的及人們對其性質的認定是不一樣的。從最初服務於氏族部落的巫醫,到具有獨立行醫能力的職業者,再到失去部分獨立性而成醫院、承擔社會功能之一部分的職業群體,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始終處在不斷變動的狀態中,基於這種變動,人們對醫患關系的性質也在作著不同的解釋。例如:將醫患關系定位為信託關系或契約關系等等。

醫患關系決不是、也不等同於消費關系,從而醫患關系的性質也決不是消費關系。

作為一般人際關系存在的醫患關系有其特殊性,特別是特殊的道德要求。

三、醫患關系的內容及模式

在醫療活動中醫患關系的內容由技術性關系和非技術性關系兩大部分組成。技術性性關系是指在醫療過程中以醫務人員提供醫療技術、病人接受醫療診治為紐帶的醫患之間的人際關系。非技術性關系是指求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人(及其家屬)之間在社會、心理、倫理、法律等諸多非技術方面形成的人際關系。技術關系是構成醫患關系的核心,非技術關系是在技術關系的基礎上產生或形成的。技術關系是診療效果起關鍵性作用,而非技術關系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效果同樣有著無形的作用。

(一)技術關系及其模式

針對醫患之間的技術關系,國內外學者基於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以及權利和責任等提出對醫患關系的不同劃分方式,稱之為醫患關系模式。目前比較公認的關於醫患關系模式的理論主要有三種:薩斯一荷倫德模式、維奇模式和布朗斯坦模式。

1. 薩斯一荷倫德模式

2. 維奇模式

3. 布朗斯坦模式

(二)非技術關系及其內容

在傳統醫學中技術關系和非技術關系是非常緊密的融和在一起,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非技術關系漸漸從技術關系中分離出來,具有了一些相對的獨立性,並且具有了自己的內容。現代一般認為非技術關系包括:道德關系、價值關系、法律關系、文化關系和利益關系等。

1 .道德關系

醫患關系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協調需要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約束,醫患關系由於其信息的不對稱性等特點,需要雙方特別是醫務人員更高水平上對道德要求的遵守。診療的效果如何,醫療工作完成好壞並不完全取決於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醫患雙方特別是醫務人員的道德品質狀況有時甚至對醫療結果和醫患關系的和諧起決定性作用。所以說,醫患之間的關系又是道德關系。

2 .價值關系

在醫療過程中,醫患雙方通過醫療活動本身都在實現著各自價值。對醫生而言,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醫生通過自己的技術給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以期患者籍此恢復健康,醫生的價值即可得以實現;而患者價值的實現則必須是建基在上述活動的順利完成,否則其價值就無法實現。所以,醫患關系建立的同時也奠基了醫患之間的價值關系。

3 .利益關系

醫療活動本身為醫患雙方滿足各自的需要——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提供可能。對醫生而言,通過醫療行為活動而從患者處獲得報酬並得到自身價值實現的滿足感就是醫務人員的利益;對患者來說,通過醫生提供服務而恢復健康就是患者的利益。故此醫患關系包含著利益關系。

4 .文化關系

醫療活動中的醫生和患者都是一定文化中的個體,當這種關系建立時,必然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並影響著醫患關系的進一步展開和醫療行為活動的結果。由此可見,醫患關系不可避免地也是一種文化關系。

5 .法律關系

之所以說醫患關系同時也是法律關系,是因為現代的醫患關系不僅依靠道德調節,也越來越依賴法律的調節力量,有越來越多的醫患關系中的細節被納入了法律規約的范圍之內。這一點是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非常不同的方面,雖然在傳統醫學中也存在著對醫療活動的法律形式的制約情況,但是這種現象並不普遍化,而醫患關系的法律化則已是當代的普遍現象。醫患關系又是法律關系,是當代社會和醫學發展的產物。

四、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

隨著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中的一些根本性變革以及醫學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與經濟生活的日益市場化發展,身處其中的醫患關系也在發生著一些實質性的變化。從目前的情況看,醫患關系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一)醫患關系完全技術化

醫學高技術應用於臨床治療,大大提高了醫學對疾病的診治能力,使醫學朝著認識疾病內在機制方向的邁進,但是人們在享受醫療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好處時,也走向了對醫療技術運用的另一個極端:一些醫學工作者對先進技術,由倚重發展到頂禮膜拜,認為醫療服務不過是葯物、手術的混合物。美國著名醫生劉易斯?托馬斯說:「觸摸是醫生最為古老而且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動作……在眾多至今仍不斷出現的新醫療技術中,聽診器是設計用來加大醫生和病人之間距離的第一個設備」。新技術的出現使醫生對患者的關心、愛好和親密快速減少了,醫生忽視了對患者生命的關愛,淡化了對病人的理解和尊重,使醫患關系演化成了醫生——機器——患者的關系。

(二)醫患關系不斷趨向市場化

盡管從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否認醫療服務是商品,但是市場對醫療領域的滲透卻是日漸增強。市場為醫學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特別在醫葯科技研發方面表現最明顯,但是市場干預醫療活動也帶來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目前醫療衛生體制處於改革和不完善的情況下,少數醫務人員把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移植到醫患關系中來,使本來純潔的救死扶傷神聖職責成了與病人交換的籌碼。盡管將醫療服務變成商品是非常困難的,但隨著整個社會市場化的不斷強化,似乎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那麼醫患關系的市場化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三)醫患關系不斷民主化

傳統的醫患關系是醫生憑借著對醫療技術掌握而具有權威性,而病人對其只能絕對服從。但是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諸多變遷,在現在醫患關系中醫生的權威在不斷降低,而患者的權利則在不斷增長。在醫療活動中醫患之間已衍變為共同參與醫療決策和選擇的情形。在診療過程中,患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體,而是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主動參與治療。在對待疾病的問題上,醫患雙方地位越來越平等,醫患關系變得越來越民主化。

(四)醫患關系日益法制化

想想希波克拉底誓言,現今法律意識與醫患關系的結合就似乎帶有一絲諷刺意味了。

傳統的醫患關系中,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是約定俗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依賴於醫患雙方的道德自律。在此基礎上,醫患之間形成了以絕對負責——信任為紐帶的人際關系。但是隨著上述紐帶的不斷解體,在當代醫療活動中,再期待僅僅通過道德自律來實現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可能性已經非常小。所以當今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更多地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出現,醫患關系依然是道德關系,但是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更多地是法律關系,醫患關系的法律化同樣是醫患關系演化的必然趨勢。

隨著整個社會生活和醫學科學的發展,醫患關系的發展還會展現其它的發展趨勢,僅從目前狀況來說,醫患關系在發展趨勢方面上述趨勢將會不斷增強,成為不遠的將來醫患關系的幾個突出特徵。
http://www.cmechina.com/content/060125000009/01/

『伍』 怎樣衡量醫患關系

什麼意思?能再具體點嗎?是你喜歡上了一個醫生?還是醫生喜歡上了你?

『陸』 醫患之間的契約關系和信託關系怎麼理解

就是醫生不騙患者,患者按時付費。

『柒』 醫患關系是一種什麼關系

信託關系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和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

『捌』 醫患關系是一種信託關系,主要有如下哪些特徵

醫患關系倫理---醫患關系的性質
(一)從法律上說,醫患關系是一種醫療契約關系
(二)從倫理上說,醫患關系是一種信託關系
醫患關系模式
1956年美國醫生薩斯(ThonsasSzasa)和荷倫德(MareHollender)兩人在《內科學成就》上發表了《醫患關系的基本模式》,依據在醫療措施的決定和執行中醫師和患者各自主動性的大小分為主動-被動模式、指導-合作模式和共同參與模式。
1.主動-被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醫患雙方不是雙向作用,而是醫師對患者單向發生作用。醫師處於主動地位,患者處於被動地位並以服從為前提。這種模式適用於昏迷、休克、精神病患者發作期、嚴重智力低下者以及嬰幼兒等一些難以表達主觀意志的患者。這種模式類似於父母與嬰兒的關系,醫生的責任是「為患者做什麼」。這雖有益於充分發揮醫生的主動性,但對於具有自主能力的患者來說則不利於發揮其能動性,而且由於缺乏對患者感受、主訴等信息的了解,可能會影響診治效果,甚至導致誤診誤治。
2.指導-合作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患者作為有意識、有思想的人,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能夠主動述說病情,反映診治情況,配合檢查和治療。但對醫生的診治措施既提不出異議,也提不出反對意見,醫者仍具有權威性,仍居於主導地位。這種模式適用於大多數患者。它類似於父母與少年的關系,醫生的責任是「告訴患者做什麼」。與主動-被動型模式相比,這種模式有助於發揮患者的積極性,提高診治效果,也是較普遍採用的一種模式。
3.共同參與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醫患雙方有近似同等的權利,共同參與醫療方案的決定與實施。這種模式適用於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背景或長期的慢性病患者,它類似於成人與成人之間的關系,醫生的責任是「幫助患者自療」。從理論上說,這種模式是最理想的,不但可以提高診治水平,而且有利於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具有參與的能力或意願,即使具有自主能力的患者也往往因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而難以真正實施。
醫患雙方的道德權利與義務

閱讀全文

與醫患信託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天人民幣對緬甸匯率多少人民幣 瀏覽:222
指數基金對比混合基金 瀏覽:116
科創板募集基金 瀏覽:20
天下金理財 瀏覽:936
為什麼內部融資增加的是經營負債 瀏覽:640
廣安歐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526
10000曰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94
懶人投資不是假的吧 瀏覽:514
鼎立股票行情 瀏覽:435
天治旗下品種基金 瀏覽:149
人民幣和韓幣匯率今天 瀏覽:93
人眾金融白領投資 瀏覽:208
告投資者說 瀏覽:165
浙江祥貴貴金屬關閉後 瀏覽:128
香港天富寶貴金屬官方網 瀏覽:183
4500和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531
匯添富醫療基金001417還能漲嗎 瀏覽:583
2008年鎳價格 瀏覽:145
信託地產通道 瀏覽:396
用車貸款怎麼貸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