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毒app融資

毒app融資

發布時間:2021-04-16 04:55:58

❶ G7106的許多預裝軟體在「應用程序」裡面看不到

尊敬的三星用戶您好:

根據您的描述初步判斷可能是軟體被隱藏了,建議您打開應用程序—菜單—顯示隱藏應用程序—查看是否勾選不顯示的軟體了(如勾選,將其取消勾選即可)
2.檢查是否將圖標歸納到了其它文件夾中了。
如以上操作均無效建議您備份手機數據(電話簿、簡訊息、多媒體文件等),恢復出廠設置(進入手機設定--重置-恢復出廠設定)
如果恢復出廠設置問題依然存在,建議將手機送至就近的三星服務中心進行檢測及進一步處理。
建議您在三星官網進行「預約到店」維修申請,享受優先維修服務:http://support.samsung.com.cn/pre-booking
預約成功後,請攜帶您的機器、發票及保修卡按時訪問您預約的服務中心。

評價、建議、吐槽,請點擊:support.samsung.com.cn/survey

❷ 毒APP的老闆是誰

最大持股人為楊冰。
近日,王思聰投資的毒APP售賣的產品遭遇到是否是正品的質疑。有網友反映,在毒APP上購買某款球鞋經鑒定為假貨;另有網友稱該平台賣假貨被發現後,給300元作為封口費。對此毒APP發表聲明稱,此款鞋不屬於假貨,只是線上鑒別師出於負責的態度,認為商品鞋盒與鞋不匹配,存在拼圖嫌疑。


毒APP曾獲王思聰投資和推薦,去年IG奪冠後,王思聰在微博力薦該APP,聲稱在毒APP上買潮牌和鞋子保真而且便宜。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毒APP主體公司為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楊冰為最大股東,持股55%,虎撲(上海)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5%,由天津普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99%持股的天津匯德信資產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有上海識裝2%的股份,而天津普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正是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後者由王思聰100%持股。


毒APP是一款集運動潮流裝備交易、球鞋潮牌真偽鑒別、互動圖片社區於一體的綜合性軟體。1月2日,該公司獲得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虎撲體育。

❸ 鞋子毒包裝是什麼意思

有一款專門買鞋子的軟體,就叫做「毒」,這個軟體賣的鞋子的包裝都叫做毒包裝。

對於「毒」而言,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帶給平台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曾經有人通過統計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購買球鞋的用戶中,88%的普通買家貢獻了54%的交易額。

12%的專業買家貢獻了46%交易額。但這12%的專業買家堪稱極客用戶,對鞋子真實性要求更高,一旦出現問題也容易發現,這樣一來,毒們一旦看走眼,對自己的人設維持將會產生不利影響。

2017年,「毒」推出了「先鑒別,再發貨」的功能。發展至今到成為產品核心模式。從融資速度來看,資本寒冬的大環境下,毒的吸金能力絲毫不弱。

2018年,「毒」獲得來自高榕資本、紅杉資本中國、普思資本的數千萬美元融資。完成了A+輪融資,投資方為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金額未透露。有報道稱,本輪後「毒」的估值達到10億美元。

(3)毒app融資擴展閱讀

資本的助燃下,毒app的擴張速度自然不會慢,公開資料顯示,毒app的鑒定數量已經超過兩千多萬。但從另一個維度來看,這就需要考慮內功是否跟得上這一問題。

關於毒的質疑聲似乎又多了起來。在黑貓投訴等投訴平台上中,毒app的投訴數量也比較多,各種質疑聲也因此多了起來,也因為涉嫌售假問題登上微博熱搜。

球鞋鑒定絕對是個新興行業,既然是新興行業,那麼所需要的專業人才會存在數量不足的情況發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毒有近20位鑒定師,日均鑒定數量300~3500件。基本每一位鑒定師每天需要鑒定的鞋子數量在500雙到1000雙鞋子之間,即使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工作,平均每雙鞋子鑒定時間也很短,巨大的工作量降低了鑒定準確率,再加上人工鑒定本身就容易產生誤差,因此出現「看走眼」的情況倒也是情理之中。

❹ 免費殺毒軟體怎麼賺錢的

分析下360可能的盈利模式,首先聲明,我的一切分析都是建立在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之上,與360無關,與別人也無關,一不出賣自己的思想,二不做槍手,三不抄襲。
下面從其產品入手,分析其盈利模式:
進入細分市場,如游戲、網吧等,現在在其360安全衛士第一頁中游戲廣告。
插件評測,如何判斷一個插件是否是惡評插件呢?我想360說的算,是否會以殺惡意插件為名盈利呢?就是惡評插件交錢給360,360放過插件,不把其歸入惡評插件,這樣惡意插件就能夠長存於用戶的電腦上,別忘了360老闆是以做插件起家的,我想這是一筆很大的收入吧。
360安全管家也可能是其一個贏利點,軟體推廣需要平台,360安全管家依託於360平台,有利於軟體廠商通過360推廣其軟體,收入分成,這也是一筆收入,而且提醒你升級,然後再下載,軟體下載分成是其一大筆收入。
忽悠風投,融資,以龐大的用戶為根基,忽悠風投,不成問題。
上市,找到個持續的盈利模式就可上市集資,這也是其可能的一個收入方式。
建立安全平台,贏得用戶的信任,成為互聯網與用戶之間的把關者,成為360布局互聯網的戰略原點,有了360,還怕競爭不過其他互聯網公司?這就涉及到互聯網的安全與娛樂的關系,是娛樂重要,還是安全重要?現階段是娛樂主要,但,當未來互聯網深入融入生活,它將不僅僅是娛樂,還是一種工作、生活,安全是最起碼的保證,可以沒有娛樂,但不能沒有安全,未來互聯網的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人們的數據安全也更加重要,誰能贏得用戶的信任,誰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盡優勢。360要做的就是獲得用戶的信任,然後再在未來的互聯網中後發制人。
我想第六點是360的戰略原點,是深謀遠慮的體現。如果充分贏得了用戶的信任,成為用戶安全的必須品,還有龐大的用戶基數,如何賺錢,這就不再是問題了。

❺ 借貸寶用身份證號注冊後有危險嗎

如果有意外的話會讓你負擔大額的債務的,這是一個病毒app,個人信息只要已一注冊就會曝光的。建議不要讓他用你的身份證注冊

❻ 毒APP為什麼要改名啊,現在叫得物

據官方介紹,此次僅限於品牌名稱升級,業務層面的定位方向與服務流程等均不做調整。正品潮流電商和潮流生活社區是得物App的兩大核心服務,我們將繼續以強中心化平台定位深入管理,確保寧缺毋濫的商品上架標准、更公平的交易機制、多重鑒別逐件查驗的履約交付和盡心高效的客服溝通等流程體驗。

那麼直接分析名稱就好:

原版名稱「毒」——
取名思路是「中毒」,即「沉迷於某物」的意思,可能字面上不太好理解,但是對比英文中類似「Be poisoned to something」(被某物下毒 / 沉迷於某物)、「Be crazy about something」(對某事瘋狂 / 執著於某事)等雙關語法,其實是異曲同工之妙的用意;
「毒」的優點是這個字眼自帶的「逆反感」,和作為平台名稱時的「酷」「獨特」「標新立異」等屬性,其實是與潮流文化的諸多特徵天然重合的,不僅頗具記憶點,而且深度切合年輕消費群體在選購相關商品時的心理需求,極大地增強了引流轉化的效果——這些都是平台初上線時,積累用戶量和持續的曝光度時極度需求的;
另一方面,長期來看,「毒」作為品牌名稱的缺點也很明顯:單字名稱本身就不易傳播(無論是文本還是口頭傳播):試想一下早期「你用毒嗎?」「你知道毒嗎?」等類似的尷尬場景,相關的市場營銷和品牌活動也不好開展——所以後來官方宣發 / 大家私下交流時都會習慣性地把它稱作「毒-a-p-p」,但如此一來,四字發音反而更顯得冗餘;
此外,「毒」這個字在中文語境下的負面性仍然顯著強於其他語義,對品牌形象、新用戶轉化及知名度擴散有一定的不利影響,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不夠吉利,而且與品牌電商平台的定位關聯不強,因此流失了很多不了解情況的潛在用戶。
得物這個新的品牌名在意義上契合我們『幫助用戶得到(了解/獲取/交流)美好事物』的業務方向,也是取 『得物-毒 (de wu )』的發音關聯,幫助已有用戶理解』得物就是毒App』,盡可能減少用戶對品牌升級的記憶成本。
新版名稱「得物」——
雖然這次改動是根據拼音來的「de wu——」關聯轉換,簡單粗暴;但是非常巧妙地體現了品牌的受眾領域,在寓意上更加中性,且更有指向性,明確了自身 基於電商購物平台 做潮流生活社區的初衷,不僅有利於傳播,也更容易讓外界新用戶理解接受;
並且從文義上看,雖然「毒」更具突破感和洗腦的概念,但作為一個電商平台的名稱不免有些失調;新名稱「得物」比較柔和、兼容,有利於未來進一步擴大上架商品類目,為更多消費者帶來比較直觀的「購物感」(這一點也能看出得物 / 毒團隊對未來的野心,改名舉措也昭示了品牌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有利於品牌和團隊的融資、估值,乃至未來可預見到的上市路演)。
短期內的缺點則是「改名」帶來的知名度「陣痛期」,以及新名稱相對中庸化,可能不夠吸引人了——有很多朋友直言,相比之下,還是原版的「毒」更有個性,比較貼合年輕消費群體的需求。
但話說回來,七八年前大家網上買鞋都習慣上淘寶,行話都說「某寶水深」,這幾年毒app依靠自己專業化、價格透明、買賣鑒定一條龍等特點打造了一個貨物正牌、價格中肯、使用體驗感還不錯的電商平台/潮流社區,同時也塑造了新一代用戶群體的使用習慣,而今在潮流生活消費這一領域「得物 / 毒」已隱隱有一家獨大之勢,依靠品牌名稱上的小噱頭來吸引新用戶的必要性已然變得可有可無——
已有的忠實用戶群體顯然不會因為一次改名而將其棄之不用,
但針對潛在的新用戶而言,「得物」相比「毒」則各種意義上都要更加友好;
而更重要的是,在改名的同時,得物團隊將如何保持自身潮流社交平台的獨特優勢,未來將電商平台服務做得更好、更全面,更貼合用戶需求——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經調研發現,有新用戶在第一次看到"毒"的時候,不太清楚平台提供什麼服務。隨著平台上商品品類持續豐富和業務快速擴展,一個更具清晰指向性的品牌名稱,對毒App來說變得越發重要。因此,他們決定啟用得物作為新的品牌名稱。

❼ 手機上下載了借貸寶這個軟體刪除對我還有危害嗎

這個是不好說的,不知道你是下載了攜帶病毒的軟體還是安全的。
最好是用手機的殺毒軟體查查數據是不是中毒了以後就知道是不是安全的了。
以後這樣的軟體最好是不要下載了因為很多是被植入了病毒的,
下載軟體的時候最好是選擇個安全的市場,例如應用寶,谷歌等等市場。
裡面的軟體和游戲都是經過安全認證的,是安全的。

❽ 王思聰入股和創立的公司不少,這幾年的他究竟賺了多少錢

王思聰用王健林給他的五個億賺了60億,而且不花一分錢拿下了價值3800億的公司。說起富二代,大家應該都知道王思聰,因為他是。王健林的獨子是萬達集團的太子爺,是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王健林給了王思聰五個億讓他練練手,王思聰也沒有讓老父親丟臉,拿五個億換取了60個億。證明了自己的商業頭腦不比王健林差。

對毒app的口碑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聰明的人總是對聰明的人。惺惺相惜2019年的四月份,新一輪的融資讓王思聰的毒app險象環生正式向獨角獸行業進軍。讓王思聰公司轉危為安的投資方就是投資過阿里巴巴,小米等巨頭的投資商。經過這件事情之後,王思聰更加努力的經營公司,現在這家公司非常的興隆。

❾ 請問您用的現貨交易軟體是什麼

願你早日學會逢場作戲,願你早點習慣物是人非,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和天真的你一樣容易動真情。

❿ 哪個app的隱私比較高啊

站長之家(Chinaz.com)3月20日報道:“手機丟了,比電腦丟了還恐怖。”小米科技CEO雷軍為何如此直言? 隱私,本是不願告人或不願公開的個人私事,但不知從何時起,它已然成為關繫到眾多用戶利益的“民生”問題,從兩會到315,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已被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雷軍說,在電腦上,郵件還會輸密碼;在手機上,為了使用的便利,大部分都是默認的密碼,你的手機要是丟了,比電腦丟了還恐怖。 手機因何讓人如此小心翼翼? 近日,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報告中一組數據顯示,66.9%的智能手機移動應用(APP)在抓取用戶隱私數據,其中通話記錄、簡訊記錄、通訊錄是隱私信息泄露的三個高危地帶。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一研究團隊抽查安卓系統七個應用商城300餘款應用,58%存在泄露用戶隱私的行為,其中25%的程序還將泄露的信息進行了加密發送,使得在進行安全性審查時,確認其內容和傳送目的地變得非常困難。一些泄露用戶隱私的應用甚至連“騰訊手機管家”、“360手機衛士”等殺毒軟體都無法查出。 對此,用戶只能束手無策?當應用開發門檻低、應用市場混亂、刷機市場暗藏風險、惡意軟體形成聯盟等亂象叢生時,當用戶依賴的360等安全軟體被曝借保護用戶隱私之名暗地裡收集用戶隱私時,人們絕望了……眼下,移動安全著實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可誰來充當這個正義的警察?難道,用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那點兒隱私被無底線地挖? 病源追蹤: Android在安全領域淪陷 有數據顯示,Android已在智能手機市場斬獲68.8%的份額,處於絕對主導優勢;在平板電腦領域,盡管蘋果優勢明顯,但數據機構也預測Android平板將取勝。 “Android,真的成功了嗎?”近日,關於安卓的這個疑問引起了眾多人的反思。 毫無疑問,因為開源和免費,Android在近幾年以驚人的速度佔領市場,一躍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老大。但不可否認,廣泛普及之餘,一系列的困擾也隨之而來:通知欄廣告轟炸、惡意軟體、後台扣費、信息泄露層出不窮……Android因此在安全領域頻頻淪陷。 據網秦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6月,查殺到安卓平台手機惡意軟體5582款,數量為當月查殺塞班惡意軟體數的十倍,其中有15款惡意軟體感染超過10萬部手機。而360數據顯示,已經有超過五萬款安卓應用捆綁了通知欄廣告插件。 專家分析認為,Android系統的開放性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為用戶提供更靈活的界面和操作、提升用戶體驗、快速佔領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惡意軟體失控等難纏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其最大的風險並非扣費和惡意廣告,而是在於信息安全難以保證,這種信息安全隱患涉及到廠商、應用商城、手機應用等多個層面,其中,應用層面問題最棘手。 說到這兒,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類似的場景:一、新買來一款Android手機,裡面預裝數款APP,雖對其沒有使用的慾望但卻無法刪除,無奈之下,只能擱置一旁不再問津;二、在眼花繚亂的應用商城中搜尋到自己滿意的應用,正准備下載安裝時卻被詢問是否同意其列出的幾項條款,包括讀取通訊錄地址、需要 GPS定位你的位置等等,令用戶無語的是,如果冒昧地點了“不同意”,不好意思,這款應用你應該是不能體驗了、三、“被迫”接受各種“不平等”條約,安裝使用APP後,不斷跳出各種內置廣告,此時此刻,“一聲嘆息”,作罷。 此外,還有調查數據顯示,約有五成的手機用戶通過PC端助手安裝手機應用。安裝手機應用時,都要用戶開“調試模式”。如果不開“調試模式”,用戶無法讓手機與PC連接,如果開了“調試模式”,手機里的日誌信息、用戶賬號、訪問歷史和書簽、日歷和行程、通話記錄、各類感測器數據、本地文件等所有信息都向應用商城敞開,也存在很大的風險,畢竟,難保這些應用商城都能做到自律。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普及和規模化,無疑,APP的誕生大幅度提高了用戶的需求體驗,但是,這種“強奸”用戶式的做法實難讓人承受。這不,為了刪除手機自帶的一些程序,記者身邊的朋友們都學會了“Root”。 相關技術人士解釋稱,擁有root許可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刪除系統內置程序或者刷第三方ROM。如果沒有root,想要自行刪除,還需下載具有相關功能的第三方軟體。 基於以上種種,手機應用開發者也好,廣告商也罷,他們為何一定要這么做?內置廣告代碼、獲取用戶基本信息……凡此種種,是否已經構成侵犯用戶隱私?一切小動作的背後又能給他們帶去什麼? 現狀解讀:利益驅使 一切只為生存 今年的315晚會上,經央視曝光的Cookie一詞一夜間成為了熱門詞彙。這邊,Cookie被廣告公司利用,對用戶造成了隱私和廣告的困擾;那邊,互聯網廣告的精準投放正是建立在Cookie數據的基礎上。廣告和隱私,如何拿捏和平衡? 轉身看手機APP,與其“悲慘”遭遇似乎有些同出一轍。 據了解,當前智能手機中運行的應用程序主要有兩種基本盈利模式:直接收費和內置廣告。在內置廣告模式中,手機應用程序可供用戶免費下載,但一些商家會在應用程序中植入廣告庫,後者會定期在用戶手機上運行廣告,用戶點擊這些廣告的次數越多,應用程序開發者從廣告投放商家那裡獲得的報酬就越多。 一位內部人士也指出,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讀取手機狀態”是允許該軟體能夠看到手機中的基礎信息,例如使用的運營商網路以及手機底層裝了哪些軟體。而這款應用有多少用戶,有多少下載量,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數據都很值錢,自己的數據可以拿給風投看用來談融資,別人的數據可以出售。 為此,站長之家記者聯繫到多名手機APP開發者。對於上述提及的情況二,其中一開發者解釋道,授權提示算是一個告知義務吧,對小白用戶沒有用,太高深了;內置廣告代碼獲取用戶地理位置是為了更精準的投放廣告,一般不會涉及用戶的隱私問題。同時,他們也提醒稱,收集用戶隱私雖然在技術上不難實現,但用戶可以很容易驗證。比如:看廣告公司出的API,裡面有各種需要的許可權說明,對開發者來說,有個別是可選植入的,比如位置。 “內置廣告代碼是開發者的一個盈利模式,為什麼要屏蔽廣告呢?開發者也要賺錢啊。”他們的回答理直氣壯,但似乎還帶有一絲“委屈”。 當前,移動APP開發成紅海之勢,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加上同質化產品泛濫、Android碎片化和國內應用市場的混亂無章,給APP開發者的生存帶來了巨大壓力。 據艾媒咨詢報告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APP開發者持平與實現盈利的開發者分別佔29.7%和15.2%,入不敷出的app開發者佔55.1%,這個比例還在逐漸擴大。 了解用戶通訊錄、簡訊記錄等基本情況;獲取用戶的地理位置、UDID、SIM卡序列號……當真觸摸了行業道德規范的底線?左邊是生存的壓力,右手是用戶隱私的保護,怎樣才能讓這桿天平保持平衡? 站在一名普通用戶的角度,並不是說APP應用不能讀取跟自身功能弱相關的信息數據,畢竟,比如社交類APP,需要讀取通訊錄許可權以導入熟人關系,只有GPS定位地理位置才能查找附近美食和消費場所……只是,用戶非常關心:這個讀取行為是否不應該是默認必須接受的?用戶能否有選擇?且各家公司只有安裝前的告知,並沒有對用戶講清數據用途以及如何保護這些個人隱私信息。 同時,據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報告顯示,66.9%的智能手機移動應用在抓取用戶隱私數據,而其中高達34.5%的移動應用有“隱私越軌”行為,單就讀取通話記錄行為的移動應用當中,有高達73.1%為越界抓取,亦即用戶在使用該應用過程中,根本不需要用到此項功能。 業內人士姜躍平表示,Cookie也好,內容分析也好,這次沒被提名的插件也好,都是全世界應用多年的技術手段。任何技術手段,是造福用戶還是危害用戶,還要看企業怎麼用。當年裡根總統遇刺後,美國的禁槍派乘機提出強化禁槍,但里根說,"是人殺人,不是槍殺人"。同理。 誠然,上述這番表達並無道理。一直以來,用戶隱私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站在各自的利益點上上演一場沒有最終結果的唇槍舌劍並不是最終目的,無論是手機APP還是Cookie,相關當事人似乎都應該找尋其中的平衡點。 文章的最後,我們來圍觀一下一名普通用戶對互聯網浪潮下《隱私與泄露》的所感所想。 何為隱私?我認為一切能夠定位到個人的信息都屬於隱私,比如電話號碼,手機標識碼,身份證號碼,指紋信息,面部信息,等等。 互聯網興起後,互聯網公司得到了太多個人信息,可以說,你的一切都是透明的,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如果他們僅僅用於正規的數據分析那還好,但是要是用於其他用途,那後果不堪設想。 免費的東西永遠是最貴的。或許很多人還在認為當今互聯網提供了太多的免費應用,幾乎各大互聯網公司服務都是免費的,但是我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呢?你的各種信息正源源不斷的讓別人掌握,你的年齡、性別、手機號碼、消費習慣、思想狀態、交際圈,關注的話題等等。你是否認為這些對不管住隱私的你沒有用處呢?那麼我告訴你,現在企業的營銷成本已經越來越高,這些提高的成本反饋給了谷歌、騰訊、新浪等公司,而且會遠遠高出你直接購買軟體的價格,同時,你的信息還被公開,也就是說如果我有錢,那麼我肯定能知道你的信息。這是件恐怖的事情。

閱讀全文

與毒app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蘇融資租賃 瀏覽:562
100蘭特摺合人民幣 瀏覽:949
外匯儲備管理體制 瀏覽:192
長和股票價格 瀏覽:240
財經金融股票 瀏覽:246
大牛市滿倉買基金能翻幾倍 瀏覽:379
股票投資者賬戶金額信息 瀏覽:724
豎線寫價格指標 瀏覽:769
網智天元股票 瀏覽:275
招商至遠理財 瀏覽:980
6塊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753
銀行外匯點差多少 瀏覽:607
基金廣發穩健凈值 瀏覽:136
境外匯款電子銀行 瀏覽:266
連續漲停的股票怎麼操作 瀏覽:858
2018年12月24美元兌人民幣匯率 瀏覽:955
中信證券重組定價格 瀏覽:678
2014年抵押貸款利率 瀏覽:196
家族信託優勢 瀏覽:329
銀行信託證券保險 瀏覽: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