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屈原理財

屈原理財

發布時間:2021-04-23 07:26:22

A. 有關郭沫若的《屈原》的資料

《屈原》
作者:郭沫若

1、《屈原》創作的時代背景。

《屈原》創作於1942年1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寇加緊對中國的侵略,集中主力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盪」。蔣介石則加緊反共,大搞分裂,與1941年1月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同時,在國統區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人士。整個國統區成了令人窒息的鐵罐頭。

面對黑暗如漆的現實,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郭沫若便以歷史劇為投槍,借古喻今,創作了歷史劇《屈原》,有意識地「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並說:「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的時代。」

2、《屈原》的矛盾沖突和主題。

《屈原》的矛盾沖突,集中表現為以屈原為代表的聯齊抗秦為愛國政治路線與以南後靳尚為代表的降秦賣國的反動路線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斗爭。這是全劇的思想沖突和沖突的性質。以此為基礎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爭,構成了貫穿全劇的動作線。

主題劇作展開這場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拚死決戰,突現了古代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貴品質,使全劇充滿了崇高的悲劇精神與磅礴的正氣。它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賣國求榮、昏庸無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魎,喊出了「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里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的時代最強音。

3、屈原形象的性格特點及其意義。

屈原是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和政治家。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忘我的斗爭精神是他的性格特點。他熱愛祖國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國能強盛起來,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意義屈原的形象,是偉大的愛國主義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壯懷激烈的氣節和風骨,融注著我們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歷史精神,顯示了民族的無窮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強烈的愛憎和戰斗的革命風格。

4、簡析嬋娟形象。

嬋娟是屈原的侍女,是一個純潔可愛、天真稚氣的少女。她謙恭好學,深明大義。她熱愛屈原,景仰屈原的品德,遵照屈原的教導做人,「生得光明,死得磊落」,具有不畏權貴的骨氣和敢於斗爭的精神。

嬋娟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人物。作者創造她是把她當作「詩的魂」、「光明的使者」、「道義美的象徵」來寫的。她是「屈原辭賦的象徵」。她的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品質和雷電般的斗爭精神,以及愛國情懷,像屈原一樣。她的思想品德,是屈原精神的繼承,屈原精神的活化。劇的結尾,象徵著嬋娟的精神在火的洗禮中獲得永生。

5、《屈原》人物塑造的特點。

《屈原》人物塑造的特點,是《屈原》浪漫主義詩劇的特點之一。作為歷史劇的人物塑造,主要寫人物的精神品格,用郭沫若的話來說,就是「失事求似」。作者不拘泥人物的歷史真實,舍棄了人物瑣細的生活細節,把人物理想化。不著意追求人物的多面性、復雜性,而是放大人物性格的某一側面,使其十分強烈地突現出來。塑造屈原的形象時,大膽地強調了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勇於和黑暗勢力斗爭的歷史精神。賦予了他雷電的性格。嬋娟的形象是屈原形象的補充和烘托,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

在把要歌頌的理想人物推向高峰的同時,作者也把他要貶斥的反面人物貶入深淵。南後鄭袖的形象幾乎集古往今來一切此類壞女人的大成,像毒蛇一般兇殘惡毒。可見,《屈原》的人物描寫都具有一種極端的強烈的色彩,作者為突現人物的主要精神特徵,敢於大刀闊斧砍削一切枝蔓,不像現實主義注意細節的真實。

6、《屈原》情節結構的特點。

《屈原》情節結構的特點,是《屈原》浪漫主義詩劇的特點之二。此劇故事情節單純,結構安排集中。作者撇開屈原一生多種復雜經歷,抓住以南後為首的投降派對屈原的迫害和屈原反迫害斗爭的事件,集中在一天的時間內,完成了對屈原一生的高風亮節的品質刻畫,懸念多、起伏大、集中強烈。在一定的時間內,情節簡單,可以給作者留出更多的「間隙」刻畫人物、展示人物內心,抒發感情。這是詩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

7、《屈原》戲劇語言的特點。

《屈原》戲劇語言的特點,是《屈原》浪漫主義詩劇的特點之三。根據詩劇的要求,《屈原》的語言有詩的意境、詩的節奏和詩的韻味。劇中不時穿插抒情詩與民歌,以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劇本引進了屈原的不少詩歌,如《橘頌》、《九歌》等,並以《橘頌》貫穿全劇。《雷電頌》是一篇優秀的散文詩,氣勢磅礴,更是詩的精華所在。劇中的抒情語言,注意到與舞台環境的結合。在橘園中歌頌橘樹;在東皇太乙廟呼喚風雨雷電,斥罵土偶木梗,使全劇形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詩的氛圍和意境。劇中大多語言是詩化了的口語,是有節奏的散文。《屈原》是接近詩劇的劇作。

郭沫若(1892 – 1978)四川樂山人,在現代文學史上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與歷史劇作家。他是魯迅在20世紀初熱切呼喚、終於出現的摩羅詩人,又是新中國的預言詩人。1921年出版詩集《女神》,體現與時候的需要與詩人創作個性的統一。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復》;不說三部曲《歧路》、《煉獄》、《十字架》;劇本《卓文君》、《聶 》、《王昭君》、《虎符》、《高漸離》、《南冠草》、《孔雀膽》、《蔡文姬》、《屈原》等。

鑒賞劇本《屈原》的節選部分,可以從兩方面去著重理解:一是郭沫若創作部歷史劇的動機;二從「雷電頌」的藝術手法看郭沫若要表現的「物我同化。」

郭沫若創作歷史劇《屈原》時正值1942年1月,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作者說:「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朝代。」作者要達到的目的是,鞭撻國民黨反映派黑暗統治,表達人民心中的憤怒,借屈原的悲劇,展開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賣國與愛國之間尖銳激烈的斗爭,借古諷今。

「雷電頌」的藝術特徵主要表現在於以下三點:

一是在歷史劇中,「雷電頌」這篇獨白結構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包括兩個層次: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一切罪惡的黑暗毀了吧」這一層鎰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響和歌頌,以光明的禮贊和嚮往。比「比鐵還沉重」、「比鐵還堅固」的黑暗、陰慘的宇宙前,他不能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於是他熱切地呼喚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力量,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法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眩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間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劍」。第二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到篇末。這一層中指屈原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憤怒地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毀、燒毀、燒毀」是因為它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是象徵暴戾、奸詐、怯懦的怪力亂神。屈原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漲的戰斗熱情。

「雷電頌」中的內容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傾訴,在一定意義上說,屈原便是郭沫若自己。郭沫若是借屈原之口,表達自己心中對人民的愛和對人民力量的確信;表達自己心中要摧毀惡勢力火一般的激情;表達對光明未來的追求。

二是郭沫若用浪漫主義手法,進行大膽虛構誇張和想像,試圖借自然的偉大力量來催毀一切黑暗、腐朽,具有「雷霆萬鈞」之勢。

三是郭沫若在「雷電頌」中多用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方法:「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等語句,表現詩人對偉大自然力量的企盼。而「你東君,你是什麼東君」,則表達了對惡神的憤怒的斥責,愛憎於強死的語氣中得到充分的表現。

由上藝術特徵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郭沫若於歷史人物屈原身上所表現的強烈的作者自己的主觀願望,無論是政治上的,還是思想上的,屈原就是詩人郭沫若的化身,是他的代言人。這種「物我同化」的特點,是郭沫若在創作該劇時體現的「以治國平天下為已任」的人格和人性。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偉人,在文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等廣闊的學術領域里留下豐厚遺產,影響深遠。與其篤實的學養一脈相通,郭沫若在書法藝術方面同樣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10年以後,他的著名詩集《女神》等作品集問世,使其書體在更廣泛的讀者面前顯露風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借史鑒今,諳熟了祖國文字、書體的演進軌跡,創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1937年歸國抗戰,在民族危難之中,其詩詞創作常與書法相結合,翰墨間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了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八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
郭沫若作為蘇軾以後四川又一大文人,其書法成就直堪與東坡媲美,為世所重。東坡書法向來受到書法界重視,為宋代尚意書風代表。郭沫若書法從宋四家出來,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個性突出。蘇東坡書法曾被黃山谷戲為"石壓蛤蟆",但其橫向取勢的結體,實際從隸書而來的書法史上就已有歷史,與黃山谷書法取縱勢截然不同。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字之結體漢唐即有橫縱二種。黃縱蘇橫,不必是病。"沙孟海先生以"斜劃緊結"與"橫劃寬結"概括之。郭沫若書法與東坡書法同屬於橫畫寬結一類。郭沫若抗戰期間在重慶時,書寫了大量書法作品,同時,與馬衡、常任俠等人進行了江北漢墓的試掘,發現"富貴"等字磚,為保護文物做出了貢獻。由於他當時任國民黨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了一大批文學美術書法界人士,為繁榮文藝事業作出了貢獻。郭沫若的書法研究,可以從他對甲骨、金文研究開始計算,成果豐碩。到六十年代,郭沫若與高二適等人展開《蘭亭》真偽大討論,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都極大地推動了書法研究的深入,帶來了書法事業在"文化革命"時期的發展。這些成就,尤其是後期蘭亭論辯中的數篇論文,無疑都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學養。一生大風大浪中過來的郭沫若,在其書法里頭,充分表現出其大學者、大文豪風范:每幅作品,無論長篇巨制,抑或短箋小札,用筆都十分肯定、果斷,沒有猶豫與遲疑;書寫內容多自作詩詞,無論舊體新體,都富有時代氣息;對古典書法有過廣泛深入的學習與探究,深得蘇東坡、顏真卿神韻。郭沫若學習書法,不象一般人兀兀窮年專於一家而難有自家面目,而是從一開始便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非以自身作為先人奴隸,而是化他人為己用,獨具風骨。

詩人屈原簡介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個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B. 我最想要的理財書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我最想要抄的理財書 txt全集襲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前言
小時候我的理想是當作家。但最終,還是被父母慫恿著學了理論上有著更廣泛市場需求的專業——經濟學,並陰差陽錯地從事了一個看起來只需要動嘴說說就能混飯吃的行當——主持人。這一晃下來就有十餘年,而筆下則日益生疏了。
最近一兩年卻忽然有了一種想寫的沖動,雖然沒有「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驚天動地,但不謙虛地說,這其中的意思是一樣的啊,用某房產大亨解釋房價上漲理由的通俗說法——「靠憋是憋不住的。」簡而言之,就是這么多年憋得太多,太久。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千百年來在國人的傳統中根深蒂固,突然間,我們發現財富居然已經從遮遮掩掩到登堂入室,令人炫目,同時又顯得與普羅大眾遙不可及。
在全社會的財富飢渴症背景下,我也毫無例外地成為一個感染病患,我惶恐而焦慮,害怕有一天突然失業或是重病,害怕未來的收入不再支持現在已經習慣的生活,害怕當我的生命還得以延續的時候,……

C. 關於屈原的詩

屈原的詩都很長,沒有短的。

D. 中國古代神話或者詩詞中出現的神及其掌管的東西。 比如屈原《少司命》主司禍福(好像是吧…)

《九歌·少司命》中少司命主司子嗣有無,戀愛婚配和禍福,大司命主司人之生死。
還有諸如酆都大帝(酆都北陰大帝)以及五方鬼帝中的其他四鬼帝、閻王(閻羅王)或分立的十殿閻羅等則是冥界的主宰者,後土神(後土皇地祗)、泰山神天齊王(東岳大帝)、地藏王、城隍等也是掌管人生死的神。月老掌姻緣,破軍示災厄。鍾馗也算一個神吧大概捉鬼的,然後判官是掌握人的壽命的。
其他的想不起來了,中國古代神話體系比較混亂,這些都是後來隨著社會發展慢慢完善起來,其實要說起來中國的本土神話應該就是道教和巫族,然後佛教是外來的。道教裡面又分為截教和闡教。截教裡面著名的有通天教主,多寶道人等,闡教裡面著名的就是元始天尊,十二金仙了。道教統一的祖宗就是老子之類的人物。巫族的神大概就是開天闢地的盤古了=。=但是他們貌似。。。。。都沒有具體的職位內容
再然後剛剛又想起來,道教裡面也是有有工作的人的。比如王母娘娘是女仙領袖,理宇宙之陰氣,養育天地,碧霞元君是泰山女神,掌管人間善惡,普濟群生,媽祖娘娘是中華海神,保護航運,尊稱天妃天後,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驪山老母,紫虛元君,眼光娘娘。然後還有文昌帝君掌管功名利祿,護佑文風昌盛;大魁星君司職考試功名,庇護獨占鰲頭,玄天真武大帝乃道教戰神之首,滌盪宇內妖魔,明朝保護神,雷聲普化天尊乃雷祖,統領雷部諸將,掌物掌人,司生司殺協天,關聖帝君(關二爺)乃神武善戰,協天護國,扶正保民,驅邪除惡,還有民間傳說的兩位門神,灶神,正財神趙公明: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宜利和合,無不如意,文財神比干:無偏無私,辦事公道,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武財神關羽:善於理財。就這么多了

E. 紀念屈原的詩歌

懷抱烏雲里的太陽
絕望地縱身一躍
波濤便嗚咽了二千五百年
畄下的思念更比江流長

時間和空間的風沙
掩埋了多少興衰榮辱
大浪淘盡多少帝王將相
而對您的祭奠誰能忘
歲歲端陽誰又能忘

人們總是
在歷史的深處
在夜夢的深處
年復一年地
打撈您悲憤與痛楚的淚
打撈您滿腔忠貞的熱血
打撈您千古傳誦的詩行
然後——
把您憔悴得僅剩下的
一副硬骨和那剛直得
上翹的鬍子
用菖蒲熏香
用艾草熏香
用葦葉熏香
用又白又糯的
粽子熏香
用惋惜與崇敬熏香
讓您不朽地矗站在
必讀的教科書里
伴著永恆的陽光與月光

啊不能忘不能忘
不止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還有您那憂國憂民的心
至今仍在滾燙

F. 請問為什麼中國現在讀書人都沒有骨頭古有范仲淹,屈原,包拯,現在為什麼都為錢做代言

因為現在官方(你懂的)的政策是要壓制人民的獨立思想,不容許你有自己的認識,必須按照官方的指示來辦。而當代的知識分子也淪為了宣傳政策的喇叭。悲哉。

G. 古人屈原會理財嗎

憂國憂民,會理國家的財。

H. 理的多音字多少以及內涵



物質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條理。事理。
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准,根據:理由。理性。理智。理論。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氣壯。
自然科學,有時特指「物理學」:理科,數理化。理療。
按事物本身的規律或依據一定的標准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置:理財。理事。管理。自理。修理。總理。
對別人的言行作出反應:理睬。答理。
古代指獄官、法官。
姓。

筆畫數:11;
部首:王;
筆順編號:11212511211

詳細解釋:
--------------------------------------------------------------------------------


【動】
(形聲。從玉,里聲。本義: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義〖carveandpolish〗
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說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長短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韓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韓非子·和氏》
鄭人謂玉未理者璞。——《戰國策·秦策三》
治理;管理〖administer〗
不可勝理。——《戰國策·秦策一》
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呂氏春秋·勸學》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諸葛亮《出師表》
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黃宗羲《柳敬亭傳》
為天下理財。——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理事自若。——《後漢書·卓茂傳》
又如:當家理事;理官(治理獄訟的官員);理民(治理人民);理國(治理國家)
整理,使有條理、有秩序〖putinorder〗
分繭理絲。——《晉書·左芬傳》
當戶理紅妝。——《樂府詩集·木蘭詩》

當窗理雲鬢。
又如:理妝(整理妝飾);理絲(抽理蠶絲);理鬢(梳理鬢發);理順
處理,辦理〖treat;handle〗。如:料理(辦理;處理);理七(舊俗人死後每七日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獄(處理訟事)
溫習;熟習〖review;revise〗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古詩十九首》
又如:理書(溫習功課);理樂(練習演奏樂曲);理曲(練習歌曲)
奏起〖play〗。如:理音(彈奏音樂);理絲(彈奏弦樂);理樂(奏樂)
區分;辨別〖distinguish〗
理道之遠近而致貢。——《荀子·王制》
又如:理音(辨別聲音)
理睬,理會〖payattentionto;noticeof〗
只顧玩笑,並不理他。——《紅樓夢》
又如:不理(不聞不問);理值(理睬);理識(猶理睬)
申訴;辨白〖appeal〗。如:理訴(申訴);理說(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修繕〖repair〗。如:理葺(修理,修補);理楫(修理船槳)
操理〖manage〗
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名】
紋理;條理〖veins;grain〗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襲無理。——《淮南子·覽冥》
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說文解字·敘》
圭形石質,蒼色膩理。——劉禹錫《砥石賦》
又如:理比(紋理相次);理路(紋理,紋路)
法律;司法官〖law;judge;justice〗
弦子旗為理。——
管子·小匡》
遂下於理。——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又如:理刑廳(理刑官員)
道理,義理〖reason〗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惡積禍盈,理至焦爛。——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勢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莊子·秋水》
理實如兄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驗之以理。——《呂氏春秋·慎行論》
理無專在。——清·劉開《問說》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又如:無理(沒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義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義理會聚處;道理深奧處);理順(道理順當;理由正當)
事理〖reason〗。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使者〖emissary;envoy;messenger〗
行理之命,無月不至。——《左傳·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
媒人〖matchmaker〗
吾令蹇修以為理。——《楚辭·屈原·離騷》
自然科學與物質世界和其現象有關的這種知識〖naturalscience〗。如:理工科
物理學〖physics〗。如:數理化
通「吏」。獄官〖prisonofficer;jailer;warder〗
孟秋之月:命理瞻傷。——《禮記·月令》
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史記·循吏列傳》


【形】
治理得很好〖orderly〗
本事不理。——《荀子·天論》
運極則化,理亂相承。——《後漢書·蔡邕傳》
一切治理,威名流聞。——《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

理財
lǐcái
〖managemoneymatters;〗管理財物
當家理財
理財能手
理睬
lǐcǎi
〖payattentionto;showinterestin;takecognizanceof〗對別人言行給以注意並表示態度
沒人理睬這事
理當
lǐdāng
〖should;oughtto〗∶應當;理所當然
理當如此
〖shouldbear〗∶應該承當
這都是為臣的理當
理短
lǐǎn
〖(ofactions,arguments)indefensible〗沒理
不能做理短的事
理發
lǐfà
〖haveahaircut;haveone'shaircut〗剪發和形成發型的動作或過程
理發師
lǐfàshī
〖barber〗∶以剪發、飾發、剃發、修剪胡須、為婦女美容以及有關服務項目(如整治臉部或頭頂或以前從事牙醫和外科術)為職業的人
〖hairdresser〗∶以為婦女理發和美容為職業的人
理該
lǐgāi
〖should;oughtto〗按理該著;應當
您身體不適,理該休息幾天
理化
lǐ-huà
〖physicsandchemistry〗物理與化學
理化特性
理會
lǐhuì
〖understand;comprehend〗∶明白;理解
這段話的意思不難理會
〖takenoticeof〗∶注意(多用於否定)
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會
〖payattentionto〗∶關心;在意
兒子死了,他會一點不理會
〖argue;debate;discuss〗∶評理
和你官司里去理會。——《水滸傳》
明日與他理會
〖dealorcopewith〗∶料理;處置
你去理會一下
〖method;way〗∶辦法
慌做一堆,正沒理會
〖dealwith〗∶應付
他如今來這里理會差遣
理解
lǐjiě
〖understand;comprehend;apprehend;follow;grasp;perceive〗據理了解
理科
lǐkē
〖sciencedepartmentinacollege〗教學上對物理、化學、數學、生物等學科的總稱
理虧
lǐkuī
〖unjustifiable;beinthewrong〗理由不充足,沒有道理
自知理虧
理虧心虛
lǐkuī-xīnxū
〖;benotonsolidground;'sside〗因理由不充分而擔心
理療
lǐliáo
〖physiatries;physiotherapmodality;physicaltherapy〗物理療法用的若干方法中的任何一種(如透熱療法、高頻電流療法或按摩療法)
理亂
lǐluàn
〖orderorlackofit〗∶治與亂
理亂對立
〖bringorderoutofchaos〗∶治理整頓紛亂
撥正理亂
理論
lǐlùn
〖theory〗
在某一活動領域(如醫學或音樂)中聯系實際推演出來的概念或原理
對博物館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理想的或假設的一系列事實、原理或環境
當法律和秩序還處於理論而未成為事實的日子裡
從對事實的推測、演繹、抽象或綜合而得出的〖對某一個或某幾個現象的性質、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評價、看法、提法或程式
在學習速記時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時期
理論
lǐlùn
〖reasonwithsb.;argue〗∶講理;計較
合他家裡理論
〖payattentionto;acknowledge〗∶理睬
別理論他
〖handle;dealwith〗∶處理
書札多,每日理論不下
理論家
lǐlùnjiā
〖theorist;theoretician;theorizer;ideologist〗講理論的人;從事推理思維的人;建立理論(如說明已被發現的現象)的人
理屈
lǐqū
〖indefensible〗理虧;不合道理
他覺得自己有點理屈,沒再說下去
理屈詞窮
lǐqū-cíqióng
〖becondemnedonone'sownshowing;〗因理虧而無言以對
感覺自己理屈詞窮,他悄悄地離開了會場
理事
lǐshì
〖memberofacouncil〗∶理事會的成員
〖steward〗∶代表團體行使職權並處理事務的人員
理事會
lǐshìhuì
〖administrativecommittee;boardofdirectors;council〗
為協商、徵求意見或討論問題而召開的會議
經選舉或任命構成或咨詢機構或擁有一定權利的組織
理順
lǐshùn
〖〗使各方面、各部門的關系協調一致
理所必然
lǐsuǒbìrán
〖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itstandstoreason〗從道理上講,必定會如此的
若有始也,則不能為終,唯無始也然後終始無窮,此自是理所必然。——《弘明集·鄭道子【神不滅論】》
理所當然
lǐsuǒdāngrán
〖justifiably;amatterofcourse;asitoughttobe;bebothnaturalandright;itgoeswithoutsaying;itiswhatproprietyrequires〗按道理應該如此
就把來結識了這位大哥,也是理所當然。——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理無專在
lǐwúzhuānzài
〖truthdon'tgainsolecontrol〗意思是真理不能由某人獨占
理想
lǐxiǎng
〖ideal;aspiration〗
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像和希望
對某事物臻於最完善境界的觀念
崇高理想
理想派
lǐxiǎngpài
〖idealistschool〗西方一種藝術流派
雖理想派之作。——蔡元培《圖畫》
理想主義
lǐxiǎngzhǔyì
〖idealism〗文學藝術上的一種理論或實踐,認為理想的或主觀的美的類型或形態比實際或感覺到的更美,或者認為想像比對真實的忠實復寫更好
理性
lǐxìng
〖intellect;reason〗同「理智」
理性認識
lǐxìngrènshi
〖rationalknowledge;cognition〗指屬於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的認識。它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把豐富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就會飛躍和升華到這一高級階段的認識。這種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觀事物的認識能更有效地指導行動
理學
lǐxué
〖〗宋明時期的一種崇尚理性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
理由
lǐyóu
〖augument;cause;ground;reason;justification〗事情的道理、根由
理喻
lǐyù
〖discourseofreason;justification〗按必要的順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的能力
一個不可理喻的畜牲
理喻
lǐyù
〖discourseofreason〗用道理來解說,使人明白
不可理喻
理直氣壯
lǐzhí-qìzhuàng
〖beintherightandselfconfident;beself-confidentonthestrengthofone'sbeingright;justlyandforcefully;speakwithcompellingargument〗理由充分,言行因而有氣勢
只要我們理直氣壯,怕他怎的!
理智
lǐzhì
〖intellect;reason;sense〗一個人用以認識、理解、思考和決斷的能力
喪失理智

I. 漢朝時期的著名文人和代表作

1、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代表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代表作品有《漢書》、《白虎通義》、《兩都賦》等。

3、揚雄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

揚雄少年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

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揚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

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代表作品有《太玄》、《法言》、《方言》、《訓纂篇》等。

4、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

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

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

5、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代表作品有《靈憲》、《歸田賦》、《二京賦》、《張河間集》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相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

J. 關於屈原《涉江》

《離騷》和《九章》都是以反應屈原生平閱歷和政治理想抱負為內容和主題的詩篇,都是略帶自傳性的政治抒情詩。有人說《九章》是小《離騷》。前人對《涉江》的語言表達藝術有很多評價,我們只有通過分段、分小節才能揭示出《涉江》特殊的語言藝術魅力。

《涉江》共有六十句,我們把它分成四段。

第一段是前十四句,是寫流放時的心情,是作者流放生涯的一個精神起點(雖然流放但仍然保持精神上的一個很高的境界);

第二段是接著的二十四句,寫流放的行程,每十二句為一層,第一層寫流放的行程,第二層寫流放過程中的環境。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屈原流放的地點是江南一帶,江南在當時是蠻荒之地。從武昌直到湖南越州、長沙一帶在當時屬於楚國為開發的地區,可以說是非常落後的。據《左傳》記載,楚國每征服一個國家就把這個國家的貴族流放到江南一帶。《左傳》還記載,楚國征服了鄭國,鄭國的國君把自己捆縛起來並對楚國國君講,如果自己得到寬恕,願意流放江南。可見江南一帶是楚國流放犯人的地方。漢代的賈誼三十三歲死在長沙。長沙作為現在湖南省的省會自然非常繁華,但在以中原文化為中心的漢代,長沙是低濕多蟲之地,是一個偏僻、多病的地方,生活在那裡會使人短命,所以賈誼從都城來到長沙之後,情緒非常低落,看到院子里來了一隻鵩鳥(貓頭鷹),就寫了一篇《鵩鳥賦》來慨嘆命運多桀,最後三十三歲死於長沙。

第三段是接著的十句,由自然意想轉到社會意象,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慨;

第四段是最後十二句,總結明志。



第一段是前十四句,是寫流放時的心情: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這兩句寫到了兩個有關年齡方面的術語。一個是「幼」,一個是「老」。古代人寫年齡的順序分四段:幼、少、壯、老。古代沒有青年的說法。屈原講自己從小就喜歡穿奇異的服飾,直到年老也沒有改變。「服」有三層含義:其一是服飾、穿戴;其次是佩飾,裝扮、打扮,也喻指風格和氣質;第三是用「佩戴」、「服飾」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選擇和人生追求。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兩句通過服飾、穿著、裝扮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選擇和追求的與眾不同,說明自己從很小的時候就與一般人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一直到年紀大的時候還沒有任何改變。這個「老」具體指多大呢?古人雲:「五十始衰,六十將老,七十曰老。」但這里的「老」是虛擬的說法,並不是說自己真的到了七十多歲,而是說即使到了年紀很大的時候也不會改變。「衰」有衰竭、後悔、改變、消退的意思。

這兩句詩是屈原在人生道路發生重大挫折時候的人生宣言書。雖然從仕途順利到被流放江南,但屈原的人生選擇和志向沒有任何的改變。詩人在開篇千回百轉,噴涌而出的只有一句話,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我決不改變我自己。」這裡面有多重內涵,既有對前半生的回顧,又有遭受挫折的種種苦惱,更有對今後人生選擇的宣誓。

這一段描寫大多數句子是對句,但也有三句一組的。由於句式形式上的不夠工整,自古以來研究楚辭的人都認為這裡面有錯簡,而我認為根本就沒有錯,因為這是在屈原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表達堅定而又非常執著的情懷,因而或三句一組,或兩句一組,從他情感的起伏變化來看這是很正常的。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

這三句是對「奇服」的具體描寫。當時佩長劍不是武士的裝扮,而是代表自己俠義的身份,是一種正義的象徵。象李白本不會舞劍但是還仗劍遠游。「切雲」冠名;「冠切雲之崔嵬」,定語「崔嵬」後置,意即戴著高高的切雲帽。「被」通「披」;「明月」即「明月珠」,珠寶之一種;「璐」玉之一種。

屈原這三句話對自身形象進行描述,構成了後世懷念屈原的人們對屈原繪畫的主要題材內容。我們現在能見到最早的屈原畫像唐宋時期的作品,畫像的依據就是這三句詩。以此為依據勾畫了屈原與眾不同、慷慨悲壯、氣質高雅的一個愛國志士的形象。屈原是否就是如詩中描寫的這樣打扮的怪七怪八的樣子呢?不少研究者認為,屈原在穿著上可能的確與眾不同,但他也不會穿著打扮的太奇怪,這里極可能是用了一種象徵的手法來寫自己的與眾不同。後來終於找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證,1942年在長沙出土一件戰國帛畫,畫上的人物跟《涉江》中描寫的屈原形象是非常吻合的,它說明當時正面的男性形象就是如此裝扮。所以後世人們以之為依據勾畫出屈原形象還是有所根據的。

第一段中寫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就是「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整個社會一片混亂、正邪顛倒、是非不分,沒有一個人理解屈原。屈原不僅在楚國都城沒有一個知音,就是在少數民族居住的蠻夷之地也難以找到知己。文革中很多高層的文化人被趕到邊遠之地,在那裡能夠和當地人融合到一起的是很難找到的。我僅能找到的一個人就是王蒙,他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他不僅融入到當地的民族,而且最終成為最著名的維吾爾族語言的翻譯專家。再如蘇軾,在仕途失意的時候,飽經憂患,經受種種打擊,被流放到彝族居住的海南島,流放之前他跟家裡人都作了告別,因為按照常規,肯定要死在那裡。結果是他帶去的人全部死在那裡就他一個人沒死,而且由於他給當地人治病、起名字,在他還活著的時候,當地人就給他建造了祠堂。一個人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給他建祠堂那是對他了不起的崇拜,何況那裡是不同民族人的居住地,有著瘟疫流行、語言不同的自然社會環境。

然而,屈原不是這樣的人,他本來就與眾不同,跟中原人不同,跟少數民族也不同,所以在哪兒都找不到知音,在中央沒有,到地方仍然沒有。「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這兩句可以說是第一段的詩眼。

屈原把生活中極大的挫折和不幸在精神上作了提煉,化作精神追求的勇氣:「吾方高馳而不顧。」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即使經受種種打擊也不後悔,還要有很高的追求;二是表達了一種難以割捨的眷念情緒,說是「不顧」,其實精神上難以擺脫。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這幾句詩對後來人影響太大,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可見,屈原的精神光輝普照大地。需要說明的是,這里運用的是神話。神話中的昆侖山是一座神山,山分三層,最上面一層連接天庭。「登昆侖」就是到了天上。《山海經》和《楚辭·離騷》中都有一個昆侖神話系統。中國著名的上古史研究專家顧頡剛就有專門的論文《〈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二期)對此作了專門論述。

可見,屈原盡管飽經憂患,遭受重大挫折,遇到眾多不幸,但他的精神是不會枯竭的它。他的精神會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樣光照大地。「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這是屈原流放正准備出發時的慨嘆,剛走之時就想到即使到了流放的南蠻之地也不會有一個知音。事實上,在屈原流放過程中有很多很多傳說故事,這和屈原當時的預見是完全不同的。這里的「江湘」是虛擬的。其實,屈原的流放的整個行程沒有到長江,僅僅在湘江和沅江一帶,而其流放主要地則是在湘江的一條支流汨羅江附近,最後自沉汨羅江而死。

《涉江》第一段,真正寫自己流放行程的只有四句:「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由此可見屈原的描寫藝術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他首先通過服飾打扮表述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人生追求和個性風格。盡管心中充滿著種種眷念。但由於沒有人能夠理解,於是就高昂著頭,義無反顧地遠行,走向那理想中的精神境界,和虞舜一起在天帝的花園中遨遊。

《涉江》第一段表達了一種執著而堅強人生選擇和價值取向。這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只可崇拜難以效法的境界。在這樣一種很高的精神定位之下,第二段的內容就很好理解。



第二段第一小節主要是講屈原流放艱難的行程: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先走陸路:「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接著是走水路:「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這幾句話又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水流很急,行船很困難;第二層意思是講我對都城的極度的眷念,因此捨不得離開。「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是對自己心態的描述,這是一種自我安慰,自己在心理上支撐自己的一種表達。

第二段第二層寫流放過程中的環境:

入漵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漵浦」,在現在的常德一帶。這一帶至今還有屈原的很多遺跡和關於屈原的很多傳說,乃至於很多人誤認為屈原的流放地就在這兒,然而,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是「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原來屈原在這兒稍作停留一段時間後還要繼續往前走。真正的流放的地點與這一段的環境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看到《山鬼》中的相關描寫。

進入漵浦以後,「我」就感到彷徨徘徊,因為「迷不知吾所如」——我不知道前面的路往哪裡走。這裡面有雙關的意思。它既指流放過程中的行走路線,也指自己的人生之路迷茫不清。詩人對於自己的正直、進取卻遭受這樣的不幸遭遇而感到不解和迷茫。

「深林杳以冥冥兮」。如果以太陽為圖騰作為背景的話,「杳」就是太陽落山之後。就如「東」表示剛太陽升起,「杲」表示升起來一樣。「冥冥」就是沒有一點陽光,因為這里是猿猴出沒的地方。接著就是相關的環境描寫: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

山實在是太高了,高得遮住了太陽,因此山下深山老林中陰暗潮濕而且經常下雨,這是森林中自然生態的一種自然表現。「霰雪」,細密的雪珠,可見這是一個初冬的季節。秋末冬初,陣陣風過,下著雪珠,雲層一堆堆地把天空遮滿。這四句詩寫出了深山老林中惡劣的原始氣候特徵。有一個著名的楚辭研究專家胡念貽在他的著作《楚辭選注及考證》中講這首詩時認為,它的最大特色就是這四句詩。這四句詩是中國古代記行詩中環境描寫最出色的經典之筆,它展現了作者當時在流放過程中的孤獨失落的心態。

這首詩具有極其強烈的自我意識。詩人在總共六十句詩中有十六次寫到「我」,表達的是一種強烈的孤獨意識。可以看到,自然環境如此險惡,自己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朋友,也無法與他人進行精神溝通,孤獨到了極點。因此,我們可以說:最偉大的人也是最孤獨的人,最孤獨的人也必須是最堅強的人,最偉大的人也只能在孤獨中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屈原也正是用這樣的思想來平衡自己,所以他說: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這幾句詩也表達了他對自己偉人孤獨感具有足夠的精神准備。這裡面的「窮」不是貧苦,而是指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後世許多文人在科舉考試前一天晚上把韓愈的《送窮文》讀一遍然後燒掉,認為這樣第二天考試就會一舉而中,然後仕途通達。「終窮」說明屈原對自己的一生已經看得很清楚了,並表示矢志不移,堅持到底,這和一開始所說的「世溷濁而莫余知」「哀南夷之莫吾知」的意思是一樣的。

這一段通過環境描寫,反映了自己流放過程中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正是自己精神的支撐力量,也是自己精神境界的升華。



第三段是接著的十句,由自然意想轉到社會意象,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慨:

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第三段是從現實的環境、自然意象進入到社會意象。

第二段的第二小節是寫行程,寫自己的人生態度,第三小節寫自己所處的環境,襯托自己的人生志向。大自然尚且如此,社會又是怎樣呢?我們可以看出,屈原真正要講的是社會意象,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一段是由空間到時間,運用時空意識的交叉來表達自己的情懷。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所以能夠千古傳誦,就是因為運用了跨越時空的意象。

漫漫的歷史長河揭示了人生選擇的道路,屈原在這里引用了四個人——接輿、桑扈、伍子胥、比干。我們可以看出,這四個人是兩組人物。一組是跟統治者合作,入世做官的,但由於過於過分忠誠,過於耿直而沒有好的結果。伍子胥由於忠於吳國最終被害,比干忠於殷紂王而被剖心。第二組人物是跟統治者不合作的接輿和桑扈。孔子周遊列國曾遇到過接輿,接輿對著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罵了一通,孔子說他是「楚狂」。其實,接輿是一個隱者,行為舉止怪異而與眾不,其中之一就是「髡首」,即剃光頭,這是中國古代五大刑法之一。《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父親就曾經被諸葛亮處以髡刑,然而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跟我們今天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形象全然不同。比如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長於理財,短於軍事,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以軍事才能著稱的。在《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文化素養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陸游稱贊諸葛亮的《出師表》說:「出師一表真名世。」但陳壽認為《出師表》不能代表諸葛亮的文學水平,因為它的閱讀對象劉禪太笨了。諸葛亮在六百二十一個字的《出師表》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六次講到「陛下」,九次提到自己。當然,諸葛亮當時有他自己的苦衷,也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諸葛亮的視野和作為詩人的屈原的視野是不同的。屈原在《涉江》中,八次提到「余」,八次提到「吾」,表達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孤獨意識和自我的精神保持。他不想作任何形式的讓步,不想以任何形式委屈自己,表現了他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個性品格特點。諸葛亮為了自己事業和政治理想的實現甘願受各種委屈,借劉備對他的信任對不懂事的劉禪進行開導。我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對劉備臨死之前的言行有我自己的體會。劉備託孤實際上是對諸葛亮的不放心,所以他把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關系由君臣關系變成父子關系,試圖通過封建倫理制約諸葛亮,當然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對劉氏政權不忠的想法,但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對諸葛亮的不放心不難看出。屈原和諸葛亮在個性方面恰恰相反,一個是無限的放開,一個是無限的收縮。雖然《涉江》和《出師表》都屢次講道自己,但其目的和主旨是完全不相同的。

接輿用髡首(剃光頭),桑扈用臝行(不穿衣服到處奔走)表示跟統治者不合作。屈原的意思是說,我不願象接輿用和桑扈那樣放盪不羈,自己埋沒自己,我還要保持自己偉岸的形象,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這兩句話是文革中許多人支撐自己活下來的重要的精神支柱。這里的「用」和「以」互文,都是「任用」的意思。文革中很多人受到殘酷的打擊和非人的折磨後想到自殺,是什麼支撐他們活下來?有人就說,就是想起了屈原《涉江》中的「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這種帶有偉人孤獨感的描述反映了屈原是如何自己平衡自己,他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來平衡自己。



第四段的「亂」是詩歌的結論:

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在楚辭中,「亂」有兩層意思。從內容上來說它是一篇內容的總結,從音樂得角度來說它是一篇的高潮。古人認為,八音繁匯,各種音樂、樂器開始演奏並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達到高潮。作為音樂名詞,有人認為「亂」相當於我們今天音樂的過門,即每一段唱過以後都要唱這個過門的「亂」。

「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鸞鳥鳳皇」比喻最優秀的人才,意思是說,最優秀的人才啊,一天天地離朝廷越來越遠了。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各種注本都認為燕雀烏鵲喻指奸佞小人。其實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後文寫道:「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和辛夷一是香草,一是香木,它們在雜草叢生中被淹沒了。古人認為,凡是散發出幽香的花草都會被叢生的雜草味道所混淆,雜草叢生會造成香草香木的死亡。「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中的「芳」也是一般的香草。有人認為燕雀烏鵲喻指奸佞小人,而鸞鳥鳳凰是指忠貞高尚之人。我覺得這個理解還是有點差別的。屈原指的兩種人一種是奸佞之人,另一種是貧庸之人。我覺得因該把他們解釋成貧庸的人。

鸞鳥鳳凰與燕雀烏鵲之喻可以用《莊子》中的一個例子來證明。莊子一生交遊不廣,朋友不多,只有一個朋友叫惠施,又叫惠子,他屬於能言善辯的那種人。惠子和莊子這對好朋友有兩個特點:一是兩個人都能言善辯,你挖苦我我挖苦你而且挖苦得很過癮;第二就是他們兩個人的人生觀有著極大的差別,莊子不願意做官而惠子千方百計找官做。兩個人都是互相瞧不起的,惠子知道莊子瞧不起他做官,於是悄悄跑到梁國做了相,莊子知道後就跑到梁國來搗亂,惠子全國戒嚴抓莊子抓不到,莊子卻自己找上門來,並講了一個故事來挖苦他,說有兩種鳥,一種是鳳凰,在高高的天空飛翔,哪怕是餓得面黃肌瘦還是非獵食不吃,另一種鳥是貓頭鷹,即使是死老鼠都吃,言外之意是你惠子在梁國做了一個相就像那貓頭鷹吃了死老鼠,自己感到津津有味而我根本看不上眼,你干嗎要抓我呢?由此可見當時任政治交往的智慧還是很高的。

我們可以看出,鸞鳥鳳凰是楚文學中以鳥喻人的最高境界。屈原在這里是說最優秀的人才越來越少了,而身邊都是些貧庸之輩(燕雀烏鵲)。大家都知道,燕子和喜鵲都是吉祥的鳥兒,現在人都認為烏鴉是惡鳥,是不吉利的象徵。烏鴉形象的變壞是在元朝以後才有的事兒。在元代以前,烏在所有的文學作品種都是正面形象,層次是很高的。周武王克商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在征戰前有烏鴉吉祥預兆。曹操的《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也可以證明,烏鵲在這里是比喻最優秀的人才。所以我相信屈原在這里描寫的「燕雀烏鵲」不應該是指奸佞之人,而是指一般的平常的人。

屈原在寫《離騷》、《九章》的時候,對自己的處境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的。這種清醒的認識就是「鸞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是非顛倒,好壞易位的時代。這里的「陰陽易位」講的是人才問題,陰陽易位就是忠邪易位。這里「陰陽易位」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君王糊塗,分不清好壞。「時不當兮」是說自己生不逢時,沒有趕上堯舜式的明主在位之時,這是這首詩中詩人最清醒的認識。所以,我一直認為屈原在描寫自己、同事和君王之間的三角關系。自己和同事之間的爭論沒有一個人來評判,君王又不理解自己的一腔忠心,反而對輕信讒言對我大發脾氣。

「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我雖然懷著滿腔的忠誠,但只有失意惆悵,只好飄忽地遠行他鄉。從開始的「迷不知吾所如」(困惑到極點,不知道人生的路在何方),到「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逐漸清醒,看透世俗),再到「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滿懷失意,遠走他鄉)。

屈原詩歌之所以能過打動後人的原因,除了前面講地偉岸、孤獨、卓著、堅強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國家過分的忠誠,這在《涉江》的結尾表達得極其充分。



關於《涉江》需要補充的幾個問題:

第一、屈原流放的地點。

《涉江》用大量的筆墨寫了自己流放江南的行程,流放經過途中的環境,講到了環境的險惡和行程的艱難。我們很容易產生一個誤解,認為當時的江南是比較發達的地區,那是因為,現在的江南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上海、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一市的生產總值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一。其實,當時的江南非偏僻和常落後,是還沒有開化的封閉得荒涼的少數民族居住之地,屈原稱之為「南夷」。在《左傳》和《史記》中都有多處把犯人流放到江南的記載。江南也是處在楚國的邊緣,歷來是楚國流放犯人的地方。

第二、關於《涉江》的語言藝術。

《涉江》的語言藝術極具特點,很多楚辭學者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這首詩一共六十句,在這短短的六十句詩中有很多詞語是重復的,如「余」「吾」等。這首詩中第一人稱代詞一共享了十六次,「余」「吾」各八次,表現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徵,從而塑造了一個孤獨偉岸的形象。宋代的朱熹讀《涉江》就發現了一個問題,他說:「《涉江》『余』『吾』並稱,詳其文義,『余』平而『吾』倨。」也就是說,凡是講到「余」的時候語氣平緩,以敘述為主;凡是講到「吾」的時候語氣高昂、憤慨,表現自己強烈的個性色彩。可以看出古人讀書理解的深透。

另外一個就是否定副詞的運用。這首詩否定副詞運用的頻率很高,如「不」、「莫」等。這些否定副詞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個性特徵和執著的人生態度。當我們面臨困境,面對困難得時候,一般用三種句式來表示自己的態度,即肯定語氣,否定語氣或反詰語氣。肯定語氣缺少力度,反詰語氣雖然強烈但過於外露,而否定語氣既表現了作者綿亘執著的人生態度,又很適合詩歌的強烈的跳躍性和鮮明的節奏感。如「年既老而不衰」、「吾方高馳而不顧」,「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余將董道而不豫兮」中的「不」就成功地塑造了「我」鮮明的孤獨而偉岸的形象。

第三、關於這首詩的結構。

《涉江》的結構及其出色。無論是敘述自己的生平遭遇,還是感嘆自己生活的處境,在敘述完了之後都要表達自己的態度,都是敘述在前,表態在後,議論在前,表態在後。屈原強烈的個性就是通過這樣的語言節奏表達出來。第一段講自己的服飾打扮用了「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說明整個社會沒有一個人是我的知音,沒有一個人理解我,我只好離開這塊地方。表面上是君王放逐了我,客觀上是我放飛了我自己的精神,我的思想和我的靈魂,使我能夠有機會尋找更廣闊的自由空間,所以放逐在客觀上是提升了我的層次。第一段在寫自己駕青虯、驂白螭、登昆侖、食玉英、壽比天地天地、光同日月之後說:「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以此來補充交代自己駕龍遠游的原因。第二小節講行程,講完之後說:「苟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本來這兩句沒有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沒有,那就不是屈原。同樣,第三小節描寫了那種荒僻悠遠深山老林的流放環境後說:「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第四小節從廣闊的社會空間講到漫長的歷史長河,所有的忠臣賢士與世不容乃至遭殃,最後表志說:「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詩人正是運用這些詩句把前文流放形成的痛苦一下子全部消除,從而表達了一種為了理想和願望而九死不悔的執著精神。這首詩的主題詞就在於四五小節最後的兩句抒情,兩個「固將」是詩人對自己前半生的一個總結,也是對後半生的一種宣言,表達了一種對苦難得一種平和的理解,這種平和的背後蘊含的是詩人對理想追求的執著精神,對操守保持的堅定態度。

不難看出,詩人在敘事議論之後總有抒情,結構既完整又緊湊,把握得恰到好處。可以看出,《涉江》有著完美結構形式和獨特的結構特點,所以我們說《涉江》的語言及形式的獨特與完美在屈原的作品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閱讀全文

與屈原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信信託公司網站 瀏覽:497
紅寶石信託 瀏覽:759
1910銅期貨 瀏覽:158
身份證理財好不好 瀏覽:241
北京做交易員 瀏覽:79
期貨期指費率 瀏覽:464
芒果出行融資 瀏覽:181
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江蘇分公司 瀏覽:372
並購基金信託 瀏覽:865
能源站融資 瀏覽:217
e租寶投資的項目 瀏覽:185
哪家科技創新基金好 瀏覽:718
重慶新億融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843
證大無抵押貸款工作怎麼樣 瀏覽:795
鳳竹紡織的股票行情 瀏覽:979
匯鼎理財群 瀏覽:624
政府性價格調節基金 瀏覽:967
融資客的瘋狂 瀏覽:987
今日黃金價格一錢多少錢 瀏覽:587
超牛指標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