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mci理財

mci理財

發布時間:2021-04-27 08:46:22

① 哪些行業女性從業者更有優勢為什麼

營銷行業女性從業者更有優勢:
首先,女性具有生理優勢。她們的大腦善於理解別人。而男性營銷員在這方面更有可能犯下嚴重的錯誤,他們認為市場中的其他人會跟自己的想法和反應一致。與此相反,女性營銷員更喜歡真正深入了解市場,並根據客戶的真正需求制定營銷策略。


而且,女性能夠把定性研究所帶來的直觀挑戰(了解對於客戶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和定量研究帶來的分析上的挑戰(評估各個變數的重要程度)有機結合起來。相反,男性營銷員更喜歡用一種單一的方法,因此他們不會獲得出色的營銷見解。

② 什麼是sp活動策劃

銷售促進(Sales Promotion,簡稱SP)是市場競爭過程中的一把利劍。市場鋒線的促銷,作用在於對產品施加推力,使產品能夠更快地進入市場和擴大市場。

我們看到,在市場上並非每一個公司都做廣告,但是每一個公司都無一例外地開展促銷。所以,在我們執行市場侵略任務時,不能忘記使用這一有力武器。

從全球的廣告與促銷對比中看,促銷費用的增長率至少比廣告費用的增長率高出三個百分點。以美國為例,在1980年的促銷費用為490億美元,到了1986年其費用已達1020億美元,促銷與廣告的費用之比約為64:36。到了1991年,促銷費用更占整個市場推廣費用的3/4,即75%左右。

(2)mci理財擴展閱讀:

營銷主導型活動策劃;

營銷主導型活動策劃指:其活動以盈利銷售為主、品牌宣傳為輔而展開的主題策劃。

如2002中國南方汽車展、2002國慶房產大聯展以及首屆廣東企業家VS中國明星足球賽。這些活動策劃毋庸置疑也在提高報紙的品牌知名度,但主辦方的初衷往往是以活動為引爆點,吸納企業客戶的廣告投放和讀者、目標消費者的門票資源。

2002中國南方汽車展單門票一項就為主辦方帶來了數十萬元的收入,此外還有大量前期與後續的報紙廣告收入,營銷業績令同行嘆服。此類型活動的主要特點是活動本身就是一塊「磁場」,具有足夠吸引客戶熱情和消費者眼球的魅力。

③ 香港嘉年華投資管理公司是真的嗎

你好,投資公司現在假的也很多,我是做黃金投資這行的,判斷投資公司版真假的話如果權是做現貨黃金的可以到香港金銀貿易場的網址去查下,裡面能做黃金的正規會員公司都能查得到,我們的公司是萬隆金銀業有限公司,專門做現貨黃金白銀投資的,你可以去看下。現在的投資市場是挺好的。簡單地說下吧,基金現在的回報率是%2.3,而現在的CPI(通脹率)是%2.8,就是基金獲取的回報是趕不上物價通脹的速度的,就是那是你拿去的錢已經是貶值了。股票現在還要跌,房地產現在國家都出了政策在打壓,股市不看好。銀行一般回報率是很小的。目前要理財投資的話,可考慮下現貨黃金的投資,它不同股票只能買漲,它也能買跌,可以設置止損來控制風險,T+0模式,不收任何時間的限制的。我挺看好黃金的。黃金以後的市場會非常的穩健。你可以加我聊下 9372 0096

④ 結合AT&T的發展歷程,談兩個問題:對美國電信業監管的看法和未來電信業的發展趨勢

美國電信業重組對電信業發展及管制政策的影響研討會
大家都知道,120年的AT&T被西南貝爾收購,從1986年開始電信分割之後,到現在20多年,給大家感覺好象又是一個輪回,原來由大的拆分成小的,現在反過來小的被大的並購,這次並購,有的人評論這是一次倒退,有的人說是網路電話對它的影響比較大,這是一種螺旋式的必然,我們今天請到專家,從市場、技術到監管為大家做一個深入的探討。

項立剛:我想這個會,無非是做一些交流,大部分都是我們通信行業的人,事實上沒有任何炒作的東西。我們通信產業一直都是扎扎實實的,但是我們對行業的事情都是需要我們關心的,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我們為什麼關注這樣一個題目呢?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可以說電信改革差不多是十年了,在這裡面,改革有些思路上的問題,我不知道我的說法有沒有價值,我覺得我們改革很多思路都是借鑒了國外的很多東西,在這裡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FCC的東西,他為什麼要拆分,它對過往是怎麼看的,對格局是怎麼看的,我們的改革思路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東西。

我們一直在說不對稱管制,不對稱管制有不對稱管制的思路,為什麼不對稱管制,包括對哪些企業不對稱,怎麼個不對稱法,比如以前有重要資源的要打擊,對於新興的企業要扶持,一直都在延續這樣的東西,我想這樣的東西對整個通信行業的格局是有重大的影響,我不認為我們這個小型的討論會可以影響行業格局,但是我也認為,我們行業的這些變化,因為整個市場,通信行業都在變化著,美國為什麼會出現AT&T被收購了,為什麼說MCI也面臨著收購,等等這樣一些東西都反映了這個變化,近二十年來,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在改變著這個行業」,以前我們都認為我們本地化,我們有一個全國性的金屬交換網,這是最強大的,但是在IT,在移動通信的沖擊下,這些東西都被改變了,結果造成這樣一個情況,AT&T虧損,MCI日子也不好過。

但是另一方面,其他一些企業,一些小企業,不但是發展了,而且是高速發展,這裡面可能也牽涉到我們中國通信行業目前的一個管理思路,一個管理體制,可能還是最早管制的一些思路還是基於二十年前拆分AT&T的一些思路的感覺,那麼我們是不是完全是這種感覺?需不需要改變?如果需要改變,怎麼改變等等,這些我想都是我們很關心的,而且這些東西我覺得我們是應該說出來,讓我們這個行業能夠感受到,甚至以後對我們整個的政府決策,對我們做好整個行業的管制提供一些參考的意見。

事實上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這個行業的專家,對這個行業都有長期的研究經驗,也都長期跟蹤這個行業的發展,一方面我想大家能不能用這個機會把美國通信行業的一些思路、格局、情況告訴我們大家;另一方面大家能不能在一起探討一下,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到底發生了什麼改變,思路上面有些什麼樣的影響;還有一方面就是中國應該有什麼思路,有什麼改變,大家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暢所欲言。

今天一方面大家都是專家,另一方面也都是以個人的身份來發表意見,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為什麼我在前面做這個引子,或者說定義,就是希望大家發表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形式上也用不著我來點名,誰有想法,都是自由發言,我們的時間也不太多。

其他在座的各位媒體的朋友,包括《通信世界》的同事們,大家有意見的話也可以提出,因為專家在這兒也不太容易,都可以舉手提問,雖然時間不長,也就兩個小時,但是我希望這可以成為一個真正交流的機會,而不是變成一個會議。

下面請哪位專家對美國的這些情況做一些介紹和分析,之後大家針對這個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變化可以來聊一聊。

楊然:可能我們所對國外的東西一直在跟蹤,覺得AT&T從84年解體以來,它的很多事情,到2000年重組等,我們這邊一直在做跟蹤研究,可能對它的歷史了解比較多,也比較長,下面我簡單說一說對他們粗淺的認識。

實際上,1984年AT&T解體的時候,它等於是被政府強迫分拆,把它的22個電話公司變成了7個貝爾,當時不是叫什麼SBC,實際上當時是7家,後來經過他們的組合,現在變成了4家所謂的IBOC,SBC實際上是老二,老三是南方貝爾。

AT&T解體以後,當時他的這種嘗試分離可能很大一部分想法就是引入競爭,實際上美國的政府也採取了很多很多措施想來促進競爭,使消費者從中受益,它解體以後有一種很大的想法是想讓babybell自己相互競爭,但是他們並沒有做的很好,他們都是小的babybell,他們都有自己的領地,所以他們並沒有這么想,從那個時候以來,本地電話業務是他們一個很穩定的現金流,實際上日子過得非常好,等到96年電信法以後,政府說如果你們開放本地市場,就允許你們進入長途市場,這樣一來,他們就開始往長途市場進入,然後移動通信和Internet發展都非常強大了,和當時他們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寬頻接入這方面又非常好,SBC和南方貝爾合並以後是最大的一個運營商,所以我感覺這幾個小的貝爾,包括《福布斯》財富的排名,位置已經非常靠前,已經不是當日的貝爾了,但是與此同時,長途市場的下坡,尤其是Internet,它使距離的成本下降,使距離成為計價因素里可以忽略不計的東西,所以長途運營商包括後來的虧損,Internet既給他們帶來了機會又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所以我想AT&T他們走下坡路這是必然的,本身它當時也是試圖進軍有線電視,而他自己的無線業務也是成為另外的公司也被別人收購了,一個企業市場,還有一個住宅市場,現在做的最好的是一個企業市場,為什麼SBC收購它,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它的企業市場做的好,有互補性,所以它就感覺到AT&T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政府的國防部、白宮,這些大的企業都是它的客戶,它有全球性的網路,所以它還是有很大的價值,但是本身從長途的市場,實際上它已經做的不是很好了。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注意到,在去年年底左右,他宣布他退出閉路交換的長途住宅市場,實際上它住宅的這種業務也賺不了什麼錢,一個戰略的調整,一方面它不想花很多成本,想另一方面也可以可能長途市場確實是每況愈下,現在來看AT&T走到這一步來說,可能我自己個人覺得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當時這種嘗試分離的思路,並不是很合適的,因為一個電信網,大家都想從頭到尾都是由一個運營商來提供,這樣的話,很多事情都很方便,也能保證質量,當時做奧運會項目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一個事情,假如一個是媒體,一個是本地報道的公司,他既要跟本地運營商談合作,又要跟長途運營商談合作,就很麻煩。美國AT&T的困境,很大一種程度上是政府造成的,是這種嘗試分離造成的,在Internet發展的這種狀況下,它沒有什麼更好的發展空間了。

我就談這么多。

舒華英:剛才研究院的楊總把這個事情的整個來龍去脈大概做了一個介紹,實際上回顧一下世界電信改革的形勢,基本上是這樣一種狀況,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以美國為首,掀起了整個電信市場的自由化,當然了美國走得比較快一些,它在84年AT&T就走了,隨之85年,在日本的NTT也走了,歐洲的比美國、日本稍晚一些,進入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這個時候才開始,當然和國情有關系。

美國採取這種民營化,增加競爭,給客戶帶來利益,總的目標依我來看是對的,包括我們國家後來採取的這些電信改革的措施,打破壟斷等等措施肯定是對的,至於在具體的一些做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來探討和回顧,這的確是我們國家應該認真汲取的,因為我們從整體上來講,雖然大家都說我們國家現在已經是一個電信大國了,無論從固定網、移動網,我們的用戶數都居世界第一,但是並不是一個電信強國,所以在要建成電信強國的前提下,從技術,從管制,從企業這幾個層面,都必須認真的汲取世界其他國家的一些經驗,甚至是教訓。在這層意義上,今天我覺得我們對電信業發展和管制政策的研討會,的確在當前這種形勢下是很有必要。

首先我想,出現這種像剛才項社長提到的,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世界范圍內電信業,在整個經歷了.com網路的泡沫後剛剛有所復甦,世界電信市場在進入一個緩慢復甦和發展的過程中,又出現這樣一個新的形勢,如何來看?我認為這個問題,它本身在05年世界電信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大的趨勢,就是並購和兼並。這種並購和兼並是由它深層次的原因來推動的,這些原因的推動不妨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個方面是技術層面,隨著我們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尤其是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在孕育著下一代的NGI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IP這樣一個標本、體制、技術的高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深層次的變革,這個變革正如現在一些媒體上講到的,AT&T的收入減少,包括我們國家現在長途電話業務的收入減少,有的人說這都是IP惹的禍,實際上它是IP技術帶來了更多的技術,給更多的用戶帶來了實惠,總的來說是這樣。

但是作為一個運營商來講,如何應對這種技術所帶來的變革,包括政府,包括監管部門,如何應對這些變革所帶來的一系列的變化,就涉及到創新問題,這裡面帶來的一個問題是IP,另外一個是移動。技術層面這兩大層面的出現,IP帶來的是的整個電信行業中最賺錢的長途,變成最不賺錢的業務,回想我們從改革初期到改革開放中,我們在IP電話沒有引入我們國家之前,我國整個電信業的長途收入佔到整個電信業收入的75%,這是我們在座的一些專家和研究院同志都知道的事實。說起來,中國電信當中長途電話的收入佔到70%,包括國際長途、國內長途。

但是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長途收入如果按業務劃分的話,在整個電信業務的收入當中也就佔到10%,20%,而且這種趨勢還在下降,所以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業務的變化和它的收入變化。另外一個,像移動所帶來的變化,原來在98年,中國電信把移動剝離出來,現在我們也有運營業的一些專家在,當時我的一些學生和我認識的朋友,讓他去移動,就覺得這是一件很苦的差事,誰都願意留在中國電信,認為中國電信家大業大,是最保險的。移動是一個新興的公司,到底能不能發展起來,很多人不確定,像我的有一些學生,很年輕的,不去移動,難道讓老的去嗎?就讓這些人去,結果,形勢發展,技術進步,是的現在的移動,將近有30多個國家的運營商當中,它的移動用戶是超過了固定用戶,我們國家是在2003年的時候超過的。按照現在的技術發展往下走,還有可能繼續往前走。

這一系列的變化,回頭到當初,AT&T被美國政府強行拆分的時候,可能他們也看到了技術的進步,但是沒有看到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一系列強制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如果他能看到,他就不會把AT&T按照業務種類來拆分,好在我們國家在98年把移動剝離出來,到了二十一世紀,持續到2002年的時候,國內那個時候拆分同樣提出了基本方案,一個是按照業務拆,移動拆出去,再把長途拆出去,再把地方固話的本地網拆出去。幸虧當時因為陰差陽錯,沒這么拆,如果要真這么拆,現在誰在長途電話公司?可能破產的比AT&T還要高,我們國家要這樣一拆的話,那就一個長途骨幹網,它不像AT&T有大量的所謂的企業用戶,那就更慘,所以這就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問題,當時管制者,制度制定者所沒有遇到的問題。

技術發展到當前這一步,事實上美國採取的拆分也是一種不對稱管制,實際上這和現在技術潮流、業務潮流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不管你移動還是固定,你給我提供的是對我的方便,我再要提供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案和我享受到一個通信充分的自由,所謂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和任何人進行我想任意進行的信息通信。這是為進入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以後整個用戶的需求。而運營公司的拆分是人為的把這種運營方式割裂,這就是一個事實。所以它被收購也好,被兼並也好,重組也好,這是一個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我個人的看法,至於是不是倒退,我們不去評論,我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汲取經驗教訓、認識事物本質之後,有一個新的提高,所以拆分當時他是為了刺激競爭,給用戶帶來好處。今天隨著市場的進步,重新並購、兼並以適應客戶需求和發展,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進步,而不應該是一種倒退,這些公司在兼並以後照樣還有多家在競爭,所以這一點上,從我們國家來看,盡管我們少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在不對稱管制上依然還是有錯誤。隨著發展,你分不清什麼地方是移動,什麼地方是固定,只不過是一種接入方式,對於客戶來講,只要方便就行了,你用什麼方式,我只要感覺到方便、個性張揚就會採用,至於怎麼做,那是你的事,政府和監管部門就應該適應這種形勢的發展,讓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運營商們,不要政府去克服去限制,而給它一個充分的發揮,這才是讓企業在市場上去發展,至於說你監管的是不是就沒事兒可做,監管是保證我制定這些規范的情況下,在市場競爭的條件下,讓所有運營商能夠公平、合理的競爭,不要去違法、違規,這才是監管應該做的。

所以我覺得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國家的監制和監管應該是一個壽終正寢的事,應該是應該取消的事,應該給所有的運營商以平等的競爭權。有人可能說你這么說對一些小的運營商不公平,但是你只要保證了一些條件,首先互聯互通,這是最應該監管的,價格上進行上限管制也好,下限管制也好,這是隨著市場的發展有一個不同的調節,至於它的業務范圍之內,都是大家應該共勉的。

我們從這些方面看,還看到了另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企業,像美國AT&T,它是具有130多年歷史的一家公司,按照我們的說法就是「百年老店」,它被它的兒子,甚至可以說是它的孫子收購了,這件事看起來不可思議,實際上是歷史必然,新的、小的公司具有創新,無論是業務創新、經營創新、體制創新,都遠遠超過了老店,甚至孫子超過了爺爺,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不要看現在我們國內這種情況,哪個表面上很大的企業,就一定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關鍵在於,它能不能有創新,這些創新主要是對於運營的創新,運營體制的創新和對客戶服務的創新。因為運營商我們並不在技術上要求他創新,技術上創新是設備製造商,但是對運營商來講,業務的創新、體制的創新和服務的創新這是必須要實現的。

時間關系,我就先簡短地做一個拋磚引玉的發言。

蔡翔:剛才舒老師講了一個觀點,有一個觀點我不太贊同,就是運營商不需要技術創新。

從大了來說,並購,並購我覺得很簡單,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而電信業進入了反復的折騰;美國的合並我想大概有四個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商業客戶的爭奪,盡管AT&T什麼也不是,但是它手頭上的商業客戶價值是讓其他運營商非常感興趣的;第二個無論從本地運營商還是長途運營商,都要形成融合業務的能力,不僅僅是業內融合,固定和移動的融合早就鼓吹了三網融合了,也就是像視頻行業,僅僅靠本地網來做這個,尤其AT&T最近幾年的數據應該是很不錯的;第三個原因我覺得現在有兩個混沌期,一個是管制的混沌,不知道怎麼管,管不住也不知道怎麼管,給運營商的並購也帶來了一個機遇,還有一塊就是所謂資本市場的評價,想一想當時當時Verizon和MCI合並的時候,那個價格是多少,當時的400多億的價格當然也不是它的絕對價格,我個人認為它目前對長途運營商的評價是有點貶值的。

項立剛:是不是你們有這個感覺呀?

蔡翔:第二條「倒退還是禁錮」,我覺得應該從兩個角度來看,現在我從運營商角度來看,但是不管怎麼說,一個企業的發展,剛才說AT&T作為一個百年老店,現在被孫子輩收購,是一件讓人非常痛心的事情,AT&T從一個巨無霸,當時比美國總統還厲害,現在走向消亡,走到這個地步,都是因為沒有有一個好的預期,沒有把企業引入一個好的方向。

當然AT&T本身也有它的不足,現在我們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有這么幾個因素,一個是大家都知道有無線,移動通訊,AT&T當時買了一個落後的技術回來,這時一個致命的錯誤;還有一個錯誤,它自己借了一家無線公司,不是長途。隨著新技術、新業務的推出,這肯定是一個此消彼長的事情,自己把自己推入死胡同。

AT&T在2000年之前有一次巨額並購,他的目標很明確,理念很先進,當時技術鼓吹得多,但是不能實現,現在想一想,小靈通是一個奇跡,可是我們反過來看,小靈通本身的理念是非常先進的,因為從移動通信發展來看,實際上是移動用戶越來越近,小靈通和GSM相比,還有一個運營模式也是一樣的,當時的數據運營模式沒有,AT&T並購的一幫難兄難弟,拼盤式的方式,都是問題很大,從企業上來講,這是一件比較痛心的事,也讓我們吸取很多教訓。

但是從市場和產業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還不能說成或敗,從美國電信市場的發展來看,現在還很難說。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傳統電信業務基本已經走到盡頭,這一點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未來電信絕對不是傳統電信,不管是信息也好、服務也好。

現在成為挑戰的有一個什麼問題,就是商務模式的問題,因為將來不是靠自己來做,而是合作了,也可能有兼並,兼並是成長最快的方式,但是帶來的問題是利潤交易太高,文化沖突不可避免,我覺得從產業發展來看,大概這么幾個問題。

第四個問題是中國電信業的影響我認為從兩方面來看,我們國家電信行業有兩大特徵,一個是屬於電信產業,應該符合產業的特徵,還有一個,我們是國有企業。從國外最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抵抗風險的能力很重要,因為未來競爭很激烈,五年前從運營商角度來說覺得是不可思議的話題,認為我們有什麼風險?但是現在的風險很大,現在的運營商無論是移動,還是電信,業務都非常單一,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剛才也講了的,傳統電信運營商要進入上游和下游,進入上游的話,我覺得王煜全在兩年前就開始炒作這件事情了,03年是炒作,04年就沒聲音了,現在應該是炒起來了。但是用什麼方式,個人有不同的做法。

還有一個就是屬於下一個,抓住整個國家的信息化,信息化給運營商帶來很多機會,對於運營商來說,以系統集成為代表,做一兩個方案,這是我們的機遇。我們國家現在投資信息化也投資了很多,每年都從惠普、IBM那裡買很多東西,但是買來沒法兒用。

項立剛:關鍵是運營商有沒有辦法呢?

蔡翔:由於時間關系我就不講了。最後一個問題,形成三十到五十傢具有國際競爭里的現代級電信集團,我認為不會超過三家的。(笑)最後就是要涉及到其他領域,你有沒有能力,你的運營模式怎麼樣,你的渠道覆蓋怎麼樣,這都是一些很現實的問題。一個是企業首先要轉變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經營理念問題,不是簡單的從業務到用戶,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運營商是不是也可以學學保險公司,學學銀行,不要老是盯著用戶的口袋把錢掏出來給我,也幫助用戶理理財,你給我一塊錢,我給你帶來一塊五的收入,所以「幫客戶理財,與客戶共贏」。現在老是強調客戶體驗,這是強調了,但是「客戶價值」還是沒有強調,當然你僅僅強調客戶價值是不可能的,沒有體驗就不可能有價值,但是如果僅僅強調體驗也不行。

還有一個就是剛才講的運營模式的問題,因為傳統的電信運營體制是非常等級森嚴的,或者說我們還引以為豪的一個,是封閉式的,但是未來是需要開放,需要包容的,所以這也是需要我們改變的,將來肯定是不可能通吃,這是通吃不了的。

另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所謂企業的戰略就是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資源的配置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戰略執行問題。

我覺得這裡面有四個字,一個是「陣痛」,一轉必然就會痛,大家肯定都不願意轉;第二是「膽識」,要做一個新的行業,是有風險的,你不去做誰去做?

說的太多了,就到這兒吧。

項立剛:我覺得你是這樣,你還是帶著很多的運營商的痕跡,其實你是想講的,但是你還是不敢講,事先我們也聲明很多,今天是個人意見。說到這兒呢,我還是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經營的管制可能比一個企業做一件事情更重要,管制的方式,管制的精神如果不到位的話,會影響整個產業化,最重要的,為什麼我們今天想做這些東西呢?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這個行業,隨著技術的變化,是變了。我想我們管制一個最核心的精神是什麼?一個是通過競爭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管制讓我們的企業可以更快的發展。我想管制並不是想讓某一個企業死掉,某一個企業被淘汰下去。對於我們今天這樣的情況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技術,這裡面就牽涉到一個,今天的不對稱管制是不是要進行下去,第二個在某一項業務上,還是在其他方面找到,又能夠競爭又能夠發展的一個思路。我不知道其他專家有什麼感覺。

舒華英:我再補充一點吧,剛才我說到一個觀點,實際上我的觀點並不是運營商不要進行技術創新。剛才說了,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一個產業鏈的集成,不可能一個企業通吃,就像原來的郵電部,從設備製造有501,502,一直到508,一系列的工程,從設備製造一直到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從文化大革命以前到改革開放以前都是這樣的。但是現在已經是這樣了,越來越看到,它實際上是大家形成的一個產業鏈,而且這個產業鏈隨著技術進步,最近我還在研究一個問題,在去年可以統計一下全球范圍大概是4000多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可能發展到7000多億到8000多億,這樣一個趨勢,現在你的寬頻也好、互聯網也好,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運營商在產業鏈中要准確找准位置,你在服務創新、業務創新和其他方面,你把這些定下來以後,其他具體的設備技術方面,由廠家給你提供,剛才也提到了這樣的例子。所以我的觀點不是反對研究院去制定標准,關鍵你是制定什麼標准,用原來的設備標准、主網標准可能要逐漸的過渡到服務標准、業務標准、內容標准,將來提供平台的標准。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要經過你這一道關才能和廣大客戶連在一塊,所以這個引領可能是最高層次的引領,換句話說,最高層次的可能是進入到哲學界,進入到文學領域,不僅是一個通信的,擴展到信息領域以後,很多方面,包括娛樂、內容的溝通,等等這些綜合起來,實際上和人在工作、生活上都是分不開的,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作為一個企業來講,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包攬起來,這是我的觀點,我不是反對技術創新,但是這個創新,我認為應該放在一個主攻方向,形成以你為核心,以你為鏈條組成一個關鍵的產業鏈的陣營,兩者之間的競爭,電信市場也說了,不再是一個企業和一個企業的競爭,而形成幾大陣營的競爭,這就是未來的市場。

項立剛:舒老師的意思就是說運營商以業務創新為主,或者在整個產業鏈上做貢獻,而技術本身,讓製造商去做。

舒華英:而技術創新,製造商本身可以集中優勢去做,而這樣的話,就講到資源分配的問題,我們把有限資源可能要放在重要的地方,要不然,中國電信,就算一年拿收入的5%來進行創新和開發,假如我把這個5%都放在我這個方面的話,那我可能就會作出很多的創新,我不再去像以前研究具體的一個設備了,這個設備,一旦業務標准出來,誰都會按照我的這個標准做終端、做設備,這就是我的看法,要利用其他各個方面的資源,不再是自己包打天下,這就是我的想法。

王秀屏:那我從管制的角度來說一下我的想法。管制的目標是通過促進競爭為消費者謀福利,在制定競爭政策的時候,就有一個對市場定義的問題,你要找出這個目標市場和相關市場,分析他們的競爭關系,然後再制定相應的管制政策。

以前我覺得在傳統的電信模式下,可能大家思路范圍比較窄,就局限於電信本身,我們再看看電信市場開放的時候總是說先開放增值業務,然後是長途業務,然後再促進本地競爭,從歷史這一塊來看,本地這塊還是促進不夠,給人感覺還是相對市場比較集中的情況,但是通過這種並購和技術的發展,我們發現,就像剛才專家所說的,傳統上的電信已經變成了一塊很小的蛋糕了,以前可能光長途業務就是蛋糕上一塊非常厚的奶油,而現在呢?整個電信,光電信號的傳輸,從一端傳到另一端已經是電信很小的一部分了,而它的瓶頸是在接入這一塊。有人說美國通過這一次事件以後,可能會形成三足鼎立,他們同時擁有兩種接入手段,一個是無線,一個是有線,形成這種三足鼎立可以看出來,大家都覺得通過這種並購以後,可能會認為提供有線接入的是不是只有這么一家公司,或者一家、兩家,但是同時又看到,這個市場並不是一個狹義上的市場,它通過其他的方式,無線的方式也可以進入市場。我想將來我們要考慮的不只是一個內部,而是從整個大的通信的角度來考慮各種各樣的接入方式,各種各樣的業務方式,他們之間的互相競爭到底會為產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美國發展的比較早,它是走在世界的前邊,所以說它是一個先行者,也是一個探路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有一些後發上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困難,因為這種發展的不平衡而帶來了很多困難,所以我覺得從政策上來講,我更希望聽聽大腕專家對這個有什麼意見和想法。

⑤ 美國的mci拆分盤合法嗎

金融衍生品,雖談不上特別正規,但運行得當不出現崩盤維權就默認「合法」了,樓主不用太刻意糾結。拆分算高風險裡面陷阱很多,如果有更好的理財項目,樓主謹慎參與!祝福好運

⑥ 全球富翁排行

比爾·蓋茨(465億美元)

世界首富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始終居於榜首。
沃倫·巴菲特(440億美元)

這位奧馬哈聖賢靠炒股發了財。現在,寶潔與吉列合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將成為寶潔最大的股東
拉克希米·米塔爾(250億美元)

得益於一筆重磅交易而誕生的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這位鋼鐵業巨頭的凈資產在過去12月中升至188億美元。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238億美元)

這位拉美首富曾考慮購買MCI,但韋里孫通信公司先行一步。

他並不擔憂。得益於在墨西哥開辟的新業務,他的電信公司的資產去年升至100億美元。
阿勒瓦利德王子(237億美元)
沙特股市上漲抬高了他的資產。他甚至購買了CNN的播出時間吹噓此事。
英瓦爾·坎普拉德(230億美元)

他的宜家連鎖店為世界各地的時髦人士和注重節約成本的人提供卧室用品。

保羅·艾倫(210億美元)

微軟創始人之一,也是第一架向太空發射的私人太空梭「SpaceShipOne」的主要出資者。
卡爾·阿爾布雷克特(185億美元)

他把母親開創的街角雜貨店變成了巨型超市阿爾迪集團。這位 非常喜歡獨處的德國人願意花時間種養蘭花。
拉里·埃利森(184億美元)

經過長達18個月的兼並大戰後,這位甲骨文公司首席執行官終於與競爭對手仁科公司達成了軟體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合並。
羅布森·沃爾頓(183億美元)

這是2005年的最新排行

⑦ 可以求英雄的百度雲鏈接嗎謝謝

你好,滿意望採納

⑧ 要讀大學了...金融系...

挑幾本吧,國內沒基本比較出色的。
還有就是有個

1、《經濟學原理》 N·格里高利·曼昆 (N.Gregory Mankiw),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應用經濟計量學》 拉姆·拉瑪納山(Ramu Ramanathan),機械工業出版社。

3、《貨幣金融學》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 (Fredcric S.Mishkin),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金融學》 茲維·博迪、羅伯特·默頓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公司理財》 斯蒂芬·A·羅斯, 機械工業出版社。

6、《投資學精要》 茲維·博迪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國際金融管理》 Jeff.Mara,北京大學出版社。

8、《固定收入證券市場及其衍生產品》 Suresh.M.Sundaresan,北京大學出版社。

9、《銀行管理——教程與案例》(第五版),喬治·H·漢普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投資組合管理:理論及應用》 小詹姆斯·法雷爾,機械工業出版社。

11、《衍生金融工具與風險管理》 唐·M·錢斯 (Don.M.Chanc),中信出版社

金融學推薦閱讀原創論文目錄

貨幣經濟學

貨幣經濟學 理論 作者 出處

1、 劍橋方程式 馬歇爾、庇古 Pigou,A.C. , 「The value of mone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2,Nov.38-56,1917

2、 模仿傳染模型 Lux. T Lux.T, 「Herd behavior, bubbles and crashes」,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5, pp 881-896, 1995

3、 托賓q效應 托賓 Tob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pp15-29, Feb. 1969

4、 消費的財富效應 莫迪利亞尼 Franco Modigliani, 「Monetary Policy and Consumption」, in Consumer Spending and Money Policy: The Linkag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1971), pp9-84

5、 流動性偏好 凱恩斯 Kenye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rate and money」 in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eynes,Vol.6 London :Macmillan,1971

6、 真實經濟周期模型 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 Kydland,F.E.and Prescott,E.C.. 「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s」, Econometrica 50(6),November:1345-70, 1982

7、 泰勒規則 泰勒 Taylor J., 「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Vol.39, 1993

8、 動態非一致性博弈模型 Kydland,F,E and Prescott,E.C. Kydland,F,E and Prescott,E.C.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5, PP473, June 1977

9、 MCI Freedman, C Freedman, C ,「The use of indicators and the monetary conditions index in Canada」 in Balino, T.J.T and Cottarelli,C eds. 「Frameworks of monetary stability-policy issues and country experiments」, IMF, PP470, 1994

10、 跨期生活費用指數 Alchian和Klein Alchian, Klein 「On a correct measure infla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Feb. 1973

11、 動態均衡物價指數 Shibuya Shibuya ,「Dynamic equilibrium price index: asset price and inflation」,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Bank of Japan, 10(1), 1992

12、 有彈性的通貨膨脹目標 Ben Bernanke and Mark Gertler Ben Bernanke and Mark Gertler,「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ity」, in 「New Challenge for Monetary Policy」, Jackson Hole, August 26-28,1999

13、 金融體系內在脆弱性假說 米什金 Minsky,H.「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 a restatement 」帕77

14、 生命周期假說 (Life cycle hypothesis) 莫迪利亞尼、布倫伯格 Modigliani,F and brumberg, F ,1954, 「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in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ed.K.K. Kurihara,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Modigliani,F and brumberg, F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s :an attempt at integration」 in the collected papers of franco modigliani ,vol.2,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ed.A.Abel,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0:79-127

15、 流動性偏好 (Liquidity preference) 凱恩斯 Keynes,J.M. , 1937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he rate of interest」, Economic Journal 47, June : 241-52, in the general theory and after ;part 2 defence and development, collected writing of J.M. Keynes Vol.XIV, ed.D.E. Moggride, London: MacmllanKeynes,J.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In collected writing of J.M. Keynes Vol.XII, ed. D.E. Moggride, London: Macmllan

16、 通貨膨脹缺口 (Inflation Gap) 凱恩斯 Keynes, J.M 1940,」How to pay for the war」, Lodon」 Macmillan. Reprinted in essays in persuadsion: The collected Writing of Jonh Mayynard Keynes Vol.IX, London Macmillan,1972

17、 IS-LM模型 希克斯,漢森 J.R.Hicks,1937,《凱恩斯先生與古典經濟學:一個嘗試性解釋》,計量經濟學年會

18、 銀行的衍生存款理論(derivative deposit theory of banking) 詹姆斯.彭寧頓 「Observations on the private banking establishments of the metropolis: first memoranm to huskisson」, In Economic writings of James pennington, ed. R.S. sayers, London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63

19、 金融加速因子 伯南克,哥特勒等 Ben Bernanke, Mark Gertler and Simon Gilchrist, 「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 NBER Working Paper 6455

20、 費雪效應 費雪 Fisher, I. 1930 「The theory of Interest」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21、 乘數理論 漢森 Hansen,A.H.1941 「business cycles and national income」 New York: Norton

22、 「穩定黃金」法則

23 最優貨幣量學說 米爾頓.弗里德曼 Friedman,M.,1969, 「The optimal quantity of money」 in 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 and other essays, Chicag Aldine

24、 恆久性收入 弗里德曼 Friedman,M. 1957,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fun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5、 鮑莫爾-托賓的存貨理論 鮑莫爾、托賓 Baumol, W.J. 1952 「The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 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6,Nov. 545-56Tobin, J. 1956 「The interest –elasticity of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9, May :124-31

26、 理性預期模型 漢森、薩金特 Hansen, L. and Sargent ,T. 1981 「Linear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 for dynamically interrelated variables. In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Econometric practice, ed. R.Lucas, Jr. and T. Sargent,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7、 通貨膨脹稅

28、 金融結構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發達國家的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關於金融形態的比較試驗》,1955

29、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 羅納德·I·麥金農和愛德華·S·肖 《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與《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s

30、 利率的期限結構模型 薩金特 Sargent, T. 1979, 「A note on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the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the term structur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133-43

31、 永久收入假設 克里斯蒂諾、艾肯鮑姆、馬歇爾 Christensen,L., Eichenbaum ,M. and Marshall, D. 1911. 「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revisited」, Econometrica 59;397-424

32、 貨幣中性 (Neutrality of money) 哈耶克 Hayek,F.A. von. 1931 「Prices and proction」,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33、 貨幣交易方程式 費雪 Fisher,I.1911,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2nd revised edn.1926; reprinted New York:Kelley,1963

34、 可貸資金理論

35、 流動性升水理論

36、 貨幣的替代效應

37、 哈恩難題

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 理論 作者 出處

1、 購買力平價理論 卡塞爾 Cassel,G. 1916,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exchanges」, Economic Journal 26,March: 62-5

2、 資產組合平衡分析 Branson Branson,」 Asset market and relative prices in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1977

3、 利率平價理論

4、 一價定律 Izard Isard, p. 1979, 「How far can we push the law of one pri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5、 特里芬難題 特里芬 Triffen,R.1960, 「 Golden and dollar cri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6、 M-F模型 Mundell R.A Mundell R.A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 IMF Staff Paper, 1962

7、 格雷欣法則 Thomas Gresham 1560, Thomas Gresham 1869,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London: bliss, sands and Co.

8、 J-曲線效應 (J-curve effect) 麥吉 Magee, S., 1973, 「Currency contracts, pass-through , and ation」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9、 國際收支的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亞歷山大 Alexander, S. S., 1952, 「effects of ation on a trade bala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Vol.2:263-78Alexander, S.S.,1959, 「A simplified synthesis of elastic ties and absorption approach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9:22-42

10、 最優貨幣區理論 (optimal currency areas) 蒙代爾 Mundell,R.A.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tember:657-65

11、 國際收支的彈性分析方法 (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查爾斯.比克迪克 Bickerdike, C.F.1920, 「The instability of foreign exchange」 ,Economic Journal 30,March:118-22

12、 抵補利率平價 (covered interest parity) 凱恩斯 Keynes,J.M,1923 「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 London: Macmillan

13、 馬歇爾-勒納條件 (Marshall-Lener Condition) 馬歇爾 Marshall,A.1923 「Money, credit and commerce」 London: Macmillan

14、 貨幣貶值的吸收方法 悉尼.亞特蘭大 Alexander,S. 1952, 「Effects of a ation on a trade balanc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 2 :263-78

15、 貨幣貶值的貨幣方法 蒙代爾 Mundell,R.A. 1971, 「monetary theory」 pacific palisades: Good year

16、 國際收支依賴性經濟模型 斯旺 Swan, T.W. 1960, 「Economic control in a dependent economy」, Economic record 36:51-66

17、 匯率超調模型 多恩布希 Dornbusch, R. 1976, 「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6):1161-76

⑨ NBA的老總的收入

波士頓凱爾特人Boston Celtics
老闆: Wyc Grousbeck, Boston Basketball Partners的CEO及任事股東
年齡:42
籍貫: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 Worcester, Mass.
凈資產:3.6億美元 $360 million
入主時間:1986年1200萬美元買下球隊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和他父親Irv曾經試過購買波士頓紅襪隊
錢是怎麼賺來的: 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的六個無限合夥人之一, 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a是擁有18億美元風險資本的世界知名風險投資公司,為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理財。之前創辦了Medwise,全美著名的醫葯公司。
教育: 普林斯頓歷史學士、密歇根法律學位、斯坦福MBA學位。
運動體驗:曾是普林斯頓輕量級(賽艇?)隊員。
趣事: 曾在一間普林斯頓酒吧里一個名為Daytonas的樂隊里擔任鼓手。

新澤西 網隊 New Jersey Nets
老闆: Bruce Ratner
年齡:59
籍貫:克里夫蘭Cleveland
凈資產:4億美元 $400 million
入主時間:2004年3億美元買下球隊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無
錢是怎麼賺來的: 房地產發展商,Forest City Ratner Cos.的CEO和創辦人。最近的項目是布魯克林的MetroTech中心。(所以籃網要搬家啊)
教育: 哈佛學士、哥倫比亞法律學位
運動體驗:在中學打過美式足球。
趣事: 他的姐姐(也許是妹妹,搞不清),Ellen Ratner,是一個政論專欄作家和評論員。
歌星Jay-Z是網隊的小老闆之一

紐約尼克斯New York Knicks
老闆: 美國有線電視Corporate owned by Cablevision

入主時間:1997年3000萬美元買下球隊
Cablevision市值80億美元略多一些,擁有麥迪遜廣場花園及其相關地產100%的權益,紐約尼克斯籃球隊、流浪者冰球隊、「自由女神」女子籃球隊、紐約無線電台音樂廳、MSG電視網有線頻道以及紐約和芝加哥地區體育電視網的全部股份
Cablevision的董事長詹姆斯-道蘭和他兒子CEO查里斯-道蘭(James & Charles Dolan)曾被評為2002年全球最差經理人第四位。(看來尼克斯的總經理差是有源頭的)

費城76人 Philadelphia 76ers
老闆: Ed Snider
年齡:71
籍貫:費城 Philadelphia
凈資產:3.1億美元 $310 million
入主時間:1996年125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網球愛好者
錢是怎麼賺來的:現任Comcast Spectacor的主席。其父從事銀行、房地產和蔬菜業發家致富。創建Spectacor公司經營Flyers和 Spectrum。20多年中Spectacor拓展取得了大量業務,於1996年與Comcast合並。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Comcast Spectacor公司的股份主要包括 Philadelphia Flyers NHL 曲棍球隊、Philadelphia 76ers NBA 籃球隊和兩個設立在費城的多功用大競技場。1966年創建NHL的費城Flyers隊。Comcast Spectacor 還擁有Flyers的AHL分支費城幻影隊,並擁有三支巴爾的摩Orioles小職業棒球聯盟球隊的少量股份。
教育: 馬里蘭商業學士
趣事:他最初曾在費城的一家唱片公司Edge Ltd.工作。

多倫多猛龍Toronto Raptors
老闆: 楓葉體育娛樂公司,股份比例為:58%屬於安大略教師養老金計劃,15%屬於Bell Globemedia(加拿大貝爾電信公司的多媒體子公司),14% 屬於TD Capital公司,13% 屬於地產巨頭Larry Tanenbaum。

芝加哥公牛男子籃球隊 Chicago Bulls
老闆: Jerry Reinsdorf
年齡:69
籍貫:出生於布魯克林,自1957年起居於芝加哥。
凈資產:2.8億美元 $280 million
入主時間:1985年900萬美元買下球隊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芝加哥白襪棒球隊的大股東
錢是怎麼賺來的: 原是稅務律師,後來在他的富人客戶的慫恿下進入房地產市場,憑著他的房地產公司取得他大多數資產。有錢之後,1981年Reinsdorf從美國芝加哥出身職棒名人Bill Veeck手中買下芝加哥白襪隊, 1985年入主公牛隊,90年代初期,公牛稱霸NBA,白襪隊在美聯也呼風喚雨,是Reinsdorf最風光的時候。(部份轉自圓球)
運動體驗:在大學打過校內(籃球?)賽Played intramurals in college.
教育: 喬治華盛頓學士、西北大學法律學位、伊利諾斯大學博士

克利夫蘭騎士隊Cleveland Cavaliers
老闆: Dan Gilbert
年齡:42
籍貫:南菲爾德,密歇根 Southfield, Mich.
凈資產:4.78億美元 $478 million
入主時間:2005年3億750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在南菲爾德Lathrup高中一年級時曾進入棒球隊,後被裁。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曾競標購買職棒Milwaukee Brewers隊失敗
錢是怎麼賺來的: Quicken Loans, Inc.的主席和創辦人,該公司在2004年完成120億美元的住宅抵押貸款業務。在1985創建Rock Financial公司開始他的業務。
教育: 密歇根州立大學學士、韋恩州立大學法律學位
趣事: 舉重愛好者,身高5尺5(1米65)的他說最近曾經卧推310磅(140公斤)
歌星Usher是騎士隊的小老闆之一

底特律活塞 Detroit Pistons
老闆: William Davidson
年齡:81
籍貫:密歇根州Bloomfield Hills, Bloomfield Hills, Mich.
凈資產:28億美元 $2.8 billion
入主時間:1974年80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在密歇根大學跑徑賽,二戰時在海軍打過美式足球。Ran track at Michigan and played football in the Navy ring World War II.
錢是怎麼賺來的:他的Guardian工業公司是汽車工業的主要玻璃供應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鏡子生產商。該公司創建於1932年,那時叫Guardian Glass Company,生產汽車擋風玻璃,1970年開動第一個玻璃生產線生產浮法玻璃。美國加迪安(Guardian)工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製造浮法玻璃產品的廠商,特別是在生產高質量浮法玻璃、半鋼化玻璃和鋼化安全玻璃產、汽車夾層檔風玻璃和車用鋼化玻璃、住宅和商業建築用中空和反射玻璃以及鏡子等產品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其年銷售收入達到13億美元,在世界各地擁有60家工廠,擁有24條浮法玻璃生產線、28家玻璃加工廠、6個玻璃批發銷售中心、32個汽車玻璃零售點,是世界第二大浮法玻璃生產企業、第一大銀鏡玻璃生產企業,有近兩萬名員工。目前該公司尚未在中國投資設廠。(這段是抄自中國玻璃信息網)。該公司最近起訴全球數十家PC廠商和視頻顯示器廠商侵犯了他們用於筆記本、電視機和手機中液晶顯示技術的知識產權。現在總部設在密歇根州奧本山。
Williams Davidson是密西根人,一開始是執業律師,1955年加入叔叔的汽車擋風玻璃製造公司任職,兩年後公司因經營不善,宣布破產,Davidson接手繼續經營,1970年代,他的公司研發出平板玻璃的新製造方法,大量供應汽車與建築用途玻璃所需,從此業務蒸蒸日上,成為一跨國大公司。Davidson在1974年以8百萬美金買下活塞隊,是全NBA第二資深的球團老闆,僅次於巫師隊的Abe Pollin,他的作風以低調穩健著稱,十足保守派。(這段轉自圓球)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WNBA的底特律震動隊、NHL的冠軍球隊Tampa Bay Lightning ,他還是宮殿體育娛樂公司的大股東,該公司擁有奧本山宮殿球場和底特律毒蛇曲棍球隊。.
教育: 密歇根學士、韋恩州立大學法律學位
趣事: 1979年炒了活塞主教練Dick Vitale,史上最差的10位NBA教練之一。

印第安那步行者 Indiana Pacers
老闆: Herb and Melvin Simon
年齡:Herb 是 69歲, Melvin 是 77歲
籍貫:都是生於紐約布魯克林,長於紐約布魯克斯,現在住在印第安那波利斯
凈資產:Herb,12億美元 $1.2 billion, Mel,16億美元 $1.6 billion.
入主時間:1983年110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Melvin是高爾夫愛好者
他們怎麼賺得錢: Simom產業集團的聯合主度,該集團擁有或部份擁有超過240家購物中心,是美國最大的購物商場業主。
Simon Property Group是全美國最大的SHOPPING MALL投資商發展商。在美國境內有250多座各型商業房地產及大型商業房地產。公司於1960年成立,1993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是美國證券市場最大的房地產基金IPO。西盟地產集團前後經過5次合並重組,其規模持續發展。尤其是1996年,兩大家族地產商,即Simon和DeBartolo,合並後,其全美第一商業房地產投資商、發展商的角色,幾乎無企業可以撼動。截止2001年,Simon家族擁有公司大約25%的股份,公司90%以上的收入來自旗下商業房地產的租金。 2001年,公司的市值達61億美元,總收入21億美元,企業收益率為5.9%。公司旗下物業數量為252個,總面積1741萬平方米,出租率高大91.5%,每平方米年平均零售額達4133美元。2001年收購金額達17億美元,在建物業投資達3億美元。(這段抄自一個商業地產機構網站易鋪網)
教育: 兩人都是紐約城市大學學士
密爾沃基雄鹿 Milwaukee Bucks
老闆: Herb Kohl
年齡:69
籍貫:密爾沃基 Milwaukee
凈資產:估計為2.79億美元,在他作為美國參議員期間,他的金融財產已經保密委託。
入主時間:1985年190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職棒Milwaukee Brewers隊的11個原始投資者之一,與Kohl家族一起出資2千5百萬美元捐建在UW-Madison威斯康辛大學的 Kohl中心,曾是威斯康星大學足球隊員。
錢是怎麼賺來的: 是把他家族的零售業務Kohl's發展為全國性的連鎖百貨公司的重要一員。柯爾公司是一家大型零售公司,擁有約400多家百貨公司連鎖店,這些百貨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國的中西部地區,銷售名牌的服裝、鞋子、小飾品和家用器皿。Kohl's Corporation 經營面向家庭的專業百貨公司,主要在中西部,中大西洋地區和美國東北地區,以提供特定價格高質量的全國品牌商品為特色。公司的商店銷售中等價位的服裝,鞋子,佩件和家用產品,目標是中等收入的客戶為他們的家庭購買商品。Kohl's 商店的位置容易客戶進出,布置較好,中央結算和庫存豐富。
教育: 威斯康辛學士、哈佛MBA
趣事: 自1988年起擔任代表威斯康辛的美國參議員。是美國職棒聯盟總裁Bud Selig 在威斯康辛大學的室友。

亞特蘭大鷹隊 Atlanta Hawks
老闆: Steve Belkin, 擁有30%的所有權,是Atlanta Spirit LLC 最大的個人所有者
年齡:57
籍貫:密歇根州大激流城 Grand Rapids, Mich.
凈資產:3億美元 $300 million
入主時間:2003年3.5億美元買下球隊(包括另一支NHL球隊)
教育: 康奈爾學士、哈佛MBA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Atlanta Spirit 從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手上買下了NHL的亞特蘭大Thrashers隊和菲利普斯球館的股權。
錢是怎麼賺來的:Belkin是誰?他就是之前跟Larry Bird積極准備在夏洛特成立新球隊的商人,由於新球隊落在黑人富豪Robert Johnson手中,Bird與Belkin拆夥,各自發展,Bird回到溜馬,而Belkin轉進亞特蘭大,找上與老鷹隊關系深厚的J. Michael Gearon Sr.合作,這位年近七旬的Gearon先生曾經在1977到1986年擔任老鷹隊總裁,同時也擔任過兩年總管,也是AOL Time Warner老闆之一的Ted Turner的私人好友。最後Belkin與Gearon決議,將球隊經營權承接下來。Belkin是以創投業發跡,在波士頓地區起家,當年他這家公司是從報紙的分類小廣告開始,到現在旗下已有26家公司。老Gearon則是亞特蘭大當地的不動產大亨,兒子也是當地的電信業新貴,財力雄厚。而Belkin與老Geason各擁有三分之一股份,剩下三分之一由Bruce Levenson 與Ed Peskowitz持有,這兩個人是華盛頓地區一家知名企管顧問公司的老闆,專門提供企業經營信息咨詢,他們倆也曾入股巫師隊,但股份不多,這次入主老鷹,一圓球團老闆夢。以上述這幾人為主的Atlanta Spirit LLC集團,里頭都是長期想擁有職業籃球隊的企業大老闆,花錢事小、讓球隊變強事大,我想接下來老鷹隊如果有大手筆簽約動作,積極補強陣容,一點都不會令人意外。(這段轉自圓球)
趣事: 他放棄了為喬治亞科技大學打籃球的機會而去康奈爾大學學習工程學。

夏洛特山貓 Charlotte Bobcats
老闆: Robert Johnson
年齡:57
籍貫:伊利諾斯州Freeport,住在夏洛特和華盛頓
凈資產:7.5億美元 $750 million
入主時間:2002年12月29日Expansion Committee的委員一致表決同意將夏洛特兩支籃球隊(即未來的山貓隊和WNBA的針刺隊)的所屬權批給羅伯特•約翰遜,僅僅一個「新殼」就花了他3億美元。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WNBA夏洛特蜂刺隊,喜歡贊助馬術精英跳躍賽
錢是怎麼賺來的: 曾是有線電視業的國會說客,在1980年創建BET黑人娛樂電視,為非裔美國人提供信息和娛樂,在2000年作價30億賣給Viacom。擁有RLJ Cos公司,名下有多家酒店和餐館。羅伯特•約翰遜即創造了一個歷史,成為美國職業體育各大聯盟中第一個黑人大老闆
教育: 伊利諾斯學士、普林斯頓碩士
趣事: 他的女兒Paige是奧運馬術選手
歌星Nelly是山貓的小老闆

邁阿密熱隊Miami Heat
老闆: Micky Arison
年齡:55
籍貫:邁阿密Miami
凈資產:53億美元 $5.3 billion
入主時間:1995年從父親手上接管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曾擁有WNBA的邁阿密Sol隊
教育: 曾就讀於邁阿密大學
錢是怎麼賺來的: 從他父親Ted手上接管Carnival Cruise Lines(嘉年華郵輪公司),並把它變成了世界上領先的游輪航線經營商。熱隊也是他在1995年從他父親手上接管。1990年阿里森繼承了父親特德持有的邁阿密熱隊 60%的股權,隨後他又買下了兩位合夥人手中其餘的股份,並為該隊追加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他說:「我這樣做只是為了我的孩子,而且我痛恨失敗。」
米基阿里森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Carnival,在鼎盛時期,該公司年收入可高達38億美元。在2004年《福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顯示,阿里森凈資產59億美元,排行第69位。嘉年華郵輪公司,是米基已過世的父親特德(Ted)於1972年創建的,公司現在擁有372萬名員工以及6條航線,公司的船隊中既有低價位的旗艦「嘉年華」號Carnival),也有超豪華的「熙邦」(Seabourn)和「風之星」號(Windstar)。2003年,公司的營業額為44億美元,而凈利潤率則創下了行業之最,達到了 23%。2004年4月,公司完成了對英國公主郵輪公司(P&O Princess)價值 55億美元的並購,該公司是世界第三大郵輪公司,2003年的營業額為 25億美元。合並後的公司擁有13條航線、65艘遊船以及全球市場43%的份額。經過這番發展,這位53歲的首席執行官擁有的個人財富超過了50億美元,在合並後的公司中持有35%的股份。Micky Arison大學沒畢業就輟學了。他在 1979年就任嘉年華郵輪公司總裁時年僅30歲。
阿里森18歲時開始在船上經營賓戈賭博游戲,並幫助公司組織客人游覽海濱。與此同時,他還時斷時續地上了邁阿密大學的課程。1971年,特德公司的兩位合夥人分道揚鑣,他們一艘船也沒得到。他隨即找來了新的投資人,並且買下了一艘 27萬噸級的舊遠洋客輪,特德給它取名「狂歡節日」號。由於這艘船上的娛樂設施單調乏味,特德不可能按照退休人士通常支付的高價來收費。於是,他決定把年輕乘客作為目標群體,因為他們不願意花太多的錢。不過,嘉年華公司在創業初期並不順利。1972年「狂歡節日」號首航時就在阿附近的一處沙堤上擱淺了。在以後的航運中,乘坐郵輪的幾乎全是放春假的年輕人,他們甚至比阿里森想像的還要年輕、瘋狂。公司直到第三年才扭虧為盈。但父子二人並沒有因此而畏縮不前。阿里森說:「我一直堅信,只要我們的定價能夠物超所值,我們不可能不成功。」在經過幾年穩定的發展並且成功吸引了更多年齡段的遊客之後,公司於1987年上市。嘉年華公司以首發上市所得的現金為動力迅速擴張。1989年,嘉年華公司買下了荷蘭美洲公司(Holland America)下屬的一支擁有4艘遊船的船隊以及該公司旗下的豪華郵輪「風之星」號。翌年,特德從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並委任阿里森接替其職位。1992年,阿里森購買了熙邦公司的股份,該公司旗下有3艘超豪華遊艇,但每艘遊艇只能搭載幾百名乘客。通過與義大利菁英郵輪公司(Costa Crociere)合作,他在 1997年又把觸角伸向了歐洲。在隨後的兩年內,阿里森悉數買下了熙邦公司其餘的股份,並一舉收購了英國最大的郵輪公司冠達郵輪公司(Cunard)。然而,「9•11」讓恐懼價值超出了旅遊價值,嘉年華公司如今反而因為規模龐大而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為了吸引寶貴的客源,阿里森使盡了渾身解數來平息他們的恐懼心理。阿里森列舉了他預期公司能夠獲得成功的幾個理由,美國大陸52%的人口居住在距離嘉年華公司停靠港口不超過250英里的地方,從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來看,情況非常樂觀,公司的資產為 125億美元,而長期債務僅為 30億美元,這足以使公司有能力繼續降低票價。(以上摘自《世界100位首富人物發跡史》)

奧蘭多魔術 Orlando Magic
老闆: Rich DeVos
年齡:78
籍貫:密歇根州的ADA,也住在佛羅里達的Manalapan鎮,位於棕櫚海灘縣。
凈資產:30億美元 $3 billion
入主時間:1991年8500萬美元買下球隊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曾擁有現在已不存在的國際冰球聯盟(IHL)球隊奧蘭多太陽熊和WNBA奧蘭多奇跡隊(現在是康涅狄格太陽隊)。註:殺千刀就是在1997年以奧蘭多太陽熊副主席和總經理的身份,加入魔術的母公司RDV。在他的領導下,太陽熊勇奪2000-2001賽季IHL冠軍。
錢是怎麼賺來的: 安利的創始人之一,在1959年與Jay Van Andel一起創建安利,其後把公司(現在是Alticor的一個子公司)發展為一個直銷帝國。
安利公司位於美國密執安州亞達城。安利始於兩位創辦人傑•溫安洛和理查•狄維士真誠合作的夥伴關系。他們都是荷蘭移民的後裔, 1959年,年僅30餘歲的傑•溫安洛先生和理查•狄維士先生在家中的地下室邁出了安利事業的第一步。開業時,公司只有5名員工,辦公面積僅223平方米,產品也只有一種——樂新®多用途濃縮清潔劑(LOC),但這款產品卻是當時市場上率先採用具生物降解性表面活性劑的清潔劑。第一財年,安利公司便創下了50萬美元營業額的驕人業績。經過一年的艱苦創業,兩位創始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將公司搬到了亞達城一間廢棄的加油站,與12名員工由此展開了建立安利基業的新歷程。經過40多年的發展,安利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大型日用消費品生產及銷售商。公司總部佔地43萬平方米,集中了安利主要生產設施與產品研發部門。2000年,公司將安利(Amway)、捷星(Quixtar)和捷通(Access Business Group)合並成為安達高公司(Alticor Inc.)。安達高公司在全球現擁有13,000名員工,390萬名推銷人員。安利歷經40多年風雨,不斷發展和壯大,業務遍及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一個賣肥皂的公司,成長為在直銷業、電子商務、保健品和化妝品等生產以及物流等方面均居全球領先地位的跨國企業。在著名財經雜志《福布斯》(Forbes)2004年全美最大100家私人企業排名中,安利名列第19位。在2003年1月美國季刊雜志《家族企業》全球最大200家家族企業排名中,安利名列第104位。2003/04財年,安利機構全球銷售額躍升至62億美元。(很顯然,這段是轉自安利中國網)
教育: 曾就讀於密歇根大激流城Calvin大學
趣事: 曾經出過三本書。

華盛頓奇才 Washington Wizards
老闆: Abe Pollin
年齡:81
籍貫:生於費城,8歲後居於華盛頓
凈資產:1.8億美元 $180 million
入主時間:1964年11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網球愛好者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WNBA的華盛頓Mystics隊,MCI球館和華盛頓和巴爾的摩在線購票系統TicketMaster。
錢是怎麼賺來的:1945畢業後在他家族建築業中工作,1957年開始自己的建築公司,建造了幾幢大型公寓樓和寫字樓,其中的一座是華盛頓第一座有屋頂游泳池的大廈。1964年110萬美元買下巴爾的摩子彈隊,創下那時球隊交易金額之最。受其父影響,阿布熱衷於慈善事業。他父親當年從俄羅斯來到美國卻不會說一句英文,他努力工作並且樂於助人,他教阿布:付出越多,收獲越多。阿布啟動了他自己的反暴力運動,因為他的朋友死於子彈之下,他把華盛頓子彈隊更名為奇才隊。
教育: 喬治華盛頓學士
趣事: 他已經做了超過40年的球隊老闆,任期為聯盟之最!

達拉斯小牛 Dallas Mavericks
老闆: Mark Cuban
年齡:46
籍貫:生於匹茲堡,成年後才遷往達拉斯
凈資產:13億美元 $1.3 billion.
入主時間:2000年2億800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在印第安那大學打了四年英式橄欖球,大學後打過俱樂部比賽。
錢是怎麼賺來的: 1983年創立電腦咨詢公司MicroSolutions,然後在互聯網泡沫鼎盛時期賣給了CompuServe。又在1995年成立Broadcast.com,提供網上影像與語音服務,後來在1999年以57億美金的價格賣YAHOO。
教育: 印第安那學士

休斯敦火箭 Houston Rockets
老闆: Leslie Alexander
年齡:60
籍貫:佛羅里達州Boca Raton
凈資產:8千萬美元 $80 million
入主時間:1993年以8500萬美元買下火箭,然後火箭連取兩年冠軍,現在再擁有姚麥後,按福布斯的評測,球隊價值已經超過3.69億。
其它職業球隊: 休斯敦慧星隊、曾擁有室內足球聯盟球隊休斯敦ThunderBears /德州Terror、曾想過做一支NFL球隊的小股東。
錢是怎麼賺來的: 1965年在紐約大學畢業後進入工商界,作為華爾街證券交易商積累到他的財富,同時在華爾街也結識他現在的妻子。他們遷往加利福尼亞,並且上法律學校的夜校,四年後,兩人都取得法學博士學位,亞歷山大現在是加州律師協會會員。(這是譯自火箭網站,沒找到別的資料)
教育: 紐約大學學士、Western State大學法律學位
趣事: 素食者、與他太太一起經常捐助動物保護團體,對於豐田中心賣漢堡和熱狗,他說:"In this particular case I have no choice" calling a meatless arena "unreasonable." 我別無選擇!球場不賣肉食是不合理的。

孟菲斯灰熊 Memphis Grizzlies
老闆: Michael E. Heisley
年齡:67
籍貫:出生在首都華盛頓,在弗吉尼亞州的Alexandria 長大,住在伊利諾州St Charles
凈資產:8.5億美元 $850 million
入主時間:2000年1億6000萬美元買下球隊
運動體驗: 打高爾球
錢是怎麼賺來的: 通過購賣然後售出幾家瀕臨或已經破產的公司發跡。原是電腦銷售員,賣房子賣了15萬美元,然後借了1000萬美元買下一家生產排水設備的公司。再通過現金流轉籌集資金買下一家公司,再賣出,買進,由此周而復始。現在是設在芝加哥的Heico Holding, Inc. 以及 The Heico Companies, L.L.C.的主席,也是其下約40家子公司的CEO。這些子公司中很關鍵的一個Heico Acquisitions就是專於買賣經營不善的公司。(這段譯自福布斯網,我只奇怪他怎麼借的1000萬)
教育: 喬治敦大學學士 Bachelor's from Georgetown,他現在是這大學的董事會成員。

新奧爾良黃蜂 New Orleans Hornets
老闆: George Shinn
年齡:62
籍貫:北卡羅來納Kannapolis ,現住新奧爾良
凈資產:1億美元 $100 million
入主時間:1988年3300萬美元買下球隊
錢是怎麼賺來的: 以連鎖商業學校起家,然後發展到房地產、汽車代理、出版業、還有一個路況報告公司(traffic reporting company)。
黃蜂隊由George Shinn跟Ray Woolridge共同合夥擁有,Shinn的故事就比較多了,Shinn出生在北卡的一個小鎮,家境不算好,年輕的時候待過紡織工廠,當過洗車工人,甚至干過學校的清潔工,後來纘了一些錢便把這所學校給買下,從教育事業開始,以補習班致富,有生意頭腦的Shinn還跨足房地產,成為億萬富翁。Shinn自承年幼即有擁有職業球隊的遠大夢想,所以排除萬難讓黃蜂及WNBA的針刺隊在故鄉從無到有。只是Shinn算盤打的精,夏洛特市議會不通過興建新場館,Shinn有意把球隊搬離,加上黃蜂球員場外事件頻傳,Shinn本身也惹上性丑聞案,致使民心大失,黃蜂終究無法棲息於北卡州,最後落腳到紐奧良。說起Shinn,我個人非常討厭他,尤其是小氣,跟Zo與Larry Johnson簽下長約之後,照理說要把他們當作球隊基石,結果事後有點嫌貴,便陸續將這兩位長約球員交易出去。同時黃蜂隊歷任的教練,從Cowens到Silas,以及Floyd,幾乎都是聯盟最低薪的教練,省錢省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這段轉自圓球)
其它職業球隊: 有一家曲棍球隊、還曾擁有一個三A夏洛特騎士棒球隊。
教育: 沒上過大學,有五個名譽學位
運動背景: 高爾夫愛好者

聖安東尼奧馬刺 San Antonio Spurs
老闆: Peter Holt (Chairman and CEO)
年齡:53
籍貫:伊利諾州皮奧里Peoria, Ill.
凈資產:8千萬美元 $80 million
入主時間:1993年7500萬美元買下球隊
其它職業體育股權: 馬刺所屬的公司還擁有WNBA的銀星隊和AHL的Rampage隊。
錢是怎麼賺來的: 其曾祖父Benjamin Holt是履帶式拖拉機的發明者,那是所有現代履帶車包括坦克的基礎。現任Holt Cos.的CEO,該公司是美國最大的Caterpillar經銷商。Caterpillar是他曾祖父創建的、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土方工程機械和建築機械的生產商、世界柴油發動機製造業的龍頭。
1890年Benjamin Holt 和 Daniel Best 的兩家公司出於農用目的,各自試驗了多種蒸汽推土機。他們是履帶式推土機以及推土機用汽油發動機的先驅。 1904年Holt 推出第一輛履帶式推土機。1906年Holt 推出第一輛汽油履帶式推土機。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盟國使用Holt的「卡特彼勒」履帶式推土機,並給英國坦克的發明創造了基礎。 1925年Holt 製造公司與 C. L. Best 推土機公司合並成立卡特彼勒推土機公司。 1931年第一批柴油60推土機駛下在伊利諾州,東皮奧利亞市的新生產線,這批履

⑩ 在香港開公司,開離岸帳號,能收信用證嗎

可以收信用證,但是必須是可以轉讓的信用證,以便轉讓給國內的外貿公司,因為離岸公司是外國公司,不能直接從國內報關出口貨物,還必須利用國內的外貿公司辦理報關出口手續。

閱讀全文

與mci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商引資融資 瀏覽:87
股經均線指標 瀏覽:459
太原融資吧 瀏覽:605
美亞娛樂股票 瀏覽:68
股票中的數學 瀏覽:774
英聯股份募集資金 瀏覽:554
以店融資 瀏覽:6
鈦業股票代碼 瀏覽:867
002514股票行情 瀏覽:686
工業40相關的基金 瀏覽:324
經濟學外匯 瀏覽:536
住房貸款合同下來了擔保 瀏覽:221
洛陽銀行好貸款嗎 瀏覽:608
豐巢上市融資 瀏覽:976
哪裡可以購買外匯 瀏覽:805
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研究 瀏覽:760
工行賬戶貴金屬平倉時間 瀏覽:143
外匯公轉私 瀏覽:704
貸款外核 瀏覽:776
汝州融資 瀏覽: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