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較分析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優劣勢,結合現實分析目前中國的融資格局及其發展趨勢
2013年中國融資租賃業總體發展迅速。2013年融資租賃公司突破了1000家,達到1026家,比年初的560家增加466家,增長83.2%;融資租賃行業注冊資金突破3000億人民幣大關,達到3060億人民幣。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融資租賃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我國金融租賃業近年來都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預測認為2017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金融租賃大國。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融資租賃合同餘額約1.9萬億元人民幣,比年初1.55萬億元增加約3500億元,增長幅度為22.6%。其中,金融租賃合同餘額約7400億元,比上年底的6600億元增長12.1%;內資租賃合同餘額約6600億元,比上年底的5400億元增長22.2%。
我國融資租賃行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融資租賃行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加明顯。
B.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C. 與直接融資相比,間接融資的優點和局限性有哪些
(1)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的融資活動,有兩種基本形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二者各具優點,也各具局限。
(2)直接融資的優點在於:
①資金供求雙方聯系緊密,有利於資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②由於沒有中間環節,籌資成本較低,投資收益較高。
③資金供求雙方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加強了投資者對資金使用的關注和籌資者的壓力;
④有利於籌集具有穩定性的、可以長期使用的投資資金。
但直接融資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
①資金供求雙方在數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間接融資多;
②直接融資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資工具的流動性均受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的制約;
③對資金供給者來說,直接融資的風險比間接融資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擔投資風險。
(3)與直接融資比較,間接融資的優點在於:
①靈活便利;
②安全性高;
③規模經濟。
間接融資的局限性主要有兩點:
①割斷了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聯系,減少了投資者對資金使用的關注和籌資者的壓力;
②金融機構要從經營者的利潤中收取一定的利息,從而減少了投資者的收益
(4)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並行發展,相互促進。它們在充分發揮自身優點的同時,也互相彌補了各自的局限。因此,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必須給予同樣的關注和重視。
(5)市場化融資不等於直接融資,而是按市場原則進行的融資。從各國的經驗看,經過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始終是市場化融資的主體。我國在現階段尤其需要充分發揮銀行間接融資的優越性,除了歷史的延續性和各國的共性外,很大原因是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的建立、完善尚需時日,短期內難以成為市場化融資的主渠道,故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以金融機構為中介的間接融資將是我國市場化融資的主體。
為此,必須加快金融體制特別是商業銀行體制改革,建立以中央銀行間接調控為主導的商業銀行融資體制。同時,多策並舉大力發展直接融資,使二者協調發展。
D.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區別在於融資過程中是否有金融
()直接融資 一、 直接融資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定金融工具直接形債權債務關系金融行 二、 直接融資金融媒介作用幫助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形債權債務關系程金融媒介並與資金供給者或者資金需求者間形債權債務關系 三、 直接融資工具: a.商業票據直接借貸憑證; b. 股票債券 四、 直接融資優勢: a.資金供求雙聯系緊密利於與合理配置資金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b.籌資本較低投資收益較 5、 直接融資局限: a.直接融資雙資金數量、期限、利率等面受較限制 b.直接融資工具流性變現能力受金融市場發育程度限制般低於間接融資工具 c.資金供給所承擔風險責任較 (二)間接融資 一、 間接融資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金融介機構間接實現資金融通行 二、 間接融資資金供求雙直接形債權債務關系由金融介機構別與資金供求雙形兩各自獨立債權債務關系資金供給說介機構債務;資金需求說介機構債權 三、 間接融資工具:金融機構發行各種融資工具存單、貸款合約等 四、 間接融資優勢: a.化融資工具靈便滿足資金供需雙融資需求 b.金融機構通化策略降低風險安全性較高 c.利於提高金融規模效益提高全社資金使用效率 5、 間接融資局限: a.資金供需雙直接聯系割斷利於供給監督約束資金使用 b.需求說增加籌資本;供給說降低收益 (三)直接融資間接融資關系 一、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區別主要於融資程資金需求者與資金供給者否直接形債權債務關系金融介機構參與情況判斷否直接融資標志於該介機構融資行否與資金需求者與資金供給者別形各自獨立債權債務關系 二、 許情況單純所使用金融工具發尚能准確判斷融資性質究竟屬於直接融資間接融資般習慣認凡債權債務關系金融機構均認間接融資論種融資工具初債權、債務性質 三、 般認直接融資間早於間接融資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基礎現代市場經濟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並行發展互相促進間接融資已構金融市場主體直接融資脫離間接融資支持已發展產力發展角度看間接融資產社化產需要員全社資源參與經濟循環及社財富極豐富必趨勢直接融資形式存則間接融資力補
E.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都有哪些優缺點
一、直接融資
優點
1、資金供求雙方聯系緊密,有利於資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2、籌資的成本較低而投資收益較大。
缺點
1、直接融資雙方在資金數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
2、直接融資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較間接融資的要弱,兌現能力較低。
3、直接融資的風險較大
二、間接融資
優點
1、銀行等金融機構網點多,吸收存款的起點低,能夠廣泛籌集社會各方面閑散資金,積少成多,形成巨額資金。
2、在直接融資中,融資的風險由債權人獨自承擔。而在間接融資中,由於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是多樣化的,融資風險便可由多樣化的資產和負債結構分散承擔,從而安全性較高。
3、降低融資成本。因為金融機構的出現是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結果,它具有了解和掌握借款者有關信息的專長,而不需要每個資金盈餘者自己去搜集資金赤字者的有關信息,因而降低了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
4、有助於解決由於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缺點
主要是由於資金供給者與需求者之間加入金融機構為中介,隔斷了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聯系,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投資者對投資對象經營狀況的關注和籌資者在資金使用方面的壓力。
(5)直接融資趨勢擴展閱讀
投融資申請方式
1、投融資行為的介入程度:直接投資,間接投資。
2、投融資申請投入領域:生產性投融資申請,非生產性投融資申請。
3、投融資申請方式:對內投融資申請,對外投融資申請。
4、投融資辦理內容:固定資產投融資申請,無形資產投融資辦理,流動資產投融資申請,房地產投融資申請,保險投融資辦理,信託投融資辦理等。
辦理流程
1、投融資辦理企業向審批機關提交董事會決議和董事長簽署的申請書等文件。
2、審批機關在接到投融資辦理申請文件後,以書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
3、審批機關進行投融資申請審核。
4、經審批機關審核同意後,投融資辦理企業按照變更登記的有關規定,向工商行政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5、投融資辦理完成。
F. 目前在我國到底什麼是直接融資
直接融資是指政府、企業等直接從社會上(如企事業單位、居民等)籌資,一般來說,是通過發行債券、股票以及商業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資金。間接融資是以金融部門為中介,由金融部門(如商業銀行、信用中介、儲蓄機構)通過吸收存款、存單等形式積聚社會閑散資金,然後以貸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門(如企業等)提供資金。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又有緊密的聯系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直接融資一般是政府或企業以發行證券的形式在資本市場上公開進行融資活動,其發行的證券代表著一定的財產權(如股票)或債權(如國債、企業債券),這些有價憑證一般可以在市場上公開交易。籌資者發行證券往往是以自身的財產、信譽、盈利前景等為保證進行的,因此,在發行證券之前,必須進行資產評估、會計審計、律師公證等工作,證券發行之後,籌資者必須定期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嚴格的管理,貫徹「公開、公正、公平」及「誠實信用」的原則,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直接融資具有籌資范圍廣、規模大、可以連續籌資而且具有社會宣傳效應等特點。
間接融資主在是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借貸關系,間接融資具有聚少成多、短借長貸、分攤風險、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等優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而且隨著國際金融發展史的不斷演進,也出現了交叉、融合的趨勢。我國證券市場發育時間較短,規模較小,尚不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在堅持間接融資為主、進一步發揮銀行的資金服務功能的同時,積極穩妥地發展直接融資,逐步擴大直接融資比重。
請參考:
http://cache..com/c?word=%D6%B1%BD%D3%3B%C8%DA%D7%CA&url=http%3A//www%2Ecnhlt%2Ecom/doc5/20040216173805%2Easp&b=0&a=118&user=
G. 直接融資在我國金融發展的意義
我國直接融資發展的若干理論分析
[摘要]根據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進程實際,我國已確定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逐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金融發展戰略。為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直接融資發展的目標和影響進行理論分析,無疑具有重要意義。1、質的指標重於量的指標。2、發展直接融資不是取代間接融資,兩者的關系是相互促進。3、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緊密聯系。4、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是可以相互轉換的。5、直接融資的發展必然體現在整個社會信用格局的變化上。6、直接融資的發展必將要求相應機構的發展,由此引起整個金融體系的變化。7、直接融資的發展快慢應取決於企業成為真正主體的進程。
根據國際經驗與中國改革進程實際,我國已確定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逐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金融發展戰略。為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和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對直接融資發展的目標和影響進行理論分析,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質的指標重於量的指標。發展的含義包括量的擴張與質的改善。兩者是緊密相連又有區分的。在我國直接融資發展的初級階段,量的擴張是首要的,到了一定階段後問題不斷出現,就要求注重質的改善,就是要規范發展。我國當前直接融資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質的問題:國債發行期限結構不合理、發行沒有制度化;企業債發行控制過死、交易停滯;股票市場主體不成熟等等。關鍵原因之一就是政府的干預過多,市場的力量隨著量的擴張日益要求顯現,否則就表現為市場的扭曲。因此,發展的重點是極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幹預,疏通各種直接融資渠道,建立多層次的融資體系,保證投融資主體可以在市場中自由選擇。
發展直接融資不是取代間接融資,兩者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是兩種不同的融資方式,各有優缺點,各有其獨特的作用,不可相互完全替代。應該說,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直接融資的地位是得到了一個新的提升,但它的最終發展也不會取代間接融資。首先,網路的運用並沒有消除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問題。其次,從資金的需求方來看,其微觀主體是企業,梅耶斯的新優序融資理論已經證明,企業的融資順序是先債務融資後股權融資。在成熟的市場中,股票融資面臨分紅的壓力,所籌的資本金因動用決策需經股東同意也缺乏流動性,而債券融資的成本又略高於銀行融資,所以不可能完全排除間接融資。第三,從資金的供給來看,除了政府、企業為了應付支付需要而在銀行存有相當數量的資金外,企業資金為了保持流動性也要存入一部分,公眾為了資金安全也要存入一部分。因此,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間接融資的主體地位不會動搖,尤其是在有著傳統緊密銀企關系的我國。象我國這樣放開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國家,直接融資的比重在初期應該是會有一個迅猛的提高,但到了某個階段後隨著企業的成熟會略有下降直至穩定在某個水平上。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緊密聯系。將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簡單地視為對立發展,此消彼長的關系是不妥的,兩者是互相支持、互相影響、緊密相連的。首先,間接融資支持著直接融資的發展。銀行是金融市場上最主要的參與者,銀行通過發行金融債券和股票在市場上籌資,通過購買證券和直接投資於企業向市場提供資金,對券商融通資金,開展商業匯票承兌與貼現業務,為整個市場運作提供交易清算服務。其次,直接融資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間接融資的發展,靈活多樣的投資工具不但為銀行資產的運用提供了新的場所,而且可以吸引更多外資流入或更充分地挖掘社會儲蓄潛力從而可以導致銀行存款的增加。第三,兩者效率的提高會使整個社會效率提高,這反過來又引致各自效率的提高。第四,直接融資規模過大,管理不當,會迫使銀行擴大信用規模,影響銀行信用規模的有效控制,如通過固定資產項目投資逼迫銀行流動資金供應的增加。而歷次大危機已經證明,股市風險極易引起銀行風險。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即直接融資可以轉化為間接融資,而間接融資也可以轉化為直接融資,這是一種相繼轉化過程,如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就是直接融資轉化為間接融資的相繼過程。另一種情形是兩種融資方式的相互轉化為同時並存的行為過程,如有價證券持有者將所持有價證券到二級市場流通轉讓,然後將所得資金存入銀行;同時,儲蓄者將資金從銀行取出,進入二級市場購買有價證券。從現實生活看,隨著金融創新的興起,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區別已經逐漸模糊,比如以貸款為基礎發行證券(貸款證券化或資產證券化)、共同基金等,很難將其明確歸類,兩者出現了融合。這種融合結合了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優勢,連接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對金融市場各個局部和整體的深化發展起了積極作用。這種融合的趨勢必將進一步加強,成為未來金融市場的主流。
可以斷言的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共同發展共同補充,緊密連接及適當比例將提高整個融資體系效率,從而促進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
直接融資的發展必然體現在整個社會信用格局的變化上。銀行信用的比重及影響不可避免地要下降,由此決定整個社會的信用調控方式的變化。首先,兩者對社會可借貸資金總量的影響有重要區別。間接融資是擴大貨幣存量,用擴大貨幣存量的方法形成儲蓄與投資;而直接融資不擴大貨幣存量,它是用轉移和動用貨幣存量的方法進行投資,動用的結果是貨幣存量減少,貸款收縮。其次,從調控效應看,隨著直接融資的發展,非貨幣金融資產量增加,經濟金融化的程度將不斷提高,原有的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效應必將減弱。我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已放棄貸款規模限制,預計隨著金融化的深入,貨幣供應量這一操作目標需要隨之調整,諸如利率之類的間接工具應日益受到重視。
直接融資的發展必將要求相應機構的發展,由此引起整個金融體系的變化。直接融資的發展與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資本運作、財務管理緊密相連,由此要求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的發展,這正是我國目前所欠缺的。投資銀行的發展,可以有兩條道路,由商業銀行發展投資銀行業務或發展獨立的投資銀行。此外,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融合發展的趨勢必將促進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溝通,加速金融業走向混業經營的步伐,由此引起相關監管體系的變化。一個統一的監管機構的形成在整個市場統一後將順勢出現。
直接融資的發展快慢應取決於企業成為真正主體的進程。如前所述,發展直接融資應堅持市場化原則,因此政府的主要作用在於放開不必要的管制,為各個市場的發展提供規范的法律保障與政策引導,而不是人為地去設定某個目標與發展速度。直接融資的發展必須與規范化股份制度的推進相配合,否則,將重演由財政融資向銀行融資轉變中及轉變後出現的大多數問題。
H.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區別
(一)直接融資
1、 直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金融行為。
2、 在直接融資中,金融媒介的作用是幫助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媒介並不因此與資金供給者或者資金需求者之間形成債權債務關系。
3、 直接融資的工具:
a.商業票據和直接借貸憑證;
b. 股票和債券。
4、 直接融資的優勢:
a.資金供求雙方聯系緊密,有利於與合理配置資金,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b.籌資成本較低而投資收益較大。
5、 直接融資的局限:
a.直接融資的雙方在資金數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較多限制。
b.直接融資工具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受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的限制,一般低於間接融資工具。
c.資金供給方所承擔的風險和責任較大。
(二)間接融資
1、 間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資金融通的行為。
2、 在間接融資中,資金的供求雙方不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而是由金融中介機構分別與資金供求雙方形成兩個各自獨立的債權債務關系。對資金的供給方來說,中介機構是債務人;對資金的需求方來說,中介機構是債權人。
3、 間接融資的工具:金融機構發行的各種融資工具,如存單、貸款合約等。
4、 間接融資的優勢:
a.多樣化的融資工具可以靈活方便的滿足資金供需雙方的融資需求。
b.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多樣化的策略降低風險,安全性較高。
c.有利於提高金融活動的規模效益,提高全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
5、 間接融資的局限:
a.資金的供需雙方的直接聯系被割斷,不利於供給方監督和約束資金的使用。
b.對需求方來說,增加了籌資成本;對供給方來說,降低了收益。
(三)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系
1、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區別主要在於融資過程中資金的需求者與資金的供給者是否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在有金融中介機構參與的情況下,判斷是否直接融資的標志在於該中介機構在這次融資行為中是否與資金的需求者與資金的供給者分別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債權債務關系。
2、 在許多情況下,單純從活動中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出發尚不能准確的判斷融資的性質究竟屬於直接融資還是間接融資。一般習慣上認為凡是債權債務關系中的一方是金融機構均被認為是間接融資,而不論這種融資工具最初的債權人、債務人的性質。
3、 一般認為直接融資活動從時間上早於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是間接融資的基礎。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並行發展,互相促進。間接融資已構成金融市場中的主體,而直接融資脫離了間接融資的支持已無法發展。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間接融資的產生是社會化大生產需要動員全社會的資源參與經濟循環以及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必然趨勢。而直接融資形式的存在則是對間接融資活動的有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