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向國外貸款幾千億,有沒有考慮過中國人自己的感受。
但是中國也在很多項目上接受別人的援助。。比如人道,醫療上。日本在別的項目上也援助中國很久。。。國家利益遠不是你單單想的給別人送錢,別人欠你錢不還這個道理的。。
B. 中國給蒙古國貸款
沒有,30億美元含援助資金、項目貸款以及商業貸款。由於蒙古國沒有專拿出具體的項目計劃以及屬可行的商業計劃,該款沒有貸給蒙古國。但在援助方面還是給了一些錢,總量不大。在建的蒙古國體育館(烏蘭巴托機場傍),或是用的此筆貸款中的一部份。
關於更多蒙古國信息,歡迎瀏覽:http://hi..com/mongolic
C. 中國應該和俄羅斯用貸款換石油嗎
首先俄羅斯沒有太多的外匯儲備
第二中國對石油的消耗越來越大而俄羅斯的石油儲備很豐富
第三
中俄友好既然不能當真
為什麼不能在表面做做文章呢
D. 中國和俄羅斯都有什麼銀行
我想中國的銀行就不用說了吧,用網路搜下就知道了。
而俄羅斯銀行呢,種類繁多,
如儲蓄銀回行、中央答銀行、外貿銀行、莫斯科銀行、俄羅斯銀行、阿爾法銀行、羅斯銀行(Росбанк,我最熟悉又最討厭的)、還有些借貸銀行等等。
不知樓主懂不懂俄語,給個網址看下吧。
E. 如何從中國向俄羅斯人銀行匯款呢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小額可以通過西聯匯款、PayPal等各種在線跨版國轉賬業務。
大額可以通過簽權訂合同,正規貿易交易手續匯款。
還可通過個人協商轉賬。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歡迎追問,望採納。
F. 中國還俄羅斯借款是怎麼回事
蘇聯吧,中國沒欠俄國債.
經過一輪談判後,作為貸款的附加條件,蘇聯要求「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期限為14年,前4年以易貨方式提供,從1955年開始作為償還貸款的供貨。蘇方要求的數量令周恩來頗感為難:「鎢第一個兩年每年8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9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銻第一個兩年每年6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7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錫第一個兩年每年7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8000噸,最後10年每年10000噸;鉛第一個兩年每年5000噸,第二個兩年每年6000噸,最後10年每年8000噸」。[55]上述戰略物資中國確有一定儲藏量,但開采和生產極為落後。解放前鎢砂最高年產11458.3噸,而1949年僅2766.58噸,1936-1948年平均年出口約7386.6噸;銻礦年產分別為22401噸和1204.77噸,1937-1947年平均年出口約4512.7噸;錫年產分別為11710噸和3500噸,1939-1948年平均年出口3787.1噸;鉛最高年產約10000噸,自給略有剩餘。[56]所以,蘇聯提出的條件顯然是中國力所不及的。
據此,周恩來在談判中提出免除鉛、減少錫和銻的供貨。[57]經過反復談判,蘇方最後接受了中國的請求,不過,蘇聯提出的這個附加條件使毛澤東感到莫斯科處事多少有些盛氣凌人的味道。針對這種情況,中方在起草關於貸款的議定書時,特意首先提到:「鑒於蘇聯缺乏戰略原料(鎢、銻、鉛、錫)的困難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幫助蘇聯政府,同意將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的鎢、銻、鉛、錫提供給蘇聯政府」。[58]當這個文件發回北京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後,劉少奇給毛澤東去電匯報說,政治局會議認為貸款議定書前言中幫助蘇聯政府數句似可刪去。但毛澤東堅持這種說法,他在復電中稱:「借款議定書前言數句,意即為中國對蘇聯之報酬,不宜刪去。」[59]顯然,因為這種條件表明中國得到蘇聯貸款並非是單方面的求援,而同時也為蘇聯提供了幫助。
在經濟貸款中,還有一項更能說明上述問題,這就是橡膠貸款。橡膠是蘇聯本身無法生產而在冷戰的環境中又很難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戰略物資,因而希望通過中國的途徑搞到。早在與毛澤東的第一次會面時,斯大林就詢問中國南方是否能夠種植橡膠。[60]1950年11月斯大林要求中國為蘇聯代購橡膠5000噸,周恩來為此致信毛澤東等人,告以莫斯科來電內容,並建議不管中國如何困難,都應轉賣蘇聯5000噸。後經毛澤東同意,並與陳雲商定:多給蘇聯3000噸,共8000噸橡膠,並可代訂5-7萬噸。[61]但隨後美國開始實行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政策,中國要進口橡膠也非常困難了。盡管如此,中國政府還是在1951年上半年利用在天津和廣州的兩家英國公司進口了4800噸橡膠。[62]
斯大林對中國能夠向蘇聯提供橡膠表示滿意,但又感數量不足,希望中國大量種植橡膠,以保證這種戰略物資的供應。[63]20世紀初中國從馬來亞半島引進橡膠樹,但只有海南島地區適宜種植。解放初期,種植面積29332畝,年產橡膠約7500擔,尚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64]1952年3月,斯大林提出以創辦中蘇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開發橡膠生產。斯大林沒有想到,股份公司的方式更為中國領導人所反感。毛澤東同意在中國南方種植橡膠,但認為採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在中國目前政治情況下不太合適」,建議由蘇聯提供貸款和技術設備,而中國以生產的橡膠償還貸款,並答應按低於世界市場的優惠價格向蘇聯提供年產橡膠量的50%以上。[65]
1952年9月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時雙方簽訂了橡膠貸款協定。斯大林在會談中直率地說:「我們想從你方每年得到1.5-2萬噸橡膠。你們說有困難,好像不同意。問題是我們需要橡膠,因為製造汽車和卡車需要大量橡膠,而這些車都是供給你們的。」周恩來回答,中國將採取一切措施保證如數供應,但考慮到「敵人的封鎖和其他反華措施」,擔心無法完成義務而被視為違反協定。斯大林對此表示理解,但又不客氣地指出,中方應千方百計地按規定數量完成供貨,至於協定的寫法可以緩和些。如果中國不能按商定的數量提供橡膠,蘇聯只好減少中國的卡車訂貨。同時,對於周恩來提出的1億盧布的貸款數額,斯大林也表示有困難。[66]9月15日雙方簽訂了關於在中國種植橡膠的技術合作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向中國貸款7000萬盧布,在出產橡膠之前,中國每年需從第三國為蘇聯盡可能購得1.5-2萬噸橡膠,不足部分以鎢、鉬、錫、鋁、銻等原料頂替;出產橡膠後,每年產量的70%提供給蘇聯,1963年以前按國際市場價格計算,以後則按低於國際市場8%的價格售與蘇聯。[67]
顯然,簽訂這個橡膠貸款協定使中國成為了蘇聯的橡膠生產基地,這是中方所不情願的,所以斯大林去世和朝鮮戰爭結束後不久,如前所述,中國就提出中止這一協定。作為替代,1953年5月15日中蘇兩國簽訂的協定規定,在1954年至1959年間,中方向蘇方提供鎢砂16萬噸、銅11萬噸、銻3萬噸、橡膠9萬噸等戰略物資,作為對蘇聯援建項目補償的一部分。[68]
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50年代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中國還清了所欠蘇聯的全部債務。[69]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長陳毅接見日本記者時宣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外債的國家。[70]中國人民當時的驕傲和喜悅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同時也表明,對於如何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中利用外資,「借雞下蛋」的道理,中國領導人當時尚未參悟。至於傳聞中所說的蘇聯在與中國關系惡化後曾追逼還債,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
G. 中國向俄羅斯進口什麼
中國進口俄羅抄斯的主要是襲木材,鋼材,機械設備,汽車,農機,飛機,石油,成品油,廢鋼材,廢舊船隻,廢舊坦克,重工業的產品多,但是俄羅斯的貨源不好找,有價沒貨。其中中國對俄羅斯的能源進口,主要指石油、天然氣佔了俄羅斯對中國貿易的大頭,近幾年的軍火合同也不少,像即將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5戰斗機、S400防空導彈都是令世界關注的項目。
H. 中國貸款給俄羅斯是用外匯儲備借給他嗎
用人民幣貸款的情形較少,我們暫不考慮,需要考慮的就是用外匯貸款的情況。
因為中國特殊的強制結匯制度,這種用央行外匯儲備貸款的方式有很大的意想不到效果,我們可以從債權方和債務方兩方面來梳理比較清晰。
假如是俄羅斯從中國央行獲得了一筆一億美元貸款,那麼在俄羅斯的賬戶上就多了可支配的一億美元現金和一億美元負債。這時又分兩種不同的情況,俄如果把這筆現金用來和外國做生意,對中國影響不大,但如果直接拿來購買中國的商品或服務,問題就來了。俄得到中國企業價值一億的商品,同時付出一億給對方,這樣中國企業就擁有了一億的美元,中企拿外匯到商業銀行去結匯,間接就等於央行收到一億美元同時付給企業6億多的人民幣。央行戶頭的一億美元就等於二次結匯,印了兩次人民幣,這是高能的基礎幣,到市場再產生乘數效應會印刷更多的人民幣。
央行貸款給俄,在賬戶上就少了一億美元現金和一億的債權。經過前面俄羅斯的市場行為,即使俄即使及時還本付息,但由於央行的二次結匯對象是合法收到美元的中企,央行也不會問該企業是從哪裡得到這筆外匯的,所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除了增加一些外匯利息外,最重要的是同一筆一億美元印刷了兩次人民幣基礎貨幣,這些人民幣除非被人售匯否則就留在了中國市場中,助推了通貨膨脹。
我們可以認為,央行直接用外匯儲備貸款給外國,而外國有恰好同中國做生意,也就形成了增加基礎幣的隱形渠道。
I. 從中國往俄羅斯匯款的問題
問你同學,有沒有帶銀聯卡,如果帶了,那就很好辦,你隨便從那家銀回行都可以打錢到他的銀答聯卡上,如果沒有,讓他找個同學,借一下,彼得堡應該有很多人都帶了國內的銀行卡的
打完錢後,讓他直接到彼得堡的CITY BANK 去取錢,就可以了
J. 蘇聯對中國貸款援助是多少
建國後,提供貸款是蘇聯援助中國的方式之一,然而,蘇聯究竟向中國提供了多少貸款,其中有多少屬於軍事貸款,有多少屬於經濟貸款,這些貸款的具體情況如何,學術界至今沒有一致認可的說法。中蘇雙方從未公布過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貸款全面情況。
1960年8月9日美國中情局一份報告說,從 1950年到1956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約13億美元(52億盧布)的貸款,其中4.3億美元用於經濟發展,其餘部分主要用於購置軍火。也有的美國專家估計為22億美元(合88億盧布),其中4億多美元用於軍事援助,其餘的用於工業化建設。而有些西方著作的說法則高達26.5億至30億美元(120億盧布)。
中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提供的數字,總計為56.76億盧布(其中軍事貸款43億盧布),加上利息15 億盧布,總共62億盧布,預計1965年可還清。1989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一書說,蘇聯1950-1955年向中國貸款11筆,總計金額為 56.6億舊盧布,主要用於經濟建設、抗美援朝和償付蘇聯移交物資等方面。這與《外交史》提供的材料大體相同。同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也說貸款共有11筆:「除1950年貸款3億美元外,1951-1955年中蘇兩國政府又簽訂了10項貸款協議,其中一筆為無息,9筆年息2%,償還期2- 10年」。但其統計的貸款總金額略少:12.74億新盧布(摺合人民幣53.68億元)。
原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72)、著名經濟學家М。И。斯拉德科夫斯基在《蘇中經濟貿易關系史(1917- 1974)》一書中使用的貸款數字是按照1961年1月1日蘇聯公布的新盧布牌價計算的,為了便於對比,現摺合成舊盧布(1個新盧布摺合4.45個舊盧布),也列表於下:兩方材料比較,蘇聯方面提供的貸款金額比中國方面提供的數字多9.357億盧布。如果除去新舊盧布換算時出現的微小差額不計,主要差別出現在對 1951 年貸款數額的計算上,其他各項大體相同。根據查閱近幾年解密檔案的結果,1951年中國的確還向蘇聯提出了補充貸款的要求,而且蘇聯方面也確實提供了這些貸款。
當然,如果計算蘇聯向中國提供的全部貸款,還要加上1961年的蔗糖貸款。1961年3月為幫助中國解決飢荒問題,蘇聯提出以貸款方式向中國供應100萬噸小麥和50萬噸轉口古巴蔗糖,經商議中國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這筆貸款為3.296億新盧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