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次貸危機的啟示
次貸危機發生的條件,就是信貸環境改變、特別是房價停止上漲。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次級按揭貸款人的資信用狀況,本來就比較差,或缺乏足夠的收入證明,或還存在其他的負債,還不起房貸、違約是很容易發生的事。
啟示;對信貸問題需處理謹慎,加大信貸可以促進消費,刺激經濟,若不防患於未然,危機就將出現。
㈡ 美國次貸危機產生,我們中國有什麼啟示
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近半年來,正在逐漸擴大其影響的范圍和深度。次貸是美國豐富多彩的金融衍生品中的一種,而金融衍生品愈多,說明信息時代的分工和服務市場愈細致,同時,也說明不同種類的衍生品之間有了愈來愈復雜的聯系。中國諺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而不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碗米」,因為湯是所有原材料中熬出的汁混在一起了,而米是彼此獨立的。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實際上已互相咬合、滲透,形成了復雜的網路結構,所以,總量似乎並不大的次貸,就能毀壞這一個網路。索羅斯說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其意就在於此。
而中國有經濟學家說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國來說是有機可乘,似乎根本不會構成中國的危機。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苟且的見識,或者說是給中國人灌迷魂湯,很難讓人不懷疑:說這種話的,是不是想恨不得中國也掉到金融風險中去才罷休的主兒?!
中國的房地產暴炒,曾被大牌經濟學家診斷是因為中國金融衍生品不夠多的緣故。故而,「轉按揭」、「氣球貸」在這種擴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路下出台了。問題在於,美國的金融衍生品那麼多,為什麼放鬆投資的風險監控,也就出大問題了?中國的衍生品不多,就可以放任房地產暴炒嗎?
倘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衰退,有一種頗為中國得計的說法是,中國將從美國經濟衰退中得到趁機崛起的機會,更吹脹肚皮的說法是,中國經濟能成為世界經濟的定海神針。
這些「妙計」都是不要成本的。中國另一句半新不老的話是:吹牛不上稅。這句話估計也是從西方民諺中翻譯過來的,因為中國人沒那麼在乎稅制。問題在於,倘中國經濟是足夠封閉的,那麼它不夠國際化,國際經濟會要一個封閉的中國經濟來作定海神針?倘中國經濟是足夠開放並融入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能感染美國和歐洲的次貸病毒,就一定不會感染中國?有人會說,恰恰是因為中國處於半封閉半開放狀態,所以中國經濟可以由其特定角色而成為世界經濟定海神針,這么說起來,好象美國的次貸危機倒成了中國紅色資本家的一次貨幣陰謀——沒必要把屎盆子往中國人身上扣罷,或者說,沒必要如此阿Q罷。
其實,從美國次貸危機可以直接啟示中國人的,就是由金融系統支撐的房地產泡沫,是具有極大風險的。中國經濟之所以不害怕這種巨大風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目前還具有這種抗風險功能:以農民和農民工作為風險的轉移、緩沖帶。低工資、低成本的「加工場」功能亦是支撐少數人吹泡泡的一種有效機制。但是,當低工資低成本機制面臨轉型的壓力愈來愈大,則泡沫破滅的風險愈大。何況,這種所謂的抗風險的功能,可能還是由政府的威權控制的,在強化抗風險功能的同時,可能還在起掩飾著愈來愈高端腐敗的作用。也就是說,猶如一個人得了肺病,而僅僅治療其感冒症狀,當感冒症狀暫時消失時,並不是真的治好了病,而是掩飾了肺病的惡化。
過大的經濟泡沫而能夠被掩飾、消化,不能自豪地認為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強。而應該從認識到,中國社會可能在為此付出更嚴重的代價。
這幾年有許多經濟學家在以「自由」、「市場」的名義,詮釋著不公正的、腐敗的機制的高級化,以至於只有靠政治手段才能完成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作用。而政治調控的巨大副作用,毫無疑問將由全國人民承擔。
這就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我國宏觀調控的效用機制,應該得出的非常沉重的結論,絕非有些經濟學家所表現的那樣,可以幸災樂禍地看美國的次貸危機、輕描淡寫地看中國地產和經濟的泡沫。
㈢ 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可得到什麼啟示
1、金融調控政策必須順應經濟態勢,符合周期性波動規律;
2、應在加強金融監管、健全風險防範機制的基礎上推進金融產品及其體系創新;
3、應抓住有利時機,鼓勵海外資產並購,優化海外資產結構,分散海外資產風險。
金融工具過度創新、信用評級機構利益扭曲、貨幣政策監管放鬆是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原因。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也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
(3)貸款啟示擴展閱讀
對中國經濟
1、次貸危機主要影響中國的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2、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3、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中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原因——美國次貸危機
1、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消費。
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歷來重視通過消費促進生產和經濟發展。亞當斯密稱「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歸宿和目的」。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導源於一種以城市享樂生活為特徵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奢侈消費在表面上促進了生產。
2、社會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廣大中產階級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美國老百姓超前消費,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卻一直呈下降態勢。
3、、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後,美國一直通過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推進金融自由化和所謂的金融創新
㈣ 一、貸款消費對國家和個人的啟示 二、如何避免透支未來的風險
問題表明了您的宏觀意識,很可貴。
1、貸款消費之於國家:主要作用是促進GDP,通過增加消費,拉動相關產業、流通、金融等多個經濟領域的發展。
2、貸款消費之於個人:滿足您的消費需求和工作、生活需要。必須如您說說「避免(過分)透支未來」的風險。
貸款消費本身就是透支未來。因此必須掌握適度原則: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量力而行。不要給自己的未來架上沉重的負擔。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預計自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汽車2-4年,住房5-10年)足以償還。
僅供參考。
㈤ 供應鏈金融給小貸公司什麼啟示
小額貸款申請條件:
1、為年滿十八周歲中國大陸居民;
2、有穩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經營地點;內
3、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容;
4、無不良信用記錄,貸款用途不能作為炒股,賭博等行為。
5、銀行要求的其他條件。
小額貸款辦理流程:
1、向當地銀行或者貸款機構提交申請;
2、准備貸款所需的各種資料;
3、面簽銀行或貸款機構;
4、銀行審核貸款人資質;
5、審核通過、成功放款。
㈥ 中國能從美國次貸危機中得到什麼啟示
發生在美國的次貸危機,近半年來,正在逐漸擴大其影響的范圍和深度。次貸是美國豐富多彩的金融衍生品中的一種,而金融衍生品愈多,說明信息時代的分工和服務市場愈細致,同時,也說明不同種類的衍生品之間有了愈來愈復雜的聯系。中國諺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而不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碗米」,因為湯是所有原材料中熬出的汁混在一起了,而米是彼此獨立的。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實際上已互相咬合、滲透,形成了復雜的網路結構,所以,總量似乎並不大的次貸,就能毀壞這一個網路。索羅斯說這是二戰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其意就在於此。 而中國有經濟學家說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國來說是有機可乘,似乎根本不會構成中國的危機。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苟且的見識,或者說是給中國人灌迷魂湯,很難讓人不懷疑:說這種話的,是不是想恨不得中國也掉到金融風險中去才罷休的主兒?! 中國的房地產暴炒,曾被大牌經濟學家診斷是因為中國金融衍生品不夠多的緣故。故而,「轉按揭」、「氣球貸」在這種擴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路下出台了。問題在於,美國的金融衍生品那麼多,為什麼放鬆投資的風險監控,也就出大問題了?中國的衍生品不多,就可以放任房地產暴炒嗎? 倘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衰退,有一種頗為中國得計的說法是,中國將從美國經濟衰退中得到趁機崛起的機會,更吹脹肚皮的說法是,中國經濟能成為世界經濟的定海神針。 這些「妙計」都是不要成本的。中國另一句半新不老的話是:吹牛不上稅。這句話估計也是從西方民諺中翻譯過來的,因為中國人沒那麼在乎稅制。問題在於,倘中國經濟是足夠封閉的,那麼它不夠國際化,國際經濟會要一個封閉的中國經濟來作定海神針?倘中國經濟是足夠開放並融入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那麼,有什麼理由認為能感染美國和歐洲的次貸病毒,就一定不會感染中國?有人會說,恰恰是因為中國處於半封閉半開放狀態,所以中國經濟可以由其特定角色而成為世界經濟定海神針,這么說起來,好象美國的次貸危機倒成了中國紅色資本家的一次貨幣陰謀——沒必要把屎盆子往中國人身上扣罷,或者說,沒必要如此阿Q罷。 其實,從美國次貸危機可以直接啟示中國人的,就是由金融系統支撐的房地產泡沫,是具有極大風險的。中國經濟之所以不害怕這種巨大風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目前還具有這種抗風險功能:以農民和農民工作為風險的轉移、緩沖帶。低工資、低成本的「加工場」功能亦是支撐少數人吹泡泡的一種有效機制。但是,當低工資低成本機制面臨轉型的壓力愈來愈大,則泡沫破滅的風險愈大。何況,這種所謂的抗風險的功能,可能還是由政府的威權控制的,在強化抗風險功能的同時,可能還在起掩飾著愈來愈高端腐敗的作用。也就是說,猶如一個人得了肺病,而僅僅治療其感冒症狀,當感冒症狀暫時消失時,並不是真的治好了病,而是掩飾了肺病的惡化。 過大的經濟泡沫而能夠被掩飾、消化,不能自豪地認為中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強。而應該從認識到,中國社會可能在為此付出更嚴重的代價。 這幾年有許多經濟學家在以「自由」、「市場」的名義,詮釋著不公正的、腐敗的機制的高級化,以至於只有靠政治手段才能完成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作用。而政治調控的巨大副作用,毫無疑問將由全國人民承擔。 這就是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我國宏觀調控的效用機制,應該得出的非常沉重的結論,絕非有些經濟學家所表現的那樣,可以幸災樂禍地看美國的次貸危機、輕描淡寫地看中國地產和經濟的泡沫。
㈦ 次貸危機十周年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時光荏苒,一晃,美國次貸風暴已過去十年了。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也巨大,當時就有「美國生病,中國吃葯」的形象說法。前兩年,中國提出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改革,從某種角度而言,實際上也是吸取了次貸危機的教訓。從2015年開始去庫存、2016年開始去產能,都已初見成效,接下來就是最難的——去杠桿、穩貨幣,去偽存真,價值為王。中國經濟如果要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要啃下這個硬骨頭。這也是十年前的經濟危機帶給我們最大的教訓。
相信國家一定會平穩過渡的。
㈧ 次級抵押貸款的銀行啟示
次級債危機對中資商業銀行造成的直接損失較小,但商業銀行還是應該引以為戒,防範於未然。 是高度關注個人住房信貸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出於戰略調整和經營轉型需要,境內商業銀行普遍將個人信貸作為一項業務和收入的主要增長點。但經過前述的分析,在資產價格快速攀升、未來回調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並不能簡單地將個人貸款或消費性貸款視為低風險貸款而不加選擇地大力發展。數據顯示,個人中長期住房貸款增長呈繼續加快態勢,前5個月個人中長期住房貸款累計新增2253 億元,同比多增2677億元;7月份上海中資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繼6月放貸激增後再次大幅增加,當月新增房貸58.7億元,比上月多增13.2億元,相當於第二季度的全部增量。個人信貸快速增長強化了銀行信貸長期化的勢頭,銀行不良資產的上升的隱患加大。因此,次級債危機對商業銀行的第二大啟示就在於,應高度關注個人貸款風險。為此,商業銀行應加強信用系統建設,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所引發危機和恐慌,正逐漸在全球市場蔓延。在中國,不僅中行和工行因投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而被捲入其中,行業高層人士及央行人士都質疑中國在此時購買美國次級房地產按揭貸款,用中國的外匯儲備來承擔美國次按風險不合適。
中國有些方面和美國危機發生以前很相像,房價一直在上漲,而由於資金流動性過剩,銀行之間競爭比較激烈,也面臨著貸款的壓力。所以說中國房貸市場的風險還是很大的,其中風險最大的是開發商。中國的房子供應量增長比美國還快,在投機需求很強的情況下,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投機需求一旦出現拐點,就會把手中的存貨全部拋出來,就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造成很大壓力。美國就是因為房價下跌,在很短的時間內有200萬套房子因為投機需求的原因被拋售,超過了一年的正常需求。而中國房地產市場中投機需求的積累比美國還要高很多。而且中國經濟面臨通脹的威脅,如果利息大幅度上漲的話,同時房價下降,就會很容易引起危機。
因此更大的擔憂是,中國是否也會出現房地產抵押貸款風險引起的危機。中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余額2007年8月已經高達2.25萬億元,總額接近美國。但不容忽視的是,美國在這方面已經發展了50多年,而中國僅有8年的時間。 日益高漲的房價所展現出的巨大利潤空間,對任何一家商業銀行都是誘惑。中國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也都開始爭食房貸「蛋糕」。
在此情形下,無論個人信用制度,還是銀行自身的風險防範意識,中國都不及美國。而且與美國不同的是,國內房地產抵押貸款主要由銀行提供,由此引發的房貸風險難以化解。中國國內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還未建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進程也相對緩慢。
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就是把金融機構發放的住房抵押貸款轉化為抵押貸款證券,然後通過在資本市場上出售這些證券給市場投資者,以融通資金,並使住房貸款風險分散為由眾多投資者承擔。
在繁榮周期見頂時發放的貸款,其壞賬率往往是最高的。無論是房地產抵押貸款,還是被證券化了的相關產品,只要出現房價下跌的現象,抵押的房產如果無法正常變現,就會直接導致金融機構發生風險。
㈨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發放貸款一定要有不動產抵押,沒有償還能力的堅決不發放。
我國不會發生次貸危機,因為銀行貸款太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