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香港公司與大陸公司的SWIFT Code(銀行國際代碼)是否一樣!
不一樣的。NYCBHHH位於香港,NYCBCNSXXXX位於中國大陸。同一銀行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SWIFT Code。如香港銀行SWIFT Code包含香港的縮寫HK,大陸是CN,台灣是TW。
銀行國際代碼(SWIFT Code)一般用於發電匯,信用證電報,每個銀行都有,用於銀行間電報交易的快速處理。像工行和農行這樣的大銀行也會給其內部分行分配不同的Swift code。
(1)南洋商業銀行交易員擴展閱讀
銀行國際代碼特點及用戶類型
1、SWIFT需要會員資格。我國的大多數專業銀行都是其成員。
2、SWIFT的費用較低,速度快。對於同樣數量的內容,SWIFT的成本僅為電傳的18%和電報的2.5%。
3、SWIFT有很高的安全性。SWIFT的安全性比電傳更可靠、更安全、更自動化。
4、SWIFT的格式是標准化的。對於SWIFT電文,SWIFT組織有著統一的要求和格式。
有三種類型的用戶:成員(股東)、子會員和普通用戶。會員可享受所有迅捷服務;普通用戶只享受與其業務相關的服務,主要來自證券行業,如證券中介、投資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⑵ 香港寶生銀行是哪年倒閉的倒閉原因是什麼
沒有倒閉,合並到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了。
中銀國際於年7月10日在香港注冊成立,其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9月12日在香港注冊成立,以持有其主要營運附屬公司中國銀行(香港)的全部股權。中銀香港(控股)在成功的全球公開售股後,其股份於2002年7月25日開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十家銀行包括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七家內地成立銀行(廣東省銀行、新華銀行、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國華商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和鹽業銀行)的香港分行,以及香港注冊的華僑商業銀行和寶生銀行。
(2)南洋商業銀行交易員擴展閱讀
寶生銀號原為廣東的陳氏兄弟開辦,規模不大,一個租用鋪位,二十幾個職員,經營維艱。1948年12月,陳氏兄弟向銀號的大客戶、公開身份為香港可惠公司東主的張錫榮,提出「增資改組」的建議,希望將寶生銀號繼續辦下去。
張錫榮當時其實是華東財經委員會派駐香港的代表,正有意在香港開辦銀行,於是,他馬上同意了入股寶生銀號的請求,以個人名義向寶生銀號注資40萬港元。由於所佔股本較大,張錫榮被推為總經理。後來,張錫榮介紹大量客戶到寶生銀號,銀號的經營有了起色。
1949年2月,寶生銀號完成改組,在香港皇後大道中83號正式對外營業。寶生銀號是香港金銀業貿易場行員,也是金銀業貿易場標准金條集團成員,具有熔造金條的資格,並經營黃金、白金、白銀貿易,在香港和國際黃金市場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擁有「黃金銀行」的美譽。
同時,寶生銀號還大力吸收外匯、外幣存款,經營放款、匯款、代理保險業務,與上海、廣州等地的同業早有往來,成為同業中最早通匯全國的金融機構。
⑶ 香港最大的銀行是哪個排名前幾位的是哪些
最大的銀行是匯豐銀行(香港人稱大笨象,或者獅子銀行)。
排名前幾的是以下幾個:
匯豐(香港人稱大笨象,或者獅子銀行, 香港最大銀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中文直譯為"香港和上海銀行有限公司",英文縮寫HSBC,中文簡稱匯豐,取"匯款豐裕"之意)。
中國銀行(香港)——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香港)"或"中銀香港")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家在香港注冊的持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合並了原中銀集團香港十二行中十家銀行*的業務,並同時持有香港注冊的南洋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的股份權益,使之成為中銀香港的附屬機構。
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又稱標准渣打銀行;英語:Standard Chartered Bank;LSE:STAN,港交所:2888,OTCBB:SCBFF)是一家總部在倫敦的英國銀行。它的業務遍及許多國家,尤其是在亞洲和非洲,在英國的客戶非常少。 渣打集團截至2010年12月31日總資產高達5165.42億美元,第一級資本比率及總資本比率分別為11.5%及16.5%。渣打銀行的母公司渣打集團有限公司於倫敦證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上市,是倫敦金融時報100指數成份股之一。
恆生銀行(已被匯豐收購了, 不過沒有改名)——恆生銀行有限公司(Hang Seng Bank Limited,港交所:0011,OTCBB:HSNGY)於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盛春霖及何添創立,是一間以香港及中國大陸業務為重點的銀行,是匯豐集團成員之一。截至2009年6月12日,恆生的總市值達2141億港元,以市值計,是香港最大的本地注冊上市銀行。長遠的目標是成為大中華區具領導地位之區域銀行,重心是華南及長江三角洲一帶。恆生銀行亦負責算出香港股市的參考指數:恆生指數。
⑷ 建行轉賬到南洋銀行多久
1、不來超過5萬的普通源跨行轉賬一般半小時內轉入收款行(涉及雙方銀行和人行的資金清算,通常情況不會超過2個工作日到賬),
超過5萬的在人民銀行大額支付系統營業時間內,一般實時轉入收款行(人行大額系統的開放時間一般為工作日的8:30-17:00,請以交易時系統提示為准)
2、網銀或手機銀行的加急跨行轉賬一般實時轉入收款賬戶
3、此外由於跨行轉賬涉及雙方銀行資金清算,實際到賬時間還需參考收款行的處理
⑸ 南洋商業銀行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多少
1美元=6.8902人民幣元
1人民幣元=0.1451美元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更新時間:2017-03-30 17:43
⑹ 中銀香港、中國銀行還有南洋商業銀行 這三家有什麼關系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銀香港」)是香港主要商業銀行集團,並且是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亦是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唯一清算行。中銀香港的控股公司—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為香港最大上市公司之一,股份代號「2388」。中銀香港一直以提升股東價值、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不斷提高財務實力,持續強化風險管理,致力維持優良的公司治理機制。憑借持續卓越的營運表現,中銀香港連續五年榮膺《亞洲銀行家》「亞太及香港區最穩健銀行」,並獲《亞洲貨幣》選為2018年「香港最佳企業社會責任銀行」,充分肯定了中銀香港在推動慈善事業和普及金融發展的貢獻。
中國銀行簡介:1912年2月,經孫中山先生批准,中國銀行正式成立。從1912年至1949年,中國銀行先後行使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國際貿易專業銀行職能,堅持以服務社會民眾、振興民族金融為己任,歷經磨難,艱苦奮斗,在民族金融業中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並在國際金融界佔有一席之地。1949年以後,中國銀行長期作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統一經營管理國家外匯,開展國際貿易結算、僑匯和其他非貿易外匯業務,大力支持外貿發展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牢牢抓住國家利用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加快經濟建設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長期經營外匯業務的獨特優勢,成為國家利用外資的主渠道。1994年,中國銀行改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2004年8月,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2006年6月、7月,中國銀行先後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國內首家「A+H」發行上市的中國商業銀行。2016年,中國銀行再次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唯一連續6年入選的金融機構。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截至2017年末,在中國內地及53個國家和地區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主要經營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並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開展投資銀行業務,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中銀保險有限公司經營保險業務,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經營直接投資和投資管理業務,通過控股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經營基金管理業務,通過控股中銀航空租賃有限公司經營飛機租賃業務。
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銀行始終秉承追求卓越的精神,將愛國愛民作為辦行之魂,將誠信至上作為立行之本,將改革創新作為強行之路,將以人為本作為興行之基,樹立了卓越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贊譽。面對新的歷史機遇,中國銀行將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做最好的銀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如您欲了解南洋商業銀行信息,煩請您與南洋商業銀行客服進行咨詢。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相關產品/業務政策、操作步驟、收費標准等信息以您實際辦理業務時為准。
如有疑問,請繼續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如有其他業務需求,歡迎下載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或微信關注「中國銀行微銀行」繼續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⑺ 在深圳南洋銀行用港幣做的房貸還款時可不可以用人民幣結算
這要看當時你和銀行簽訂貸款合同時是以什麼貨幣來結算,但一般情況下,你貸的港幣就必須還港幣。這牽涉到外幣平衡的問題,所以還人民幣是不可以的。
⑻ 我是中國人,可以去馬來西亞銀行和大眾銀行開銀行戶口嗎 然後怎麼把馬來西亞裡面的錢轉到中國銀行來呢
邵逸夫香港「娛樂業大王」
一、影壇傑出老兵
數十年來,在東南亞一帶的影展,電影獎頒獎大會以及一切與電影有關的場合中,常常可以見到一位個子瘦小但精力充沛的老人。他就是影壇傑出製片人邵逸夫。不管是東南亞影展、亞洲影展、亞太影展以及金馬獎的頒獎大會,人們幾乎每一次都能見到這位「電影王國」的大老闆。早年,他都是親自以代表團團長身份參加,這些年來,因為年歲已高,不再擔任代表團團長,但仍以香港地區貴賓身份與會,大會主辦人士能見到這位影壇元老與會,無不感到愉快。邵逸夫從事電影業數十年,製作影片1000多部,在海峽兩岸資深影人中,他算是碩果僅存的製片元老之一。可以說,在中國電影史上,邵逸夫及其一家是拓荒英雄。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中國電影的每一步演變都有邵逸夫及其一家獻出的心血。從20年代從事電影業到現在,邵逸夫經歷了電影不同時代的演變,目睹過中國電影的成長,堪稱電影史的見證人。
二、邵氏兄弟與天一公司
邵逸夫祖輩原是浙江寧波的富商,從父輩開始向上海發展。20年代初,邵逸夫的父親在上海經營漂染業,膝下4男2女,都已長大成人。這4兄弟排名是仁傑、仁棣、仁枚、仁愣。4兄弟都沒有繼承父業,全都投進了娛樂圈,並將本名棄而不用,全都改成別號,分別叫做,醉翁、(屯阝)人、山客、逸夫。4兄弟中的大哥邵醉翁,20年代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開始大展拳腳。中國電影在1921年以前,都是拍紀錄性的短片,製作化驗室曾有多家,但沒有人敢嘗試拍劇情長片(1個半小時),直到1922年,影壇才出現劇情片,開始拍攝劇情片的公司有「明星公司」、「聯華公司」,「天一」是第3家公司。20年代初,這3家成了上海拍劇情片的「三大」。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的家族班,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屯阝)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善搞發行,老四邵逸夫,擅長攝影。「天一」創業初期,都是由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為了省錢,很多電影都是則大嫂陳玉梅領銜主演。這樣一個家族班搞電影,不必求助於外人成本少。容易支持下去。
「天一影片公司」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賣座率極高,兩千大洋的成本不僅很快收回,而且像一個雪球般滾起來,越滾越大,這意想不到的成功使邵氏兄弟欣喜若狂,更加雄心勃勃,堅定不移於電影事業,大量新影片接二連三地從「天一」影片公司推出,也就在這時,年僅17歲的邵逸夫,對電影開始入迷了。「天一」的事業興旺了,但仍無法跟當時的「明星」、「聯華」等大公司對抗,面對業務上的競爭與生存需要。身為「天一」公司營業經理的邵仁枚,深謀遠慮,看準了南洋一帶華人眾多,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國產片市場,他決心將邵氏事業向南洋發展。
三、向南洋發展
1925年,邵仁枚帶著3部「天一」公司拍攝的影片,隻身南下來到新加坡,他在馬來半島上到處看了一遍發現這半島上一家電影院都沒有,驚喜之餘,他立即著手租借戲院,開始了在新加坡的電影事業。
由於邵仁枚具有生意頭腦,善於經營,很快在新加坡打開局面,當年就獲得利非淺,於是,邵仁枚立即通知當時遠在上海的六弟邵逸夫,前來新加坡共同大展鴻圖。
1926年,年僅19歲的邵逸夫離開上海,南下新加坡,從此,邵氏兄弟二人通力合作,致力電影帶來,為日後馳名世界的邵氏電影王國 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段時間,邵仁枚和邵逸夫帶著一架破舊的無聲片放映機和數十卷「天一」出口的影片,在舉目無親的國外開拓市場。他們走遍了星馬的窮鄉僻壤,巡迴放映影片,備嘗辛酸勞碌,在邵逸夫和邵仁枚的努力下,「天一」在南洋站穩了腳跟,不但獲得戲院的放映權,若干年後,還購地建戲院,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成為南洋和香港的電影巨擘。在購地建戲院上,邵逸夫有他獨到的考慮。他不但購地建戲院,而且還常購進毗連的地皮,善價而沽或供日後發展。邵逸夫認為,戲院總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附近的土地亦將因此而漲價。
1930年,美國和歐洲出現有聲電影,邵逸夫看準了默片已沒前途,有聲電影是今後的發展趨勢,他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拍出有聲電影。邵逸夫循著有聲片的發源地去了美國,經過一個月艱苦的航程才到達。他在美國購進了大批器材設備,又經過昏天黑地的一個月才回到新加坡。回到新加坡他立即著手尋找合作者,合作拍有聲電影。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成了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開創了中國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的新時代。到1937年,兄弟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州等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游樂場9家,游樂場設有舞台、劇場,每晚可娛樂觀眾數萬人,幾乎雄霸了東南亞影業市場。當時,「天一」在上海,邵氏兄弟在新加坡,形成犄角之勢,同舟共濟,造成了邵氏家族影業發展的第一次高峰。
四、邵氏影城
1959年,邵逸夫將新加坡的業務交給了邵仁枚,來到香港開始創立他自己的電影事業,他一邊在鑽石山租借片場拍攝影片,一邊與香港政府接洽買地事宜。30多年的影業生涯使邵逸夫認識到,沒有一個配套完整的拍攝場地——攝制工廠,影片的水平就難以提高,影人沒有攝影棚,等於工人沒有工廠,租借片場拍電影,非長久之計。要想發展,必須建立自己的電影製片廠。
香港政府官員對他說,地少,供不應求,一定要買地的話,可以把清水灣賣給他,那是一座山。邵逸夫別無選擇,他毅然地把這座山買了下來。這實際上是座荒山,用邵逸夫的話說,當時如果他在這座山上向四周開槍射擊,都不會擊中任何人。他買下後,將這座山削平了60英尺,使高山化為平地,再在上面建立製片場,這項工程,光是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從此,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不斷地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他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
邵逸夫自赴港坐鎮制後,在他的魄力感召下,羅致了許許多多一流導演、一流明星,更拍出了許多一流叫座的電影。香港老一輩的影人每談及邵老闆對他們的栽培,都感激不盡。一位香港影視界人士曾感慨地說:「沒有大製片家,哪來的大導演、大明星?」邵逸夫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從一開始步入電影帶來時就十分明確地認為,電影院是電影製片事業的堡壘。搞電影帶來必須產銷結合,把生產發行聯系起來,方有出路,從60年代開始,邵逸夫和其三哥邵仁枚共同展開了一個龐大擴張計劃,實行「每月一院」的辦法,到處選擇適當地點,大開影院,在香港和東南亞,邵氏影院星羅棋布,形成一張巨大的發行網路。70年代,邵氏影院開始走出東南亞,打入世界影片市場,先後在美國、加拿大與歐洲若干國家自建戲院,或組織發行渠道,使中國影片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進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辦或代理的電影院發行網路,每年拍攝的40多部國產片可及時發往世界各地。這不僅娛樂了各國觀眾,對傳播中華文化亦有莫大之功。
6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邵氏公司曾遇到來自「電懋」的挑戰。那時,星馬巨子陸運濤派人到香港成立「電懋公司」,發展電影製片,以供應「國泰」在星馬兩百多家戲院的片源,「電懋」影片拍得不錯,發展迅速,與邵氏形成競爭。有著強烈進取心的邵逸夫針鋒相對,寸土不讓,親自坐鎮發展製片擴大招兵買馬,網羅各種電影人才。那段時間,服務於邵氏、「電懋」的導演與明星是很吃香的,兩家為了競爭,人才搶來搶去,邵氏不要「電懋」要,而且都是出高價,所以那段時間港報常常可見某某明明星、導演跳槽,甚至電影鬧雙胞案也發生不少,這種糾紛,直到大老闆陸運濤在台中乘飛機罹難,「國泰」結束才停止。
邵逸夫是位生意人,做生意講求賺錢。因此,邵氏出品,商業色彩十分濃厚。影評家們常常指責邵氏出差的影片「媚俗」,缺少藝術價值;邵氏拍片多,傳世少,但在商言商,邵逸夫是成功的。邵逸夫認為,他並非不要藝術,而要的是大眾藝術,市民口味。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並非人人都能理解;容易欣賞的下里巴人,才是他選擇的道路。為了取得商業效益,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出現劣片,若無法補救,他寧願燒掉,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寧願燒,燒掉好多部。」問他為什麼,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為此,邵逸夫時刻把握著文化動向,分析著觀眾的喜好,以決定自己的選擇,或許,這正是他的成功之處。
五、影視雙棲
正當邵氏影業經歷全盛之時,電影受到來自電視的威脅和挑戰。在一些國家如日本、美國,電影已經成為「夕陽企業」,逐漸衰落,失去了昔日鼎盛時期的燦爛光輝。電影的市場在日益縮小,競爭日益激烈。畢生從事娛樂業的邵逸夫敏感地意識到,必須把業務向多元化發展,向電影的姐妹藝術——電視進軍。
早在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以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時,邵逸夫就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投資者合作,闖進了電視廣播領域,成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台)的董事。70年代末期,電影業開始走下坡,精明的邵免夫收縮製片業務,結束了一部分電影院的營業把更多的金魚與時間投資在無線電視上,當時曾有人批評他選擇錯誤,然而邵逸夫卻笑罵由人,我行我素。1980年,邵逸夫出任「無線」董事局主席,他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使「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雄視港島。時至今日,「無線」每年為他帶來巨大的盈利,人們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80年代末,「無線」在港島電視領域的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亞視」通過加強資金投入,重金招聘著名藝人或設法控空「無線」牆角,以及在節目的編排上改故創新,對「無線」發動了接二連三的新攻勢。邵逸夫也不甘示弱,他通過加速培養和物色新人,以新人新節目讓觀眾耳目一新,使「無線」的收視率繼續遙遙領先於「亞視」。作為香港影視界的元老,邵逸夫在競爭敵手遇到困難時賻現了寬宏大度,一次,正當「無線」與「亞視」為爭奪奧運會轉播權大打官司時,「亞視」大樓失火,影響了電視片的製作,此時,邵逸夫並未幸災樂禍,而是立即叫下屬致電「亞視」,「無線」隨時准備借出場所和設備,供「亞視」製作影片用,這一舉動,使「亞視」主席邱德根感激不已。
六、性格與事業
曾有人這樣形容邵逸夫:「雖然整天笑臉迎人,骨子裡卻是一個銖錙必計的傢伙」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在經濟上精打細算,錙銖必計,邵逸夫的確是聞名遐邇的。十多年前,李小龍在美國拍攝《青鋒劍》,鬱郁不得志,很想回港發展,託人找邵逸夫,開價片酬6萬港元,以60日為期拍攝一部電影,但邵氏還價每部片酬3千至9千港元,時間不限,結果李小龍怏怏而去,嘉樂影片公司卻大得其利。又一次,一位臨時副導演拍完戲後,製作部開了1千元副導演費給他,可邵逸夫簽支票時卻大為不悅,找會計部與其交涉,讓他自動「折扣」收款。這位副導演一怒之下,把單據撕碎,索性一個錢也不要,並負氣說:「邵老闆多了1千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千元也窮不到哪去。」然而,若說邵逸夫是個斤斤計較的人,那又看錯了他。他每次捐款都是「大手筆」,9月8日甚至是美國三藩市的「邵逸夫日」,以表彰他對該市福利的貢獻。
從1973年開始,邵逸夫以個人財產,成立「邵氏基金」,每年撥款給各大慈善機構,最近幾年,更澤及中國大陸,據保守的估計,至目前為止,邵逸夫的捐款已超過15億港元。對一向給人以「吝嗇」印象的邵逸夫而言,這未嘗不是一個有力的反證。
邵逸夫雖然貴為香港「電影王國」的大老闆,待人接物卻十分平和,絲毫沒有大老闆的架子。在許多不同場合,他用一口浙江方言與人交談,使人頗感親切。從個性來看,他給人的印象是圓滑,機警。某天,邵逸夫正與朋友在他的辦公室里談生意,忽然一個小員工匆匆走進辦公室,滿臉倉皇地說:「老闆,不好了!後山著火了。」邵逸夫望著他,笑了笑,揮揮手說:「知道了!你去吧!」小員工滿臉不解,怏怏而去。那朋友也是一頭霧水,他奇怪邵逸夫為什麼一點都不緊張,後山可是影棚所在呀!邵逸夫解釋說:「這個員工是邀功來的,後山著火,根本用不著他來通告,如果事態嚴重,經理級的人,怕早已來通告,現在還不見,情況一定不嚴重,來來來!我們還是談生意吧!」
根據《資本》雜志的富豪排位榜,邵逸夫的財富曾進入香港前10名之內,難怪邵逸夫自己說:「下一代也用不完 了。」
邵逸夫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來自他強烈的事業心。他是一個精通業務的電影企業家,他熟悉電影製片的幾乎每一個方面和環節的工作。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內行。公司從審查劇本到影片拍攝、推銷、發行和劇院管理等每一步工作,他都要研究、過問,他與公司里的同事討論工作,意見總是十分中肯,使人口服心服。
作為一個電影製片人,看電影已成為邵逸[夫日常生活與工作的一部分。他通常早上6時起床,吃少許早餐,做一些中國式的柔軟體操,然後更衣,讀一兩個劇本,就駕著他的兩部「勞斯萊斯」之中的一輛,直驅影城,在清水灣山道曲折迂迴大概5分鍾,就可以到達片場。那時大概是早上8點鍾,巡視完各片場之後大概是9點15分,以後整個上午就用來看影片,包括昨日所拍的毛片。在70年代,他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紀錄是一天看9部片子。近年來,他仍每天看兩三部影片。對世界各地的影片以及其競爭對手的片子,他尤為注意。看完片子,如果還有時間,就讀劇本,直到中午,午餐後休息半小時左右。再回到辦公室,直到黃昏。星期日,他也要看半天電影。因此,邵逸夫被稱為「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
對拍電影,邵逸夫更昭醉如痴。他說:「你拍過兩套電影,便知道全世界沒有一樣事有這么好玩,這么夠刺激。我愛上這種行業。電影不知給了我多大的滿足。」「我好鍾意電影事業。」
邵逸夫的事業,畢生離不開娛樂,雖然從60年代開始,也旁及股票、房地產,那不過是副業罷了。商場流傳邵逸夫做房地產的一段軼事。80年代初,曾有人願出40億元,再加一處同現在「邵氏」大小相同不過地點較遠的地皮,與邵氏交換他名下的資產和片廠土地。結果邵逸夫卻放棄了這樁交易。他說:「40億是筆不少的錢,放在面前,自然動心,不過,再回頭想想,我現在的錢以後也用不完,至少下一代也用不完,40億不過是個銀行戶口裡的數字,哪裡用得到,因此我決定不找這個麻煩了。」的確,邵逸夫的精力只用在他所鍾愛的影視事業上,影視之外的事情,他並不過多用心,自然也不計較成敗得失。
⑼ 南洋理工大學的msc in information studies專業怎麼樣
可以把你這些GPA、專業等信息輸入到留學志願參考系統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748947/中去,系統會自動從資料庫中匹配出與專你情況相屬似的同學案例,看看他們成功申請了哪些院校和專業,這樣子就可以看到你目前的水平能申請到什麼層次的院校和專業了,對自己進行精準的定位。
⑽ 香港南洋商業銀行轉賬到內地建設銀行需要多久
從2016年12月1日起,銀行櫃面(僅對個人客戶),以及除自助櫃員機以外的非櫃面專渠道,將提供實時到屬賬、普通到賬、次日到賬三種轉賬方式供客戶選擇。
1、「實時到賬」:將在受理存款人的轉賬申請後,即時處理扣款並匯出,單筆金額不超過5萬元。。
2、「普通到賬」:普通到賬即非實時到賬,將在受理存款人的轉賬申請後,延時2小時扣款並匯出。
3、「次日到賬」:將在受理存款人的轉賬申請後,延時到第二個自然日扣款並匯出。請注意次日到賬並不是24小時後到賬。
4、以上匯款時間均是指銀行扣款並發起匯款的時間,如為跨行交易,到賬時間還取決於人行跨行清算系統和收款行入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