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烽火通訊歷史交易記錄

烽火通訊歷史交易記錄

發布時間:2021-01-05 16:17:48

⑴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長距離目視通訊設施是烽火台,它始於( )朝.

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回很高興答,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這這就證明當時的諸侯們可以遠距離的看到烽火.

⑵ 烽火通信歷史最高股價

2010年12月31日,烽火通信最高股價:45.1元。

⑶ 烽火通信股的分析

一、 近段時間 A 股的波動性與 600498 波動性對比 從圖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該股股價明顯受大盤影響,隨大盤波動;此 階段操作主要依據大盤;特徵:長期向上+中期平淡;說明長期利好 長期向上+中期平淡; 長期向上 還未與股價進行良好的切合;操作以大盤為主要矛盾。 二、5 月 15 日 600498 消息影響分析 光纖光纜行業: 成本改善凸顯投資價值(13:35) 光纖光纜行業:價格企穩 成本改善凸顯投資價值(13:35) 我們在此時點關注光纖光纜行業的投資價值,主要邏輯在於:1、2012 年光纖供需狀況明顯改善,行 業總體供需呈弱勢均衡、總體偏緊的態勢,從而為光纖價格提供了極強支撐,為行業盈利改善提供了基本 保障;2、行業內主要廠商均在 2012 年實現較大規模光纖預制棒自產產能,使得此部分光纖企業盈利能力 得到較大改善。 全球及中國光纖 中國光纖[1.19 1.71%]產業的發展歷史均表明,光纖產品呈現出明顯的標准工業品屬性,其價 中國光纖 格漲跌與供需關系有顯著的正相關性。過往歷史中,全球光纖價格三次大幅下跌均是由於光纖出現嚴重的 供過於求所導致,彼時全球光纖供需比均遠大於 1.25;而 2006 年以後,全球光纖供需比維持在 1~1.20 之 間,全球光纖價格雖有小幅下降,但總體價格基本維持穩定。 我們判斷, 2012 年中國光纖行業總體供需將實現基本均衡, 但總體供給呈偏緊狀態。 從需求層面而言, 在接入網及傳輸網的雙輪驅動下,2012 年光纖行業總需求將實現 30%左右的大幅擴張,行業總需求為 1.3 億芯公里左右。而在供給端,自 2010 年後行業內主要廠商並未進行大規模的產能擴張,行業總體產能在 1.25-1.3 億芯公里左右。由於行業新增光纖產能投產相對需求存在滯後,因此,行業在 2012 年的供需狀 況得到極大改善。基於此,我們認為,2012 年光纖光纜行業的供需偏緊,將為光纖價格提供極強支撐。 2010 年前後,行業內主要廠商均進行了光纖預制棒的產能准備。主要的考量在於:1、光纖預制棒占 據光纖產業鏈中利潤的 70%,光纖預制棒實現自產將有效改善企業盈利能力;2、中國光纖預制棒進口率超 過 50%,通過光棒自給可有效降低對國外廠商的原材料依賴度。經過前期的研發與試產,中國主要光纖廠 商在 2012 年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光纖預制棒產能, 而光纖企業預制棒產能的明顯提升將使得光纖光纜企 業投資價值得到顯現。 縱觀光纖光纜行業,其製造業屬性決定了行業內公司的競爭力體現於成本控制能力。對於行業內公司 的成本控制,我們認為主要體現為:1、產能規模,即更大的產能規模具備更明顯的規模效益,利於成本控 制,且對於價格上升的盈利改善彈性更大;2、光纖預制棒自給率,原材料的自產能有效節省生產成本,提 升其盈利能力。因此,我們認為行業內具備光纖預制棒自產能力以及擁有產能優勢的企業在競爭中具備優 烽火通信[28.69 2.32% 股吧 研報]、亨通光電 亨通光電[21.71 0.84% 股吧 研報]、中天科技 中天科技[10.25 勢。我們看好烽火通信 烽火通信 亨通光電 中天科技 1.28% 股吧 研報]的投資價值,給予「推薦」評級 受該片推薦報告的影響,烽火通信 60 分鍾出現拉升。 一量能方面: 尾盤 1 個小時內, 換手率 0.44%, 折算全天換手率 1.76%; 大於平均換手率 2 倍;如果後續量能繼續放大,未必不是切合點得發 酵時間。 二行業方面:烽火通信最大的競爭商中興通信,也出現全天 3.7 的上 漲及 2 倍以上的換手率,說明通信板塊的行情屬板塊性機會,存在繼 續發酵的可能。 三未來可預期的利好題材: ①行業政策性受益;寬頻中國 9 月份開始實施;專項資金年內到外。 ②公司中報預增題材: 二季度量價均得到整體性提升, 中報 (8 月份) 預增可能性大增。 結論:從時間切合點,以及股價對利好消息的敏感程度,有理由相信 今日的大漲是通信板塊崛起的起點。 今後影響股價的矛盾逐漸由整體 市場聚焦到行業公司本身。 策略:如果行業股價近期繼續能夠超過大盤走勢,有極大可能是通信 板塊的崛起。

⑷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長距離目視通訊設施是烽火台,它始於( )朝。

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內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容。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這這就證明當時的諸侯們可以遠距離的看到烽火。

⑸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長距離目視通訊設施是烽火台,它始於( )朝

貌似沒有具體的時間,但絕對早與長城,周幽王曾有過烽火戲諸侯,可見應早與周朝

⑹ 我國最早的通訊記載是在哪個朝代

我國最早關於通信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宇。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在古書《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郵驛與烽火台通信,都源於奴隸制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通信的需要。據歷史記載,在兩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關於烽火通信有個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周幽王有個愛妃褒姒,她雖長得很美,但輕易不肯一笑。為此,周幽王使出了 個賞格:「誰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賞他一千斤金子」(當時把銅叫金子)。於是有人想出了一個點起烽火戲諸侯的辦法,想換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愛妃褒姒登上城樓,命令四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以為西戎(當時西方的一個部族)來犯,便領兵趕到城下救援,但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一打聽才知是周幽王為了取樂於娘娘而乾的荒唐事兒,各諾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襲姐見狀,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來犯,雖然點起了烽火,卻無援兵趕到。原來各諸侯以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結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殺了周幽王,從此滅了四周。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的描繪了當時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況,同時也告戒後人,不企是什麼人和什麼時候,都不能拿通信當兒戲。

利用烽火台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台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⑺ 昨天收到了烽火移動通信有的錄用通知書,但我只是在網上投了簡歷,烽火還沒有面試過我啊!會是騙子嗎

如果以任何理由跟錢搭邊,那十有八九是了。如果沒有,是不是你投的簡歷,正好符合人家的胃口,可以去看看。畢竟騙子最終以騙錢為目的,還得樓主自己來真別。

⑻ 我國通信有著悠久的歷史,我知道的古代通信方式有飛鴿傳信、烽火什麼、郵驛什

烽火傳軍情
鴻雁傳書、魚傳尺素、青鳥傳書、黃耳傳書、飛鴿傳書、風箏通信、竹筒傳書、燈塔、通信塔。

⑼ 我想知道古代的通訊發展史

一、中國古代通訊的發展

(一)從烽火台談起

在我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很早就使用通訊的方法來互相聯系了。根據古書記載和發掘出來的古代文物來推斷,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發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經能夠互相通訊了。當時人們通訊,很可能是採取以物示意的通訊方法。我國雲南省境內,有些少數民族中的個別部落,在解放前還停滯在原始公社階段。他們沒有文字,也沒有交通工具,可是卻有原始的通訊方法:例如景頗族有些部落,人們把辣椒送給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載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樹葉送給他的女朋友,表示請她去赴約會;在佤〔wǎ〕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葯或鉛彈,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塊結晶的方鹽,中間鑽個小孔,那就是困難問題已經解決了的意思。從這幾個例子里,我們不難想像古代人們是怎樣用以物示意的方法來互相通訊的。

以物示意的通訊方法,是一種很原始的方法。後來,人們的來往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廣,就開始出現了有組織的通訊方法。

根據古史記載,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據說在邊疆及通達邊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烽火台里裝滿柴草,遇到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就會派兵前來援助,共同抵抗敵人。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周幽王有個寵愛的妃子褒姒〔bāo-sì〕

長得很美,可是總不愛笑。有一天,周幽王為了逗她發笑,就無緣無故地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看到警號,都紛紛帶兵趕到。結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當,什麼動靜也沒有。這么一來,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可是後來到了真有敵兵入侵的時候,各路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誰也不派兵來救。周幽王因為得不到各路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敵人的進攻,不但自己被殺,西周王朝也因此滅亡。這個故事表明了有組織的通訊方法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

中國歷代王朝,利用這種烽火報警的方法來傳遞軍事情報,相沿很久。從後來發掘出來的「漢簡」①可以知道:在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今新疆東部羅布泊),都有烽火台設置,而且規模很大,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轄。在地方最高長官太守以下,還設有不同等級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長、燧長等②;各台還按照遠近大小,分別配置若干兵卒。舉放烽火的方法,晝夜不同,白天舉煙,夜晚放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來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例如敵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這種有組織的通訊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這種通訊方法,直到明、清時代,許多地方還在使用。例如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傳遞軍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詳細的敵情從邊境傳達上來,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傳達下去。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還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嚴密的郵驛〔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二)兩千多年的郵驛通訊

周朝時期,諸侯都自成一個國家。他們為政治、軍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經常設有驛馬和郵車,往返傳送官府文書。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曾說過:「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會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那時郵驛通訊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相當高了。

古書《左傳》上有這樣一個故事:秦國(在今陝西一帶)和晉國(在今山西南部一帶)圖謀聯合進攻鄭國(在今河南鄭州一帶)。鄭國是一個小國,處於秦晉兩個大國的勢力威脅之下,處境危急,為瓦解敵軍進犯,鄭國便派使者到秦軍營建議:「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滅亡鄭國,只有利於晉,而不利於秦。不如秦鄭結盟,將來秦國使者到東邊來,鄭國還可以做秦國的東道主。」秦國認為有理,即罷兵,並派杞〔qǐ〕子、逢孫、楊孫三人駐守鄭國。鄭國為了表示和好,將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交給三個使者管理。那知杞子等卻向秦密報說,他們已掌握了鄭國北門,請派兵偷襲鄭國。可是當秦國派往偷襲鄭國的軍隊走到滑國(在今河南洛陽東面)地方的時候,便被鄭國商人弦高發覺。弦高感到祖國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裝成鄭國特派使者,用他販運的十二隻牛,去犒〔kào〕勞秦兵,暗示鄭國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備;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鄭國的郵驛,星夜給國內報信。鄭國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嚴密戒備。秦兵發現鄭國已經作好應戰准備,只得停止前進,順便滅掉滑國而回。可見當時的郵驛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郵驛通訊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逐漸完備起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修築馳道,「車同軌」,「書同文」①,更促進了郵驛通訊的發展。到了唐朝,這種制度更是盛極一時。唐朝的郵驛,分陸驛、水驛和水陸兼辦三種,共有一千六百多處,其中水驛二百六十多處,水陸兼辦的也有八十多處。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如陸驛規定馬每天走七十里,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各級官吏使用車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不按規定辦事的要受到處分。遇有緊急事情,驛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詩人岑〔cén〕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中,描繪郵驛速度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lǒng〕山頭。」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一帶)起兵反對唐朝,當時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華清宮(今陝西臨潼縣境),離范陽有好幾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這個消息。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時期,由於軍事活動范圍的擴大,通訊事業就更加發展了。那時僅在中國境內,就設有驛站一千四百九十六處。元朝將驛館音譯為「站赤」,所以後來通稱郵驛為驛站。

有一個在元朝做官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所著《馬可•波羅行紀》這部書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設一處驛站。每個驛站都有宏大華麗的房屋,內備床鋪,被褥皆以綢緞製成,住宿時所需物品,無不俱全,專為欽使來往休息之用。他

說,即使國王來住,也必定覺得非常舒適。他還說,這樣大的驛站,足有一萬多處,驛馬共有三十萬匹。馬可•波羅的描寫,可能有些誇大,但元朝驛站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另外元朝還沿襲宋朝的辦法,在各州縣廣泛設置「急遞鋪」。這種急遞鋪是專門傳遞官府的緊急公文的,有點象現在的軍郵,全國估計約有兩萬處。每鋪有幾個鋪丁,日夜不停地遞送文件。這些鋪丁腰裡掛著鈴鐺,手裡拿著槍,夜間還要拿著火把。他們走到路狹地方,就用力振鈴,叫路上車馬行人讓路。在快到下一個急遞鋪時,也在很遠地方振鈴,下鋪一聞鈴聲,即作好准備,接遞文書,繼續前進。這樣,一鋪接一鋪不停地傳遞,一晝夜規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驛站,基本上沿襲舊制。清朝中葉以後,近代郵政逐漸發展起來,代替了古老的驛站制度。

兩千多年來的郵驛通訊,雖然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廣大人民卻是個沉重的負擔。例如,唐明皇為了讓他的寵妃楊貴妃吃到新鮮荔〔lì〕枝,就為她從長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專設了一路郵驛,晝夜飛馳,運輸新鮮荔枝。唐朝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兩句有名的詩句,就是對這件事的諷刺。又如清朝康熙年間,貴州巡撫①佟〔tóng〕鳳彩就曾上書皇帝,訴說貴州地區驛站的痛苦情況。他說,天下最苦最累的莫過於驛站,而驛站最險最遠的又莫甚於貴州。夫抬一站,勢必足破肩穿,馬走一站,也必蹄瘸〔qué〕脊爛。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種地織布,死的死,逃的逃,流離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其實,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郵驛通訊都普遍有這種現象,這不過是兩個典型例子而已。

(三)民信局和僑批局

驛站是官府的通訊組織,只許傳送官府文書,除了宋朝還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既然這樣,私人如遇有緊急事情,需要通訊,地主、富商還可以派家丁或雇腳夫遠道傳書;一般老百姓只有託人捎帶,不但輾轉傳遞,緩不濟急,而且往往延誤或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了許多「鴻雁傳書」一類的故事,古代人民通訊的困難,可以想見。後來,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的往來頻繁,出外經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戰亂年代被迫出征的戰士和遠離家鄉逃荒避難的人們,都需要和家鄉親友通訊。特別是各地商人,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談貿易、寄遞帳單等,更迫切需要通訊。於是民間傳遞信件的業務就應時而起。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長安、洛陽之間,就有了主要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做「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官府駐長安的機構,再憑收據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數取錢。這實際上就是匯兌業務的萌芽。當時還發行了一種叫做「邸〔dǐ〕報」的手抄或木刻報紙,通過郵驛傳到各地,好象現在的報刊發行一樣。到了明朝,就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民信局。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鄉約」,相傳起源是這樣的: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想念家鄉,相約每年推同鄉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產和信件,後來就形成專業的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直到東北和西北各省。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發展最盛的時期,當時全國大小信局總共有幾千家。自從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五口通商條約以後,上海商業和交通畸〔jī〕形發展,各民信局便紛紛擴大組織,在上海設立總號,在各地商埠設立分號、聯號或代理店。規模小的民信局,就聯合起來營業。這樣,在全國各商埠和交通較方便的大市鎮聯成了一個稀疏的民間通訊網。

民信局是一種商業組織,由東家(俗稱老闆)出資,僱用店員經營。因為它是以謀利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夠獲利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爭設機構和路班,無利可圖的偏僻地區就無人注意。民信局的服務對象也主要是商人。為了招攬業務,各民信局還給他們的主顧以種種便利。例如:在晚間商店結帳後,派人到各商店,登門收攬郵件和匯款。長年主顧還可以記帳總付信資,甚至還可以打折扣。

從很早的時候起,廣東、福建等省沿海地區的貧苦人民,到海外謀生的很多。還有一些人,是被帝國主義強盜騙到外國去作苦工的。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和他們的家屬通訊,或者把千辛萬苦掙得的一些零星銀錢寄回家裡,起先都是託人捎帶,很不方便。後來,廣東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發展業務,組織了「僑批局」,專門辦理旅外僑胞的通訊和匯兌業務。因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華僑匯款附寄的信叫做「僑批」,所以把這種寄遞華僑信件和匯款的機構叫做「僑批局」。僑批局除在國內出國華僑較多的城鎮開設外,還在國外設立分號。據1930年統計,全國登記的僑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屬國內外分號共七百多家。到1948年全國解放前夕,還有僑批局一百多家,國內外分號共一千多家。它們對便利海外華僑寄信匯款和與祖國聯系起了積極作用,受到了海外廣大僑胞的歡迎;本身也獲得豐厚的利潤。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並沒有設法對中國官辦的驛站和民辦的民信局以及僑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奪我國的郵權。民信局和僑批局雖然遭到侵略勢力的打擊和摧殘,但是由於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還維持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沒有被扼殺。後來,由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創辦海關郵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對民信局採取登記辦法,強令民信局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交運郵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郵件總包費用,遭到民信局聯合罷業反抗。赫德乃改用另一套辦法,將海關郵政國內平信資費由四分降為一分,本埠平信由四分降為半分。以資本主義競爭手段,將民信局打擊得一敗塗地。甚至在辛亥革命後,官辦郵政還仿照民信局信件隨到隨投的優點,強迫官郵信差,實行每日由四次改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遞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罷工,也在所不惜。直到1935年,在國民黨反動政府勒令限期結束的高壓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辦。

--------------------------------------------------------------------------------

① 在造紙技術還沒有發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通稱為簡。古書《詩經》記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詩中已有「簡書」名稱。漢代的竹筒就叫漢簡。
② 漢時河西四郡,把守邊境重要關口的武將稱為都尉;把守一處小城的武官稱為鄣尉;管理邊境偵察敵情的武官稱為候官;管理一個烽墩即一個偵察中心點的稱為候長;最基層的偵察哨長稱為燧長。燧長通常管有三至三十個戍卒。
① 「軌」就是兩輪之間相距的度數。戰國時,車軌的寬狹不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規定車軌一律六尺寬。同時秦始皇又廢除了原來的文字,改用一套叫做「小篆」的新文字,把全國的文字統一起來。
① 巡撫,職官名。明初設置,清朝時為一省行政長官,兼管軍事。

閱讀全文

與烽火通訊歷史交易記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退市條件 瀏覽:2
華泰柏瑞量化明選基金本周啟航 瀏覽:327
原油價格對俄羅斯影響 瀏覽:267
tft交易體系 瀏覽:430
招商銀行外匯入帳時間 瀏覽:444
0擼理財 瀏覽:922
國際股票大佬 瀏覽:835
康奈股票 瀏覽:458
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 瀏覽:775
2019年4月18號鋁錠價格 瀏覽:783
股票配號和中簽 瀏覽:559
期貨滑點厲害 瀏覽:570
電廠投資估算 瀏覽:557
美年股東投資 瀏覽:890
麥田英語融資 瀏覽:192
理財產品電銷 瀏覽:479
私募基金2019持股 瀏覽:414
基金星期天更新收益嗎 瀏覽:517
000851是什麼類型股票 瀏覽:833
誠邁科技主力資金流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