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獲豁免的關聯交易獲豁免什麼
獲豁免的關聯交易,簡單說就是不需要披露或批準的關聯交易。
《上海證版券交易所上權市公司規則》對於關聯交易的類型採用了列舉式的闡述方式,其列出了十七項主要的交易種類。2011年5月制定的《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實施指引》,將交易規模進行了細分:上市公司與關聯自然人擬發生的交易金額在30萬元以上,與關聯法人擬發生的交易金額在300萬元以上,且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絕對值0.5%以上的關聯交易,除上市公司提供擔保的之外,應當及時披露。交易金額達到3000萬元以上,且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絕對值5%以上的關聯交易,還需要提交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
《實施指引》是在借鑒聯交所《上市規則》的基礎上制定的,聯交所《上市規則》對於關聯交易的規定更加的細化,其分為5種類型:完全豁免的關聯交易(無需申報、公告以及獨立股東批准),豁免無需獨立股東批準的關聯交易,完全豁免的持續關聯交易,豁免無需獨立股東批準的持續關聯交易,不獲豁免的關聯交易。
⑵ 上市公司和子公司發生的交易算關聯交易嗎
公司與控股子公司的交易算不算關聯交易:屬於關聯交易,但無需審議與披露。上版市規則沒有把控權股子公司認為是上市公司的關聯方。因為上市公司與控股子公司之間轉移資源、利益的行為不影響上市公司整體的利益,因此上市規則對這一部分的關聯交易就不進行監管。
⑶ 什麼是關聯方、關聯交易:《公司法》的謬誤
究其原因,實在有太多公司利用關聯交易轉移資產、虛構利潤……一時間,關聯交易似乎成了坑蒙拐騙的勾當。實際上,關聯交易是完全不可避免的,從經濟效率來看,禁止關聯交易也就禁止了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只不過,在資本市場,那些利用關聯交易謀取經濟效率的公司與那些坑蒙拐騙的公司混在一個泥潭裡,信息弱勢者完全無法辯認孰優孰劣,以至於大多數人逐漸都會對關聯交易產生陰影,最終就可能是壞人把好人趕跑。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的法律會嚴格要求關聯交易披露的根本原因。 我們國家的《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企業會計准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上市規則》、《上市公司治理准則》等都對關聯交易進行了規范。 無論約束內容是什麼,究竟什麼是關聯方、關聯關系、關聯交易的問題都是最根本的。然而,每部法律或法規都從自己的角度對關聯方、關聯交易,而其間還存在不小的差異。 從邏輯上看,如果界定了兩者是關聯方,亦即兩者之間的關系屬關聯關系,那麼此二者之間的交易自然屬關聯交易。因此我們倒不用分別去深究關聯方、關聯交易以及關聯關系的定義,最重要的在於什麼是「關聯」。 法規的主要差異 個人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母子公司究竟算不算關聯方。《公司法》、《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與《上市規則》規定是一樣的,即母子公司不算關聯方。而會計准則與所得稅法的定義則將母子公司視為關聯方。 顯然,這是由於法規本身的定位不同造成的,《公司法》、《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與《上市規則》主要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而會計准則則是為了會計信息的相關、可靠,《企業所得稅法》自然是為了防止企業通過關聯交易偷逃稅款。 企業在具體執行中,顯然只能按照不同的活兒的性質,遵守不同的法規。在上市與信息披露這個環節,自然要遵守《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與《上市規則》,而財務報告則須遵守《企業會計准則》,納稅及其調整就須依照《企業所得稅法》。 企業對於關聯交易的審議程序,即治理與內部控制方面則應注意這種差異的影響。《上市規則》規定了關聯交易事項的審議規則,30萬以上的與關聯自然人之間的關聯交易、300萬以上或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0.5%以上的與關聯法人之間的關聯交易都要報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即只要符合以上金額要求的至少要到董事會審議,是否要到股東大會則看公司章程是否有規定相關的許可權了,法規沒有限制。
⑷ 請教:香港聯交所對關聯交易的規定
聯交所上市規則復規定,關聯交易制是指上市發行人與關聯人士之間的任何交易。上交所上市規則規定,關聯交易是指上市公司或者其控股子公司與上市公司關聯人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者義務的事項。上交所的定義與財政部會計准則一致。上海證券交易所5月1日實施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實施指引》(以下簡稱「上交所關聯交易實施指引」)也採用了財政部會計准則的規定。
綜上,關聯交易的定義一般通過「關聯人」和「交易」的界定來進行定義。但從立法技巧上看,聯交所是將關聯人士和交易簡單結合,再通過其他條款的解釋,引入「關聯人士」和「交易」,體現了英美法系立法特點。而上交所基本是直接引用財政部的定義,規定了「交易」的內涵,能夠保持披露和審計的一致性。但需要說明的是,上交所和財政部會計准則對關聯人的界定是不同的。
對於提升關聯交易立法層次問題,考慮到關聯交易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如澳大利亞在《公司法》中都對關聯方、關聯交易、控制公司及其負責人在關聯交易中的法律責任進行界定,因此,建議我國《公司法》對關聯交易進行相關規定,使關聯交易的上市監管有法可依。
⑸ 關聯交易是否需要股東會決策
重大決策需來要股東源會同意。
利用公司股東權利制衡機制規范關聯交易行為,可以更好地維護公司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這里的制衡機制主要包括獨立董事制度和關聯方迴避表決制度。獨立董事制度在規范關聯交易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中國證監會關於獨立董事的職權規定中也把獨立董事對關聯交易的事前認可作為董事會、股東大會決議的前提條件。《上市規則》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關聯交易事項時,必須提供獨立董事事前認可該交易的書面文件。
「出席董事會的無關聯關系董事人數不足三人的,應將該事項提交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審議。」《上市規則》對關聯董事明確進行了界定。《上市規則》還規定,交易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且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絕對值5%以上的關聯交易,除應當及時披露外,還應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中介機構,對交易標的進行評估和審計,並將該交易提交股東大會審議。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關聯交易事項時,關聯股東應當迴避表決。
⑹ 上海股票上市規則中,上市公司的關聯法人:
《股票上市規則》中的條款是給出一個確定關聯關系的一個條件,至於關聯人是否能夠主導關聯交易並從中攫取上市公司資源,這點不做考慮
1、從法理上來說,只是關系的界定,即符合10.1.5條的法人或組織就是上市公司的關聯法人,無論關聯法人的是否能夠形成關聯交易,是否能從關聯交易中使「關聯自然人」獲利。因為本身關聯交易就不一定是壞事,如果交易是正常的公允交易,交易就不是壞事。所以,上述條款只能是界定關系,並沒有任何禁止,也就是說,從10.1.5條上來說,並沒有對任何人產生什麼不利影響,多界定一條,更寬泛地嚴格了關聯法人的范圍,對交易所來說,不是什麼壞事,又不會對什麼人產生影響。
2、有些企業是在將關聯交易非關聯化,更寬泛的界定關聯關系只是為了防止上市公司將關聯交易非關聯化,因為關聯交易每筆都要披露,都要履行程序才能簽訂合同,上市前部分「關聯自然人」在公司內部進行的小動作只要剝離關系就可以不被關聯交易制度監察到。10.1.5條給出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比如某上市公司主管技術的副總經理(關聯自然人),憑借自己的技術,在公司外新設一個企業,由於怕被監管,所以自己不擔任法人,而只擔任一個副總經理,以便控制企業,其他職位全部交給自己的同學、朋友做虛職,這種情況,只要這位副總自己不說,調查只有到工商局才有可能查到該企業與公司之間的關系。而這位副總完全可以通過其對上市公司的技術控制,請自己投資的企業進行技術組轉讓、技術協助、工程承包等業務,從中賺取職務利益。
3、與10.1.5條相同,《股票上市規則》中,對於關聯自然人的約束也是很奇怪的,比如董監高的上下各1代,平輩兄弟姐妹及其配偶都屬於關聯自然人,這也只是界定而已,並不形成任何禁止。不是說這么多人都不可以和公司做交易,只是說如果做交易,就屬於關聯交易,需要履行關聯交易程序。那麼可想而知,再舉個例子,某上市公司某高官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妻子,屬於公司關聯人,而如果這位妻子是該上市公司的供應商的人事部經理(假設屬於高管),那麼供應商與該上市公司形成關聯關系,但是該供應商的人事部經理,如何能夠從交易中獲利呢?這點很令人費解吧。可是規則就這么規定,公司不將其納入關聯交易(沒能發行),那麼不會形成上市公司利益攫取渠道,公司發現的話,就更不可能形成利益攫取渠道,所以寬泛地規定不是壞事。
4、我還見過這種情況,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派一名親信出去成立公司,自己不在新公司擔任任何職務,而上市公司的商業機會,可以讓渡給新公司承接,形成同業競爭,對實際控制人來說,雖然這種安排的法律風險很高,但卻可以規避現有法律的追責,我國的法律漏洞還真是無處不在的。這種情況光靠查是查不出來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即使將關聯自然人的界定將同學、朋友、老同事、老屬下、前妻等關系人都納入關聯自然人的范圍都不算過分!!
⑺ 發行完成後持有5%以上,該交易是否關聯交易
1.合營企業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聯營企業也不是法人。2.持上市公司5%以上股權的法人、自然人都是上市公司的關聯方。3.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與關聯方發生的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轉移都是關聯交易,而不論該交易是否有對價。4.綜上,回答你的問題:如果持股小於5%,不算關聯方;如果大於等於5%,則是關聯方,它與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發生的交易就是關聯交易。5.關聯交易是否需要披露得看條件:以《深交所股票上市規則》為例:10.2.3 上市公司與關聯自然人發生的交易金額在3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關聯交易,應當及時披露。 公司不得直接或者通過子公司向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供借款。10.2.4 上市公司與關聯法人發生的交易金額在3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且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絕對值0.5%以上的關聯交易,應當及時披露。
⑻ 上市公司參股公司之間吸收合並是否屬於關聯交易
根據抄上市規則,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之間的交易是關聯交易,但可以免於按關聯交易履行決策和披露程序。因此如果A、B都由上市公司合並報表,在A、B的合並可以不履行關聯交易的決策程序和披露程序,否則必須履行關聯交易的決策程序和披露程序。相關規定詳見上交所上市規則第9.16條和深交所上市規則第9.17條
⑼ 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
正是由於關聯交易使關聯者之間在定價過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影響者可能利用關聯交易轉移利益。因此,全面規范關聯交易及其信息披露便成為保障關聯交易公平與公正的關鍵。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根本目的在於使之具備相同於無關聯交易的公開與公平性質,確保關聯者沒有獲得在無關聯狀態下無法獲得的不當利益,以確保該項交易對公司及股東是公平和合理的。同時為投資者對該項交易行使表決權提供信息基礎,使投資者在了解關聯交易真實內容的基礎上作出投資決策,增強對證券市場透明度的信心。
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披露規則的核心是界定關聯交易和關聯人的范圍。將可能利用關聯關系實現在無關聯者之間不可能發生的交易活動的人士都包括在內,以維護公平交易秩序。我國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規定,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是指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與上市公司關聯人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和義務的事項。關聯人包括關聯法人和關聯自然人,在《上市規則》中對關聯法人和關聯自然人的范圍給予了明確定義。同時,規定了潛在關聯人的條件,即因與上市公司的關聯人簽署協議或作出安排,在協議生效或安排生效後,或在未來l2個月內具有前述關聯法人或關聯自然人的規定情形之一的:以及過去l2個月內,曾經具有前述關聯法人或關聯自然人的規定情形之一的,都被視為潛在關聯人。《上市規則》還規定,中國證監會、交易所或上市公司根據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可以認定其他與上市公司有特殊關系,可能造成上市公司對其利益傾斜的自然人和法人為關聯人,從而應履行相應的關聯交易決策和披露程序。
《上市規則》對關聯交易須及時披露的數額、計算標准和披露內容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⑽ 非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有沒有相關的管理辦法或者是處罰措施
關聯交易目前有上市規則(H股、A股不同)中規定,此外財務會計准則中規定。非上市公司不必須遵守上市規則及公司章程指引的規定,因為其不需要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