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古代一兩黃金

古代一兩黃金

發布時間:2021-01-14 21:53:50

A. 古代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兩白銀

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回斤黃金可以換十答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

黃金會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采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1)古代一兩黃金擴展閱讀

計量黃金重量的主要單位為:盎司、克、千克(公斤)、噸等。國際上一般通用的黃金計量單位為盎司,我們常看到的世界黃金價格都是以盎司為計價單位,1盎司=31.103481克。

古代由於計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換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B. 古代1兩黃金=多少銀子

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斤黃金可以換十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

黃金會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采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商人的逐利行為造成了黃金從東向西的流動及白銀從西向東的流動,結果使中國黃金大量減少,白銀大量增加。由於古代交通的困難,以及商品國際價差更大於黃金白銀比價差異,商人們願意販具有更大利潤的各國奇珍異品,而不是金銀。

所以中國黃金流向西方國家的運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中西方各國的黃金白銀比價逐漸趨向一致,黃金西流的速度也就越來越慢。大約用了一千年時間,才使中西方國家黃金白銀比價差異達到一致。

(2)古代一兩黃金擴展閱讀

中國歷代重視黃金儲備

在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頻頻發生因搶奪黃金而引發的戰爭,但歷代統治者對於黃金儲備同樣很重視。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後,設有大府、玉府、內府、外府等專司府庫之職,專門負責管理各種財務的出納,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國庫雛形。

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

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

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C. 古代一兩黃金等於多少銀子一兩銀子等於多少文錢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內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容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 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兩個數字。而.先生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據。

D. 古代,清朝為例子,一兩黃金能兌換多少銀子

古代,清朝為例來子,通常情況下,源一兩黃金需要十兩銀子才能兌換,一兩黃金也就是50克的重量,十兩銀子則是500克的重量,但是還要看銀子的具體成色,成色如果低的話,數量就不止十兩,有時候可以兌換十二兩白銀,但是其品質肯定要打折扣的。

長期來看,黃金相對其他金屬的貴重程度呈現出一種明顯的上升趨勢。西漢時,一兩黃金的價值或者購買力只是一兩白銀的三倍,到了唐朝就變成十五倍,而在今天,這個比率是四十倍以上。

(4)古代一兩黃金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金銀產量較少,只能起部分貨幣職能作用。在古代金銀比價大部分時間一直是比較穩定,維持在1:5左右,至宋初為一比六點五二。

但是隨著歐洲人在新大陸上發現儲量豐富的銀礦,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銀價暴跌。明中期為一比七到八,明末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時為一比十四左右,到19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銀元也是十九世紀北京的常見貨幣,滿清政府鑄造銀元較晚,當時中國的銀元主要靠「進口」。

E. 古代一兩金子等於多少兩銀子呢

現在我們國家發行的人民幣中最大面額的是100元鈔票,在古代人們用的則是銀子,皇親國戚用的還有金子。那大家知道古時候的一兩銀子等於現在的多少錢嗎?

等到了清朝,由於大量的海外貨幣流入了中國,所以銀兩的價值再度縮水,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僅為明朝時期的三分之一,由此可推算出清朝末年一兩銀子的價值僅相當於現在的200多元。

對此,大家是否都了解了呢?

F. 古代一兩黃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古代一兩黃金等於IO錢吧,應該是5克

G. 古代的一兩黃金有多重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7)古代一兩黃金擴展閱讀:

辨別黃金純度技巧:

1、看色

足金以上的黃金製品,有著天然的金屬光芒,單純通過肉眼來看的話,如果顏色呈現青黃色,則說明金裡面摻了銅;如果顏色發白,則是摻了銀。但是,摻銥或者鎢,通過看色,是無法分辨的。

2、聽聲

如果把千足金拋在水泥地面上,會發出沉悶的啪嗒聲,而且有聲無韻,俗稱「死聲」。成色低的或者摻假的黃金製品的聲音,就會有韻,而且聲響尖長,還會有回跳的跡象。

3、火烤

俗話說,真金不怕火煉。把金條放在火上烤一會兒,觀察其顏色變化。如果含有銥或者鎢,金條的顏色就會變灰,而純金經過火烤後,顏色會紅得發亮。

4、看斷面

用料剪將金條或者金首飾剪斷,再用放大鏡觀察其切面,如果看到有白色亮點,則表示該黃金中摻有銥。一般採用對角線切割,否則藏在兩端或者中間的銥,可能會看不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貨幣

網路—斤

人民網-黃金純不純引疑慮 五招可鑒別「摻假金條」

H. 古代的一兩黃金等於現在的多少錢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我們只討論一兩黃金。專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屬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黃金到底值多少錢」的問題。

目前黃金的價格大約(人民幣)為:355元/克。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然而黃金的比重較小,一兩黃金估計有55克左右。
所以最終不難算出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17750元



I. 古代一兩黃金,相當於幾兩白銀。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閱讀全文

與古代一兩黃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夏基金有2018年度報告 瀏覽:235
上市再融資概念 瀏覽:542
08325股票 瀏覽:15
萬達融資歷史 瀏覽:596
江蘇省科技貸款 瀏覽:966
上市公司融資 瀏覽:273
菏澤外匯管理局 瀏覽:327
做假資料幫人貸款還不上錢 瀏覽:154
中財所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8
中集電商融資 瀏覽:77
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 瀏覽:14
同花順主散資金線指標 瀏覽:56
oppo股票代碼 瀏覽:484
華夏基金旗下的多少只基金 瀏覽:509
電銷理財產品 瀏覽:590
項目融資計劃書模板 瀏覽:626
天弘基金財富經理 瀏覽:859
錢江印染股票 瀏覽:220
創業融資說明 瀏覽:554
信託錢干什麼用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