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如何降低稅收風險,這5招先學起來
當前稅收監管環境及稅務稽查最新形勢。
(一)日益復雜的財稅政策環境
中國徹底告別營業稅全面進入增值稅;逐步修訂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及資源稅;新增環境保護稅。
新的稅收法規和地方解讀對稅收征管的持續指引。
隨著營改增的不斷深入即將頒布的增值稅法草案對現行政策的帶來的影響。
(二)日益先進的稅收征管環境
金稅三期的推行與升級實現了不同企業之間不同省份之間的數據對比,實現了稅務機關與不同機構之間的數據互通。
依託金稅三期平台,通過信息化手段逐步實現大數據採集、比對和分析,不斷改變征管方式
由傳統的稅務稽查演變為稅務風險評估和稅務稽查並行的征管方式。
(三)日益簡化的稅收優惠程序
大幅度取消和下放稅務行政審批項目,實現稅收管理由主要依靠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後管理轉變。
規范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國地稅聯合執法稽查力度,運用大數據平台,設置預警值指標等相關措施不斷加強稅收監管。
(四)稅務「千戶計劃」
由國家稅務總局發起,國稅總局大企業稅收管理司負責,由各省級稅局大企業處執行的,面向在國際或國內企業排名靠前、稅收規模大、且具有行業代表性與良好成長型的企業集團及其成員單位的全面納稅合規檢查。
國稅總局負責前期數據收集、製作行業風險稅收清單,具體納稅指標由各省級稅局落實實施。
在日益復雜的財稅政策及越來越嚴格的稅收監管環境下,面對金稅三期和大數據等各類升級化的稽查系統,企業潛藏的各類稅收風險也越來越多的被曝光出來。
那麼做好企業稅收風險的評估也就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
Fcouncil專家建議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對企業稅收風險做出評估及管理,降低稅收風險,別再為被稅局盯上而提心吊膽啦~
(一)評估資料管理
1)資料管理目的
為預警值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為計算機篩選對象提供數據。
2)資料來源
企業納稅申報資料。
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如規模、產銷量、工藝流程、耗能等)。
區域、行業經濟指標。
3)資料管理
資料採集。
數據抽取(人工&自動)。
數據檢索報告。
(二)評估對象篩選
1)評估對象篩選流程
評估對象確定:納稅人及稅種、納稅申報期後、納稅申報稅款所屬當期為主。
評估對象分類:按照不同稅種分類。
疑點對象篩選:自動篩選、人工篩選、重點抽樣篩選。
疑點對象處理:對於異常程度較小的評估流程終止、對於異常程度較大的轉評估分析。
2)評估對象納稅評估指標
通用分析指標:收入類、成本類、費用類、利潤類、資產類。
特定分析指標: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印花稅、資源稅。
3)稅收風險評估重點對象
綜合審核對比分析中發現有問題或疑點的納稅人要作為重點評估分析對象。
重點稅源特殊行業重點企業稅負異常變化、長時間零/負稅負申報。
納稅信用等級低下曰常管理和稅務檢查中發現較多問題的納稅人。
(三)評估分析
審核分析
約談舉證
實地調查
(四)評估結果處理
無問題處理
申報繳款錯誤處理
稽查案源移送處理
移交上級稅務機關國際稅收管理部門處理
(五)預警值管理
預警值生成:稅務機關根據該地區的行業稅負監控、納稅人生產經營、財務會計核算情況等信息運用數學方法測算出的算術、加權平均值及其合理變動范圍的本地區評估指標預菩值。
預警值調整:稅務機關對測算出來的預警值,綜合考慮該地區的納稅人規模、稅種等相關指標,參照上級稅務機關發布的評估指標預警值,結合該地區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
㈡ 國企稅收比重下降能表明國企稅負減輕了嗎
5年以來,國有經濟稅收平均增長4.8%,外資經濟為11.9%,民營經濟為15.2%。
有學者據此認為,以上數據反映出民企稅負更重了。報道中的評論原文稱:「民營經濟稅收佔比提升了7.1個百分點,意味著民營企業的稅負更重了,盡管不排除民營經濟稅收增長較快的可能,但這也說明,其實更多的稅負是落在了民企頭上。」
民企稅收比重上升說明民企稅負更重,這個結論成立嗎?由於民企的權威數據我們暫時難以獲得,但我們不妨轉而反證一下,如果按照上述邏輯,國企稅負比重下降,就能表明國企稅負「減輕」了嗎?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該學著論證存在明顯的邏輯錯誤。國有企業稅收佔比下降,還可能是國有經濟規模變小造成的,並不一定意味著國企稅負下降。國有企業與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是兩個不同的統計概念。目前多數所謂iede國有企業實際上都是已經變成國有控股企業,純粹的國有企業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在縮小。報道的原文也說:」國有經濟稅收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廣東加大了國有企業轉制力度,更多以國有控股形式參與投資。「同理,民營經濟稅收佔比提升了7.1個百分點,也無法證明民營企業稅負更重了。
這個問題需要回到統計數據,深入研究。
從近期數據看,國企稅收無論從量上(用在全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衡量),還是從質上(用國企稅負來衡量),都沒有顯著變化。
筆者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計算,從國企稅收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上看,近幾年並無顯著變化。用國有企業已繳稅費占其營業收入的比重作為橫量稅負的指標,2008年稅負為8.5%,2009年稅負為8.6%,2010年稅負為8.0%,今年前7個月稅負為9.6%,基本維持在百分之八九左右。也就是說,國企稅負同樣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從近十年來的數據看,國有企業稅負一直相對穩定。用中國財政年檢數據計算,2001年至2005年,全國國企平均稅負分別8.8%、8.0%、7.9%、8.4%、8.3%,與近幾年的稅負水平大體一致,並沒有出現顯著變化。
從國企稅收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看,近年來變化也不大。2008年至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已繳稅費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9%、28.3%、29.4%、28.6%;今年前7個月,國有企業已繳稅費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30.1%。可以看出,國有企業的稅收規模大體上佔全國財政收入近三成的水平。
從社會心裡的角度分析,國有企業稅收與民營經濟稅收有一個重大區別。國有企業稅收實際上受關注程度低,因為從社會普遍心裡上看,國企稅收實際上是」左兜挪右兜「的問題,不少人認為,國企的利潤與國企的稅收實際上都是國家的。對國企收多少稅,對普通民眾的直接感受影響很小。而民營經濟的所有者是私人,對其征稅多少,更受民眾,特別是民營經濟所有者關心。回想一下,在稅收收入中佔比更小的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受到的關注程度更大,也可以印證以上觀點。
近10年來,雖然國企稅負並沒有顯著變化,更沒有顯著減輕。但是由於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民營經濟產生的稅收更多,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更大,於是各種關於國企民企稅收問題的爭論隨即火了起來。前面所說的那篇報道中,學者對民企稅收問題的評論就是一例。
應該說,隨著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與其在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我國的財政收入結構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對國企稅收的依賴度提高。這種稅收結構的變化,使得稅收給一般民眾的感受更加直接,促使了納稅人意識的快速覺醒。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以及向市場經濟邁進的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現象,也是現代國家塑造和形成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近年來,關於稅收問題的各種爭論,若從稅收的角度解讀,多數原因大致如此。
㈢ 稅收分析指標有哪些
稅收分析主要是分析所得稅稅負率和增值稅稅負率。其他稅種一般金額比較少。不影響投資及管理決策。
㈣ 宏觀稅收負擔指標
宏觀稅負是指一個國家的總體稅負水平,一般通過一個國家一定時期政府
所取得的收入總量占同期GDP的比重來反映。在我國由於政府收入形式不規范,單
純用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並不能說明我國的宏觀稅負問題。根據統計政府所取得
的收入的口徑不同,我國通常就有了三個不同口徑的宏觀稅負衡量指標:
(1)稅收收入佔GDP的比重,我們稱之為小口徑的宏觀稅負。
(2)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我們稱之為中口徑的宏觀稅負。這里的「財政收入」指納入財政預算內管理的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少量其他收入(如國有資產收入 、變賣公產收入等)。
(3)政府收入佔GDP的比重,我們稱之為大口徑的宏觀稅負。這里的「政府收入」,不僅包括「財政收入」,而且包括各級政府及其部門向企業和個人收取的大量不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預算外收入,以及沒有納入預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等,即包括各級政府及其部門以各種形式取得的收入的總和。
在這三個指標中,大口徑的指標最為真實、全面地反映政府集中財力的程度和整個國民經濟的負擔水平。而中、小口徑指標則更能說明在政府取得的收入中,財
政真正能夠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水平。在分析我國宏觀稅負水平時,需要將這三種不同口徑的指標綜合起來進行考察。
㈤ 稅收彈性系數變化的原因
稅收彈性系數變化的原因是地區發展狀況的改變。稅收彈性系數是指稅收收入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反映經濟稅收是否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
按照經濟學理論,稅收增長比例應該和經濟增長比例大致相同,即當稅收彈性系數為1的時候,是比較完美和協調的增長形勢。但稅收增長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經濟結構對稅收增長的影響,包括由於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國民收入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調整及變化,導致稅源結構和稅收收入質量的改變,稅制改革及統計口徑等原因,都會造成經濟與稅收增長不同步。1965-1990年期間,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的稅收彈性系數平均為1.4。經濟學界一般認為,彈性系數在0.8-1.2為合理區間。合理的稅收比例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但稅收收入增長過緩,也會影響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處於快速發展期,稅收征管手段不斷增強,彈性系數在1.0-2.0期間均處於合理范圍。
㈥ 什麼是稅收空轉,各鄉鎮為了政績,完成上級下達的稅收指標而空轉,如何操作
稅收空轉是措政府預征稅款、實行完稅獎勵、無償出借財政資金給應稅單位繳稅的做法。
在稅收法制化的今天,「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不僅已成為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的重要原則,而且也已經上升為法律規范,成為《稅收徵收管理法》的明確條款。但是在稅收計劃管理制度下,依法治稅在執行中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預征稅款、完成稅收任務獎勵和無償出借財政資金給應稅單位繳稅並存,不僅使財政應有的以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為目的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已被扭曲,而且嚴重背離了依法征稅的法制軌道。
㈦ 為何稅務局頻頻增加稅收任務指標稅收可以這樣收取的嗎
《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第九條稅務機關應當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稅務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
稅務機關、稅務人員必須秉公執法、忠於職守、清正廉潔、禮貌待人、文明服務,尊重和保護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的權利,依法接受監督。
稅務人員不得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玩忽職守、不征或者少征應征稅款;不得濫用職權多征稅款或者故意刁難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
嚴格說,經濟決定稅收,稅收任務下達指標的做法不夠合理,目前稅務系統多實行指導性計劃,而非指令性計劃。而頻頻增加稅收任務指標的做法也是存在的,這也是與我國現存官員政績考核體制的弊端息息相關的。
㈧ 下降的指標代表什麼
是說你有五項指標低於正常值 紅細胞低一般是貧血
血小板分布寬度低一些 沒什麼太大問題,血小板分布寬度就是一個測量血小板大小均一性的數值,就是顯示血小板大小一致程度高不高的數值,稍微低一點沒事
㈨ 稅收負擔的指標體系
稅收負擔是高還是低,是通過對比來說明。如果僅僅是一個納稅數量,而沒有對比關系,則很難科學地進行稅收負擔高低的比較。因此,在稅收徵收額或繳納額確定的情況下,宏觀稅社會的稅收負擔或某一納稅人的負擔,指國家徵集的稅額與社會或納稅人產出總量或總經濟規模的對比關系。正確選擇反映全社會產出量或經濟活動總量的指標,作為對比的參照。對科學評價稅收負擔意義重大。指標的選擇一是要有利於進行縱向歷史比較和橫向國際比較,二是取得資料容易,計算簡便。
衡量宏觀稅收負擔的指標
宏觀稅收負擔是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國家稅收收入總額,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所佔的比重。這實際上是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考核稅收負擔,從而可以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稅收負擔總體情況。
衡量宏觀稅收負擔關鍵是選擇一個社會總產出指標。如何核算社會總產出,國際上曾存在兩種核算體系,一是前蘇聯的宏觀統計體系即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 (MPS),一是聯合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1993年後,全世界開始實行聯合國的SNA核算體系。拋棄了社會總產值這一反映經濟活動總量的指標。目前衡量全社會經濟活動總量比較通行,並可進行國際比較的指標,一是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是國民收入(NI)。因而衡量宏觀稅收負擔狀況的指標也就主要有兩個:國內生產總值稅收負擔率,簡稱GDP稅負率;國民收入稅收負擔率,簡稱NI稅負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稅負率=稅收總額/國內生產總值
國民收入稅負率=稅收總額/國民收入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下,國內生產總值稅負率對於衡量稅收水平具有較多的優越性。國內生產總值按收入來源地統計。在開放經濟中,為避免雙重征稅,各國政府在征稅時均優先行使地域稅收管轄權。其稅收基礎即國內生產總值。而居民稅收管轄權只適用於本國居民在外國投資或提供勞務所取得的所得,征稅的多少一般取決於本國稅率高於外國稅率的幅度,在許多情況下為零。這使稅收只與國內生產總值而非國民生產總值具有對應關系,以國內生產總值稅負率衡量稅收總水平相對而言更准確。國際經濟組織對各國稅收水平的衡量,主要使用國內生產總值稅收負擔率。
衡量微觀稅收負擔狀況的指標
微觀稅收負擔是指納稅人實納稅額占其可支配產品的比重。且由於流轉稅存在稅負轉嫁問題,因此衡量微觀稅負比衡量宏觀稅負復雜。簡單地把企業或個人繳納的全部稅收除以其毛收入總額,有時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其稅收負擔水平。
衡量企業和個人稅負水平首先要考慮不轉嫁稅即直接稅的負擔情況。既然是不轉嫁稅,納稅人與負稅人是一致的,納稅人實際繳納的稅款占其獲得的收入的比重可以反映其直接稅負擔水平。直接稅(主要是所得稅和財產稅)負擔率,可用純收入直接稅負擔率。
純收入直接稅負擔率=企業或個人一定時期實納的所得稅和財產稅/企業或個人一定時期獲得的純收入純收入直接稅負擔率說明企業或個人擁有的純收入中,有多大份額以直接稅形式貢獻於國家。這一指標可用於進行不同企業、不同個人稅負輕重的對比;可用於說明同一微觀經濟主體不同歷史時期的稅負變化;還可用於說明法定或名義稅負水平與納稅人實納稅款的差距,這一差距反映國家給予納稅人的各種稅收優惠以及非法的稅收漏洞。
除直接稅負率指標外,通常還會用總產值(或毛收入)稅負率、增加值稅負率、凈產值稅負率作為參考性指標:
總產值(毛收入)稅負率=企業(或個人)繳納的各項稅收/企業總產值(或個人毛收入)
增加值稅負率=企業繳納的各項稅收/企業增加值
凈產值稅負率=企業繳納的各項稅收/企業凈產值
全部稅負率指標只能作為衡量微觀稅負的參考性指標,納稅人到底負擔多少間接稅要看間接稅轉嫁或被轉嫁的程度,這是不容易量化確定的。總產值、增加值、凈產值全部稅收負擔率只是名義負擔率而非實際負擔率。但通過這一差異的分析,可以看出稅負在各行業、企業的分布狀況,了解稅負的公平程度以及稅收政策的實施狀態,為稅制進一步完善提供決策依據。
㈩ 為什麼經濟指標上升而環境指標下降
很多地方過分的追求經濟上指標,上馬工業項目,上經濟開發區,上工廠,有些甚至是高污染的.某種程度上經濟上去了,當然環境就會下來.所以這兩種情況在有些時候是相對立的.這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和諧發展的.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提昌和諧發展,在不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前提下發展經濟.這是個長期工作,在一個社會的發展初期經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