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堆著黃金無買處

堆著黃金無買處

發布時間:2021-04-24 08:00:28

㈠ 洛陽鏟是干什麼用的

洛陽鏟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19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

洛陽鏟據傳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洛陽鏟也是由各種不同材料所製成的,最主要的金屬是銅,其次還一一有精鐵、鉛製成。比例為7:2:1.最終將明礬塗抹使其更堅固。

(1)堆著黃金無買處擴展閱讀

樣式原理

洛陽鏟因為是要作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常見的洛陽鏟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

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㈡ 洛陽鏟的來歷是什麼

洛陽鏟在中國田野考古中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考古鑽探技術,而究其來由,它的發明者竟是盜墓者,百年來,無數古墓被盜掘在洛陽鏟下。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講究厚葬的達官貴人們,非常重視墓穴的修建,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的稠密"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一些洛陽人憤怒地說"盜墓者正是借用洛陽鏟的威力,才使洛陽的古墓今天'十墓九空',甚至'九九空'。大量的珍貴文物被盜流失,洛陽鏟難辭其咎。"

洛陽鏟與其它鏟子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半圓筒形的而不是扁的,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唯一能製造洛陽鏟的地方在洛陽市東郊,這里有四五家手工作坊,生產的洛陽鏟銷往全國各地。走進一家老字型大小,記者看到這里擺放著四十多種型號的半圓筒形鏟頭,較常見的鏟頭長三十厘米,直徑六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或接上繩子後,洛陽鏟甚至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提起後,鏟頭的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通過對土壤的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葬等情況。

映著火紅的爐火,五十多歲的范俊青正忙著煅制毛坯,鐵錘濺起的火花甚至飛到了他的臉上。他說他的手藝是祖傳的,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范說,洛陽鏟是個怪物,看似個半圓筒,其實它不圓也不扁,只能用手工打制,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帶不上土。過去有幾家機械廠試圖生產,但都沒有成功。

洛陽古代藝術館館長趙振華曾用三年的時間對洛陽鏟及洛陽的盜墓史進行過調查。他說,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侵略,近代洛陽大規模盜掘古墓之風也隨即興起,盜墓的重要工具-洛陽鏟便應運而生了。

據他調查,洛陽鏟的發明者是以盜古墓為生的洛陽馬坡村村民李鴨子。如果活到今天,李鴨子該有一百二十歲了。七十多年前,李鴨子偶然發現一個搭棚子的人挖坑插棚桿時,用的是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鏟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帶出不少土來。

李鴨子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探墓肯定比鋼杴容易多了。於是他用紙貼著鏟子撕了一張圖樣,回家後找鐵匠琢磨打造了一把,果然好用,洛陽鏟就在盜墓者手中傳開了。

洛陽鏟的功用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辯別土質,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陽鏟幾乎成了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贈送的禮物就是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即使物探、航拍等現代科學技術已被運用於考古工作中,但洛陽鏟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反映的地下情況最直接",考古學家葉勁松說。

神奇的洛陽鏟還是建築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使工人輕松而准確地打出各種尺寸的深洞,再灌注水泥和鋼筋,形成堅固的灌注樁,支撐著各種各樣的建築以及公路、鐵路的路基。洛陽的一個著名的記錄是,洛陽的探工曾用洛陽鏟為宜洛煤礦成功地打過百米深孔。

㈢ 黃金堆屋無處用,甲第連雲誰與居莫笑先生無仆馬,風雷萬里跨鯨魚。

黃金堆屋無處用,是說黃金滿屋,但是也沒啥卵用。畢竟金錢如果不去交易的話,就形同廢紙。
甲第連雲誰與居?甲第連雲是一個成語,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引申為榮華富貴。榮華富貴,卻沒有與之興趣相近的人居住,那這些豪宅好像也沒啥用處。
莫笑先生無仆馬,風雷萬里跨鯨魚。別笑我沒有僕人滅有車馬,卻能自由翱翔,就如騎著鯨魚一樣笑傲風浪。
整首詩意思是說,富貴於我如浮雲,我是一個不受物質羈絆、精神自由的灑脫之人。
這詩感覺像是當代人做的,古人很少在詩中用鯨魚一詞,感覺用鯤鵬更有氣勢。

㈣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中的「北邙」指的是哪裡

「生在蘇杭死葬北邙」中的「北邙」指的是邙山。

這么說的理由:古人雲:「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生在蘇杭」這句話大家都能理解,江南魚米之鄉,人傑地靈,自宋室南遷後的數百年中更是成為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其地富甲天下,才子輩出,如詩如畫般的江南煙雨為異鄉多情少年所神往;而「死葬北邙」這句話卻令許多人感到有些茫然,但當你打開書卷,探究北邙之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墳墓所埋為何人時,又不得不承認古人之說卻有其道理。

在北邙厚重的黃土之下,不知掩埋了多少名垂千古的風流人物:無言獨上西樓的南唐後主李煌,一覽眾山小的詩聖杜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生啖豬肉的樊噲,掛六國相印的蘇秦和他的師弟兼對手張儀,如今都靜靜的躺在北邙的黃土之下。

㈤ 盜墓筆記里金刀哪兒有買的

盜墓者的盜墓技巧(和你問的問題接近,其實不神秘),切忌模仿。

舊社會長沙盜墓賊的四字訣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學者劉鴻伏先生與民間古玩文物販子打交道多年,借機了解、研究解放前長沙周圍地區的盜墓賊的辦法和技術,歸納為「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是望氣看風水。老盜墓賊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寶物必多。以風水術指導地面無標志的墓址的確定,無乎百發百中。據說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雲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到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寶物必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於是跟他們打賭:若無古墓,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佔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於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後來他們賣給美國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聞」即嗅氣味。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他在盜掘前,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准確程度令人驚嘆。
長沙剛解放時曾槍斃一個老盜墓賊,他將一生所盜文物國寶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此人即是「聞家」,專盜漢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聞,便可准確斷代。有個盜墓賊拿來幾件古舊漆器,說是出自一個王侯墓中。他倚在煙榻上,邊抽鴉片邊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著說:「仁兄,你這漆器是在尿坑裡漚泡過的,取出的時間應在七個月左右。」此人大驚失色,連稱:「得罪!得罪!」

「問」就是踩點。善於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遊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他們一般能說會道,善於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每到一處,均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身份拜訪當地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切」即把脈之意。有三層含意:第一層是指發現古墓之後,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切准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槨尾,盜取葬品,前幾年曾國藩墓即被用此法盜掘。第二層含意是指鑿棺啟蓋後,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後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脈,要細致冷靜,講究沉靜准確,沒有遺漏。第三層含意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由於其中的高手過手文物不計其數,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價幾何。他們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往往勝算。

盜墓覓寶之事古即有之,於今尤烈,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到現在更趨現代化、智能化、集團化,探測用軍用羅盤、探測儀,開挖用雷管、炸葯、電鋸,運輸通訊用汽車、摩托車、手機,因而打擊盜掘古墓、販賣走私文物的斗爭更為復雜艱巨,任重道遠!

聽雷聲,辨墓地

《清稗類鈔•盜賊類》有「焦四以盜墓致富」披露了盜墓的技巧:」廣州劇盜焦四,駐防也,常於白雲山旁近,以盜墓為業。其徒數十人,有聽雨、聽風、聽雷、現草色、泥痕等術,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時方卓午,雷電交作,焦囑眾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謂雖疾雷電,暴風雨,不得稍卻,有所聞見,默記以告。焦乃屹立於嶺巔雷雨之中。少頃,雨霽,東方一人歸,謂大雷時,隱隱覺腳下浮動,似聞地下有聲相應者。焦喜曰:『得之矣。……』。」

這個焦四不愧是個盜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盜墓人都會的分辨土質、土色的本領,還善於利用一些自然現象,幫他尋找墳墓的所在。比如「雷電」,焦四在雷雨天出去盜墓,他讓跟他盜墓的人分別站在四個不同的方位,雨過後,東邊的人跑過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他哪個方位的地下有隱隱的聲音想應和。焦四很高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當大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共鳴,聽起來好像是地下有東西和雷聲相應和了。

盜墓活動的常規過程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以前那些發掘工作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下面就講述整個盜墓的過程。

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里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在探墓時,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志,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硃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挖洞口

探好位置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厲害的盜墓者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令人費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圍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圍幾百米、幾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誰也看不到,這樣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有的洞口只有一個污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進入墓室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心裡就有數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里都會有什麼……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都在土裡)。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這是因為那時的墓大多採用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的,有兩米多厚。這樣就需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就要再挖一個豎井和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但一般較少採用這種方法,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盜墓活動的行規和工具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他們多集中在古墓葬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地區、陝西關中、湖南長沙周邊一帶等地。

這些專職盜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兩個人合夥,多人結成團伙的是少數,一個人單獨乾的更少,原因很簡單,一個人顧不過來,而兩個人可以分工合作:開始時一個人挖洞,另一個人清土,同時望風;以後一個挖進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隨葬品。這兩人多為有血緣親戚關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關系的較少,這也許是干盜墓這營生畢竟見不得人,老子即便幹上這個不光彩的勾當,也要維持做父親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兒子一塊干,做兒子的後來發現了也裝著不知道。兩人合夥為什麼要找有血緣的親戚呢?這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圖財害命。就是說,洞下的人把活幹完將財物都傳遞上去了,他就會拍拍巴掌或拉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見財起意,當洞下人快上來時猛一松繩子,洞下的人冷不防從四五米以上的距離跌下去,骨折、受傷動彈不得,洞口的人又趕緊把提上來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無疑。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掩人耳目,並有對付墓內防盜機關的一套辦法。他們在確定盜掘目標後,如果小墓不須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速戰速決,取出隨葬品走人。如是大中型墓葬,便採取以下幾種辦法:一是以開荒種地為名,在墓葬周圍種上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兩個月的盜掘活動。二是在墓邊蓋間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從外面看不出什麼問題,而墓內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邊修一假墳時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內盜取財物。

盜墓工具的演進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它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在近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
說行天下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

㈥ 求北邙山和邙山的詳細典故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唐代詩人王建曾的詩句:「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
「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卧牛之地」,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所擁有的墓葬之稠密。
極目望去,地勢高燥、土質堅硬的邙山上,布滿了大大小小數十萬計的古墓葬,數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嶺上星羅棋布,森然壯觀。漢光武帝劉秀、北魏孝文帝元宏等數十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張儀、樊噲、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葬在這里。至於一般達官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
相繼有十三個朝代建都的洛陽市,享有「王者之里」的盛譽。歷史上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後唐等均定都於此,唐、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等皆以此地為陪都,洛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冠蓋雲集,帝王輩出。邙山自然成為帝王將相爭相競有、安排身後的風水寶地。

㈦ 清代將軍墓現盜坑 盜墓人是怎麼發現墓址的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10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舊社會工具編輯

⒈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⒉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北方特別是洛陽、關中地處黃土塬區,水深土厚,「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

盜墓工具

長柄,把此鏟每向地下鑽插一下,就可以進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圓口內的地土原封不動地帶上來。

⒊盜墓覓寶之事古即有之,於今尤烈,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成更趨現代化、智能化、集團化,探測用軍用羅盤、探測儀,開挖用雷管、炸葯、電鋸,運輸通訊用汽車、摩托車、手機,因而打擊盜掘古墓、販賣走私文物的斗爭更為復雜艱巨,任重道遠!




技巧編輯

一盜墓賊的四字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學者劉鴻伏先生與民間古玩文物販子打交道多年,借機了解、研究解放前長沙周圍地區的盜墓賊的辦法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和技術,歸納為「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是望氣看風水。老盜墓賊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寶物必多。以風水術指導地面無標志的墓址的確定,幾乎百發百中。據說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雲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到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寶物必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於是跟他們打賭:若無古墓,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佔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於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後來他們賣給美國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聞」即嗅氣味。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他在盜掘前,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准確程度令人驚嘆。

長沙剛解放時曾槍斃一個老盜墓賊,他將一生所盜文物國寶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此人即是「聞家」,專盜漢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聞,便可准確斷代。有個盜墓賊拿來幾件古舊漆器,說是出自一個王侯墓中。他倚在煙榻上,邊抽鴉片邊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著說:「仁兄,你這漆器是在尿坑裡漚泡過的,取出的時間應在七個月左右。」此人大驚失色,連稱:「得罪!得罪!」

「問」就是踩點。善於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遊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他們一般能說會道,善於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每到一處,均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身份拜訪當地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切」即把脈之意。有三層含意:第一層是指發現古墓之後,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切准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槨尾,盜取葬品,前幾年曾國藩墓即被用此法盜掘。第二層含意是指鑿棺啟蓋後,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後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脈,要細致冷靜,講究沉靜准確,沒有遺漏。第三層含意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由於其中的高手過手文物不計其數,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價幾何。他們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往往勝算。

二聽雷聲,辨墓地

《清稗類鈔·盜賊類》有「焦四以盜墓致富」披露了盜墓的技巧:」廣州劇盜焦四,駐防也,常於白雲山旁近,以盜墓為業。其徒數十人,有聽雨、聽風、聽雷、現草色、泥痕等術,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時方卓午,雷電交作,焦囑眾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謂雖疾雷電,暴風雨,不得稍卻,有所聞見,默記以告。焦乃屹立於嶺巔雷雨之中。少頃,雨霽,東方一人歸,謂大雷時,隱隱覺腳下浮動,似聞地下有聲相應者。焦喜曰:『得之矣。……』。」

這個焦四不愧是個盜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盜墓人都會的分辨土質、土色的本領,還善於利用一些自然現象,幫他尋找墳墓的所在。比如「雷電」,焦四在雷雨天出去盜墓,他讓跟他盜墓的人分別站在四個不同的方位,雨過後,東邊的人跑過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他哪個方位的地下有隱隱的聲音想應和。焦四很高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當大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共鳴,聽起來好像是地下有東西和雷聲相應和了。

補充:現代盜墓不僅僅是靠洛陽鏟了,還需掌握遙感、磁感技術。



常規過程編輯

一、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

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里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在探墓時,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志,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硃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二、挖洞口

探好位置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厲害的盜墓者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令人費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圍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圍幾百米、幾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誰也看不到,這樣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有的洞口只有一個污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三、進入墓室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心裡就有數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里都會有什麼……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都在土裡)。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這是因為那時的墓大多採用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的,有兩米多厚。這樣就需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就要再挖一個豎井和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但一般較少採用這種方法,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需要說明的是,盜墓者進入墓室的過程嚴重破壞了墓葬結構和遺存之間的共存關系,而不是像考古工作者一樣按堆積順序清理、按墓葬原貌揭露並伴有詳細的科學記錄。因此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面對遭盜掘的殘跡永遠無法復原丟失的那部分信息,正是這種盜掘給人類文化遺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它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在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要贊哦~!!

㈧ 盜墓用的洛陽鏟為什麼叫洛陽鏟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 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 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 搭棚子,准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 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 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 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 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 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 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㈨ 誰知道洛陽鏟是誰發明的啊

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古來有之,司空見慣,評價一把小小鏟子的歷史功過,世界上還不多見,而"洛陽鏟"就是這樣毀譽參半、功過分明的幸運者。 洛陽鏟在中國田野考古中廣泛運用,形成了中國獨特的考古鑽探技術,而究其來由,它的發明者竟是盜墓者,百年來,無數古墓被盜掘在洛陽鏟下。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講究厚葬的達官貴人們,非常重視墓穴的修建,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的稠密"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一些洛陽人憤怒地說"盜墓者正是借用洛陽鏟的威力,才使洛陽的古墓今天'十墓九空',甚至'九九空'。大量的珍貴文物被盜流失,洛陽鏟難辭其咎。" 洛陽鏟與其它鏟子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半圓筒形的而不是扁的,而且至今只能手工製造,唯一能製造洛陽鏟的地方在洛陽市東郊,這里有四五家手工作坊,生產的洛陽鏟銷往全國各地。走進一家老字型大小,記者看到這里擺放著四十多種型號的半圓筒形鏟頭,較常見的鏟頭長三十厘米,直徑六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或接上繩子後,洛陽鏟甚至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提起後,鏟頭的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通過對土壤的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葬等情況。 映著火紅的爐火,五十多歲的范俊青正忙著煅制毛坯,鐵錘濺起的火花甚至飛到了他的臉上。他說他的手藝是祖傳的,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范說,洛陽鏟是個怪物,看似個半圓筒,其實它不圓也不扁,只能用手工打制,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帶不上土。過去有幾家機械廠試圖生產,但都沒有成功。 洛陽古代藝術館館長趙振華曾用三年的時間對洛陽鏟及洛陽的盜墓史進行過調查。他說,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侵略,近代洛陽大規模盜掘古墓之風也隨即興起,盜墓的重要工具-洛陽鏟便應運而生了。 據他調查,洛陽鏟的發明者是以盜古墓為生的洛陽馬坡村村民李鴨子。如果活到今天,李鴨子該有一百二十歲了。七十多年前,李鴨子偶然發現一個搭棚子的人挖坑插棚桿時,用的是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鏟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帶出不少土來。 李鴨子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探墓肯定比鋼杴容易多了。於是他用紙貼著鏟子撕了一張圖樣,回家後找鐵匠琢磨打造了一把,果然好用,洛陽鏟就在盜墓者手中傳開了。 洛陽鏟的功用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一九二八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中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辯別土質,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陽鏟幾乎成了中國考古鑽探工具的象徵。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贈送的禮物就是一把打造精緻的洛陽鏟。"即使物探、航拍等現代科學技術已被運用於考古工作中,但洛陽鏟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反映的地下情況最直接",考古學家葉勁松說。 神奇的洛陽鏟還是建築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使工人輕松而准確地打出各種尺寸的深洞,再灌注水泥和鋼筋,形成堅固的灌注樁,支撐著各種各樣的建築以及公路、鐵路的路基。洛陽的一個著名的記錄是,洛陽的探工曾用洛陽鏟為宜洛煤礦成功地打過百米深孔。
求採納

㈩ 中國十個最恐怖的地方在哪

洛陽,我老家就是洛陽的,可怕的,可以去邙山,因為古代有很多人葬在那裡,因為風水好,有人在山上看見過鬼火
北邙山帝陵
根據文獻記載,北邙山帝陵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道:「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卧牛之地」,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
中文名稱
北邙山帝陵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
佔地面積
750餘平方公里
景點級別
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洛陽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後有十三朝在這里建都,建都時間長達千餘年。在洛陽周圍分布著眾多的帝陵和王公貴族陪葬墓。帝陵是洛陽邙山陵墓群的主體。歷代帝陵主要有9個集中分布區:西郊三山村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邙山東漢陵區(北兆域)、邙山北魏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南兆域)、偃師首陽山西晉、曹魏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
相關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道:「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卧牛之地」,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極目望去,邙山上布滿了大大小小數十萬計的古墓葬,數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嶺上星羅棋布,森然壯觀。劉秀等數十位帝王,張儀、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邙山。至於一般達官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看來,這里確是被講究厚葬的歷代達官貴人們視為建造墓穴的風水寶地。北邙山上緣何少「閑土」?
北邙山,古語言:生在蘇杭,死在北邙。

閱讀全文

與堆著黃金無買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福建板塊 瀏覽:784
股票有個xd 瀏覽:499
廣州財金投資咨詢 瀏覽:340
自動下單股票軟體 瀏覽:385
人民幣匯率的發展走勢 瀏覽:507
漢天下融資 瀏覽:109
170000韓幣換算人民幣 瀏覽:197
孟加拉2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194
貴金屬微信騙局嗎 瀏覽:579
澳元200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898
鏈農融資情況 瀏覽:784
外匯買3手怎麼買 瀏覽:264
穩定增長股票 瀏覽:145
融資租賃香港上市 瀏覽:153
和信理財是非法集資嗎 瀏覽:631
平安銀行貸款協議 瀏覽:273
外匯win系統 瀏覽:161
基金交易賬號身份證升為 瀏覽:791
瑞華投資理財 瀏覽:896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