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交易結構失衡

交易結構失衡

發布時間:2020-12-17 04:52:19

Ⅰ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及其調節的政策措施

產生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貨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六)貿易競爭性失衡 由於一國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過度債務性失衡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違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則,借入大量外債,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實施高利率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結果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際收支逆差不段擴大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自動調節,二是人為調節。 (一)自動調節 指國際收支在失衡後一定時期內可自動恢復均衡
1.金本位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其基本思想是:各國只要遵循游戲規則,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可以通過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和物價的漲跌而自動取得平衡。 所謂游戲規則: (一)規定貨幣含金量並以鑄幣平價決定匯率; (二)黃金在國際間自由流動; (三)各國不採取任何抵消黃金流出入對本國貨幣供應量影響的貨幣政策 (四)自由商品市場,不以任何政策加以干預,物價上個具有完全彈性,各國之間處於完全競爭、充分就業狀態。 2.紙幣流通制度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固定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2)浮動匯率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二)人為調節
編輯本段審批程序
在紙幣流通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因為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正常運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效應往往難以正常體現,盡管人為的調節也具有一定的負作用,但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予以運用。 1.支出變更政策:指通過改變社會總需求或經濟中支出的總水平,進而改變對外國商品、勞務和金融資產的需求,以此來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它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匯率政策:指一個國家通過調整匯率改變外匯的供求關系,由此影響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資本流出入的實際收益,進而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 國際收支失衡
匯率政策的運用受到一些條件的約束,比如:進出口商品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3.資金融通政策:指一國通過動用官方儲備和使用國際信貸便利而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一種政策。主要用於解決臨時性的國際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指一國對國際經濟交易直接採用嚴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礙了市場機制,容易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是暫時的政策管制,使庇護者有依賴性,會阻擾將來政策的改變。 5.國際經濟金融合作政策 總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樣化的,每一種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與調節功效,一國可根據具體情況予以取捨。取捨的基本原則是: 第一,應根據國際收支失衡的具體原因選擇調節政策; 第二,應多通過政策搭配方式來調節國際收支; 第三,選擇調節國籍收支失衡的政策,應盡量不與國內經濟發生沖突或盡量減少來自他國的壓力,以免影響國際間正常的經濟關系。

Ⅱ 國際收支失衡的一般原因是什麼

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其他往來中所產生的全部交易的系內統記錄。這里的居民是容指在國內居住一年以上自然人和法人。國際收支包括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經常項目主要反映一國的貿易和勞務往來狀況;資本項目則集中反映一國同國外資金往來的情況,反映著一國利用外資和償還本金的執行情況

Ⅲ 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手段和政策措施

財政政策,當逆差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如削減政府開支或提高稅收,迫使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相對下降,從而有利於出口,壓制進口,反之,採取積極地財政政策,如擴大政府開支,減少稅收,以擴大總需求,增加進口和非貿易支出,從而減少貿易收支及收支順差。
貨幣政策,逆差時,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市場利率也隨之上升,投資和消費受到抑制,物價開始下降,有利於出口,壓制進口,同時市場利率的提高也有利於吸納國外資本,從而改善國際收支。
匯率政策,逆差時,該國可使本國貨幣貶值,增強本國商品在國外的競爭力,擴大出口,,同時進口減少。反之,讓貨幣升值。
直接管制政策,1外匯管制:限制私人持有外匯,購買外匯,限制資本輸入,限制資本輸出,,實行復匯率制,即針對國際結算的不同項目或不同商品分別對本國貨幣規定不同的匯率。還有禁止黃金輸出。2貿易管制:進口配額制,規定一定時期某種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進口許可證制,通過發放許可來限制進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規定苛刻的進口技術標准,包括衛生檢疫和綠色環保要求等。歧視性采購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門和企業盡量采購國產商品。歧視性稅收政策,即徵收進口商品較高的銷售稅,消費稅。3財政管制:進口關稅政策,出口補貼政策,出口信貸政策等。
供給調節政策,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有產業政策,科技政策和制度創新政策,旨在改善一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出口商品和勞務的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以此達到增加社會產品的供給,改善國際收支的目的。
我就知道這么多了(*^__^*)
嘻嘻……

Ⅳ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結構性失衡: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往往取決於貿易收支狀況。如果世專界市場的需求發屬生變化,本國輸出商品的結構也能隨之調整,改該國的貿易收支將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如果該國不能適應世界市場的需求而調整商品的輸入結構,將使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西方國家經濟受再生產周期規律的制約。在再生產周期的各個階段,由於人均收入和社會需求的消長,會使一國的國際收支產生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於經濟周期階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於經濟增長率的變化所引起的。

(4)交易結構失衡擴展閱讀

在傳統的1977年的國際收支表中,只要基本差額即經常賬戶與長期資本賬戶的差額出現不平衡,人們便認為國際收支需要調整了。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主性交易亦稱事前交易,是指個人或經濟實體為了經濟上的某種目的而自主進行的交易。一國在一個長時期里自主性交易平衡,無須再依靠調節性交易來調節與維持,就可以說該國國際收支達到了實質性平衡。

Ⅳ 什麼因素導致國際收支失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國際收支的定義為:一個經濟體(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其他經濟體在一定時期(通常為1年)發生的全部對外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它即包括清償債權債務所發生的貨幣收支,也包括無償的對外援助、其他單方面轉移及以貨易貨等不發生貨幣收支的行為。 一國國際收支狀況通常是通過國際收支平衡表來體現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指系統記錄一國一定時期內國際收支項目和金額的一種統計表,集中反映異國國際收支的狀況。國際收支平衡表採用復式計帳法,主要內容包括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以及平衡項目三個子帳戶。經常項目主要記錄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以及收入分配交易,具體區分為貨物和服務、收益、經常轉移三個項目。資本和金融賬戶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前者涉及各種非金融投資,記錄資本轉移和無形非生產資產的交易,後者則記錄各種金融交易。平衡項目是為了平衡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缺口而設置的調節性項目。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裡,國際收支最後總是平衡的,這種平衡是會計意義上的平衡。但在實際當中,國際收支經常存在不平衡,即出現不同程度的順差或逆差,導致國際收支失衡,其主要原因如下: (1)結構性失衡: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2)周期性失衡: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3)收入性失衡: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4)貨幣性失衡: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便、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5)政策性失衡: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Ⅵ 生產經營結構失衡是地勘單位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

我國地質勘查單位(以下簡稱地勘單位)是在高度集中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是用行政手段配置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各級地勘單位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從總體來看,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其根源就在於生產經營結構嚴重失衡。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配置的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適應了。其中最不適應的是礦產地質勘查,而礦產地質勘查佔用的生產能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佔全部地質勘查生產能力的90%。所以它的不適應,直接影響了整個地質行業。

上述情況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必然結果:①礦產資源勘查由市場配置後,將從根本上避免找「呆」礦的現象。因為在盈利機制推動下,很難想像會有投資者願把資金投入到現階段無法開發利用的礦產勘查上。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受種種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卻往往出現這種情況。②由市場配置礦產資源勘查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任何一個礦產資源勘查的投資者,由於受利潤機制的驅動,必然要把投入產出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在勘查程度上將不會像計劃經濟時期那樣一味求深求精求全。也就是說,無需把整個礦區都搞清楚,並且按比例提交不同級別的儲量,而是把首采區搞清楚就可以了。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為了節省交易費用,並盡可能減少不確定因素,在礦產勘查開發中,礦業部門實行探采結合的體制將是順理成章的。④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經濟,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特別是當國外的礦產資源比國內的豐度好、價格便宜時更是如此。這樣國內礦產資源勘查的需求,與計劃經濟時期比較也將減少。⑤從地質條件上講,找礦的難度越來越大,特別表現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找礦的潛力越來越小,這樣原來配置在這些地區的礦產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幾乎都成為剩餘。

由上述5個原因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全國78萬人的專業地質勘查大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市場來配置,就不需要那麼多了。當然,地質勘查產業本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擴大服務領域,引發一些新的地質需求。但是近幾年的實踐證明,無論如何也需要不了如此龐大的地質勘查大軍。這就是結構問題的症結所在。

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結構失衡不是一般性的失衡,它有如下特點:

(1)生產經營結構失衡的幅度大,即地質勘查原有的生產能力,大約有80%需要調整,這是其他任何行業和企業所少見的。

(2)多數地勘單位生產經營結構調整,是產業結構調整,而非產品結構調整,這就使需要調整的生產要素的面非常寬,不僅生產設備、生產場所需要改變,而且原材料、勞動技能都需要改變。

(3)許多地勘單位結構調整雖然已經取得很好的成就,但很不穩定。

首先,許多單位還有30%左右的生產能力處於閑置狀態,具體表現在待崗人員上。而且這個待崗人數,基本上是在沒有減員增效的情況下統計的。如果進一步實行減員增效,待崗人數還要增加。

其次,已經轉產的人員,有許多尚不夠穩定。比如工勘業,有些單位手段單一,設備老化、技術落後,隨時有被擠出市場的可能,而且它本身也面臨著向路橋等基礎工程調整的形勢;礦業多數處於黃金堆淋、收購地方礦產品階段,真正搞長遠礦山基建的還為數不多;多種經營點多面寬,缺少競爭能力。所以,多數地勘單位調整生產經營結構的任務還相當艱巨。這也反映了解決結構性問題具有長期性和整體性,必須將其納入各單位的發展戰略來抓。

所謂長期性是指解決結構性問題涉及到國家的產業政策、省市的地區布局、市場需求的選擇、資金的籌措、人員的培訓等方面,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特別是在當前整個經濟處於買方市場的形勢下,調整產業結構難度更大,沒有長期打算難以奏效。

所謂整體性是指結構性問題涉及到整個地勘行業,不像經營性問題那樣只限於具體單位。這就使在產業方向選擇中,不僅受到原產業單位的抵制,而且在新進入單位之間也相互爭奪,這也增加了結構調整的難度。

總之,必須充分認識地勘單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從而把它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來抓,作為各級領導班子最重要的決策來抓,並抓出成效。

Ⅶ 20180803廣發收盤點評:迴避交易結構不佳的標的

盤面觀察

今日,創業板跌破1500點。本周,滬指累計跌幅4.63%。收盤,滬指報.44點,跌1.00%,深成指報8602.12點,跌2.03%,創指報1481.61點,跌1.89%。煤炭開采加工、農業服務、豬肉居板塊漲幅靠前,白酒、醫葯、水泥、集成電路居板塊跌幅榜前列。

後市展望

昨天提到消費類股票的交易結構不好,太多機構都蒙在消費股里,如果大家要一起出來,通道會很擁擠。今天的市場狀態也反應出這個情況,白酒、醫葯等大消費類指數跌幅靠前。近期應該適當迴避這類交易結構有欠缺的標的。

政治局會議公報將穩金融列在穩就業的第二位。穩金融即包括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也包含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現在大盤的估值已經跌到了歷史低點的位置,上證指數的估值已經接近歷史上兩次大底,像1664點和1849點的估值,目前為止市場要穩住應該不難,上證指數昨天跌2.00%,今天跌1.00%,挺齊整。

操作策略

市場整體仍將維持「震盪+輪動」的格局,優質個股投資的吸引力逐漸體現。【投資顧問文賦,執業證書編號:S0260611050006】

重要聲明

本資訊中的信息均來源於公開資料及合法獲得的相關內部外部報告資料,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准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不保證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變更,也不保證投資顧問作出的建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在任何情況下,資訊中所表達的意見並不構成所述證券買賣的出價或詢價。對非因我公司重大過失而產生的上述資訊產品內容錯漏,以及投資者因依賴上述資訊進行投資決策而導致的財產損失,我公司不承擔法律責任。未經我公司同意,任何人不得對本資訊進行任何形式的發布、復制或進行有悖原意的刪節和修改。

Ⅷ  地勘單位產業結構失衡的根源

我國地質勘查單位(以下簡稱地勘單位)是在高度集中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講,是用行政手段配置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各級地勘單位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從總體來看,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其根源就在於生產經營結構嚴重失衡。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配置的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適應了。其中最不適應的是礦產地質勘查,而礦產地質勘查佔用的生產能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佔全部地質勘查生產能力的90%。所以它的不適應,直接影響了整個地質行業。

上述情況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必然結果。因為:①礦產資源勘查由市場配置後,將從根本上避免找「呆」礦的現象。因為在盈利機制推動下,很難想像會有投資者願把資金投入到現階段無法開發利用的礦產勘查上。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受種種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卻往往出現這種情況;②由市場配置礦產資源勘查的重要特徵之一是,任何一個礦產資源勘查的投資者,由於受利潤機制的驅動,必然要把投入產出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在勘查程度上將不會像計劃經濟時期那樣一味求深求精求全。也就是說,無需把整個礦區都搞清楚,並且按比例提交不同級別的儲量,而是把首采區搞清楚就可以了;③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為了節省交易費用,並盡可能減少不確定因素,在礦產勘查開發中,礦業部門實行探采結合的體制將是順理成章的;④市場經濟是開放的經濟,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特別是當國外的礦產資源比國內的豐度好、價格便宜時更是如此,這樣國內礦產資源勘查的需求,與計劃經濟時期比較也將減少;⑤從地質條件上講,找礦的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表現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找礦的潛力越來越小,這樣原來配置在這些地區的礦產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幾乎都成為剩餘。

由上述5個原因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的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全國78萬專業地質勘查大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市場來配置,就不需要那麼多了。當然,地質勘查產業本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可以進一步擴大服務領域,引發一些新的地質勘查需求,但是近幾年的實踐證明,無論如何也需要不了如此龐大的地質勘查大軍。這就是結構問題的症結所在。

概括地說,地勘單位的結構失衡有如下特點:

(1)生產經營結構失衡的幅度大,即地質勘查原有的生產能力,大約有80%左右需要調整,這是其他任何行業和企業所少見的。

(2)多數地勘單位生產經營結構調整,是產業結構調整,而非產品結構調整,這就使需要調整的生產要素的面非常寬,不僅生產設備、生產場所需要改變,而且原材料、勞動技能都需要改變。

(3)許多地勘單位結構調整已經取得的成就很不穩定。

首先,許多單位還有30%左右的生產能力處於閑置狀態,具體表現在待崗人員上。而且這個待崗人數,基本上是在沒有減員增效的情況下統計的,如果進一步實行減員增效,待崗人數還要增加。

其次,已經轉產的人員,有許多尚不夠穩定。比如工勘業,有些單位手段單一、設備老化、技術落後,隨時有被擠出市場的可能,而且它本身也面臨著向路橋等基礎工程調整的形勢;礦業多數處於收購地方礦產品階段,真正搞長遠礦山基建的還為數不多;多種經營點多面寬,缺少競爭能力。所以,多數地勘單位調整生產經營結構的任務還相當艱巨。這也反映了解決結構性問題具有長期性和整體性,必須將其納入各單位的發展戰略來抓。

所謂長期性是指解決結構性問題涉及到國家的產業政策、省市的地區布局、市場需求的選擇、資金的籌措、人員的培訓等方面,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特別是在當前整個經濟處於買方市場的形勢下,調整產業結構難度更大,沒有長期打算難以奏效。

所謂整體性是指結構性問題,涉及到整個地勘行業,不像經營性問題那樣只限於具體單位。這就使在產業方向選擇中,不僅受到原產業單位的抵制,而且在新進入單位之間也相互爭奪,這也增加了結構調整的難度。

總之,必須充分認識地勘單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從而把它作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來抓,作為各級領導班子最重要的決策來抓,並抓出成效。

Ⅸ 國際收支失衡的衡量標准有哪些

國際收支出現不同程度的順差或逆差,這就是國際收支失衡(disequilibrium)的含義。
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是衡量國際收支長期性平衡的一個重要標志。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表現
(一)結構性失衡
因為一國國內生產結構及相應要素配置未能及時調整或更新換代,導致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引起本國國際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經濟周期有關,一種因經濟發展的變化而使一國的總需求、進出口貿易和收入受到影響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失衡情況。
(三)收入性失衡
一國國民收入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一定時期一國國民收入多,意味著進口消費或其他方面的國際支付會增加,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四)幣性失衡
因一國幣值發生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當一國物價普遍上升或通脹嚴重時,產品出口成本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在其他條件不便、變的情況下,出口減少,與此同時,進口成本降低,進口增加,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反之,就會出現順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國推出重要的經濟政策或實施重大改革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Ⅹ 為什麼儲蓄和投資結構會失衡

首先是金融業內部結構失衡。最突出的表現是高度依賴間接融資體系,直接融資比重過低。今年以來,社會融資總規模中貸款及承兌票據佔80%,只有不足20%來自股票和債券融資。從社會融資存量看,2011年底銀行貸款余額佔54%,企業股票市值和債券余額僅佔到26%,這一比例不僅遠低於直接融資為主導的美國和英國,分別為73%和62%,也低於間接融資佔主導的德國和日本,分別為39%和44%。從居民個人金融投資的角度看,銀行存款占總額的64%,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比例不到14%,而美國的居民金融資產中,股票、基金和投資於資本市場的養老金合在一起,達到了近70%的比例。
其次,在資本市場內部,也存在著結構失衡。一是債券市場發展嚴重滯後,2011年底股票市值約為公司債余額的4.5倍,而大部分成熟市場中,公司債的規模往往大於股票市場。二是股權融資市場層次單一,美國有紐交所、納斯達克、場外報價市場和粉單市場、灰色市場等幾個層次,大致呈金字塔狀。而我國市場的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代辦轉讓系統正好呈現「倒金字塔」形。三是期貨及衍生品發展不足。成熟市場的期貨、期權、掉期等衍生工具品種十分豐富,交易規模很大,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很高,而我們的衍生品市場發展還很不夠。四是投資者結構很不合理。A股市場的專業投資機構持有市值的15.6%,而發達市場這一比例大致為70%。更為不合理的是交易結構,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26%,但卻完成了85%的交易。
第三,面向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存在結構性失衡。在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大企業、政府相關企業佔有的金融資源優勢比較明顯,中小微企業和創新企業獲得的服務非常有限。
直接金融具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天然優勢
發展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產業、完善民生保障,都需要利用好資本市場這一平台
我國經濟中目前最尖銳的問題是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難。我們固然應該挖掘銀行的一切潛力,而且也要積極推動民間信貸的規范發展。但小型微型企業往往需要的是本金,或者是時間稍長一點的債務融資,這種服務只能由基礎的直接融資來提供。

閱讀全文

與交易結構失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
美電貝爾股票 瀏覽:16
那些股票系 瀏覽:589
貴金屬交易專業術語 瀏覽:323
股票百分比計算器 瀏覽:203
城市規劃股票 瀏覽:768
天天基金的子賬戶怎麼用 瀏覽:516
挪用公款購買理財產品 瀏覽:233
比較好的貴金屬交易平台 瀏覽:191
恆冒財富理財 瀏覽:721
銀行跨境理財 瀏覽:352
股票一次最多買多少股 瀏覽:666
辦房貸要買貴金屬 瀏覽:702
80年代理財 瀏覽:903
中翌理財虧掉怎麼報警 瀏覽:295
人民幣增值利好哪些股 瀏覽:532
招財貓理財投資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