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自然》作者陳暉,這本書的簡介
20版:專版·圖書推薦
上一版
報 紙
雜 志
中華讀書報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回顧 數字報檢索 返回目錄
跨國界分享閱讀
麥克米倫世紀童書年度成果發布
《 中華讀書報 》( 2012年09月19日 20 版)
與國際出版高端對接
一場「跨國界分享閱讀——麥克米倫世紀童書年度成果發布會」在第十九屆BIBF開展當天盛大舉行。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新聞出版總署原署長於友先,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張擁軍,新聞出版總署版權管理司司長於慈珂,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海飛,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司長吳尚之;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全球總裁西蒙·艾倫,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劉珺,中文傳媒副總經理、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社長張秋林等蒞臨發布會並發表了精彩致辭。
與本屆BIBF「搭建國際平台,溝通世界出版」主題非常契合,成立於2012年初的北京麥克米倫世紀咨詢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克米倫世紀)藉此盛會亮出了自己的第一份成績單。麥克米倫世紀是由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出版集團之一——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和國內少兒出版的領跑者——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共同投資設立的。它的誕生首創了國內品牌出版社與國際著名出版集團在資本層面合作的先例,其創新的經營模式成為國內外出版資源優化整合的典範之作。
發布會的開場白是鄔書林副署長深情回溯與麥克米倫前總裁雷德辛先生的一段醇厚友誼。他說:「我和雷德辛先生是忘年交。90年代我當歐盟學者的時候訪問過他,他介紹說前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先生創立的這家嚴肅的文化公司,是以傳承人類文明為宗旨的,他接下來的話更令我深深震撼——他介紹麥克米倫公司的教育出版和辭典出版占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不僅如此,麥克米倫還擁有像《自然》雜志這樣的世界級學術期刊,憑借《自然》雜志麥克米倫和世界上20多萬個科學家保持著聯系,並有200個具備科學家水準的編輯在和他們打著交道。聽到這番話,對於我這樣一個理工科出身的人極為觸動。任何一個民族,只有他的文化領先了,才能在世界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在此,我呼籲所有中國文化人,力戒浮躁,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我對麥克米倫集團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此番強強聯手、各施所長表達出高度贊賞和殷切期望」。鄔署長熱情洋溢的一席話將發布會掀起了第一個高潮。
溫文爾雅走到台上的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全球總裁西蒙·艾倫說:「本屆BIBF『搭建國際平台,溝通世界出版』的口號是對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和麥克米倫集團合作給出的最恰如其分的描述。多年來麥克米倫一直秉承著同一理念——在全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合作夥伴,很榮幸我們遇到了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同樣很高興看到2011年中國兒童出版業的平均增長率達到了市場平均增長率的兩倍。相信這次合作能幫助麥克米倫更多地了解和進入中國市場。在這里送出我最美好的祝願!」
隨著西蒙·艾倫總裁的美好祝願,彩條禮花輕舞飛揚,與會領導和嘉賓共同掀開了覆蓋在25種書模上的紅布。伴著柔曼舒緩的樂曲,麥克米倫世紀首批推出的25種圖書被擺在一個徐徐轉動的陳列架上逐一展現在人們面前。這25本書分大獎繪本、大獎小說、游戲書、幼兒科普館、名人傳記五大套系,其中包括最新凱迪克大獎繪本《阿莫的生病日》和《格林爺爺的花園》;英國最著名繪本作家埃米莉·格雷維特的《兔子的12個大麻煩》和《小野人》;暢銷30多年的玩具翻翻書經典之作《親愛的動物園》;美國教育協會推薦的「20世紀100本最佳童書」之一的《不老泉》;登上美國多個暢銷書榜的兒童小說《會飛的女孩兒》和《傑作》;以及暢銷歐美的美國最新青少年版喬布斯傳記《非凡喬布斯》。這些書或屢獲大獎、或系出名門、或雄踞暢銷榜達數十年之久。
據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張秋林社長介紹,下半年麥克米倫世紀將主推威廉·史塔克的作品。榮膺兩度凱迪克大獎和兩度紐伯瑞大獎的威廉·史塔克是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大師。他的獲獎名作《老鼠牙醫生》《勇敢的艾琳》《怪物史瑞克》和《阿貝荒島餘生記》將一並於年內與中國小讀者見面。在接下來的三年裡,麥克米倫世紀還將陸續奉獻史塔克的其他9部作品。張秋林說:「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終極目標是在吸收國外先進的產品運營經驗並實現本土化消化後,實現從版權輸出到實體圖書輸出的突破。和麥克米倫集團的合作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國際戰略的重要一步,它實現了二十一世紀出版社與國際高端出版的對接,獲得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全球少兒圖書第一優選權的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可以藉助麥克米倫集團在全球各分支機構的銷售網路,為二十一世紀版原創圖書『走出去』打開一條『黃金通道』」。
隨後, 三屆凱迪克金獎得主、著名美籍華裔兒童圖畫書大師楊志成先生,我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梅子涵先生、曹文軒先生和北京師范大學陳暉教授,分別圍繞「跨國界分享閱讀」這一主題,就中國少年兒童文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發表了精彩演講。
兩個小時的發布會最後在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形象代言人、2010年中國紅歌會冠軍鄭璐演唱的一曲大氣磅礴的《太陽頌》中落下帷幕。( 本報記者 紅 娟)
專家熱議麥克米倫與二十一世紀社合作
見識真正的星空
梅子涵(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看著台上這個架子上的漂亮好書在音樂里緩緩轉動,我的心情也在愉快地轉動。這些書都是我們小時候沒有看見過的,但是今天它們在中國的孩子面前了。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這些年我一直在辛勤地把我讀到的優秀世界兒童文學介紹給中國孩子和成年人,捧在手裡緩緩地翻頁講給他們聽,幫助他們進行跨國界閱讀。一個孩子只抬頭看頭頂上的幾顆星星,這幾顆星再亮,也不可能是星空的璀璨;一個人只看家門口的幾棵樹,那幾棵樹再高,你難道說算是看見過森林,是在森林的大氧氣里呼吸?今天的世界交流不需要翻山渡海,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直接把孩子們的閱讀和成長放進世界的優秀書籍里,還要裝腔作勢地搞什麼民族「守護」,事情正巧相反,越是開闊地閱讀世界,越可能感覺准確地發展民族、強大民族。
我為麥克米倫的中文版圖書寫過熱情、重要的前言,比如《不老泉》《時代廣場的蟋蟀》《獅子和老鼠》,優雅地推動了它們的銷售,從這個意義上,我是麥克米倫的朋友。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更是我的老朋友,多年以前,他們就引進了《毛毛》《鬼磨坊》《奧菲利亞的影子劇院》,它們是非常優秀的童話,也是非常優秀的文學幻想,我們的寫作要想超過它們,非得繼續努力很長時間,可是我們的孩子們閱讀到它們,那麼就是和世界的孩子同步閱讀到了優秀。
我相信我的這兩個朋友的合作會有讓人驚異的景象!
合作的意義
曹文軒(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兒童文學作家)
也許很多年以後,我們才會真正理解麥克米倫世紀對中國兒童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意義!從理念變成實際操作,再到資本層面的順利登陸,當事情從務虛進入務實階段的時候,一切才會從根本上發生改變!這些書籍將不僅有益於中國讀者,也會對中國兒童文學作家產生深刻影響。
也許有人會擔憂:如此大量的引進,會不會造成對本土創作的擠壓,會不會使中國原創作品萎縮?我要強調的是,當代中國文學包括中國兒童文學要義不容辭地參與世界競爭。「競爭」這個字眼容易讓人聯想到商業,從躋身世界文學之林的角度上講,「競爭」這個詞用於文學未嘗不可。這個詞強化了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的雄心。弗蘭克在論「什麼作家是偉大的作家」時說,「成為本國偉大作家的必然不屬於某個國家,必將和托爾斯泰一樣,成為世界的財富」。最後他講了一句極具哲理的話:「我們期望的不是偉大的美國作家,而是一個偉大的作家,碰巧他又是一個美國人」。
具有幾千年傳統的中國文學,有責任通過自己的優勢影響歷史。相信總會有一天,世界會看到嶄新並越來越充滿生機的中國兒童文學。麥克米倫能幫我們實現這個願望嗎?我想麥克米倫世紀是有這個願望的。但願這樣的合作能促使越來越多的世界級佳作,以不同語言在世界各地呈現,那樣才算是真正的圓滿!
每本都不一樣的精彩
陳暉(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
麥克米倫世紀的繪本好在哪裡?第一,長於思想的傳遞與溝通。從《格林爺爺的花園》中我們讀到了涓涓流淌的人性與親情;從《小野人》中我們讀到了狂野而至的個性與創造;《寶藏》中我們知道了咫尺天涯的追求與發現;從《阿莫的生病日》中我們讀到了友情、關懷、感恩與回報;從《我怎樣學習地理》中我們讀到了忍耐、堅持、熱愛與嚮往。所有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因素——自然、生命、夢想、信念、愛、美、理解、同情、勇氣、奮斗、希望、歡樂、痛苦乃至悲憫,我們都可以在這些作品中感受到。第二,創意與個性。麥克米倫世紀的大獎繪本,無論是圖文的寫作方式,抑或線條、造型、構圖、色彩的處理,以及技術和效果的呈現,都極具創意的元素和張揚的個性。《兔子的十二個大麻煩》是用繁復的設計拓展出多維度的空間;《小野人》嵌入了塗鴉元素;《格林爺爺的花園》最後的超大跨頁給人以一種非常壯闊的視覺沖擊。
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思想和文化,通過不同作品具體而充分地得到展現與表達,麥克米倫世紀童書的跨國界分享彰顯了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眾多的麥克米倫世紀繪本以它非凡的設計與創造,呈現出繪本創作的無限自由與可能。這些繪本,每一本都精彩,每一本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Ⅱ 鄭成功的父親的事跡
鄭芝龍(1604年-1662年),又名鄭一官,號飛黃,漢族,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人,明末清初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先後歸附明清兩朝為官,鄭成功的父親,台灣鄭氏王朝的開創者。
發跡海外
鄭芝龍其先世居固始縣(今河南省固始縣),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鄭芝龍出生在南安石井一個小官吏家庭,原名一官,字飛黃,後改芝龍。
鄭一官十七歲時,因家庭生計艱難,偕其弟芝虎、芝豹赴當時中外貿易中心地點之一的廣東香山澳(澳門)依舅父黃程。鄭一官在商業競爭和利益角逐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學會經商貿易,到過馬尼拉,並學會了盧西塔語和葡萄牙文。在與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響,接受天主教洗禮,取教名賈斯帕,另名尼古拉,外國人稱他尼古拉·一官。鄭一官從事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後寄身李旦門下,幫助李旦做生意,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海商李旦的部下,並「以父事之」。李旦資本雄厚,擁有一支船隊,專門從事海外貿易,是當地華僑的首領。李旦覺得一官能幹可靠,「撫為義子」,交給一部分資產和船隻讓他到越南做生意,獲大利。不數年,鄭一官成為巨賈,常往來中國、日本間,居日華僑,咸推重之。
鄭一官還熱心學習劍術,認識了「為邑主鍛刀劍」起家的「泉州冶工翁姓者。」 鄭一官以領袖華僑之資格,晉謁已退隱的前幕府將軍德川秀忠於駿府(今靜岡縣)獻葯品,秀忠親問以中國事,大喜,命招待於長崎賓館,賜賚優渥。鄭一官受幕府召見,日本人視為光榮顯赫人物,自是地方豪貴常從交遊,稱為「老一官」。
平戶藩為當時日本對外貿易中心,各國商船雲集。由於鄭一官熟悉海外事情,又善外交,為日本政府所重視,初召後「屢訪藩士家」。後遷肥前國平戶,受到當地諸侯松浦氏優遇,松浦氏為其在平戶附近的河內浦千里濱(即今長崎縣松浦郡千里濱)賜宅地建新居,並介紹平戶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締婚。
田川昱皇即翁昱皇,是中國遷平戶的僑民(一說是泉州駐日本的海商),在日本為田川氏。田川松日本人,系翁昱皇養女,故又稱翁氏。田川氏,年方十七,性端淑。成婚翌年,以明·天啟四年(1624年),歲在甲子古歷七月十四日辰時,田川氏出遊千里濱,拾文貝,俄將分娩,未及回家,乃依濱內巨石以誕,是為長子鄭森(幼名福松,後名成功)。此石呼為兒誕石,至今仍立「鄭成功兒誕石」紀念碑。1629年生次子七左衛門。
亦商亦盜
鄭芝龍17世紀上半葉,荷蘭人已是西方海洋經濟世界的「超級大國」,他們的軍事和商業復合體「東印度公司」到處攔截葡萄牙、西班牙商船,攻佔伊比利亞人的海外要塞、商館,在日本平戶建立商館,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建立大本營。1622年荷蘭人佔領澎湖,李旦居中斡旋,說服荷蘭人退出,轉移台灣。
鄭一官個性不能安分守己。明·天啟四年(1624年)1月底,鄭一官離開田川氏和還沒有出生的兒子,被李旦派到澎湖,擔任荷蘭人的通事(翻譯)。但荷蘭人這時正與明軍進行軍事對峙,雙方沒有交往,中國商人也不可能與荷蘭人交易,故鄭一官的通事派不上用場。荷蘭佔領澎湖艦隊司令雷約茲在1624年2月20日發給東印度公司總督德卡本特的信說:「等候好多時的帆船<好望號>於1月21日由日本出航,月底到達此地。…我們接納了來自日本的一名通事,雖然給予優厚待遇,但目前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
不過,荷蘭人 為了壟斷對日貿易,指使一些中國船隻在中國沿海掠奪,鄭一官也是和荷蘭人合作的海賊之一,為荷蘭人執行在台灣海峽上截擊前去馬尼拉的中國帆船的海盜任務。後來擔任荷蘭第二任台灣長官的德韋特,這 鄭芝龍時正在澎湖服務,他在一封信中寫到:「經過雷約茲司令的批准,我們每天都期望能夠在這里集中二、三十艘中國帆船,通事一官被派往北方去截擊於俘獲一些船隻」。
同年夏秋之交,荷蘭人在明軍的壓力下撤出澎湖,轉移到台灣大員(今台南安平),在台灣建築「熱蘭遮」和「赤嵌城」兩個要塞,侵佔了台灣南部地區。同年荷蘭、西班牙兩個殖民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台灣的統治權,發生戰爭,荷蘭得勝,獨佔了整個台灣 ,這是歷史上台灣第一次為外國人佔領。
在隨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安平)立定足跟以後不久,鄭一官就奉荷蘭人之命率領幾艘中國帆船襲擊前去馬尼拉與西班牙人通商的中國船隻,直到第二年(1625年)的3月20日才回到大員。
明·天啟五年(1625年)四、五月間,也許是在荷蘭人手下沒有太多的發展,或因奉義父李旦之命,鄭一官離開荷蘭人,開始亦商亦盜的海上生涯。1625年4月底,他已經帶著手下活躍在台灣海峽了。一名荷蘭船長曾經給第一任台灣長官宋克寫信說:「(4月)27日,星期天,…突然首領一官,作為代表,後面跟著手執刀劍的銃手七、八名,向我們寒暄。」
兩個月後,身為日本長崎、平戶僑領的李旦向宋克長官請領了出航許可證,在7月3日從大員啟程回到平戶,但一個多月後的8月12日,就在平戶去世了。李旦死後,他在台灣的產業和事業都歸鄭一官所有,為鄭一官合並當時台灣既有的其他漢人武裝勢力(主要在今雲林北港地區),及從大陸招收新的勢力到台,創造了條件。
歷史回顧
顏思齊(1589~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縣人。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精熟武藝。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顏思齊遭官家欺辱,怒殺其仆,逃亡日本,以裁縫為業,兼營中日間海上貿易,數年後漸富。其間,顏思齊與經常到長崎貿易的晉江船主楊天生結下深交,結識了一批流寓日本從事海外冒險的閩南人。由於他廣結豪傑,遐邇聞名,日本平戶當局任命他為甲螺(頭目)。
明·天啟四年(1624年),顏思齊等因不滿日本德川幕府的統治,密謀起事造反,參與日本人民的反抗斗爭。農歷六月十五日,顏思齊與楊天生、陳衷紀(海澄人)、鄭一官等二十八人拜盟為兄弟,眾推顏思齊為盟主。不幸事泄,幕府遣兵搜捕,顏思齊率眾倉惶分乘十三艘船出逃。駛至九洲西海岸的外島洲仔尾,陳衷紀建言:「吾聞琉球(台灣舊稱)為海上荒島,勢控東南,地肥饒可霸,今當先取其地,然後侵略四方,則扶余之業可成也。」
農歷八月二十三日,顏思齊率船隊抵台灣,在笨港(今北港)靠岸,乃率眾伐木闢土,構築寮寨。與此同時,派楊天生率船隊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前後計三千餘眾。顏思齊將墾民分成十寨,發給銀兩和耕牛、農具等,開始了台灣最早的大規模拓墾活動。同時組織海上捕魚和島上捕獵,發展山海經濟,以解決移民生產和生活的物質需要。
稱雄台灣
明· 崇禎皇帝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顏思齊和部眾到諸羅山捕獵,豪飲暴食,不幸染傷寒病。數日後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七歲,葬於今嘉義縣水上鄉與中埔鄉交界處的尖山山巔。顏思齊臨終,召眾人告之:「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創建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顏思齊故後, 十二月,眾推鄭一官為盟主,繼統其業,樹旗招兵,下設參謀、總監軍、督運監守、左右謀士等,代統一寨眾目,建立了初具規模的鄭氏地方統治政權。
鄭一官自立門戶後,從福建招徠了鄭興、鄭明、楊耿、陳暉、鄭彩等部將。他將部下分為十八先鋒,結為「十八芝」, 並從此改名為「芝龍」,而不再稱「一官」。鄭芝龍繼續拓墾大業,勢力不斷壯大,成為當時海上最大的武裝集團。「凡我內地之虛實,瞭然於胸。加以歲月招徠,金錢所誘餌,聚艇數百,聚徒數萬……禮賢而上(尚)士,劫富而施貧,來者不拒,而去者不追。」(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一》)
明·天啟六至七年(1626~1627年),閩南發生嚴重旱災,遍野赤土,許多村落連草根樹皮都被吃盡。陰歷二月,鄭芝龍利用此機會,自率船隊襲擊福建漳浦,劫掠金門、中左所(今廈門)和廣東靖海、甲子等地,不久又回師福建,再犯廈門,襲銅山(東山),陷舊鎮,擊敗金門游擊盧毓英、福建總兵官俞咨皋的進剿,縱橫東南海上,聲勢所向披靡,官兵疲於奔命,莫可奈何。奔襲中,鄭芝龍等還招撫了泉州飢民數萬人赴台拓墾,沿海飢民及無業者競往投靠。這一仗鄭芝龍打敗官兵和許心素,使廈門從此成為鄭氏的地盤,勢力日益強盛,官兵不能敵,也代表著泉州幫勢力的興起。
接受招安
荷蘭人還不能統治環中國海。其原因是:東方海洋經濟世界不是權力的空白。明朝官方從海洋退縮,海商和海盜成為海上的統治者。鄭芝龍海上勢力的日益擴張強盛,引起明朝統治者的恐懼,多次派兵追剿,但均失敗。明政府既無力剿滅鄭芝龍,又為了利用這支海上勢力與荷蘭人抗衡,鎮壓其他「海盜」,只好對鄭芝龍施行綏撫。
天啟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經擔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繼任泉州巡海道,對鄭芝龍進行招撫。鄭芝龍率眾到了泉州,見到了蔡善繼。鄭芝龍之弟鄭芝虎、鄭芝豹在會見後,認為朝廷沒有誠意,於是鼓動鄭芝龍等馬上離開泉州,重新過起海上稱雄的生活。
由於鄭芝龍集團力量的大幅度發展,對荷蘭殖民者也造成很大威脅,荷蘭船隻一在中國海露面,就為鄭芝龍集團截獲,為此,天啟七年(1627年)還發生一場駐台荷軍與鄭軍的戰爭,結果荷軍敗北。
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即又於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招撫鄭芝龍。鄭芝龍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諸盜」為己任,九月就撫於福建巡撫熊文燦,率部降明,詔授海防游擊,任「五虎游擊將軍」,離開他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台灣,坐鎮閩海。此時,鄭芝龍有部眾3萬餘人,船隻千餘艘。
明·崇禎元年(1628年),閩南又遭大旱,飢民甚眾。鄭芝龍在熊文燦支持下,再度招納漳、泉災民數萬人,「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海船運到台灣墾荒定居。在台灣歷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
明·崇禎三年(1630年)季春,鄭芝龍在晉江安海鎮建置豪華府地,歷時3年又2個月告峻。安平成為鄭芝龍擁兵自守的軍事據點和海上貿易基地。據清·《嘉慶·赤店鄉土志》載:鄭府位於安平橋以北,西從西埭抵西港,北達西垵頭,南臨安平橋頭,直通五港口岸,佔地138畝。 主構為歇山式五開間十三架,三通門雙火巷五進院落。兩旁翼堂、樓閣,亭榭互對,環列為屏障。東有「敦仁閣」,西有「泰運樓」,前廳為「天主堂」,中廳為「孝思堂」,規模宏聳。大厝背後辟有「致遠園」,周以牆為護,疏以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橋、曲徑、佳木、奇花異草。 迄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鄭成功毀家復明,自焚宅第。
靖海揚威
鄭芝龍受明朝招撫後,原先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劉香一股勢力心有不甘,拉到廣東,繼續其海上劫掠營生。劉香勢力與荷蘭人勾結,在一段時間內對鄭芝龍造成很大威脅。劉香勢力在廣東崛 《鄭成功和鄭芝龍之畫像》起後,台灣海峽又轉趨不平靜。新上任的福建巡撫鄒維璉宣布恢復海禁,並力阻鄭芝龍與在台灣的荷蘭人私下通商。鄭芝龍勢欲掃除劉香。而在此之前,原為鄭芝龍舊部的李魁啟和鍾斌也先後叛離,但都遭到鄭芝龍掃除,劉香成了他原先一起結伙的海寇中最後的對頭,也是最難應付的一股勢力。
1632年12月4日,鄭芝龍與劉香的船隊在福州附近遭遇,發生血戰,從早上打到傍晚,雙方各死傷800~1000人。鄭芝龍弟弟鄭芝虎在身上兩處負傷的情況下,沖入敵陣,被劉香的人用四爪錨和鐵鏈纏住,幾乎不能脫身,後來是部下拚死救出。劉香本人則向南逃逸而去。 明·崇禎六年(1633年)7月,新任荷蘭台灣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為迫使明朝開放貿易,企圖用武力強佔大陸沿海,在劉香的幫助下,不宣而戰,派出8艘戰艦,對剛剛追剿劉香回到廈門沒有戒備的鄭芝龍部和明朝官兵發動突襲。擊沉、燒毀和弄沉港內鄭芝龍和明朝官兵的二十幾艘戰船。這些船隻是鄭芝龍的精銳部隊,也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海上武裝船隊,船上配備完善,架有十六、二十到三十六門大炮。
明朝的廈門官員在駐軍遭到荷蘭人痛擊後,採取息事寧人態度,找人與荷蘭人疏通,表示願意通知廈門、金門、烈嶼、鼓浪嶼及附近各島的百姓送上二十五頭牛、二十五隻豬和一百隻雞,希望荷蘭人不要再傷害百姓,使他們可以繼續安心耕種。9月,普特曼斯與劉香在台灣的大員匯合,准備再度進攻鄭芝龍。
福建巡撫鄒維璉檄調諸將,大集舟師,准備痛擊荷蘭侵略者。身任「五虎游擊將軍」的鄭芝龍擔任戰斗前鋒,實際負責運籌指揮這場戰斗。鄭芝龍舟渡漳州海澄,誓師出發。不久在澎湖的遭遇戰中,焚毀荷船一艘,生擒荷將一名,溺死荷兵數百。 10月22日,由鄭芝龍帶領,明軍150艘左右的帆船(其中50艘為特大戰船)在金門料羅灣追上荷蘭大船九艘、劉香船五十多艘。鄭芝龍報仇心切,奮勇當先,使用鐵鉤鉤住敵船縱火焚燒戰術,共焚毀荷蘭快艇一艘,並捕獲另一艘快艇。劉香臨陣敗逃,普特曼斯狼狽退回台灣。
福建巡撫鄒維璉在奏捷書中稱:「此一舉也,生擒夷酋一偽王、夷黨數頭目,燒沉夷眾數千計,生擒夷眾一百一十八名,戫斬夷級二十顆,燒夷甲板巨艦五隻,奪夷甲板巨艦一隻,擊破夷賊小舟五十餘只,…閩粵自有紅夷以來,數十年間,此舉創聞。」
經此一役,鄭芝龍聲勢大振,普特曼斯只好放棄與劉香勾結,改與鄭芝龍修好,轉而表達今後想在台灣、而不是強勢前往福建尋求對華貿易的意願,由鄭芝龍派船到台灣進行貿易。鄭芝龍也不願長期樹敵,因此在一位住在熱蘭遮城的同安商人林亨萬居間協調下,雙方同意進行貿易往來。於是福建商船開始駛抵台灣。東印度公司史料說:如果公司想存在下去,必須把一官這一根刺從公司腳下拔除。鄭芝龍勢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見。
九死一生的劉香不滿荷蘭人又與鄭芝龍修好,在1634年4月9日清晨天亮前,利用月亮被遮住,以部眾六百多人襲擊大員(今台南安平)的荷蘭人城堡熱蘭遮城,並且已經用雲梯爬上了城牆。被荷蘭哨兵發覺,經開槍和炮轟後,劉香率部眾逃散而去。數天後,這支海盜從高雄離開台灣,5月20日與鄭芝龍在金門外洋遭遇,李旦之子李國助倒戈投降明軍。
明·崇禎八年(1635年)5月23日,鄭芝龍在廣東田尾洋擊潰劉香海上武裝集團,劉香引火自盡;但在此役,鄭芝龍最心愛的胞弟鄭芝虎不幸戰死。劉香死後,台灣海峽恢復安寧,原來害怕海賊伏擊的中國商船開始源源駛向台灣。如1636年11、12兩月,自大陸到台灣的船隻有33艘,次年8月達29艘,1638年6月更達31艘之多。
鄭芝龍剪除群雄,並把海上力量納入地方官府體制,取得制海權,合法掌控東西洋貿易制度的運作。崇禎十二年(1639年),日本襖地鎖國,退出東亞海洋競爭;荷蘭殖民者也不得已與鄭氏達成海上航行與貿易協議,規定荷蘭的對日本貿易,需經鄭芝龍將中國特產運至台灣,轉手之後,方由荷蘭方面運往日本出售。鄭芝龍遂成為東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強權。
至此,東南海疆各股武裝集團李魁奇、楊六、楊七、鍾斌等均唯鄭芝龍之命是從。幾年間,鄭芝龍平粵寇,征生黎,擊退侵廈荷夷,消滅海上巨盜劉香,福建巡撫表奏朝廷:「芝龍果建奇功,俘其丑類,為海上十數年所未有。」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 明廷擢升鄭芝龍為福建總兵官,署都督同知。
紅頂商人
鄭芝龍集團在掃清海上障礙之後,「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商賈有二十倍之利。芝龍盡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
他利用泉州安平鎮的航海和經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航行於中國沿海、台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力,擴大海上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鄭芝龍「自就撫後,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往來。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芝龍以此富可敵國。自築城於安平(今晉江安海),海舶可直通卧內,可泊船徑達海。…八閩以鄭氏為長城。」
他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雄厚的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同荷蘭、日本、南洋各國商貿公司競爭逐角,是官商結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代表人物。至南明·唐王政權,也以鄭氏海上力量為支柱,正如鄭芝龍所說:「三關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即無家。」
鄭芝龍從事海外貿易,主要是同日本通商。據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城日誌》與《平戶荷蘭館日誌》記錄:崇禎四年(1631年)鄭芝龍兩艘商船從日本長崎載貨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禎十二年(1639年)駛往長崎的鄭芝龍商船多達數十艘。崇禎十三年(1640年)兩艘鄭芝龍商船滿載黃白生絲及紗綾、綢緞等貨物,運往日本。另據《長崎荷蘭商船日誌》記錄,從1641~1643年(崇禎十四至十六年)間,鄭芝龍運載大量生絲、各類紡織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葯物,運往日本,頗受歡迎。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夏,鄭芝龍商船22艘由晉江縣安平港直抵日本長崎,占當年開往日本的中國商船總數的22.68%,主要貨物有生絲、紡織品、瓷器等。鄭芝龍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貿易關系。他運往日本的絲織物,有一部分是從澳門購進的,日本的貨物也由他運到呂宋,轉售西班牙。鄭芝龍極力發展海上貿易,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駛往柬埔寨、暹羅、占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咬留巴(今雅加達)、馬六甲等國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幾年內,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貿易的最強競爭對手。
明末,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相繼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營造軍、商兩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數十艘。
擁明抗清
明清鼎革之際,神州震盪,天下大亂。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農民軍破北京,崇禎帝自縊縊煤山,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中原,清軍定京師。清·攝政王多爾袞入北京之後,反客為主,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未至一年,席捲明朝半壁山河。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多鐸定江南。
明馬士英、史可法等遺臣,擁福王即位南京,1645年改元弘光,是為南明,以史可法晉師江北。八月,鄭芝龍與鄭鴻逵原任總兵,加封安南伯及靖魯伯。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鄭鴻逵、鄭彩自京口退至杭州,迎唐王朱聿鍵入閩。
清·順治二年(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閏六月,鄭芝龍、鄭鴻逵與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御史吳春枝、禮部尚書黃道周等,擁立唐王稱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鄭芝龍受封平虜侯,掌握軍政大權;旋晉平國公(二弟鄭芝虎前戰死),三弟鄭鴻逵(原名鄭芝彪)為定西侯,旋進定國公,四弟鄭芝豹(小字莽二)封澄濟伯,侄兒鄭彩亦封永勝伯,鄭家官居極品。八月,隆武帝詔賜,晉平國公鄭芝龍加太師。
降清身死
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降清的明臣洪承疇向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提出招降鄭芝龍的建議,與招撫福建御史黃熙胤(晉江人)寫信勸鄭芝龍降清。六月,清軍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逼福建,鄭芝龍既得貝勒書,決意降,鄭芝龍兄弟擁兵不進。八月,鄭芝龍盡撤水軍回晉江安平,有船五六百艘;鎮守仙霞關的鄭鴻逵聞訊逃竄,清兵陷仙霞嶺,隆武帝奔汀州,被執,後絕食死於福京。九月十九日,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統兵占福州。不久,清兵乃疾取興化、泉、漳諸郡縣。同月,博洛遣泉州紳士郭必昌持書往安平招撫鄭芝龍,許以閩粵總督。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於十一月十五日北上福州降清。十一月三十日,清兵進劫安平,翁夫人(田川氏)未及逃出,恐受辱,乃自縊而死,享年四十五。
鄭芝龍後被挾持上京,授精騎呢哈番。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封鄭芝龍為同安侯。鄭成功已在閩南奠定抗清戰斗基礎。二月,清廷命鄭芝龍派其家人李德與鄭、賈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入閩,招成功降,福建總督劉清泰並附書保其安全;且派遣其弟鄭世忠持鄭芝龍書勸之。鄭芝豹、鄭彩皆降,唯鄭成功不受。
十一月,鄭成功派遣五鎮營兵及戰艦百餘艘南下,會西寧王李定國並力勤王破敵。十二月,鄭成功攻漳州,屬十邑俱下;轉攻泉屬,各縣望風迎降;轉大擾福州、興化等郡。清廷無法,特遣內院學士葉成格等,偕同鄭芝龍四子渡,送漳、泉、潮、惠劃分鄭成功安屯兵將,敕命入閩。鄭成功於安平見使臣,請其諳詔。清使曰:「爾等既無剃發者,不為清臣,不能出詔。」遂回泉州。鄭成功冷笑曰:「忽來忽去,吾料之已熟。」乃上書鄭芝龍,言表拒未投降之因:「吾父往見貝勒之時,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萬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兒只有縞素復仇,以結忠孝兩全之局耳。」清廷怒囚鄭芝龍於高牆、鄭芝豹於寧古塔。
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督師北上,克閩安及羅星塔,攻連江,進攻羅源、寧德等邑,於護國嶺擊殺清將阿格商。清廷大震,迫鄭芝龍差家人謝表持巡撫佟岱書到寧德見鄭成功,再度相勸就撫。鄭成功怒叱不理,令謝表持書還,自是撫議永絕。
順治十八年(1661年)農歷三月初一日,鄭成功在金門祭海誓師,進軍台灣;四月初一(公歷4月30日),鄭軍登陸台灣;四月初八日登陸安平,佔領台灣南部;五月,鄭成功攻台灣東都,改赤崁城為承天府;荷蘭人戰敗,降於安平。十月初三日,鄭芝龍及其子孫家眷11人被清廷殺於北京柴市,鄭氏在北京老少無遺。
Ⅲ 歷史話題:據說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父親是海盜,他小時候在日本生活過,年輕時當過海盜,真的嗎
一般來說都是隨父親的祖籍.你父親的祖籍是哪裡,你就是哪裡的人.所以鄭是中國人.
民族英雄廣義的來說,就是漢人這個族群的英雄而已.
就是說作為一個漢人他所做的那些事比較光輝,比如對抗清軍,收復台灣,不管目的是什麼.畢竟是漢人做的.就好像我們現在華裔拿了多貝爾,中國媒體集體YY是中國人一個道理.國人自古喜歡這樣認定一件事情.
Ⅳ 農歷2011年10月26日男寶寶的名字 父親姓陳 母親姓翁
陳羽
Ⅳ 什麼叫做聞風喪膽 爸爸來咯
明朝時期福建地區人口密度較大,老百姓生活不易,大多數當地人選擇靠海吃海,從一望無際的大海中謀求生路。雖說,大明朝曾明令禁止普通民眾下海做生意,最終,被逼無奈的老百姓只能頂著掉腦袋的風險,到海上做了打劫勒索的買賣,偶爾還參與一些違禁品的走私。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祖籍河南,後來,全家遷居到了福建。年輕的鄭芝龍被生活所迫,無奈之下只能入伙海盜,做起了沒本的買賣。鄭芝龍從小就十分機靈,跟航路上的外國人相處的十分融洽,在出海過程中又學會了多國語言。
在機緣巧合之下,鄭芝龍來到日本,大海盜顏思齊一眼相中了這個機靈的小夥子。
顏思齊出身貧賤,原本在中原被人奴役,由於長期過著受欺壓的生活,索性殺掉主人遠走海外,從此,做起了走私倒賣的行當。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厚的家底,還被當時日本掌權的幕府封為甲螺。顏思齊利用在日本地區的聲望,開始從自己的老家招募同鄉,鄭芝龍就在這時被選中。
可惜,顏思齊跟日本幕府的密切關系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因為許多因素雙方鬧了不少矛盾。鄭芝龍心裡積怨頗深,於是,就有了推翻日本幕府政權的想法,拉來包括顏思齊在內的二十八個海賊弟兄,以血為誓准備造反,打算讓日本變成自己的囊中之物,然後,以日本作為根據地,與中原明朝爭霸。
對於這群在海上打劫的匪徒來說,他們的野心未免有些膨脹。後來由於造反的消息走漏風聲,顏思齊等參與造反的海賊通通遭到日本軍隊的圍剿,無奈之下只能坐船逃往寶島台灣,准備盤踞在台灣再做長遠打算。
顏思齊在逃亡過程中染上風寒不幸身亡,臨死之前將弟兄們召集在病榻前,留下遺言:「我們已經在一起做事兩年,本來希望創下一番基業,揚我中華國威。然而,壯志未成,半途夭折,兄弟們一定要繼承我們的事業。」
顏思齊去世後,大夥推舉鄭芝龍為領袖,繼續開展事業。
並且,他從福建招徠了鄭興、鄭明、楊耿、陳暉、鄭彩等部將。他將部下分為十八先鋒,結為「十八芝」,並從此改名為「芝龍」,而不再稱「一官」。鄭芝龍繼續拓墾大業,勢力不斷壯大,成為當時海上最大的武裝集團。「凡我內地之虛實,瞭然於胸。加以歲月招徠,金錢所誘餌,聚艇數百,聚徒數萬……禮賢而上士,劫富而施貧,來者不拒,而去者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