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教歷史高人:在明朝的時候是否白銀的價值比黃金的高
沒有的事情。雖然很多武俠小說或者評書之類的文學作品,說某某人花多少黃金,或者給人多少黃金,或者自己有多少黃金。亦或者拿黃金換了多少白銀。這都是錯誤的。
明朝時期,黃金和珍珠、瑪瑙等寶石一樣,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不與貨幣掛鉤。而白銀是一種流通貨幣,相當於今天的紙幣。當時也有紙幣,和白銀在很多時候一起發行。所以,這兩樣東西基本沒有可比性。而今天,黃金是一種衡量貨幣的工具,和各國貨幣還是有可比性的。
再者,白銀能作為貨幣,肯定為數眾多,物以稀為貴,孰貴孰賤也就是一目瞭然了。
『貳』 明朝一兩黃金等於多少白銀
歷史上,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規定一兩黃金=4兩白銀,不過明清五百年間,市場上金銀比價基本為一兩黃金=10兩白銀,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白銀價格才急劇下跌,金銀比價從1873年的1:15猛升到1909年的1:40。
黃金到後期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采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2)明朝黃金和白銀擴展閱讀:
每個朝代黃金的儲備或購買力不同,古代黃金兌換白銀數也各不相同。
從秦漢到隋唐五代,金銀比價一直較為穩定,維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動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紀中後期清乾隆年間1:14左右,到19世紀末光緒年間短時間翻了版一番,達到1:20。
由於古代不但黃金開采少,白銀開采也少,不但黃金貴,白銀也貴,特別是跟普遍可見的銅錢比起來。古代1兩黃金約等於10兩白權銀。1枚銅錢即1文制錢約為0.15元人民幣,1貫銅錢有1000枚銅錢,約為150元人民幣。即1兩白銀約為1貫銅錢,即1000枚銅錢。
『叄』 請問在宋代和明代黃金兌換銀子的比例
你真是個天才,兩宋的幣制極為復雜,史學家正頭疼呢!誰能回答你?出土的宋版朝的鐵權錢很值錢的。
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
我說這一句,你就該知道當時的幣制有多混亂了吧。
從文獻上可以推斷出,南宋初期,80貫銅錢=20兩銀子+1兩金子,就是差不多4千文錢。而且這個比率是浮動的。
現在學術上很多人假設:1兩黃金=10兩白銀=10000銅錢(10貫)
你先湊合用這個
明朝後期: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前期的得不出結論。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們討論古幣是,都假設:
1兩黃金=10兩白銀=10000銅錢(10貫)
你看看,說不定有人又會給你貼上一大篇文章。
『肆』 在明代黃金和白銀的使用發生了什麼變化
明代在法律上由於允許白銀的使用,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並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銀流通制度。此時的銅錢仍為輔幣。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白銀的普遍使用,黃金漸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范圍,主要作為貯藏和裝飾用了。
『伍』 明朝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兩白銀
一兩黃金大約等於10兩白銀,多少會有些浮動。
『陸』 在唐、宋、明朝,黃金、白銀、銅錢的兌換比例各是多少
古代通常兌換是按黃金1:白銀10:銅錢100的比例。1:10的比例是古代官庫的做法,這一比例是深入人心的,以至影視劇上都按這個標准來。
實踐過程中,
唐代用開元通寶的銅錢,金、銀冶煉技術不發達,一般都藏在家,不會拿去交易,也沒有明確的兌換比例。特別注意,那時的「金」就是指銅,而不是現在的黃金。
宋代都是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太平通寶,宋代甚至用過鐵錢:1金等於74銀,1銀等於80銅,1銅等於140鐵。
明代大錢用銀元,小錢用銅錢,通常是1:20左右。
『柒』 古代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兩白銀
在西漢,一斤黃金只能換三斤白銀;在魏晉,一斤黃金已能換十斤白銀;到了北宋,一回斤黃金可以換十答三斤白銀;而在鴉片戰爭前夕,一斤黃金已經能換三十斤白銀。
黃金會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采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7)明朝黃金和白銀擴展閱讀
計量黃金重量的主要單位為:盎司、克、千克(公斤)、噸等。國際上一般通用的黃金計量單位為盎司,我們常看到的世界黃金價格都是以盎司為計價單位,1盎司=31.103481克。
古代由於計算方式不同,斤和克的換算在不同朝代也不同。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捌』 在古代(比如明清時期)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兩白銀,而一兩白銀又等於多少個銅錢
銅、銀比價是浮動的。清初存在貿易順差,大量白銀流入,1兩白銀兌換700到1000文銅錢;清末由於戰爭賠款等原因,銀價上漲,1兩白銀可以兌換5000到7000文銅錢。
歷史上,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規定一兩黃金=4兩白銀,不過明清五百年間,市場上金銀比價基本為一兩黃金=10兩白銀,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白銀價格才急劇下跌,金銀比價從1873年的1:15猛升到1909年的1:40。
1670年左右,一兩白銀可購買200斤大米,以後物價逐漸上升。1740年左右,一兩白銀可購買120斤大米,1820年左右,一兩白銀可購買50斤大米,1910年左右,一兩白銀可購買30斤大米。一兩白銀在1670年、1740年、1820年、1910年分別約相當於320、190、80、50元今天的人民幣。
(摘編,yujsch等原創)
『玖』 明朝萬曆年間,金子 銀子和銅錢的兌換比例
通常可以理解為: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一兩是10錢,一錢是0.1兩。
一錠銀子
錠其實就是量詞,就是一塊銀子.錠是用在元寶上的.只有說一錠元寶.而明清代的元寶都是固定重量,大約分一兩、二兩、五兩、十兩、二十兩等。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常用卻有以下三種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但是,各個時期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
大概比率是這樣的:
1.一貫錢
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而各朝兌換起來不盡相同。
2.一兩白銀
一兩白銀通常相當於1000-1500文。
3.一兩黃金
而一兩黃金兌換白銀則在8-20兩不等。請採納謝謝
『拾』 明朝時期一兩銀子等於幾錢銀子
明朝時期一兩銀子等於十六錢。以兩為單位,故稱銀子為銀兩。銀兩指一種以銀錠為主要形式的稱量貨幣,始於兩漢,盛於明清,清又見有實,虛銀兩之分。
銀兩也稱紋銀是中國古代的貨幣單位。其向上為黃金,向下為銅板也稱之為制錢。實銀兩指實際流通的白銀,如銀錠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虛銀兩則是一種記賬貨幣,雖有一定含銀量,但並無實物。
(10)明朝黃金和白銀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一兩白銀、一兩黃金。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混亂,而其記載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因為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也前所未有地發達,因此貨幣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龐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並且當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機構,造成了極為混亂的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