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換手率炒股軟體怎樣看
換手率也稱「周抄轉率」,指在一定襲時間內市場中股票轉手買賣的頻率,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強弱的指標之一。以樣本總體的性質不同有不同的指標類型,如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的總換手率、基於某單個股票發行數量的換手率、基於某機構持有組合的換手率。
2. 換手率app怎麼操作買入和賣出
輸入你想買股票的代碼,股數,買入就可以,賣出的時候,點擊想要賣出的就ok
3. 換手率APP如何
合夥騙錢的,充了錢不用不能提現,打賞給老師,覺得不行,不能退粉,托多
4. 有換手率指標軟體
通達信軟體中輸入HSCOL就是換手柱狀線,下面的源碼:
HSCOL:100*VOL/(FINANCE(7)/100),VOLSTICK;
MAHSL:MA(HSCOL,5);
{那條線是5日換手均線}
5. 高手進,有哪些手機炒股軟體可以查看換手率排行榜的
在股票軟體中打61或63回車,再點在右下方的向右三角或滑塊,在眾股票的上方點擊換手率既可。
「換手率」也稱「周轉率」,指在一定時間內市場中股票轉手買賣的頻率,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強弱的指標之一。
換手率=某一段時期內的成交量/發行總股數×100%
(在中國:成交量/流通總股數×100%)
⑴股票的換手率越高,意味著該只股票的交投越活躍,人們購買該只股票的意願越高,屬於熱門股;反之,股票的換手率越低,則表明該只股票少人關注,屬於冷門股。
⑵換手率高一般意味著股票流通性好,進出市場比較容易,不會出現想買買不到、想賣賣不出的現象,具有較強的變現能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換手率較高的股票,往往也是短線資金追逐的對象,投機性較強,股價起伏較大,風險也相對較大。
⑶將換手率與股價走勢相結合,可以對未來的股價做出一定的預測和判斷。某隻股票的換手率突然上升,成交量放大,可能意味著有投資者在大量買進,股價可能會隨之上揚。如果某隻股票持續上漲了一個時期後,換手率又迅速上升,則可能意味著一些獲利者要套現,股價可能會下跌。
⑷相對高位成交量突然放大,主力派發的意願是很明顯的,然而,在高位放出量來也不是容易的事兒,一般伴隨有一些利好出台時,才會放出成交量,主力才能順利完成派發,這種例子是很多的。
⑸新股上市之初換手率高是很自然的事兒,一度也曾上演過新股不敗的神話,然而,隨著市場的變化,新股上市後高開低走成為現實。顯然已得不出換手率高一定能上漲的結論,但是換手率高也是支持股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
⑹底部放量的股票,其換手率高,表明新資金介入的跡象較為明顯,未來的上漲空間相對較大,越是底部換手充分,上行中的拋壓越輕。此外,強勢股就代表了市場的熱點,因而有必要對它們加以重點關注。
6. 換手率是哪個指標
換手率已經是指標的名稱了,在通達信指標名稱為HSL也就是換手率拼音的三個首寫字母。
7. 換手率怎麼看用什麼指標
例如,某隻股票在一個月內成交了2000萬股,而該股票的流通股為1億股,則該股票在這個月的換手率為20%。在中國,股票分為可在二級市場流通的社會公眾股和不可在二級市場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兩個部分。
一般只對可流通部分的股票計算換手率,以更真實和准確地反映出股票的流通性。按這種計算方式,上例中那隻股票的流通股本如果為2000萬,則其換手率高達100%。在國外,通常是用某一段時期的成交金額與某一時點上的市值之間的比值來計算換手率。
(7)換手率的APP第三指標區擴展閱讀:
其換手率高,表明新資金介入的跡象較為明顯,未來的上漲空間相對較大,越是底部換手充分,上行中的拋壓越輕。此外,強勢股就代表了市場的熱點,因而有必要對它們加以重點關注。
將換手率與股價走勢相結合,可以對未來的股價做出一定的預測和判斷。某隻股票的換手率突然上升,成交量放大,可能意味著有投資者在大量買進,股價可能會隨之上揚。如果某隻股票持續上漲了一個時期後,換手率又迅速上升,則可能意味著一些獲利者要套現,股價可能會下跌。
8. 換手率連續n天低於3,再高於3的通達信軟體選股指標應該怎麼寫
N 1 200 3
A:=COUNT((VOL*100/FINANCE(7)<0.03),N)=N;
B:BARSLAST(A)=1 AND VOL*100/FINANCE(7)>0.03;
9. 如何成為換手率APP的自媒體
1、確立社群的共同願景
這主要是針對群成員而言的:我為什麼要加入你的社群呢?這就要求社群創建者確立一個社群的共同願景。
所謂的共同願景,即是群成員想通過社群而達成的目標。任何社群的創立,都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要麼是獲得知識,要麼是得到成長,這是社群之所以能夠吸引成員的前提之處,也是群成員加入社群的目的所在,更是社群主對群成員的一個交代。人都是有功利性的,一個社群如果沒有共同的願景,那麼它既無發展的動力,也不能很好地鞭策群成員。
比如講失戀故事的自媒體,其目標可以定為互相溫暖、走出失戀的陰影;李叫獸的社群,目標更加明確,掌握科學營銷方法,擯棄自嗨文案;還有知名的「一瓶酒引發的精彩人生」之「酣客公社」社群,在其介紹中就清楚地將社群願景寫了出來:有道德的製造,高幸福的消費;用粉絲經濟替代傳統商業,通過消費來主控商權。
2、明確社群的目標用戶
這主要是針對社群的創建者而言的:你想讓誰加入社群?這就要求社群創建者給自己的社群做好定位。
所謂的社群定位,即是要明確社群的目標用戶。自媒體人想要創建自己的社群媒體,首先應該花時間考慮自己的社群是為誰而創建的,能夠吸引到什麼樣的群成員。
如果一個主要講失戀故事的自媒體想要組建社群,那麼他的目標用戶可能就是剛剛失戀的人群;如果是一個主打科學營銷的自媒體,那麼他的目標用戶就是想要更好地學習營銷技巧的人,比如李叫獸社群;而「酣客公社」則明確表明,其社群定位主要是面向「中年企業家和有追求的極客」。總之,在組建具體有形的社群之前,社群的創建者應當想好自己的社群目標用戶是誰。
3、提煉社群的文化調性
這主要是針對社群外而言的:你想要組建的社群,裡面的人應當具有什麼品格氣質?這就要求社群的創建者提煉出社群的核心價值觀。
此處所說的社群價值觀,主要指的是社群的文化調性,以及圍繞著文化調性而形成的社群及社群成員應有的格調氣質。成功的社群文化調性,能夠對外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對內激發強大的凝聚力。有文化有格調有品位,社群成員能生發優越感,外部人員會盪起加入欲。
如今「家喻戶曉」的「魅力人格體」,其實就是一種以創始人為核心的社群價值觀、社群調性的集中體現。比如吳曉波社群,就強烈地烙上了吳曉波的魅力人格:崇尚自由主義和中產生活,拒絕屌絲文化;酣客公社的價值調性更是凝練成兩句話:幸福是最硬剛需,酣暢是最美人生!
4、調整社群的內容生產
這主要是針對粉絲(潛在的社群成員)而言的:你應該輸出什麼樣的內容,才能最精準地滿足自己的潛在成員?這就要求社群的創建者逐步調整自己的內容生產。
這里所說的內容輸出,指的是具體的內容本身,不同於格調性的社群價值觀。當自媒體人心中有了社群的觀念,明確了目標用戶,還有了共同的目標和自洽的價值調性,那麼他就應該適時地調整自己的內容生產了:從一開始的憑著感覺走,進而轉入更加的用戶導向、更加的貼合社群的價值觀。
比如,當一個電影類自媒體決定將自己升級為電影類社群媒體後,在內容產出時就不能那麼任性了,今天夾點私貨寫首詩,明天心情不高興恣意地罵罵人,而應圍繞群成員的興趣和需求,產出更加精準的優質內容。
說到這里,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雖然我在前兩篇文章中提到自媒體有著種種的不足與缺陷,但是它同樣具有天然的社群化優勢:
首先,自媒體自帶粉絲光環,為接下來的用戶沉澱成社群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很顯然,自媒體在有社群媒體之前,就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基礎,這相對於一些企業組織和興趣組織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次,自媒體有自己的內容產出,在吸粉的同時也沉澱了部分價值調性。毋庸置疑,很多的自媒體一開始就是帶著一定的價值訴求在生產內容的,而內容的生產又為價值調性的沉澱提供了載體,比如咪蒙替你罵「賤人」,比如世相為文藝青年正名。
所以,坐擁巨大優勢的自媒體人應當主動迎取社群化的潮流,在軟文化層面做好准備後,就應該掌握一套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社群運營方法論了,進而開始著手建設自己的有形社群。
二、掌握社群方法論
在具體的社群運營中,掌握一些小技巧很管用。但是,如果沒有一套具有高度指導意義的系統方法論,那隻能是瞎貓碰上死耗子,抓到一個算一個,完全沒有全面立體的計劃可言。
我們知道,一個社群能否成功,關鍵靠的是運營。筆者經過總結,我認為自媒體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社群運營。
5、社群門檻
社群門檻,顧名思義,指的是自媒體人在組建自己的社群媒體的時候,應當為加入社群的人設置一些門檻和規則,俗稱「洗粉」。
一個社群的人數多寡不是關鍵,重要的是能夠留下一批忠實的種子用戶、留住一群三觀相符的人。這批高粘性、價值觀又相近的種子成員,無論是在口碑傳播還是在內容生產上,都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如果不設置一定的門檻,進來的成員將是魚龍混雜目標不一,很難達成共同的願景,也很難保證在價值調性上的一致,這將給今後社群的運營管理帶來巨大的麻煩。
另外,設置進群難度,也增加了成員的退群成本,這為社群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從源頭上把控群成員的屬性,通過設置規定和門檻來篩選高質量高粘性的成員進群。
對於收費社群來說,收費即是門檻,上次說的李笑來共同成長社群,據說7000塊入群費已經是去年的事了,如今已經漲到28800.
除了收費,我們還可以通過增加一些條件來設置門檻。比如秋葉的社群,進群必須得先爆照。我還知道一個運作得很好的詩人社群,叫「我們的詩」,進群必須得先即興作詩一首,群成員認可了才可入群。
廣大的自媒體人可根據自己社群的目標和調性,設置一些有區分性而又具體可行的入群門檻,為接下來社群的運營把好第一道關。
6、社群群規
社群群規指的是群成員在群內活動的一些規定,主要是針對群成員的一些限制性准則,比如不準閑聊等等。
很簡單,無規矩不成方圓,特別是對於社群這種將弱關系者連接在一起的組織,一旦某個群成員做出某種破壞性行為,將對社群的成長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比如微信官方前段時間就特意發文禁止「炸群」,可見如果沒有群規,將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
當然,群規的制訂,群成員認同是前提,這又要求我們必須根據社群的共同願景和價值調性來制訂准則。否則,群規太嚴,沒人願意遵守。群規太松,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群規的設置往往是因群而異。
不過,一些基本的群規,比如禁止謾罵,禁止人身攻擊,則是所有社群都必須遵守的。再嚴一點的,有禁止觀點爭論的,只能進行和平分享。又比如,微博上著名的「解釋系主任」建的社群,就規定禁止閑聊,每次發言必須1000字以上,以保證內容的高質量。
一般來說,只要群規不是太苛刻,社群成員都願意遵守。畢竟大家都是奔著共同目標而來,有著相似的價值觀,在入群之初又經過門檻篩選,因此群成員是很珍惜加入社群的機會的。實在是違反規定的,只能進行懲罰了。不過,有很多社群主抱怨,目前基於微信群的社群只能踢人,而沒有其他的懲罰性管理措施。
7、社群互動
互動原則
社群互動,即是想方設法設計一些規則,調動群成員的積極性,提高群成員的參與度。
社群成敗的關鍵在運營,而運營成敗的關鍵在互動。我們既要制訂一些限制性規定,更要設置一些鼓勵性規則。這種鼓勵性規則,就是社群互動。
在設計互動規則的時候,我們應做到既要最大程度地刺激群成員參與社群活動的積極性,又要最低限度地保證群成員不偏離社群主題。群成員的互動是社群的生命,它貫穿於社群內容生產、內容傳播和商業變現的各環節中。因此,自媒體人在運營社群的時候,應特別注重互動活躍。
互動是社群內容生產的最基本方式之一,很多社群就規定群成員必須輪流分享內容,這樣既保證了內容生產,又增加了互動,比如干貨幫社群,每次都邀請不同的嘉賓進行內容分享;還有王旭川老師的「CCO社群運營官」社群,早上是王旭川主講內容,晚上是學員分享自己的社群實踐案例和心得,學員的活躍度非常高。
而有些社群則通過設計儀式來增強互動,比如現在很多社群的早起打卡儀式;又如李叫獸研究會社群,定期在每周日的晚上九點到十點之間進行講課,讓學員每周都能保持期待感;
還有我所知道的有一個社群化了的時尚自媒體,要求群成員在三個月的集中學習之後,任意挑選另一名群成員,花1000塊錢給對方進行時尚打扮。這種特意製造出來的儀式感,理論聯系實際,群成員往往樂此不疲。
互動誤區
我們在設計互動規則的時候,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不能為了活躍而活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杜絕一些非良性活躍的互動。
社群內的一切互動,都是為達成社群目標而進行的,無論是討論、分享、聊天等等,都應該圍繞社群的使命和願景而展開。否則既無意義,還會給社群帶來傷害。
因此,一些第三方小游戲,我是不主張嫁接到社群活動中來的。就連發紅包,我也認為應當適可而止。還有,在社群內部,最好應禁止灌水閑聊,這對社群成員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消耗,而且不利於內容的沉澱。實在有閑聊的需求,社群運營者可以創建多個群,副群用於閑聊,主群則應靜默、保持純潔性,以保證高質量內容的產出。
脫離了社群目標的閑聊、廣告所帶來的不良體驗,大家肯定深有體會。眾所周知,羅輯思維粉絲自發建立起來的很多社群,由於缺乏共同的使命和目標,不幸淪為廣告群、賣字畫群,早已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