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低碳建築是什麼,與綠色建築有什麼區別
如果說綠色建築是生態建築的微觀表達,那麼低碳建築就是綠色建築的概念延伸。目前,低碳建築已逐漸成為國際建築界的主流趨勢。低碳建築與綠色建築的概念基本一致,但綠色建築注重建築物在修建、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忽視建築物在拆除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從這個意義上講,低碳建築應當包含綠色建築,而部分綠色建築不能叫低碳建築。
B. 建設低碳城市有哪些指標我們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中國正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之中。有效利用能源,制定實施中國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加強城市公共治理力度,已是城市重點工作內容,與提倡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經濟不謀而合。具體應如何建設低碳城市?
首先,要明確低碳城市的內涵,對低碳城市進行概念界定,並且科學地界定城市發展邊界,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
其次,在區域環境和資源約束前導性指標系統的基礎上,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並納入城市規劃體系和考評體系之中。
第三,科學的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第一步。由於中國的城市規劃帶有剛性的性質,一旦形成和實施就很難改變,因而低碳城市規劃設計應該使城市經濟具有蓬勃發展的活力、清潔的環境質量和生態保護、便捷舒適的交通系統、適合居住的綠色建築、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第四,低碳城市的工業產業布局應低碳化、循環化。城市是經濟增長的重點,新型的工業布局可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提供就業機會。實施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是低碳城市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和方向。
第五,低碳城市要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和新能源利用。中國的經濟結構勢必要改變,重點目標是改變現有的資源的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模式,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綠色能源」。
第六,構建綠色交通體系,倡導和實施公共交通優先和主導的交通模式。低碳城市的交通戰略可從兩個方面實現: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數量;降低單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
第七,發展綠色建築。綠色建築是指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當前,人們對綠色建築還存在一些錯誤認識,比如綠色建築是昂貴的建築,是形式呆板的建築,是僅有綠化的建築,是高科技建築,等等。
第八,倡導綠色消費。有關研究顯示,1999-2002年間,城鎮居民生活用能已佔到每年全國能源消費量的大約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應當倡導和實施一種低碳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維持高標准生活的同時盡量減少使用消費能源多的產品。這是杭州市低碳城市指標:確保杭州低碳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關鍵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實《決定》明確的各項指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到2020年,全市萬元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這一指標比全國高5—10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碳生產力的理念
養成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做法,比如少用空調,多吹電扇;多步行、騎自行車、選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利用井水灌溉和洗滌等。
C. 什麼是低碳建築,有何技術要求
低碳建築是指在建築材料與設備製造、施工建造和建築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築已逐漸成為國際建築界的主流趨勢,在這種趨勢下低碳建築勢必將成為中國建築的主流之一。而中國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低碳建築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低碳材料,另一方面是低碳建築技術。
地源熱泵採集地下熱能,雨水收集綜合利用,利用光伏發電系統太陽能發電照明,通過導光管將陽光引入室內照明。12月30日上午記者在南河下采訪時看到,經過建設者的努力,揚州市首個低碳社區示範區的建設快速推進,主體建築已全部封頂。
低碳建築的建築要求是:外牆節能技術:牆體的復合技術有內附保溫層、外附保溫層和夾心保溫層三種。國採用夾心保溫作法的較多;在歐洲各國,大多採用外附發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國,外保溫建築占建築總量的80%,而其中70%均採用泡沫聚苯板。
門窗節能技術:中空玻璃,鍍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熱玻璃)高強度LOW2E防火玻璃(高強度低輻射鍍膜防火玻璃)、採用磁控真空濺射方法鍍制含金屬銀層的玻璃以及最特別的智能玻璃。
屋頂節能技術:利用智能技術、生態技術來實現建築節能的願望,如太陽能集熱屋頂和可控制的通風屋頂等。
採暖、製冷和照明是建築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熱泵系統、置換式新風系統、地面輻射採暖。
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光電屋面板、光電外牆板、光電遮陽板、光電窗間牆、光電天窗以及光電玻璃幕牆等
D. 綠色建築評價標識星級是如何劃分的
綠色建築評價指標體系各大指標中的具體指標分為控制項、一般項和優選項三類。其中,控制項為綠色建築的必備項;一般項是指一些實現難度較大,指標要求較高的可選項;優選項是難度更大和要求更高的可選項。
按滿足一般項和優選項的程度,綠色建築由低至高劃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三個等級。以住宅建築為例,一般情況下,18項達標可獲得一星級標識;27項達標可獲得二星級標識;35項達標可獲得三星級標識。
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可以聯系朗綠科技,從綠色建築、健康建築、被動式建築三個認證體系來協助企業完成認證咨詢服務。多年對建築的研究及先進的建築行業實踐為基礎,依據不同的認證體系區隔化服務流程及服務內容,致力於推動企業提升建築環境的健康性、舒適性、節能性及低碳性標准。
E. 如何對低碳建築的碳減排效果進行評價
第一,考慮原料替代,低碳建築是否用新型材料替代混凝土,替代的混凝土量乘以混凝土排放因子即為減排量。
第二,考慮施工方式,施工過程中耗電量與化石燃料消耗量是否比傳統建築用量少。
第三,考慮牆體保溫,是否比傳統建築保溫系數高。
第四,考慮自發電,是否有使用太陽能來提供建築所需能源。
F. 什麼是低碳審計評價指標
碳審計評價指標,就是能夠促使不斷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及單位排放強度這一過程的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涉及政府的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社會職能等多個方面。
可以參看一下參考資料:
G. 為什麼低碳建築會被叫做被動式建築
低碳建築是指在建築材料與設備製造、施工建造和建築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這里有幾個關鍵詞,一是全生命周期,二是化石能源,三是二氧化碳排放。
被動式建築,在說被動式建築之前,先解釋下被動房。
「被動房」的概念是在德國上世紀80 年代低能耗建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88年阿達姆森教授(Bo Adamson)和德國的菲斯特博士(Wolfgang Feist)首先提出這一概念, 他們認為「被動房」 建築應該是不用主動的採暖和空調系統就可以維持舒適室內熱環境的建築。
造了第一棟被動房,成立被動房研究所,並頒布了被動房標准。
被動式建築,指的是採用被動式的技術手段,充分利用建築本身和自然資源,從而達到減少能源消耗的一類建築。他更多的是一種建築技術的方法論,而不是一種標准。
兩者之間的區別:低碳建築強調的是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不僅包括運行使用過程的能耗,也包括材料生產、運輸以及建造過程。而被動房的標准更關注運行使用過程的能耗,他有著非常明確的能耗標准,以及達到該標準的一系列技術指標;其次,低碳建築具我所知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技術指標和標准,更多的是一種方向的引導。而被動房有著非常明確的技術指標和標准;而且,更關鍵的是,被動房的標准非常高,可以說,在技術指標上是引領建築節能技術的。當然,他們有一點是相似的,都是盡量的用被動式建築技術,盡量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從而減少能源消耗,進而達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效果。
H. 綠色環保與低碳有哪些評價指標
保護環境
I. 請問下綠色建築評價標准
LEED評估體系提供了一系列的量化測評數據,包括可持續選址、節水、能源和大氣、材料和資源、室內環境質量以及設計革新六大部分,以對建築進行綜合考察、評判其對環境的影響,並根據每個方面的指標進行打分。綜合得分結果,將通過評估的建築分為鉑金(80分以上)、金(60^-79分)、銀(50--59分)和認證(40-49分)級別,以體現建築的綠色水平。
我國有20多個項目在80分以上,獲得鉑金獎。如如北京環球金融中心、深圳萬科總部;金獎的建築如北京國貿三期、北京奧運村、上海浦東香格里拉酒店等。最近的一個是「揚州南河下老城區低碳住宅」項目,關於老城區改造的一個項目,揚州政府、建設局牽頭,做的很成功,可以在網路里搜索"起源文化",網站有關於項目的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