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為啥用黃金、白銀、銅為貨幣
在中國古代只有秦和西漢時期黃金作為法定貨幣出現過,而西漢是有記載的黃金使用最多的時代。那時黃金一般被做成餅狀、麟趾或馬蹄的形狀,每斤約值一萬錢,主要用於大額交易、儲藏、賞賜、贖罪等,發生量相當的大。此處一斤萬錢僅為大致比價,實際價格是以當年各郡守(兩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級的吧)所治理的郡縣內十月份的平價黃金為標准換算的。因此每年的價格應該有所波動,而且各地的價格也可能有所不同。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漢武帝時期發行的白金三品貨幣並不含黃金,這只不過是銀錫的合金,很快就貶值廢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時期,從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幣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間的黃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當五銖錢五千枚,以當時黃金一斤價值一萬錢算,兩枚一刀平五千可兌換黃金一斤。王莽用一兩多的銅,就可強行收兌百姓一斤的黃金。有記載王莽滅亡時宮中藏有黃金達七十萬斤之多,雖然我對這個數字存有疑慮,但是我覺得可以把這個作為自東漢開始民間黃金使用量減少的一個原因。另外自東漢起,我國就停止了將黃金作為機制貨幣的使用,這是為什麼以後各時期的黃金使用量都沒有西漢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種貴金屬白銀,開始在東漢以貨幣的形式流通。這使得在賞賜功臣或賄賂權貴時,黃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類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關記載。自東漢起直到魏晉六朝時期,時常的戰亂以及政局的不穩定性都嚴重影響了黃金的開采,這也是此段時期黃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黃金使用量的減少是指大規模的使用減少了,而民間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沒有間斷過。
黃金的低迷狀況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穩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國力使黃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強。在大量的對外貿易中,黃金和白銀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於唐朝實行的幣制是錢帛本位制,因此黃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銀也已開始作為流通貨幣使用,只不過使用范圍很狹窄,使用量也不大。在這種情況下金、銀、錢相互之間的兌換就必不可少,兌換業務便由此產生,而經營貨幣兌換業務的機構就是金銀鋪。
兩宋時期,白銀已具有貨幣的各項職能,使用量進一步的增大,商品也開始出現以白銀作為價值尺度來衡量的狀況。這種狀況到了元朝則全面得到發展,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響,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一直是以白銀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鑄了一批每個重五十兩的元寶。元寶的名稱雖然早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而此段時期黃金在使用上並沒有什麼變動。
明代的貨幣制度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鈔、錢、銀。明朝早期用鈔不用錢,禁止民間以金銀交易,後來改為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錢鈔並用。到了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的流通更加廣泛,盡管政府禁用金銀交易,但民間一直在使用白銀。到英宗正統年間,明政府對這種狀況先是默認,後是被迫承認。由於在法律上允許了銀的使用,白銀的流通便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成了正式通貨,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銀流通制度,此時銅錢仍為輔幣。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白銀的普遍使用,黃金漸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范圍,主要作為貯藏和裝飾用了。
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貨幣制度,實行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且銀錢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政府的重點在用銀,尤其不主張用鈔。此時的各種交易中,已經極難再見到黃金的影子了。
白銀在民國幣制改革後就不再鑄造發行,當然因為國民黨貨幣貶值,實際上一直到建國後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2. 明清時期黃金白銀的大量使用給明朝和歐洲國家各自帶來哪些影響
1368-1840 年的明清時期,中國在傳統農耕文明的軌道上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清前期在抵禦沙俄和西 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礎,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明中後期,江南等局部地區工商業 市鎮勃興,商品流通擴大,在經濟、社會、科技、思想等方面顯露出新舊沖突的徵兆;明清時期專制集權統治極度膨 脹,在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鎮壓人民、鉗制思想、遏制近代化因素成長、阻礙社會變革等方面帶來嚴重惡果;這一時 期歐洲主要國家完成從資本萌芽到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飛躍,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明清農耕文明已無 法和西方文明相抗衡,至近代前夜的清中期,陷入深刻的危機。
3. 請問在宋代和明代黃金兌換銀子的比例
你真是個天才,兩宋的幣制極為復雜,史學家正頭疼呢!誰能回答你?出土的宋版朝的鐵權錢很值錢的。
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
我說這一句,你就該知道當時的幣制有多混亂了吧。
從文獻上可以推斷出,南宋初期,80貫銅錢=20兩銀子+1兩金子,就是差不多4千文錢。而且這個比率是浮動的。
現在學術上很多人假設:1兩黃金=10兩白銀=10000銅錢(10貫)
你先湊合用這個
明朝後期: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前期的得不出結論。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們討論古幣是,都假設:
1兩黃金=10兩白銀=10000銅錢(10貫)
你看看,說不定有人又會給你貼上一大篇文章。
4. 明代的東西,求解是黃金還是黃銅
銅的,金子在地里會溜的只要埋進去再也挖不出來。
5. 請教歷史高人:在明朝的時候是否白銀的價值比黃金的高
沒有的事情。雖然很多武俠小說或者評書之類的文學作品,說某某人花多少黃金,或者給人多少黃金,或者自己有多少黃金。亦或者拿黃金換了多少白銀。這都是錯誤的。
明朝時期,黃金和珍珠、瑪瑙等寶石一樣,是一種昂貴的奢侈品,不與貨幣掛鉤。而白銀是一種流通貨幣,相當於今天的紙幣。當時也有紙幣,和白銀在很多時候一起發行。所以,這兩樣東西基本沒有可比性。而今天,黃金是一種衡量貨幣的工具,和各國貨幣還是有可比性的。
再者,白銀能作為貨幣,肯定為數眾多,物以稀為貴,孰貴孰賤也就是一目瞭然了。
6. 明朝一兩黃金等於多少白銀
歷史上,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規定一兩黃金=4兩白銀,不過明清五百年間,市場上金銀比價基本為一兩黃金=10兩白銀,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白銀價格才急劇下跌,金銀比價從1873年的1:15猛升到1909年的1:40。
黃金到後期越來越值錢,一是因為黃金的開采速度遠遠比不上白銀,二是因為國際上的金銀比價一直超過中國,所以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有大批的洋人把白銀運到中國,再換成黃金運出去,使中國的銀價越來越低,金價越來越高。
(6)明代能不能用黃金擴展閱讀:
每個朝代黃金的儲備或購買力不同,古代黃金兌換白銀數也各不相同。
從秦漢到隋唐五代,金銀比價一直較為穩定,維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動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紀中後期清乾隆年間1:14左右,到19世紀末光緒年間短時間翻了版一番,達到1:20。
由於古代不但黃金開采少,白銀開采也少,不但黃金貴,白銀也貴,特別是跟普遍可見的銅錢比起來。古代1兩黃金約等於10兩白權銀。1枚銅錢即1文制錢約為0.15元人民幣,1貫銅錢有1000枚銅錢,約為150元人民幣。即1兩白銀約為1貫銅錢,即1000枚銅錢。
7. 印金的歷朝歷代對於黃金的利用。
黃金呈黃色,永不變色,光芒四射,魅力誘人,十分珍貴。黃金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和收藏,其物理性能特別優越,如不怕侵蝕,不受風化,延展性強,硬度2.5-3.0,便於加工。黃金的這些優點,決定了它從一開始便被上層社會所壟斷。
在我國,黃金利用史的起點是青銅時代,大約開始於距今3800年的卡約文化時代和殷代,此前已經在北方草原和中原一帶初見端倪。對甘肅玉門火燒溝新石器時代晚期四壩文化墓葬出土銅器進行的定量成分分析和金相檢驗、表面定性成分分析以及表面局部除銹分析結果顯示,當時已經有多樣的銅器材質,另外有元素多樣化且含量較高的雜志。雖然我們暫且沒有證實這些多樣銅器材質以及多樣化雜質中是否包含了黃金類金屬元素,但是可以肯定,多樣化金屬材質的利用有助於人們發現黃金並加以利用。此外,黃金的利用在西南地區也有過短暫而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但最終融溶於中原文化而消逝。
加工黃金的技術似乎從一開始就為後來紡織品印金做好了准備。紡織品印金是一個總稱,具體包括貼金、泥金等,而其中出現最早並且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印金方法便是貼金。貼金的黃金需要製成金箔,而我國黃金加工就是從製作金葉片開始的。金葉片的厚度雖然遠比金箔要厚,但其總體發展趨勢是平面化。如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金銀器出土於青海卡若文化、甘肅四壩文化,均以金葉片和金絲為其原料。據考古發現,河北藁城商代遺址中的漆器鑲嵌有金箔裝飾,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西北崗出土有金泡和橋形金片,鄭州商代遺址出土過夔龍紋的金葉裝飾品。這些考古記錄證明了早在商代人們就已經能夠掌握和利用黃金最富延展性這一特點,加工出像安陽殷墟發現的厚度僅百分之一毫米的金箔。製造金箔為紡織品印金工藝的出現奠定了材料加工的技術基礎。
但是,貼金技術最初並沒有在紡織品上得到應用,原因可能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從應用的層面還沒有進入到衣錦綴金的審美追求;其二是在技術的層面還沒有解決黏合劑的配製,因為貼金於紡織品與器物表面,技術要求有很大的差別,紡織品印金的黏著牢度要求較高。漢代黃金的使用范圍日漸擴大。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了直接用金絲作為綴結玉片材料的金縷玉衣,這是迄今為止見到的將黃金作為服裝材料的最早記錄,金縷玉衣雖然離紡織品印金還有些遠,但是它將黃金的使用范圍擴大到了服飾的領域,應該說相對於製作單獨的小件金飾品來說,與紡織印花間的距離已經接近了一些。串綴金線成衣大概是西漢時期一種比較流行的服飾工藝,如《鹽鐵論》也提到「蘮衣金縷」,這說明串綴金線不限於使用綴結玉片,而且有可能用於毛氈類蘮衣的刺綉。從串綴金線成衣到紡織品印金之間的重要聯系,應該是馬王堆墓出土的編號為340-11和24兩件成幅的印花紗,以及編號為337、346兩竹笥種的小殘片。這幾件印花紗在原來發掘報告里寫的是「泥金銀印花紗,後經鑒定為採用雲母粉之類顏料印花」,更正為「金銀色印花紗」。雖然「金銀色印花紗」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印金紡織品,但離印金紡織品的出現似乎不遠了。
20世紀90年代發現與新疆營盤遺址的貼近衣襟、絹面貼金氈靴等,則清楚地表明服飾貼近印花已經成為當時西域一帶的流行裝飾。出土男女服裝領口、裙擺、衣襟、襪背,均可看到被剪成三角形、圓點形、方形的金箔裝飾,其中有貼金衣襟的是一件幾何紋綺袍殘片,貼金位於領、襟部分,共有兩種裝飾邊。中間直、兩邊斜的裝飾邊為織錦絛和絹條作緣的貼綉石榴花卉,底部橫邊為淡黃、絳紫、紅、綠等色的三角形絹片、絹條組成的貼綉花邊,邊上黏貼交錯排列著三角形金箔和連續的圓形金箔,三角形金箔高約0.5厘米,圓形金箔直徑約0.4厘米。西安大明宮北側發現的北周安伽墓石榻雕刻人物服飾,也可以看到不少貼金裝飾的革帶、手鐲、項圈,反映的可能是早期進入中原的粟特人的服飾特點。
貼金的印花方法在中國漢晉以前沒有發現,絲綢之路開通以後,突然出現在東西方文化交流通道中的重鎮營盤,說明在中國古代紡織品印金研究中,有一個不同於絲綢、玉器的方面,這就是要將眼界擴展到我國西鄰地區金銀器的發展的歷史,而不可僅僅局限於我國范圍,即不僅要關注中西金銀器及其工藝的交流,還要看到產自外國的金銀器輸入我國及其流傳的史實。隨著南北朝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劇增,奢侈、放浪的生活風氣延長,黃金似乎也被看做是奢侈豪華的外在表徵,形成了地位高貴、財產富有的最直觀的感性形式,成為被一般人所艷羨的物質生活享受的最直接的可以訴諸視覺的東西而得到了倡導。據《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稱:「金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以大將軍以上,皆得服綾、錦、羅、綺、紈、素、金銀縷飾之物。」又,《北史·列傳》載:「波斯嘗獻金線錦袍、組織殊麗、上命稠為之。稠錦既成,逾所獻者,上甚悅。」說明魏晉時期的中原地區,不僅要求穿羅服綾,而且提倡用金銀縷飾之物,甚至仿製從波斯進獻的織金錦袍。由此可以看出,用金織物的情況到了六朝已經相當普及。漢晉時期及隋代以後紡織品用金量的增多,還與應用廣泛的佛像金飾有關,如敦煌隋唐壁畫的佛像和菩薩的服飾裝飾也部分地採用了貼金工藝,只是大部分都已剝落,很少有保留完好的。隨著佛教的傳入,在拜佛之風的興盛和人們一心向佛的心態引導下,現實生活中的服飾以金飾裝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到了唐宋時期,金銀器產量的增加和工藝的精進,顯示了世風對富麗華貴的奢華追求,紡織品印金也正是在以上綜合因素的影響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唐代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工藝進步,黃金消費也隨之擴大,用金的方法也日漸多樣。明代楊慎引《唐六典》稱,唐代有十六種用金的方法:銷金、拍金、鍍金、織金、砑金、披金、泥金、鏤金、拈金、戧金、圈金、貼金、嵌金、裹金,可見其用金方法之多。
唐代紡織品用金實物,除了法門寺發現的織金錦和蹙金綉衣物有名,印金絲綢也有一例,那是公元874年唐懿宗、僖宗時期的密教高僧根據皇帝的旨意,按照密宗最高儀規封存在地宮秘藏的一件鐵函包裹印金紗羅。這件包裹印金紗羅雖然已經無法從鐵函上剝落,但上面貼印的鳳蝶花卉紋金箔尚清晰可辨。除法門寺發現貼金印花羅外,唐代其他有關紡織品印金的情況,文獻記載也有不少。如《全唐文》卷四十四《收復兩京大赦文》曰:「屋宇、車輿、衣服、器用,並宜準式。珠玉、寶鈿、平脫、金泥、織成、刺綉之類,一切禁斷。」說明肅宗皇帝曾禁斷過金泥。金泥就是泥金,通說是將極細的金粉與黏合劑拌勻後印或手繪於織物上的一種加工方法。唐代泥金印花似乎多見於服裝,其裝飾手法以描繪為主。如唐代詩句「羅衣隱約金泥畫」、「金泥文彩未足珍,畫作鴛鴦始堪著」、「越羅冷薄金泥重」可以為證。 中國紡織品印金之名不少,如貼金、銷金、屑金、明金、泥金、金泥、描金、灑金、撒金等。但是,最為基本的印金工藝不外乎兩種:一是貼金工藝,二是泥金工藝。
【貼金】是將金箔黏貼在紡織品上面。迄今見到最早的貼金紡織品實物出土於新疆營盤漢晉墓地。貼金紡織品工藝最具技術性的環節在於金箔的打制和膠黏劑的利用。
金箔使用黃金錘成的薄片,現代民間傳統工藝製作金箔,以含金量為99.99%的金條為主要原料,經千錘百煉的敲打,成為面積2.5平方厘米的金葉,然後夾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里,再經6至8小時的手工錘打,使金葉成箔,面積相當於金葉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天工開物》卷中《五金·黃金》記載:「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後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黏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中,竭力揮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約重8斤)。
」於與現代民間金箔製作工藝大致吻合。傳統製作金箔的工藝過程比較復雜,至今在民間工藝中仍細分有配比、化條、拍葉、做捻子、落開子、沾捻子、打開子、做開子、炕坑、打了細、出具、切箔等十二道工序。最後製成的金箔色澤金黃,光亮柔軟,輕如鴻毛,薄如蟬翼,厚度低於0.12微米。
膠黏劑的選用,歷代都可能用所不同,不同地區也會有所差別,因此難以確定。不過,通過查考文獻記載和民間工藝調查,大致在古代被用作印金黏合劑以及摻合劑促黏的材料有大漆、桐油、楮樹漿、桃樹汁、骨膠、魚膠、糯米糊、大蒜液、豆漿黏液、冰糖水等。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中國特產,故泛稱中國漆。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是割開漆樹樹皮,從韌皮內流出的一種白色黏性乳液,經加工後製成。漆的利用開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了商代,色漆更加豐富且出現得了在漆器上面黏貼金箔和鑲嵌綠松石的工藝。歷經西周、春秋,漆器製作技術日精,在漢唐宋元得到長足發展,並沿用至今。
歷史上的大漆曾用以塗飾宮殿、廟宇、車船、棺材和家庭用品。加漆紡織品有漆紗等。桐油,是從中國特產油桐種子中榨出來的一種乾性植物油,主要成分是桐油酸。桐油具有迅速乾燥、耐高低溫、耐腐蝕等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制漆、建築、印花、油墨、造船業等製造工業。如在制漆中,因桐油膜亮度比漆大,但抗老化性能不及漆,漆產量比桐油小,成本亦高,所以把桐油滲入漆中,既可對漆起稀釋作用,改善漆的性能,又可降低成本。
古代建築中用糯米飯拌以桐油石灰來黏合磚塊,這種黏合劑的強度甚至超過現代的水泥砂漿。在印花中,藍印花布是利用油紙鏤花版確定圖案位置,這種油紙鏤花版由桑皮紙用柿漆裱成。刻版方法和陰刻剪紙相通,只是連線要牢,強調勻稱,防止翹角。紙版刻好後再塗一層桐油,一是增加牢度,二是使之不易透水。王㐨(xù)漢代織綉品硃砂染色工藝以及馬王堆的漢代印花做過塗料染色和印花實驗。在實驗中,王㐨採用的是以蛋黃乳化少量熟桐油再混入顏料製成的色漿,因為他認為漢代朱染織物色漿中的黏合劑,除了各種膠類之外,使用乾性油(比如熟桐油等)的可能性很大。楮樹漿,既楮樹汁液。楮樹,又叫構楮樹、構樹,屬桑科植物,落葉喬木,雌雄異株,葉子有時缺裂成對稱,果紅色可吃。構楮樹乳汁內含有酚類化合物,具有與漆酚相似的優良黏合作用。
構樹的俗名很多,詩經稱為「谷」,樹皮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可以用來造紙,所以稱為造紙樹;楮樹,樹液如乳汁,所以稱奶樹,農民以其樹葉餵食鹿、牛、羊等動物,所以又稱鹿仔樹。《天工開物》卷中八《五金·黃金》:「以之華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後黏貼,貼金字者多用楮樹漿。」桃膠,又名桃樹膠,為桃、李、杏、櫻桃等樹干分泌的脂膠,桃樹以山桃樹為主。桃樹原產我國,《詩經》中即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佳句,現在世界各地廣為栽培。桃膠是半透明的多糖物質,用途廣泛,紡織工業中北用作酸性印花漿料,花筒雕刻工藝用作保護膠劑,印刷工業用作金粉膠黏劑,調和製作顏料,可使用、葯用和做紙品黏劑,可替代進口的阿拉伯膠。
明膠,是一種從動物(牛、馬、豬)的結締組織(皮和骨)中經過多步驟的漫長降解而抽提出來的一種蛋白質,使用歷史久遠。與印花工藝相關的傳統制墨以及顏料生產中常用明膠作為調黏劑。調和顏料的明膠也叫黃明膠、廣膠,多產於廣東、廣西,是用牛、馬的皮、筋、骨、角製成,黃色透明,成方條狀,無臭味。加水用微火融化,只用上層清輕的兌入顏色,下面渾濁的不用。阿膠,又叫傅致膠,也是用牛馬等獸類的皮、筋、骨、角製成的,出山東陽谷縣東北六十里的阿井。膠有三種,清薄透明,色淡黃的,選作兌顏料用;另一種清而厚的,或黑如漆的入葯用;其餘渾濁不透明的,只可以黏器物用。畫家用時,也加清水微火融化,只用上面的清水。糯米糊,以糯米煮制的漿汁。糯米別稱江米、元米、酒米,糯稻為中國栽培的稻的一個變種,米粒乳白色,胚乳多含支鍵澱粉,易糊化,黏性強,脹性小。明代在砌築城牆時,廣泛採用石灰砂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作膠結材料。
另外,民間制衣糊料、張貼市肆檐下的春聯也常用糯米糊。根據民間藝人的說法,傳統貼金裝飾技法是將金箔用竹鉗子夾起,貼在有黏性的底子上,貼金的底子,用魚鰾膠水遍刷一層,這是唐宋的古法;用構樹津液,是關中一帶的方法。豆漿黏液、大蒜液、冰糖水都可用,一般在布上用大蒜液,在壁上和木板上,用「金膠油」,在線條上用「瀝粉」。此外,傳統工藝中用於黏合的材料還有蟲膠、馬鈴薯汁膠等。
貼金所用金箔多稱片金,有一定的厚度和牢度,通常根據花紋需要可以再沒有背襯的條件下進行剪貼黏貼,經捶拍附著於紡織品。後來,可能出於經濟的考慮及技術本身的發展,金箔製得越來越薄,脆弱到了吹絮若鴻的境地,便無法再以剪貼黏貼,所以,利用整張金箔鋪箔黏附成取代貼金印花的主要方法。在金代,這種方法可能已經用於建築裝飾。
《金史·本紀》第五「海陵」:「宮殿之飾,遍傅黃金而後間以五采,金屑飛空如落雪」,記錄的大概就是鋪箔黏附的貼金工藝。鋪箔黏附用的雖然是整張金箔,但實際上只有預先印有黏合劑的花紋處固著金箔,其餘未黏著的碎金箔都要在最後抖落撣盡、銷毀,「銷金」可能因此得名,故又稱屑金。屑,碎末也。然而金人避諱,所以改銷金而言「明金」,宋人剛好相反,喜歡以銷金諧音消滅金國,因此銷金之名流行,屢見於文獻,元代則沿襲宋代,多用銷金之名。
【泥金】是將金粉與膠黏劑調和成泥後印或繪於絲綢表面的加工方法,泥金的方法與中國的繪畫傳統聯系緊密,因此其歷史可以追溯得較為久遠。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泥金紡織品出現時間並不算太早,漢晉時期只是一個開端,真正流行則是到了唐代才開始,因為泥金工藝師以金粉的製取為技術前提的。
傳統金粉的製作方法有兩種:其一是磨削法和助劑研磨法。金粉的磨削法選用翡翠屑金,如《本草綱目》所列金葯「金屑」條,以及《續博物志》載:「物有異而相制者,翡翠屑金……」翡翠屑金即利用翡翠石使黃金碎成粉末。歐陽修在《歸田錄》中也提到過翡翠屑金:「而翡翠屑金、人氣粉犀,此二物則世人未知者。余家有一玉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聖俞,以為碧玉。在潁州時,嘗以示僚屬。坐有兵馬鈐轄鄧保吉者,真宗朝老內臣也,識之,曰:此寶器也,謂之翡翠。雲禁中寶物皆藏宜聖庫,庫中有翡翠盞一隻,所以識也。其後,予偶以金環於罌腹信手磨之,金屑紛紛而落,如硯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助劑研磨法又細分為二:一是採用金箔+膩粉+牛乳,用文火煎致乳盡,金箔如泥,再於火上焙乾,研為粉末,這是用中國中葯制金粉的方法。其二是狐剛子法,見胡剛子著《出金礦圖錄》、《五金粉圖經》,其工藝技術如下:「消新出狂金、銀投清酒中,淳醯中,若(或)真蜜中二網路,皆得柔潤……爾消投豬脂中二百遍,變得成柔金。打成薄(箔),細剪下,投無毒水印為泥,率金一兩,配水銀六兩,家麥飯半盞許,合水。於鐵臼中搗千杵,候細好,傾注盆中,以水(淘)去石,詳審存意,勿令金隨石去。研訖,篩粗物,更研令細,勿置土釜中,覆薦以鹽末,飛之半日許,飛去汞訖,沙(淘)去鹽,即自然成粉。」黃白師狐剛子在其《出金礦圖錄》中,對金銀礦種類、分布、品味、真偽辨識、冶煉等方面均有詳細的論述。為減少金、銀毒,首創了「煉金銀粉」法,並相沿至明代,後因醫學禁用而被淘汰。但作為非葯用金粉製取在民間或有傳承。
【灑金、撒金】之名應與泥金相關。灑金、撒金又可能是指同種工藝。一般認為,灑金的工藝是按花紋印膠黏劑,然後以金粉灑於其上,有膠黏劑的地方黏著金粉形成花紋。但是,「灑金」或「撒金」之名在元代以前的文獻中未曾有過記載,沈從文在《談金花紙》一文中曾引明屠隆《考盤餘事》中提到的明代「細密灑金五色粉紙,五色大簾灑金紙、印金五色花紙」,但沒有言及灑金紡織品。明代有關於「灑金紙」的記載,未見其實,故很難說明其面貌,但考證清代蘇州織造局的一份上奏文件:「又五色灑金絹,每張長一丈六尺,寬六尺,每尺用加重細潔純凈骨力絹,需銀一兩,顏料練染工銀三錢,真金箔一錢四分七厘,灑金工銀三分一厘,每尺一兩四錢一分八厘,每張銀二十三兩六錢四分八厘。」這一份關於同治八年製造五色蠟紙工料價目,說明了灑金並非用金粉,而是用金箔。所以沈從文在談到金花紙一般性加金技術處理時總結為三種方式:「一、小片密集紙面如雨雪,通稱『銷金』、『屑金』或『雨金』,即普通『灑金』。二、大片分布紙面如雪片,則稱『大片金』,又通稱『片金』,一般也稱『灑金』。三、全部用盡的,即稱『冷金』(絲綢中則稱『渾金』)。」
8. 明清朝代提取黃金的純度達百分上多少
中國歷代重視黃金儲備
在古代中國,雖然不像西方那樣頻頻發生因搶奪黃金而引發的戰爭,但歷代統治者對於黃金儲備同樣很重視。早在公元前11世紀,周朝建立後,設有大府、玉府、內府、外府等專司府庫之職,專門負責管理各種財務的出納,這便是中國最早的國庫雛形。史書中,西漢時期向來有「多金」的記載,當今有種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西漢的黃金儲備已經等於中國2003年的41.4%,那時「金子論斤賞賜,買賣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罰款用的都是黃金」。雖然古籍中的「金」並不一定指黃金,但從當代出土大量漢代黃金製品來看(例如陝西博物館中的大量金餅),似乎也能從側面印證「西漢多金」的說法。由於古代國庫中的黃金主要來源於金礦的開發,至少可以推斷,「多金」的西漢是我國進行黃金開採的一個高峰期。此外,近年來古玩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唐朝「黃金蛙」「黃金龜」據說出自唐朝金庫,但在史料中並未找到明文記載,漢、唐畢竟時代久遠,當時國庫中的黃金儲備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唐代的黃金產量與儲備雖難以考證,但當時廣西與湖南金礦的開發卻是南方金礦開始得到利用的標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國土丟失,山東半島金礦成為金礦開發的主要來源。蒙元王朝時期,黃金峰值年產量突破1噸(3萬余兩),有關東北金礦的記載開始出現在史書中。到了明朝,雲南麗江與四川北部成為黃金產量最高的地區,峰值年產量為1.25噸(4萬余兩)。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戰亂等因素影響,黃金產量一度進入低谷。晚清之際,東北及內外蒙古金礦產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時期年平均產量達13.5噸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噸,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復至15噸以上(48萬兩)」。
亂世藏黃金
由於古代王朝的黃金產量及儲備只能根據文獻與出土文物推測,而每一次王朝更迭時,國庫中儲備的黃金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用,也因缺少文獻而讓後人難以有更直觀的感受。不過,中國距今最近的一次政權更迭——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的前後,黃金的重要性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就已瀕臨崩潰,尤其在內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的貨幣發行額無止境狂增,到1947年8月為止,法幣發行量共達6636944億元,比抗戰勝利時增加了約1190.8倍。貨幣發行的猛增,不但未減輕財政危機,反而造成整個金融系統的崩潰。當信用貨幣出現危機之時,黃金作為天然貨幣的價值便會充分體現出來。
首先是國民政府為挽回法幣的信譽,於1946年底開始拋售黃金和美元,沒想到僅過了兩個月,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的上海卻發生了搶購黃金的風潮,「人們爭相拋出法幣搶購黃金、外幣,黃金對法幣比價猛烈上漲,2月1日1兩黃金合法幣40.8萬元,2月10日則漲至96萬元,法幣貶值已達極低地步,實際上已經崩潰。在此情形下,政府不得不於2月17日起取締黃金買賣、禁止外幣在國內流通」。搶黃金風潮雖然被壓制住了,但卻無法阻止法幣一路狂貶的趨勢。
當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國民政府的統治者自然也清楚「亂世藏黃金」的重要性,國府於1948年8月開始發行金圓券,以此方法強制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後收歸國有。1949年1月10日,自知在大陸敗局已定的蔣介石指派其子蔣經國前往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要求他將中央銀行所存之美金與黃金移往台灣存放。實際上,這次密運自1948年底就已經開始,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至少450萬兩黃金分裝在木箱內,半年內分7次秘密運抵台灣,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黃金跨海密運事件。正是因為有大量的黃金作為靠山,蔣介石政府敗守台灣後得以順利實施貨幣改革,新台幣的改制遂於1950年7月1日起實施,穩住了台灣地區的經濟。在時局動盪的亂世,黃金儲備對於一個政權存亡之影響可見一斑。
9. 明朝時六萬兩黃金是什麼概念
2億4千萬人民幣,可知明朝前中期黃金白銀比為1:4或1:5,而1644年前後境外白銀大量流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兩白銀。
得到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文)錢
那麼1文錢=0.5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