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金非貨幣化的黃金非貨幣化影響
從金融的角度來說,黃金退出流通市場,不再具有貨幣的流通職能,被儲存起來,這個過程稱為黃金的非貨幣化。
黃金被作為財富或者儲備被儲存起來,比如官方的黃金儲備。這個過程就是黃金的非貨幣化。
⑵ 黃金非貨幣化的介紹
黃金非貨幣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 ,黃金非貨幣化是指取消黃金的貨幣職能,使其與貨幣完全脫離聯系回,重新成為單純答商品的趨勢。戰後初期,由於美國黃金儲備充足,國際收支大量順差,美元匯率穩定,黃金價格基本上能夠維持在國際貨幣體系所規定的官價上。 進入70年代,美國為應付國內經濟困難,尼克松政府於當年8月停止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國兩度宣布美元貶值。接著,西方各國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1976年,牙買加會議召開,正式取消黃金官價,並實施黃金非貨幣化。
⑶ 黃金非貨幣化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么
黃金非貨幣化不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內容的是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其實質是建立一種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基本內容包括美元與黃金掛鉤、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確認194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沖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
(2)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
(3)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法定匯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匯率超過法定匯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維持匯率的穩定。若會員國法定匯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准。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匯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范圍,決定「平價」的標准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這種匯率制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
(4)各國貨幣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原則。《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協定》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5)確定國際儲備資產。《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匯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6)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餘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即借貸)一定數額的外匯,並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借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只限於會員國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於經常項目的支付。
⑷ 黃金已經非貨幣化但為什麼還是有黃金儲備制度
雖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由於美圓與黃金的脫鉤,導致各國不得不實行黃版金權非貨幣化。但由於在數千年來,黃金所具有的特性——保值性,仍然為全世界人民所認同的,所以,各國在最終貿易結算時,仍以黃金為結算媒介。所以,在穩定國內貨幣秩序和支付國與國間的貿易逆差的考慮下,各國還承認和執行黃金儲備制度。
其最根本原因就是,萬物皆可貶值,唯黃金不會貶值的公共認同。
⑸ 試評述黃金非貨幣化後貨幣制度的特點
首先是以美元和黃金等價的制度,金本位制。美元的發行量等於國庫黃金專量。但因為經濟的發展美元發屬行過多,已經超出其持有的黃金量。那個什麼體系被取消,美元與黃金脫鉤,黃金價格隨市場浮動,貨幣已經成了國家信用的體現。變成了現在的信用貨幣制度。也就是說國家信用來保證貨幣的價值!那麼所謂的貨幣政策就是國家決定社會上流通的現金的量的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就是國家放出的現金多了。穩健就相對少了。緊縮就是回籠資金了
⑹ 什麼是黃金非貨幣化
黃金非貨幣化(demonetization of gold) ,黃金非貨幣化是指取消黃金的貨幣職能,使其與貨幣完全脫離聯回系,重新成為答單純商品的趨勢。戰後初期,由於美國黃金儲備充足,國際收支大量順差,美元匯率穩定,黃金價格基本上能夠維持在國際貨幣體系所規定的官價上。 進入70年代,美國為應付國內經濟困難,尼克松政府於當年8月停止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國兩度宣布美元貶值。接著,西方各國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1976年,牙買加會議召開,正式取消黃金官價,並實施黃金非貨幣化。
⑺ 黃金非貨幣化的黃金非貨幣化影響
國際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使黃金成為了可以自由擁有和自由買賣的商品,黃金從國家金庫走向了尋常百姓家,其流動性大大增強,黃金交易規模增大,因此為黃金市場的發育、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經濟環境。黃金非貨幣化的30年來也正是世界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時期.可以說黃金非貨幣化使各國逐步放鬆了黃金管制,是當今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政策條件,但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黃金制度上的非貨幣化與現實的非貨幣化進程存在著滯後現象。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但是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領域,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儲備資產。
當今的黃金分為商品性黃金和金融性黃金。國家放開黃金管制不僅使商品黃金市場得以發展,同時也促使金融黃金市場迅速地發展起來。並且由於交易工具的不斷創新,幾十倍、幾百倍的擴大了黃金市場的規模。當今,在黃金商品性市場和金融投資性市場中,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金融投資性黃金交易是黃金市場的主流,達到市場份額的90%以上。在金融投資性黃金交易中又以黃金金融衍生品交易為主。而且,世界各國央行仍保留了高達3萬噸的黃金儲備。1999年9月26日歐洲央行及14個歐洲國家央行發表聲明,再次確認黃金仍是公認的金融資產,並簽定了《華盛頓協議》,表示要約束自己的售金行為。
作為特殊的貴金屬,黃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國所青睞的主要國際儲備。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金融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儲備資產。目前黃金仍然是國際上可以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大硬通貨。
⑻ 請談一下黃金非貨幣化問題的認識。
轉一片文章,供你參考:
盤點2005年全球金融大事,最受矚目的無疑是金價出現不同尋常的持續上漲。盡管受年終結賬因素影響導致近期國際市場金價一度自每盎司540美元的高位出現急劇下挫,但許多市場人士依然對金價未來走勢充滿信心。這顯然不是由於黃金在中國已漸漸成為一種新的投資工具,畢竟上海黃金市場交易所全年成交量僅為106億元人民幣,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投資者對通貨膨脹的擔憂。當人們相信大宗商品交易價格對產業周期具有前瞻性,以及匯率對經濟周期具有前瞻性的時候,黃金價格的前瞻性可能更加豐富。
以「比價關系」來解讀本輪金價上漲的人不在少數。的確,與40年前相比,國際市場油價至今已上漲了30倍,最大漲幅超過35倍,而金價漲幅充其量不超過15倍。不僅如此,以「9"11」為起點,目前銅價上漲了3倍,鎳價的上漲幅度更高,而金價的漲幅僅為80%。這可以用來說明黃金價格曾受到嚴重低估,也暗示了金價在未來仍具有可觀的上漲空間。
不過,將黃金混同於一般大宗交易商品忽視了其貨幣的屬性。作為世界貨幣以及儲備工具,黃金的需求導向及其對金價的影響無疑要比上述「比價關系」重要得多,亦深刻得多。最大膽的聯想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35年以後,黃金的貨幣功能特別是其國際儲備地位開始重新受到重視。
黃金儲備比例
黃金和白銀成為世界貨幣是由國際貿易推動的。在此之前,各國的貨幣形態五花八門。如果說以白銀為主的世界貨幣代表了十七世紀前以中國為主導的世界貿易格局,那麼,在西方工業革命、海上貿易發展以及戰爭賠款等因素作用下,到十九世紀,黃金逐步取代白銀成為擴大的世界貿易體系普遍接受的世界貨幣。
如果黃金供應充足,准確地說是黃金供應量的增長能夠與國際貿易量的增長保持一致,那麼,各國為滿足償付外債、維持進口的需要而建立的貨幣儲備就不會有外匯,而只有黃金。就此而言,金本位制的出現是黃金供應短缺引起的。當貿易增長持續快於黃金供給增長時,各國改變了以往專注於黃金儲備的做法,開始儲備由主要債權國中央銀行發行的以黃金為本幣的貨幣即外匯。
在不發生外匯信用危機和貿易正常發展的前提下,一個國家的貨幣儲備率(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對進口總值的比率)達到50%似乎是恰當的,而且其中的外匯儲備比例(外匯儲備占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的比例)可以占據較高的水平。然而,貿易發展的進程不總是一帆風順的,天災人禍尤其是戰爭足以對貿易構成影響。與此同時,那些作為世界貨幣的外匯信用也是靠不住的,例如1931年出現的英鎊大幅貶值,以及上個世紀後半葉頻繁出現的美元貶值。於是,人們相信,為應對國際市場的不測風雲,需要提高並保持較高的貨幣儲備率。為避免外匯貶值對貨幣儲備體系的沖擊,在外匯市場不穩定的時期需要提高黃金儲備比例(黃金儲備占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的比例)。
歷史曾經按照這一邏輯左右著世界的貨幣儲備格局。據當代國際貨幣體系奠基人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黃金與美元危機》一書中提供的數據,一戰前的1913年,全球貨幣儲備佔全球進口總值的比率為37%,其中黃金儲備比例佔94%。以一戰後貿易快速增長和英鎊匯率相對穩定為背景,到大蕭條之前的1928年,全球貨幣儲備比例升至45%,而其中的黃金儲備比例則降至77%。大蕭條後,隨著以「英鎊-黃金」為基礎的金本位制度崩潰,黃金的地位再度鞏固,以至於全球范圍內黃金儲備比例在1933年和1938年先後升至92%和94%。
二戰結束後建立起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鼓勵了各國紛紛提升其貨幣儲備當中的外匯儲備比例(主要是美元),並相應降低了黃金儲備比例。到1949年,在全球范圍內,黃金和外匯的儲備比例分別為74%和26%,10年後分別為67%和33%。
誰改變了金本位制
頗為流行的觀點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意味著黃金喪失了其長期保持的儲備地位,甚至出現黃金的非貨幣化趨勢。這可能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貿易大國忽視並不斷削弱黃金儲備地位的主要原因。實際上,當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關閉「黃金窗口」的時候,美國人所擔心的是黃金儲備的流失,而不是黃金儲備的增長。到目前,美國的貨幣儲備依然是以黃金標價的,全部黃金與外匯儲備為12748.4噸黃金,其中黃金儲備8133.5噸黃金,佔全部貨幣儲備的63.8%,與40多年前相比幾乎是一樣的。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這讓人懷疑金本位在國際貿易以及相應的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其實並沒有改變,只是熱衷於美元儲備的國家將黃金儲備的責任推卸給美國而已。
中國的貨幣儲備率過低曾經令人擔憂。這主要是指1990年以前的情況。1980年,國家外匯儲備為-12.96億美元,黃金儲備為1280萬盎司(按金衡制1噸黃金等於32151盎司換算為398.12噸)。在向市場出售了13萬盎司黃金並導致黃金儲備降至1267萬盎司之後,1981年外匯儲備提升到27.08億美元。直到1989年,國家外匯儲備升至55.5億美元,按照當年黃金價格1盎司=381.44美元計算,1267萬盎司黃金儲備價值48.33億美元,貨幣儲備總計約103.84億美元,與當年進口總值591.4億美元相比,貨幣儲備率不到17.56%(詳見表1「中國的黃金與外匯儲備概覽(1978~2004)」)。
由於黃金儲備數量長期不變,到2001年,盡管外匯儲備增至2121.65億美元,黃金與外匯儲備合計2155.98億美元,對當年進口總值而言的貨幣儲備率提升到88.52%,但其中的黃金儲備比例由1989年的46.55%大幅降至1.59%。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年將國家黃金儲備量由1267萬盎司增加至1929萬盎司之後,當年黃金儲備佔全部貨幣儲備的比例僅升至2.2%。由於外匯儲備增長速度過快,到2004年末國家黃金儲備比例再降至1.28%,相信2005年末已不足1%。
不難看出,是中國改變了金本位制,確切地說是中國在過去27當中將官方黃金儲備比例由93.67%降至1%以下,並導致外債償付能力由主要依賴黃金變成主要依賴外匯或美元。由此而來的問題是,雖然中國的貨幣儲備率到2005年末可能已接近150%,但由於黃金儲備比例嚴重偏低,出於外匯市場波動的考慮,中國所承受的貨幣儲備風險依然是不可低估的。
貿易全球化趨勢中的貨幣儲備風險
如今在各國貨幣之間形成的匯率與歷史上各國金銀鑄幣之間存在的成色差異是一個意思。例如,日本在實行金本位制之前奉行萬延幣制,一分判金幣的含金量約0.75克,可兌換0.5美元。實行金本位制之後,新鑄幣1日元金幣的含金量為1.5克,與1美元的含金量相當,形成1日元=1美元的匯率。不過,必須承認,改變紙幣的價值要比改變金銀鑄幣的成色容易得多。這也是為什麼外匯儲備比例過高或黃金儲備比例過低的國家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貨幣儲備風險的原因。
促使一個國家改變其貨幣價值的力量來自不平衡的貿易以及相應的國際收支狀況。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情願看到本國貨幣升值,畢竟出口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防範貨幣儲備風險方面,重點是防範主要貿易赤字國的貨幣貶值。如果該國貨幣恰好是主要儲備工具的話,那麼,對外匯儲備比例較高的國家來說,貨幣儲備風險是不言而喻的。
不應當懷疑貿易全球化有著縮小各國經濟差異和實現全球經濟和諧發展的初衷和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工業化國家在世界貿易當中所佔的比重逐步下降,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則相應上升。中國在世界貿易排名中的地位快速提升無疑是這一觀點最好的佐證。但是,貿易全球化必然沖擊以往單一的世界貨幣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歐元的出現反映了世界貿易的多元結構對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需要。盡管由美元和歐元共同扮演世界貨幣的角色要比先是英鎊後是美元獨挑大樑的局面好得多,但從長計議,依然不能滿足貿易全球化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國際貿易至今沒有從更本上擺脫金本位,即使是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國家,或者由此類國家結成的貨幣一體化組織,除非大幅度提升黃金儲備比例,否則,其貨幣不大可能扮演好世界貨幣的角色。鑒於亞洲各國黃金儲備比例水平普遍偏低,所謂的「亞元」能否受到歡迎令人高度懷疑。
如果說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的旨在降低單一世界貨幣體系下的貨幣儲備風險,同時,候補的世界貨幣有賴於其黃金儲備比例的提升,那麼,在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的目標之前,應對貨幣儲備風險的最好辦法,恐怕不是將目前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儲備置換為所謂一攬子貨幣,而是提升黃金儲備比例。有理由相信,在外匯儲備當中增加那些沒有充實黃金儲備作後盾的非中心貨幣(指美元、歐元之外的貨幣),所承擔的貨幣儲備風險恐怕比較為單一的外匯儲備更大。
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而改變本國貨幣的匯率。在這種情況下,黃金的儲備地位必將重新受到重視。道理很簡單,當主要持續貿易逆差國都可能放任或主動接受本國貨幣貶值的時候,黃金即使貶值也是最緩慢的一個。進一步說,由於目前的主要貿易逆差國恰好是主要黃金儲備國,其貨幣貶值的過程往往也是金價上漲的過程。為此,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黃金有著無法抗拒的誘惑力,可以成為價值最穩定的儲備工具。如此說來,為什麼不看好金價的前景呢?
⑼ 黃金非貨幣化的時期是什麼時候
黃金非貨幣化的20年來也正是世界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時期。可以說黃內金非貨幣化使各國逐步容放鬆了黃金管制,是當今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政策條件,但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黃金制度上的非貨幣化與現實的非貨幣化進程存在著滯後現象。
具體來說就是黃金的初期時代,你了解這些無非是想 進行黃金投資這個行業,其實你可以上黃金界的行業站 投金網 進行查詢,了解黃金金融體系的同時 還可以進行一些投資獲利。
⑽ 黃金非貨幣化的有關爭論
在西方國家,黃金非貨幣化論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隨著國際金本位制的崩潰和凱恩斯經濟學的問世回而產生答了。60年代初發生第一次美元危機,以美國經濟學家R.特里芬的觀點為代表,黃金非貨幣化形成思潮。70年代中後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牙買加協議》宣布廢除黃金的世界貨幣職能後,黃金非貨幣化遂成為西方國家有關黃金貨幣作用理論問題的主流。但主張黃金再貨幣化的觀點仍時有反映,主要是擔心國際儲備多元化與分散化失卻了黃金的自動約束,會導致世界貨幣無限制增長,從而引起世界性通貨膨脹和匯率的頻繁變動;但同時也考慮到恢復金本位制的現實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維持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再度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在西方國家學術界黃金非貨幣化已成定論。
在中國,學術界關於黃金非貨幣化問題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黃金已不再是世界貨幣,而且不再是決定貨幣匯率的主要因素;另一種觀點認為,黃金實際上只是被人為地非貨幣化,盡管如此,它仍然維持其世界貨幣地位,在不遠的將來還有可能發生黃金再貨幣化。
雖然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已不具有明確的貨幣職能,但仍是各國國際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黃金非貨幣化仍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