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黃金冶煉歷史

黃金冶煉歷史

發布時間:2020-12-29 22:46:29

A. 宋應星為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即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回種新金屬,並答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他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即爐甘石煉制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B. 我國黃金的歷史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徵,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實上由於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產生「中國貧金」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1)歷史原因:據考古發現,在漢代以前中國社會商品流通領域中並不缺乏黃金,整個社會中黃金流通總量也並不缺乏,這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飾物可見一斑,從各種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黃金的重要地位。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皇帝對有功的大臣戰將等往往就動輒賞賜幾百斤的黃金。但在漢朝以後中國社會中的黃金總量就突然減少了,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總量的突然減少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需要中國考古學界來繼續研究破解這個謎團。其中有一個說法,從漢代以後,中國朝代更替頻繁,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各種戰爭一直綿延不斷,而當時的黃金事實上是儲備在中國社會的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恰恰是各種戰爭與農民革命的掠奪對象,為了保存這些財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必然要藏匿類似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社會動盪各種綿延不斷的戰爭過程中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滅,這些被藏匿的黃金財富就成了無主的、消失了的財富。由於從漢朝以來,各種戰爭革命頻繁爆發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大量的諸如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就被埋在了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難尋」,大量黃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的財富。也許這真是中國「貧金」的一個歷史解釋。 (2)近現代的戰亂因素:除了上面的歷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件,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大陸上貧金的現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近100年的鴉片貿易巧取和武裝搶奪與盤剝,大量的白銀和黃金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自此以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黃金與白銀用作了軍械物資的購買,另一部分被大量達官顯貴外逃攜帶出國。至今中國民間依然有這樣的國際黃金疑案未了結。(3)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金圓券」事件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黃金外流事件。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就大量發行法幣,法幣猛增,物價隨之飛漲。為了挽救經濟崩潰,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中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當時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金銀外幣總值達2億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物價更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的黃金、白銀儲備等,在1949年由軍艦押送至台灣。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蔣經國拿出一封蔣介石的「手諭」,上面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台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關於這筆款的數目,說法不一。國民黨的文人陳孝威說是「黃金50萬兩」;也有的說是美金8000萬元,黃金92.4萬余兩,銀元3000萬元;而李宗仁的秘書梁升俊說南京失守時,「國庫尚有黃金280萬兩,美鈔5000餘萬元,經合署的棉花紗布出售總值不下美元1500萬元,還有價值巨大的有價證券」。總之,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用海軍軍艦全部搶運到台灣。 (4)當代中國仍然「黃金匱乏」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金」的中國大陸上開始經濟建設和金融體系建設。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增加,而沒有歷史存留的積累。在1949年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階段,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到1982年社會大眾才重新開始有權力擁有黃金,擁有黃金的渠道還只是通過商場可以購買到黃金首飾而已。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當前的「黃金匱乏」的歷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地域大國里,從1949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這個「黃金斷層」持續時間長達30年,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與黃金無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缺乏對黃金的各種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對於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性無知和漠視。 (5)中國央行黃金儲備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國中央銀行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摺合約為600噸。(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1000噸以上)按150元/克的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900億人民幣。按580美元/盎司的價格計算,1929萬盎司黃金價值約111.88億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約800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3%左右 (6)中國黃金生產狀況與礦藏儲備2003年我國的黃金產量名列世界第三,黃金年產量約180噸,摺合到當時的黃金價格約為200億人民幣,而且最近6年來的產量波動不大。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國黃金生產情況來分析,全國5月份生產黃金(成品金)16.837噸。1-5月累計完成79.06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7.341噸,同比增長10.24%。2004年1-5月,黃金礦山企業礦產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計完成64.263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冶煉企業(有色、黃金冶煉企業)累計完成成品金32.68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22%。200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212.348噸,與上年同比增長5.86%。產金量較大的省有山東、河南、福建、陝西、遼寧、河北等省,山東仍為我國最大產金省,全年產金64.509噸,佔全國產量的30.38%。2005年,中國黃金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中國黃金協會的《全國黃金統計月報》顯示,2005年全國黃金產量達224.050噸,中國黃金產業的「十五」規劃,要求在2006年達到約240噸的黃金年產量,可見,我國要迅速大幅提高黃金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為4000至5000噸,約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0%,以現有開采速度還可維持22至28年。(7)民間儲金量較低黃金投資意識匱乏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黃金產業一直實行嚴格管制,黃金生產企業須將開采和冶煉的黃金,全部售給中國人民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經過審批環節配售給各用金單位。1982年,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熊貓金幣為標志,中國開放金銀市場邁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國放開白銀市場,封閉了半個世紀的白銀自由交易開禁,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銀行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兌國內金價進行調整。隨後足金飾品、金精礦、金塊礦和金銀產品價格全部放開。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黃金投資逐步走進社會大眾,黃金投資在中國迎來了全新開端。目前,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4000-5000噸。這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大眾擁有的黃金製品。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而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所佔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憐。中國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是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製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綜觀中國國內現狀,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後,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民眾在黃金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能力不可低估。

C. 誰知道古人是怎麼樣提煉金子

金子基本上是很穩定的一種金屬從水中淘金只是其中一種方法 用來淘取砂金 就是那種基本上獨立存在的沒有和其他礦物質結合在一起的金子

用水淘金的方法叫重砂找礦法
重砂法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找礦方法。遠在公元前2000年就用以淘取砂金。因為它方法簡便,經濟而有效,因此迄今仍為一種重要的找礦方法。不但可應用它尋找礦石、礦物物理化學性質相對穩定的砂礦和原生礦(如自然金、自然鉑、黑鎢礦、白鎢礦、錫石、辰砂、礦鐵礦、金紅石、鉻鐵礦、鉭鐵礦、鈮鐵礦、綠柱石、鋯石、獨居石、磷釔礦等金屬、貴金屬和稀有、稀土金屬礦產,及金剛石、剛玉、黃玉、磷灰石等非金屬礦產),而且在原生礦床附近,還可用以尋找方鉛礦、黃銅礦、輝鉬礦和閃鋅礦等硫化物礦床。可通過對人工重砂礦物的研究劃分地層,對比岩體,研究礦床成因和成礦元素賦存狀態,了解區域成礦特點,進行礦產預測。在礦產普查、礦床勘探和礦床研究中都要應用,並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利用的是金子和其他礦物質之間密度的差別來淘取金子

實際上還會大量的使用水銀 也是因為兩者之間密度存在差異

在水裡 金子會沉下去 而其他的礦物質輕微用力很容易被沖洗走

在水銀中 金子會沉下去 而其他礦物質大都會浮起來 從而達到分離金子的目的

實際 金子在一些金礦(非金砂)中的提取是利用熔點的概念來提取的 不是所有的金子都是用水洗法得到的!

一、砂金的淘選
砂金礦的選金技術比較簡單,主要工具是溜槽、流板和淘金盤。
溜槽長4米,寬0.6米,倒板高0.16米,安裝坡度為5-7°,棒條篩由直徑為15毫米的鋼筋焊接而成,間隙為15毫米。在地形條件允許時,可將溜槽直接放在砂礦床底板上應用,操作前在底部鋪上麻袋布或線毯,並在上邊放置格條和壓條,固定緊牢,防止礦層流動。流板由容易起毛的椴木、柳木和楊木做成長2.1米,上寬1.1-1.3米,下寬0.9-1.0米,傾角15-18°,操作時可將流板牢固地安放支架上或已砌好的斜坡上。淘金盤俗稱金簸箕,用椴木或柳木製成。一般長為600-700毫米,寬為350-380毫米,高110-120毫米。其形狀側視為三角形,正視為梯形,是由兩塊三角形和兩塊梯形的木塊組成。是砂金礦常用的選金工具。
選礦前先挖一個長方形的選礦坑,坑內安設溜槽或流板。將地表水引上木溜槽或流板,將挖出的礦砂倒在溜槽上,並用鐵耙子在棒條篩上不停耙動,排除較大的礫石,4-8小時後即可取下壓條,用水沖洗格條,反復洗滌襯墊物。把粗精礦放在淘金盤內(約占容量的60-70%),將盤內注入一定的水後,端起擺動,並不斷排水,泥沙則順水流走,只剩下少量金粒和重礦物,此時更需精心操作,把金礦物淘去,剩下金粒。

二、砂金的冶煉
用淘選法所獲得的砂金,還含有相當多的雜質,因此,必須就地冶煉,提高品位。常用的方法是火法煉金。
在選出砂金中加入一定量的硼砂、蘇打和石英砂。然後放入200-2000毫升的坩堝中,在焦炭和柴油爐里鼓風加溫,熔煉溫度為1200-1350℃,時間為1.5-2.0小時,熔化後倒入一種口大底尖的圓錐形鑄鐵「蹲罐」內,倒時用小鐵錘打擊蹲罐,使雜渣與金銀合金分開。冷凝後倒出,底部即為合金塊。坩堝平均使用次數為2-3次。
火法煉金所用的鑄模為灰口鐵鑄成長條狀規格不一,大小不等的鑄模,一般每模可鑄合金塊0.25-5千克,澆鑄前,應先將鑄模預溫,以防澆鑄時熔體飛濺。
砂金經熔煉後,金的品位可達85-95%。如想得到純金,須再用硝酸或王水(一份硝酸,三份鹽酸)處理,使金銀分開。

D. 元代時期能提煉黃金嗎

在商朝就有了,不過提煉的純度低而已。

中國黃金發展史:
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表明,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我國黃金的開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認識了黃金。
根據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的各種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遺址的年代,最早的為商代早期。如河南鄭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飾,河南輝縣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塊、金箔、金葉都證明了我國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開始使用黃金,並掌握了加工製作金的工藝技術。
中國黃金生產在世界黃金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構成了世界黃金史的重要篇章。從世界採金史來看,大多數國家都是從采淘砂金開始的。我國採金活動始於奴隸社會早期,淘洗的砂金是從含金的砂礫層中得到的,古稱「河金」或「麩金」,後來又根據砂金賦存地質條件的差異,分為「水砂中」淘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開採的砂金兩種。脈金的開采時代遠遠晚於砂金,大約起於唐代、宋代之間。勞動人民為獲得寶貴的黃金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唐代詩人劉禹錫把生產黃金的艱辛和貴族們的奢侈寫入詩中:「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釧、耳環,四川廣漢出土的周朝金手杖,漢朝來自湖南長沙馬王堆的金縷玉衣,唐代的純金十二環錫禪杖,明代的耀眼的金裝飾,件件文物展示了中華民族採金歷史的悠久和制金技藝的高超。中國黃金生產始於商、興於漢、衰於兩晉南北朝,復於唐。唐以後的宋、元、明、清,對黃金時而禁采,時而開禁,高亢和低迷交替出現,阻礙了我們這個民族快速發展黃金生產的腳步。

E. 誰知道中國的黃金歷史與現狀是什麼樣的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徵,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實上由於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產生「中國貧金」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1)歷史原因:

據考古發現,在漢代以前中國社會商品流通領域中並不缺乏黃金,整個社會中黃金流通總量也並不缺乏,這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飾物可見一斑,從各種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黃金的重要地位。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皇帝對有功的大臣戰將等往往就動輒賞賜幾百斤的黃金。

但在漢朝以後中國社會中的黃金總量就突然減少了,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總量的突然減少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需要中國考古學界來繼續研究破解這個謎團。其中有一個說法,從漢代以後,中國朝代更替頻繁,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各種戰爭一直綿延不斷,而當時的黃金事實上是儲備在中國社會的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恰恰是各種戰爭與農民革命的掠奪對象,為了保存這些財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必然要藏匿類似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社會動盪各種綿延不斷的戰爭過程中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滅,這些被藏匿的黃金財富就成了無主的、消失了的財富。由於從漢朝以來,各種戰爭革命頻繁爆發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大量的諸如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就被埋在了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難尋」,大量黃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的財富。也許這真是中國「貧金」的一個歷史解釋。

(2)近現代的戰亂因素:

除了上面的歷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件,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大陸上貧金的現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近100年的鴉片貿易巧取和武裝搶奪與盤剝,大量的白銀和黃金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自此以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黃金與白銀用作了軍械物資的購買,另一部分被大量達官顯貴外逃攜帶出國。至今中國民間依然有這樣的國際黃金疑案未了結。

(3)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金圓券」事件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黃金外流事件。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就大量發行法幣,法幣猛增,物價隨之飛漲。為了挽救經濟崩潰,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中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

當時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金銀外幣總值達2億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物價更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

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的黃金、白銀儲備等,在1949年由軍艦押送至台灣。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蔣經國拿出一封蔣介石的「手諭」,上面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台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關於這筆款的數目,說法不一。國民黨的文人陳孝威說是「黃金50萬兩」;也有的說是美金8000萬元,黃金92.4萬余兩, 銀元3000萬元; 而李宗仁的秘書梁升俊說南京失守時,「國庫尚有黃金280萬兩,美鈔5000餘萬元,經合署的棉花紗布出售總值不下美元1500萬元,還有價值巨大的有價證券」。 總之,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用海軍軍艦全部搶運到台灣。

(4)當代中國仍然「黃金匱乏」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金」的中國大陸上開始經濟建設和金融體系建設。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增加,而沒有歷史存留的積累。在1949年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階段,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到1982年社會大眾才重新開始有權力擁有黃金,擁有黃金的渠道還只是通過商場可以購買到黃金首飾而已。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當前的「黃金匱乏」的歷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地域大國里,從1949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這個「黃金斷層」持續時間長達30年,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與黃金無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缺乏對黃金的各種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對於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性無知和漠視。

中國社會大眾需要對黃金理念與投資意識的大補課,迫切需要彌補中國社會與大眾在黃金意識層面的大斷層,中國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5)中國央行黃金儲備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國中央銀行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摺合約為600噸。(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1000噸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900億人民幣。按580美元/盎司的價格計算,1929萬盎司黃金價值約111.88億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約800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3%左右

(6)中國黃金生產狀況與礦藏儲備

2003年我國的黃金產量名列世界第三,黃金年產量約180噸,摺合到當時的黃金價格約為200億人民幣,而且最近6年來的產量波動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國黃金生產情況來分析,全國5月份生產黃金(成品金)16.837噸。1-5月累計完成79.06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7.341噸,同比增長10.24%。2004年1-5月,黃金礦山企業礦產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計完成64.263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冶煉企業(有色、黃金冶煉企業)累計完成成品金32.68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22%。

200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212.348噸,與上年同比增長5.86%。產金量較大的省有山東、河南、福建、陝西、遼寧、河北等省,山東仍為我國最大產金省,全年產金64.509噸,佔全國產量的30.38%。

2005年,中國黃金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中國黃金協會的《全國黃金統計月報》顯示,2005年全國黃金產量達224.050噸,中國黃金產業的「十五」規劃,要求在2006年達到約240噸的黃金年產量,可見,我國要迅速大幅提高黃金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

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為4000至5000噸,約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0%,以現有開采速度還可維持22至28年。

(7)民間儲金量較低黃金投資意識匱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黃金產業一直實行嚴格管制,黃金生產企業須將開采和冶煉的黃金,全部售給中國人民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經過審批環節配售給各用金單位。

1982年,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熊貓金幣為標志,中國開放金銀市場邁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國放開白銀市場,封閉了半個世紀的白銀自由交易開禁,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銀行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兌國內金價進行調整。隨後足金飾品、金精礦、金塊礦和金銀產品價格全部放開。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黃金投資逐步走進社會大眾,黃金投資在中國迎來了全新開端。

目前,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4000-5000噸。這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大眾擁有的黃金製品。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而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所佔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憐。中國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

是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製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綜觀中國國內現狀,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後,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民眾在黃金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能力不可低估。

F. 黃金是怎麼形成的

金子的形成原因:

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著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大約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強大力的作用,地殼變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質活化遷移富有集,形成金礦田,即我們所說的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帶,岩石氧化後往往留下許多自然金.地表淺層的岩金,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與剝蝕,岩石變為沙土.因金的性質穩定,因而被解離為單體,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穩水處沉積下來,於是形成沙金礦。

據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的記載大意是:中國產金地區,約有100多處,難以一一列舉。山石中出產的,大者名叫馬蹄金,中者名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為瓜子金。

水沙中出產的大者名叫狗頭金,小者名叫麩麥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經過淘洗後進行冶煉,才能成為整塊的金子。

(6)黃金冶煉歷史擴展閱讀:

在自然界中,金以單質的形式出現在岩石中的金塊或金粒、地下礦脈及沖積層中。金的單質在室溫下為固體,密度高、柔軟、光亮、抗腐蝕,其延展性是已知金屬中最高的。

在19世紀之前,人類社會的黃金生產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認為:在19世紀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總共生產的黃金不到1萬噸,如18世紀的100年僅生產200噸黃金。

黃金因為極其稀有而十分珍貴,黃金開采成本非常高、諸多物理特性非常好,具有極好的穩定性便於長期保存,這些特點使得黃金得到了人類社會的格外青睞,黃金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復雜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G. 金屬的冶煉歷史

商代青銅---然後是鐵---然後是鋼。。

H. 人類使用金屬的歷史

人因為來會製造和使用工具自而從一般動物中分離出來,而成為唯一的智能群體。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由石器時代到金屬時代的過渡。金屬時代(包括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到來為人類文明帶來了新的曙光,人們發現了七種至今仍然廣泛應用著的七種金屬,它們是金銀銅鐵錫鉛汞。下面講講這七種金屬的發現過程及對人類發展的影響。

黃金時代

大約在5000多年前,即公元前3000年,四大文明古國的埃及已經建立起來,首都開羅已經是一個繁華的城鎮了。每逢趕集的時候,這里的人群熙熙攘攘。一天中午,安靜而有序的城鎮卻出現了騷亂,人們爭相湧向一個地方,透過圍得密密的人群,人們發現開羅有名的旅行家裡希爾正拿著一塊黃燦燦的東西,里希爾說這是神賜予人類的寶物,他把它稱作黃金。很快,開羅城擁有黃金的人都變得富有起來。人們紛紛去尋找金子,河灘上的沙地里站滿了尋找金子的人群,開始只有很少幾個幸運兒找到成塊的金子,後來人們注意到沙子中混著一些金常

I. 人類最早的金屬是怎麼冶煉的

銅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
早期對天然金屬(銅、金、隕鐵)的使用
最早冶金
中國的早期冶金
青銅時代
中國商代以前的青銅器
商周青銅鑄造
其他金屬的使用
鐵器時代
鐵的發現和應用
中國冶鐵
中國鑄鐵的發明和發展
中國的生鐵煉鋼
中國鋼鐵生產設備、燃料和輔助材料
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煉鐵技術
中國古代冶金的其他成就
鑄造技術
金屬表面裝飾技術
其他金屬及其合金
中國古代冶金發展的特點
近代冶金技術的發展
━━━━━━━━━━━━━━━━━━━━━━━━
在新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開始使用金屬,經歷了銅─青銅(包括銅砷、銅錫、銅鉛和銅鋅合金,見銅合金─鐵(包括塊煉鐵、生鐵、熟鐵或鋼)幾個時代。世界各地進入銅器、鐵器時代的時間各不相同,技術發展的道路也各有特色。冶金技術和金屬的使用同人類的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新石器時期的制陶技術(用高溫和還原氣氛燒制黑陶)促進了冶金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冶金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用青銅、鐵等金屬及各種合金材料製造的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和武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社會進步。中國、印度、北非和西亞地區冶金技術的進步是同那裡的古代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6世紀以後,生鐵冶煉技術向西歐各地傳播,導致了以用煤冶鐵為基礎的冶金技術的發展,這一發展後來又和物理、化學、力學的成就相結合,增進了對冶金和金屬的了解,逐漸形成了冶金學,進一步促進了近代冶金技術的發展。
銅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利用天然金屬。此後逐漸以礦石為原料冶鑄銅器。此時以使用石器為主,也使用少量小件銅器,被稱為銅器時代或銅石並用時代。
早期對天然金屬(銅、金、隕鐵)的使用 在現在伊朗西部艾利庫什(Ali Kosh)地區發現公元前七、八千紀用天然銅片捲成的銅珠。在伊朗中部納馬克湖南部泰佩錫亞勒克(Tepe Sialk)發現了公元前五千紀的銅針。在克爾曼(Kerman)之南的葉海亞 (Yahya)地區發現了公元前五千紀後期天然銅製成的銅器。
天然金雖然容易發現,但一般塊金尺寸較小,數量較少。砂金的利用則有待冶金方法的出現,所以出現較晚。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金製品最早的為公元前五千年。南美最早使用的金屬則為天然金。在秘魯,對金的加工始於公元前1500年,而用銅和銅銀合金則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11~14世紀的金人反映了印第安文化。(見彩圖) 隕鐵不如天然銅、金容易識別.,使用較晚。目前最早的隕鐵器是公元前四千紀的鐵珠和匕首(含鎳 7.5~10.9%),出土於尼羅河流域的格澤(Gerzeh)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烏爾(Ur)地方。
中國的最早隕鐵文物是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3世紀中葉)的藁城鐵刃銅鉞。(見彩圖) 最早冶金 天然金屬的資源有限,要獲得更多的金屬,只能依靠冶煉礦石製取金屬。人類在尋找石器過程中認識了礦石,並在燒陶生產中創造了冶金技術。
礦石煉銅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最先使用的是氧化銅礦(如孔雀石),將氧化礦石與木炭混合加熱還原得到金屬銅。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煉的銅器出土於伊朗葉海亞(Yahya)地區(約當公元前3800年前),含有少量砷(0.3~3.7%),其中有的經過鑄造、冷加工和退火。與此同時,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使用含鎳或含砷銅器。鹼性砷酸銅礦與孔雀石相似,用它或硫砷銅礦冶煉砷青銅比較容易,鎳則往往與銅共生,容易煉成鎳銅。砷銅和鎳銅的使用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中東的煉銅技術在公元前三千紀向歐洲和印度傳播,保持了含鎳和用砷的特點;在較晚的銅器中,如印度河流域哈拉帕(Harappa)文化,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也有含砷或鎳的錫青銅。已知的最早含錫青銅器,產於現伊拉克地方的烏爾第一王朝(公元前2800年),含錫 8~10%。
中國的早期冶金 中國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含錫6~10%),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青銅器物;約當公元前三千紀初期,與烏爾青銅同時。此外,馬廠文化的青銅刀約當公元前三千紀後期相當於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發展錫青銅的時代,和東南亞泰國北部嫩諾塔(Nor Nok Tha)出土的錫青銅時代。錫青銅在中國的出現和發展與兩河流域的歷史相當,而早於東南亞。而且,中國早期沒有出現砷銅和含鎳銅合金的階段,這些都表明中國青銅技術是獨立發展起來的。
青 銅 時 代
青銅主要指銅錫合金,古代青銅往往還含有鉛或其他金屬。銅中加入錫可以改善性能。青銅的熔點比銅低,鑄造性能好,逐漸成為古代銅器的主要品種。最早的錫青銅出現於兩河流域,約當公元前3000~前2500年。在公元前兩千紀,銅及青銅冶煉技術達到了全盛時代。埃及青銅時代約開始於公元前2600年。歐洲則在公元前1800~前1500年經歷過砷銅時代後才出現錫青銅。
中國商代以前的青銅器 在商代之前和商代初期, 黃河流域已經出現了一些銅器,包括紅銅、錫青銅和鉛青銅。山東膠縣出土了龍山文化的極為原始的黃銅錐;河南登封出土公元前三千紀末期的青銅片(見彩圖)。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三期(公元前17世紀)已能鑄造錐、錛、鈴和銅爵等較復雜的青銅器物。夏家店下層文化也出土了紅銅、青銅器和石范。甘肅齊家文化和火燒溝文化遺址出現了大批銅、青銅器和金銀飾品。此時已掌握鑄造中空器物的技術,如銅四羊權杖首。權杖首還使用了嵌鑄技術,這些都反映了較高的鑄造水平。 商周青銅鑄造 商周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在技術上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高峰。出土大批商周鑄造銅器包括生產工具(斧、錛、鑽、刀、削、鋸、錐等)、農具(鋤、鏟、

J. 金屬工藝的歷史

金屬工藝品,歷史久遠
更新時間:2007-11-23 11:58:00 閱讀次數:743
我國的金屬工藝品,歷史久遠。殷商中期,青銅器的式樣、花紋圖案已達很高水平。唐代的金銀器皿工藝極精。北宋時,我國的金屬工藝品就輸出國外。今天,無論是日用金屬工藝品,還是特種金屬工藝品,在國際上都素享盛譽。前者如張小泉、王麻子刀剪,上百個品種,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後者如景泰藍、鐵畫等為我國特有的工藝美術品。
北京景泰藍,始於元代,盛於明朝。用紅銅製成各種器物造型的內胎,再用扁細銅絲描成圖案焊於胎上,然後填點各色(以寶石藍、孔雀藍、天藍色為主調)琺琅釉料,經火燒、磨光、鍍金而成。今天的景泰藍製品有多種工藝結合(如牙雕、玉雕等技藝)的華貴的工藝品,首飾,實用工藝品,如台燈、鋼筆、打火機……。
蕪湖鐵畫,相傳為明末湯鵬所創。以低碳鋼為材料,以國畫、水墨畫的筆法布局,依畫稿,選不同形狀的材料,入爐燒紅,經鍛打、修鑽、校正、焊接、整形、烘漆等工序,最後裝框成畫。鐵畫的線條黑白分明,疏密有致、蒼勁古樸,比國畫和水墨畫更具立體感,經防銹處理,可保存數百年,是賓館、廳堂理想的裝飾品。近年來又研製了鍍金鐵畫,既是工藝品,又有收藏價值。
我國的金屬工藝品還有雲南斑銅工藝晶,錫制工藝品,康寶銀器,江寧金箔等

閱讀全文

與黃金冶煉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
小微融資現狀 瀏覽:521
etf股票有哪些 瀏覽:961
期貨松綁影響股市嗎 瀏覽:999
股票上升五浪 瀏覽:988
上海杉眾投資靠譜嗎 瀏覽:332
11萬台幣兌換人民幣 瀏覽:739
海美基金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