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預測方法有哪些
一般分為質的預測方法與量的預測方法兩大類。
第一類方法,如專家調查法、民意調查法等。後一種方法是向消費者、生產者調查他們對未來發展的意見或意向,考慮他們的心理因素的預測方法。它適用於了解居民的消費需求和購買意圖、市場的動向以及投資的趨向等問題。
第二類方法,如時間數列法、指標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時間數列法是通過分析時間數列的組成要素來研究其變化形態,把過去的發展趨勢延續下去和外推未來的預測方法。它的主要方法有移動平均法、加權移動平均法、指數平滑法、最小平方法等等。指標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反映經濟變動的互有聯系的指標或指標組,研究那些預示經濟轉折的"動向"指標和預報經濟可能出現嚴重問題的"警戒"指標,來確定經濟形勢變化的跡象的預測方法。因素分析法是用預測對象與影響它的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或結構關系建立經濟數學模型來預測的方法。反映因果關系的,如回歸分析模型,它的最簡單形式為=+,式中為因變數,為自變數,為常數,為回歸系數,即對的影響程度。反映結構關系的,如經濟計量模型,投入產出模型等。各種預測方法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優缺點,可相互結合作用,以便進行檢驗和補充。選擇預測方法,要從預測對象的特點出發,根據預測的目的和要求、佔有資料的狀況、預測費用與效益的比較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2. 經濟學上的測度含義
增長型經濟發展測度指標是指所設計的指標體系將數量上的經濟增長視為經濟專發展的屬核心,甚至將經濟增長等同於經濟發展。
幾種測度研究思路:
第一,從各種「異常」經濟現象中判斷新經濟是否存在,如美國進步政策研究所(PPI,1999)關於新經濟的系列研究報告。PPI對新經濟的測度指標共有三類71項,為理解和把握新經濟動態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在數據可得性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測度具體的新經濟部門在開業數、生產、貿易、就業等方面活動的規模,如OECD秘書處推出《測度ICT部門》的報告(Pattinson,Montagnier and Moussiegt,2000),按國際社會基本公認的信息通信部門的定義,確立了一個測度ICT部門產出的框架。
第三,在測度新經濟部門直接經濟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測度新技術在傳統經濟部門中廣為應用的間接影響。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從國民經濟核算框架的角度對新的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中的深入影響提出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觀點,並指明了目前面臨的諸多數據與方法困境(Landefeld and Fraumeni,2000)。
3. 哪一個指標我們最常用來測量經濟增長
GDP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4. 測量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需要用到哪些指標要齊全!!!
按照經濟指標在社會產品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分為下列前後銜接、計算配套的指標體系: ①生產要素和生活條件指標體系。分為人口、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消費資料、物資儲備等指標體系。 ②社會生產成果指標體系。即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包括郵電業)、商業(包括外貿)五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實物產量或實際工作量、總產值、凈產值(即國民收入)等指標體系。 ③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標體系。前者包括生產部門勞動報酬和構成社會純收入的利潤、稅收等指標體系,後者包括國家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收支、非生產部門的經費收支等指標體系。 ④國民收入的最終使用指標體系。包括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後形成可以用於購買實物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指標體系。前者又分為居民個人消費基金和社會集體消費基金;後者分為生產性積累基金和非生產性積累基金等指標體系。 ⑤社會產品實物的流通和消費指標體系。包括運輸和交換指標體系,以及表明最後用於補償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資產維修和更新、擴大再生產需要增加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增長、物資儲備的擴大、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集體消費、出口等各種用途的產品指標體系。 ⑥人民生活指標體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費水平和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指標體系。
5. 成果效益非經濟指標測算結果是什麼意思
經濟核算是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為目標,運用會計核算、統計核算和業務核算等手段,對生產經營過程中活勞動和物資消耗以及取得的成果,用價值形式進行記錄、計算、對比和分析,藉以發掘增產節約的潛力和途徑。企業經濟核算包括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核算,主要是:①生產消耗的核算,又稱生產成本的核算,包括物質消耗與勞動消耗兩方面。②生產成果的核算,包括質量和數量兩個方面。③資金的核算,包括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兩方面。④財務成果的核算,又稱利潤的核算。各項核算內容通過一系列技術經濟指標來體現。經濟核算的指標體系一般包括產量指標(實物產量、工時產量)、產值指標(總產值、商品產值、凈產值)、品種指標(產品品種數量、新產品數量等)、質量指標(產品或零部件合格率、優質品率、成品或部件一次裝配合格率等)、勞動指標(全員或生產工人勞動生產率、工時利用率等)、物資消耗指標(單位產品消耗量、萬元產值物資消耗量等)、設備利用指標(設備利用率等)、成本指標(主要產品單位成本、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等)、資金佔用指標(固定資金利潤率、流動資金利潤率、流動資金周轉天數等)、利潤指標(資金利潤率、產值利潤率)等。為保證經濟核算工作正常進行,必須做好企業內部的原始記錄、定額管理、計量工作、清產核資和廠內計劃價格等基礎工作。通過經濟核算,職工個人的經濟利益要同工廠的經濟利益掛起鉤來,做好考核、分析、評比工作,提高核算的效果。中國國營企業的經濟核算普遍採取統一領導,分級歸口管理,專業核算與群眾核算相結合的方法。大型企業一般實行廠級、車間、班組三級核算,中、小型企業一般實行廠級、車間二級核算或廠級一級核算。科室的核算屬於專業核算。企業經濟核算的日常工作,通常由計劃、財務部門組織有關科室、車間的職能人員進行。實行經濟核算,有利於加強企業管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改善生產經營。
6. 建造師考試中經濟技術指標包括那些內容
工程師是參加工作後單位報人事部門評的一種專業技術職稱,本科參專加工作一年後填一張屬表就是助理工程師了,不用考試;滿五年後就可以評工程師,得參加職稱英語考試,合格標准各個地方不同,然後考計算機和專業知識,這兩項很簡單
7. 在我國,有哪些經濟指標有助於預測經濟周期呢這些指標發揮預測作用的原理是什麼
《股市晴雨表》會告訴你一切 這些問題都是道氏理論研究重點 理論很簡單 沒有想像那麼專業 這本書不單單是說股市的 更重要是說市場的
8. 經濟自由度指數的測評方法
2007年的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採用百分制(0—100)的評分辦法,將有關經濟自由度測評的10個大類版指權標逐一評定,摒棄了過去5—1的評分辦法,使評分和評價呈同向關系。在計算出各個大類指標得分後,進行簡單平均,即得出某一經濟體的具體改指數。得分越高,說明經濟自由度越高;反之,經濟自由度越低。依據得分情況,各個經濟體被列入五個不同的自由度區間,即「自由經濟體」(得分在80-100)、「較自由經濟體」(70至低於80)、「中等自由經濟體」(60至低於70)、「較不自由經濟體」(50至低於60)和「受壓制經濟體」(0至低於50)。
每個國家按照10個大衡量指標獲得1-5的評分--最好的得分是1分,最差的得分是5分。這10個指標分別是:銀行業和金融業狀況、資本流動和外國投資、貨幣政策、政府財政負擔、貿易政策、工資和物價、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產權、行業監管及黑市交易。這些得分累加後的平均值就是總體指數。總體指數分值最低的是最自由經濟體,其次是較自由、較不自由和受壓制經濟體。
9. 經濟指標不足時使用什麼方法來預測比較准確
1、地區生產總值
2、工業增加值
3、固定資產投資
4、地內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容
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
6、對外貿易(海關進出口總額)
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8、消費物價指數(CPI)
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農牧民人均現金收入
11、外商直接投資(FDI)
12、外匯儲備
13、貨幣存量或流通量
10. 簡述目標市場經濟評估一般指標。如何對目標市場進行宏觀經濟預測
市場預測實質上是對市場商品需求量與銷售量的預測,或者說是對商品生產量或商品資源量的預測。預測總是具體的,表現為採用一定的預測方法對特定商品在一定時間內與一定地域范圍內需求量與銷售量的預測,或者是對相關供需指標與效益指標的預測。據此,市場預測可從方法、對象、時間、空間等多個角度進行分類。
1.按預測活動的空間范圍分類
⑴宏觀市場預測
宏觀市場預測是全國性市場預測。它同宏觀經濟預測,即對整個國民經濟總量和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發展前景與趨勢的預測相聯系。為了對全國性市場的需求量和銷售量作出科學預測,從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宏觀經濟指導,或者為了依據宏觀經濟發展指標對企業或地區市場的經營預測提供基礎性資料,宏觀經濟預測量是必不可少的。宏觀經濟預測提供的預測值有: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人均國民收入及其增長率、物價總水平和商品零售總額、工資水平和勞動就業率、投資規模及其增長率、積累和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國際收支的變化等。宏觀經濟預測還包括世界范圍的市場動態、商品結構、進出口貿易行情、國際金融市場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趨勢等。宏觀市場預測的直接目標是商品的全國性市場容量及其趨勢變化,商品的國際市場份額及其變化,相關的效益指標及各項經濟因素對它的影響。
⑵微觀市場預測
微觀市場預測以一個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量、銷售量、市場佔有率、價格變化趨勢、成本與諸效益指標為其主要預測目標,同時與相關的其他經濟指標的預測密不可分。
2.按預測對象的商品層次分類
⑴單項商品預測
這是對某種具體商品的市場狀態與趨勢的預測,例如,糧食市場預測、棉花市場預測、食用油市場預測、鋼材市場預測、汽車市場預測等。單項商品預測仍需分解和具體化,包括對各單項商品中不同品牌、規格、質量、價格的商品需求量與銷售量,以及效益指標等進行具體的預測。
⑵同類商品預測
這是對同類商品的市場需求量或銷售量的預測。大的類別有生產資料類預測與生活資料類預測。每一類別又可分為較小的類別層次,如生活資料類預測可分為食品類、衣著類、日用品類、家電類等。按不同的用途與等級,上述各類生活資料還可分為更具體的類別層次,如家電類可分為電視類、音響類、冰箱類、微波爐類等。
⑶目標市場預測
按不同消費者與消費者群的需要劃分目標市場,是市場營銷策略與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目標市場預測可分為中老年市場預測、青年市場預測、兒童市場預測、男性市場預測、婦女市場預測等。
⑷市場供求總量預測
市場供求總量可以是商品的總量,也可用貨幣單位表示商品總額。市場供求總量預測包括市場總的商品需求量預測與總的商品資源量預測,也可以表示為市場總的商品銷售額預測。
3.按預測期限的時間長短分類
市場預測是對未來某一段時間內市場的狀態與趨勢作出的判斷與估計,由於預測對象與預測目的不同,對預測期限的長短要求也存在差異。具體可分為:
⑴近期預測:一般指一年以內,以周、旬、月、季為時間單位的市場預測。
⑵短期預測:通常指預測期為1—2年以內的市場預測。
⑶中期預測:一般指預測期為2—5年的市場預測。
⑷長期預測:通常指預測期為5年以上的市場預測。
一般來說,預測期越長,預測結果的准確度越低。由於企業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為降低經營風險,力圖使市場預測值盡可能精確,故多側重於近期或短期預測。不過,在企業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或對重大項目做可行性研究時,又不能不做好中長期預測。還需指出,考慮到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的周期相對較長,技術壽命周期也較長,企業在做技術預測時,近期、短期、中期、長期的時間周期應較上述時間為長,短期為l—5年,中期為5—15年,長期為15—50年。
4.按預測方法的不同性質分類
⑴定性市場預測:定性市場預測是根據一定的經濟理論與實際經驗,對市場未來的狀態與趨勢作出的綜合判斷。例如,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產品在預測期內處於新生期、成長期、成熟期抑或衰退期作出的判斷,就是一種定性預測。定性預測是基於事實與經驗的分析判斷,它無需依據系統的歷
史數據建立數學模型。
⑵定量市場預測:定量市場預測是基於一定的經濟理論與系統的歷史數據,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對市場的未來狀態與趨勢作出定量的描述,對各項預測指標提供量化的預測值。定量預測通常包含點值預測與區間值預測。
在實際預測工作中,盡可能將定性預測與定量預測相結合,以提高預測值的准確度與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