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书讲解金融机构的运作和案例分析(比如某计划或案例如何策划和运作的)谢谢!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研究与案例分析
❷ 我要找关于银行的案例
昨日上午9:00,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冒雨来到中国银行浦东分行营业部“蹲点”感受银行排队现象。银行刚一开门,排队的人数就达到了26人。“今天下雨,人还算少的,平时天气好的时候,我们48个排队等候的位置都是坐满的。”大堂经理告诉记者。
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该网点人流量大,为提高柜面效率,中行已经在叫号机上进行了分流设置。叫号机上对个人业务进行了细分,简单的存取款业务与复杂的基金申购、外汇等综合业务被分配到不同的窗口。该行行长、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保安等一齐上阵,在大厅里引导分流客户。
当记者进入营业柜台里现场观察时,看到存取款业务的窗口客户更替非常迅速,几分钟就能“解决”掉一个客户。但是综合业务的窗口就几乎总是“卡壳”状态。
一个中年女性客户9:30分到窗口为其孩子办理外币汇款业务,她需要先购汇,然后汇款,同时再提取部分外汇现金。由于她完全不知道自己业务需要的手续,柜台工作人员光解答她的咨询就花去了20分钟,又指导她填写各种表格,许多外文的表格她几乎是在一字一字的指导下完成。由于外汇业务牵涉外汇管理局的种种规定,当最后该顾客离开柜台时,时间已经是11:00。
❸ 关于金融业背景介绍及分析和设计的案例
源于美国金融市场的崩溃,银行泛滥,竞争激烈,他们冒险套利当提高利率时他们的末日也就到了,市场萧条救市的方案之一包括放松利率,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也叫金融业扭曲,将极大的挫伤市场的创新,直接导致大公司的苟延残喘,小企业的退市,前段时期的“国进民退”是最直接体现,失业率将攀升,交易萎缩;规避这些的方式很多,如不再让银行拿储蓄去冒险赢利(虽然国家希望他们赢)只有降低利率,让散钱进入市场也有利于市场的活跃,一箭双雕,所以下调利率
❹ 结合你所了解的金融机构风险损失案例谈谈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来5309宿舍找答案
❺ 写一篇 金融机构关于“盘活存量 用好增量”的好的做法或案例的报告 急需!麻烦了
中国小康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金融机构,如果你需要可以给我邮箱,为你发文献资料...
❻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案例
12月11日正好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颁布一周年。2006年12月11日,由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签署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正式开始生效。银监会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监管实践经验、借鉴部分境外监管机构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对商业银行起到了哪些作用呢?一年来,在这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指引下,商业银行又有哪些变化呢?
产生于一年前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植根于当时国内国际全面开放的背景。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开始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开始在同一规则下同台竞技,来自观念、体制、机构、技术、产品、利润生成以及监管思路等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在评价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时,主要是通过分析银行的收入结构来获得其金融创新水平高低的结论。
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也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位数徘徊。显然,从当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水平和能力来看,与国际银行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中国银监会开始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起草纳入议事日程。
金融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银行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包括划转政策性业务、剥离不良资产、改制上市等等。如今,管理和经营越来越市场化的四大商业银行在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中,越来越看重金融创新的作用,他们在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全面指引下,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打造自己走向国际金融舞台的核心竞争力。
工行:金融创新再造中国银行业“大哥大”
对于工行这样一家银行信贷业务长期饱满,不创新也有饭吃的银行来说,“创新”难免瞻前顾后。因此对工行而言,创新是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引导广大员工改变观念。
如何推动金融创新?工行以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突破口,改变“一人存款三人服务”的旧式储蓄模式,以电子金融创新来统领这项业务???储蓄业务实现电子化,劳动组织形式实现柜员制。2007年,工行把个人金融推向更深层次的创新和变革,利用“金融@家”个人网上银行高新技术,实现“身边银行”到“家中银行”的转变。
对老百姓而言,工行是“身边的银行”,越多越好。但对工行经营而言,过于庞大的网点数量却是巨大的成本管理压力。在面对中外股东追求最大利润的压力下,投入产出的最大边际效益,是衡量银行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各大银行全力争夺零售业务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竞争中,工行坚持把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金融创新作为制胜“武器”,通过制定对核心客户的优惠指导价格、贷款审批流程等用精细化的创新模式来指导管理,以“创新求变”来保持国内“第一零售银行”的地位不动摇。
2007年工行在金融创新上做的另一篇好文章,是以金融产品创新来破解小企业贷款难题。
工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开展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实施融资产品与投资银行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综合营销,通过打造对小企业金融产品线的融资品牌,为小企业提供融资产品系列,在满足了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多样化理财需要的同时,也为工行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市场良机。
工行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引领下,通过金融创新能力凸显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引导力。工行对此总结为???用金融创新来保持“再造工行”的创新冲动,目标就是超越工行国内第一的极限,再造世界级的中国银行业老大。
农行:以服务“三农”思想统领金融创新
2007年,国务院启动农行股份制改革,要求以服务“三农”统领整个改革,金融创新自然也不例外。在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指导下,2007年农行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获得全面丰收。
农行以服务“三农”推动业务创新,在农业保险领域与中国人寿保险推出“新简易人身保险”,成为一款“情系金土地、服务到农家”的为农民量身打造的惠农新产品;在信用卡业务上设计研发出“金穗惠农卡”系列产品。在前期金穗通宝金卡、白金卡产品推广的基础上,今年农行又推出了金穗通宝银卡和金穗通宝钻石卡两个产品,基本构建了从金穗通宝银卡、金卡、白金卡到钻石卡的金穗通宝贵宾卡产品架构体系。同时,实施贵宾卡优惠增值服务,开展全国性联名项目拓展,发行一批特色贷记卡如大学生专属贷记卡“优卡”;推出单户信用总额在200万元以内的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针对小企业客户的整贷零偿贷款、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等特色服务。
财务顾问业务创新是2007年农行金融创新的一个亮点。农行在改制上市的紧锣密鼓中不失时机进行财务顾问业务创新,在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改制上市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银团贷款、资产支持票据财务顾问等业务的基础上,正式推出常年财务顾问、信托理财(融资)和企业债(公司债)财务顾问等新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前三季度业务收入比2006年全年增长237%,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85%。
中行:金融创新植根于创新产品线中
在执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一年来,中行以全行系统各业务条线产品创新统领整个金融创新,以鲜明的“线穿珠”思路取得中行新业务的突破。
2007年,中行以金融市场产品线、公司金融产品线、个人金融产品线和国际结算产品线全面出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金融市场产品线,中行推出了代客商品衍生产品交易、结构性人民币利率掉期、白银远期交易等交易产品,在部分分行开始外汇保证金业务试点。同时,建立标准的人民币资产管理业务模式,在资金、人员、账户、交易、财务、清算等6个方面实现了与自营业务的彻底分离,使客户利益有更多的保障,开辟了国内商业银行进行标准的人民币资产管理的先河。此外,较典型的QDII产品创新也获得市场认可。
在公司金融产品线,中行推出经销商融资“票货通”产品和“应收款转让”产品;在个人金融产品线,中行创立并在全国推广了“理想之家”消费贷款服务品牌,还研发了“融资宝”个人住房循环额度贷款等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产品与服务。2007年,中行最典型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是国际结算产品线???“达”系列贸易融资新产品的推出。此外,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中行先后推出了“融信达”、“融易达”、“通易达”等一系列产品,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建行:客户之声引领金融创新市场驱动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颁布一年以来,建行在优选金融创新行动路径、加强金融创新市场驱动、健全金融创新工作模式、提升金融创新流程能力、夯实金融创新管理基础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为有效倾听客户声音,把握客户有效需求,建行组织实施了全行客户之声系统(VOCS)建设项目,通过采集、整理、分析、挖掘外部客户的需求,建立全行客户满意度晴雨表,并创建全行客户之声工作的规范化流程。
在新产品创新流程执行中,引入了客户之声、战略之声、市场之声和内部流程用户之声调查分析,规范健全了创意评估筛选模式和方法,以提升产品创新的市场响应和内部响应能力;在构建产品创新标准流程的基础上,同步建立产品创新快速流程,引入产品创新责任部门、利益相关部门的协同开发工作模式,体现市场调研、业务设计、技术设计、市场营销、人员就绪、度量监控的并行推进,以提升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有机衔接产品创新流程与产品管理流程、IT项目管理流程,实现流程互动,逐步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夯实组合产品创新基础;引入风险过程控制方法和工具,建立产品创新阶段审核和阶段资源配置模式,以提升产品创新的风险预控水平和财务管控水平;明确了产品创新责任体系和产品创新人员的专业化分工,建立新产品创意和项目的分类、分级审批模式,以及由专家参与的新产品创新决策组织,以保障和支持建行新产品创新的市场领先程度。
❼ 关于金融的案例分析
我的中文专业名词用的不好,请见谅!
我觉得首先是对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这种金融衍生品要慎用,甚至不用。这种证劵/投资产品简单来说就是把还没有被银行拿到的按揭款经过复杂的拆分和重组,变成可以被投资的金融产品。而投资者并不知道他们投资的具体是什么(其实是很多房奴的按揭款),到底是谁会在未来付款,这种金融产品只有一个风险等级。但是这种产品把银行的按揭风险(也就是说买房人不能按时付款的风险)转移给了投资者。在中国,如果有这种金融衍生品,很可能造成银行疯狂实行住房放贷,而不考虑借贷人的偿还能力。同时,由于中国人对一辈子有个房子看得很重,势必造成疯狂的借贷买房。这就会造成房价产生巨大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也就是房价暴跌时),这种金融衍生品(MBS)会暴跌,银行将无法从这些证劵中获得流动性(也就是现金),那么银行就会收紧放贷,或者提高房贷利率,而这会使很多房奴突然还不起按揭款,而又由于房价下跌而不能把房子脱手,很多换不起贷款的人就会被强令迁出,甚至有无家可归的可能。所以,这种衍生品在中国如果监管不严,很可能有比美国次贷危机更严重的后果。因为中国人现在的钱不是在炒房就是在炒股,MBS的危险性就是他把这两个投资市场的风险联系在了一起。不过我觉得国家现在对房市的控制还是很特意的,所以这种产品应该会被禁止。
对美国金融危机付主要责任的第二种金融衍生品叫做credit default swap(信贷违约掉期)。 他的主要目的或者说是初始目的是为了避免风险,说白了他就是一种保险。比如说你买了莱曼的股票,你可以从保险公司(像AIG)买CDS这种保险,如果莱曼的股价跌倒¥10一下,那么CDS会给你赔偿。这种保险的目的是好的,但是错就错在这种保险是可以被交易的,就比如说你觉得莱曼的股价马上就会跌倒¥10一下,你就可以从市场上买别人的CDS,然后等真的跌倒¥10一下去领取赔偿金。换句话说,这种金融衍生品可以被用来投机。这在熊市的时候只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认为在中国,金融保险这种东西可以实施,但是不应该被交易。 在中国这种不完善的股市,绝大部分人在投机,在升的时候买,降的时候卖(这种尤其危险),CDS只会进一步制造恐慌,从而拖垮市场。
我认为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切实的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去采用可以降低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投机的金融产品只会使少数人获利。
这只是我个人的分析,有什么不对的请指正。很抱歉,我对一些金融名词翻译的可能不太正确!
❽ 金融类营销案例有哪些
汕头大学梁敏甜、刘嘉欢、欧少明、苏震宇
Introction:在选择金融服务时,消费者是如何考虑有多少潜在的品牌(公司)选择呢
在市场营销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消费者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意识到一个问题,得到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的大集合,评估每个选择(品牌),做出选择;这样说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一个小姐发现她汽车的轮胎旧了,需要更换,那么,她已知的轮胎的牌子只有3个,她搜了一些资料,问了一下身边的朋友对这个牌子的评价,最后选了A这个轮胎。这里我们说到的消费者考虑的牌子的数量种类和评估,这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参与购买的水平有关。
参与购买水平分两种,低参与和高参与。举个例子,你需要买本书,你不会多在意它是哪个出版社的书,只要内容符合就好,这就是低参与,而高参与是指,如果你想买辆汽车,哪个牌子的汽车,你就会好好考虑了。
考虑到现在这个互联网猖獗,电子商务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所以文章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购买水平下,对于众多金融服务类的竞争替代品,消费者是如何考虑进行选择的。
为了得到结论,文章对以下5个问题进行研究:
1. 在购买金融服务时,消费者信息搜索的范围有多大?一般考虑的品牌数量是多少?
2. 消费者在进行新的金融服务的购买时,相对于继续进行原来的金融服务的购买,考虑的程度是不是提高了?
3. 购买高价值金融产品服务和低价值服务时,消费者对于前者的考虑是不是更为慎重?
4. 不考虑其他竞争者的替代品,就在新的公司(品牌)那里购买金融产品服务,这样的消费的数量有多少呢?
5. 轻买家还是重买家会更加注重对竞争替代品的考虑呢?
为了研究这5个问题,作者在澳大利亚进行了2个调查:
调查1是零售银行:取来自2个有着不同人口数量以及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的城市,来做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他们购买的最近的银行产品是哪个公司的?是第一次在那个公司买,还是以前就在那里买过产品?在购买决策的过程中,有做过调查吗,调查率哪家公司?在网络上做的资料搜索吗?去了几家公司的官网查看呢?
调查2是关于国内保险:向澳大利亚国内的一个主要的保险公司的客户,询问这些问题:最近是否有保险到期,是否会考虑更换保险公司?在其他保险公司获得的同类型的保险报价是多少?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根据这两个调查,这5个问题的研究结果:
问题1,在购买金融产品服务时,消费者会调查多少个相关的品牌呢?最常见的品牌数量是多少?
注意:考虑集的大小(数量)不仅包括消费者决定购买产品的品牌数量,也包括他们没有进行购买前曾经进行调查的品牌的数量。根据数据,73%的受访者只会调查一个品牌,取平均数,消费者考虑品牌数量的大小是1.4。另外在信息搜索上,79%的消费者不会对以前购买过产品的品牌(公司)再进行新的信息搜索,平均在互联网上搜索品牌的官网的数量是0.9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最常见的考虑品牌的数量是1,这是一个很低的考虑水平。
苏震宇:
金融已经广泛地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所以分析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考虑方式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很多金融产品都是长期性的,所以消费者会精挑细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并有可能选中之后就很难再有更换它或者尝新的念头了。
问题2:消费者对进行新的购买对比重复进行原来购买的考虑程度提高了吗?
进行新的购买比如进行贷款或者开新的信用卡等。重复原来购买比如保险过期后,再次购买完全相同的保险。经过有关人员的分析调查,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有483名保险到期了的顾客,有431名顾客继续购买他们原有的保险,只有52名顾客选择更换新的保险或者更换保险公司。年度的更换率只有11%没有更换保险的人中,只有26%的人有考虑过更换,当然他们是没有更换的,而且他们之中43%的人没有对其他保险公司进行任何的评价,(意思就是,只是哪天没事做突然想起是不是要换保险,但可能吃了个饭就什么都忘了)。相应的就是有74%的想都没有想过要更换自己的保险。而真正换了保险的人,大多数都只是分析了一家公司,没有对更多的公司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估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消费者考虑换新的程度是非常低的,很多的消费者都没有考虑过换新或者寻找替代品,即使是那些有所考虑或有所行动的也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考虑和更换。
消费者在金融服务消费时,对风险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的他们对产品的信息有很强烈的了解欲望,从而对产品进行对比考虑。
因此第3个问题是:消费者对在购买“高价值”的服务时与购买“低价值”的服务时相比,哪一方考虑的比较慎重呢?
又是根据有关人员的分析调查,得出了这个图表,看一看就可以了。我们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只有10%的消费者在购买低价值服务的时候考虑过另外一家或者更多的公司产品,而又35%的消费者在购买高价值服务的时候有这一方面的考虑。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消费者对高价值的服务的考虑比较慎重。
在消费者群体中,很少人会广泛考虑多家服务供应商,无论是重新购买或购买新的。此外,无论是低值服务或更高的价值服务,大部分消费者都缺少严密的分析对比。最普遍的考虑规模只是一个品牌。
刘嘉欢:
根据以上,研究问题4是:有多少消费者从一个新的服务提供商购买(即他们没有交易过),没有考虑其他竞争的替代品?在这里,考虑的是消费者在搜索行为中的异质性,即哪些顾客更倾向于进行搜索和比较。文献中的一个有用的分类是区分“轻”的消费者,购买较少的,和“重”的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因为这样的分类将使我们能够检查目前使用金融产品很少的“轻”买家的评价行为,对比已经有多个金融产品的”重买家“。对于哪一类的消费者很有可能进行更多的评价和搜索,有不同的可能性。“轻”买家可以搜索更多,因为他们不太熟悉购买这样的产品。因此,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信息可以提供保证,他们的最终选择是正确的。或者,也可以说是较重的买家会寻找更多,因为他们先前的经验提供了信心,他们可以从寻找替代品中获得更好的产品,或更好的条款和条件。结果,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对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是较轻的买家搜索越多而重的买家搜索少,那么,一个忠诚的策略来吸引和留住高价值(重分类用户)消费者更站得住脚的。然而,如果是较重的买家更有可能从事搜索和考虑,然后它变得更难对于任何一个供应商去保留其要求的大份额。
结果:我们发现,一个大比例的消费者,从他们以前没有交易过的新的供应商购买,没有考虑其他供应商。(比如甚至连一些其他供应商,他们已经交易过的)。如表4所示,94个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从一个新的供应商,其中54个(57%)没有与任何其他供应商进行查询。这些结果表明为消费者开始和一个新的服务供应商交易的主要机制并不是竞争考虑或供应商相对于其他供应商的评估。相反,主要机制是包含在消费者的非常小的考虑集合,一般由单一品牌组成。
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第5个研究的问题是:哪种类型的消费者更可能从事在服务上下文中高度考虑替代品,轻类买家(少数购买的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重型买家(很多购买的类别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前所述,我们使用金融服务行业作为这项研究一个适当的背景。为了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我们设计了2项调查,第一项调查涉及零售银行。第二项调查是国内保险。两个调查都采用在澳大利亚几个主要的城市的消费者,原因是:澳大利亚是一个拥有先进零售银行业的现代西方经济体。它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银行的家,如NAB,第二十八大的,和澳新银行,第五十大,每一个营业额的数百亿美元。此外,它还拥有像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这样的全球巨头经营在零售银行市场。同样,澳大利亚是一个庞大的、行之有效的国内保险业的家,二次调查选择的产品市场。众多的银行和保险品牌在这两个部门,因此提供了足够的潜力,为消费者进行搜索和考虑。
每个调查的细节如下:
首先是,零售银行。第一项调查包括与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消费者的采访,使用电话调查。作为先前的经验表明,这种方法的高响应率和质量数据。最广泛的可用的抽样框,即电子电话簿,用于样本人口。第一座城市人口约一百万人。它的经济是一种成熟的、缓慢的增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混合体。第二个城市人口较少,人口80000人,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岸,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出口型经济。一个初步的筛选问题,确保被采访的人是决策者或在家庭中是银行服务的使用者。受访者当时被询问了他们获得的最近的银行产品。只使用了那些已经购买了金融产品的人们的反应,在过去2年(n=383年). 原因是,在采访前2年以上的数据,由于不完善的召回,在本次采访中缺乏准确度。下一步,被调查的受访者被问及他们获得的产品来自。调查样本是通过随机抽样过程。样本包括各行各业的性别,职业和家庭阶段分类。
然后,是国内保险。二次调查包含电话访谈和514受访者,是澳大利亚一个主要保险供应商的客户。具体来说,在受访天前,所有受访者都有保单到期在未来2个月内。受访者被问及他们如果有一个政策最近到期,当时他们的行为会是什么,是会更新保单就同一品牌,或换另一家保险商?考虑转换的,我们问他们在搜索过程中获得的供应商有多少报价。从其他供应商要求报价表示在消费者这边主动的搜索行为。
研究问题五检查是否轻类买家和重型类买家在品牌考虑的程度是否不同。我们要求消费者说出他们目前的银行产品名称,作为调查一的一部分。银行产品平均数为4。我们将那些人分类,有四个银行产品或更少的是轻银行消费者,并将有超过四个银行产品的人列为重。然后,我们这两组交叉制表,根据考虑程度结果见表5。重品类的消费者更可能从事多个品牌的考虑,具体而言,做一个人际的调查。两者的区别有统计学意义在0.10个水平下(P= 0.08)。补充分析显示倾向于从事网络搜索方面,轻与重买家无差异。
❾ 谈谈你对生活中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加杠杆案例
那你对生活中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加杠杆案例,我不是狗律师不懂啊。
❿ 有哪些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最后失败的例子
巴林银行,非常典型的案例。
巴林银行破产之前的交易主要集中回在日本股市指数——Nikkei225的期货答和日本政府债券的期货之上,其把赌注押在股市的上升上。从1992年起,里森陆陆续续买进了许多Nikkei225期货。啊1993年和1994年上半年,日本股市基本处於牛市,Nikkei225从1993年1月的不到17000点一度曾升到21500点,上升了4500点。然而,最终伴随着日本股市的崩盘,巴林银行也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