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国是如何应对次贷危机和优贷危机的,还有通货膨胀
(一)货币政策;
1.降低利率
为化解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美联储于2007年9月18日决定将保持了14个月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4.75%,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调该利率。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扩散,美联储连续降息,到2008年4月30日,美联储连续7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至2%。但利率的降低在恢复金融市场流动性即恢复金融资产价值的同时,资本流出数量增加,美元相对外币贬值,实体经济领域的价格膨胀。在市场一片“降息见底”声中,美联储悄然开始了货币政策工具的转换。
2.贴现窗口重新启动
贴现窗口是美联邦储备体系向商业银行发放贴现贷款的设施,联储通过变动贴现利率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但是否通过贴现窗口取得贷款及贷款数量取决于商业银行,联储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为防止信贷市场危机恶化,美联储于2007年8月17日宣布将贴现利率降低50个基点,即从6.25%降到5.75%。之前美联储对贴现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的调整基本保持同步,二者之间一般维持100个基点的利差,本次单方面下调贴现利率后二者的利差缩小为50个基点。虽然美联储在信贷危机发生后一再降低贴现率至2.25%,但由于再贴现对市场有“告示作用”,许多商业银行担心这么做会导致投资者对其健康状况担忧,所以它们大多不愿意通过贴现方式直接向美联储借款。
3.短期贷款拍卖工具应运而生
美联储于2007年12月开始启用短期贷款拍卖工具这一新的操作工具,以向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商业银行提供资金。与公开市场业务相比,可参与短期贷款拍卖工具的金融机构更为广泛,作为贷款担保的债券种类也相对更多,从而有利于更为高效地为机构提供流动性;与贴现窗口相比,由于美联储不对外披露使用短期贷款拍卖工具的机构名称,从而较好地保护了参与机构的商业机密,加之短期贷款拍卖利率略低于贴现利率,因而受到急需短期资金的存款机构的欢迎。
(二)财政政策
美国国会议院于2008年1月24日公布了由美国政府提出的总成本达1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根据美国国会公布的美国财政刺激政策,每个美国工人可享有每人三百美元的税收减免,而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可享受最高达1200美元的税收减免。该方案还包括了商业减税计划,允许企业可预支50%的资本性支出费用,并且拥有更长的时间来弥补以前的亏损, 期限也由原来的两年提高至五年。目前美国的利率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较大,易出现流动性陷阱,此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要比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减税可以作为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此外,减税可以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对于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来说,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也许是应对危机的良策,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称目前采取赤字的财政政策对于美国的经济更为有效。
Ⅱ 次贷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
年11月4日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资6000亿美元。下面是复制的
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中的干预措施
2007年3月份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从信用危机到市场震荡,从金融体系而实体经济,从美国本土波及欧洲乃至亚洲,至今仍未出现整体向好的形势。为应对次贷危机这一重大挑战,美联储、财政部等美国政府部门相继采取了眼花缭乱的应对措施,包括传统的政策手段、创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经济刺激方案、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出台《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等。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接管美国两大房屋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将由美国国会新创建的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负责管理这两家机构。下一步的行动预计将包括注资、收购优先股、债券担保等具体救助措施。次贷危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尽管这一课仍未结束,但其中美国政府部门广泛出动,全面干预的实践,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各国认真研究的鲜活案例。
从2007年3月份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到现在已一年半的时间。次贷危机从信用危机到市场震荡,从金融体系而实体经济,从美国本土波及欧洲乃至亚洲,至今仍未出现整体向好的形势。为应对次贷危机这一重大挑战,美联储、财政部等美国政府部门相继采取了眼花缭乱的应对措施。研判政府在次贷危机中的不同阶段所相应采取的各类政府干预措施的经验和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危机之初的政府干预:传统政策手段
尽管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有关部门和机构已注意到次级抵押贷款宽松的贷款标准、掠夺性贷款等蕴含的市场风险,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直到2007年3月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次贷危机问题开始引发广泛关注。
在2007年7月份之后,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急剧恶化,大批房屋所有者难以支付购房款,面临着丧失房屋赎回权的风险。为了帮助屋主应对丧失房屋赎回权问题,总统布什等行政部门相继推出了多项措施。2007年8月FHA推出的再贷款计划(FHA?Secure Program),为陷入困境的房主提供FHA担保的融资。2007年10月份重组了由贷款公司、投资者等机构参与的希望联盟(HOPE NOW Alliance),寻求通过各方的协调、条款修正等方式增加抵押贷款融资。尽管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未能根本上扭转次贷市场日益恶化的局势。
随着次贷风险加速暴露和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冲击到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波及持有次贷债券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市场恐慌快速蔓延,并引发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剧烈波动。金融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大量投资者抛出高风险债券,转向低风险国债市场进行避险,造成债市和股市资金供应紧张,次级债券市场更是大幅下跌。
这一时期,美联储悉数使用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相应的政策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一)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从8月9日开始的整个8月份,美联储频繁使用了公开市场操作,注入和回收流动性。除通常采用的隔夜回购交易外,根据需要,还多次使用14日回购交易等满足市场持续流动性需求。8月10日当日注入流动性更高达350亿美元,远远数十亿美元日均交易规模。
(二)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尽管面临着通胀的压力,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由5.25%降为4.75%,是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此后,联邦基金利率多次下调,最近已经下调至2%。
(三)降低贴现率。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决定下调贴现率0.5个百分点,从6.25%降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同时,贴现贷款的抵押品包括房屋抵押债券等多种资产。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蔓延,各国央行在此次危机处理中都深度介入,形成了对美联储流动性操作的“配合”。欧洲央行连续数日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8月9日、10日、13日分别向银行系统注资948亿、610亿、476亿欧元,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央行也纷纷注资。
美联储创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由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暂时性地缓解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但进入2007年底来,陆续披露的主要金融机构的损失超过人们预期,显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同时,利率政策效应并不明显,经济走向衰退的风险进一步就加大。随着次贷危机又向债券保险领域的扩散,市场信心再度受挫,金融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
随着危机的扩散和升级,美联储在2007年12月之后,相继推出了三种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一)期限拍卖融资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合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融资的政策工具。它融资额度固定,利率由拍卖过程决定,资金期限可长达28天,从而可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见表1)。从2007年12月至今,美联储每个月都操作2-3次,每次额度约300-800亿美元。
(二)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 ,PDCF),是一种针对投资银行等市场交易商的隔夜融资机制,旨在紧急状况下为市场交易商提供援助来拯救濒临倒闭的公司。
(三)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 ,TSLF),是一种通过招标方式向市场交易商卖出高流动性国债而买入其他抵押资产的融资方式,交易商可以提供联邦机构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其他一些非联邦机构债券资产。它期限一般为28天,可用于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迄今仍被广泛使用。
此外,美联储还加强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等合作,缓解各地货币市场资金需求,如分别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央行合作建立20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机制,平抑离岸市场的美元拆借利率。
美联储这些非传统工具的使用,一方面延长了流动性管理的期限,改变了以往美联储主要采用隔夜等短期政策工具的惯例,增强了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流动性的操作大量通过国债、机构债、资产抵押债券等交易进行,增强了对市场利率的管理。但与此同时,美联储将监管和援助范围从商业银行扩展到了投资银行,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国会与总统的共识:经济刺激方案
针对2007年底次贷危机的加深,在美联储之外,美国政府各部门又陆续推出抵押贷款市场若干救助措施,并最终促成了总规模1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
2007年12月,美国财政部牵头提出了市场救援计划并经总统批准,该计划通过与贷款公司、投资者等谈判,冻结两年以内发放的浮动利率抵押贷款,以减轻房屋贷款的还贷压力。12月20日,总统签署了《抵押贷款债务减免的税收豁免法案》(Mortgage Forgiveness Debt Relief Act)对房屋所有人住房按揭贷款减免的同时进行税收豁免援助,增强他们的债务偿付能力。
2008年2月美国政府联合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6家房贷公司推出了“生命线工程”(Project Lifeline),主要针对每月抵押贷款还款逾期90天以上的屋主,规定房主可以向房贷机构申请获得30天的缓冲期。
经过总统和国会数月的酝酿和讨论,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方案终于达成一致共识。2008年2月14日,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约为1680亿美元的法案,拟通过大幅退税刺激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以避免经济衰退。
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下的纳税人将得到600美元的一次性退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纳税的,如果家庭年收入不超过15万美元,每个家庭将得到1200美元的退税;有儿童的家庭每个儿童将得到300美元的额外退税。此外,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纳税人或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家庭,也将获得部分退税。同时,大量中小企业还可获得总额为50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此外,方案提高了政府支持企业(GSE)抵押贷款持有的最高限额。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刺激方案将对美国经济增长将发挥积极效果。美国政府近期颁布的财政经济刺激方案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明显显现。如果没有总额1,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将可能仅仅增长2.5%左右;预计经济刺激方案将在第三季度产生近三个百分点的影响,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经济增长可能达5.25%的增长率。但同时,刺激方案也可能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作用。
两房危机与《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的最终出台
2008年7月份以来,美国住房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仍未有好转,由于市场对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ie Mac)两家房贷机构面临严重资金短缺的担忧,两家公司股票出现暴跌并触发股市的大跌,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当月13日,美国财政部紧急宣布救助计划,包括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信用额度,买进两家公司股票以及改进监管等内容。美联储行同日宣布,接受两家公司的债券为抵押品,以保障公司的充足流动性。
在不容乐观的形势面前,历经波折的《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The Housing and Economic Recovery Act of 2008)最终终获通过。并于7月30日经总统签署发布。法案一方面宣布拨款3000亿美元在联邦住宅管理局(FHA)管理下建立专项基金,为40万个逾期未还按揭贷款的家庭提供担保;另一方面授权美国财政部可以“无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并承诺在必要时刻美国政府将出资购买这两家机构的股票。此外,还计划向地方政府提供应急基金,用于购买空置、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产,出租或低价出售给低收入家庭。
《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的最终通过,在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直接救助措施的同时,对解决次贷危机中的一些深层因素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因而对于稳定市场信心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机构长期积累下的诸多问题的处理,又涉及诸多结构性问题,势必会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改革和调整过程。
次贷危机:政府仍在行动
目前,美国政府针对次贷危机的干预措施仍在陆续推出。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接管美国两大房屋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将由美国国会新创建的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负责管理这两家机构。下一步的行动预计将包括注资、收购优先股、债券担保等具体救助措施。
尽管各界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尚未过去,危机进一步可能发展仍有待观察,美国之外也陆续出现危机新的发展。但最近一段时间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则开始出现经济回调的迹象。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触底迹象,6月新屋开工止跌回升0.9%,美国可口可乐、花旗集团、美国银行一批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了第二季业绩,普遍优于预期,或许危机已经度过了最严重之时。
次贷危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尽管这一课仍未结束,但其中美国政府部门广泛出动,全面干预的实践,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各国认真研究的鲜活案例。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单位:全国人大财经委)
Ⅲ 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企业有什么影响
来看,次贷危机的影响主要是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尚不明显。但专家指出,次贷危机最大的潜在风险,在于其对市场信心和对消费预期带来的冲击,以及流动性紧缩的影响。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影响,将在半年甚至一年后逐步显现。
一、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将逐步显现
1、次贷危机对心理的冲击更大一些,重塑市场信心将成为长期的问题
有市场人士将这场次贷风波最终结果形容为“市场信心的丧失”,危机使整个信用体系面临了一场考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投资者对于在美国投资的安全性产生疑虑,除了次级债,其他类型的企业债、国债、股市的安全性都将使人们心存疑虑。信心一旦失去将很难挽回。对美国市场的重新审视将使得美国外来投资缩减,资金会因担心投资前景而却步。因此,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美联储都将面临如何通过政策变动来重新恢复市场脆弱的信心的难题。
2、对消费预期带来的冲击
个人消费开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两年美国住房市场持续萎缩,加上制造业持续疲软,个人消费开支过去几个季度来一直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最主要力量。近期的一些迹象显示,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增长势头正在减缓。一方面,住房市场降温使与住房相关行业的就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房价下跌也使美国人的房屋资产价值明显缩水。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对下半年经济增长预期的放缓,而美国房产市场毫无转暖的迹象,经济学家预期在未来的数月里,消费者信心将继续走低。《华尔街日报》最新调查称,“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消费者正经受着低迷的住房市场所带来的压力”。该调查结果预计个人消费开支增速在未来几个月里将显著减缓,第二季度按年率计算仅为2.2%,远低于第一季度的3.8%。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消费开支增长的最大阻碍。
3、金融市场 “信用紧缩”现象将影响企业融资和并购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债券基金赎回情况严重,信贷市场的资金链中断,全球金融市场上泛滥成灾的流动性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美欧银行业收紧融资条件,“低成本资金时代”正发生逆转,其结果,一是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影响企业融资。过去几年,由于全球流动性泛滥,企业融资相对容易,很多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经营不佳,但破产率却非常低。2006年美国企业破产率从往年的2.5%~3%下降到了0.6%,远低于正常水平。次贷危机爆发,会进一步波及公司债市场。各家银行手中积压的无法出手的债券总值估计超过了2000亿美元。作为美国经济主心骨的中小企业也会因此受到较强资本约束,丧失持续创新的金融助力,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无力支撑,被迫出局。二是全球并购浪潮将受到抑制。2006年华尔街收购兼并市场达到高峰,次贷按揭是推动华尔街2006年繁荣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次贷总规模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成为杠杆收购交易、收购规模的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次贷危机的发生,切断了近年来华尔街最活跃的收购兼并交易的资金来源,并导致相应次级债市场停止发行。据统计,2007年以来,美国已有价值2250亿美元的杠杆并购协议因融资困难而被搁置。
二、美国国内经济进入全面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对于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各方有不同看法。以美国官方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危机不会将美拖入衰退。以前摩根斯坦利分析师谢国忠等为代表的悲观派认为次按危机可能引发美经济衰退。美林公司分析师称,有很多迹象显示,美国可能处于17年来首度由消费者引起的经济衰退,而目前只是初期阶段。我们的看法是,虽然美经济衰退的风险不能完全排除,但只要调控不出问题,美经济全面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1、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尚好。美国制造业刚刚摆脱前一个时期的低迷状态,7月份实现连续第6个月增长;近期财政表现很好,2009财年赤字减半已提前三年实现;二季度核心通胀率只有1.4%,通胀压力减轻;就业形势尚好,2007年头7个月,美国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13.6万个,7月份,美国失业率为4.6%。
2、次贷占美国GDP和信贷总额的比重不高。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2004年美次贷投放总额1500亿美元,2006年升至489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新增2500亿美元。次贷总规模一般认为有1.3万亿美元,占到全部房贷的三分之一或者全部商业银行资产的13%,占GDP(2006年为14.98万亿美元)的8.7%。在全部次级贷款中,仅有45%的比例不能或只能提供少量收入证明和担保,而当年在这部分人中又仅有30%不能到期还款,二者综合比例不到两成,而2007年也不会再超过这个数据。因此,这次动荡会使一些机构和投资者遭受损失,但它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在长期内可能也是有限的。
3、美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能力强。美金融体系相对成熟,市场发达,拥有各类对冲工具和避险渠道,且积累了应对各种危机的经验和技巧。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具有很强的监管能力。从此次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采取的应急措施来看,除了向银行紧急注资外,美联储8月17日又采取预料之外的举措,即将联邦贴现率下调50点至5.75%水平。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此举体现了美国金融政策的效率与灵活性,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和扶持美国银行体系的良性循环,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从而保障银行运营的安全和顺畅,有利于美国以及全球稳定和支撑市场信心心理,进而产生美国股市与全球股市的上涨局面。
4、美大金融机构受影响有限。近二十年来,美国金融改革发展很快,新的金融机构纷纷涌现,金融工具的创新层出不穷,大大增强了美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美国各大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十分有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9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 美国的大金融机构至今都没有受到次级按揭危机影响。“大金融机构的精明信贷手法,令它们没有因次级按揭危机而受打击,新的放款及贷款融资方法令金融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尽管牺牲了借款人的利益。”
Ⅳ 次贷危机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2010年11月4日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资6000亿美元。下面是复制的
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中的干预措施
2007年3月份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从信用危机到市场震荡,从金融体系而实体经济,从美国本土波及欧洲乃至亚洲,至今仍未出现整体向好的形势。为应对次贷危机这一重大挑战,美联储、财政部等美国政府部门相继采取了眼花缭乱的应对措施,包括传统的政策手段、创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经济刺激方案、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出台《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等。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接管美国两大房屋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将由美国国会新创建的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负责管理这两家机构。下一步的行动预计将包括注资、收购优先股、债券担保等具体救助措施。次贷危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尽管这一课仍未结束,但其中美国政府部门广泛出动,全面干预的实践,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各国认真研究的鲜活案例。
从2007年3月份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以来,到现在已一年半的时间。次贷危机从信用危机到市场震荡,从金融体系而实体经济,从美国本土波及欧洲乃至亚洲,至今仍未出现整体向好的形势。为应对次贷危机这一重大挑战,美联储、财政部等美国政府部门相继采取了眼花缭乱的应对措施。研判政府在次贷危机中的不同阶段所相应采取的各类政府干预措施的经验和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危机之初的政府干预:传统政策手段
尽管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有关部门和机构已注意到次级抵押贷款宽松的贷款标准、掠夺性贷款等蕴含的市场风险,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直到2007年3月份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次贷危机问题开始引发广泛关注。
在2007年7月份之后,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急剧恶化,大批房屋所有者难以支付购房款,面临着丧失房屋赎回权的风险。为了帮助屋主应对丧失房屋赎回权问题,总统布什等行政部门相继推出了多项措施。2007年8月FHA推出的再贷款计划(FHA?Secure Program),为陷入困境的房主提供FHA担保的融资。2007年10月份重组了由贷款公司、投资者等机构参与的希望联盟(HOPE NOW Alliance),寻求通过各方的协调、条款修正等方式增加抵押贷款融资。尽管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未能根本上扭转次贷市场日益恶化的局势。
随着次贷风险加速暴露和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冲击到发放次级贷款的金融机构,波及持有次贷债券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市场恐慌快速蔓延,并引发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剧烈波动。金融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大量投资者抛出高风险债券,转向低风险国债市场进行避险,造成债市和股市资金供应紧张,次级债券市场更是大幅下跌。
这一时期,美联储悉数使用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相应的政策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一)公开市场操作,注入流动性。从8月9日开始的整个8月份,美联储频繁使用了公开市场操作,注入和回收流动性。除通常采用的隔夜回购交易外,根据需要,还多次使用14日回购交易等满足市场持续流动性需求。8月10日当日注入流动性更高达350亿美元,远远数十亿美元日均交易规模。
(二)降低联邦基金基准利率。尽管面临着通胀的压力,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基准利率由5.25%降为4.75%,是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此后,联邦基金利率多次下调,最近已经下调至2%。
(三)降低贴现率。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决定下调贴现率0.5个百分点,从6.25%降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同时,贴现贷款的抵押品包括房屋抵押债券等多种资产。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蔓延,各国央行在此次危机处理中都深度介入,形成了对美联储流动性操作的“配合”。欧洲央行连续数日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8月9日、10日、13日分别向银行系统注资948亿、610亿、476亿欧元,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央行也纷纷注资。
美联储创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由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暂时性地缓解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但进入2007年底来,陆续披露的主要金融机构的损失超过人们预期,显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同时,利率政策效应并不明显,经济走向衰退的风险进一步就加大。随着次贷危机又向债券保险领域的扩散,市场信心再度受挫,金融市场形势进一步恶化。
随着危机的扩散和升级,美联储在2007年12月之后,相继推出了三种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一)期限拍卖融资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是一种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向合格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融资的政策工具。它融资额度固定,利率由拍卖过程决定,资金期限可长达28天,从而可为金融机构提供较长期限的资金(见表1)。从2007年12月至今,美联储每个月都操作2-3次,每次额度约300-800亿美元。
(二)一级交易商信贷便利(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 ,PDCF),是一种针对投资银行等市场交易商的隔夜融资机制,旨在紧急状况下为市场交易商提供援助来拯救濒临倒闭的公司。
(三)定期证券借贷工具(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 ,TSLF),是一种通过招标方式向市场交易商卖出高流动性国债而买入其他抵押资产的融资方式,交易商可以提供联邦机构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以及其他一些非联邦机构债券资产。它期限一般为28天,可用于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迄今仍被广泛使用。
此外,美联储还加强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等合作,缓解各地货币市场资金需求,如分别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央行合作建立200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机制,平抑离岸市场的美元拆借利率。
美联储这些非传统工具的使用,一方面延长了流动性管理的期限,改变了以往美联储主要采用隔夜等短期政策工具的惯例,增强了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流动性的操作大量通过国债、机构债、资产抵押债券等交易进行,增强了对市场利率的管理。但与此同时,美联储将监管和援助范围从商业银行扩展到了投资银行,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国会与总统的共识:经济刺激方案
针对2007年底次贷危机的加深,在美联储之外,美国政府各部门又陆续推出抵押贷款市场若干救助措施,并最终促成了总规模15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的出台。
2007年12月,美国财政部牵头提出了市场救援计划并经总统批准,该计划通过与贷款公司、投资者等谈判,冻结两年以内发放的浮动利率抵押贷款,以减轻房屋贷款的还贷压力。12月20日,总统签署了《抵押贷款债务减免的税收豁免法案》(Mortgage Forgiveness Debt Relief Act)对房屋所有人住房按揭贷款减免的同时进行税收豁免援助,增强他们的债务偿付能力。
2008年2月美国政府联合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6家房贷公司推出了“生命线工程”(Project Lifeline),主要针对每月抵押贷款还款逾期90天以上的屋主,规定房主可以向房贷机构申请获得30天的缓冲期。
经过总统和国会数月的酝酿和讨论,应对危机的经济刺激方案终于达成一致共识。2008年2月14日,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约为1680亿美元的法案,拟通过大幅退税刺激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以避免经济衰退。
法案主要内容包括: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下的纳税人将得到600美元的一次性退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纳税的,如果家庭年收入不超过15万美元,每个家庭将得到1200美元的退税;有儿童的家庭每个儿童将得到300美元的额外退税。此外,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纳税人或年收入超过15万美元的家庭,也将获得部分退税。同时,大量中小企业还可获得总额为50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此外,方案提高了政府支持企业(GSE)抵押贷款持有的最高限额。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刺激方案将对美国经济增长将发挥积极效果。美国政府近期颁布的财政经济刺激方案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在今年第三季度明显显现。如果没有总额1,52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美国经济第三季度将可能仅仅增长2.5%左右;预计经济刺激方案将在第三季度产生近三个百分点的影响,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经济增长可能达5.25%的增长率。但同时,刺激方案也可能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作用。
两房危机与《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的最终出台
2008年7月份以来,美国住房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仍未有好转,由于市场对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ie Mac)两家房贷机构面临严重资金短缺的担忧,两家公司股票出现暴跌并触发股市的大跌,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当月13日,美国财政部紧急宣布救助计划,包括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信用额度,买进两家公司股票以及改进监管等内容。美联储行同日宣布,接受两家公司的债券为抵押品,以保障公司的充足流动性。
在不容乐观的形势面前,历经波折的《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The Housing and Economic Recovery Act of 2008)最终终获通过。并于7月30日经总统签署发布。法案一方面宣布拨款3000亿美元在联邦住宅管理局(FHA)管理下建立专项基金,为40万个逾期未还按揭贷款的家庭提供担保;另一方面授权美国财政部可以“无限度”提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贷款信用额度,并承诺在必要时刻美国政府将出资购买这两家机构的股票。此外,还计划向地方政府提供应急基金,用于购买空置、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产,出租或低价出售给低收入家庭。
《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的最终通过,在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直接救助措施的同时,对解决次贷危机中的一些深层因素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因而对于稳定市场信心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机构长期积累下的诸多问题的处理,又涉及诸多结构性问题,势必会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改革和调整过程。
次贷危机:政府仍在行动
目前,美国政府针对次贷危机的干预措施仍在陆续推出。9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宣布接管美国两大房屋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并将由美国国会新创建的机构联邦住房金融署负责管理这两家机构。下一步的行动预计将包括注资、收购优先股、债券担保等具体救助措施。
尽管各界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尚未过去,危机进一步可能发展仍有待观察,美国之外也陆续出现危机新的发展。但最近一段时间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则开始出现经济回调的迹象。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触底迹象,6月新屋开工止跌回升0.9%,美国可口可乐、花旗集团、美国银行一批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了第二季业绩,普遍优于预期,或许危机已经度过了最严重之时。
次贷危机给全世界上了生动的一课。尽管这一课仍未结束,但其中美国政府部门广泛出动,全面干预的实践,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各国认真研究的鲜活案例。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任职单位:全国人大财经委)
Ⅳ 美国国债危机和次贷危机一样么
都是一种信用危机,但原因肯定不一样的!
次贷危机,是由于房贷量过版大而导致的权泡沫经济的崩溃,从而引发的信用危机。房产开发供过于求,其相对价值肯定要降低,而相当数量的购买力源于银行的贷款,整体经济一旦出现下滑,个人收入降低形成大量的个人贷款出现不良和呆滞,从而导致了整个信用体系的崩溃!
国债危机,是国家财政收入因为整体经济的下滑出现减少,而国家发行的债务出现了无法还本付息的不良反应,整个国家信用面临崩溃!所以美国现在必须缩减财政赤字,才能缓解国债危机。长期以来,美国就是通过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所以美国政府现在已经无法调节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就出现了国债危机!
Ⅵ 次贷危机会对美国金融机构产生哪些影响
你可以搜索一下来金融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这部分的东西太长了,而且我写出来也只不过那样。你明白它产生的原因和传导过程你就会明白有哪些影响了。 目前的话,次贷危机算是过一段落,但是次贷危机引起全面的金融危机仍然没有结束,10月份的时候房屋止赎事件暴露出美国优先级贷款也出问题了,当时大摩、花旗、美国银行都卷入其中,止赎最多的美国银行,其的资金缺口大概是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从美银第三季度的季报来看,它是剔除了房贷方面的不良债务的,如果加上这部分,其业绩是亏损的。 次贷设计到的是房地产商、中小银行、大型投行、券商等机构,出现违约,加上一些高杠杆的产品的影响,对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巨大的,雷曼的倒闭就是一个例子,主要是债务、信用、融资成本方面都会收到次贷危机的影响。
Ⅶ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有什么影响
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中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相当有限。由于美国政府信用担保,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量美国机构债不会有损失。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
外围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消极传导作用。
陆挺:此次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首先,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所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 据初步统计,我国共
持有海外公司债券约为120亿美元,其中仅有小部分受到影响。如中国各银行借给雷曼资金总计大概为7.2亿美元左右。在外汇储备投资方
面,截至7月底,我国持有519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大约4440亿美元为机构债。对于美国的机构债券,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对此进行担保,
只要持有到期就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二,实际上,最近由于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国债价格正向上走,这是因为大家发现持有其他资产反而变得更加不安全、从而更愿意去
持有美国国债。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由于美国的救市行动而发行的大量国债势必会导致更多的货币供给。从中长期角度看,会抬高美国国
债利率和引起美元贬值,这会对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固定收益资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但这仅是一种风险而已,美元的汇率涉及美国经济、全球
经济、美国货币供给、其他经济体货币供给等多重因素,所以将来也未必一定会出现美元币值走弱的现象。
至于美国中长期利率是否会走高的问题,其实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利率”。目前的联邦基准利率只有2%,而且进一步减息的可能非常
大。美国国债的利率最近也持续走低。但由于市场信心走弱,互相不信任对方,金融机构间的借贷利率不断上升,这就是这一段时间出现的
所谓credit crunch(信贷危机)问题。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近来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货币供给,目的在于提振市场信心,降低拆借利率
。当然,如上所言,如果美国发债较多,从中长期而言会拉高国债利率,但这并不是目前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李稻葵:短期而言,对中国金融机构影响有限,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在投资方面还是趋于保守,而这次投资在美国、雷曼等投资银行的大
部分还是美国、欧洲等的机构。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我们在境外的机构是否有投资,比如一些“中”字号的企业,它们手头拥有大量外汇,是
否进行过投资尚不得而知。
中期而言,确实存在风险,如果中期内美国金融市场能够稳定、金融机构不再继续破产、金融市场进入整顿时期,则未来半年内,发达
国家投资在中国的各种资金有可能出现逆转回流,由此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等。
美国也会采取一些措施,使得美元对全世界其他货币汇率保持稳定。如果美国金融界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对美国会形成进一步打击。至
于汇率问题,我相信,美国在中美汇率问题上不会有太大要求,而是主要希望中国不从美国国债上撤离。
黄益平: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从目前金融危机发展的情形来看,金融机构面对的
最大问题,第一是投资者信心,第二是流动性。毫无疑问,随着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我国在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已经出现亏损。不过
这些国外资产本身就是用外汇购买的,因此尚不至于对国内的流动性造成重大影响。况且对于许多金融机构而言,这些亏损也仅仅是账面上
的。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引发国内金融机构系统性的风险。我国大多数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不会出现
倒闭的现象。即使是非国有的银行,也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支持,因此也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从资金流动的角度,一些短期资本的流出、在证券市场投资的回撤等存在可能性,但是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抵御这种冲击绰绰有余。另
外,如果美元币值出现大幅波动,有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很难再持续盯住美元。最近2-3个月的进展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越来越
大,而对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动则越来越稳定。这实际是一个好现象,意味着汇率政策开始真正落实2005年提出的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制
的浮动,实际反而能增加汇率的稳定性。
Ⅷ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警示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4月爆发,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发生以来,对各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多家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股市债市剧烈波动。伴随着油价大幅上涨,通胀加剧,信贷紧缩,全球经济
陷入衰退的风险日益加大。此次危机起源于经济实力最强、金融体系最发达的美国,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肇始,迅速波及世界。为什么危机会突然在此时、此地以此种方式爆发并快速向全球蔓延?其中有怎样的发生、发展和传导机制?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防控经济、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回顾和反思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管制周期性放宽这一历史背景下,两个资金循环链条——围绕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循环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出现断裂,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是危机的深层原因
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以1938年美国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简称:房利美)的成立为标志。房地产按揭贷款证券化堪称金融史上的创举,为提高房地产资金的流动性,为美国人解决住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慢慢衍生出了过长的资金链条,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早期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放款者和风险承担者是同一家银行,因此银行会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只要经营管理得当,坏账率一般较低,但这种做法限制了银行的流动性。
居民对住房的旺盛需求和银行转移风险的需要促使美国建立了房利美等机构,专门收购银行的按揭贷款。这些机构以贷款产生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债券,出售给投资者,从而大大拓宽了住房贷款市场的资金来源,降低了银行风险和贷款利率,进而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房地产为中心的资金循环,这项金融创新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资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尔街很多公司也加入这个领域,对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资产进行多次打包,推出担保债务证券等众多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水平的投资工具。次级抵押贷款有定期的现金流还款,这是围绕次贷的所有收益的来源。
因此,只要房价继续走高,所购房产就一定会增值;有增值,就一定有还款来源;有还款来源,就可以通过证券化分散风险。这就是次贷及其衍生品的收益秘密所在。围绕这一产品创新过程,形成了一个由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利益链条,并且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原始的借贷关系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约束变得越来越松散,致使链条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化。
当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相隔过远,那么,每多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衍生品就多一层道德风险。信贷和管制周期的剧烈变化则是促成这些道德风险实现的重要原因。信贷和管制放松时,这一链条将导致流动性泛滥。金融贷款机构有极大的冲动发放贷款,哪怕是对信用记录不良的人士发放,因为转手就可以出售;而当货币政策收紧,房地产价格下降时,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上升,由于不可能100%证券化,于是贷款机构首当其冲,然后所有利益链上的参与者均受到牵连。美国这一次金融危机正好验证了这一利益链条崩溃的过程。 digest.icxo.com
二、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危机的重要成因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首先应归因于2000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2000年前后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一轮降息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美联储实行低利率政策,让联邦基金利率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给美国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推进了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
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胀压力增大,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启动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时间内17次加息,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25%涨到5%。由于此前市场预期利率长期走低,借款人较偏好浮动贷款利率,加息后贷款利息负担大大加重,特别是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况下无力还款,房贷违约率上升。正是信贷的骤松骤紧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三、对金融机构放松监管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
纵观这次危机,在发生房地产泡沫破灭和信贷危机的国家中,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家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该模式信奉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的竞争,建立了具有很大弹性的经济体系,但是逐渐放松的金融监管使得其金融体系常常陷入危机当中。
从美联储的职能看。美联储有三大任务:抑制通胀、增加就业和维持金融稳定。与欧洲央行等不同,美联储不会专注于通胀。在维持金融稳定这一项上,以往美联储在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时采取的救市行为容易助长投机心理。尤其是格林斯潘的流动性注资和大幅度降息的方式,为许多国家央行所效仿,这就助长了市场对央行的依赖心理,从而使金融机构放松了风险防范,甚至产生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
从对金融部门的松懈监管看。首先是由于华尔街的游说,使得监管机构推翻了旨在将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让商业银行能够从事全能银行的业务。在美国,金融企业的利润占到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份额从20年前的5%上升至40%。金融扩张的幅度明显大于其所服务的实体经济,而且随着监管的绊脚石被移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衍生品的盛宴当中,从而使隐患一步步扩大。这种放松管制的爆发性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链条便从根本上断裂了,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digest.icxo.com
四、金融全球化是危机传导的背景条件
这里要提到另一个资金的大循环,即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全球资金循环,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别国储蓄。
当大量美元流向这些国家时,为了避免本币大幅升值,这些国家的央行不得不买入美元,同时投放大量本币。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影响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了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从安全和保值的角度考量,不得不又去购买美国国债。这样,资金又进入了美国,一方面降低了美国利率和美国人的消费信贷成本,另一方面推高了美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进一步助长了美国人的消费,从而形成了一个全球资金的大循环。
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多数靠出口初级商品或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的债主,美国人不仅输出了美元,也输出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华尔街的新奇产品。而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坐着宽敞的波音飞机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推销他们的衍生产品。正如有的分析家形象地喻为:他们就这样将“坏猪肉放进绞肉机做成香肠卖给了全世界”。
此次危机波及世界,是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了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更为严重的是,次贷危机会对美国实体经济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越过国境,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演变成“美国次贷,全球买单”的局面。
五、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警示
当前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经显现。随着日前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新的偿付危机,油价屡创历史新高,次贷危机已经愈演愈烈并且没有停歇的迹象,美国经济有陷入滞胀的可能。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已经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较高,随着欧美国家经济下滑,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领域与企业,这需要对我国经济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其次,是通胀的挑战。由于美国自身存在巨大的债务问题,其通过降息、发行货币等手段减轻压力,必然会加剧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我国由于自然资源所限,受其影响通胀压力正日益加大。为应对通胀,我国近期加大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力度。
次贷危机警示我们要审慎对待金融创新,做好风险管理。金融的核心就是风险管理,通过管理风险使资金得到合理的运用,让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资。许多金融创新使得以前得不到贷款的人获得资金,这是好的一面。房地产按揭贷款证券化就是一个好的金融创新,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次次贷危机的出现而否定它。但是这次危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许多贷款机构诱骗没有经验的低收入阶层进行贷款,且没有明示风险,则是该金融创新的弊端之一。在这一系列链条中,僵化的监管、逐利的华尔街、不负责任的评级机构、膨胀的对冲基金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对金融业的影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投资次级债券的总量不大,次贷危机的直接影响有限。今年几家上市银行都对次贷产品投资情况进行了披露,对账面亏损计提了拨备。但是,及时总结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帮助,至少目前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应有以下启示。一是在投资、信贷活动中要坚持独立的风险判断,确保对风险的识别、控制能力,不要投资于“不懂”的产品和领域。
二是现代金融领域各类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越来越大,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次贷危机就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的金融风险很难孤立地进行识别和管理,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加快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三是要有明确的风险战略、政策制度和健康的风险文化,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严格执行风险政策和制度,在风险收益的长期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要进一步密切关注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检讨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从未发生过房地产市场整体大幅下滑,从借款人、贷款人到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经验而采取了几乎同样的策略,但终究没有超越市场经济的铁律,这一点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投资决策尤其具有警示作用。
Ⅸ 美国提供次贷是哪两家金融机构啊
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上周爆出财务状况恶化的消息,公司股价出现大跌。美国政府也紧急展开“救火行动”,除了为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资金支持外,还接管了另一家倒闭的房贷机构,加州印地麦克银行。房贷机构危机将进一步拖累本已疲弱的美国经济,并将对美元反弹、美国及全球资本市场信心造成冲击。一时间,美国经济似乎又完全笼罩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之下。 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设立于1938年和1970年,这两家机构在美国住房融资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美国国会为保证住房贷款市场资金流动而立法设立的机构。两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这两家房贷机构拥有或提供担保的抵押贷款总值约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所有房屋抵押贷款债务的近一半。房利美和房地美遭遇的困境引起外界极大担忧。由于房利美和房地美主要从事次贷以外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投资者担心,它们陷入困境显示,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次贷危机有可能向更为广泛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演变,而这将进一步加大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影响全球经济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次贷危机、高油价以及高通胀等仍在持续中,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继续放缓,新兴市场国家尤其要关注经济波动的风险。
Ⅹ 美国次贷危机是怎么让中国买单的
中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而且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美国次贷危机,促使美国专政府救市属,会使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就会滥印钞票,这将导致通胀及货币贬值,并对中国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带来巨大损失。
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一些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中国的银行(如中行、工行、建行等)由于买了这些破产金融机构的一定数量的次贷债券,用来买这些债券的钱很多都泡汤了。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为美国次贷危机买单,美国救市可能会向中国购买国债,美政府用国债置换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美金融机构再利用资产置换增加的资金,投资于中国。换言之,就是中国用流动性较好的优质资产,置换了美国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等于是中国“被迫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