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代金融学究竟包括哪些科目呢只是一个泛泛的名字,都不知道看什么书去应付考试,救命啊
现代金融学,即数理金融,与其说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倒不如说它是作为一种方法存在。它主要使用一切可能的数学方法,来研究几乎一切金融问题,特别是复杂产品定价和动态市场均衡。
A) 微观金融学
a.研究对象:主要考虑金融现象的微观基础;
b.实质:一种价格理论,研究如何在不确定情况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期最优配置;
c.理论目标和主要内容:市场均衡和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
d.一个重要任务:资产定价。
e.基本流程:
1.主要研究方向和主要使用的数学工具;
2.建立诸如不确定性等一些基本概念;
3.个人偏好公理体系和效用函数理论(期望效用函数理论和风险偏好问题);
4.个人如何做出投资-消费决策:来自于期望效用理论的均值-方差分析方法是主要的研究工具,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时际资产定价模型(ICAPM)则是这一部分的自然的产出物;
5.公司如何做出投资/融资决策:公司制度、产权安排、不对称信息(M-M理论是其理论基石和核心内容);
6.资产定价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价格体系: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的理论基础;
7.资源跨期配置的一般均衡:以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为蓝本,感谢达菲(D.Duffie)和黄的出色努力,他们证明了多次开放的市场和有限数目的证券(包括衍生证券)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世界状态(states of the world),成功地为德布鲁的均衡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答案。这不仅意味着动态一般均衡的存在和现实解决方案,而且它从理论上证明了资本市场存在的合理性和它对于有效跨期分配资源的重要性。
(B) 宏观金融学
a.研究对象:在一个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经济中如何获得高就业,低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
b.实质:宏观经济学(包括开放条件下)的货币版本;
c.理论目标和主要内容:宏观货币经济(包括了开放条件下的)模型的建立,并通过它们产生对于实现高就业、低通货膨胀、高经济增长和其它经济目标可能有用的,有关货币政策结论;
d.基本流程:
1.货币起源、定义和作用;
2.货币的制度安排和以银行为主的现代金融体系: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各种专业金融市场。它们保证货币主要功能的实现。(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或者更一般的,用信息经济学的原理来考察诸如,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合理边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间的管制哲学,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3.货币经济学:这是整个宏观金融学的核心内容(在一些重要的金融问题如通货膨胀、汇率管理、市场干预……上,总是会有不同货币政策和争论产生,这也构成了货币理论的一个重要也是必然的部分);
4.其它问题:包括金融深化,以及国际金融中众多的专题。
1,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是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时期的最优配置
2,现代金融学研究提供了自身的“参照系”或“基准点”——有效市场理论(EMH)和基于理性人假定的预期效用理论。
3,现代金融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形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现代金融学中最重要的7个理念!
司金融学中最重要的七个理念1、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
当你想知道一辆二手车的价值,你会参考二手车市场中的价格。同样,当你想知道未来现金流的价值,你会在资本市场中寻找比价关系,因为资本市场是以未来现金流的所有权为交易标的场所,而收入颇丰的投资银行家就是“二手现金流交易商”。如果公司经营者能替股东以比资本市场上更便宜的价格买入现金流,那就增加了股东投资的价值。这就是NPV的基本原理:计算一个项目的NPV,要先确定该项目是否比它的投入成本更“值钱”。估计项目价值的方法是计算出其现金流所有权在资本市场单独交易时能卖个什么价钱。这就是为什么在计算NPV时采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作为现金流的折现率,即采用和项目风险程度相当的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所有风险程度相当的资产的价格隐含着相同的预期收益率。
NPV原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重要性较大的结论。它的存在使得数以百计的股东——不论他们的财富程度和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不同——都能参与同一企业的投资并委托职业经理人进行运做。 股东们发给经理人的共同指示是:把企业的NPV最大化。
2、资产定价模型(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有人认为现代金融学的全部就是资产定价模型,这完全不对! 即使资产定价模型从未被发明,金融学家对金融经理的建议基本上还会一样。 资产定价模型的吸引力在于给出了一个可定量操作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衡量出风险性投资能得到的回报率。
它对风险的定义有两种: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去除的非系统性风险和不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去除的系统性风险。资产的系统风险是指经济中所有资产价值总和的变动对该资产价值的影响程度,量化后可以用BETA衡量。人们关注的风险只是他们不能通过分散回避的系统风险,因此对资产要求的回报率和它的BETA呈正比关系。
很多人认为资产定价模型部分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认为估算项目和投资的BETA难度很大。也许10到20年后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理论出现,但未来的理论也不可能会放弃对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区分。而这种明确的区分正是CAPM模型的精华所在。
3、有效的资本市场(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第三个基本理念是证券价格准确反映了市场上可得到的信息,并会随着新信息的披露而迅速作出相应变动。有效市场理论有三种形式,分别针对不同定义下的“可得到信息”。弱式有效理论(随机漫步理论)指出当前价格反映了所有包含在历史价格中的信息;半强式理论指出现价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强式理论则断言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但有效市场理论没说不存在税收或交易成本,没说市场上没有聪明人和愚蠢者之分。其核心是说资本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不存在所谓的赚钱机器,而证券的价格则反映了对应资产的内在价值。
4、价值可加性和价值守恒原理(value Additivity an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value)
价值守恒原理是指整体的价值等于各组成部分的价值之和。简单地把两个公司合并并不能产生新价值,除非未来现金流能得到增加。也可以说,出于分散投资而进行的兼并收购并不能带来价值。
5、资本结构理论(Capital Structure Theory)
从价值守恒原理可得知,简单的融资决策只能把经营现金流的分配方向加以改变,并不能增加整个公司的价值。这也正是著名的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推论之核心思想: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结构的改变不影响公司价值。通俗地说,一块蛋糕的价值并不会因你如何分割而改变。
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推论并不是现实中的标准答案,但它提示出到哪里寻找资本结构决策的动因。税收是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负债经营能带来税收盾牌(Tax Shield),且较高的负债率可以促使管理层收紧预算,更努力地工作。作为负面影响,高负债会增加费用高昂的财务危机机会。
6、期权理论 (Option Theory)
金融专家一直都知道与期权价值相关的主要变量:行使价格、行使日期、相关资产金融学意义上的风险,以及利率水平。但直到BLACK和SCHOLES给出了期权定价公式,才第一次有了用于定量估值的办法。
但B-S 公式只适用于简单的看涨期权,并不适用于现实金融领域中常遇到的更复杂的期权。而BLACK和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的核心思想,如风险中性估值办法却适用于更广泛的金融领域。
7、代理机制理论(Agency Theory)
现代公司的利益所有者(Stake-holders)包括管理层、雇员、股东和债权人。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合同使这些人联结在一起。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不加疑问地假定所有的利益所有者会同心同德,但在过去的20年中经济学家却发现实际中存在许多的利益冲突,同时对如何克服这些利益冲突作了相当多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论被总称为代理机制理论。
现代金融学是建立在Miller和Modigliani套利定价模型、Markowitz证券有效组合、Sharp、Lintner和Blace的资本资产价格理论,以及Black、Schdes和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基础上的一门以数量经济为基础的科学。
推荐楼主:
行为金融与投资行为--河南大学经济学学术文库
金融市场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国际货币与金融(第6版)/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高等学校金融类教材
全美MBA经典教材书系(原版)-金融管理与政策(第12版)
金融衍生工具--定价原理、运作机制及实际运用
金融工程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金融学系列
核心金融工具(在衍生品世界中领悟和创新)(金融学前沿系列)
金融全球化:批判性反思
现代金融礼仪/21世纪经济金融类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教材
『贰』 有谁知道金融危机什么时候结束
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影响,国家外汇储备部分损失了,出口困难了专,经济增长减缓属,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严重时会引起政局不稳定. 比起欧洲国家(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已经是萧条得很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现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国家也在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对于中国也就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缓解.
『叁』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走向
学生写论文应复该去 《中国制学术期刊论文网》里面去搜寻,(你们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里面肯定是有的)下下来自己看,然后在“写”点。
这里提供的答案很难给你一个“2500左右的文章”这样好的答案的,要么是三言两语,要么是连接过来的。
『肆』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
奥运会自公元 776 年于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以来,已经有 1200 年的历史。当时的运动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Pankration(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体育思想形成后在欧美各地广泛实施的必然结果。
1894年,在顾拜旦的努力和各种因素的促进下,“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决定复兴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奥林匹克的复兴始自 1896 年,当时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次现代奥运会,当时有来自 14 个国家的 245 名运动员参加。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 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 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 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