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比较信息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比较信息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发布时间:2021-03-17 01:22:55

金融机构有哪些信息化,大数据需求

数据大集中
数据大集中是一个过程,之前整个银行体系都在分行,包括证券公司也是如此。这些金融机构并没有集中的数据中心概念,所以他们先做了数据大集中。
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在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提升、改善了数据的质量。
报表
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做了两个报表:一个是监管报表,另一个是内部管理报表。
决策支持
决策支持是基于报表而形成的系统。但是,最后形成的决策支持系统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全局性的。比如,针对风险部门的是风险数据仓库,针对业务部的是客户数据仓库,所以在金融信息化过程中,以上四个方面还是部分处于分离的状态。
数据整合
无论做什么样的分析,数据质量是最重要的。如果数据质量差,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公开数据现在越来越开放,比如说工商数据、征信数据。所以我觉得很多公开数据的运用,确实为数据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智能金融的尝试
为什么用尝试二字,因为我还是持一个比较保守的观点。就智能金融而言,现在的数据挖掘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还是不够的,但是我相信科技的不断发展肯定会解决这个问题。我一直坚信一个观点就是:以后绝对不会存在物理上云的概念。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所有的东西都是云,这就是趋势,是你没有办法改变的。我觉得智能金融或者大数据是一个趋势,是一个没有办法去改变、没有余地可讨论的趋势。

② 企业信息化面临哪些风险

从信息安全体系层面来看,有:
1信息网络结构和边界风险
由于不同安全域之间的网络连接没有有效的访问控制措施,来自互联网的访问存在潜在的扫描攻击、DOS攻击、非法侵入等。
2病毒侵害和网络攻击
企业中的防病毒软件只能查杀病毒,却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传播;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检查出蠕虫在网络上传播,却不能清除蠕虫;补丁管理可以防止蠕虫的感染,却不能查杀蠕虫。企业各个安全产品单独工作,无法系统地查杀病毒并防止病毒传播。
3系统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各种应用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风险。目前不少企业网络使用的操作系统仍然是以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为主。不管使用哪一种操作系统都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这些漏洞可以导致人侵者获得管理员的权限,可以被用来实施拒绝服务等攻击。
4信息日常传递风险
企业和外部的单位都有着许多工作联系,日常许多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传输。网络中传输的这些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例如被非法用户截取,从而泄露企业机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等。非法用户还有可能假冒合法身份,发送虚假信息,给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棍乱,造成企业损失。

从信息安全管理层面来看,有:
1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业因配置不当或使用过时的操作系统、邮件程序等,造成企业内部网络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当厂商通过发布补丁或升级软件来解决安全问题时,许多用户系统不进行同步升级,原因是管理者未充分意识到网络不安全的风险所在,未引起重视。有些信息系统采用开放的操作系统,安全级别低,又没有附加安全措施,难以抵御黑客和信息炸弹的攻击。
2企业信息管理革新明显滞后技术发展
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
3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不够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过于简单,不能灵活实现更细的权限控制;部分应用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无法保证账号的有效管理和安全;同时因缺乏严格的验证机制,导致非法用户使用关键业务系统;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缺少较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4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人员忙于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无暇顾及,安全意识淡薄。企业注重的是网络效应,对安全领域的投入和管理不能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网络信息安全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捌状态。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如共用口令、随意复制及传播企业内部信息等,增加了黑客进攻的机会和信息泄露的风险,这都将给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5企业信息资产管理风险较高
信息资产的高风险性源自于信息资产传播的低成本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信息资产的安全风险较高。一般来说,信息资产经常处于公共的介质中或处于流动状态,这就使信息资产的复制成本较低,从而导致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很差。没有安全保障的信息资产,谈不上资产价值。信息资产具有工程性和社会性的软硬属性,短期无法量化,价值的确认存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风险。

③ 在信息化模式下,企业面临那些风险

从信息安全体系层面来看,有:
1信息网络结构和边界风险
由于不同安全域之间的网络连接没有有效的访问控制措施,来自互联网的访问存在潜在的扫描攻击、DOS攻击、非法侵入等。
2病毒侵害和网络攻击
企业中的防病毒软件只能查杀病毒,却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传播;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检查出蠕虫在网络上传播,却不能清除蠕虫;补丁管理可以防止蠕虫的感染,却不能查杀蠕虫。企业各个安全产品单独工作,无法系统地查杀病毒并防止病毒传播。
3系统安全风险
系统安全风险主要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各种应用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风险。目前不少企业网络使用的操作系统仍然是以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为主。不管使用哪一种操作系统都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这些漏洞可以导致人侵者获得管理员的权限,可以被用来实施拒绝服务等攻击。
4信息日常传递风险
企业和外部的单位都有着许多工作联系,日常许多信息数据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传输。网络中传输的这些信息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例如被非法用户截取,从而泄露企业机密;被非法篡改,造成数据混乱、信息错误从而造成工作失误等。非法用户还有可能假冒合法身份,发送虚假信息,给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带来棍乱,造成企业损失。
从信息安全管理层面来看,有:
1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企业因配置不当或使用过时的操作系统、邮件程序等,造成企业内部网络存在入侵者可利用的缺陷。当厂商通过发布补丁或升级软件来解决安全问题时,许多用户系统不进行同步升级,原因是管理者未充分意识到网络不安全的风险所在,未引起重视。有些信息系统采用开放的操作系统,安全级别低,又没有附加安全措施,难以抵御黑客和信息炸弹的攻击。
2企业信息管理革新明显滞后技术发展
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
3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不够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部分应用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过于简单,不能灵活实现更细的权限控制;部分应用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用户管理,无法保证账号的有效管理和安全;同时因缺乏严格的验证机制,导致非法用户使用关键业务系统;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缺少较细粒度的访问控制。
4企业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人员忙于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无暇顾及,安全意识淡薄。企业注重的是网络效应,对安全领域的投入和管理不能满足安全防范的要求,网络信息安全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捌状态。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如共用口令、随意复制及传播企业内部信息等,增加了黑客进攻的机会和信息泄露的风险,这都将给企业网络信息安全埋下隐患。
5企业信息资产管理风险较高
信息资产的高风险性源自于信息资产传播的低成本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信息资产的安全风险较高。一般来说,信息资产经常处于公共的介质中或处于流动状态,这就使信息资产的复制成本较低,从而导致企业拥有和控制的信息资产的安全性很差。没有安全保障的信息资产,谈不上资产价值。信息资产具有工程性和社会性的软硬属性,短期无法量化,价值的确认存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哪些

一是金融风险扩散速度较快。

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移动支付,包括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都具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IT技术支持,反过来看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会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

二是金融风险监管难度较高。

对应的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中存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交易和支付过程均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完成,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

三是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

传统金融监管可以通过分业经营、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经营等各种方式,将金融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互联网金融中的这种物理隔离的有效性相对减弱,尤其是防火墙作用可能因网络黑客等破坏而衰减,因此“防火墙”的建设更需要加强。

在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机构等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中,一些超级金融集团利用国际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这些集团既了解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又能利用法规差异逃避金融监管,获取监管套利。

⑤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成因有哪些

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决定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性,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风险扩散速度较快。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移动支付,包括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都具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IT技术支持,反过来看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会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在传统的纸质支付交易结算当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 而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环境中这种回旋余地就大为减小,因为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内流动的并不仅仅是现实货币资金,而更多的是数字化信息,当金融风险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时进行预防和化解就比较困难,这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扩散面积和补救的成本。
二是金融风险监管难度较高。对应的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中存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交易和支付过程均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完成, 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 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 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

三是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传统金融监管可以通过分业经营、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经营等各种方式,将金融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互联网金融中的这种物理隔离的有效性相对减弱,尤其是防火墙作用可能因网络黑客等破坏而衰减,因此“防火墙”的建设更需要加强。随着我国多家金融银行机构的综合金融业务的开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业主与客户之间的相互渗入和交叉,使得金融机构间、各金融业务种类间、国家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增强,由此互联网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突发性较大。
在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机构等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中,一些超级金融集团利用国际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 这些集团既了解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又能利用法规差异逃避金融监管,获取监管套利。这些机构本身既拥有先进的通讯设施,又掌握巨额资金,并有一定的操纵市场及转嫁危机的经验和能力,需要防控这些机构利用互联网来加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突发性。

⑥ 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性有哪些方面

由于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决定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性,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风险扩散速度较快。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移动支付,包括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都具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IT技术支持,反过来看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会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在传统的纸质支付交易结算当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还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 而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环境中这种回旋余地就大为减小,因为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内流动的并不仅仅是现实货币资金,而更多的是数字化信息,当金融风险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时进行预防和化解就比较困难,这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扩散面积和补救的成本。
二是金融风险监管难度较高。对应的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中存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交易和支付过程均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完成, 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 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 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

三是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传统金融监管可以通过分业经营、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经营等各种方式,将金融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互联网金融中的这种物理隔离的有效性相对减弱,尤其是防火墙作用可能因网络黑客等破坏而衰减,因此“防火墙”的建设更需要加强。随着我国多家金融银行机构的综合金融业务的开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业主与客户之间的相互渗入和交叉,使得金融机构间、各金融业务种类间、国家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增强,由此互联网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突发性较大。
在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机构等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中,一些超级金融集团利用国际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 这些集团既了解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又能利用法规差异逃避金融监管,获取监管套利。这些机构本身既拥有先进的通讯设施,又掌握巨额资金,并有一定的操纵市场及转嫁危机的经验和能力,需要防控这些机构利用互联网来加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和突发性。

⑦ 互联网金融方式及风险防范有哪些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加强分工合作,实施市回场化监答管。

1、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可设定注册条件,提升门槛,并保证条件公开,事中事后监管主要应用技术监管,依托技术建立行业数据库、监控平台等,不能走传统金融监管。

2、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保证消费者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服务,包括信息公开、产品要求等信息都在合同条款上列明,使消费者具有风险识别能力,主动承担风险。

3、加强自律管理:实行严格的事后处罚、公开处罚、自然退出、公开追责。

⑧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有什么特点

据报道,近日,央行抄的一份报告袭透露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取向,同时,报告也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容易导致风险扩散和交叉传导。

行业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的规范性、透明性有所提高,在历经一轮行业“洗牌”之后,一些创新规范平台将脱颖而出,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

⑨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金融信息技术支持。国外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早已经进入业务集成和决策智能化阶段,经过信息技术的投资改造,欧美等国的银行业务发展能力极大提高,收益率增长明显。信息技术给传统金融带来了新的活力。
中国银行业信息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发展战略成为行业共识,而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行业中信息化投资的主体,2011年其信息化投入占整个金融行业的约66.6%。
金融创新是决定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金融创新基本都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金融创新借助信息技术分析复杂业务及产品定价并进行风险管理,为这些产品的交易提供可能。国内各银行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银行创新乃至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大中型金融机构通过多年信息化建设投资,已经建设有比较完善的网络设备,建立起相对成熟的IT系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客户关系管理、国际化业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而不同于大中型银行,小型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如IT系统方面,其现阶段主要是对综合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系统的需求较大。
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业信息系统的关键硬件和软件被国外企业垄断。关键设备及软件不能自主生产,给金融安全运行带来了潜在隐患。在国家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科技金融战略框架初步成型,“自主可控”成为加强银行业信息科技建设的核心之一 。

阅读全文

与比较信息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普陀山股票代码 浏览:385
顶点软件股票代码 浏览:998
买股票时机 浏览:861
10年沱牌酒价格表 浏览:895
历史中国银行外汇牌价 浏览:522
帝尔激光预估价格 浏览:352
中信银行美元人民币汇率 浏览:124
理财延期怎么办 浏览:928
融资怎样开通 浏览:916
汉得融资融券 浏览:832
悦达投资2019目标价 浏览:171
上交所可以交易基金吗 浏览:436
喀斯喀特有限责任公司自有资金 浏览:557
用好期货跳空 浏览:691
中银三星信托 浏览:449
怎样投资正规理财产品 浏览:415
融资租赁车抵押犯法吗 浏览:881
网站投资价值 浏览:872
食品价格指数月份 浏览:553
螺纹1905期货多少钱一手 浏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