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自贸区落地 哪些政策亮点值得关注
4月20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六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内自贸区的文件,一项是四大自贸区共用的负面清单、一项是自贸区内对外商投资的安全审查办法,其余四项则是扩容后的上海以及新设立的福建、天津、广东四大自贸区方案。
同日,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和四大自贸区所在的副省级官员出现在国新办,就四大自贸区方案召开新闻发布会。
从四大自贸区的方案中可以看出,其相同点都在探索现代治理体系、以开放倒逼改革,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但四者又有所不同。除了上海自贸区有“受命”之托,其他三地的自贸区更多为地方主动申请。从出台的方案来看,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福建、广东都有特定的区域合作对象:一个是台湾,一个是港澳,而天津主要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因为对台的特殊性,福建方案的优惠政策最大,并且没有特别强调“辐射带动”效应,广东自贸区则强调了“内外资都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而最“大胆”。
负面清单有了实质性“瘦身”
此次四大自贸区试验的最大亮点就是施行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及金融开放。
这两项试验内容对中国政府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前者是政府对投资体制职能的转变,后者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行业开放,是难啃的两块“硬骨头”。
分管外商投资的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在介绍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经验时,提到了这一年半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模式的转变尝试以及将这种与先前截然不同的管理体制扩大到全国的风险考虑。
2013年9月29日挂牌的上海自贸区,在28.78平方公里、四个不连成片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开始了转变投资管理体制的试验。
王受文称,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尝试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先行,也正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带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王受文说,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到国内投资需要逐案审批。上海自贸区挂牌起,就对负面清单(2013版190条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改成备案管理。这与改革开放早期制定并沿用至今的外资“三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企业法》)”相冲突。商务部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自贸试验区之内不再进行逐案审批,而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进行备案管理。王受文称,这就是“依法先行”。
到中国来的外商投资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即便是鼓励类的我们也要审批。”王受文说。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内容是: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不再需要审批,改为备案。“这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创新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据王受文介绍,现在在上海自贸区,90%的外商投资都适用备案管理程序,只有很少需要审批。
也因此,3000多家外资企业在一年半之内进驻上海自贸区。“这么多家企业进来以后,政府对他们怎么管理?”王受文说,“我们特别强调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实施分类监管、综合监管、动态监管,而且政府采用‘一站式’、‘单一窗口’等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
2015版的负面清单共122项特别管理措施,相较2013版的190项、2014版的139项,分别减少了68项和17项。
不过,2014版在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看来没有多大意义, 因为第一次瘦身更多是单纯条文上的加减。
2014版本从明面来看,比最初的2013版负面清单削减了51项特别管理措施。但这51项里有“水分”,有24项是“合并同类项”,并没有实质性取消。剩下的27项里,又有13项是中国企业自己都不能做的冗余项目,比如“黄”和“赌”。除去这些,2014版负面清单相较2013版实实在在减少的“干项”只有14项。
2015版比2014版减少的是实实在在的17条。所以,不论是幅度还是力度,最新版负面清单都更让外资看到中国的诚意。
“其实最重要的是看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所涵盖的范围。” 陈波说,2015版负面清单比2014版有了巨大进步,也比2014版更加简单明了。
不过,这距离上海方面年初设想的将负面清单缩减到100条之内尚有差距。此前有报道称,上海官员曾多次表态,2015版负面清单将争取压缩在100条内。
金融开放仍显模糊
细查看2015版负面清单,四大自贸区共用的122项特别管理措施共划分为15个门类、50个条目。
第八门类的金融业,显得和其他14个门类不太一样。负面清单一般是“禁止”或“限制”投资什么,但在金融业却出现了允许以及如何投资的条款。
也就是说,最新版本的负面清单不是那么“负面”,也有“正面”。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认为,由于金融类并未明确标出“禁止”和“限制”的条款,2015版负面清单其实是混合型的。
外商投资的监管机构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2014版和2015版负面清单主要由这两个部委制定。但金融开放不仅涉及准入问题,还关乎系统安全性。这需要“一行三会”来参与制定。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内部讨论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将专业度高的“一行三会”邀请进来一同参与,一是干脆负面清单就不包含金融业。
最终,由于负面清单是综合性的,所以不得不包含金融业,又因为金融禁止和限制方面的举棋不定,所以2015版负面清单其实是一个“混合型清单”。这反映了自贸区对于金融开放法律制定的不确定性。
“一行三会”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参与制定金融类的负面清单,这样的“留白”从中国自身利益来说未必是坏事。
持这种观点的建议者认为如果金融类负面清单太详尽,未来谈判的筹码会大大减轻,所以自贸区的金融业不需要通过太明显的负面清单来开放。
但金融开放的步伐并没有因为在负面清单中的模糊性而减慢,正在按步推进。
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4月2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改革中,颇引人关注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将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自由贸易帐户,“这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才是资本项目可兑换。
“现在完成了第一步,正在走向第二步的路上。第二步我们已经形成了工作方案,现在正在报批的过程当中。”沈晓明说。
上海自贸区正在推进的资本项下可兑换其实可以追溯到2009年国务院19号文《关于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希望上海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沈晓明称,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改革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2月12日,上海自贸区紧凑地推出关于自贸区账户的新开放措施。这些新措施被认为高于市场预期。
界面新闻记者还了解到,接下来,个人自贸区账户的开设、新的能源比如原油和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将会在今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推出。
离岸业务税收有可能优惠
若问改革开放初期的四大经济特区和四大自贸区有何不一样,多数官员会提到税收优惠政策。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在4月20日也称,改革开放初期,为鼓励企业到经济特区去投资,经济特区实施了优惠政策措施。但今天的自贸试验区不再是一个政策“洼地”,自贸区没有税收优惠政策。
但广东自贸区内的深圳前海、横琴片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还会保留。王受文解释道,这两个片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是因为自贸试验区而赋予的,是原来就有的。也因此,广东自贸区方案中,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珠海横琴税收优惠政策不适用于自贸试验区内其他区域。
虽说自贸区改革是政策高地不是政策洼地,但界面新闻记者发现,在4月20日公布的四大自贸区方案中,对于税收优惠并非一棍子打死。
以天津自贸区方案为例,在“保障机制”一栏下,明确写到“在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惯例,以及不导致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前提下,积极研究完善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陈波认为,政策高地和税收优惠并不一定完全矛盾。他说:“有些行业如果竞争对手是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进行税收优惠是必然的,否则无法跟人家竞争。”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新加坡和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的税收只有7%。如果中国自贸区离岸贸易所得税依然为25%,那么将没有任何优势,相关的贸易附加值业务就无法转移过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只要是国内没有的或者尚未有成熟体系的,可以按照国外竞争对手的税收优惠体系来比照。这个跟制度高地之间没有冲突。”陈波说。
界面新闻记者还了解到,四大自贸区重点试验的融资租赁和远洋航运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将会被讨论和研究。
福建最优惠广东最大胆
对比四大自贸区方案,界面新闻记者还发现,福建自贸区给予台资的优惠最多。在其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中,专门提到“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
以电信领域开放为例,允许台湾服务提供者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提供离岸呼叫中心业务及大陆境内多方通信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为上网用户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务(仅限应用商店).
仅这一项开放政策就很诱人了。
并且与其他三个自贸区方案不同的是,福建自贸区方案未有强调和凸显“辐射带动作用”的字眼。
陈波称,因为台湾不确定的离心力以及其对大陆不言而喻的政治军事意义,福建自贸区给予其额外的优惠开放政策是自然的。
“这种优惠不太可能给其他国家或地区。”陈波说。
而界面新闻还注意到,广东自贸区的方案最“大胆”,这与人们对广东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印象相符。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4月20日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广东自贸区将用一年的时间探索对内资和外资均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外商投资,广东率先探索对内资也“一视同仁”的想法确实值得关注。
这与其“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定位相关。陈波认为,2003年就签署了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CEPA)其实有80%没有落实,需要在广东自贸区内先行先试落地,这也是港澳的需求。
陈波说,四大自贸区改革形成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局面,可以促使自贸区内的改革更快更有效地在全国落实和推广。
那么会不会有第三批自贸区出现?
对此,王受文在20日的发布会上说:“我们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自贸区试验被证明是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不在于建立更多的自贸试验区。”
这样看来,第三批自贸区至少要等到四大自贸区运行3年且评估之后才可能提上日程。
Ⅱ 2020年国际金融报订阅价格
2020年《国际金融报》订阅的价格应该在20块钱一分左右。
Ⅲ 国际金融报怎么订阅
国际金融报想要订阅的话,直接打他们的订阅热线就可以了,基本缴费之后就会按月给你发放报纸了。
Ⅳ 2020年国际金融报怎么订阅
去网络或者浏览器搜索报纸网,进去之后搜索想要订阅的报纸,填好信息下单就可以了。
Ⅳ 自贸区金融改革怎么走
在自贸区方案中,遭受最大反对声和持保留态度的除了税收那块,就是金融领域这块了,主要是财政系统与一行三会中的“三会”在内的多个部委,对一些具体开放举措的尺度仍有所保留。
“全面开放”这个要求不是想说就随便说的,它的确是一个目标,几乎所有相关机构以及一些有背景的人士都盯着这场改革,试图从中发掘大量商机,把此次改革的机遇看成一场盛宴。
总结如下,此次金融领域改革主要有9点:
不过,这里特地说明下,下面9点改革大部分都在自贸区内执行,但也有部分允许超出自贸区范围实施推广(自贸区范畴包括上海综合保税区现有范畴,具体为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其中最为老牌的是外高桥保税区)
简单地说,这9点改革内容分别如下:1、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2、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风险可靠前提下);
3、允许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资与外资合办中外合资银行;
4、允许设立有限牌照银行;
5、允许设立外商投资资信调查公*;
6、允许部分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
7、鼓励融资租赁业务,给予税收支持;
8、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
9、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参照技术先进性服务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相关人士表示,本质上讲深圳前海等地的很多优惠政策堪比上海,但此次试点为何放在上海,因为这是国家层面的规划,上海有四点优势:自然条件、人文基础、工业产业基础、开放经验。最为关键的是,
上海自贸区的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面积28平方公里)的产值占据了全国所有保税区的一半以上。一旦改革成功,示范性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据我们独家了解到,高层的指示是“总是要在探索中前进,但是28平方公里也不用走得太慢了。你们做一个时间表,上半年把方案弄弄好,下半年一步步推动,分几步就全部落实。”
但是,取消法律限制,开放外汇管制,引入外资,开放金融、民营银行等改革方案,可能现在都觉得挺好,而一旦开搞,不知道国内相关企业悲欢几何呀。
当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开放一定比不开放更好。开放迫使各类企业有一种紧迫感,加快转型的步伐,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创造出更加贴近民生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老百姓更低成本的享受各种福利。企业这样才能在自由贸易中存活。
而一些企业,注定要在这个大环境下日落西山,一些企业,在自由贸易的大背景下则会如鱼得水。而各种自由的行政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则是各种创新企业诞生的沃土。对于激活经济是长期利好,但对于被竞争的企业则是噩梦。
现在漫天飞舞的小贷公*、典当行,能够扛得住金融改革的大旗么?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而自贸区无疑给了市场一次大浪淘沙的机会。
Ⅵ 国际金融报在哪里订阅比较好
首先你可以到当地的邮局填写订阅单号,缴费之后,每月或每周可以收到发来的国际金融报,另一种方式联系该报纸的发行出版商,他们会给你专门的订阅渠道。
Ⅶ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公布后,引发了金融改革的强专烈预期,金融机构属都想抢先分食改革红利。目前已有10家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花旗银行、星展银行)涌入自贸区。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建设无疑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商机。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在决策是否进入、何时进入、如何进入、进入后如何运作管理之前,必须要对机遇和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否则会战而不胜,甚至一败涂地,殃及全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Ⅷ 不要给网址
三地同一天挂牌,与先行的上海自贸区,由南到北,“连点成线”,勾画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在战略上,自贸区升级后,通过抱团产生溢出效应,可以争取全球竞争新优势,积极参与重大贸易谈判和全球贸易规则制定
4月21日,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完成揭牌,第二批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作为自贸区的“准生证”,国务院也正式发布三地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和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方案。同时,四地统一适用的负面清单也正式亮相。
自贸区进入了2.0时代,这意味着中国自贸试验将由过去上海一枝独秀,变成四朵金花齐放的新局面。四个自贸区功能定位有哪些同异?此次的负面清单有哪些变化?随着自贸区的辐射、扩容,“排头兵”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将如何发展?
四地各有定位
上海自贸区正式运营已一年半有余,“试验田”果实丰硕:基本建立负面清单模式,进口平均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41.3%,启动实施跨境人民币(6.1981, 0.0046, 0.07%)结算、双向资金池等金融新业务,将监管重心从资质审批转移到日常监管。
随着第二批三大自贸区的挂牌,“试验田”由一块增至四块。“四个自贸区从北到南,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线状分布,构筑起各具优势、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探索途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四个自贸区各有定位:广东自贸区立足于推动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天津自贸区立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立足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上海自贸区将继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担当“领头羊”。
此外,自贸区还将辐射带动周边。其中,广东自贸区将通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打造区域发展综合服务区等,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和内陆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天津自贸区则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口岸协作等机制辐射带动内陆发展。福建自贸区将着力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创新两岸服务业合作模式,辐射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上海自贸区将通过建设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助推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
负面清单瘦身
负面清单是彰显自贸区开放与透明的最大政策工具。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就发布了负面清单,2014年更新后由190条减少到139条。国务院办公厅此次发布的统一适用于四个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与上海自贸试验区前两个负面清单相比,进一步缩小了限制的范围,调整幅度达到12.2%。
在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看来,新版负面清单表示了中国向外开放更进一步的姿态。有分析认为,四大自贸区负面清单“统一”,利于形成负面清单制度全国推开的“可复制、可推广”作用,有益于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观察,此次负面清单的表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限制性和禁止性的表述方式外,新版负面清单多了一些允许性的表述,表述方式显得更为灵活。针对新版负面清单与2014版的表述差别,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主任陈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实际上,负面清单并不针对特定区域,而是要复制和推广到全国,负面清单也包括国民经济全行业,并不是地区性的。表述的区别在于正规化的问题,原来负面清单的表述依据是外商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这一目录从法律角度讲是规定,现在要从法律的角度,体现的是规范化。
这与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的说法不谋而合,“比负面清单长短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外资的管理由审核变为备案,只要不在负面清单上的行业和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一变化是革命性的”。
上海自贸区再出发
与其他自贸区总体方案相比,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方案对自贸区在3年试验期之后的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划。据《国际金融报》记者观察,在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诸多举措中,资本项目可兑换最受市场关注。
关于上海自贸区在资本项目开放方面的措施,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表示,上海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是建立自由贸易账户,这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才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现在完成了第一步,正在走向第二步的路上。第二步我们已经形成了工作方案,现在正在报批的过程当中。”
据沈晓明介绍,这一次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改革,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新的动力。沈晓明指出,在整个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创新改革的过程当中,把握三个原则:第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第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第三是坚持风险可控、稳步推进;将继续按照这三个原则,积极、审慎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项金融领域关键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