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现任领导
张礼卿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曾在荷兰蒂尔堡大学、世界银行学院、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财经教育分会金融专业协作组主任委员、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主席、亚洲经济专家会议(Asian Economic Panel, New York/Tokyo/Seoul)成员、中国证监会第12届发审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位委员。
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研究内容涉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账户开放、金融自由化、全球经济失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经济全球化、汇率制度和货币国际化等。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和《国际金融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本(包括主编和合著)。
作为亚洲经济专家会议(AEP)成员、亚欧经济论坛(AEEF)成员、德国开发研究院(GDI)中国地区协调人,曾赴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挪威、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巴西、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公开演讲。
李建军:男,1970年生于山西汾阳。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访学,2009年担任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广西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是首批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金融学》课程组成员。2005与2006年先后被评为中央财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2003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项、国家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1项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北京市政府、广州市委托课题多项;在SSCI期刊、国内CSSCI核心期刊、政府部门内参,如《The Pacific Review》,《金融研究》、《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法制参考》等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等转载。出版《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3)、《中国影子金融体系研究报告》(2012)、《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2011)、《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America and Chinese Perspectiv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未观测金融与经济运行》(2008)、《中国地下金融调查》(2006)、《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2005)、《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2004)等著作,以及《金融统计分析实验教程》(2011)等教材。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第六届优秀研究成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金融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主讲《金融学》、《金融统计分析》与《经济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民间金融、未观测金融与影子银行等。
应展宇:教授,经济学博士,男,汉族,1976年2月出生,浙江宁海人,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一直任教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比较金融体制以及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等。
张学勇:2007年于浙江大学获经济学博士,2007-2009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项,并在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支持计划,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访问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CPA),兼任佳讯飞鸿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张焕彩 1979年—1983年
俞天一 1983年—1986年
陈传新1986年-1993年 1994年-2000年
王广谦1993年—1994年
史建平 2000年—2006年 张焕彩 1979年--1986年
于金富 1986年—1993年
陈传新 1993年—1995年
史建平 1995年—2003年
贺 培 2003年—2010年
㈡ 朱超的学术会议
2006.11,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武汉大学,武汉。
2007.10,第四届中国金融学年会,湖南大学,长沙。
2009.7,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黄山。
2010.10,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东南大学,南京。
2010.11,第一届《金融研究》论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2010.11,第四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2011.3,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峰会暨2011年《国际金融研究》论坛(春季),武汉大学,武汉。
2011.5,第二届世界经济学会年会,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Massachusetts,USA.
2011.10,第八届中国金融学年会论文,山东大学,济南。
2011.12,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12.7,第二届全国区域金融论坛,兰州商学院,兰州。
2012.7,中国数量经济学年会,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
2012.10,第九届中国金融学年会论文,浙江工商大学,杭州。
2012.11,第五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2012.11,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峰会暨2012年《国际金融研究》论坛(秋季),西南财经大学,成都。
2012.12,第十二中国经济学年会,山东大学,济南。
2013.1,美国经济学年会,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CA,USA.
2013.10,第十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北京大学,北京。
2013.11.第三届全国区域金融论坛,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2013.11,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暨理事会议,中山大学,广州。
2013.12,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西南财经大学,成都。
2014.10,第一届中美经贸论坛,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Cleveland,Ohio,USA.
2015.10,第五届全国区域金融论坛,河南财经大学,郑州。
2015.10,第十二届中国金融学年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
2015.12,第十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㈢ 河海大学商学院许长新教授怎么样,一般每年带几个研究生,传授知识的的特点,以及性格特征擅长数理结合
许长新,1963年生,江苏江都人,经济学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数力系,获理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河海大学交通与海洋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
现任河海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投资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在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中的研究领域都为金融管理。曾在World Bank、University of Maryland(at College Park)研究访问。
江苏省九、十届政协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经济学会理事、江苏省数量经济与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统计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宁沪高速(600377)、银城实业独立董事。
研究特长是将经济学理论、金融学工具与数理科学相结合,系统研究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与方法。自1990年以来,主持部省级科研课题60余项,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投资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论著6本,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首批“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
在国内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
1、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失信惩戒机制分析(《金融研究》2008/05)
2、国际资本外撤的潜在风险测度及其防范(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07年)
3、基于供应链战略的江苏沿江港口群发展研究(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7年)
4、我国国际流动资本结构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财经论丛》2007/1)
5、全球化背景下东道国利用外资的风险研究(《亚太经济》2004/03)
6、风险投资中资本与技术的博弈(《财经研究》2003/11)
7、债转股的博弈论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1/02)
8、境外上市公司退市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01)
9、The Port-neighboring Instry Development in Nantong Based on the Port Advantages
3rd Sino-German Joint Symposium on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2006/11(EI)
10、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Evaluation Model of Transportation Companies
Orient Academic Forum (Special/Australia) 2001/10 (EI
㈣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措施:
一、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
二、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本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承受了巨大压力,付出了很大代价。此举对亚洲乃至世界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中国与有关各方协调配合,积极参与和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以制止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金融危机的自主选择三项主张。
(4)2010亚太国际金融论坛官网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触发因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当时在全球范围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二、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三、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㈤ 张礼卿的学术团体和机构任职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常务版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权财经教育分会金融学专业协调组主任委员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
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组委会主席
中国国际金融青年论坛副主席
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学术委员
亚洲经济专家论坛(Asian Economic Panel)成员
《金融研究》杂志编委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编委
《国际经济评论》杂志编委
《金融论坛》杂志编委
《国际金融》杂志编委
《中国外汇管理》杂志学术委员
㈥ 关于国际组织的问题
联合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联合国人权机构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
建设和平委员会
联合国麻醉品委员会
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
国际劳工组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国际海事组织
国际电信联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 )
国际原子能机构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旅游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移民组织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国际刑事警察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金融公司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清算银行
世界能源理事会
世界经济论坛
八国集团
亚欧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APEC)
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七十七国集团
不结盟运动
南方中心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澳大利亚集团
桑戈委员会
核供应国集团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东亚峰会(EAS) 中日韩合作
东盟地区论坛(ARF)
亚洲合作对话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
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议会联盟
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非洲联盟
东非共同体
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
上海合作组织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
太平洋岛国论坛
太平洋共同体
东亚-拉美合作论坛
美洲开发银行
美洲国家组织
里约集团
拉丁美洲议会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组织
安第斯共同体
加勒比共同体
南美国家联盟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加勒比国家联盟
㈦ 亚太国际资讯集团有限公司的公司历史
● 1995年9月 《金融画册》创刊,并于9月18日出版了第一本季刊;
● 1996年9月 9月18日《金融画册》改版更名为《金融配套市场》并出版第一期双月刊;
● 1996年10月 10月10日取得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在香港政府的注册成立资格证书。
● 1997年5月优利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成立;
● 1997年5月《金融配套市场》改为月刊;
● 1997年5月,由《金融配套市场》杂志对外发布了编辑出版《中国当代金融技术设备大全》的信息;
● 1997年8月正式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四地组建了四个工作站;
● 1997年9月《金融配套市场》增加到86P;
● 1998年2月,正式出版了一本金融业界重达3公斤的工具书《当代中国金融技术设备大全》;并在北京建设银行总行召开了《大全》的新闻分布会和首发赠书议式;
● 1998年3月《金融配套市场》增加到112P;
● 1998年4月亚太国际网站开通;
● 1998年5月《金融科技》电子版开通;
● 1998年5月优利安广告有限公司的成立;
● 1998年9月创刊《中外酒店》128P,并获得了600多份订阅单,并配有电子版;
● 1999年9月创刊《深港楼市》;
● 2000年元旦将《金融配套市场》改刊名为《金融&科技》。并在深圳南海酒店举行了有180位金融机构和科技供应商参加的庆贺仪式;
● 2000年5月《深港楼市》停刊;
● 2000年4月由《金融科技》主办的中国金融终端厂商的研讨会议在深圳召开;
● 2001年2月中外酒店论坛组织成立;并在香港特区正式注册;
● 2001年10月首届中外酒店论坛会议在海南召开;云集了27个国家的400多位当前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和总经理,开创了中外酒店领域的先河。
● 2001年4月结束与外界的合作而开始了亚太自己的网络文化的建设;
● 2002年2月直通VIP联合商会成立;
● 2002年4月正式开通直通VIP网站,中英文版;
● 2002年7月8日月开通了亚太金融网;
● 2002年9月创刊《直通VIP》;由原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刊名题辞;
● 2002年12月中外酒店论坛一届一次业主会议在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召开;
● 2002年12月开通中外酒店论坛(中英文版)
● 2003年2月2日,亚太国际资讯集团的成立;
● 2003年3月中外酒店论坛一届二次经营管理交流会在深圳麒麟山庄召开;
● 2003年4月创刊《白领金融》;
● 2003年6月开通了酒店人才网;
● 2003年8月开通了中外酒店电子版;
● 2003年12月中外酒店论坛二届峰会在杭州浙江世贸中心大酒店召开;
● 2003年12月 12月2日-5日顺利成功并且非常圆满的在杭州召开中外酒店论坛二届峰会。IHFO首次得到世界旅游组织和PATA组织的支持。这是一次规格演讲嘉宾阵容被业内充分认可的高峰会议;并且从此奠定并确立了中外酒店论坛朝会议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与基础
● 2003年12月中外酒店论坛正式成为亚太旅游组织协会(PATA)成员;
● 2004年2月亚太国际期刊市场研讨会在深圳大梅沙度假酒店召开;
● 2004年5月首届金融科技交流会在深圳明华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深圳全部商业银行的科技部门和部分行长80余人参加了会议。深圳电视台财经频道为此做了专访。
● 2004年6月 亚太国际资讯商标注册成功。06月14日该商标首次在历时两年半之后获得中国国家商标局核定的第41类商品使用范围的注册成功;同年08月07日,核定第35类商品使用范围的权利;同年11月21日又获得第16类商品商标的核定使用权;这是亚太资讯在经营了8年之久在中国大陆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成功起点;也是一个私经传媒机构的历史转折点;“亚太资讯”商标合计拥有三大类37小类的商标使用权;
● 2004年07月 7月16日—20日中外酒店论坛二届三次单体酒店联盟会议在北玛安纳群岛—天宁岛召开。宣告IHFO登落中国以外的领地;
● 2004年09月 09月18日10月1日国庆节,香港理工HTM学院院长田桂成先生与《中外酒店》黄婷总编正式在一份“《中外酒店》杂志社与香港理工大学HTM学院合作协定”上签字。此举将代表双方在中国酒店业培训项目上正式展开合作,也拉开《中外酒店》杂志向行业延伸的序幕;
● 2004年11月 在北京组织举办了首届十大金融科技人物的颁奖典礼,同期成功举行了“金融杯”银行家高尔夫邀请赛;中央电视台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始末;
● 2005年01月 有效引进顾问公司,为10周年的战略发展做资本准备工作;迎接私企经过10年创业发展的新一轮挑战;
● 2005年02月 亚太金融网成功的以金融&科技的专业资讯平台改版为门户网站形式;浏览量迅速提高;
● 2005年05月 筹备同年11月准备举办中外酒店论坛三届峰会 。初步选址在珠海;
● 2005年07月 与香港博思堂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形成了与香港国际贸易促进会和香港中小企业贸促的策略合作关系;
● 2005年09月 成功引进国际企业经营管理顾问公司和国际财务顾问公司;
● 2005年10月 “金融&科技”商标于10月21日成功注册。核定为第16大类计7个小类;是继“亚太资讯”商标成功注册之后的又一文化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证据;
● 2005年11月 中外酒店论坛三届峰会在珠海召开。此会再次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协会的支持;
● 2005年11月 11月19日晚在珠海御温泉举办首届中外酒店白金奖颁奖晚会。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划与财务司司长林山先生到会致辞;评选出了中外酒店白金奖十大最受欢迎酒店、十大风云人物、十大杰出经理人、十大最受到欢迎供应商等四大奖项50个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晚会在旅游业开创了一个历史空白,规模空前热烈;5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晚会盛况;与此同时典定了中外酒店杂志和IHFO在行业产业只的权威地位;
● 2006年01月 筹备金融科技二届交流会。会议计划于2006年06月在深圳召开;同期举办首届最受欢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十大人物、金融科技的评奖颁奖活动;
● 2006年01月 确定将亚太资讯所属网群7个网站进行合并再分类为三个网站:亚太资讯网、亚太金融网和中外酒店网为行业产业的经营性门户网站;将酒店电子杂志、酒店预定系统、酒店论坛、人才、培训等原来独立的网站全部合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大型的酒店业门户网站;
● 2006年01月 筹备3月在珠三角地区举办的中外酒店论坛三届四次业主会议。同期首次推出高级职业经理人才交流活动。从此搭建起一个业主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公共利益平台,并使权威媒体很好地发挥其多功能资讯综合服务能力与业务发展方向。。。。。
● 2006年10月开始筹备并选择四届论坛会址;决定四届论坛于2007年10月召开;
● 2007年3月四届论坛对发布会议召开地云南丽江;同时通过二届“中外酒店白金奖”的10个奖项设置与评选标准;
● 2007年5月秘书处组团考察四届论坛接待酒店;并与丽江市旅游局达成共识;
● 2007年10月19-22日“点燃产业圣火,照亮酒店经济”为宣传思想;以“战略与投资·联盟与竞争·品牌与发展·2008’中国酒店道路与梦想”为主题定位的四届论坛峰会(被业界公认的年会)在云南世界旅游文化遗产目的地——丽江开幕;
● 2007年10月20日晚,中外酒店第二届白金奖开奖并举行隆重热烈的颁奖典礼;
● 2008年01月28日【中外酒店】中英合成商标获得中国国家商标局颁发的两大类商标证书。其核定范围是35类和41类两大类;可应用的范围包含了[安排组织研讨会、商业调查、图书出版、广告传播]等等整20项;
●2008年3月25日获得【中外酒店论坛组织IHFO】【中外酒店白金奖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局颁发的著作权证书;
● 2008年4月28日【中外酒店论坛组织IHFO】中外酒店论坛组织商标中英文合成图形的第41类商标证书。核定的可服务范围包含了[安排和组织会议、组织文化或教育展览、安排和组织培训班、图书出版、就业指导、培训] 等10项;
●2008年5月,启动[中外酒店第三届白金奖]的历史经典酒店和经典人物为主题的论坛与白金奖评选工程;同时通过了第三届白金奖的颁奖地——世界文化遗产目的地——乌镇。并定于2008年10月18日晚开奖颁奖典礼;
㈧ 刘运联的个人经历
拿督刘运联博士四大桂冠加冕
自成立以来,IPCShoppingServices(马)有限公司的进步不断地获得认同,当中包括了由2006年总裁拿督刘运联博士荣膺超级品牌(Superbrands)大奖、《第五届亚太国际世纪企业家--精英大奖》卓越领导力大奖、《亚太诚信企业金剑奖》等三项大奖,成功崭露头角。第二年,集团旗下子公司网上商城imal2u荣膺《第六届亚太国际世纪企业家--精英大奖》卓越品牌大奖。
2008年喜事频传,总裁刘运联博士再度以个人魅力荣膺《亚太杰出CEO》。接着 IPCShoppingServices(马)有限公司荣获新兴企业大奖;imal2u获颁《亚太诚信企业金剑奖》。该公司联合马来西亚回教消费人合作社及国际金融机构,在双威金字塔酒店成功推介SLVU-pay国际白金卡,更让公司的良好声誉锦上添花。
创办人拿督刘运联博士更连中四元,10月,香港大公报盛世华人系列评选为2008世界杰出华人;12 月,入选中华十大财智人物,以及2008穧中华年度企业家大奖,2009年1月受邀出席亚太(投融资)华人经济年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高峰论坛时,并再度荣登世界经济十大华人杰出企业家风云榜写下了大马企业家在华创业传奇的扉页
学历
2007年 4月 美国密之根州伯克莱大学国际行销客卿教授
2007年10月 美国美联大学国际行销博士
工作经验
2000–2003 IPC连锁店计划 总裁
2004–2006 数码帝国 总裁
2001 IPC购物服务(马来西亚)有限公司 顾问
2007 北京华汇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总裁
2007 I-Mal Global Sdn. Bhd. 顾问
2007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国际合作交流委员会 副秘书长
2007 中国公共关系国际IPC服务联盟 秘书长
2008 巴拿马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巴拿马驻印尼经济顾问
2008 中国乡士艺术 副会长
2008 中国民俗主任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
2008 SLV SOLUTION & SLV III 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