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著名金融家排名
宏观经抄济学中的凯恩斯袭,微观的马歇尔,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约翰穆勒 ,熊彼特 现代主流经济学家有萨缪尔森等,货币理论中有弗里德曼 蒙代尔
一代鸿儒 金融先锋
——中国金融改革名将、金融教育家刘鸿儒
中国金融学的奠基人与领航者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著名金融学家、教育家黄达
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先行者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宪章
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李若谷
不是金融专家的金融大家
——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董事局主席林绍良
在国际金融舞台上长袖善舞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金立群
先站住 再站高
——世界银行原常务副行长章晟曼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新加坡股市“金手指”、前中策集团主席黄鸿年
创办一流现代金融企业
——中国交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超良
挺立学界,业界的弄潮人
——PGAM共同创办人兼CEO黄奇辅
老字号的新使命
——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
Ⅱ 中国著名的金融专家有哪些/你知道的中国金融专家有哪些
我也不是很清楚,只周道有个经济理论创新奖副秘书长的袁飏
Ⅲ 特里分难题
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又被称为“信心与清偿力两难”,是由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国的经济基础上的,以美元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支付货币,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不能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就会发生美元供不应求的短缺现象;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那么国际储备资产就会发生过剩现象,造成美元泛滥,进而导致美元危机,并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两难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Ⅳ 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提出的确定一国储备量的指标是各国的外汇储备应大致相当于一国()个月的进口额。
美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曾在1947 年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确定储备量的指标,即各国的外汇储备应大致相当于一国三个月的进口额。
Ⅳ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诺尔的奇闻轶事 - 百度
让•梯若尔(Jean Tirole)1953年8月9日出生在法国特鲁瓦,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1990-2000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第二),现担任法国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科研所长以及图卢兹经济学院(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院长,同时在巴黎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并先后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 公司财务、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宏观经济学。
国际盛誉:他荣获1993年欧洲经济学会的Yajo Jahnsson 奖。1998年被推选为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主席,2001年当选为欧洲经济学会主席,并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993)和美国经济学会外籍荣誉会员(1993)。1996年慕黎黑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产业组织协会杰出成员奖;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和伦敦商学院荣誉博士等奖励。他是经济学界一致公认的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著作:让·梯若尔写了超过180篇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论文,以及8本专著,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与德鲁·弗登伯格合著)、《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与让-雅克·拉丰合著)、《银行审慎监管》(与马赛厄斯·德瓦特里彭特合著)、《电信竞争》(与让-雅克·拉丰合著)、《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和《公司金融理论》。
凭天赋三年成权威
梯若尔继承了法国学者重视人文学科的传统,再加上深厚的数学功底,很快就显示出研究经济学的卓越天赋。他当时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并于1982年 和1985年在最权威的Econometrica(经济计量学杂志)发表了两篇经典论文:《理性预期下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和《资产泡沫和世代交叠模型》, 这两篇论文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
建模型解串谋难题:
1992年,在国际经济计量学会第六届世界大会上,梯若尔提交论文《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串谋与勾结是所有的组织或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已为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串谋与勾结会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因而如何在制度设计中解决串谋问题,一直成为政治家和学者们不懈努力的目标之一,并在人类的制度 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重要现象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重视。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皇冠明珠,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它在制度分析方面尤其是对于串谋现象的漠不关心和无所作为,无法令人满意。究其根源,仍然是主流经济学家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完备市场假设这个教条的坚定信 念。
在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串谋现象造成了产业政策和政府规制政策的严重扭曲,这一点即使在司法体系十分完备的欧美国家都普遍存在(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和世界电信与安达信公司合谋做假账等案件),更不用说许多处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
梯若尔这篇综述性论文建立在他于1986年发表在《法、经济学与组织杂志》上的基本框架———多代理人模型上,它指出了研究串谋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基本方法论。在该论文中,梯若尔提出了著名的“防范串谋原理”:为了避免串谋带来组织效率的损失,对于一般性组织,委托人总可以设计一组新的机制或契约,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超过他参与串谋的收益,从而抵消了代理人参与串谋的积极性。
研究串谋问题的另一个理论上的困难,来自于代理人串谋时所达成的支契约的可执行性。在法律上,一般地,这种支契约是非法的,因而很难将其纳入到契约理论的框架中。
梯若尔则在非合作博弈的框架下,运用他所擅长的声誉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指出,串谋往往发生在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组织中,这种长期关系使得代理人在串谋时更重视合作的声誉以及未来的收益,因而保证了串谋契约是自持的。
梯若尔这篇论文建立了串谋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图卢兹学派,尤其是拉丰和马赫蒂摩(Laffontand Martimort)所作的突出贡献使其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完全契约之争:梯若尔成为争论终结者:
1999年,梯若尔在Econometrica发表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我们究竟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对当时轰动整个学术界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的“终结者之声”,同时也是关于该理论最经典的综述。
契约是一组承诺的集合,这些承诺是签约方在签约时作出的,并且预期在未来(契约到期日)能够被兑现。完全契约是指,这些承诺的集合完全包括了双方在未来预 期的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权利和义务。但在现实中,绝大部分契约都是不完全的,这是因为签约方在事前对未来所作的预期仅仅是基于双方的主观评估,未来所面临的 不确定性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期的。不完全契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由于签约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无效。
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由来已久,1985年,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在其经典名著《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指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是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格罗斯曼(S.Grossmanan)和哈特( O.Hart)(986)在其经典论文中指出,产权,尤其是剩余索取权的合理配置,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约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并且这也是用企业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的根本原因。但随着人们对不完全契约本质的 深入揭示以及机制设计理论的迅速发展,许多学者研究得出,通过设计一些激励相容的机制,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约的交易成本,从而可以在契约理论的框架内解决这一经典难题。
1999年,著名的《经济研究评论》杂志在其66卷第一期以专辑形式掀起了不完全契约理论之争的高潮。以哈特和摩尔(Hart&Moore1999)为代表的产权理论学派认为,当不确定性下的自然状态足够复杂时,从本质上不存在一个可行的机制来实现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因而只有通过合理地配置产权等制度 安排来恢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就是哈特-摩尔-西格尔(Hart-Moore-Segal)(1999)所证明的“不可能定理”。
而以梯若尔和马斯金为代表的机制设计学派却对上述结论不以为然,他们在《不可预见的偶然性与不完全契约》论文中,运用机制设计理论的最新成果证明,不可预 见的偶然性所造成的契约的不完全性,并不构成资源配置无效率的本质障碍,在当事人的效用函数不是非常限制性的情形下(即当事人没有很怪的偏好),我们可以 设计出一个激励相容的机制,实现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这就是马斯金-梯若尔Maskin-Tirole提出的“可能定理”。
某些学者指责“Maskin-Tirole机制过于复杂因而无法在现实中应用”,梯若尔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所谓机制的复杂与否必须放到具体的应用范围中去讨论,如果机制的设计与实施的成本低于它所带来的收益,这种机制就是可行的。
事实上,在现实运用中,涉及到大规模项目的招标与拍卖机制往往设计得非常复杂,以至于只有少数专家才能掌握。另一方面,产权配置,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 排,它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昂,并且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而制度安排的锁定效应会导致长期交易的无效率。与此相比,机制,作为一种自持的契约安排, 其交易成本显然要低得多。
出新著创金融新论:
2002年,梯若尔出版著作《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在国际金融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以往针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大都通过“adhoc”(缺乏 微观基础)的模型推导而来,梯若尔认为这些建议只看到了问题的症状,而没有看到深层原因,资本自由化并不能医治百病。在该书中,梯若尔从最基本的假设出 发,考虑了国际金融体系下贷款人和借款人的关系对流动性和风险的影响,强调了市场失灵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罗果夫(Kenneth Rogoff)教授说:“这是第一本为国际金融问题提供了全面的严格的理论基础的著作,分析简洁,文字优雅,富有洞察力,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和缺点。”
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传统公司财务理论的缺陷一目了然:一方面,局 限于对称信息框架下研究公司的财务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其代表性成果为莫迪里亚尼-米勒定理(简称MM定理),但MM定理所要求的条件过于理想化,使得 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也无法解决公司财务领域出现的一些实际难题;另一方面,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模型互相独立,不成体系,令人困惑。
2002年底,梯若尔出版了《公司财务理论》,在公司金融理论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第一部一统江湖之作。梯若尔令人耳目一新、驾轻就熟地给一个 原本支离破碎和复杂得令人沮丧的领域带来了无可置疑的统一和简约之美。他以公司金融和契约理论的联系统一全书,在不对称信息框架下重新改写了公司财务理论,运用对策论、激励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重点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控制权分配、流动性管理、监管与收购等问题,给公司财务理论界定了更广阔的研究 范围和新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在上述每一个领域,梯若尔或以综述性论文的方式,或以专著的方式完成该领域的理论框架的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转向另一个领域。最近,他把目光又投向了经济学更深层次的基础性问题——经济心理学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普林斯顿大学迪克希特(Avinash Dixit)教授说:“梯若尔的经济学直觉是经济学理论价值的最完美的体现,他把智慧光芒的热量撒向他所触及的每一个领域。”谁会知道,梯若尔的下一个方 向会在哪里?
Ⅵ 大陆著名货币银行方面的专家
补充:
你说的是杨帆,超越左右翼。个人认为货币银行方面他不是很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51岁。
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日本经济研究所,获世界经济硕士
9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89年--93年任国家物价局涉外价格司进出口副处长。
94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工作。
在大学期间专攻国际金融。后在深圳中央银行和中国银行工作过几个月,对于“两币流通”进行了研究;80年代受聘于天津开发区任研究所所长,对于外资企业的考察和工作经验奠定了他的研究的微观基础。90年代他在回到北京,在国家物价局涉外价格司管理外贸价格,几次调整人民币汇率他都参加了算帐。
非 黄达 莫属,元老。
中国嗣翊笱Ы淌凇⒅泄
Ⅶ 国际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具有哪些特点
1.国际金融公司主要向会员方的生产性私营企业提供贷款
2.国际金融公司•般只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
3.国际金融公司在提供资金时,往往采取贷款与资本投资结合的方式
4.国际金融公司通常与私人投资者共同对会员方的私营生产性企业进行联合投资,从而起到促进私人资本在国际范围流动的作用。
以上是51资金项目网专家为您指导,希望能帮到您
Ⅷ 国内有哪些金融学专家
国内在学术方面来的金融学专家:源
何 帆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夏 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曹凤岐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邱兆祥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李稻葵 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秦池江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
曾康霖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
向松祚 著名宏观经济学家,太平洋研究院院长
张新文 中国证监会资本市场学院筹备办主任
赵海宽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念鲁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
周道炯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稽家特派员、中国建设银行监事会主席
刘鸿儒 高级经济师
Ⅸ 中国最权威最知名的金融专家 银行家是谁
只能说最有话语权的是周小川吧,中国目前的金融界还没有像巴菲特那样拥有国际声望的人物,有实力向全世界拍卖自己的午餐会,中国金融圈的低调,以及现在的潜规则是,越是“金融大鳄”,越需要在社会上保持不张扬的品格。
Ⅹ 金融专家丁大卫是谁
国际著名金融专家丁大卫教授始终坚信,宇宙万物皆有规律,金融也不列外。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终于发现金融同样有着精美绝伦的规律。这是人类首次发现金融的规律。他先后创立了全球独一无二、最先进、最科学、最系统、最完善、最实用的金融树体系、系统金融学、金融生态学、金融物理学、金融科学及金融科学体系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金融学,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扑朔迷离的金融世界变为一目了然,让原本充满人文主观意识的金融学变为可定性可量化分析的实证科学。世界各界无数人已受益匪浅。由于掌握了金融的规律,历次金融危机尚未爆发,丁大卫已将结果甚至结果的结果公之于众,并为阻止危机的爆发进行了不懈努力。
他发明创立的“知识树”,破天荒般地揭示了知识的结构、形成规律和过程与树的结构、生长规律和过程如出一辙。这是人类首次发现人类文化和文明与树的密切逻辑关系。如今“知识树”的概念已被世人广泛应用。